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例(12篇)

时间:2024-03-21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康复训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生活质量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的人外伤疾病,大多由于不慎跌倒导致髋部直接撞击地板所造成。这种骨折因为是关节内骨折,如果植入物对骨折处固定力不足常会造成骨不愈合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后让老年人失去活动能力,需要用轮椅助行,甚至要长期卧床[1]。久而久之,褥疮、道感染、周边血管阻、吸入性肺炎、中风等因长期缺乏活动所产生的并发症将接踵而至,并且消耗医疗资源很大。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治疗及康复训练,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其中康复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7岁。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7.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一般康复指导。康复组除按常规治疗护理外,还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情况。。生活质量评价: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有36个条目,8个维度,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得分范围均为1-100分,得分高说明生活质量好。

1.3统计学处理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

2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降低术后并发症。为预防术后假肢脱位,康复锻炼根据不同的手术人路不完全相同。(1)术后1~2天:早期锻炼可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机会,预防并发症。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床上锻炼为主。(2)术后3~4天:可以进行健肢的屈伸、患髋伸直状况下患肢的内收和外展运动,并进行抗阻的内收和外展等长肌力练习,即在股骨内侧和外侧给予阻力,让患者主动外展患肢。(3)术后4~5天:可训练患者床边坐起、站立和行走。(4)术后6~7天:可进行卧-立转移训练。允许患者坐高椅,保持膝关节不高于髋关节;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如厕,或在辅助下身体后倾患腿前伸如厕训练;坐位时身体向后靠和腿向前伸。避免患肢架在健肢上(跷二郎腿),避免身体前弯超过90o。(5)术后1周以上:上下楼梯和跑台慢步走练习(适用于骨水泥固定患者)。

3结果

两组在疼痛程度、行走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康复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为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再加之股骨颈细小,则不需太大外力即可造成骨折。其外因则多由于老年人摔倒后臀部触地所致,或下肢突然扭转而骨折[2]。青壮年患者一般不存在骨质疏松,股骨近端骨质十分坚强,常需较大暴力才能发生骨折,如车祸、高空坠落等[3]。少数患者也可因过久负重劳动或行走而发生疲劳骨折。股骨颈骨折可分为若干类型,通常从骨折的发生部位、骨折线的走行以及骨折断端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出发归类,各有其优势,综合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于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4]。同粗隆间骨折一样,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适应于无移位稳定性好的股骨颈骨折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除促进骨折愈合外,要使患者及早进行肢体的功能活动,以免患者长期卧床发生肺栓塞、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老年髋部骨折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达6.1%,而手术治疗死亡率为0.9%,且保守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概率较大。此外,保守治疗肢体恢复活动的时间较长,往往遗留髋内翻和患肢肌肉关节韧带挛缩,导致肢体功能受到影响,很多患者因此而最终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目前认为,除非是稳定的不完全骨折,若患者无明显的手术禁忌症,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发生骨折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康复训练能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关节功能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晶,王勇.9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3:183-184.

[2]田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03:277.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膝关节周围骨折;中药;舒筋健骨汤;熏洗;术后

膝关节周围骨折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高能量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损伤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关节痉挛或者粘连的情况,继而引发关节能力障碍[1]。本文针对已选定的3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予以中药舒筋健骨汤熏洗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行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60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15:15,年龄48~65岁,平均(56.11±2.55)岁,股骨踝上骨折12例,髌骨骨折8例,胫骨平台骨折10例。研究组男女比14:16,年龄47~66岁,平均(58.12±2.63)岁,股骨踝上骨折11例,髌骨骨折9例,胫骨平台骨折10例。两组性别、年龄以及骨折类型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①术后第1d,以患者忍受程度为标准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15min/次,3次/d;②术后第3d,行患肢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训练,首先,行被动膝关节活动(使用膝关节功能锻炼器),30min/次,2次/d,其后,指导患者行主动屈伸膝关节锻炼,20min/次,3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舒筋健骨汤熏洗治疗,该汤剂配方:木瓜、苍术、透骨草、防风、五加皮、白芷各20g,当归、红花各10g,川穹、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30g,川牛膝、赤芍、独活、威灵仙、木香、荆芥各15g。将药材置于3000ml水中,煎煮30min后过滤药液、熏蒸膝关节,待温度适宜后将毛巾浸入,并予以热毛巾外敷,20~40min/次。

1.3观察指标随访6个月,参考中国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标准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为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范围>120°,伸直0°;良为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范围90°~120°,伸直110°;差为症状未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1.4统计学分析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情况研究组优良率为86.67%,其中优16(53.33%)例,良10(33.33%)例,可4(13.33%)例,差0(0%)例;对照组为56.67%,其中优10(33.33%)例,良7(23.33%)例,可8(26.67%)例,差5(16.67%)例。研究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研究组HSS评分为(88.12±8.45)分,对照组为(55.23±6.53)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造成骨折后关节功能僵硬的原因在于,长期予以不适当固定或者疼痛,进而导致关节活动功能下降,若骨节失动,可导致气血瘀滞,闭阻经脉,因而治疗应以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为主[4]。传统术后康复训练多在组织愈合后进行,易引起术后并发症,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可知:治疗后,研究组优良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表明在常规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予以中药舒筋健骨汤熏洗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可取的良好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中药熏洗疗法主要是通过温热刺激的方式,促使邪气伴随汗液排除,而外洗药物的吸收主要依靠皮肤、腧穴、孔窍等部位,待各部位吸收后传至全身各处。该汤剂中透骨草和木瓜具有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的功效;当归可活血、养血;川芎、没药、乳香、川牛膝、红花和赤芍可活血、祛瘀;独活、苍术、青木香和威灵仙可通络;川乌、草乌可止痛;白芷可生肌;且以上诸位药材均具有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由于手术、创伤等导致的疼痛感。此外,荆芥、防风具有风止痒的功效,而五加皮则可强筋壮骨,因而以上诸味药材合用后可发挥舒经通络、强筋健骨、温经止痛的作用,进而起到促使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本研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实,予以中药舒筋健骨汤熏洗治疗具有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的功效,发现:治疗后,研究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中药舒筋健骨汤熏洗应用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训练中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具有医疗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景进.中药熏洗法配合常规术后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41(5):116-117.

