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信演讲的技巧范例(3篇)
时间:2024-04-27
时间:2024-04-27
论文摘要:歌唱艺术是由生理学、物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因素相结合而成的艺术学科,在声乐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心理因素出现的问题最为复杂和广泛。因为,声乐艺术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以歌唱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作为条件的。所以歌唱者心理状态调节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到人体这一“乐器”所发出的“音响”的优劣程度。
演唱不是单纯的生理技能的运动,而是演唱者生理与心理相配合协调运动的过程。英国教育家卢齐厄马南曾经讲过,歌唱就是用艺术性表达人类的真实情感。歌唱活动离不开歌唱者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
(一)心理因素对歌唱艺术的影响
歌唱艺术是一门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歌唱艺术是指歌唱当中的所有活动包括状态、声音、歌曲的处理等等一系列的动作。《乐府传声》中写道:“乐生于心,人心惨声哀,人心舒声和。”我们从声乐角度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这里的“乐”指的就是声音,“心惨”和“心舒”则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可见,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有多么重要,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1.歌唱需要歌唱者的意志调控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歌唱就是整个歌唱系统的肌肉与自己的意志、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说歌唱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离不开意志力的控制。例如我们在歌唱和发声过程中的口、喉头、气管、后咽壁、横膈膜、两肋、小腹的动作,咬字时的舌头、口腔的动作,形体表演时手、脚、和面部表情的动作,都需要我们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
2.歌唱艺术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修养、想象丰富、好的柔韧的音质结合在一起构成歌唱艺术的解释。”可见,想象是艺术创造之母,是艺术生命的源泉。
在声乐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不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能体会到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的发挥
情绪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艺术的情绪应该用兴奋的、激动的感觉去唱,或者是用快乐的、美的感觉去唱。有了这些情绪的感觉,演唱就会振奋人心,如果没有这些情绪的感觉,就不是歌唱表演艺术。
情绪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积极向上丰富的情绪可以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很多歌者在平时都会遇到身体的不适、心情差,自己的情绪很低落,带着这种低落的情绪去演唱和发声很难调动歌唱的积极性,而且整个歌唱系统的器官不能被有效的去调动。
(二)不良歌唱心理的常见表现及其原因
歌唱的成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和技巧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歌唱活动完全受心理的支配。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歌唱艺术成功的前提。本人通过平时的学习把不良的心理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1.歌唱的恐惧心理
歌唱中的恐惧心理对于每个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来说都不陌生,恐惧的结果就是紧张,而紧张的状态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还有的歌者会出现不能进行自我控制,心发慌,手冰凉、腿发抖、脸色苍白、汗流浃背、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走音离调等等。导致恐惧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兴奋和紧张。
导致这种恐惧心理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讲是因为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的均衡受到破坏,兴奋和抑制过程出现紊乱。从性格上来讲,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于交际具有这样性格的人恐惧的心理是比较容易消除的。相反,系性格内向的人,在与外界人接触的过程中缺乏自信比较害羞。这种性格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在舞台上容易出现紧张、怯场。
2.舞台经验不足,缺乏自信心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人、鼓舞人的艺术还是一种表演欣赏、娱乐的艺术形式。因此,它具有最普及的大众性和娱乐性。我们作为声乐演唱者如果只在琴房练习歌唱而不去登台演出,那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这就要求我们的声乐演唱者,要多参加舞台实践的演出,这样才能与本门艺术的趋向相吻合。
自信是歌唱者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很多歌唱者因为心理索质的不稳定和表演技能的不扎实,造成了表演时信心不足,导致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自信心。“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因此,只有真正的从歌唱者内心建立起自信心,那么上台的一切害怕和紧张就会迎刃而解。
3.过分的追求声音的技巧
过多追求声音技巧的歌者大多声音僵硬,没有流畅感,缺乏感情,也就是老师经常所说的“发声酱子”,成了歌唱的发声的机器,这样根本没有歌唱艺术性,这样的演唱者进步是缓慢的。声乐艺术的源泉是情感的表达,声音技术是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只不过是表达情感艺术的方式和手段而已,他们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顾此失彼。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演唱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在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下,歌唱者可以运用自如的声乐技巧发挥歌曲的情感内容,使歌唱者获得成功的演出,给听众带来美好的享受。
