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趋势范例(12篇)

时间:2024-03-19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篇1

摘要: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长期呈现重型化特征,带来了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由于污染贡献率较高而经济贡献率较低,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饮料制造业是黑龙江省水污染治理的4个重点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黑龙江省大气污染治理的俩个重点行业。发展低碳经济,应着眼于长期,通过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的双重调整,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污染贡献率经济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043-03

一、黑龙江省的低碳经济现状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后,低碳经济理念迅速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革命浪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逐渐取代了“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是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黑龙江省作为一个资源型大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

(一)黑龙江省的能源消耗现状

1.能源消费总量巨大,能源消费结构呈现高碳化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其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为主。作为我国最早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均以重工业为主,拥有众多老工业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巨大。2008年黑龙江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29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8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其中,占能源消费总量60%左右的是煤炭,30%左右的是石油,5%左右的是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最小,不到1%。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对各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系数的研究,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依次递减,分别为0.748,0.583和0.444(吨/吨标准煤)[1]。因此,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特征十分显著。

2.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十一五”期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能源消耗强度是影响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家层面上定义为全国总能源消费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在行业和部门层面上定义为行业或部门的能源消费量与部门增加值之比,也就是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量。根据黑龙江省环境统计公报,2004年以前,黑龙江省的能源消耗强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5年开始,才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二)黑龙江省的污染物排放现状

1.废水排放情况

贯穿黑龙江省的松花江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松花江干流水质达标率长期在60%左右浮动。从表1可以看到,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工业COD排放量在“十一五”期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

2.废气排放情况

黑龙江省有近半数城市达不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即居住区标准),空气污染长期呈现出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特征。从表2可以看到,“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烟尘排放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则先增加后减少。

3.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统计资料显示,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上升,但由于处置总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持续增加,使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比较微少,趋近于0。“十一五”期间,全省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约为70%(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量/产生量×100%)。

二、黑龙江省工业行业的污染贡献率和经济贡献率分析

(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重型化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存在着重型化的特点。

首先,第二产业占据国民经济主体地位。2009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相对于第二产业的优势地位而言,第三产业的发展显然滞后。

其次,在第二产业内部,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2009年,黑龙江省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高达8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重化工业的发展依赖于高度的能源消费,既拉动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再次,能源工业是黑龙江省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全省能源工业实现总产值346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3%;实现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3.7%。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的能源加工转换率仅为66.26%,比国家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2],表明能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尚未达成良性互动,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待提高。

(二)黑龙江省工业行业的污染贡献率和经济贡献率

1.行业废水污染贡献率和经济贡献率分析

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饮料制造业。2008年,这4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之和仅占7.5%,化学需氧量的污染贡献率之和却高达55.1%。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的经济贡献率、污染贡献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农副食品加工业污染贡献率逐年上升,但经济贡献率却从2005年起基本持平(见图1和图2)。总体看来,4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累积污染贡献率是其累积经济贡献率的7倍,因此这4个行业将是黑龙江省工业废水治理的重点。

2.行业废气污染贡献率和经济贡献率分析

资料显示,黑龙江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位于前2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08年,这2类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统计工业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1.55%,累积经济贡献率占比却只有18.5%。而且,自2005年以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二氧化硫污染贡献率逐年增加,经济贡献率却有降低趋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二氧化硫污染贡献率比较平稳,经济贡献率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见图3和图4)。

(三)黑龙江省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强度

污染排放强度反映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横向比较的一个重要指标。

1.水污染重点行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就排放强度而言,水污染的4个重点行业的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造纸及纸制品业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较大,饮料制造业也有一定程度下降,而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却呈现上升趋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基本持平(见图5)。

2.大气污染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就排放强度而言,大气污染的俩个重点行业的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一五”以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基本持平(见图6)。

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黑龙江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双重约束,而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才可能实现。因此,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着眼于长期的结构调整。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降低全省的能源消耗总量,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如旅游业、物流业、文化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政府应给予大力促进。

2.加快工业重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和升级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有序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使落后产能自行退出市场;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提高落后产能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3.开发清洁能源,替代原煤原油的消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东北地区是我国陆上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三大区域之一,黑龙江省2/3以上的区域都属于风能资源较丰富区[3],因此,用低碳的风能替代高碳的原煤原油存在着较大可行性。

4.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低碳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产业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支撑。政府应完善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重点开发低碳节能技术。

收稿日期:2011-07-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碳减排约束下的中国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10YJA790149);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低碳经济目标下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研究”(QW201011)

作者简介:国福丽(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经济学博士,讲师,从事生产力经济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倩倩,等.我国一次能源的人均碳排放重心转移及原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5).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一、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

2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3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2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2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2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2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2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

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2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

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1篇3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篇4

【关键字】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探讨

1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

1.1现状介绍

中国低碳居住区发展相对较晚,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大城市已经逐渐结合国外的一些低碳居住区建设的实践,并且不断的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居住区建设与国外的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我国低碳居住区建设着重在2个层面运作: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低碳居住区物质规划建设技术。上海、扬州以及保定就是采用这种运作方式。二是由企业负责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居住区居民参与的居住区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以及宣教。北京和南京的居住区建设就是采用了这种运作的方式。这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主导方式是不同的,分别体现出了我国居住区建设的两大内容:物质空间的建设以及非物质内容的引导。