[2]杨能连.中药舒筋健骨汤熏洗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19(04):54-55.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1篇3

关键词:骨折;功能活动受限;推拿治疗

骨折多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患者骨质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其临床治疗多以手术切开复位和手法整复两种方式进行治疗,但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式,患者在治疗后患处肢体或关节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以及功能活动受限状况,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骨折后患者出现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治疗中患者无法自主活动长时间保持相同位置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无法濡养筋脉进而引发关节僵硬。推拿能够加快患处气血的运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帮助患者患处恢复功能。本院在2011年6月~2013年6月对我院40例骨折后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患者进行推拿治疗,并对疗效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40例骨折治疗后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患者,年龄9~75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所有患者在骨折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肱骨干骨折3例,肘关节骨折6例,柯雷氏骨折1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6例,跟骨骨折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6例。患者病程为3~18个月。手术内固定术治疗者27例,手法整复治疗者13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对患者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使患者身心以及肌肉放松[1]。之后采用按、揉、提、掐、屈伸、摇摆等手法进行治疗,对于肌肉痉挛以及僵硬处要重点进行按摩。对于粘连的肌腱采用提拉、掐按等治疗手法,按摩的力道要缓慢持久的渗透到皮下肌肉层,而后再对患者进行屈伸、摇摆运动,幅度由小到大,次数逐渐增多,根据患者的耐受力进行调整,逐渐扩大到生理活动范围,拍打肌肉,局部点穴,推拿时间在10~20min。推拿结束前要轻轻按揉患处约5min[2]。鼓励患者进行自主运动。治疗频率一般为1次/d,或2次/d视患者病情程度而定,推拿次数一般10次为1个疗程。

1.3疗效判定痊愈:患者患肢功能活动正常,患处无痛感;显效:患肢功能活动恢复尚可,基本达到生理活动范围,局部无痛感;有效:患者患肢功能活动受限,但较比治疗前状况有所改善,局部无自主性痛感,劳累或活动后会出现痛感;无效:患肢功能活动明显受限,局部痛感明显。

2结果

3讨论

骨折患者在治疗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患者治疗后局部经脉受损,淤血阻滞气机不畅,引发局部组织出现淤血水肿肌腱粘连状况。而淤血阻滞经脉受损很容易导致血运受阻筋失濡养,进而引发肌肉僵硬患肢功能活动受限,局部肿痛状况发生。推拿是我国中医传统的治疗手法,能够针对患处穴位以及周围组织进行治疗,达到理筋活血、疏通经络、消除水肿侧效果,能够有效促进粘连组织分离,加快患者功能恢复[3]。

本院对我院40例骨折治疗后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患者进行推拿康复治疗。4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治疗有效,占总比的80%,其中有23例患者痊愈,占总比的57.5%,仅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占总比的5%。

在本院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医推拿对于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本院认为中医推拿具有舒筋活络的效果,能够使痉挛的肌肉得到放松,达到松则通,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4]。并且通过理筋分骨手法整复受损的筋骨恢复筋膜的正常解剖位置,能够对疾病做到标本兼治,解除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挛缩、僵硬,改善局部血运、肌肉舒缩、滑利关节恢复病变组织[5]。因此本院认为中医推拿在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总之,中医推拿治疗骨折后关节功能活动受限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晓均.分筋推拿对跟骨骨折术后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15(31):27-28.

[2]蒋艺生.骨科外洗方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肘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30例[J].河南中医,2012,14(07):48-49.

[3]何二代.针刺加TDP结合推拿治疗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48例[J].中国水电医学,2011,19(02):62-63.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系统康复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胸腰段压缩性骨折

Applicationofpostoperativesystematicrehabilitationof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forosteoporoticthoracolumbarcompressionfracture

XUYan-qiu,YANGNan-yu,HUANGLi-cheng,etal.

Huiyangdistricthospital;thecenterhospitalofHuizhou,Guangdong,Huizhou5162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etheeffectofsystematicrehabilitationinpostoperativerehabilitationof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MethodsTheclinicaldataof60casesof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forosteoporoticthoracolumbarcompressionfracturewerestudiedretrospectively.ResultsAllthe60patientscaneffectivelyrelivethepain,theVASandJOAscoresof60casesbetweenpreoperationandpostoperationafter3days,1month,6monthsweresignificantlylower(P

【Keywords】Systematicrehabilitation;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Osteoporosis;thoracolumbarcompressionfracture

作者单位:516211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许燕球杨南渝黄立成);广东省惠州市中心医院(孙春汉)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是1984年由法国人DeramondGalibert[1]发明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手术,最初用于颈椎侵袭性血管瘤,其后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椎体原发或转移性肿瘤、椎体侵袭性血管瘤。在欧洲,然后是在美国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和骨髓瘤等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部分临床工作者,成功完成手术后,往往忽略了术后康复治疗,从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了手术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2008年收治的60例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的术前症状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旨在说明系统康复治疗在术后康复中的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62~74岁,平均68.5岁。入院时均因腰痛而被迫卧床,生活无法自理。致伤原因:行走时摔伤27例,乘车时颠伤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6周,平均3周。骨折椎体:T119个,T1212个,L124个,L29个,L39个,L46个,其中6例同时有T12和L3骨折,3例同时有L1和L3骨折。X线片显示椎体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呈骨质疏松改变。骨折椎体成楔形变或“双凹形”,椎体前缘压缩25%(轻度骨折)36例,压缩50%(中度骨折)2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及CT或MRI检查,均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骨质破坏,确定椎体后缘完整且无明显神经根压迫症状。无其他部位的合并骨折。排除陈旧性骨折无明显腰痛,或腰痛不是由于椎体压缩骨折引起者。

1.2手术方法局麻,取俯卧位,使腹部垫空,减少出血。手术步骤:首先在C形臂下定位病椎椎弓根并标记,C形臂监视下从椎弓根外侧穿刺,经椎弓根至椎体前份,以髓核钳扩张,止血,调和填充物,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于C形臂监视下注入椎体内。

1.3系统康复治疗

1.3.1心理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与患者多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耐心向患者讲解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原理、手术过程及手术的安全性,术后正常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术前让患者与术后康复期的患者沟通,以减轻患者的顾虑,康复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强信心。

1.3.2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康复训练,使患者预先掌握术后康复的一般程序,恢复体力并明确注意事项:①体力恢复训练;②指导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③指导下肢锻炼;④指导正确使用习步架。

1.3.3术后康复治疗

1.3.3.1术后一般处理术后予心电监护24~72h,密切观察生命征、呼吸道、伤口及四肢情况。术后注意四肢活动、肌力、肌张力、感觉和反射征,以及张力和膀胱功能的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和对症处理。术后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2d。

1.3.3.2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2周内每天给予密钙息50IU肌内注射,第3~4周改为每2d一次,第4~6周改为每3d一次,第7周停药。术后口服活性维生素D2次/d,1片/次;阿伦膦酸钠,每天1片(早餐前空腹服用,服后直立位静坐半小时后再进早餐),连续用3个月。用药过程中每2周复查血钙,若血钙

1.3.3.3术后第1天即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膝关节屈伸及直腿抬高训练;24h后鼓励患者半卧位,适应后再坐床边,然后床边站立,无不适后可在陪护下缓慢行走。具体如下:①坐起:患者先侧卧,屈膝屈髋,双小腿置于床边,再有治疗师协助从侧卧位坐起,双小腿垂与床边。此时需要治疗师扶住,以免头晕跌倒。有头晕者稍坐后再卧下,过1~2h再练习坐起,一般练习1~2次后即不再有头晕;②站立:坐起后无头晕者数分钟后即可在治疗师协助下渐渐由床边下滑,双足着地,前后站立握住,头后伸,胸部抬起使之离床;③使用习步架行走:起床活动后第2天用腰围保护,在他人协助下使用习步架缓慢行走,3~4次/d,每次数分钟,使用习步架行走适应后可在室内由他人陪护独立,缓慢行走。患者挺胸直腰,双手叉腰扶住两侧髋部以增加腰部的稳定性,室内行走两天后可到室外缓慢行走,行走方式逐渐改为自然行走,倒步行走与快步行走,行走距离逐渐加长,坚持每天锻炼。

