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休闲范例(3篇)

时间:2024-03-28

运动休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认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2-0042-04

AnAnalysisontheAwarenessoftheSafetyintheOutdoorLeisureSportsoftheUniversityStudentsinFujianProvince

ZHENGXiangmin,FANXiangli,Xiaobei

(SchoolofTourism,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362022,Fujian

China)

Abstract:Withthe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outdoorsportsasameasureofentertainment,theuniversitystudentswithtimeandenergyareshowingmoreandmoreinterestinit.Meanwhile,thesafetyissueintheoutdoorsportsoftheuniversitystudentsisemerged.Thesafetyoftheoutdoorsportisdirectlyrelatedtotheawarenessofthestudents.Thepaperanalyzesthemajorthreatsintheoutdoorsportsparticipatedbytheuniversitystudentsandexploretheirawarenessofitbythemethodofquestionnaire.Onthisbasis,itproposesrelativesuggestionsforpromotingthestudents’awarenessofoutdoorsports.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s;outdoorleisuresport;awarenessofsafety

1989年4月1日,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生户外运动社团――北大山鹰社,这些学生用军训用过的背包替代户外运动装备,开始了他们省吃俭用、因陋就简的户外运动。2000年,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开始在我国大学中迅猛发展,大学生户外社团、户外运动组织和休闲俱乐部迅速壮大、发展。随着大学生户外运动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安全意识不够、社会经验不足、相关专业技能较差等各种原因,以及户外运动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天气状况、复杂多样的地形、恶劣的交通条件、匮乏单一的通讯设施和简陋的医疗器械等因素使得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问题凸现,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指数相对较低。

本文以狭义的户外休闲体育运动为研究范围。狭义的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的场地进行的体育运动。自然场地包括大自然(山水天地等)和人们为了非体育目的而修建的设施,比如公路等。户外运动是通过参与者自身努力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锻炼,并使自身更能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的运动(包括一些极限运动),如野营、攀岩、漂流、远足、探险等大众可普及的休闲娱乐方式。

1大学生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

1.1水域安全事故

水域环境既包括河流、小溪、湖泊等自然水域环境,也包括水库、喷泉等人工水域环境。本文中的水域安全事故就是指人们在以上水域环境中进行户外休闲体育运动时发生的安全事故,其中溺水是最典型、最常见的事故。如,2007年7月,台湾某大学日文系三年级学生陈某在前往苗栗县老庄溪进行溯溪训练时,没穿救生衣导致溺水身亡;2007年“十一”期间,广东省某高校女祁某在进入秦岭腹地探险时,因遭遇山洪暴发而激流冲走,导致死亡;2008年3月,温州某高校一名男生在太姥山踏青时,坠海失踪。水域事故是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事故最为常见的一种意外事故,因此,目前台湾已有水域活动安全咨询网(watersafety.giss.ncpes.edu.tw),台湾的真理大学和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也分别设有水域运动休闲学系和水域运动管理系,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水域运动的理解和把握,也表明台湾省对水域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的重视。

1.2山地安全事故

广义的山地包括山、高原和丘陵,狭义的山地则指山、高原。本文中的山地安全事故主要指发生在山、高原范围内的运动休闲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形式为高原反应、脱水、迷路、坠崖等事故以及由于滑坡、泥石流、雪崩、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导致的安全事故,这类事故较常发生在爬山、野外拓展、野营等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中,参与者和受害者多为在校大学生。典型案例有,2001年7月,天津某大学学生张某,在太白山从未向游人开放的南坡攀登时,因迷路最终导致坠崖身亡;2001年7月,智利某大学生(登山爱好者)在攀登秘鲁安卡什省境内的万多峰时,因遭遇雪崩而不幸罹难;2004年7月,北京某大学环境系大三学生某某在贵州省六枝特区登山时,坠崖身亡;2006年7月,重庆某大学一女生在徒步穿越四姑娘山长坪沟途中,因个人攀登不小心而坠落悬崖,不幸遇难;2005年3月,某台湾大学生在攀登台东县向阳山时,患高山症昏迷,后因长时间在低温状态下受寒致死亡等。