1.2实例介绍

扬州低碳居住区建设采取了第一种运作方式,由政府作为主导进行的。目前,扬州地区的低碳居住区的建设主要是实行居住区传统建筑的新型节能改造。扬州政府和德国一技术公司合作,有效的实现了节能建筑的理念应用于老城的社区改造之中,通过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的节能理念相结合。

南京低碳居住区建设采用的是第二种运作方式。南京的居住区低碳建设主要是以居住区家庭碳排放的调查以及工作宣教活动为主。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合作,在南京的3个典型的城市居住区,开展了居住区1000多个家庭的碳排放实际调查以及诸多“低碳理念”的公众宣教活动。通过一年的家庭碳排放调查以及宣教活动,有效的提升了低碳技术水平,完善了低碳居住区的建设。

1.3综合分析

我国低碳居住区建设,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国内其他一些区域的居住区低碳建设目前还相对缓慢,还没有实现低碳技术在居住区中的普遍应用。近几年来国家对节能减排的不断倡导和支持,低碳居住区的建设也逐步的发展起来。

2低碳居住区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优化清洁能源结构并有效的提升能源的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制度的革新。比如:2008年7月,日本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着重提出了低碳居住区建设的理念,实现整个城市碳排放的最小化,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各个部门碳减排的潜力。低碳居住区建设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物质空间的建设以及非物质性的低碳理念宣传和教育是构建低碳居住区的重点。未来我国低碳居住区的发展趋势将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向科学化、丰富化的低碳居住区建设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将朝着科学化、丰富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低碳区居住区的设计理念以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联系居住区的实际环境情况进行综合的规划,更好的实现物质空间建设以及推广非物质层面的一些重要的低碳生活理念。居住区的低碳规划和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城市规划等多种学科内容,同时还包括调查研究、公众参与等多种工作方式。这些学科知识和多种规划工作科学、合理的综合起来,才能加快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和发展。

2.2逐渐引导居住区非物质内容建设

城市居住区是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行动平台,在城市低碳建设中占用重要的低位。科学、合理的编制具有引导性的社区规划方案,合理的指导非物质层面的一些低碳生活宣教于实践,是居住区非物质建设的重点内容。居住区的规划可以视为居民自下而上的进行自治管理方式,是城市低碳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并与我国的居住区管理体系相协调、相补充。

2.3不断完善低碳居住区的空间规划

低碳居住区的空间规划是居住区物质空间建设的重点工作。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紧凑化以及密度化的发展对低碳城市结构的支撑意义重大。通过不断的积累过去的低碳改造技术经验,结合国外的一些低碳居住区的先进设计理念,我国在逐渐完善居住区空间层面的低碳规划设计,建设低碳城市居住区的物质空间。在具体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居住区建筑的合理布局以及低碳设计,加强居住区附近的交通低碳设计等。

2.4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低碳居住区建设要向上升到更好的层次,不但需要国家的政策、规划方案以及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更需要居住区居民积极的参与。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低碳建设的重要性,鼓励居民积极的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对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充分的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只有居住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更好的贯彻居住区低碳建设的规划方案,同时有效解决低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城市的低碳建设和发展。

2.5逐步实现建筑的低碳化

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是低碳居住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未来低碳居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建筑的实际环境条件以及建筑的结构特征、使用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可再生能源。比如:高层建筑以及郊区的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此优势进行风力发电;如果居住区地域日照时间长、强度大,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资源。低碳居住区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合理的规划水系统,充分考虑到水的二次回收和利用,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水处理所产生的资源消耗,达到间接减排的目的。此外,国家也在居住区不断推行各类节能改造技术,改善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结构,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总之,目前中国居住区建设还不够完善。为了更好的完善低碳居住区建设,我们要对我国低碳居住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有个较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去总结低碳技术的设计理念以及低碳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更好的促进低碳居住区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恒升,刘婷婷,余婷低碳经济条件下建筑业发展探讨[J].建筑节能.2011(07)

[2]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篇5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极其不平衡,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水平较低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的整体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国一次能源数量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地区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间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异,为此,我国应该根据地区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措施。最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较为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较少,因而我国亟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合理分配。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一次能源,从而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人均量都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增长速度超出预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储存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比西部地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许多。

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时主要遵循五个原则。第一,节能减排原则,减少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维护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第四,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因需制宜原则,根据能源需求而积极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目标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加快,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关于能源消费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越来越多。因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该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战略,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逐年增长,因而我国应该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发展目标。

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加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国能源储备制度,加强我国能源的储备量,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进我国的能源投资方式和加强对其管理力度。

(二)技术方面的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一定要加强技术支持,进而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促进我国发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开采能力。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而一次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我国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一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四、结语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篇6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排放量;响应;黔东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F3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0304

1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气候变暖的重要人为原因之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生产、生活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碳排放的成因、机理、碳排放与农业生产,以及碳排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强烈关注,如方精云[1]等对不同用地类型的碳排放系数及碳排放效应进行了研究,曲如晓[2]等对碳排放交易地环境效应及对策进行了研究,SternN、赵荣钦[3~4]等对低碳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了研究,赵先超[5]等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研究。同时,区域生产、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之间关系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徐国泉、宋涛、谢松[6~8]等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及能源消耗等因素的关系,王礼刚、徐玉高[9,10]等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学者们对中小尺度区域的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尚不深入[11]。本文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黔东南地区近24年内主要年份区域性气候变化特征与近10年碳排放量

