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6篇)
时间:2024-05-02
时间:2024-05-0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建立;评价
从中医理论上讲,急性心肌梗死类同于胸痹、真心痛、心痛等病症,发病的患者胸骨后及心前区会出现持久、剧烈的窒息与压榨的疼痛感以及濒死感,同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症状也会出现并持续30分钟以上,而且,患者还会呈现出面色苍白、喘息咳唾、神情萎顿烦躁等问题,严重者危在旦夕[1]。近年来,这种起病迅疾且病情严重的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2],亟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以临床路径的标准系统诊疗方法,对AMI患者进行诊治,具有较为显著的功效,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与花费,因此,加强对于临床路径的研究极其必要。
1临床路径的理论含义与建立基础
1.1理论含义临床路径是当前时期较为新颖的医疗模式,它通过研究分析掌握患者病情与诊疗需求,致力于对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期进行优化与缩短,同时对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患者以其具体的病种为前提,获得最为优质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最终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与费用,是一种较为系统化、标准化的诊疗方法。目前,临床路径在各医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展现了极其明显的优势,可以在节省患者的住院时间与费用的基础上,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获得显著上升,受到了世界各国医学界人员的重视[3]。
1.2建立基础AMI临床路径以中西医对此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与经验为基础,即对中西医理论各自的诊治优势进行有机结合,然后参考以往时期与AMI疾病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咨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专家,最终建立起来。目前,中医学对治疗AMI疾病,已经积累的深厚的临床知识以及经验,且其疗效颇为显著,而西医学则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优势,可以有效辨别该疾病的具体症状,实现对于该疾病的精准及时地诊断。因此,中西医结合对AMI进行治疗的临床路径,具有较为显著的科学、合理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其治疗水平与管理质量,推动医患关系的优化完善。
2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建立方法
AMI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路径作为标准的疾病治疗模式,结合了中医和西医治疗该疾病的最优临床经验以及知识,可以有效实现对于医疗工作行为的规范,降低诊疗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问题,缩减患者治病的成本,同时提高管理的质量。现将该临床路径的具体构建工作加以报告:
2.1以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为基中西医结合对AMI疾病进行治疗,其临床路径的构建,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与临床实践的指南作为基础指引,即:立足于中医药的诊断治疗工作的主体,以目前所有可以得到的最佳的研究证据作为依据,寻求医生诊治该疾病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构建。然后再以此作为前提,以患者的住院或工作日数为基本单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充分征求患者治疗的意愿,对医疗活动和疾病管理的方法进行实际组织,最终为患者构建出标准化的科学合理的治疗模式。
2.2结合文献资料以及专家指引AMI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路径,在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借鉴,并咨询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专家人员,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与调整,才能够最终建立起来,并达到其应有的科学合理性。文献资料包括古籍与现代文献、系统综述、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meta分析几个方面,对于专家的咨询则侧重于AMI的主要发病病机及治疗方法两个方面,得出AMI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而再灌注治疗之后主要的治法则为益气活血法。
3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评价工作
AMI的临床路径所具有的具体效能,还需要经过具体、系统、精准的评价才能够得出,因此,在建立起该临床路径之后,相关工作人员还必须努力展开对该路径的相关评价工作。其具体评价如下文所示:
3.1评价基础采取历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接受临床路径治疗及不接受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前者为治疗组,后者为对照组,以检验该路径的具体效果。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1年4月――2012年1月间,实施再灌注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以及在2010年4月到2011年3月间治疗的STEMI的患者,前为治疗组接受临床路径治疗,后为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
3.2评价依据以PEMS3.1程序为样本含量估算的方法,以AMI疾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已设定好的纳入、排除与出院标准,对患者进行选取与出院判定。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频率、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指标为主要的结局指标,以医疗时间、医疗服务的评价为次要的结局指标。患者接受SPSS13.0软件的数据统计分析,设定P
4讨论
AMI临床路径作为以急性心肌梗死为核心的标准治疗程序与模式,具有综合性、科学合理性的特征,它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所需要的治疗时间与费用,并达到对于医疗卫生工作水平的优化。因此,该临床路径适宜在治疗AMI疾病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创洲,马媛.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v.2708:1220.