1.3沙漠安全事故

沙漠是指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广义的沙漠与荒漠的含意相当,狭义的沙漠仅指地面覆盖大量流沙、各种沙丘的荒漠,也称沙质荒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沙漠泛指以风为主导营力所形成的侵蚀和堆积地形的地区,除沙质荒漠外,还涵盖了砾质荒漠(戈壁)和风蚀地(雅丹和风蚀劣地)。沙漠地区普遍具有缺水、沙暴、昼夜温差大、植被覆盖率低等特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沙漠也有独特的风光和体验,正因为如此,沙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探险和体验,其中大学生背包游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虽然这些大学生可能从书本或媒体上了解到不少关于沙漠以及自救的知识,但是安全事故仍然屡屡发生。如,2006年5月,13名天津大学学生在前往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探险时,迷路被困;2006年5月,一名大学生在鄂尔多斯市库布齐沙漠探险过程中,因迷失方向被困,后因突发性疾病死亡等。

1.4空中安全事故

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空中安全事故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加离开地面的空中运动休闲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这些空中运动休闲项目包括滑翔、摩天飞轮、海盗船、过山车、蹦极、热气球等。由于这些项目的参与者主要是青年,而且其刺激性、挑战性等特点也正好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忽略此类项目对肢体技能、体力、机械设备的高要求以及该项目本身所存在的危险,因此,此类事故在大学生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事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2000年4月,天津某高校女生陈某在天津某公园参加蹦极项目时,因放绳者失误导致该女生头部受伤、颈椎骨折;2008年4月,郑州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范某等四名同学爱郑州市某游乐园参与流星锤项目过程中,机械突发故障导致这四名学生倒挂空中四十多分钟,对其身体和心理都造成较大伤害等。

2影响大学生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的因素

2.1个人因素

2.1.1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淡薄是在校大学生的普遍特征,也是造成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安全意识的相对缺乏使大学生不能尽快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出现“不知山有虎,故向虎山行”,因此,在没有任何应对危险的准备和防备的情况下,一旦危险发生,这些参与者就会手足无措,最终发生事故。

2.1.2身体素质较差

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高校绝大多数学生既没有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又没有经常参加体力劳动,虽然正值其青春,体力和体能还都相对较弱,但年少轻狂的大学生却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人,探险活动、自助旅游以及其他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正是他们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因此,他们即使“明知山有虎”,依然“偏向虎山行”。

2.1.3户外经验不足

户外运动中的经验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参与者在陌生环境里的适应能力。

由于时间、经济等因素制约,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参与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频率并不是很高,而且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在我国兴起也相对较晚,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尚未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因此我国大学生的户外生存、逃生、自救等经验和知识比较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2环境因素

任何发生在一定环境中的活动或事件都必定要受到该环境的影响,不仅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环境的属性,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

2.2.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的场所是大自然,因此,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方方面面都受着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笔者在搜集案例中发现,因自然环境而造成的大学生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事故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以及洪水、暴雨、沙尘暴、干旱和海啸等气象水文灾害等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事故的发生。典型案例有:2002年8月,北京某高校三名女生结伴到怀柔区天池峡谷风景区进行野营、体验生存,晚上突遇暴风雨并被围困,最后被当地派出所成功搜救;2007年7月18日,西安某高校18名学生上山开展绿色夏令营活动,并露宿山上,结果遭到山洪,并被围困山中数小时等。

2.2.2社会环境

从环境要素的属性来讲,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问题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异及二者相互作用引发的。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除了与自然因素有关外,往往与道路和休闲设施修建时开挖坡角和破坏植被等人类活动的干预有关,此外,社会环境有时也直接影响着运动休闲项目的安全,如,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利用大学生单纯、警惕性差、设施不完善等特点对其行骗、行窃等。

2.3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缺乏针对大学生较热衷的、安全隐患较大的自助游、自驾游、探险游、户外运动等休闲项目的法规以及针对运动休闲业的行业制度规范;二是目前绝大多数旅游机构和高校尚未意识到户外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三是我国暂无有关热气球等新型户外运动项目的管理规范和制度。

2.4管理因素

户外休闲体育运动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对企业以及个人的引导和管理,而目前我国的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管理尚处于一个真空状态。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4.1组织不规范

目前我国大学的户外休闲体育运动活动多采取学校社团、班级甚至是、驴友”自发组织的出行方式。由于资金有限、责任没落实、组织结构不完善、经验不足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大学生自进行户外休闲体育运动活动过程中缺乏规范的组织性和专业性,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2.4.2相关企业管理不善