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贵州喀斯特山区天气气候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响应关系。研究成果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山区及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研究区概况

黔东南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107°17′20″E~109°35′24″E,24°19′20″N~27°31′40″N),总面积303371km2。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西连黔南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全州辖凯里市、黎平县、榕江县等16个市县。2012年共有人口4535万人,生产总值达477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9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3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764亿元。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1%、388%和511%[12]。黔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温差小,雨季明显,降水丰富。境内地形崎岖,沟壑纵横,森林植被茂盛,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

3数据与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限于黔东南地区对能源消费数据统计逐年的不完整性,本文所用能源消费数据主要来源于1998~2008年间的《黔东南州统计年鉴》,包括各年黔东南地区原煤、焦炭、气油、柴油、煤油及其他石油化工制品等能源消费量数据。黔东南地区气象、气候数据来源于黔东南地区气象局观测、监测的近24年统计数据,包括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高温日数、年低温日数、年暴雨日数等统计数据。

3.2研究方法

2006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了《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用来估算温室气体的排放。黔东南地区植被茂盛,平均森林覆盖度约60%,由于长期的森林保护政策,其林地面积近年来变化率低。同时,其农业生产中碳排放与碳汇基本持平,故其碳排放对区域气候影响相对较低。因而,黔东南地区森林面积变化及农业生产其对当地气候变化影响较弱。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造成的碳排放量增长变化迅猛,对区域天气气候变化会产生主要及重要的影响作用。黔东南地区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活动消耗大量能源,通过测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其能源消耗碳排放。这里采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提出的方法进行计算[13],具体公式为:

A=∑nj=1Bj×Cj×Dj×Gj(1)

式中,A为碳排放量(t);n为能源种类数;Bj为能源j的消费量,按标准煤计(t),不同种类化石能源燃料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14](表1);Cj为煤的有效氧化分数,取值为98.20%;Dj为每1t标准煤的含碳率,取值为73.30%;Gj为CO2释放量相对于煤燃烧排放规模的倍数(表1)。

运用Excel软件对黔东南地区1985~2009年的16个县市气象台站的实时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高温日数、年低温日数、年暴雨日数等气象要素与黔东南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相关性等方面的计算与分析。

4结果与讨论

4.1黔东南地区主要年份的能源消费量及其碳排放量

黔东南地区工业生产中能源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其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黔东南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费以煤、石油及其制品等为主。通过对1998~2008年的《黔东南州统计年鉴》[15]获得其主要年份的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表1),并通用公式1对其进行碳排放量的计算(表1)。

4.2黔东南地区近24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通过对黔东南地区近24年的年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年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年低温(日最低气温≤0℃)日数、年暴雨(日降水量≥50mm)日数等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其中,年最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年最低温(日最低气温≤0℃)日数及年暴雨(日降水量≥50mm)日数均为黔东南地区的极端天气指标。由于气候变化通常需要更长时间观察去体现其变化特征,因此,根据数据可获得性选择近24年的天气气候数据,具体见表2。

表2黔东南地区近年各时期气候、天气指标变化状况

时期1985~2009年1985~1997年1998~2009年1998~2002年2003~2009年年平均气温/℃17.2717.0217.5517.5117.59年降水量/mm1266.611281.371250.621324.871197.58年暴雨(日降水量≥50mm)日数/d3.163.163.163.482.93年最高气温≥35℃日数/d7.656.139.297.1910.80年最低气温≤0℃日数/d15.7016.1615.2112.1117.42

4.2.1黔东南地区年降雨量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对表2分析可知,1985~2009年期间的年平均气温值为1727℃;1985~1997年期间的年平均气温值仅为1702℃,比近24年平均气温值还低025℃,比1998~2009年期间平均气温值低028℃;1998~2002期间的年平均气温值为1751℃,比2003~2009年期间的年平均气温值低008℃。结果表明1985~1997年,1998~2009年这段时间黔东南地区的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1998年以后气温增长速率明显上升。

年降水量变化特征:1985~2009年期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26661mm;比1998~2009年期间平均值多1599mm;1998~2002期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32487mm,比2003~2009年期间的年平均降水量多12729mm。结果表明,1998年后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同时其降水量变化的波动起伏性也更显著。

4.2.2黔东南地区极端天气变化特征

黔东南地区极端天气日数变化,以暴雨天数、极端高温与极端低天数等指标来体现。年暴雨日数的变化:1985~2009,1985~1997,1998~2009年它们的平均年暴雨日数均为3.16d,但1998~2002年期间则增加为年均3.48d,2003~2009年期间则降低为年2.93d,表明1998年以后日降水量≥50mm暴雨天数的变化波动性更显著。

年最高气温≥35℃日数:1985~2009年平均值为7.65d,1985~1997年仅为6.13d,但1998~2009年的平均值则为9.29d,表明年最高气温日数在1998年后呈快速增加趋势,特别是在2003年到2009年期间,期年最高气温增加为10.80d。