1.加强声乐技能的训练
歌唱的自信心来源于自己的实力即演(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唱者的水平高低。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恰好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的对待每一节声乐课,课前把老师留的曲目演唱熟练这样才能给老师留下好影响自己才能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把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记下来,在课下进行反复的练习。
2.加强舞台实践,增强自信心
提高舞台的适应能力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的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尽可能的为自己创造机会。
在歌唱者上舞台以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自我暗示法,相信自己必胜。这样我们驾驭舞台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自信心也会增加,紧张、怯场等不良心理因素就会自然的消失了。
3.声乐学习过程中要用“心”
我们在上课时要用“心”去感受,仔细的去体会老师讲授的内容,并通过大脑储存记忆下来,再通过自己长期的不断练习和意志力的控制慢慢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这里所说的“心”可以理解为两个含义,一个是学习要用心,一个是学习过程是漫长的我们要有恒心,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总之,歌唱与心理因素之间是既统一又协调的关系。心理因素的运用与培养在声乐演唱和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实践证明:只有我们真正的地解决好歌唱的心理问题,注重歌唱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才能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加尔西业.歌唱艺术大全[J].声乐艺术心理学,1847,(3),80.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李凤莲.歌唱心理纵横谈[M].兰州学刊,2003.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关键词:音乐学习艺术审美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做学问也用得上陶渊明的一句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功夫精神用到,自然会豁然开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
王国维所说的治学三境界,同样适用于音乐艺术领域。学习音乐,培养和提高艺术审美情趣何尝不是经历这样的三重境界?
一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这是因为各艺术门类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它们都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识,都遵循一定的美学原理,而且各艺术门类之间经常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相互交叉,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包融。所以,我们应在各艺术门类之间搭起横向联系的桥梁。
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都表达着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洞察,人的意识和情感的抒发都是建立在对美的追求之上。人们总是相互传递、交流着对于美好事物的感悟。艺术总是在抽象地传递着一个信号,告知着什么,启发着什么,昭示着什么。而要解读它,就要获得一种对于艺术美的感悟能力。因此,我们要登高望远,鸟瞰路径,掌握艺术的共同规律,所谓“望尽天涯路”。
要懂得艺术审美之道,必先要掌握一门艺术。朱光潜先生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
艺术源于生活,诠释生活,升华生活。人们审美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都有审美活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和生活密切相关,同其他所有的艺术门类和学科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的规律与共性。音乐与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都有关系。这些艺术门类在物质材料、存在方式、结构形态、表现特征、传播媒介、美学追求、审美意识上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又彼此沟通,这是因为艺术审美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通感效应”。
音乐艺术的美学原理是讲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遵循连贯、对比、新颖、平衡、和谐、对称、协调、重复、发展、整齐一律、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法则。其他艺术也是如此,都追求韵味、格调、意境,都讲求一定的韵律节奏、层次结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高潮出现,都受“黄金分割”原理所制约。毕达哥拉斯以数学的规律阐明了声音和谐的原理,从而以“美的数”——黄金分割的理论把音乐的美与数的逻辑联系了起来。
各种艺术使用的材料不同,如文学,具备语义性,通过明晰的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类思想感情。雕塑则具备空间造型性,通过具体的实物材料直接塑造形象,反映客观现实和审美意识。而音乐则“听声类形”,直接从流动的音响中感受情感,通过听觉的感知而形成理性的思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对现实原型的艺术概括和美学提炼,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规律性。它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特点,决定了音乐“长于抒情,拙于论理,难以状物。”但这并不等于音乐不具有间接描绘事物形象的可能,通过人的感知联觉,音乐同样可以表现大自然的某些情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人的心理活动。音乐在描写人的感情世界方面,是其他任何艺术所不能企及的。哲人早就说过:“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其实,音乐也像戏剧、电影一样讲究铺垫,也讲究蒙太奇。在戏剧、电影艺术中,音乐又起着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主题、充实内容、烘托剧情的作用。音乐与舞蹈则更像一对孪生姐妹,形影相随,不可分离。舞蹈韵律的形成有三连(连续、联系、连接)与三韵(意韵、情韵、气韵),三连形成动作的外动韵,三韵形成动作的内动韵,而这一切又建立在音乐的节奏与韵律之上。音乐与书法、建筑也有着神韵相通之处,书法被誉为“特殊的图画”“纸上的舞蹈”,有着音乐的律动和张弛有度、飘逸洒脱的情感张力;建筑则被誉为“凝固的音乐”,建筑空间序列像音乐中的时间序列一样,也有前奏、主题、冲突、低潮、高潮、结尾等过程。人们在这个序列中进行观赏,视点有高有低,视角有仰有俯,视野有大有小,空间有开有合,视景分隔联系,调和对比,高低起伏,变化统一,构成各种不同的节律感。
