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论文(6篇)

时间:2024-03-21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功能派目的论翻译原则

一引言

纵观翻译学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翻译界理论蓬勃发展,百花齐放。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的重大突破。5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学家倾向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待翻译。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就是以此为基础,反对翻译是纯语言的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它所强调的对等是指符合翻译目的条件下的交际功能对等。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发展,应用方面展开探讨。

二功能目的论概括

功能派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期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依次是:凯瑟林娜・赖斯,汉斯・费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利斯蒂安・诺德,他们对功能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功能派目的论的日渐发展和成熟,人们归纳了其三个原则。即目的法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的“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对目标语观众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也就是说,“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陈水平,何高大,2009:101)。忠实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

三翻译实践

得病以前,我受父母宠爱,在家中横行霸道,一旦隔离,拘禁在花园山坡上一幢小房子里,我顿感打入冷宫,十分郁郁不得志起来。一个春天的傍晚,园中百花怒放,父母在园中设宴,一时宾客云集,笑语四溢。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姐,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BeforeIfellill,Ihadbeenthebullyunderourroofsowingtomydotingparents.

Feelinglikebeingdeposedintoacoldpalace,IbegantotastethebitternessofdepressionandfrustrationimmediatelyafterIwassegregatedandconfinedinasmallhouseonahillsideinourgarden.Onaspringevening,myparentsgaveabanquetinthegardenwhereaprofusionofflowerswereinfullbloom.Innotime,acrowdoftheirguestscollectedandlaughterwasheardalloverthere.I,withoutbeingnoticed,liftedthecurtaininmysmallroom,onlytospythebustleofakaleidoscopicworlddowninthegarden,andmyeldersisters,brothersandmycousins,eachfullofthejoysofspring,wereshuttlingamongtheguests.Quicklyenough,Iwasthrownintoafistofsorrowfulangeratbeingforgottenanddiscardedbytherestandcouldnothelpcryingmyheartout.

四目的论在上述译文中的应用

在这篇译文中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原文从一个孩童的角度描写了得病前后的心理落差,笔调诙谐幽默。译文通过选词将这一目的表现了出来,如underourroofs,acoldpalace等将孩童的心里描述的惟妙惟肖。其次是连贯法则方面,若将原文的用词“横行霸道”直译出来,译文将很难被接受。译文分别根据语境将之处理为dowhateverIlike。如此,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并实现在译入语语境里的交际意义。另外,汉语原文用了一些四字格短语,译文按照英语表达习惯传递了原文的交际意义。如把“百花怒放”译为aprofusionofflowerswereinfullbloom。还有,对原文数量词的处理。汉语习惯用数词+量词的形式,若译文也照此模式,将不符合译入语的用语习惯,这样,就很难传达原文的交际意义。译文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矛盾,把一幢、一个、一时分别翻译成a,one,innotime。最后,就整篇译文来看,虽然有些表达不是直译,如上面提到的“横行霸道”、“隔离”、“拘禁”等词汇,但是基本符合目的论的忠实原则,忠实并不是要求原文与译文要字字对应。

五结语

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功能派目的论是翻译史上的一大突破,它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目的论凸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范祥涛,刘全福:2002)

诚然,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是当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玉龙,王晓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4期.

[2]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

[3]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谚语翻译;广告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中国翻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

(一)“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论。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使泽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翻译本质上就是释义:就是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换句话说奈达认为翻译内容高于形式。但他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显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华而不实,离题太远。

二、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在实际中的运用

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理解“功能对等”,灵活地加以运用,以便使该理论能够更好地为我们工作。

(一)“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谚语翻译中的运用

谚语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绚丽多才的瑰宝,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各种经验体会的积累和升华。既寓意深刻,又韵味隽永,既闪烁着思想智慧的光辉,也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彩。因此,熟悉谚语既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需要,又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性,还有利于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搞好对外交往。下面我们就“动态对等”理论来了解一下谚语的翻译。

英语中有些谚语只是平铺直叙,既无很深的含义,也无难解的典故,只是用词、搭配相对固定。如:“Healthiswealth”可译为“健康就是财富”;“whenthreeknowit,allknowit”可译为“三人知,天下晓”。对这类成语,我们只需从字面上去理解,翻译起来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直接照字面译就是了。另一类谚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我们很容易判断以上两个谚语B比A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和理解。因此通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我们不仅可以尽可能地体现谚语自身意美、形美、音美的特点,也可以体现该谚语独特的文化、语言特点。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广告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广告语要做到雅俗共赏,生动有趣,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间吸引消费者注意,刺激其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因此广告的文字语言运用精当会使得广告语言的内涵与影响远远超过广告本身。有些成功的广告警句甚至流传于社会,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为了增强广告的商业成功,尽可能实现译文广告语与原文广告语的效果等值,应在“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内涵。