年最低气温≤0℃日数:1985~2009年平均值为1570d,1985~1997年仅为1616d,但在1998~2009年的平均值则为1521d,表明年最低气温日数在1998年后呈快速减少趋势,特别是1998~2007年的最低日温数为1348d(2008年因受罕见的凝冻天气,其最低温达3307d)。因此1998年以后黔东南地区的最低气温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且其最低温日数变化较以前波动性也更显著。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5黔东南地区气候对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响应

作为温室气体的CO2排放进入大气,会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并导致区域及全球气温上升。黔东南地区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其化石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将黔东南地区主要年份的碳排放量与其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极端天气等气象要素指标作对应分析,如图1。对图1分析可知,1998~2006年,黔东南地区碳排放量呈显著增加趋势;2007、2008年期间,其碳排放量呈一定幅度降低,这与黔东南地区凯里市火力发电厂停止发电,当年大量降低煤炭能源消耗的实际情况相吻合(2007年原煤消耗为83724830t,而2005年消耗为162838901t)。这充分表明原煤消耗是黔东南地区能源消耗量比重最大、碳排放量所占比重大的部分。同时,1985~1997年期间,其年平均气温仅为的1702℃,而1998~2008年期间的年平均气温为1755℃,表明同时其年平均气温也呈增加趋势。另外,表征极端指标中,年最高气温≥35℃天数,1985~1997年平均值为613d,在1998~2009年期间平均值增加为939d,呈显著增趋势;年最低气温≤0℃日数(d),1985~1997年平均值为1616d,在1998~2009年期间平均值增加为1521d,呈减少趋势。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的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量增长趋势有较好的相关性,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与年最低气温日数等天气气候变化对碳排放量变化做出相关性的响应。

同时,对表1中碳排放量与天气气候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得到碳排放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年日降水量≥50mm日数(d)、年最高气温≥35℃日数(d)、年最低气温≤0℃日数(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6、-0299、-0375、0453、0455。虽然结果显示碳排放量变化与以上各指标呈弱相关或一般程度相关性,但由于天气气候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变化过程,因此该相关性已经能充分表明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对黔东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带来显著影响,表明该地区在1998年后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已经对区域气候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图1)。

图1黔东南地区近年碳排放量与天气气候指标的变化

6结语

通过对黔东南地区近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与计算,对黔东南地区近年天气气候变化的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碳排放与天气气候变化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黔东南地区近年化石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的特征。1998~2008年其化石能源消费量在近年呈快速逐年增加趋势,其中1998~2002年能源消费标准煤平均值为15269万t,2003~2008年期间能源消费平均值增加约65万t;碳排放量从1998~2008年呈也快速增加趋势,1998~2002年的碳排放量平均值约为10865万t,2003~2008期间年的碳排放量平均值增加了40万t。

(2)黔东南地区近24年气候变化特征。1985~1997年期间的年平均气温值仅为1702℃,1998~2009年期间平均气温值为1755℃,1998~2002期间的年平均气温值为1751℃,而2003~2009年期间的年平均气温值低1759℃。表明1998~2009年时期的气温较1998年以前的气温增加明显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变化,1998~2009年期间较1985~1998年期间的年平均降水量呈降低趋势,虽然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但1998~2009年的年际间降水量波动性更显著。

(3)黔东南地区近24年的极端天气变化特征。年最高气温≥35℃日数,1985~1997年仅为613d,1998~2009年期间平均值较1985~1997年期间增加约3d,表明年最高气温日数在1998年后呈快速增加趋势;年最低气温≤0℃日数,1985~1997年仅为1616d,1998~2009年期间平均值较1985~1997年期间减少约1d,表明年最低气温日数在1998年后呈减少趋势,特别是1998~2007年的最低日温数仅为1348d。

(4)黔东南地区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是煤炭能源消费,且在1998~2006年呈显著增加趋势,1998~2008年期间的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35℃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年最低气温≤0℃日数(d)则呈降低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黔东南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对其区域的天气气候带来显著影响,特别是该地区在1998年后工业发展与城市进程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天气气候的变化特征对碳排放量的增加趋势作出相关性响应反应。

贵州省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属全国较少省份之一,黔东南地区是贵州山区重要的林业分布区,其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也较其他地区低。但通过研究发现,黔东南地区化石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已经对其区域天气气候变化带来明显的影响,说明随着区域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与城市的加速建设,区域气候已经受到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化石能源使消费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碳排放与碳汇平衡协调系统等方面的研究,特别亟待加强区域天气气候变化受化石能源消碳排放影响的模型及量化评价系统等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等.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2007,37(6):804~812.

[2]曲如晓,吴洁.碳排放权交易的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6):127~134.

[3]Stern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TheSternReview[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4]赵荣钦,刘英,郝仕龙,等.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190~194.

[5]赵先超,朱翔,周跃云.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3):941~949.

[6]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58~161.

[7]宋涛,郑挺国,佟连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性的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J].地理科学,2007,27(2):156~162.

[8]谢松,刘庆和.贵州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J].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92~96.

[9]王礼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贵州的面板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45~148.

[10]徐玉高,郭元,吴宗鑫.经济发展,碳排放和经济演化[J].环境科学进展,1999,7(2):54~64.

[11]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12(2):109~115.