相关企业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决定安全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拓展训练公司对器械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安全警示系统的完善、操作人员对器械的安全检察、维修等都属于企业安全管理的范畴。

2.4.3救援机构缺乏

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突发性和紧迫性等特点使得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户外休闲体育运动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方面。

3大学生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3.1调查目的与问卷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州医科大学、华侨大学等五所高校的在读本生为调查对象,从男女大学生对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认知的性别特征、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相关技能、对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的满意程度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的安全认知进行调查。

3.2数据分析与结果

从2008年3月到5月,笔者在以上五所大学进行了问卷的随机发放,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以上高校均属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几所大学,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的认知状况。

3.2.1有效问卷的性别分布男生/女生:53.5%/46.5%。

3.2.2安全重视程度

由图1、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参与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过程中考虑到了安全因素,但是其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如图1说明,在参与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时,只有38.8%的被调查者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相当一部分同学(32.7%)将花销摆在第一位。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之所以区别与常规休闲项目,就体现在“户外”、“运动”上,也正是这两个特质决定了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的安全问题比常规休闲中的安全问题多得多、复杂得多。

3.2.3安全知识与经验

预测天气、使用地图、识别动植物等都是户外运动项目,尤其是参与探险项目者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总体上看,在校大学生对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很不乐观,男生普遍比女生懂得更多的基本户外技能。

3.2.4户外休闲体育运动满意度

从表2对我们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在校学生对目前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满意度并不高,且男女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待现有社团和现存装备的态度上,女生较之男生表现得更为满意,而在救援机构方面上,男生相比女生较为乐观。由此可见,这说明我国的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3调查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高校学生有过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经历,但学生户外运动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并缺乏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因此,总体来讲,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对户外运动安全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

4提高大学生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认知的相关建议

4.1在校大学生

4.1.1提高安全意识

过去的很多案例表明,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短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有参加户外休闲体育运动意向或者爱好的同学应该主动利用各种媒体,如相关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尤其是通过网络的强大力量关注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的现状和相关案例,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对户外运动安全现状有比较准确地认识,提高自身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的警惕。

4.1.2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在参与户外休闲体育运动活动前,应有意识地去提高自身各项户外运动专业技能。如登陆相关网站,如中国户外运动网、顶点户外运动网、5183户外运动网等都供了大量对参与者非常有价值的有关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与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相关的经典书籍《中国徒步之旅》、《生存手册》、《背包族手册》、《危险的脚步》等也可以传达很多的户外知识和技能;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参加一些大型户外休闲体育运动企业或者俱乐部推出的户外拓展训练。

4.2高校

4.2.1开设关课程或讲座

高校可开设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相关的选修课或者专题讲座,甚至可以设立户外休闲体育运动专业,使得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知识以各种形式尽可能大范围在学生中得到传播。虽然目前学生户外事故不断增加,但大多数学校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策略,这是很多高校值得关注的问题。

4.2.2加强假期和社团管理

笔者所搜集的相关案例和资料表明,多数安全事故都是学生在假期自发外出导致的,有些为结伴而行,有些为情侣出游,还有些是学校社团组织,这对高校的假期学生管理和社团管理提出挑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将学生假期管理和社团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制定严格的上报或审核制度,禁止学生自发外出,并建立和落实相关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4.2.3定期组织学生外出

由于大学空余时间相比中学教为宽裕,学生的休闲、体验等需求也较为旺盛,因此,学校或者各学院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运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其休闲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其户外知识和技能。

4.3相关组织或企业

经营户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企业、俱乐部、旅行社等对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3.1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必须制定并落实其安全管理制度。以游乐场为例,游乐场的经营者首先必须制定有关机械、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管理制度,如对于一些危险性较高的过山车、海盗船等器械必须做到详细的用前检查,定期维护、保养、及时维修和更新等,对员工来讲,应该做到岗前操作培训、持证上岗,并监督其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规范操作;另外,做好对游客的安全教育和指导,从而将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3.2适时推出有关险种

对户外运动这种安全事故高发项目,只有全面推行保险,才能将参与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同时便于有关安全部门对安全案件的处理。例如,我们在强制推行景区与旅行社责任险的同时,还应强制推行参与者个人保险,包括旅游救助险、旅游人身意外伤害险等等。还可推出一些户外运动旅游特殊险种,如登山险等。本次调查发现,只有7%的大学生在参与户外休闲体育运动活动时会购买保险,可见大学生的户外运动保险意识很弱。因此,进户外运动保险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户外运动发展史.引自极峰户外网,省略/outdoor/content.asp.

