《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时间:2023-12-06

《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篇1

河堤上生长着一排橡树,河边有一些零零星星的芦苇。

橡树常常对芦苇说:“我真为你们担心,要是刮一阵风,恐怕你们就被连根拔起了!”芦苇说:“虽然我很弱小,但是我也有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

一天,真的刮起了一阵狂风。橡树挺起胸膛拼命抵抗,并鼓励身边的芦苇说:“孩子,你一定要顶住,风一会儿就过去了!”

风过了,刮断了橡树,而旁边弱小的芦苇却没受一点损伤。气息奄奄的橡树问芦苇:“为什么我这么粗壮都被风刮断了,而纤细、软弱的你却什么事也没有呢?”

芦苇回答说:“面对强劲的大风,我们感觉到自己软弱无力,没有足够的力量抗衡,便低下头给风让路,这样才避免了狂风的冲击;你们却仗着自己粗壮有力,非要和这种风争个高低,结果自然就被狂风刮断了。”

《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篇2

橡树对芦苇说:“唉!真是的,伙计,你真该把创造万物的上帝埋怨!哪怕是⼀只⼩⼩的⿇雀,落在你⾝上,或者是⼀阵微风吹过,⽔⾯上才刚刚泛起⼀点波纹,你就已经被弄得东倒西歪,弯腰驼背。你那软弱得不想样⼦的狼狈相,看了真让⼈感到可怜!”

“你看看我,就像⾼加索⼭⼀样傲然挺⽴,我甚⾄可以遮住阳光。狂风暴⾬、雷电⼜算得了什么,谁也不能对我怎么样。我的世界,⾮常安全。”

芦苇听了橡树的话,并没有⾃伤⾃怜。它对橡树报以微笑,并对橡树的话做了答辨:“我真该谢谢你的好意,可你也⽤不着为我伤⼼,我可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可怜,我已经习惯了⽣活的磨难,当风⾬雷电到来时,我们只需要弯下⾝⼦,腰也不会折断。狂风暴⾬对我不会有多⼤的损害,恐怕他们对你倒有更⼤的危险!不错,凶猛的暴风⾄今还没有让你受到摧残,你也从不曾对他们低头弯腰,可到底谁更能经得起考验,恐怕还得等等看。”

芦苇的话刚说完,天⾊忽然⼤变,风神挟带着暴⾬和冰雹,猛烈的把⼤地摇撼。

橡树硬撑着挺⽴不动,芦苇却就势伏倒在地。

风越刮越⼤,⾬越下越急,⾼⼤的橡树终于被连根拔起。

⾬过天晴,芦苇重⼜直起了⾝⼦,⾼⼤的橡树却再也⽆法站⽴。

我的读后感是我要尊重每⼀个⼈和每⼀样事物,都要保持平常⼼。世间万物⽣存都是有着平衡点,谁都有优点,谁都有缺点。我们不该以⾃⼰优越的⼀⾯来嘲笑别⼈渺⼩的⼀⾯,殊⽽忘记他们也有看优越的⼀⾯,那是你所没有的。

《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篇3

《橡树和芦苇》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有时候不要硬和比自己强大的人去抗争。凡事要能忍则忍,这样或许对自己更为有利。这则寓言诗取自伊索的《芦苇和橄榄树》。

通过对橡树和芦苇的心理刻画,讽刺了傲慢者,赞扬了外柔内刚者。诗人还揭示了强与弱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会互相转化这一深刻的生活哲理,使这首寓言诗颇耐人咀嚼。

《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篇4

《橡树和芦苇》说明的道理:有时,退让也是很有效的策略;刚易折,柔能胜。最后的胜者往往是看似柔弱其实坚韧的人。

橡树与芦苇这篇伊索寓言故事也说明了,有时候不要硬和比自己强大的人去抗争。凡事要能忍则忍,这样或许对自己更为有利。

关于《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范文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篇5

我喜欢《伊索寓言》这本书,书中有很多故事都会告诉我一个道理。其中一则《橡树和芦苇》的故事吸引了我,它讲述了芦苇与橡树为他们的耐力、力量和冷静争吵不休,谁也不肯认输。橡树指责芦苇说他没有力量,无论哪方的风都能轻易地把它吹倒。

一阵猛烈的强风吹了过来,芦苇弯下腰,顺风仰倒,幸免于连根拔起。而橡树却硬迎着风,尽力抵抗,结果被连根拔掉了。

没想到这么大的一颗橡树会被风吹到,而那些柔软的芦苇却能活下来,我要学习芦苇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有时柔韧比刚强更具有力量。

做事不能小看了一些弱小的事物,团结起来的力量超出了想象,有的柔性的事物比表面硬的东西更有力量。比如:小小的蚂蚁可以搬动比它大的东西,滴水也能穿石,火也能把钢给溶化了,做事情也要游刃有余。

我们小学生在学习中在遇到简单的题目不能小看它,在它的背后可以延伸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要更新自己的思想,要学会举一反三,找对更合适学习的方法。

同样的,同学们要互助友爱,知识一定要相互交流,你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不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那你的知识只能是有限的,别人都在进步,而你只能停留在原点。妈妈教我《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这个意思。

《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篇6

《橡树和芦苇》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橡树和芦苇的两种性格、两种心理刻画得十分细腻。这则寓言诗取自伊索的《芦苇和橄榄树》。橡树一般代表力量,用来代替橄榄树以表达寓言的道德教训,显然要有力得多。

这首诗里,橡树体现骄傲的拥有力量者。他高耸入云,“头颅好像高加索山”,风暴对他来说像是和风。他的庞大、坚挺似乎不可战胜。他对自己的力量感到不可抑制的骄傲,这种骄傲表现在他对自己坚不可摧的夸耀,以及隐藏在对表面柔弱的芦苇的怜悯之中。

他甚至越过了怜悯,似乎要表现出宽宏餐:他要保护他的邻居,给以庇护,抵挡风雨,他为芦苇“鸣冤喊屈”,认为大自然对芦苇不公平。然而这是表面的怜悯,廉价的宽宏。橡树的心理表现得很曲折,他的傲慢和虚情假意的性格烘托得很鲜明。

芦苇虽是个弱者,但知道自己的力量所在,不为橡树的傲慢所辱没,甚至反唇相讥,预见到橡树的结局。他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和不甘示弱的心理,也描绘得惟妙惟肖。

《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篇7

《橡树和芦苇》通过对橡树和芦苇的心理刻画,讽刺了傲慢者,赞扬了外柔内刚者。诗人还揭示了强与弱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会互相转化这一深刻的生活哲理,使这首寓言诗颇耐人咀嚼。

寓言的特点之一是将动植物拟人化,动植物既有人的特性,就不能不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活动,拉封丹在这方面也有独到的成就。

《橡树和芦苇》三年级读后感篇8

《橡树和芦苇》告诉人们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要理智对待,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优势,不可随意地嘲讽他人,做人要如同芦苇一样,虽然渺小但是机智勇敢,并且保持一颗平常之心,橡树的自大导致它最后被大风连根拔起。《橡树和芦苇》讲述一颗大的橡树嘲笑小的芦苇,因为橡树的骄傲自满最后被台风吹倒的故事。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