1.3.3.4术后3~5d指导并严格督促患者循序渐进行五点法、三点法、飞燕点水式腰背肌功能训练[2];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进行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感染等预防知识宣教。具体如下:腰背肌功能训练术后即可进行,以不疲劳为原则,每组尽可能多锻炼。范围包括各关节最大限度活动,重点放在下肢的直腿抬高锻炼,下肢要慢抬慢放,每次都要抬到尽可能的高度。每组间隔1~2h;腰背肌锻炼从术后2周开始,先用五点法即头枕部,双肘和双足跟着床,使腰背部及大腿小腿离床达尽可能的高度,每次要慢起慢落。五点法每组轻松完成50个,每天能进行4组以上后,改三点法。三点法即头枕部和双足跟着床,身体其他部位均离开床面,锻炼时其他要求同五点法,三点法达到要求后,改一点法。一点法即上腹部着床,头、四肢者尽力后伸使胸及下腹部离床,其他要求同五点法。一点法达到目标后,离床后开始不负重活动,训练腰部屈伸,侧屈及旋转达正常范围后,表示患者已完全康复。

1.3.3.5呼吸训练要求患者无论处于何种,只要清醒就进行训练,尤其在肌肉锻炼时更要坚持练。训练要点:全身除运动部位外要全部放松,均匀缓慢地尽量吸气和呼气,同时,注意力集中,想象气体随着呼气从腰部排出。

1.3.4出院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及注意安全的教育;多食富含钙、磷食品;遵医嘱长期服用钙片,在补钙期间注意补充维生素D及补充与骨代谢相关的其他营养素;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加户外活动,尽量多晒太阳,促进钙吸收,指导掌握散步、慢跑、练太极等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避免较长时间坐软椅、极度屈曲、扭曲或提超过5kg重的物品。

1.4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术后3d、1个月、6个月应用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vasuaanaloguescale,VAS[3])和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疾病治疗成绩标准评分的15法分计分法(JOA)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两两比较,P

2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按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03±0.27)分,术后第3天平均为(3.0±0.32)分,术后1个月平均为(2.8±0.22)分。术后6个月平均为(2.0±0.15)分。按JOA评分,术前平均为(6.40±0.88)分,术后第3天平均为(12.50±1.54)分,术后1个月平均为(12.55±1.28)分,术后6个月平均为(12.65±1.18)分。术前术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PVP技术只是针对骨折椎体所引起的疼痛的治疗,而对于引起骨折的病因-骨质疏松来说,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今后仍存在再骨折的危险;同时也有报道在注入骨水泥的邻近椎体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增大[4-6]。因此,手术的完成仅仅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部分,术后系统康复治疗是必要的:系统的康复治疗从术前即开始并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至出院,患者通过有序的运动训练使肌肉收缩活动产生对骨的压力,刺激骨形成,减少骨矿物质的损失,预防肌肉萎缩,可紧张前纵韧带使受压椎体进一步恢复椎体高度,恢复椎后小关节的功能及动静平衡[7],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评估骨质疏松程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患者再次发生骨折。对于已发生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对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是完全必的。目前所采用的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基础性用药(如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作用的制剂3大类。对于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应采取三者联合用药的方式,钙加骨化三醇加降钙素可明显提高患者脊柱骨密度。此外,日光照射、户外活动、功能锻炼均是有意义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尤其是有氧运动对维持活体骨矿物质含量和延缓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出现有着更积极的作用[8];在户外活动中,骨的有氧代谢增加,骨皮质的血流量增加,其酸性代谢产物被及时运走,从而减少了骨的溶解和骨钙的丢失,PVP技术使得这部分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成为可能,积极的功能锻炼减少了患者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心、肺、泌尿系感染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中,PVP联合系统康复治疗是行之有效的,PVP技术使该部分患者能够早期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联合药物补钙和积极的康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GalibertP,DeramondH,RosatP,etal.Preliminarynoteonthetreatmentofverteberalangiomabypercutaneousacrylicvertebroplasty.Neurochirurgie,1987,33:166-168.

[2]黄建洪.腰背肌功能训练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中的作用.中国康复,2003,18(3):198-198.

[3]DwornikM,KujawaJ,BialoszewskiD,etal.Electromyographicandclinicalevaluationoftheefficacyofneuromobilizationinpatientswithlowbackpain.OrtopTraumatolRehabil,2009,11(2):164-176.

[4]WattsNB,HarrisST,GenantHK.Treatmentofpainfulosteoporoticvertebralfractureswith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orkyphopplaysty.OsteoporosInt,2001,12:429-437.

[5]HardouinP,GradosF,CottenA,etal.Should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beusedtotreatosteoporoticfracturesAnupdate.JointBoneSpine,2001,68:216-221.

[6]BerlemannU,FergusonSJ,NolteLP,etal.Adjacentvertebralfailureaftervertebroplasty:abiomechanicalinvestigation.JBoneJointSurg(Br),2002,84:748-752.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T”形钢板内固定术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在骨科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生率,患者在患病后会表现出腕部畸形、疼痛,对患者的活动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临床上多是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应用效果较为显著,95%以上患者只需要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只有不稳定性骨折和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合并腕关节脱位巴尔通骨折需要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这种情况下,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T”形钢板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0例进行研究,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22~84岁,平均(57.2±4.9)岁。试验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23~85岁,平均(57.5±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2)自愿参与原则是本次试验开展的前提和依据;(3)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4)试验对象符合本次试验的各项要求。

排除标准:(1)患者亲属中断本次试验的开展;(2)患者中途放弃参与本次试验;(3)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死亡;(4)患者身体出现其他异常情况[1]。

方法:(1)试验组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并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之后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2]。(2)对照组通过“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在“T”形钢板内固定术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麻醉完成后桡侧消毒清洁,并分离和牵引腕肌及肌腱,探查患者骨折情况,并通过克氏针完成固定。在充分分析患者病情后,医护人员应选择和制作“T”形钢板,并将其置入患者骨折处,在骨折复位后进行固定缝合[3]。在手术过程中负压球引流。患者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应注意适当使用抗生素,避免术后感染情况的出现。两组患者在术后接受相同水平的护理服务及康复训练[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患者症状有所减轻;较差: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腕关节恢复情况、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5]。

腕关节恢复情况:(1)优秀:骨折复位且腕关节无痛感;(2)良好:骨折基本复位且腕关节仅疼痛程度较低;(3)较差:骨折移位且腕关节疼痛明显。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腕关节恢复情况比较:试验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腕关节恢复情况比较(例)

两组患者愈合时间:试验组患者愈合时间(6~8周),短于对照组(12~1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桡骨远端骨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必然会受到一些干扰,生活质量大幅下降[6]。在当前形势下,民众的健康意识及维权意识均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水平成为当前医护人员急需解决的突出难题。相比“T”形钢板内固定术,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表现更加理想。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操作较为简单,而且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水平[7]。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不同治疗手段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及对比,以期能够为医护人员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带来一些帮助,进而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水平,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腕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优于“T”形钢板内固定术。

本次试验表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在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腕关节恢复优良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方面效果十分理想,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高度重视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作用,以此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琦.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疗效的Meta分析[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6.