[12]黔东南州政府.黔东南州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EB/OL].http:///gedi/itemlist.asp?id=1410.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转型;低碳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013-03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国际社会关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英国成为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后,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全球经济正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发展也势在必行。

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迅速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发展迅速,2004—201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1545.5亿美元增至41603.3亿美元,后者约为前者的3.6倍。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绝对值三项指标均呈现正增长。但2009年以来,进出口差额绝对值波动不大(见图1)。

(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4—201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337亿美元增至5396亿美元,后者约为前者的4倍;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绝对值三项指标均呈现正增长,但是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逆差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见图2)。

(三)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一般贸易占比逐年上升

2004—2013年,除2009年外,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均呈现增长态势。2008年以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额的比重高于一般贸易,但自200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比首次超过加工贸易以来,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及占比均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加工贸易占比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四)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增加,但是,产业链中低端商品出口多、高端商品出口少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纺织、服装、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仍然是出口主体,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资源型)产品占比依然很高。如2007年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中,有11%来自中国,包括15%的进口钢铁、6%的进口铝制品、12%的进口纸品、19%的进口混凝土。面对来自国际社会巨大的减排压力和国内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瓶颈,“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贸易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贸易商品结构亟须调整

自1996年我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首超50%以来,加工贸易的占比一直较高。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占比依然较高。从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虽然交通运输设备和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但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主导。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处于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底端的局面很难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另外,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业过度扩张,加上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能源过度消耗。低层次的贸易商品结构,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我国单位出口商品中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高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国际贸易低碳化也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商品格局将随之调整。传统能源即化石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将趋于上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碳商品比重将趋于上升。我国的传统贸易商品结构将遭受严重挑战。

(二)对外贸易价格优势弱化

低廉的价格一度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标签,并帮助中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但是,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粗加工产品占比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因而单位产出能耗和碳排放量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标准将不断提高,环境成本将逐步内化,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随之上涨;而且低碳标准越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此外,碳关税等贸易壁垒还将增加出口商品的交易成本。以碳关税征收为例,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因此,一旦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我国一半以上的出口产品将受到影响。此外,随着碳标签、低碳认证的实施,出口企业将增加有关的检验、测试、认证等相关费用。我国出口贸易的价格优势将不断弱化。

(三)对外贸易摩擦加剧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从增长方式来看,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点的粗放型增长道路,以低廉价格占领国外市场,并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逆差,这不仅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频发,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两反一保”措施不断升级。而且,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贸易摩擦领域由传统优势行业逐步扩大至新兴优势行业,新型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采取措施从公开走向隐蔽。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新的贸易壁垒不断出现。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借限制碳排放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各种低碳壁垒将大行其道。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较强,我国出口商品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短期内,国内的产业结构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程度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发达国家“碳关税”、“碳标签”等低碳贸易壁垒的冲击下,我国必须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低碳可持续模式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二)推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中低端制成品和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不仅加剧了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挤压,而且容易招致发达国家的贸易限制。在国内和国际节能减排双重压力下,将推动政府和企业重视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限制资源类、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简单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点,即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低碳壁垒”的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关系,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同时,在低碳减排的倒逼之下,企业也不得不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服务型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和境外加工贸易。这将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方向发展,加速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四)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服务贸易具有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者多的特点,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为我国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推动服务业由传统走向现代。2008年以来,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迅速发展,国际生产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趋势明显,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其次,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国内的低碳技术服务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提高低碳技术水平。第三,伴随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低碳技术、碳金融、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新生事物中,有许多属于低碳服务领域,将会催生出巨大的低碳服务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玲璃.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82.

[2]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2):4-6.

[3]张蕊.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2010(22):389,406.

[4]杨平丽,郑丹青.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价格月刊,2010(5):37-39.

[5]王玲莉.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贸易结构转型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2(2):119-122.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已刻不容缓。2010年3月1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重视低碳发展,主张从以消耗换发展的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环境,这是低碳经济时代必须具备的应对能力,这既关系到我国产业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未来。

一、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土地和水资源锐减。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国民生存的根基。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放弃农业进入城市,大面积的耕地被闲置而浪费。加上工业场地建设的占用以及由于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减少。其后果就是我们的粮食供应受到了威胁。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率很低,加之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由于近几年重工业的发展,导致的水污染问题严重,使得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剧。2.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由于我们长期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大面积的森林被乱砍乱伐,作为生态功能的屏障遭到了破坏。我们的矿产资源储量相对加大,但在人均占有量上明显存在劣势,加上不合理的开采造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使得我们的矿产资源在储备上严重不足。3.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环境是我们来与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但随着经济年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只追求了经济增长的效益,忽视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以至于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害人类社会健康的严重问题。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这些环境问题造成的对生物以及人体的健康损失后果十分严重。4.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素质较低。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达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之一。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导致的就业形势严峻,教育问题频发,城市住房紧缺,能源消耗过高和能源短缺,交通拥挤和设施的不完善,医疗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因素。加上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完善,不利于人力资源的调动和合理分配利用,同时,人口过度增长成为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5.还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我国在经济的发展法律保障体系和各项制度都还不完善,难以应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虽然法律本身不能直接带来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但它可以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确保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我们应当建立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中解决问题可以有法可依。

二、低碳经济理论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规划,以及制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低碳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

2.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我国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来使低碳技术创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大规模减排效应的技术。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创新。

3.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制度障碍,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完善的碳排放贸易制度,促进碳贸易发展;强化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结构、价格体系调整,推动再生能源发展机制的运行,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创新。

4.积极的低碳经济政策。将低碳经济的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支出范畴,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保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调动企业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的政策,遏制环境恶化,不但通过国家财政支撑,而且可以通过市场防范、减排,调动企业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投资低碳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低碳产业技术项目进行贴息等方式。

5.积极做好低碳经济的宣传普及工作。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都可以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低碳经济的宣传,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从而引导公众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能源的浪费,使得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成为全民参与的实际行动内容。

总之,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放到首要位置,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生态修复上下功夫,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勇琼.论发展低碳经济和深圳特区可持续发展[J].特区经济,2010,06,25.