吴咸中于1925年8月25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城的一个满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1948年,他从沈阳医学院(原满州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天津中央医院(后改为天津市立总医院)外科开始了从医生涯,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副教授,一千就是17年。1959年初,他开始学习中医,经过两年半的系统学习,吴咸中最终选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腹症。至此,吴咸中开始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大踏步前进: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天津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80年代末,他领衔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获批部级重点学科:1997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他主持的“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器官功能综合征发病机理及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2005年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吴咸中在普通外科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领域取得18项重大科研成果,百余篇,主编专著14部,跻身于中外知名的医学大家行列,被誉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擎旗人”。2008年1月14日,吴咸中获得2007年度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据天津市南开医院有关人士介绍,吴咸中形成和完善了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疑难急性疾病上取得重要突破,并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形成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与微创技术三者完美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老骥伏枥情系南开医院
一说到吴咸中,不能不提南开医院。南开医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和其他消化系疾病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吴咸中的带领下,多年来该院已跻身于我国最具综合实力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之列,并以优质的医疗服务、国际先进的治疗效果而在近十年来屡得国家部级和市级褒奖,深受群众信赖。
据该院人员介绍,吴咸中非常关心南开医院发展。他每天都会手握拐杖伫立在窗口处,端着沉沉的望远镜向外望,盼望着眼中的南开医院扩建工程能建得再快些。他每周还有半日出诊和半日查房。吴咸中对南开医院倾注了太多心血。
吴咸中笑着说:“我之所以这么关注,是因为南开医院的发展关乎着天津乃至全中国的中医事业发展。时至暮年,我最希望的就是能把南开医院建成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的全国一流中西医结合医院。我觉得这是我晚年要完成的事业。”
展望未来天律中医有大发展
中医的优势
抵消西药的毒副作用对某些肾病而言,西医治疗有快速见效作用,但相应出现的药物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而,中医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优势近年来凸显出来,中医注重调养,注重人体整个内环境的平衡调理,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抵消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事半功倍比如,肾病治疗在西医上多采用激素或者联合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根据中医阴阳学说,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防止阳盛耗阴,由肾阳虚转变为肾阴虚,此时要佐以滋阴补肾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之类)保护肾脏。根据激素在体内的负反馈作用,长期应用会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弱,所以当激素减少到维持量时,又需要在滋阴药基础上加上助阳的药,以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促使其分泌皮质激素,达到逐渐撤掉外源性激素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可延缓肾衰进程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肾脏病发展到最后的共同结局,病情重,预后差,尽管晚期尿毒症患者可以进行透析或肾移植,但由于费用高昂,多数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和长期的治疗。因此,及早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能有效地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延长肾功能衰退的进程,部分病例能稳定数年甚至十数年。慢性肾衰竭晚期的尿毒症表现本虚标实,扶正祛邪为治疗的主要关键。扶正当温补为主,附子、肉桂、仙灵脾、干姜、黄芪、白术等为常用药,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肾功能。祛邪以生大黄为主,此药有活血解毒、推陈致新作用,可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无明显不良反应。以大黄为主通腑泄浊治疗慢性肾衰已较普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前大黄已成为治疗尿毒症的一味专药。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临床调查和专家访谈,总结提炼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位点,并应用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提高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疾病的能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结合点;教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同时存在的两种医学结合的产物,中、西医学在各自的存在价值及所承担的防病治病的任务上具有共同性,两种医学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交叉渗透。中西医结合最重要的是加强对结合点的认识,如果没有结合点,那就无从谈中西医结合。我们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总结和探索外科疾病中西医学的交叉点、结合点,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讨论,增加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1外科学中西医结合的形式
中西医结合在在内容上有如下几种方式。
1.1兼容性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仅为西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措施,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解剖学、遗传学、细菌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学科中、西医学应共用。现代临床ct、b超、mri等先进的诊疗手段中西医都可以应用。所以中西医结合医学应兼容中医学、西医学的精华,才能得到发展。