[2]张容超,徐卫国,万春友,等.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8例[J].中医正骨,2015,27(11):61-64.

[3]胡军,程宗敏,洪钱.手法整复小夹板与石膏两种外固定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对比[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1):118-119.

[4]柯建华,王道明,洪朝浮,等.桡骨远端掌侧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3):321-323.

[5]黄宝龙.小针刀用于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后腕关节背伸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6]张磊,王宸,常青,等.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3):472-475.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由于肱骨髁间的骨折为肘关节较严重的一种骨折,在青年与壮年多发,并且常为粉碎性,因此复位比较困难,进行固定时也容易出现再移位以及关节的粘连,严重影响患者肘关节的功能[1,2]。在切开复位行内固定后,怎样最大程度的将肘关节功能恢复,并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同时减少临床并发症,已经成为目前临床追求的主要目标[3,4]。本文对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8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观察康复运动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以来,在我科治疗的8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属于AO分型当中的A型,有男性患者64例,有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大为46岁,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全部患者均予以切开复位行内固定治疗,在术后予以上肢的石膏外固定,于3-4周之后将石膏拆除,并予以功能锻炼,并且每月定期复查X线片。

1.2方法。观察组:嘱患者取坐位,也可为卧位,把患肢平放在桌面或者床上后,以手握沙袋进行主动的屈伸肘关节,直至最大限度,需做匀速反复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分钟,还可选择体操棒,以及上肢的运动器械来辅助运动,还需完成双上肢其肘关节的互助运动,于健侧肢体进行帮助下,将两手进行伸肘的交叉运动。对照组:经医务人员的简单指导,由家属辅助实施简单的被动活动,以按摩为主。

1.3评分标准。患者肘关节的功能评分依据患者其关节疼痛与活动度以及稳定性,和ADL能力诸如此方面给予综合分析。其中该评分系统的满分是100分,在90分或以上者为优,而75至89则分呈良,其中60至74分则为可,其总分在60分以下为差。患者疼痛依据目测类比的评分法给予临床上疼痛的测定,其中0分代表着无疼痛,而10分则代表出现疼痛剧烈,并且难以忍受,嘱患者需根据自身实际的疼痛情况来打分。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优良率为93.2%(41/44),而对照组为80.0%(32/40),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的愈合时间为3个月,而对照组为4个月,观察组有2例出现骨化性肌炎,而对照组为8例。

3讨论

由于肘关节损伤进行康复治疗需自术后的早期开始,如果康复治疗的越早,临床效果就越好。行早期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预防患者关节僵硬,还能够将组织粘连以及肌肉废用性的萎缩,不仅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出现,特别是于肘关节行松解术之后,需尽早的实施关节运动,以防止关节的再次粘连,并巩固手术的效果。

在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系防止患者关节强直最有效的手段,而于术后,特别是小儿患者大多惧怕疼痛,因此不愿出门锻炼。此外,由于家长对患儿的偏爱,往往不敢不能进行监督,其中,医务人员需于术后早期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指导,同时采取多种方法,通过照顾其兴趣,以及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忍耐能力,为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量及活动强度,可以利用拼装玩具锻炼其肘部屈曲,拧手帕等训练其肘部旋转,悬挂气球等儿童喜爱的游戏来训练其肘部伸展,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改善关节功能[5]。

骨科学以运动系统疾病为研究对象,功能康复是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祖国传统医学采用小夹板等固定骨折,遵循“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很好的体现了早期康复运动的理念,但近年来部分人盲目追从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加之部分人将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原则机械的认为是骨折治疗的三个阶段,使得骨科康复治疗处于近乎原始状态,常常表现为“骨折愈合后”医生、护士的简单指导,家属帮忙的简单模式,其康复程度有限。正确理解现代骨科治疗技术,把握现代骨科治疗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功能疗效的关键。这就要根据具体骨科疾病的特点,动态地,区别地将临床骨科治疗理念,技术和康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能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预后与功能疗效的方法。引入康复运动疗法对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符合现代骨科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学有机结合,最大程度提高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疗效。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应用于治疗患者肱骨髁间骨折,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参考文献

[1]杜青,陆美玲,陈珽,等.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1):1027-1028

[2]周先珊,郭知学,王小平,等.运动疗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功能障碍[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54-55

[3]苏小静,李少敏,谢继萍,等.运动疗法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6):553-554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种,多由于外伤、车祸等原因造成。如果治疗不当,及有可能造成诸多的并发症如关节僵硬、关节肿胀、关节囊和肌腱粘连、关节疼痛目等。目前多数医生及患者对骨折治疗的认识仅限于复位固定治疗,而对后期的功能锻炼缺乏足够认识,只有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进行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功能恢复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降低了治疗的效果。

自1989年骨科康复成为骨科下属的亚专业,至今已有20多年历程,到目前已形成包括脑卒中、脑外伤、等所导致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全关节置换、运动损伤、小儿骨科、手外科、足和踝外科伤病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问题以及假肢和矫形器、机器人等多个小专科【1】。笔者总结了近十年来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现总结如下:

传统康复在骨科中的应用

张万福【2】,严永吉应用运动疗法及按摩手法治疗髌骨骨折28例,结果27例完全恢复其膝关节正常功能活动,均采用上述康复治疗手段,在1—2个月内完全恢复;胡哲【3】使用艾条灸、中药汤剂熏洗、推拿等方法治疗老年股性关节炎:选取156例老年股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行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对照组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常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88.5%:实验组显效28例,有效40例,总有效率87.2%,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医骨科康复治疗治疗老年股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好。陈松【4】、李涛:把385例骨性关节炎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205例,对照组18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7天为一疗程。结果:在五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67倒,有效112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显效68例,有效92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88.9%。在两组的疗效比较中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出现15例不良反应:皮疹5例,消化道反应10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现象基本没有发生。结论:用中医骨科的治疗方法,如内服中药、针刺治疗、外敷中药、推拿、中药汤荆熏洗等方法相结合,在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与布洛芬的疗效基本相当,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应在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推广开采。赵玉嫦【5】将10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运用中药熏蒸疗法,对照组采用按摩,物理锻炼,理疗等法,结果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可以看出传统康复治疗骨折存在方法简便、疗效突出、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与现代康复治疗配合更能提高疗效。