[2]牛桂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J].理论学刊,2011(3).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经济支撑

全球气候变暖与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世界各国举行了多次的能源环境会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面对欧盟已经成为低碳经济领头羊的事实,美国开始积极投身于低碳经济的建设。2009年,奥巴马积极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并在国内宣布全面废除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同时,通过颁布《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使清洁能源发展项目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要一部分。因此,研究美国新能源的发展及其经济激励措施不但有利于掌握美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最新进展,更有利于中美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合作。

美国新能源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历届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美国新能源发展迅速。现阶段其核心部分是核能,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也在齐头并进。此外,作为对新能源开发的补充,美国还在大力发展各种节能技术。

横向统计,美国能源结构为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及可再生能源。根据2011年最新统计,2010年美国能源消耗总量为98.003QuadrillionBtu,其中化石能源消耗量为81.425QuadrillionBtu,核电能消耗量为8.441QuadrillionBtu,可再生能源消耗量为8.049QuadrillionBtu。如图1所示,2010年,核能占总能源消耗量的9%,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量的8%。因此,2010年的新能源占总能源消耗量的17%。比例看似不大,美国仍以石化能源消费为主;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新能源发展十分可观,居于前列。

纵向统计,美国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可再生能源为例,可再生能源的总产量由2001年的5.164QuadrillionBtu,上升到2005年的6.229QuadrillionBtu,2010年还在上升势头,为8.064QuadrillionBtu。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也是如此(如图2所示),由2001年的5.163QuadrillionBtu,上升到2005年的6.242QuadrillionBtu,再到2010年的8.049QuadrillionBtu。可以说,无论从产出还是消耗角度,美国的可再生能源一直呈上升趋势。

美国新能源的种类及其发展情况

(一)核能

美国核能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核反应堆急剧扩充。10年间,由1960年的3座核反应堆急速增长至1979年的69个反应堆。但是由于1979年3月发生的三哩岛核电站事故,放缓了核电发展的速度。反应堆数量平稳增长,到1998年发展到104个,此后一直保持此数量,至今未变。2010年,美国总发电量为4.12万亿千瓦时,其中核能发电0.807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9.59%。

(二)风能

在美国,风能是处于成长期的产业。目前,美国风能的装机容量为43460MW,占美国总供电量的3%。发展最快的州是德克萨斯州,紧随其后的是爱荷华州和加利福尼亚州。2008年末美国的风能发电居世界第一。美国能源局预测2030年美国风能发电将占全美总发电量的20%。

(三)水电能

美国目前是世界水电能利用第四大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加拿大和巴西。一直以来,水电能在美国可再生能源中占比最大。2010年水电能占可再生能源消耗量的31%。但实际上美国水电能利用的高峰时期是1997年,其年消耗量为3.640QuadrillionBtu。此后一直保持缓慢下降趋势,直至2010年,其年消费量下降为2.509QuadrillionBtu。

(四)太阳能

尽管美国光伏企业部分倒闭,但是美国还在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目前,美国正在向北非学习,期望在西部沙漠地区大力发展太阳能。从2009年到2010年,全美太阳能电池板安装量增长了102%,是5年以来的最大增幅。此外,从2008年起光伏组件价格急剧下降,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已经下降了2/3。

(五)生物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美国的生物能、地热能及潮汐能发展迅速。以生物能为例,美国一直在大力推广混合式动力车。目前混合动力车中使用的是乙醇占10%的动力燃料,同时高于此比例的动力燃料正在研发中,不久将会投入使用。此外在地热能方面,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美国任意地区的地下温度均保持在45至75华氏度之间。据美国地热能源协会2010年的数据,地热发电已使美国总装机能力达到3.15吉瓦,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地热发电生产国。潮汐能方面,美国利用率不高,2011年初美国第一个潮汐电站建设项目已提交申请,标志着美国潮汐能利用方面的一大进步。

美国新能源发展的经济支撑

(一)财政预算

美国对于能源的预算逐年上升,尤其可再生能源的财政预算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预算从2004年的12.43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3.555亿美元。其中,在最新公布的2012年的能源预算中,总的能源预算为32.26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项目11.648亿美元,提高能源利用率项目投入为18.053亿美元,合作项目为2.562亿美元。并且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废弃物分别占可再生能源预算的39.2%、29.2%、10.9%、8.7%、8.6%、3.3%。