1.2互补性结合中、西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与不同文化背影下形成的,互有长短,互补性很强。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其特点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身心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并注重整体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其整体、宏观、辨证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堪称绝佳;西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其特点为以实验分析法为主,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以至分子水平,说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预防。故中、西医学兼并融合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本质特征。如在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部分急诊手术变为择期手术,为手术争取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使患者度过急性期,降低了急症手术率,增加了择期手术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可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肿瘤治疗上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确有疗效,但副作用很多。中医在调节整体、增加食欲、改善机体免疫水平、减少副作用及并发症、提高机体耐受能力和生存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强优势。
1.3创新性结合任何科学的建立源于创新,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观点、新治则就是创新性结合的例证,如外科感染的“菌毒并治”理论;“动静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煨脓长肉”湿润疗法治疗烧伤理论;“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等[1]。
2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位点的总结探索
在总结探索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位点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选择内容选择中、西医学认识比较成熟的几个系统。如外科感染、围手术期处理、急腹症、疾病、直肠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
2.2查阅文献掌握中、西医学理论的认识观点及现代研究进展。
2.3临床调查调查临床的诊断、治疗的新方法。
2.4专家访谈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获得他们的认识和经验。
2.5总结分析对上述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提炼探索上述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位点。将上述总结提炼的内容用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切入点为中心展开本系统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在本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哪里,提高教学效果。
3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位点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原来上课大多按教材的顺序来讲,依次讲解概念、西医病因病理、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走,往往是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二者之间常常孤立、脱节,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现象,不能将中、西医融合在一起,或优势互补,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使学生感到困惑,达不到开设学习这门课的真正目的。以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为中心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势所在。如在讲解“外科感染”这一章节时,以“菌毒并治”的新理论为切合点,展开讲解,西医认为外科感染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突出“菌”,在治疗上主张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于细菌释放的毒素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没有作用。中医将外科感染归属为“疮疡”范畴,认为主要的原因为热毒侵袭,突出“毒”,在治疗上主张“清热解毒”,通过清热解毒不仅能达到杀菌的作用,而且能够消除细菌的毒素。所以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要突出“菌毒并治”,从而突出中、西医学的优势,弥补了其不足,能够达到单纯应用中医、西医不能达到的效果[2]。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能兼容中、西医学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交融汇通,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
3.2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医学临床思维的特征是不需依赖实验仪器检测,着重于整体宏观、联系变化、全程综合的“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分析判断疾病的暗箱方法和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临证方法。西医学的实证思维则重视人体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重视病原学检查,注重体征和组织病理损害等客观依据,强调结构和功能、局部病理整体病象的一致性,从而对疾病的定位与定性准确诊察指标量化,以进行特异性和对症治疗。我们抓住中、西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结合点展开讲解,使学生逐渐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新思维,并合理地渗透到具体病证的各个内容环节中。通过学习,对外科病证应能运用中、西医学方法进行诊断治疗,既要注意疾病过程的局部病理改变,重视病原学检查,掌握运用现代检测手段进行诊断与鉴别,针对病原、病理采取西医学方法防治疾病,又要重视疾病过程的整体反应和病人的个体特征,研究分析某病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运用中医学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尤其在疾病后期作为一个“病”的基本特征已不明显时,更应充分发挥中医学整体调治的优势,使患病机体获得更完全的康复。这样,就能使西医学的实证分析思维方法与中医学理、法、方、药的辨证思维方法在外科学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结合与统一。在教学中重视阐释和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同时,尤其应该将这些方法和结合点教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和科技创新能力[3]。
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优势所在,在认识和运用中、西两种医学基础理论解决临床问题时,突破彼此固有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中西医学优势互补的新思维,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长足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乾利.对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116.