现代康复在骨折康复中应用

现代康复治疗不仅能迅速的消除肢体肿胀,减轻患肢疼痛,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还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率。罗瑞颜【13】将500例四肢骨折病人(入院后已行复位固定,内外固定不限)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入院后进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频静电治疗仪进行理疗。比较两组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骨痂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频静电治疗仪可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提高病床的周转率。黄喜婵【14】、顾冬梅将10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脉冲磁刺激及中频脉冲电疗治疗。结果:试验组能迅速的消除肢体肿胀,减轻患肢疼痛,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结论:脉冲磁刺激及中频脉冲电疗疗效明显,且无副作用,适用于创伤性骨折。张英祥【15】、涂长青总结361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结果:无伤口感染病例发生,3周内伤口愈合343例,占95%,其中I期愈合297例,II期愈合46例;患者住院时间23~71d,平均46.5d,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对出院后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其中357例患者均康复良好,无后遗症发生,肢体功能恢复满意,可以从事正常体力劳动及负重行走;3例患者发生延迟愈合,l例患者发生骨不连,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例,整体康复治疗效果理想。结论:对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康复。帅记焱【16】、徐江祥桡以134例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在给予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在骨折固定期行肩、肘、指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及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恢复期行运动疗法及改善关节活动度治疗;对照组患者继续在骨科门诊治疗,所有患者均固定4周,结果:治疗过程中康复组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患者发生压迫性溃疡2例,肩关节僵硬l例,反射感性骨萎缩1例。李玲【17】根据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进行骨折的常规治疗,缺少功能锻炼,实验组5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后,进行功能训练。对比分析两组的治愈情况及关节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实验组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尸

中西医结合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

张懿【18】、张志峰将3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例,在使用潘赛缇法矫正畸形前后,用本院制剂骨伤康复外洗颗粒(大黄、泽兰、羌活、独活、防风)熏洗患肢;对照组16例,单纯使用潘赛缇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3.75%,对照组优良率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讨论

临床上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分别是: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而骨折治疗的首要目标则是纠正畸形、恢复功能及减少并发症【20】。临床常见关节并发症形成主要是由于创伤导致组织受到损害,缺血缺氧,造成组织液渗出使渗出液蛋白质产生沉积,最终形成了纤维蛋白胶原【21】。一旦被吸收会导致一系列关节周围韧带、肌腱粘连、挛缩,从而引起关节活动功能障碍。鉴于骨折复位固定多导致关节的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合理功能锻炼,可以保证患肢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22-23】。正确及适宜的康复训练不仅对骨折的愈合有积极作用,还能预防、减少关节并发症的发生【2】,所以在骨折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进行康复训练。

在骨科康复治疗中,传统康复占有很大的优势,包括中药熏蒸、中药塌渍、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均可起到缓解疼痛,改善骨折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另外还可刺激骨组织构型、重塑及增强骨痂生长等。现代康复方法如物理治疗、手法治疗等同样能够消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研究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相结合比单独应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要疗效好,不仅可以加快炎症吸收、止痛消肿,加速骨折愈合,同时保证最佳的ROM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陆廷仁.骨科康复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4):37.

[2]张万福,严永吉.28例髌骨骨折康复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02.

[3]胡哲.156例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分析[J].中医临床杂志,2012,4(10):

[4]陈松,李涛.骨性关节炎中医骨科康复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4):

[5]赵玉嫦.骨折康复患者应用中药熏蒸疗法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

[6]成树江,成文浩,郭亚男.老年骨性关节病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J].世界中医骨科杂志,7(2):

[7]刘洪衡,肖建军.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中医骨科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

[8]董兵.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八卷(05—06):95.

[9]赵云清,龚小红.十味熏蒸散熏洗合健康教育对骨折康复的意义[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4):90-91.

[10]瞿丽玲,冯学功.疏风活血汤在四肢骨折康复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期:1005

[11]路文慧.中药熏蒸法应用于骨折康复中的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8):1597.

[12]王爱峰.中药熏蒸疗法在髌骨骨折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5):952.

[13]罗瑞颜.中频静电治疗仪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09,1(6):77.

[14]黄喜婵、顾冬梅、吴锡娣.电磁疗在创伤性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32-33.

[15]张英祥,涂长青.361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康复期治疗分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1,(2):24-25.

[16]帅记焱,徐江祥,周志刚,黄小红.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

[17]李玲.骨折康复的治疗与减少关节并发症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526-527.

[18]张懿,张志峰.中药熏洗结合潘赛缇法治疗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6例[J].陕西中医,2010,31(7):833-844.

[19]宋振江,周兆香,张燕.中药蜡疗在髌骨骨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7,1(4):18-19.

[20]金峥.浅谈骨折康复[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881.

[21]李舂梅.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J].医学信息,2010,23(6):1686.

[22]苏文英.87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77—278.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肱骨骨折;康复训练;愈合情况;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8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11(a)-0068-03

肱骨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情况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发生率约占肩部骨折的20%[1]。近年来,肱骨骨折发生率逐步升高,良好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为主,但伤情较重的患者采取传统方法不易使骨复位,且长时间固定关节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段[2]。手术后需采取一定的康复治疗手段帮助愈合,减少并发症[3]。现探讨康复治疗在手术后骨折愈合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从初诊至康复一直在本院骨科治疗的患者80例,均采取手术治疗,骨折处得到正确的复位固定,术后给予正确的药物治疗,术后均无明显的肩部关节功能障碍。其中40例由于自身原因未遵医嘱,未得到充分的康复训练,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例,年龄14~68岁,平均(38.7±1.9)岁;女性14例,年龄20~56岁,平均(33.5±2.2)岁。另外40例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设为实验组,其中男性22例,年龄15~64岁,平均(37.6±1.7)岁;女性18例,年龄22~60岁,平均(35.4±1.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得到正确的手术复位固定和药物治疗后,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随时与医生沟通,在康复过程中定期复查,依据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关节灵活性、肌力水平等评定指标进行阶段性的康复评定。

康复训练的基本过程为:①术后第2天至第5周,骨痂初步形成期。术后即开始进行“钟摆样活动”[4],同时进行握拳、屈伸腕关节和肘关节等缓慢运动,强度以患者可以忍受的程度为度,运动结束用冰毛巾冷敷进行消肿止痛。术后1周后,患者在保护和帮助下进行被动肩部关节活动,随后的几周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加大关节的活动程度,并在以往运动的基础上进行肩关节被动扩胸含胸锻炼,肩部的外展、外旋、后伸、前屈上举等基本动作[5]。②术后第6周至3~4个月,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加大肩部关节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有意识地训练肩部肌肉,增加肩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的强度,同时开展日常生活锻炼。锻炼过程中如出现疼痛难忍的状况可服用少量止疼药物,缓解后即停药,同时进行点压、拍击、揉捏等按摩手法进行辅助治疗[6]。③术后第4~5个月,骨折基本完全愈合,且经过前一阶段术后康复治疗,患者肩部多无明显功能,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个别患者仍有部分功能未完全恢复,此时则进行按摩、松动关节、体操疗法等方法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第2、4个月及半年后进行回访、复诊调查,根据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的活动范围,参照1990年美国医学会《永久病损评定指南(GEPI)》第五版中介绍的方法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7],GEPI法认为肘关节活动度为上肢功能70%,屈伸活动为肘关节功能60%,为上肢功能42%,可自肘关节实测角度对肘关节功能损伤相应百分数进行评定。同时统计关节僵硬、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囊及肌健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GEPI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肩关节功能GEP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临床上,骨折依据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为三大治疗原则,以加速骨愈合同时减少并发症为主要目的[8]。在肱骨骨折时,手术治疗使骨折处复位后,康复治疗显得尤为关键,良好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愈合,并减少并发症症状。常见的肱骨骨折并发症有肩部关节僵硬、肿胀、关节囊和肌腱粘连。由于骨折的创伤使局部组织受到严重的创伤,关节处易产生蛋白沉积,导致功能受限,所以,在不影响骨愈合的前提下,开展康复训练,保证患者在骨折愈合后,关节亦不受影响,可以正常行使功能,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9]。

