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公开课优秀教案模板(精选5篇)
时间:2024-02-26
时间:2024-02-2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认识翠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重点)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从而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二、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希望大家能和翠鸟成为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__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
三、品读释疑
1.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喜欢这只翠鸟的?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描写我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儿的。(板书:翠鸟的外形美丽捕鱼动作敏捷、捕鱼技术高超)
2.画出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动作的句子。
(1)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①这段话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描写颜色的词语中体现了什么?(这段话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翠绿”、“蓝色”、“红色”等词语体现了翠鸟颜色的鲜艳。)(板书:羽毛翠绿翅膀蓝色嘴红色)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的?(__通过两方面描写翠鸟的美丽。第一、翠鸟的颜色鲜艳美丽。第二、它比鹦鹉还漂亮。作者抓住颜色的词语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外形的。)
方法指导:抓重点词语想象理解课文:我们读描写翠鸟外形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可以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边读边想象翠鸟的样子,读完以后再说一说翠鸟的样子,这样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课文。)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翠鸟的漂亮、可爱,表达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2)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又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①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这是对翠鸟捕鱼的动态描写。)
②你是怎样理解“一下子”“没一会儿”这两个词语的?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一下子”“没一会儿”是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意思是很快,通过这两个词语说明翠鸟飞行的速度之快。)(板书:一下子没一会儿)
③找出描写翠鸟不予动作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一下子冲进水里”“飞起来了”“衔着一条小鱼”“吞了下去”是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个四个瞬间的动词说明翠鸟捕鱼时动作很敏捷,技术高超。)(板书:冲飞衔吞)
④翠鸟捕鱼有什么特点?(第一、时间短;第二、动作敏捷。)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翠鸟动作敏捷,表达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全班交流,深入探究
①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写翠鸟的美丽和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②__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深入探究: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哦,我明白了,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阅读课文的结尾,结合课文题目交流:
①“搭”是“什么意思?(“搭”是“乘、坐”的意思。)
②“搭船”是什么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
③一个“搭”字体现了什么?(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字,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④“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你从中领悟到什么?(“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篇末点题,使翠鸟的可爱,童心的可贵都跃然纸上。让学生领悟到人与动物相处的快乐,激发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4.你喜欢这只翠鸟吗,为什么?(我非常喜欢这只翠鸟,因为它是一只漂亮的,充满灵性的鸟儿。)
5.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四、总结主旨。
1.__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通过对翠鸟外形和捕鱼动作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并且呼吁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板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
抓动物的外形进行描写:__作者在描写翠鸟时,通过观察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动作进行描写,先通过鲜艳颜色的词语写出了外形美丽的特点,再通过抓住准确的动词,使翠鸟高超的捕鱼技术跃然于纸上。
2.举例: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选自《翠鸟》
3.练一练:你喜欢什么小动物?认真观察,写写动物的外形。六、课堂小结。1.__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从而让我们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学习了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七、主题延伸。
1.“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还可以在课外阅读中找一找这样的__读一读,也可以写一两句保护动物的标语。
2.保护动物的标语: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2)爱护鸟儿吧!不要让树木感到孤独。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翠鸟》《麻雀》
(一)阅读《翠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翠鸟的?
(二)阅读《麻雀》思考:文中的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课前解析】
关注细致观察: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观察到了什么–雨、翠鸟的外形、翠鸟捕鱼的动作。然后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的细致——从听觉的角度写了雨声,从视觉的角度写了翠鸟的颜色和外形,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它捕鱼时的动作——冲、飞、衔着、站在、吞。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观察中的思考–什么时候飞来的,它站在那里做什么?