(二)研发投入

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美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新能源研发的投资力度。如表1所示,从2001年到2010年,美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投入分别为64.2和88.5亿美元,占总能源研发投入的16.8%和23.2%。两者统称新能源,加总占总能源研发投入的40%,比例相当可观,足见美国对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力度。如果从1978年计算,到2010年的33年里,美国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研发占整个能源研发总量的53.1%;从1948年计算,这一比例为61%。总体上看,美国新能源的研发投入在整个能源研发投入中一直占很大比重。

(三)税收补贴

美国的新能源一直受到税收补贴的支持。多年来,美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到的税收激励方式,包括投资税抵免、生产税和生产所得税抵免以及消费税抵免三种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能源税收法案》(P.L.95-618)。当时规定,将对家用住宅太阳能及家用和商业风能予以补贴,直至1985年12月31日此规定失效。之后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案》提出了给予太阳能和地热能设备10%商业补贴的说法。同时法案还规定了给予风力和闭合回路生物质能发电1.5美分/千瓦时的生产税补贴。此后公法(P.L.106-170)又将此范围推广至了畜禽粪。《就业创造及工人援助法案》将规定延续至2003年。后来,《就业法案》又将填埋废物气体、垃圾燃料及水电列入税收补贴范围。随着科技的进步,酒精燃料被列入了生产所得税方式的税收补贴范围。同时,随着乙醇汽油的出现,也就产生了消费税。当时为了鼓励酒精汽油的使用,政府免除4美分/加仑的消费税,此后税率一直在4-6美分/加仑浮动,现在这一数字是0.53美分/加仑。投资抵免税在2009年的《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中体现明显。允许纳税对新建装置可在可再生生产电力税抵免、投资税抵免和联邦基金中任选其一,对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制造、研发设备的安装、重置和产能扩大项目,给予按照设备费用30%的资税抵免(廖奎、贾政翔,2011)。

参考文献:

1.FredSissine.RenewableEnergyR&DFundingHistory:AComparisonwithFundingforNuclearEnergy,FossilEnergy,andEnergyEfficiencyR&D.CRSReportforCongress,2011(1).

2.杰弗里・法兰克尔,彼得・奥萨格著,徐卫宇等译.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M].中信出版社,2004

3.黄浩,张沛.美国新能源发展状况[J].电网技术,2011(7)

4.高静.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作者简介: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篇10

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环境与经济的变化无疑会直接影响低碳经济情况;技术发展可促进生产力改革及对“碳污染”的治理,进而影响低碳经济情况;社会变化则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情况。依据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进确立吉林省低碳经济情况综合评价体系指标。首先利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分别对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四方面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贡献率加权法为各指标赋权,得到因子得分。基于吉林省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各指标数值,可得到因子得分。借助功效系数法将因子得分调整为百分制得分以求直观体现因子分析结果。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灰色预测概述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信息或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就是在一定方位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进行的预测。尽管这一过程中所显示的现象是随机的,但毕竟是有序的,因此这一数据集合具有潜在的规律性。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情况预测分析

基于前文多层次因子分析所得到的吉林省2001-2012年低碳经济得分情况,可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根据预测模型公式,对未来五年低碳经济进行预测,得到具体值依次为:89.037分,91.747分,94.540分,97.419分,100分。同理可对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指标建立模型,求解并检验。利用检验合格后的模型对未来五年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指标得分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在预测的五年中,低碳经济整体情况良好。但仍可看出一些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方面,且最先达到满分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体的发展起着正向制动的作用。社会发展中发展速度逐年减缓,将成为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若能持续此发展趋势,吉林省将于2015年达到安全状态,但在预测中我们很难考虑周全,未来吉林省低碳经济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更是不可预知的,发展越到瓶颈越是困难,建议相关部门坚持一贯作风,坚持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关系,适当加大力度建设吉林省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结论建议

根据灰色预测结果显示若能持续过去发展趋势,吉林省将于2015年达到安全状态,但发展越到瓶颈越是困难,如何改进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探索。针对前文结论,提出建议如下。

(一)化石能源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上述分析中看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多是低碳经济的第一杀手,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要开发并有效利用新能源,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现状,开发利用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二)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一方面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平衡产业结构,逐渐降低高碳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从而使产业结构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将高碳产业低碳化,全面开发低碳技术,并将低碳技术引入高碳产业,利用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推进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进程。

(三)提高公民低碳意识,鼓励公民践行低碳理念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1篇11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危机;调整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10.02

1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当前我国在努力发展低碳经济,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一些高耗能的产品需求量非常大,例如,钢材、水泥等方面,这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产业,我们不能抛弃这些行业,必须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其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单位经济的碳强度,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是不断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基本是以煤炭、石油为主,天然气及其他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还不高。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重,降低我国碳排放量。当前我国应该加大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增加低碳经济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管理,实现国际分工水平提升及国际合作的主导权。

1.1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对这个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有着直接影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在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3.1%~5.8%之间,并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一直保持在七成左右,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产业,要想实现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就得逐步优化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对于第三产业来说要加大能源消费比重,同时还要积极鼓励第三产业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的模式主要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降低能源消耗主要把第二产业能源消耗,提高第三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消耗利用率,这样对于逐步降低我国总能源消耗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2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结构