1.广告语言的特征大致有如下几点:

(1)简练Brief

广告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多世界驰名的英语广告,都是以简练取胜的:如:Intelligenceeverywhere.(摩托罗拉手机)

(2)多用口语colloquialism

口语的运用,使广告具亲和力。在广告中会尽量采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并多使用一些小词汇(smallwords),以更贴近观众。如:Oneboyisboy,twoboyshalfaboy,threeboysnoboy.一子养老,二子分担,三子无子。(计划生育)

(3)创新Creativity

为了在众多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广告人总是不断地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新颖独特的广告能使人驻足留连,回味无穷,以强烈的新奇感吸引受众注意力。

(4)修辞Rhetoric

修辞是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一种文字运用手法,也是使文字表达的内容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有效手段。为了增强广告的审美功能和劝说功能,译者常尽力使用修辞手法,或将原文的修辞格移植过来,或以一种修辞格替换另一种修辞格,或将无修辞格的原文以一种带修辞格的译文表现出来。

2.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广告翻译策略

(1)直译法:是指将原来的意义译出,它是翻译的常见方法。对于一些原文意义较明确.句法结构较简单、完整的广告,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能同时表达句子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以直译策略完成的译文,其传达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基本对等一致。

(2)音译法:是指将广告发音直接译出,这点多译商标,如:Nokia诺基亚Motorola摩托罗拉konka康佳音译法简便可行,易于操作,而且实现了译名与原名发音上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3)虚实结合的转译: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在进行广告翻译时,译者需要从原文的不同角度传达相同的信息。即按照语言习惯.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搭配,改换形象,进行虚实结合的转译。

总之,奈达的“功能对等”等理论并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英汉互译中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形式上、意义上的缺失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但不可否认的其指导意义。简而言之,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曾毅平.修辞与社会语用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16;

[2]Nida,EugeneA.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59;

[3]黎凡.谈广告翻译的变通【J】.中国翻译,1992。13(2):29-31;

[4]关琳.翻译等值理论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2~94;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3

一、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

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InformationCenterofScience&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

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Typological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2000,(5);《中国科技翻译》,1998,(1、4))

3、图式研究法

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中国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

(1)ThepolicemancausedMarytodie.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4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来看汽车品牌的翻译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香水品牌的翻译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商业广告的翻译策略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奈达功能对等论的翻译研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经贸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浅析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浅议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浅析中英电影片名翻译奈达“功能对等”和严复“信、达、雅”理论视阈下的中西翻译原则对比研究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我国唐代诗歌翻译的影响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等值问题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旅游推介中的英汉翻译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WTO法律文本的翻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刍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6]EdwinGentzler.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M].Clevedon,England;Buffalo,N.Y.:MultilingualMattersLtd.,2001.1.

[7]李爽.汽车品牌名称英汉翻译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对意”翻译展开辩论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就是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meansfocusingonthefunctionorfunctionsoftextsandtranslations.—Nord,2001:1)。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下面将就这几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做简要回顾。

一、功能主义理论回顾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贾文波,2004:40)。赖斯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赖斯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她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谭载喜,2004:258)。同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具有里程碑意义。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类,把语篇体裁按语言特征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转引自芒迪,2007:107)。同时赖斯还罗列了一系列的言内标准和言外标准,用以评价译文的充分性。

随后,赖斯的学生维米尔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正式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这是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主体理论,也是该理论学派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论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芒迪,2007:112),因为这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翻译技巧。功能目的论包含三大规则:目的性规则、连贯性规则和忠实性规则。“目的论”的翻译即意味着“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2001:12)。

继维米尔提出“目的论”之后,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比弗米尔更进一步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以行为理论作为基础,提出了“翻译行为”(translationaction)这一概念。曼塔利视翻译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她特别重视对行为参与者(发起人、委托人、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的分析。她关注译者在以劳动分工为特征的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给予译者威信,使其以跨文化交流专家和客户可靠的合作伙伴身份出现。

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译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译论。这一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性活动,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更大的理论包容性。这使“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芒迪,2007:104),开始了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

对世界翻译理论界来说,德国功能学派以巨大的勇气摆脱直译意译和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文本从原语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成为翻译行为,包括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功能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两千年来的直译意译之争,提出只要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符合交际目标,就可以自由选择翻译方法。因此,译者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甚至与原作者、编辑、客户同等重要。同时,功能翻译理论也有其固有的局限。翻译活动的正常情况应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是国际间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不同民族间人们交往的手段。但如果原作者的个人意志可以被随意歪曲甚至剥夺,原文信息可以任意篡改,允许译者的个人意志无限度地放纵或张扬,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甚至破坏文化交流。另外,翻译目的论者主张从宏观上界定翻译,但译者不一定能准确把握译文目的,要么用归化法译为目的语文化;要么用异化法让读者熟悉原语文化,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功能问题。