有人主张把乐谱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作为图画、建筑来观赏,作为哲学来思索,感受其中的主题、内容、人物、情感、画面、线条、色彩、结构、层次、矛盾、冲突等,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音乐结构本身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音符后面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这一切都基于一定的美学原理。艺术之间需要建立共性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和审美评价,建立起“艺术通感”。不仅如此,音乐还同几乎所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中、学术上不难发现许多艺术与科学具有相通之处,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艺术同科学在山脚分开,在山顶汇合。”巴赫的复调音乐就蕴含着数学、逻辑学的原理,还有人以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来解释、研究音乐运动,反过来不少科学家从音乐中获得启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切说明了科学与艺术,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可以是一种相互渗透、借鉴、交叉、启发的关系。音乐的美其实就存在于艺术与哲学之间,所以古人云:“技而艺,艺而道,道法自然。”
二
大凡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无不具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此乃音乐学习的第二重境界。音乐表演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对于音乐学习者而言,专业技术、技巧方面的训练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这是通向这座艺术殿堂的阶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熟能生巧”,培养和训练音乐表演技巧需要长期、艰苦的磨炼。艺术表演是以审美为目的,以技术为手段的。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上艺术表现;反之,脱离了艺术表现,表演技巧就成为杂耍,失去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只有当技巧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它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作为音乐表演的一条重要美学原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无论对于任何时代、任何种类的音乐表演都是有效的。所以,在音乐表演中,“技”与“艺”的结合要适度,要统一,要自然,不要为了征服观众,一味地炫技。尽管炫技也是一种美,但无论怎样高的技巧始终是一种机械运动。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论技巧,机器人比人更高一筹,但这不是真正的艺术。
琵琶大师刘德海在论音乐表演的文章《凿河篇》中提出“学求深,艺求绝”的主张,要求表演者力求“技术全面,身怀绝技。”但光有技术还不够,他同时又指出:“每位音乐家在奏乐前,皆须从三个方面进行构思——用什么样情感去宣扬什么样理念;用什么样音响去抒发什么样情感;用什么样技法制造什么样音响。”并说:“技差而无情理,为劣之劣者;技佳而无情理,为匠之劣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技术又是以副之,为优之优者。”这就是说,倘不注意自己的全面修养,内心就会永远缺少一种感觉,至少表现作品始终达不到较高的境界。我国民间优秀艺术家们常说:“心里有,眼里才有,脸上才有,手上才有,声音才有。”“好演员一身都是艺”,“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艺不服人。”应当承认,我们的音乐教育与表演中,历来有偏重技术、技巧,而忽视艺术修养的现象。长期以来,缺少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更不用说一些与音乐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如音响学、生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之缺乏其他艺术门类的鉴赏,缺少生活体验,其结果是永远停留在技术层面,无法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声”的境界,成为一天到晚弄技巧的“匠人”。当然,从另一角度讲,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功底也是不可或缺的,倘不借助技术手段,艺术就永远停留在原始、低级阶段,心中美好的“艺术灵感”就永远无法实现。因为缺少了最直接的艺术创造和表现,就成了“有道而无艺,感悟虽形于心,却不形于声。”所以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三
诗人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指那些埋头雕琢字句写作的人,应注重生活体验和全面修养。从事音乐创作、表演、研究的人,同样应注重“乐外之功”。我们说“功夫在内,也在外”,只有内外功夫的总和才能形成正确的“感觉”。我国古代治学有句名言:“一学,二会,三精,四活”。学应全面地学,所谓学时一个面,用时一根线。学指专业,会是技术、方法的掌握,精是高超的技巧、功力,而活则是一种化境,鬼斧神工,炉火纯青,“从心所欲,不逾矩”,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出神入化,尽善尽美,回归自然,即由原始的自然状态过渡到不自然,再重达自然,寻找到下意识、无意识的审美意识,也就是第二天性的建立。这时候,就会豁然开朗,进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重境界。这是艺术的“极境”,即所谓的“顿悟”“灵感的降临”。但灵感并不是一种“天启”,而是在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是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后获得的。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无不经历“仿而熟,熟而巧,巧而精,精而化”的过程。
