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整理3篇)

时间:2024-04-27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刘”。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相机板书)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教学《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设计意图】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⑤书写“枝”字。

6、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来源地址:http://www.7139.com/jiaoan/xiaoxueernianjiyuwenjiaoan/429030.htm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③书写“记”字。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师: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师: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7、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师: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然而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师: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与秋天有关的诗,如:杨万里《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五)书写生字:首刘枝记

1、师: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这四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2、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三、全文总结

师:亲爱的同学们,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齐读后下课)

【设计意图】改编古诗,让学生产生喜欢读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荷菊

秋之美

橙橘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3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时间:10分钟

教学目标: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赠刘景文》是大诗人苏轼写给时年58岁的友人刘景文的诗作,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赠这首诗给刘景文的目的是什么?

二、感受与理解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什么象征含义?

2、诗人怎样通过写秋冬之景表达对友人的鼓舞与勉励?

3、圈出诗歌中直接表现诗人主观态度的字词,品一品这写字词在诗歌中对于表现主题起到什么作用?

傲、须、最

殷切之情;昂扬之姿

三、小结

象征是诗歌的主要表现方法;中国古典诗歌往往通过象征体现含蓄的东方审美情趣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