对于中国译论,严格说来,中国译论始于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绝大多数译者以此原则为准绳从事翻译,如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等,但只是整体性的印象感悟,抽象的翻译标准,仅限于翻译文学作品,并非一套系统的包括一切翻译的译论体系。时至今日,中国译论研究已不限于文学作品的翻译,科技翻译、口译、翻译批评等的研究都蓬勃发展起来。但总的来看,中国译学界尚无人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多元化翻译标准的引进,导致中国译学标准呈现出从追求文字对等到追求风格对等,再到追求相同的交际功能这样一种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功能派理论无疑是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的。功能派重视翻译发起人、委托人、译文读者等对于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了人们对于翻译本体论的认识。诺德的忠诚原则打破了中国传统上忠实于原文文本的局限,赋予了译者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更多地考虑译文的接受者和原作者的利益。对译者培训和英语教学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诺德提出翻译培训应先口译、后笔译,让学生深知文本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功能主义理论的培训模式业已为二战后世界各国所接受,它打破了以前翻译的狭隘局面,而且易于操作,便于评判学生的翻译作业中的失误。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在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性研究、外国译论的借鉴性研究、翻译实践新问题的探索性研究、相关学科的吸融性研究以及方法论的多层次研究等几个重要领域,都缺乏高水平的系统理论。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译论过程中,我们要从翻译实践和有影响的译家那里归纳出译论见解,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外国译论的借鉴性研究中,要结合实践创新,丰富发展中国译论;而在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性研究中,以现代观念去整理中国的译论遗产,探索中国译论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同时,以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去整合西方片面精确的译论,使之在更高文化层次上得以综合。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也唤醒了中国译界的学科意识、创新意识和流派意识。加强翻译学科建设,加快翻译理论发展,培养创新翻译人才,逐渐形成我国的翻译流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已经明确形成翻译学科体系,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西方国家翻译理论建设的差距还很大。为此,我国的译学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总结

从二十世纪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可以看出:“20世纪的德意志民族对翻译研究情有独钟”(谭载喜,2004:261)。德国功能学派以“目的论”为代表的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丰富了传统翻译研究的内容,成为国外译论多元研究中的一支。它对世界译论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我国译论界构建中国特色的译论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迪。因此可以说,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推动世界翻译理论向纵深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十分显著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理论都是十全十美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也不例外,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但总体上,功能翻译理论显示出了“善于进取和创新的风貌”(谭载喜,2004:261),对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Munday,Jeremy.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TheoriesandApplications.London:Routledge,2001.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轮-理论与实践》,李德凤,李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位方芳:《借鉴与挪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30卷第2期,63-67。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6

论文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贾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贫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贾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即是说纪实性翻译还是工具性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现的内容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是考虑的焦点。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员认识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Nord,1997)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贸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贸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贸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2、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主要包括:Katharin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Hans-Venneer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JustHolz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lac-tion),ChristianeNord的忠诚原则(loyaltyprinciple),以及其他用于译员培训中有关功能方法论的着作。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他们认为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因而,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skoposrule)。Vermeer认为目的法则是: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服务于该目的。译文的接收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译、日译、讲话和写作必须让你的文本在使用场合能对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从属法则,这些法则来自翻译要求,它是由发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译者本人)给定的。翻译要求规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至于原文,他们认为只是一种信息源,因为任何翻译都是面对意向受众,功能策略便可以解决翻译问题。

该理论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它反映出了翻译的三个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文本按功能主要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texts)、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texts)。商贸文件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达商贸交际信息。因此,功能翻译理论适合于商贸翻译的实践,避免翻译的盲目性,对于商贸翻译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功能翻译理论与商贸翻译教材建设

论文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商贾翻译;商贸翻译标准;商务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贾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贫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贾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即是说纪实性翻译还是工具性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现的内容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是考虑的焦点。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员认识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Nord,1997)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贸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贸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贸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2、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主要包括:Katharin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Hans-Venneer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JustHolz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lac-tion),ChristianeNord的忠诚原则(loyaltyprinciple),以及其他用于译员培训中有关功能方法论的着作。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他们认为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因而,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skoposrule)。Vermeer认为目的法则是: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服务于该目的。译文的接收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译、日译、讲话和写作必须让你的文本在使用场合能对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从属法则,这些法则来自翻译要求,它是由发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译者本人)给定的。翻译要求规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至于原文,他们认为只是一种信息源,因为任何翻译都是面对意向受众,功能策略便可以解决翻译问题。

该理论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它反映出了翻译的三个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文本按功能主要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texts)、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texts)。商贸文件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达商贸交际信息。因此,功能翻译理论适合于商贸翻译的实践,避免翻译的盲目性,对于商贸翻译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功能翻译理论与商贸翻译教材建设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