【关键词】中医药;西医药;高血压;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运动不足,老龄人口增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人数已超过两亿。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是脑、心脏、肾脏疾病发病以及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治疗高血压病主要以药物为主,单纯运用中西药物治疗本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能较好地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及治疗并发症[1]。同时,中药、西药还可以优势互补,减毒增效。
1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诊治和存在不足
在中医学中,没有原发性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是,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头晕、头痛的症状,所以中医学将其列为“眩晕”“头痛”[2]。造成眩晕、头痛的原因可分为外感与内伤。本病主要在心、肝、脾、肾,诸脏邪实主要表现在湿浊、痰浊与血瘀。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其病机在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发病机理多为复杂。
中医理论根据其发病机理的不同、临床症状的表现不同和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将高血压病大致划分为肝阳上亢型、肾阴不足型、气血亏虚型等,针对不同的类型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配方对症治疗。例如肝阳上亢型用清肝泻火的方法治疗,阴虚阳亢型采用滋肾平肝的方法治疗等[3]。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单味和成方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在诸多中药中,影响钙通道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赤芍、黄芩、丹参、前胡、肉桂、羌活、独活、三七等[4];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中药当归、红花[5],可抑制肾素活性;甘草、白芍、地黄、板蓝根、半夏、山楂、何首乌、牛膝、泽泻[6]等影响血管紧张素;利尿的中药有茯苓、泽泻、桑寄生、杜仲、山楂叶、防己、罗布麻、决明子[7]等。多数中药均具有降压作用,他们还分别具有镇静、补肾、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强心、扩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以及抗心律失常等。
尽管有多种中药具有降压特性,但是,如果单一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比西药降压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①中药降压起效较慢,对于危急性高血压病患者救治效果欠佳;②中医辨证施治,对不同个体的高血压病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③中药汤剂煎煮费时,气味难闻,若常年连续服药患者很难坚持。
2西药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及副作用
在我国,西医临床使用的降压药主要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BB)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五大类,并已联合用药。这些降压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作用靶点明确,降压作用较强,能迅速地控制血压。但几乎所有的降压西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若长期使用某种降压药,就会产生耐药性,只有不断增加剂量或定期反复变换其他西药,或者合并多种西药使用才能控制住血压。另外,还存在即使用药后血压已经降到正常,但患者的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却得不到明显改善等问题。
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可以优势互补、减毒增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仍以西药降压为主,中药降压为辅。西药重点是快速使血压降到正常值,与中药配合应用,可以减小西药用药的剂量,减轻西药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可以弥补中医对不同个体辨证施治所引起的局限性。中药主要是纠正和弥补西药在降压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作用,减轻高血压病患者的不良症状。中西医结合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加临床疗效,延缓原发性高血压出现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和发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使患者长期、稳定地服用一种中西药联合配方,消除用药过程中的耐药性,克服患者经常变换降压药的烦恼,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4中药+利尿剂+BBC治疗多型原发性高血压的探讨
根据中药、西药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不同特点及存在的副作用,笔者结合多年临床联合用药的经验,采用中药配方(天麻、龙胆、钩藤、丹参、地龙、桑寄生、黄芩、杜仲、白芍、罗布麻、泽泻、川芎、当归、生地黄、牛膝)共为散剂,临床称之为天麻平肝散,配合利尿剂+BBC治疗多型原发性高血压。对照组患者500例口服利尿剂双氢克尿噻片,每天1次25mg,硝苯地平片每天1次10g。治疗组(大部分为口服西药降压效果不理想者,或有明显副作用反应的患者)5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天麻平肝散每天每天1次,每次3克。观察组治疗3个月,结果对照组显效205例,有效212例,无效83例,总有效率83.4%,且有6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恶心、干咳、面部潮红、肌无力等症状;治疗组显效47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9.4%,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多数患者反映经过上述联合用药后,眩晕、头痛、烦躁、干咳、水肿、失眠、口干口苦等高血压的不良症状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截至目前,采用上述联合用药的方法,已为4000多例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建立了治疗病案,跟踪服务。患者最长的服药时间已达13年,血压水平非常稳定和正常,服药每天1次,非常方便,经济实惠。且用药量可随着血压水平稳定的情况,逐渐减少用药剂量,有的患者目前已达到间隔2d或间隔3~4d服用一次,仍然保持血压正常和稳定。此种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使用中药或西药。
在高血压病临床治疗中,正确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可达到中西医优势互补、减毒增效的作用,治疗效果也非常理想,使得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慧君.王知佳.刘玉芳.从高血压病的治疗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82-1883.
[2]宋安华.中医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25),164-165.
[3]张坦生,王荣霞,等.自拟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8例[J]安徽中医临床,2011,21(5):138-142.
[4]孙晓光,蒋伟哲,黄仁彬,等.龙眼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SD大鼠血压的影响[J].中草药,2001,23(8):727-729.
[5]刘发,魏苑,杨新中.红花黄素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J].药学学报,1992,27(10):785-78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国特色概况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当务之急。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1]。自此,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究人员的关注。
狭义的卒中单元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之后的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及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2]。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很多,究其病因,虽历代各医家学说纷纭,不外虚实两类,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其病位皆为脑和经络。其病机较复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国,中医已经长久广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疗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风的诊断、治疗和调护方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至今与西医方法并存于临床。StrokeUnit突出以人为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是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从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是我国的特色,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模式与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中药、推拿、针刺方法融入卒中单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规范的融西药、现代康复技术、中药、针灸、推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我国目前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上一篇:班级宪法晨读活动总结(精选6篇)
下一篇:初中亲情类作文字(整理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