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结构认识的不断提高,高耗能行业正在受到国家的调整,但是在短时间内我国高耗能的局面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在2000年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65744.58万吨标准煤,2003年为88414.43万吨标准煤,2005年为121778.26万吨标准煤,2007年为147262.2万吨标准煤,这个数据我们能看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同时高耗能行业在能源消耗方面占据的比例也正在提高。当前我国高耗能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业、黑色金属冶炼、纺织业、化学原料业、非金属矿物、石油加工业等,这些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作用,所以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还是非常高的。

2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正在提高,同时第三产业的结构也不断在优化。同时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正在下降,基本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传统的单一的粮食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格局。第二产业有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正在转变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样第三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零售批发、餐饮和交通运输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一些传统服务业中没有的行业也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在看到我国产业结构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当前结构形式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三次产业及内部结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但是在发展快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产业结构不太合理,虽然第二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没有给第一产业提供太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经济增长还是依靠第二产业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第三产业虽然增长比较快,但是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是非常有限,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2.2传统农业结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出现了农业增收,但是农民不增收的局面,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构矛盾突出,大路产品比较多,抵挡产品比较多,普通产品比较多,原材料型产业比较多。同时我国很多农产品都是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在保鲜、包装、储存及销售体系建设方面比较落后,虽然有一些大企业投身农业加工,但是由于数量少和对其规范不健全,导致出现了一些企业投机农业,加剧了第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没有利用好区域优势,没形成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格局。

2.3工业内部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第二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内部结构方面还有不合理之处,结构升级相对缓慢,增长质量不高。专业化协作程度比较低,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程度不高,这样会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竞争,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的创新,再就是我国第二产业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还不够,虽然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外国企业的投入还是偏低,研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深加工深度不高。地区结构严重趋同,重复建设严重,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3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在低碳经济时代,人类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低碳道路,我们应该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3.1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

当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局面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就需要国家在做好实业经济的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行业,把产业链逐步引到高端产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低碳经济标准。

3.2积极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转型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阶段,在这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需要以钢铁、建材、机械、石化等为主的行业支持,但是这些行业正是能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跳跃工业化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强化对这些行业能源消耗利用率的提升,降低这些行业单位产值能耗,这是我国当前应该对这些行业进行引导的重要时期。

3.3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

对于低碳产业的发展,我们当前应该做到火电的降低、新能源的应用、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循环经济、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行业的扶持,对这些行业应该给以更多的支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实现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步替代传统高碳行业,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和技术系统及低碳产业结构,让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模式转变为低碳经济型,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应该未雨绸缪,能够在未来抢占产业制高点。

3.4致力于提高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低碳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低碳技术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方面,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及对二氧化碳的捕获及填埋等方面,涉及到电力、交通、冶金、石化和化工各个方面。当前我国在低碳技术上的投入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欧盟对低碳技术的投入相对比较多,我国应该组织各方力量对低碳技术的关键部分进行技术攻关,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对一些关键技术给予全方位支持。

3.5建立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根据以往的经验表明,对低碳经济的实现更多地需要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政府部门的制度,只是通过企业或者个人很难实现减排的目标,对碳交易市场来看,主要是从资本层面开始,通过对环境容量的分析,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益进行定义,为碳交易市场提供一个参照。

欧盟在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方面有着自己的做法,对排放交易主要是以最低成本来实现减排的目的,控制排放的总量和排放比例,制定相应的市场规章同时,还要给企业一定的自,这就需要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碳排放权市场规则,通过市场价格来进行调整,用市场化的规则来对企业进行引导,这样还能够增强我国在国家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3.6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保障作用,欧盟国家在鼓励低碳技术发展政策方面有自己的做法,基本形成了灵活的市场机制和严格的法律体系,制订了很多计划和一些法律。对此我国应该对涉及到能源及环保等方面的法律进行修改,通过立法对可再生资源、环保的支持,通过立法来推动整个社会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3.7其它配套政策

在制定和完善当前法律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些配套措施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应该对一些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进行限制,对新兴低碳行业进行扶持。我国在短期内实现低碳生活是有一定的难度,也是不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水平,但是我国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低碳行业进行引导,例如在税收及政策引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减排行动。对低碳减排技术因为投入大,收益周期长,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政府应在争取一些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上,尽快搭建一个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以便国内的产业发展与全球产业发展具有同步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李毅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R].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2009,(3).

[3]赵西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企业活力,2009,(3).

[4]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3).

[5]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低碳发展趋势范文篇12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北京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一个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之中。国际气候谈判已不只是单纯的环境事务,而是涉及未来各国争取发展空间和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关乎各国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我国是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正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同时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压力,低碳经济必然是中国未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

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而言,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可能会面对一个所谓“锁定效应”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是未来轨迹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低碳经济可能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我们不能违背时代大趋势,而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走低碳经济道路。这对国家、地区和全球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们正处于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时期,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工业GDP比重大幅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等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将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会越来越大。

(二)我国资源短缺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资源供给已经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我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需求总和,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的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我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是相当贫乏的。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三)气候变化

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中国的GDP增长约占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说明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未来20―50年,我国必须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选择低碳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目前,欧美国家正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借鉴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鉴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建议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问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二)政策手段

积极运用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富有经济效率的政策手段。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国家有关综合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应密切协作,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三)先行示范,再逐步推广

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建议责成有关部门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美蓉.我顾发展低碳经济新探索[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4).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