关注留心观察的好处:
正是由于作者留心周围的事物并细致观察,才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船的翠鸟,为自己的旅途增添了快乐。留心观察可以认识大自然中的新朋友,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这就是留心观察的好处之一。
关注实践活动:
课上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课下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实践活动,并简要记录观察所得,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父、鹦、鹉、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
3.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4.通过观察实践,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
2.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实践,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教学策略】
在字词教学方面,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强调、精讲点拨的策略;在文本阅读方面,采用自读、交流、讨论的方式;运用实践策略使同学们逐渐举一反三,学会细致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父、鹦、鹉、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同学们,法国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搭船的鸟》这篇课文,看一看,作者发现了怎样的美。
2.出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搭船的鸟)
3.认识翠鸟。
教师朗读简介,向学生介绍翠鸟。
(设计意图:引用名言,切入主题,启发学生关注“发现”这个词,带领学生认识翠鸟,开启本节课的学习。)
二、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师过渡: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1.活动一: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条中的生字。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本文共有五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在文中都有注音,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这些字音读准,再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查字典注上拼音。
(2)学生自主学习。
(3)教师检查朗读课文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矫正。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全班同学认真倾听,对于读错的地方,举手指出来,并进行改正。
预设1:第一段“沙啦沙啦地响”中,“啦”字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一声才对。
教师强调:是的,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一声,指的是一种声音,在本文就应该读一声。另一个读音是轻声,只有处于句子末尾做语气词的时候,它才读轻声。下边同学们把这个多音字记到书上我会认的旁边并朗读几遍把它记住。
预设2:第二段中“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翠绿”的后边没有“色”,读这一段同学多读了一个“色”字。
教师强调:是的,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看准确,读的时候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请读错了的同学把这句话重新再读一遍。
读错了的同学重新朗读这一句,进行改正。
预设3:第三段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第四句都是问句,后边是问号,读这一段的同学没有读出问的语气。
教师强调:你说的很好。问号可以表示疑问的语气,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读出标点符号所表示的语气,问号就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感叹号就要读出感叹的语气,句号就要读出叙述的语气。下边老师示范一下,大家一起读一读。
教师示范。
全班齐读课文。
(4)教师检查学习我会认的情况。
教师提出要求:请正确朗读大屏幕上的四句话,读准字音。
教师指名朗读后,要求全班齐读。
2.活动二: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和课文的生词。
(1)读准字音。
教师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字词,大家要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
学生读这些字词,读完之后教师进行矫正。
教师矫正:“父亲”这个词中,“亲”本是一声的,但在这个词中是变调为轻声的。
教师要求:学生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2)理解字义,写对字形,重点讲解三个字。
教师讲解: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的意思;强调在写的时候,不要丢了某些笔画;引导学生进行组词并造句。
(3)理解字义,区别形近字。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这两组字分别有哪些不同?
预设:他们都是偏旁部首不一样。
教师讲解:偏旁部首可以表示汉字的意思,谁能说说这些字的偏旁部首和它们的意思有怎样的关联?
预设1:“搭、捕”都是提手旁,说明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手”有关,搭车的时候人们常常会用手扶一下车门,捕鱼时一定是要用到手的。
预设2:“塔”是提土旁,盖高塔时是要用到土的,“铺”是金字旁,就不知道了。
教师讲解:“铺”是金字旁,说明店铺是和钱有关的地方,我们去店里买东西要花钱。
(4)学习本课生词,结合图片理解某些词的意思。
教师提出要求:开火车朗读这些词,读准字音。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这些词的意思后,齐读两遍加深印象。
指导学生抄写11个词语,抄写之后进行交流展示和评价。
教师讲解: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要求会认中的生字如果迁移到别的句子里,学生也能准确认读,那就是真的认识这个字了,所以在“我会认”的教学中,设计了相关的练习。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和词义时,借助了很多相关图片。汉字中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往往和这个字的意思相关,因此在区分形近字时,是结合偏旁部首所代表的意思来区分的。)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1.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只搭船的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学生按要求默读分段。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分段的?你又是怎样概括段意的呢?
预设1:我把第一段分为了第一部分,二三四段分为第二部分,第五段分为第三部分。
预设2:我认为第一部分讲的是我和母亲乘船去外祖父家。
预设3:我觉得第二部分讲的是小鸟的样子和它怎么捕鱼。
预设4:第三部分讲的是我知道了这是一只翠鸟。
教师追问:那么这只翠鸟为什么要搭我们的船呢?