由于音乐艺术本身的特殊性,比绘画、文学更具模糊性、抽象性与不确定性。音乐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语义,画面的范围。有的内涵可以言传,而更多的是需要意会,需要心灵的感应和渗透。因此,“音乐感觉”有着极丰富、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审美意识,一切音乐总是“有由来的”,具有可感性,包括那些无标题音乐。只是这个由来有时隐蔽而遥远,但它始终是表现着人类的欢乐与痛苦,寄托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良好愿望,让我们去感受、体验、理解。要使自己成为对音乐感受、理解和表现的上乘者,就必须从根源上去下工夫。这种根源跟一个人的学习习惯、生活阅历、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心理素质、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趣味有关,总的说具有长期性、全面性、专业性和独创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与借鉴,如鲁迅先生所说“拿来主义”,要对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化敢于拿,勤于拿,善于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熔于一炉,经过自己的磨炼,化为自己的东西。唯有将知识、技巧、修养集于一身,方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教师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具有很高的威信。一般而言,教师的威信来源于三个方面:学识威信、人格威信和情感威信,而情感威信主要来自于由教师亲和力带来的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和尊敬。因此,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为后续教学过程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简称NLP)的EMBA法则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可总结为Emotion—情绪、Mind—思想、Body—身体、Attitude—态度;思想和身体属于同一系统;思想和身体是互动的;我们的思想会经由我们的身体反映出来;我们的姿态(身体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和身体受情绪影响;改变思想和姿态(身体语言)都可以改变情绪。因此,教师想要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并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改变自己对事件的看法,用积极、平和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与其认为他们差,不如相信他们可以学好;与其放弃希望,不如追求光明。2.上课时,调整自己的身体姿态,面带微笑、身姿挺拔,声音柔和有韵律感。当保持这样的身体姿态时,教师的正面情绪会比较高,更有亲和力。3.用轻拍肩膀、俯身、微笑、注视对方等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
高职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通常对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自视甚高;但同时,他们以往的学习经历却往往导致他们的学习挫败感比较严重,自我效能感低下。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得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教育心理学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简单重复学过的东西或让学生学习力不能及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们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此外,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消除学生的浮躁和畏难心理。通过提问或让学生自己先动手进行上机操作等方法,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或上机操作的情况再进行统一讲解或个别指导。对于操作熟练、完成过程有创意或完成结果有设计感的学生,教师可重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表扬应真诚具体,要表扬他们付出的努力、思考的创意和作品的优点,避免夸大和空洞,并对他们指出特别注意事项,然后再让这几位学生协助教师对其他学生展开个别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调动起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运用NLP多重隐喻四重奏演讲法和讲台位置心锚,结合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两位始创者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Grinder)在合作研究了顶尖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Erickson)的催眠疗法、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和弗瑞兹•皮尔斯(FritzPerls)的惯用语言技巧后,总结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沟通模式,从而开创了NLP的历史。时至今日,NLP已经发展为关于大脑运作、语言模式、人类认知程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意识与行为的一整套学问。由于NLP的语言沟通技巧可以绕过人类的意识防卫而直达潜意识,从而使得自己的观点被对方接受,因而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辅导、儿童教育、人际沟通、市场销售、人事管理、团队运作等各领域,并被实践证明确实行之有效。NLP多层隐喻四重奏演讲法是NLP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演讲法。如图1所示,首先,演讲者通过隐喻故事,层层嵌套(嵌套的层数自定),打开听众的潜意识之门。每一个故事都给出结果,但却在引发结果发生的原因上留下悬念,而这个原因正是演讲者接下来要向听众讲述的观点和内容。在一个或几个故事开启之后,此时,演讲者才讲出希望听众接收到的内容。演讲者此时讲述的内容,要覆盖到四种不同学习模式的听众(Why型、What型、How型和WhatIf型),以便使得这四种不同学习模式的听众都能够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最后,再按照刚才开启隐喻故事的相反顺序逐一结束每一个隐喻故事的悬念。这样,整个演讲过程就构成了一种催眠。由于这个过程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得听众逐渐放下意识防卫,从而逐渐专注于演讲内容,因而演讲者的讲述最终可以很容易被听众的潜意识接收,从而接纳演讲者的观点。