[2]户外运动源于北欧.引自中国户外在线网,省略/bbs/viewthread.php.

[3]郑向敏.旅游安全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谢香道,黄勇,黄剑,等.大学生运动休闲参与模式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97-98.

[5]仝仕胜.对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探索[J].体育世界,2006,(3):32-33.

[6]黄亨奋.对我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体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4):44-45.

[7]詹永顺.浅谈大学生运动休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15):190-191.

[8]王小利,张树夫.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00-2102.

[9]赵刚.户外运动创伤的预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68-69.

[10]张霞妃.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浅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5,12(1):93-97.

运动休闲范文

随着北京奥运会进入最后倒计时,人们已经可以感觉到奥运会脉搏的跳动,全国上下也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运动热潮。随之而来的是运动周边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的运动服装经过品牌、产品和渠道建设,已经成熟并顿具规模。如今,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元素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人们对运动服饰的需求也是无处不在的,借助2008北京奥运会这个巨大的商业契机,其服饰也借此天时迅速崛起,充分激活了各地运动服饰市场,成为中国服饰行业最耀眼的新星。此时加盟运动服饰,确实把握了时机,看准了方向。

潜力创造财富空间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运动服装市场每年数百亿人民币消费总额;到2010年,中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可达280亿元,被认为是仅次干美国最有潜力的体育用品消费市场。运动装消费的主力是18岁到40岁的年轻群体,购买力较强,而且市场份额近年来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服饰的单价大约在300-2000元不等。

环顾运动服装市场,各种品牌争先恐后地瓜分着庞大的市场。一面是众多国外厂商纷纷涌入国内:耐克、阿迪达斯、锐步、匡威、彪马等国际大牌抢滩中国:另一面是李宁、康威、安踏、双星等本土体育品牌强势崛起。中外品牌在运动服饰市场针尖对麦芒,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共同演绎出运动服装市场空前的盛况。

市场变幻,割据之势明显,各品牌间的格局也日渐清晰。一线的品牌如NIKE,Adidas,Mizuno,Puma,Ka-ppa市场地位稳固,不容撼动:而乔丹、李宁、安踏、鸿星尔克等国内二线品牌也强势崛起,不断冲击着市场份额。

尽管如此,运动服饰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据统计,目前我国运动服装消费群体实际不足2亿人,尚有2亿人的空间待开发,运动服装前景广阔。

细分高端定位折桂

运动装市场正处于战国时代,群雄并起,似乎谁都有机会,而谁会成为新一轮洗牌的胜者。把握大势,看清市场,是投资运动装市场的重要原则。

事实上,运动服饰不是只为专业运动员制造的,更多要面对的是渴望通过运动风格服装,让自己更加具有活力、振奋的普通人。所以,行业人士预测,偏重于休闲风格的运动服饰,打破专业运动服饰品牌的产品单调的格局,设计更加生活化、时尚化,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运动休闲范文篇3

关键词:现代生活方式;运动休闲;自行车

一、现代生活方式对运动休闲的呼唤

现代生活方式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1]。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工作中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方面,人们在充分享受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满足:机械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产量,缩短了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接触到一个更为开阔和丰富的世界,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各种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步行方式,使人们的行动更加快捷和方便。另一方面,人们也为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对我们居住的地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饮食结构、工作方式的改变使人类的运动能力锐减,肢体力度和灵活性逐渐衰弱,各种“富贵病”、“生活方式病”给人类健康埋下隐患,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的肥胖、近视、运动不足、精神障碍等问题让人堪忧;身处这样一个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还要面对无时不在的噪音污染、交通堵塞、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导致人们精神焦虑、易怒、抑郁等心理疾病频发,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悲观和消极看法,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的运动休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运动休闲是以运动为手段,通过直接参与或观赏,达到休闲的目的。其本质核心是“休闲”,运动是达到休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2]。“运动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生命在于运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古谚都揭示了运动与修身养性的密切关系,在运动中不仅可以促使脑血循环、改善大脑细胞的氧气和营养供应,而且对缓解神经肌肉紧张、失眠、抑郁等心理疾病均有明显疗效。通过各种轻松的运动休闲活动,达到放松身心、娱乐消遣和发展个性的目的,满足现代人在余暇时间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对身体健康水平的改善,对精神享乐和自我超越的关注,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这种运动休闲方式,就是要让人在运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运动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运动休闲相关研究综述