预设:翠鸟搭我们的船,是在捕鱼吃呢。
教师小结:是的,当我们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时,不免会产生疑问——这是一只什么鸟呢?它为什么要搭我们的船呢?读完课文之后,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这是一只翠鸟啊,原来它搭船是为了捕鱼啊,这可真是一只漂亮又可爱的鸟啊。
2.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呢?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预设1:雨,作者坐在船舱里的时候,观察到了雨。这是第一段里写到的内容。
预设2:翠鸟的外形,作者在第二段中写到了翠鸟的外形。
预设3:翠鸟捕鱼时的动作,这是文章第四段写到的。
教师相机板书:(外形动作)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在去外祖父家的途中,坐在船舱里,对天气,尤其是对落在船头的这只鸟做了细致的观察,并且把观察所得写了下来,就成为了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象作者这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然后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就会成为一篇美文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为解决课后习题一做准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一点点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对知识的学习不能是支离破碎的,对知识点的学习最终要建构到知识系统中,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
四、课堂练习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和小练笔,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1:有一只大熊猫,它的身体胖胖的,它正坐在地上吃竹子。
教师点评:我们观察时也可以像本文的作者一样,从外形、动作等方面进行观察。
预设2:大熊猫长着一双黑眼圈,它的四肢、耳朵和眼睛也都是黑色的,身体的其他部位是白色的。它胖胖的,身体圆滚滚的。它坐在地上,手里紧紧地攥着一把竹子,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观察的很细致,写得也很好。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像本文作者那样,观察周围的环境。
预设3:在一片茂密的竹林里,一只大熊猫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手里紧紧地攥着一把新鲜嫩绿的竹子,歪着脑袋,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这只大熊猫长得胖胖的,圆滚滚的身体上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的,其余部位都是白色的。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啊。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观察地很细致,用的一些词语不但准确也很优美。希望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也像这位同学那样,从环境、外形和行为动作等方面去做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初步体会如何进行细致观察,并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2.通过观察实践,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有一只翠鸟搭了作者的船捕鱼吃。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翠鸟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使学生建立学习的链接。)
二、通过重点段落,体会我细致的观察
1.(1)了解我对翠鸟外貌的观察。
学生自读思考,交流。
教师小结:翠鸟的外貌非常美丽,羽毛颜色鲜艳,还有一张长嘴,十分引人注目。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老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翠鸟的美丽外形。
教师引导学生看插图:请同学们看着插图,再次说一说翠鸟的样子,再次感受翠鸟的美丽,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美丽的。
学生自读思考,交流。
预设:作者写了翠鸟的美丽,写了它的羽毛、翅膀和嘴。
教师相机板书:(羽毛:翠绿、翅膀:蓝色、长嘴:红色)
教师点拨:请大家注意一下第二句话和三、四句话的关系。
预设:作者先总写小鸟的美丽,再分写小鸟的美丽。
教师点拨:说得很好,除此之外,这一段还写到了鹦鹉,和鹦鹉做对比,是为了什么呢?
预设:是为了表现小鸟的美丽。
教师点拨:说得很好,是为了突出小鸟的美丽。
2.了解我对翠鸟动作的观察。
学生自读思考,交流。
教师小结:可以看到,翠鸟在捕鱼的时候动作非常敏捷。
学生自读思考,交流,把文段的动词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教师提问:一下子”“没一会儿”表现了什么?