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在手术后第2天至第5周,骨痂初步形成,此时的康复训练应少量多次,多锻炼局部并且兼顾全身,以休息为主,运动为辅,适度的伸缩,保证肌肉不萎缩,同时防止局部肿胀。手术后第6周至3~4个月,伤处已经基本愈合,此时的康复训练以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相结合,同时可以辅助按摩、辅助器械训练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所有的训练要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为宜,过度的运动反而不利于骨折处的愈合;在此期间,也可以内服外用一些中药,帮助活血化瘀,达到消肿的目的。在康复末期,骨折基本达到愈合的程度,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此时如仍有一定的关节不适,应继续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恢复锻炼,同时不间断的进行按摩等治疗手段[10]。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指导,遵照医嘱开展康复治疗,同时,医生应鼓励和安慰患者,使其对自己的病情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于患者的恢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11]。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骨科80例肱骨骨折的患者术后进行康复治疗的情况进行研究,对比参与康复训练和不参与康复训练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发现参与康复治疗的患者的康复情况要明显好于未参与训练的患者,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参与训练的患者后期并发症的发病率仅为5.00%,远低于未参加训练的患者(27.50%)。

综上所述,开展正确的、及时的、综合的康复训练有利于骨折患者伤处的愈合,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保证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军伟.肱骨骨折保守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81-82.

[2]曹觉飞.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5):101-102.

[3]李玲.骨折康复的治疗与减少关节并发症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526-527.

[4]黄群.舒适护理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107-108.

[5]李靖忠,张蕾,赵春燕.优质护理服务在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86-87.

[6]吕厚存.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中医康复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3):62-63.

[7]CocchiarellaL,AnderssonGBJ.Guidestoevaluationofpermanentimpairment[M].5th.Chicago: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Press,2000:471-474.

[8]金峥.浅谈骨折康复[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881.

[9]吴鸣,朱亚林.早期系统康复对新鲜肱骨髁上骨折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4):373-374.

[10]马戈东.自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康复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5):136-137.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解剖型胫骨髓内钉(ETN);微创治疗;胫骨远程螺旋形骨折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11(b)-0077-02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clinicaleffectofETNminimallyinvasivetherapyfordistaltibialspiralfractures.Methods37patientswithdistaltibialspiralfracturesadmittedtothishospitalfromJune2014toMarch2015wereincluded.TheyunderwentETNminimallyinvasivetherapyassistedwithpostoperativerehabilitationtraining.Theclinicaloutcomeswereobserved,and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istherapywereanalyzed.Results33patientsweresatisfiedwiththereductionofthefractureandthesatisfactiondegreewas89.1%.Postoperativefollow-upshowedthatfracturehealingwasgood,allpatientswerehealedbyfirstintention,andnosevereinfection,swelling,skinnecrosisandothercommonsofttissuecomplicationsoccurred.ConclusionETNminimallyinvasivetherapyfordistaltibialspiralfractureshasagoodfixationeffect,andthepatientscanrecoverquickly.Itissafe,andpatientissatisfiedwiththeoutcome.

[Keywords]ETN;Minimallyinvasivetherapy;Distaltibialspiralfractures

小腿的旋转暴力导致胫骨远端螺旋形骨折,胫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非稳定性骨折,由于胫骨本身存在软组织较为薄弱等特性,钢板内固定往往会破坏血运,造成术后软组织并发症,而石膏固定则导致轴向短缩、旋转移位,故临床上常采取手术治疗,以此来促进患者胫骨功能的恢复。解剖型胫骨髓内钉(ETN)是临床常用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方法,是根据胫骨远端力学特征设计的新一代接骨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软组织剥离[1]。为探究ETN微创治疗胫骨远程螺旋形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胫骨远程螺旋形骨折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以下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7例患者均为该院收治的,确诊为胫骨远程螺旋形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17~52岁,中位年龄36.7岁。致伤原因来看,车祸伤21例,跌落伤10例,其他6例。开放性骨折20例,闭合性骨折17例(经实验室检查确诊);AO分型:A型19例,B型15例,C型3例。所有患者均于骨折后4h内入院治疗,手术于入院后3h内完成。观察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2治疗方法

术前测量髓内钉末端插入的最终深度,术时患者取平卧位,在X线机的引导下,全麻下进行手术。首先,开放性骨折患者行清创处理,在膝关节前方正中行纵向切口,长约3.5cm。于髁间隆起外侧结节与胫骨髓腔之间选择合适的进钉点,插入主钉通过断端,髓内钉尽量位于前后位髓腔的中线;3个不同方向的固定锁钉形成三维锁定稳定固定结构,保证至少应有2枚交锁螺钉的位置于骨折远端;透视下,确定内固定位置及骨折复位良好[2]。术中注意规范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软组织;注意防止对线不良,避免插入过深;术后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治疗;术后进行适量功能康复锻炼。

1.3观察指标

术后跟踪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康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治疗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满意度

经调查,结果显示:33例患者对本次骨折复位治疗满意,满意度高达89.1%,见表1。

2.2术后随访结果

术后跟踪随访3个月后,结果表明,所有患者伤口术后均I期愈合,无重症感染、肿胀、皮肤坏死等常见软组织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无髓内钉断裂、肢体短缩患者,可进行功能锻炼。

3讨论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频发,车祸、撞击等使胫骨远程螺旋形骨折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骨折部位软组织薄弱,行传统的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时,虽然复位效果和稳定性较好,但是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大,当没有比较完好的骨折邻近软组织时,治疗效果很不理想[3-4]。

该组探究结果显示,33例患者对本次骨折复位治疗满意,满意度高达89.1%;术后3个月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所有患者伤口术后均I期愈合,无重症感染、肿胀、皮肤坏死等常见软组织并发症发生。充分说明了解剖型胫骨髓内钉微创治疗胫骨远程螺旋形骨折优越的临床效果,患者康复快,满意度高。

解剖型胫骨髓内钉微创治疗具有合理的力学设计特点,同时兼具微创手术的治疗优点[5]。胫骨远程螺旋型骨折由于其局部解剖的特殊性和独特的骨折类型,适合应用ETN治疗。远端锁钉能有效、简单地固定远端骨块,且固定牢固方便,形成多向的立体交锁,使得固定效果大大增加[6];内支架固定模对骨皮质血液循环的损害较小。对于导针远程置放有偏差,调整又比较困难的,可先插入髓内钉至刚通过骨折端,再拔出部分导针,精确调整骨折端复位,再通过髓内钉插入或敲击来到达相对满意的位置[7]。

术中需注意骨折块需严格的复位,复位的维持也一定要稳定,否则对后续的固定和术后的恢复产生干扰,不利于骨折部位的康复。髓内钉在胫骨平台入点必须在髓腔轴线上。借鉴刘军平[8]的研究方法,为防止复位的骨折部位移位,术中在插入髓内钉之前,采用经皮入路或有限切开入路内固定。对于植入髓内钉后出现骨折复位不良,可用经皮植入Poller钉缩小髓腔的宽度,控制骨折的移位以纠正钉偏离髓腔中心[9]。

综上所述,采用解剖型胫骨髓内钉(ETN)微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胫骨远程螺旋形骨折的方法,手术操作简便、骨折易于复位、对软组织干扰少,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患者痛苦小,满意度高,安全有效。对于仍有小部分患者反映该术式预后欠佳的问题,还需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加强该术式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林成寿,刘寿坤,吴锦清,等.AO解剖型胫骨髓内钉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6):520-522.