西方著名休闲学家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在我国,休闲学家马惠娣认为:休闲是一种现实存在,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程度的标尺,一个意义世界[3]。现代意义上的运动休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之后很快受到了其他发达国家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在运动休闲的定义和概念的理解上各抒己见,争论较多。国内学者对运动休闲的概念目前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对运动休闲概念的表述和阐释主要侧重于体育运动领域,对“运动休闲”、“体育休闲”、“休闲体育”等概念的界定比较模糊。翁风(2001)认为,休闲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主动地随意地体验各种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一种娱乐、健身的过程,是身体放松必不可少的一种运动[4]。赵卓鹏(2007)指出:休闲体育是指在现代文明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觉态度,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一种现代行为方式[5]。郑向敏、宋伟(2008)对运动休闲、休闲运动与群众体育进行阐释与辨析,将运动休闲定义为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自主选择参与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休闲活动,认为休闲属性是运动休闲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运动休闲是某种身体活动的休闲性的运动,运动休闲是指闲暇时间里的各种体育活动,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用于娱乐和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6]。栗燕梅(20008)认为,运动休闲是以运动为手段,通过直接参与或观赏,去达到休闲的目的[3]。

美国心理学家席克珍特米哈依(M.Csikszentmihalyi)1990年发表的专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休闲体验的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畅”(flow)的概念,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休闲。所以,根据运动强度和娱乐性两个维度的特征,可以将运动休闲活动分为四类:核心类运动休闲活动、保健型运动休闲活动、趣味型运动休闲活动、惯常型运动休闲活动[6]。

三、运动休闲提升现代生活质量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在健康和科学生活方式的呼唤和感召下,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主动去接受和寻求积极健康的休闲观念,改变以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极的休闲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内心的和谐。而运动休闲正是实现这种和谐和平衡的科学有效的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运动休闲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带来以下价值功能。

(一)增强身体素质,预防和治疗现代疾病

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焦虑和压力状态之中,心灵的焦灼、精神的疲惫以及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无不困扰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各种“现代生活方式病”、“富贵病”、“亚健康”症状不断涌现,更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积极引导人们走出家门,来到户外,通过运动和锻炼不仅能够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使人人精神振奋,体力充沛,还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的紧张,宣泄和排解不良情绪,将工作中的烦恼和抑郁在运动中合理发泄,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改善人际交往,促进沟通和社会和谐

现代“电脑综合症”的一个危害就是使人身体某些器官的功能减弱。人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很多事情,从而间接导致了人际交往机会的减少,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淡漠、疏远,越来越不愿面对陌生人。人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自我陶醉,长此以往,会发现人际交流开始变得不自然和窘迫,于是转而又回到自己的个人世界中,形成恶性循环。而通过参与一些团体性的运动休闲活动,人们可以消除隔阂,弥补裂痕,体验和感受团队中那种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及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从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和社会沟通环境,对于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气氛是很有意义的。在团队中的合作和互助也将成为一种粘合剂和润滑剂,能起到凝聚和拉近人心的作用。

(三)规范休闲方式,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面对快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时显得无所适从,传统道德观念对人的约束力日益下降,历史转型时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激烈震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使得现代人们的休闲方式出现了异化:一掷千金、奢侈消费等炫耀性休闲;酗酒、、沉溺网络等成瘾性休闲屡屡见诸报端,反映了人们休闲行为的失范和扭曲。而运动休闲在提倡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理念的当今社会,对培养和树立积极的休闲观念,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从而建立起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运动休闲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渗透和体现

美国历史学家福勒斯说:一个人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也就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当今提倡“健康第一”、“慢节奏生活”、“节能减碳”、“亲近自然”等生活理念的时代背景下,运动休闲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并迅速渗透和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如台湾盛行的自行车休闲文化、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的NBA文化、街舞、跑酷和各种极限运动,甚至诸如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等运动服装的热卖等都表明运动休闲这一休闲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休闲运动中,人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在慢慢发生改变。

(一)休闲运动的参与,使人们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称之为“健康基石”,足见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休闲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够弥补人们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运动不足”和解决“肌肉饥饿”问题,还可以提高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增强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能力和耐受能力,帮助人们克服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更加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7]。