因此,演讲者恰当运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高度融合,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无疑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通才教育和精英教育,高职教育应更注重操作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特别强调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通过对我院及兄弟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和走访,笔者了解到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入学前大都具备一定的上网和简单文字处理能力,但是其实际操作水平与其职业技能要求差距较大;(2)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挫败感严重;(3)学生学风不浓,纪律观念不强,课堂专注力较差;(4)课堂教学内容多,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网络教学资源不够丰富;(5)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内容的需求有差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及项目组成员在我院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NLP等心理学知识,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探索与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
高职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通常对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自视甚高;但同时,他们以往的学习经历却往往导致他们的学习挫败感比较严重,自我效能感低下。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得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教育心理学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简单重复学过的东西或让学生学习力不能及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们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此外,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消除学生的浮躁和畏难心理。通过提问或让学生自己先动手进行上机操作等方法,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或上机操作的情况再进行统一讲解或个别指导。对于操作熟练、完成过程有创意或完成结果有设计感的学生,教师可重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表扬应真诚具体,要表扬他们付出的努力、思考的创意和作品的优点,避免夸大和空洞,并对他们指出特别注意事项,然后再让这几位学生协助教师对其他学生展开个别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调动起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运用NLP多重隐喻四重奏演讲法和讲台位置
心锚,结合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两位始创者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Grinder)在合作研究了顶尖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Erickson)的催眠疗法、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和弗瑞兹•皮尔斯(FritzPerls)的惯用语言技巧后,总结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沟通模式,从而开创了NLP的历史。时至今日,NLP已经发展为关于大脑运作、语言模式、人类认知程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意识与行为的一整套学问。由于NLP的语言沟通技巧可以绕过人类的意识防卫而直达潜意识,从而使得自己的观点被对方接受,因而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辅导、儿童教育、人际沟通、市场销售、人事管理、团队运作等各领域,并被实践证明确实行之有效。NLP多层隐喻四重奏演讲法是NLP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演讲法。如图1所示,首先,演讲者通过隐喻故事,层层嵌套(嵌套的层数自定),打开听众的潜意识之门。每一个故事都给出结果,但却在引发结果发生的原因上留下悬念,而这个原因正是演讲者接下来要向听众讲述的观点和内容。在一个或几个故事开启之后,此时,演讲者才讲出希望听众接收到的内容。演讲者此时讲述的内容,要覆盖到四种不同学习模式的听众(Why型、What型、How型和WhatIf型),以便使得这四种不同学习模式的听众都能够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最后,再按照刚才开启隐喻故事的相反顺序逐一结束每一个隐喻故事的悬念。这样,整个演讲过程就构成了一种催眠。由于这个过程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得听众逐渐放下意识防卫,从而逐渐专注于演讲内容,因而演讲者的讲述最终可以很容易被听众的潜意识接收,从而接纳演讲者的观点。因此,演讲者恰当运用这个技巧,可以极大地提升演讲效果。心锚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形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吃到或触摸到它们时,就会油然兴起各种不同的心情。像这种能刺激产生特别感觉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心锚。心锚的特点在于: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取用心锚设置时的心理状态。例如:一个人在内心平静的时候,刻意闭目、双手合十,并维持一段时间。此时,就在他的内心建立了一个心锚。以后,当他情绪紧张时,只要闭目、双手合十,就可以立即让他平静、放松下来。教师授课时,就可以利用讲台位置建立心锚。建立的方法是:教师站在讲台或教室里的任一特定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给同学们讲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故事,但不揭示该故事结果发生的原因,从而留下强烈的悬念。此时,讲台上的这个位置就成为了学生的心锚。一旦教师再次从别处走到这个位置时,学生就会联想到教师在这个位置讲述的故事。此时,教师就可以解除这个故事遗留的悬念。如图2所示,运用NLP多层隐喻四重奏演讲法和讲台位置心锚,再结合案例教学法,就可对学生实施催眠式教学,直达学生的潜意识,因而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极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五、采用微博和微信,结合项目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二年级教学论文(6篇)
下一篇:个人年底总结字(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