[2]祝晓忠,俞光荣,袁峰,等.Pilon接骨板经皮微创治疗胫骨远端螺旋形骨折・临床论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6):557-558.

[3]蔡延禄,林冬杰,许潮生.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2):126-128.

[4]王驭恺,罗从风,翟启麟,等.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塌陷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4,35(3):147-150.

[5]ChooKJ,MorshedS.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afterre-pairoftibialplateaufractures[J].JKneeSurg,2013,27(1):11-19.

[6]董世权,郑启新.伴后内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治疗新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4,11(2):29-31,34.

[7]周延,冯文岭.Pilon骨折的治疗及最新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9):168-170.

[8]刘军平.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16):78,80.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1篇10

【关键词】掌骨骨折;康复护理;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0-0110-02

手掌骨折多由于直接暴力如打击或者挤压伤所致,一般分为单一或者多个掌骨骨折,骨折类型一般以横断和粉碎较为常见[1]。对于掌骨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石膏托固定法和克氏针内固定法,但该种方法不能有效的维持骨折部位,给患者带来很多并发症,影响了患者的术后功能锻炼。为不影响患者掌骨功能锻炼,笔者对收治的96例掌骨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不影响患者术后患肢的活动,同时配合康复护理,使患者的掌骨功能较好的恢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96例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1.5±5.4)岁;左手42例,右手54例;患者受伤原因:挤压骨折34例,打击伤21例,砸碰伤30例,刀割伤6例,绞伤5例;患者的骨折均为新鲜骨折,其中67例为开放性骨折,29例闭合性骨折;患者入院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第1掌骨骨折24个,第2掌骨骨折27个,第3掌骨骨折31个,第4掌骨骨折14个,第5掌骨骨折19个,其中近节指骨骨折32个,中节指骨骨折44个,远节指骨骨折39个。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以及部位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在患者的臂丛麻醉气囊止血带下采用内固定手术,手术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即常规检查、术后指导、炎症处理等。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如下:

1.2.1护理患者在手术后,应该将患肢抬高,通常采用自制的吊带固定,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使得患者的回流速度加快,减少患肢水肿现象的发生。

1.2.2疼痛护理在患者手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失,患者的患肢将会面临巨大的疼痛,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交流沟通,向患者解释疼痛是手术后必然的生理病理现象[2]。由于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患者更容易放弃患肢功能的锻炼,从而影响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给予患者服用一定剂量的止痛药,鼓励患者主动按照正确的功能恢复锻炼方法进行锻炼,达到康复的目的。

1.2.3术后功能锻炼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恢复情况,鼓励患者进行简单的康复功能锻炼,如指导患者前臂以及手部肌肉的屈伸练习,使患者能够慢慢进行握拳,逐渐恢复指尖的各部分功能,同时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皮温、血运、运动以及感觉情况。由于术后功能锻炼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内固定手术为患者的康复功能恢复锻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护理人员在这个时期,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在患者水肿消除后,在患者疼痛忍耐范围内进行最大程度的锻炼,并采取手功能锻炼仪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掌骨功能的恢复。

1.2.4理疗护理给予患者采取红外线热疗灯进行理疗,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手循环情况,在患者术后第二日进行理疗,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在使用红外线热疗灯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手的温度进行距离的调整,一般灯头距离患手35~45cm,避免患手被高温烧伤。

1.3功能评价根据有关文献必定[3]:优:患手掌骨所累及的手指屈伸功能范围达到正常屈伸范围;良:达到正常屈伸范围的3~4级,关节活动度达到原有的40%;可:达到正常屈伸范围的2~3级,关节活动度达到原有的30%;差:低于正常屈伸范围0~1级,小于原有关节活动度的3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随访3~6个月,患者的手指间关节以及手掌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功能评价优良率为89.5%,对照组患者指间关节及手掌关节评价优良率为72.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术后指间关节及手掌关节功能评价对比

[例(%)]

组别例数优良可差优良率

对照组4831(64.5)12(25.0)4(8.3)1(2.1)43(89.5)

观察组4824(50.0)*11(22.9)10(20.8)*3(6.3)35(72.9)*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讨论

掌骨骨折治疗的重点在于骨折复位后的康复功能锻炼,传统的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固定技术的落后,固定材料对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具有极大的影响[4]。因此,患者在治疗后收到的手术效果不理想,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纯钛金属板对掌骨骨折处进行内固定术,能够使骨折手术后取得坚固的稳定性,不影响患者的活动锻炼,同时配合术后康复护理,加强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能够使患者的手指运动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由于手部的运动功能比较复杂,因此,术后的有效锻炼能够有效减少骨折部位组织的粘连,增加关节的活动度以及手部肌肉的力量,能有效地缩短了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减少了患者术后因固定不牢固导致的并发症。综上,在掌骨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手术中配合康复护理,使患者在术后能够获得有效地康复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熊春梅,田华卫.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康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5,04(08):634-635.

[2]曹彦花,任永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11(15):741-742.

[3]闫玉明,张伟平,廖勇,等.指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骨伤,2011,03(25):890-891.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牵引;充气复位;康复训练;保守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09-0046-02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壮年因高能量损伤所致的胸腰椎骨折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骨质疏松一旦遭遇滑倒、跌倒等低暴力损伤也容易导致胸腰椎骨折,以T10~L2压缩性骨折最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2.9%[1]。对于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多采用保守治疗,如手法复位、垫枕复位等,不仅需要长期卧床,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且疗效不甚一致[2]。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在牵引辅助下行充气复位器复位,并配合腰背肌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患者中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标准:①病史、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3];②美国脊柱创伤研究会系统评分[4](TLICS)

1.2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垫枕治疗。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以损伤椎体为中心,其下放置垫枕,初始枕高5~8cm,适应1~2d后逐渐增高,1周内增高至15~20cm。3d后开始进行腰背肌功能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早期应用5点法支撑过伸锻炼,每次20~40下,(2~3)次/d,逐渐递增,后期可用俯卧位飞燕点水法,卧床6~8周后可佩戴支具下床活动,并坚持腰背肌功能康复锻炼,直至骨折牢固愈合。