(二)休闲运动的参与,可以使情绪得到合理宣泄,缓解压力

通过运动可以使人从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中获得解脱,在运动中宣泄消极情绪,尽情释放压抑等情感紧张力,使人感到舒畅和快乐,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灵的失衡。通过在运动中与他人的交往沟通情感,增进友谊,消除现代人的孤独感,恢复自信,使因工作或生活所引起的紧张情绪得到放松。在娱乐中感受和体验发自内心的愉悦和畅快,寻找人性的回归。同时,在体育运动中,人也会意识到自身潜能的巨大,在竞争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增强自信,感悟自身存在的意义,达到精神的升华。

(三)通过休闲运动的参与,感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休闲改变生活”——从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这一口号,足以看出休闲在人们生活的地位。北京奥运的举办,在全国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旋风和热潮,因此,鼓励和引导人们走出家门,走到户外,接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通过运动消除现代科技和人类自身习惯给人性和人的生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运动娱乐中强身健体,调试身心,发展自我,这不仅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选择了运动休闲生活方式就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它促进了运动休闲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渗透[8]。

五、台湾自行车运动休闲发展现状

台湾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美称。2007年“台湾体育委员会”将每年的5月第一个周六定位“台湾自行车日”(TaiWanBikeDay),5月为台湾自行车月。它将与“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登山日”和“十一月十一日的全民健走”活动并列为台湾三大全民运动体育活动[9]。2008年的台北国际自行车展参观人数更是达到了86000人次,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作为世界三大自行车展之一,亚洲最大的自行车展——台北国际自行车展的火热和成功,也反映了自行车运动在台湾的盛行。在台湾甚至还出现了下班后骑自行车兜风的夜骑活动,岛内很多县市民众通过各种方式自发组织起来,相约夜间伴骑,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休闲方式。

台湾自行车运动文化的风靡,最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民众对健康休闲生活理念的关注,对休闲运动的崇尚和追捧。首先,骑自行车可以促进心肺功能、增强肌肉耐力及有效控制体重,这与当今提倡“健康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在骑行自行车过程中膝盖骨内会分泌一种特殊物质,可以润滑膝盖,保持膝盖的柔韧性和弹性。所以,每天早晨与傍晚,都会见到成群的市民穿上自行车专用的靓装,戴上风镜,驰行于自行车道上下班、购物、放松、聊天。自行车在台湾已经不是交通工具,而是时尚的休闲运动。其次,这也反映了民众休闲意识的增强,休闲质量的提升。在闲暇时间,约三五好友环岛观光,踩着轻快的自行车,沿着淡水河穿过红树林,一边骑车聊天一边欣赏水岸的美丽风光,或绕着盘山公路扶摇而上,置身于神秘宁静的大自然,体验自由的呼吸和心灵的畅快,感受悠闲自在的愉悦。通过在运动中放松,在放松中健身,陶冶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此外,自行车运动这一休闲方式也契合了当代社会“绿色环保”、“节能减碳”等可持续发展理念。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到2022年要比2005年减排40%—45%。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短缺,人们需要转变自己的生活消费方式,在生活中选择绿色无污染产品、清洁高效能源,尽量减少碳排放。而骑单车出行、购物、旅游正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生活方式。

结语

到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将进人“休闲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现代社会信息化、机械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环境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运动休闲在现代社会中的渗透和推广,可以使人们从烦琐、枯燥、沉重的工作生活中解脱出来,放松和愉悦疲惫的身心,调适心情、排解压力,在运动中汲取能量、重塑自信,体验休闲的乐趣,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行车运动作为一项传统和健康的休闲活动,在当今休闲风潮和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成为现代人们放松身心、排解压力、感受休闲健康生活的一种时尚运动方式。台湾自行车休闲文化也逐渐向大陆乃至全世界风靡蔓延,渗透和融入到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中去。

参考文献

[1]马洪全.严海霞体育运动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47-48.

[2]栗燕梅.运动休闲概念、分类及应用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57-59.

[3]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信息空间,2004,(7):89-94.

[4]卢一,许军.论休闲运动的学科体系[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27-28.

[5]赵卓鹏.关于休闲体育的多元价值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7,24(1):77-79.

[6]郑向敏,宋伟.运动休闲的概念阐释与理解[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15-317.

[7]范方.体育运动——现代生活方式的宠儿[J].体育文化导刊,2006,(7):49-51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