预设:表现了翠鸟飞行的速度很快。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动词,进行想象,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翠鸟捕鱼的情形,从而感受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师相机板书:(冲进水里飞起来、衔着小鱼吞下去)
3.关注文章的其他段落。
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段、第三段、第五段,默读之后思考问题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第一段中作者观察到的“雨”,第三段中作者观察中的感受,第五段中对题目的解释。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观察中的思考及文章的主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翠鸟外形及捕鱼动作很敏捷的感受,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三、回归整体,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1.归纳文章的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填空,从而体会文章主旨。
2.再读课文,分享感受。
(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这是一次平常的旅行;
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翠鸟的突然出现给我带来的惊喜和好奇。
(2)教师小结:在这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中,因为留心观察,“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
朋友,给“我”的旅途增添了快乐。
(3)分享感受。
学生进行分享,教师进行小结。
教师相机板书:(人鸟和谐相处、亲近美好自然)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感受文章的主题。)
四、课堂作业
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在“观察记录单”上简要地记录观察所得,为单元习准备。
(设计意图:实践练习的设计是为习作练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羽毛:翠绿
外形翅膀:蓝色人鸟和谐相处
搭船的鸟长嘴:红色
动作冲进水里飞起来亲近美好自然
衔着小鱼吞下去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搭船的鸟”,是落实“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这一语文要素的精讲课文;同时,也是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奠定基础的。在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我主要做到: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重点段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通过想象体会“我”观察的细致。除此之外,还通过体会“我”在观察时产生的疑问和惊喜来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积累知识和形成能力,而能力是在不断地迁移运用中形成的,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了学生的实践练习。实践练习的设计同时为习作练习奠定基础。
课题:搭船的鸟。
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__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了她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大自然的爱。
教学本课要抓住文中的三个问句来体现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童趣,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细心观察到的翠鸟的样子及捕鱼过程,感受翠鸟的可爱。
学前准备:
1、翠鸟的图片资料。(教师、学生)
2、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学前准备:
1、收集翠鸟的图片资料。(教师、学生)
2、自己制作生字卡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导入:同学们,鸟会搭船,奇不奇怪?今天我们来学习《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呢?(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质疑。1、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
三、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注意“蓬、翠、嘴”的读音。
4、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搭、舱、漂、悄”。
5、辨字组词。搭()沙()塔()纱()悄()吞()消()杏()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用时:10分钟)
1、搭船的是什么鸟?你喜欢吗?
2、从文中找出写鸟的句子读一读。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展示收集的翠鸟的照片,交流翠鸟的资料。
5、课文写了“我”和母亲乘船到乡下外祖母家途中,一只翠鸟搭船捕鱼的情景。
6、找出文中描写翠鸟的句子,读一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用时:5分钟)
1、教学小结。
2、指导书写。
(1)“翠”字,上面不是“羽”字,下面“十”不能往上写得太长。
(2)看清字形,认真书写。
3、一字组多词。搭()()()沙()()()吞()()()教学反思:生动的质疑导入,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文本。学生通过读文,能多种方法识字,让学生自己收集翠鸟的图片和资料,为学习课文增添了情趣。
【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设计说明】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观察”这个主题展开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文中的“我”正是这样的孩子。文章记录的就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鸟搭船捕鱼这一情景,便让读者看到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文章还重点观察了翠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下子”“没一会儿”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之快。“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这样完全口语化的表达,出自孩子的心,出自孩子的口,通俗易懂。
【教学重点】
认识翠鸟,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翠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翠鸟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谜语导入,激趣促学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来考一考咱们班聪明的同学。
出示谜语:一身彩衣多美丽,红嘴蓝翅翠绿羽。耐心等得时机到,衔来鱼儿吞肚里。对,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翠鸟。
翠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它不仅漂亮,还会搭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这只聪明的鸟
出示课题《搭船的鸟》
2.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细致观察的事物
1.细致观察了大雨
找出描写下雨的句子: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拉沙拉地响。
学习拟声词的用法,知道作者细心观察雨是采用了用眼睛看和用耳朵听来观察具体事物的,引导同学们留意还有哪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2.细致描写了船夫,勾画出描写船夫动作的词语。
3.细致描写了翠鸟
三、精读课文,深入认识翠鸟
1.认识小鸟的美丽。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小鸟样子美丽的段落,然后读一读,把你对小鸟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找段落、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找出的段落。
(4)教师小结,并投影出示问题:“多么美丽啊!”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怎样读这句话呢?。
(5)课文是怎样描写小鸟美丽的?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找一找有关的句子。
指答(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相机板书)
(6)谁见过鹦鹉,它长得什么样?(指名学生说一说。)
(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鹦鹉的图片。(学生说说图片中鹦鹉的样子。)
(8)鹦鹉的确很漂亮,可本文却说翠鸟比鹦鹉还漂亮,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翠鸟的样子?