1.2.2观察组首先评估患者损伤情况,复位前30min给予静脉止痛泵维持。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以受累椎体或两个受累椎体间为中心,腰背部置于本院自行研制的便携式充气复位器[5]上,并稳固固定。调节牵引床持续牵引力为30~40kg,然后打开充气囊管阀门,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缓慢、持续地充气进行骨折的复位,同时给予水平位适当牵拉,以达到有效过伸。一般不要求达到最大高度,以15~20cm为宜,在此高度维持5min,然后解除牵引,缓慢放气。如上反复充气、放气3次,维持复位高度在15cm,维持6h。2周内髋部维持牵引,牵引重量以6~7kg为宜。腰背肌功能康复锻炼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于复位前、复位后即刻、复位后3个月摄X线片并行CT检查,参照笔者文献方法[5]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椎管内占位比。所有测量均由经统一培训的高年资骨科医师进行。

1.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笔者文献方法[5]于复位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分为:①治愈:损伤椎体骨折愈合,基本恢复正常形态,椎体恢复高度≥90%,胸腰部无不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②好转:损伤椎体骨折基本愈合,椎体形态较治疗前改善,椎体恢复高度60%~90%,胸腰痛基本消失,功能恢复大部分。③未愈:损伤椎体骨折未愈合,椎体恢复高度

1.5统计学方法

3讨论

对于后柱无明显损伤,无椎管压迫或轻度压迫而无脊髓神经损伤的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现在多倾向于选择非手术治疗,目的在于通过复位恢复损伤椎体的解剖关系,并通过康复训练,进一步增强外源稳定性。按照现代脊柱力学理论[6,7],其功能与稳定性的维持不仅依赖于完整的结构,还需要其周围肌群的正常肌力共同维持。对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只要其周围软组织未严重损伤,前纵韧带充分伸展可提供足够的过伸整复矫正力,即可使被压缩的胸腰椎体基本上达到解剖复位,恢复其生理弯曲和椎体高度,从而增加椎管和神经孔的面积。脊柱过伸复位时,支点在椎体后部,而不是在后关节突关节,因此对于合并有关节突骨折、椎体骨折时,过伸整复矫正不致挤压脊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既往多采取仰卧位卧硬板床,并腰背部垫高进行治疗,为胸腰椎提供外源性稳定,本研究中对照组即采用垫枕治疗。临床实践及文献[8,9]研究表明,垫高治疗难以获得较好的复位,且常遗留椎体后凸畸形、腰腿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后遗症。观察组则在牵引辅助下行充气复位器复位,其原理在于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时,脊柱胸腰段呈过伸状态,压缩椎体受到来自上下两面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前、后纵韧带牵张,进而产生张力,促使压缩的骨折块向椎体方向靠拢,通过肌肉协调活动产生的杠杆力量,骨折块得以复位,恢复到正常或近似正常的形态,同时椎体前缘高度也得以恢复。同时,由于压缩骨折块的复位,椎管空间也得以改善,进而恢复了脊柱的生理弯曲。在复位后,配合腰背肌康复功能锻炼,进一步提高了脊柱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复位后即刻,观察组前缘压缩率、Cobb角、椎管内占位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这表明在复位效果方面,观察组复位效果更明显。但复位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前缘压缩率、Cobb角、椎管内占位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最终复位效果一致,但观察组在复位即刻具有更高的复位效率。这与类似的文献[7-10]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可见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器复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效率,具体表现在复位即刻复位效果更确切,具有更高的治愈率,是一种比较优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罗良雨,乔聚义,靳峰,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中国实用医刊,2008,35(18):55.

[2]周树权.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37例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3):1568-1570.

[3]孟纯阳,李庆伟,胡侦明,等.系统评价指导下PVP/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4):248-252.

[4]范天宏,胡海军,蒋中海,等.单入路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5):630-632.

[5]龙亨国,黄伟,刘玖行,等.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器复位药物垫枕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1,23(8):20-22,25.

[6]覃鑫,杨文彬,韦国平,等.伤椎置钉在无症状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5):57-58.

[7]杨朝华.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4):2070-2072.

[8]傅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6):951-952.

[9]杨少锋.枕背伸法对无脊髓损伤爆裂型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4):36-37.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12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折;护理要点;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04-02

老年群体因骨质疏松已经成为骨折易发群体,且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老年骨折愈合速度较慢,这样老年群体一旦发生骨折不仅会影响其活动,严重的甚至要长期卧床,影响其机体功能,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老年患者还会面临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基于此种现状,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一环。我院选取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6.8±9.4)岁。52例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经颈型骨折18例,头颈型骨折患者15例,头下型骨折患者12例,基底型骨折患者7例。52例老年骨折患者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

1.2治疗方法5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9例采取保守治疗法,有28例进行螺纹钉及多根螺钉加入固定治疗,另有15例患者行股骨头与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52例患者住院时长为23d-46d,骨折术后均实施精心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

1.3康复训练内容①术前康复环节:术前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该类型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康复训练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还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康复训练包括日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患肢股四头肌各舒张与收缩30单元左右,且每天保证进行肌肉训练3-4次,且每次康复训练时长为30min左右;日训练还要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锻炼,该项锻炼中要保证患者持续最大耐力[1]。这两种康复训练方式要按照医护人员叮嘱,在无疼痛的情况下进行,且训练的强度、时间、速度等根据患者情况调整[2]。②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该环节的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患者引流管拔出后进行,其康复训练方法仍采用术前康复训练方式,但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要在术后康复训练中逐步加大加强,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调整,切不可操之过急,引起副作用。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还包括参照患者的手术方法,于术后7天左右时添加运用下肢功能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应用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要将患者的患肢置于仪器上,保证位置准确,康复训练之初从康复器一档开始每天3次康复训练,每次持续2小时左右,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二到四档的训练,每次康复训练要保证患者无痛苦。此外,患者的患肢训练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抬肢练习,该训练能够保证患者的协同训练,增强患者全身的功能锻炼,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③出院后康复环节: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时间较长,出院后患者为保证肢体功能无障碍化仍要继续康复锻炼,出院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安全护理措施,并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后对患者进行康复回访。

2护理要点

2.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通过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关注老年患者生理需求两方面[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面,医护人员应该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对待反应较慢的患者要注重放慢语速,保持耐心;老年患者常伴有心理重负,医护人员要常关怀患者,并在治疗的每一环节都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重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了解患者的焦虑原因,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个性化的关注与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关注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推进康复训练工作的进展。此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疼痛敏感性及合并疾病病情等予以关怀。

2.2专科护理专科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牵引护理、术后引流、感染预防等护理环节。其中牵引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皮牵引与骨牵引两方面护理,牵引护理应该进行位置控制,如患者牵引时肢体一般呈内旋位,肢体外展的角度要控制在20-30度,还要注意避免患者牵引绳的断裂与滑脱[4]。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保证负压、堵塞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记录等护理环节。感染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骨牵引针眼感染的预防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保证针眼的清洁、干燥。

2.3并发症护理老年骨折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有压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及深静脉栓塞等[5],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或按摩,并保证患者肌肤干爽;还要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做好清洁;并进行静脉输液,或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2.4功能锻炼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还要进行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护理,该环节护理要叮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医护人员还要予以科学化的指导,以保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钟振美.3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3(1):118-120.

[2]孙玲.中老年骨折护理的研究与总结[J].中外医疗,2011,30(25):127-128.

[3]赵秀芝.老年骨折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0):128-129.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