(9)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声中课件出示翠鸟的图片,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加深对“比鹦鹉还漂亮”这句话的印象和理解。
(10)请同学们用书上的话说一说翠鸟的样子,然后你们可以在组内互相说一说。(学生照着书上的内容描述小鸟的样子。)
(11)经过刚才的练习,谁能不看书只看着翠鸟的图片说一说它的样子?(指名学生上前指着翠鸟的图片说一说它的样子。(然后学生在组内练习说)
(12)再读“多么美丽啊”“比鹦鹉还漂亮”,你的体会和刚才比较有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觉得这只小鸟更加美丽了,也更加喜欢这只小鸟了)。
(13)总结翠鸟的外形美(相机板书外形美)
2.认识翠鸟捕鱼的本领,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投影出示问题: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站在船头,作者产生什么想法?
(2)学生回答。
(3)教师评议并小结:这只翠鸟到底打我们的船要去哪里呢?
(4)配乐朗读翠鸟捕鱼的句子,让学生闭眼想象翠鸟捕鱼的画面。
(5)出示翠鸟捕鱼视频,引导学生勾画翠鸟捕鱼的动作.
(8)投影出示问题:读了这一段,你对小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板书捕鱼快)
(9)哪些词语能说明翠鸟捕鱼动作灵活?
(10)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板书)
(12)现在你们知道小鸟在船上干什么了吧?(捕鱼)
3.感悟翠鸟的灵性。
原来翠鸟搭我们的船是去捕鱼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搭过别人的车呢?总结翠鸟的灵性和对人类的信赖。
四、深入拓展,深化情感
1.出示翠鸟捕鱼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翠鸟捕鱼的一系列动作
2.播放剪辑好的视频,分段观察翠鸟捕鱼动作,并用上一系列动词如:收紧俯冲展开扎进张开咬住一蹬扇动飞起
3.完成课堂学习单并交流。
五:作业
1.仔细观察家里的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并写下观察日记。
以上就是《搭船的鸟》公开课优秀教案模板的相关内容了,总之,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柏拉图曾说:“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而我认为教师也可成为那“艺术巨匠”,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与一切美善事物相遇、相知、相融,而语文课堂正是这样一片让孩子们与美相遇、打开孩子与自然生命连接、启迪学生、提升能力的沃土。
《搭船的鸟》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观察,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船”的翠鸟,充分说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__搭船的主体是一只翠鸟,一个“搭”字,赋予翠鸟以人性和灵性,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让读者感悟到人和动物相处的融洽与和谐。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紧扣关键词句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2、能借助观察记录单学习作者观察翠鸟的方法来观察身边的细致,记录观察所得,并掌握如何进行简单的外形和动作描写。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与此同时,我设计的这堂课也秉承着学校“兴发教学”的理念,紧跟兴发教学的步伐,将始于自然、立于礼、启于智、成于乐较好地融入到了课堂。具体解析如下:
一、始于自然——打开学生自然生命
柏拉图认为:“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始于自然”正是打开自然生命之通道,让“自然生命之美”先入为主。让孩子接近,回归自然,让儿童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自然的、敞开的状态,去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好,无需教师师的灌输,无需教师用语言赘述,轻柔和美的音乐与灵动的自然画面就是最具感染力的。“一只小巧玲珑、美丽敏捷的翠鸟于水波荡漾、粉荷绽开的池塘中,一会静静站立于枯枝上,一会儿迅速冲入水中捕鱼”,这样的视频画面,配上轻柔舒缓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看着孩子们目不转睛,不时发出惊叹声,我感受到孩子们正将自身与自然界美好的生命——翠鸟建立起了联系。这时,孩子们是兴趣盎然、充满好奇的,它们渴望进一步走进课文去接近翠鸟,这视频大概也起到了效果。
二、立于礼、启于智——启迪学生理智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礼”我觉得就是方法的渗透;理智生命的启发就是使学生思维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让有一定距离的自然生命与生活联系起来,启迪学生。而在我执教的这堂课中有以下几“礼”:
1、在“聚焦翠鸟,感受其外形之美”的部分,首先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文本,说说对翠鸟的第一印象(这是一只_______的翠鸟。),让自然生命与孩子的主观感受建立起联系,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对话;接着层层递进,让孩子们找“关键词”来体会翠鸟外形之美,由模糊、整体的印象上升到了清晰、具体的印象,此时“美丽的翠鸟形象”已经住在了孩子们心中,也从对翠鸟的“相遇”变成了“相知”。
2、在“体会作者内心所想”这一部分,我采取了先让孩子们将自置身于那飘荡的船只上,带孩子们走进情境,如果是自己置身其中会想些什么?发散孩子的思维,孩子们疑问重重。接着再让孩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对话,这样孩子们则能与作者达到共鸣。此时,孩子已不是孩子,大概成了雨后乘船观察翠鸟的那位小朋友了吧!
3、在“聚焦翠鸟捕鱼,体会细致观察”部分,顺势而下,由疑而进,翠鸟到底在干什么呢?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顺水推舟,接着圈出动词、品析动词、关键词和视频体会翠鸟捕鱼速度,这时孩子们对翠鸟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了。
4、在指导朗读方面,注重层次和方法,做到“读有层次、读有所悟、读有所感”。在指导朗读“翠鸟外形”部分,要求读出美丽(感受自然生命之美)、读出喜爱(与自然生命连接),学生通过“彩色”“翠绿”“蓝色”等词语感受翠鸟外形之美,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在指导朗读“作者内心所想”部分,先让学生提疑问,聚焦三连问指导读出好奇;在指导朗读“翠鸟捕鱼”动作部分,聚焦关键词——冲、飞、衔、站、吞,聚焦关键词——没一会儿、一下子,体会翠鸟捕鱼之迅速,先让孩子们自由读,然后观察老师读(带表情、动作、节奏有快有慢),最后孩子再次入情入境模仿读,朗读落到了实处。
5、迁移训练方面,在学完“翠鸟外形”和“翠鸟捕鱼”部分,我设计了口述孔雀外形的环节和描写小狗开车动作的环节,让孩子细致观察,落笔有方法,紧密与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进行迁移训练,让孩子学有所获,授之以渔。
三、成于乐——提升学生文化生命轻柔舒缓的音乐旋律,是让孩子们在听觉上产生一种美的感受,让孩子们全身心得以放松,播放一组美丽的图片(雨景图、船夫摇橹图、美丽翠鸟图、翠鸟捕鱼图)回到课文,由分到整,最后启发性地提出让孩子们学会留心观察生活,去发现大自然、人世间无尽的美好,经由师生对话去重建学生个体与自然、与事物的联系,也使这节语文课有了一定的精神渗透和教育性。
每一堂课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会存有一丝丝不足,最后环节,对精神生命的托举还不够到位。教育教学中真的有太多的学问,学无止尽,常学常新,常教常新。“兴发教育”课堂不是将“始于自然、兴于诗、立于礼、展于智、成于乐”这一理念看成是一个一个死板的模式,不是生搬硬套、流于形式地强塞进教学设计中,如何将“兴发教育”“生命教育”落实到日常每一堂课中,这是我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所谓“教学”,要不断“学”才能知道如何“教”,永远都抱着一颗“我是学生”的心去教学,想必定会“硕果累累”。
“教育就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教学是需要用智慧去打造的,是需要用方法去装扮的,是需要用知识和经验去丰富的,是需要用心去感悟去反思的。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以学习者的心态去面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励志做一名学习型、智慧型、善于反思型、研究探索型、创新型教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