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融合(6篇)

时间:2024-07-10

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融合篇1

【关键词】SPOC混合教学程序设计

一、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背景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其他工科相关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基本语法知识、程序实例和编程实践三大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讲解语法知识,然后讲解包含该语法知识的程序实例,最后学生用该知识点编写程序。这种教学模式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C语言程序设计更偏重于理论概念,而忽略了它的实际应用。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校规定的课时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采用讲授法将理论知识快速讲完,学生编程实践的时间相对偏少,对于学到的知识点难以及时消化。这样下去,学生会逐渐失去信心,甚至有的同学对程序设计存在畏惧心态,丧失学习兴趣。

二、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

SPOC是一种比MOOC更精致、更小众的在线开放课程类型,既融合了MOOC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优点,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是一种混合教学模式。与MOOC相比,SPOC的主要特点是人数少,面向某班注册的学生,除在线视频、习题、测验外,还有面对面的线下答疑。我校C语言教学团队的老师于2015年申请了哈工大苏小红教授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精髓”同步SPOC课程,M行了混合式教学试点。

在采用SPOC混合教学模式初期,我们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提前利用课余时间观看SPOC课程中的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花少量时间来回顾基本知识,更多的时间用来与学生讨论延伸。但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多数同学是“被逼”参与课堂讨论,而不是主动参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我校是三本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二、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自制力;三、我校采用大班教学,上课班级人数通常是100人以上。鉴于以上三个原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我校显然有很大的困难,难以顺利进行。

针对我校学生及课程安排的特点,本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进行了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仍按照以前的教学计划进行,将SPOC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这样,对于自觉性较高的同学,通过视频预习更容易理解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课前即使不看视频预习,也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学习相应的知识点。SPOC的作用主要用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其在回放视频复习、在线讨论、在线作业自动评测方面的优势。

课堂教学以一节课45分钟为一个教学时间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主要以C语言各微小的零散知识点和独立的程序实例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追踪,并适当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例如,2016年春季学期,笔者通过查看视频观看情况发现软件专业的学生在“循环结构”这个知识点的观看率较高,于是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对该知识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按照学期初的分组情况,有3个小组分别选出代表讲解三种循环控制语句,其他5个小组每组提出一个问题让讲解的小组回答,并且每个小组要回答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每组的代表由教师课堂上随机选出,代表的讲课及回答问题成绩作为本小组全体成员的成绩,并且这个成绩占课程最终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由于该知识点多数同学提前通过视频进行了学习,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下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点的熟练程度,进行实验实践。该班绝大多数同学对“循环结构”的应用掌握很好。

三、总结

采用SPOC混合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可以免费参与各大高校知名教授的课程,并且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更容易体现出学习的自主性。2、学生课前观看视频预习后带着问题听老师讲授,学习更有针对性;上课没听懂的,在课后可以带着问题去回放SPOC视频来补救,学习更有效率。3、SPOC上定期多样化的在线训练与自动测试作业,允许多次提交取最高分,使学生在一次次的作业提交中强化所学的知识,达到“在学中做,并在做中学”的目的。

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融合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与课堂;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19-04

“小微课、大变革”。随着信息化教育改革大潮席卷而来,微课以其“短小精悍、视频教学”的特征成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切入点,为全国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信息技术企业所热衷,成为近年信息化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伴随着微课资源制作的热潮,如“资源建设投入多、教学一线运用少”、“做微课为比赛”、“以微课视频替代课堂讲授”等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更有效利用微课提升教与学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时代原生的教学模式,从“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根本出发,对于微课如何与课堂有效融合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借鉴。因此,本文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以实际教学运用为案例,对微课与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融合进行讨论,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考和借鉴。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在线课堂、查阅网络或纸质学习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完成对知识或技能的自主学习;宝贵的课堂时间则专注于师生共同基于目标导向的知识或技能的应用、分析、交流、汇报演示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答疑解惑者,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知识和技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课后时间则用于温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学习下节课将学内容,如图1所示。

相对于传统的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知识或技能学习、课后通过完成强化训练或作业来消化吸收知识技能的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教师作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者存在,凸显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设计全过程化。要求教师有超越课堂的前端意识和“课前-课上-课后”全过程教学的系统思维。并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课前、课上、课后不同阶段教与学特点,提供有效的学生学习和教师交流反馈途径。

(3)教学方法与手段信息化、多样化。教师针对课前、课上、课后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有效学习。在课前阶段,针对信息化时代学生在心理上亲近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将学习内容以微课、慕课等形式通过手机课堂、QQ群、微信平台、云存储等送达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记忆和理解。在课堂阶段,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有效性,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见图2),更多地采用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做中学、实际应用/教授他人的方式进行,教师在其中起教学引导和教学组织的作用,在“做中学、做中教”。在课后阶段,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采取线上/线下测试、综合实训提升、虚拟仿真实操等方式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提升、深化和拓展。

二、微课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定位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可以看出,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中,微课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和学习途径存在,作为某个知识或某项技能学习的载体存在。对于微课的使用贯穿于课前、课上、课后,只要学生想学习该项知识或技能,即可随时随地打开微课进行学习。同时,针对课前、课上、课后不同阶段学习目标的不同,教师应对不同阶段微课学习的方式、程度、要求等区别设计,以期达到各阶段学习目标,实现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

1.课前导学

课前阶段,针对教学内容预习目标,以任务为驱动,以微课为主要学习内容,配合教材、在线学习资源等,明确学习要求,达到课前完成知识性学习的目标。

2.课上助学

课堂阶段,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不同难度等级的实训任务为驱动,着重训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微课在此过程中担当“助学”的角色,即: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概念不清的情况下,随时随地打开进行学习以澄清混淆、明辨概念、提升运用。同时,根据课堂实训内容,应配合制作实训演示及技能提升类微课,用以课堂/课后自查温习及拓展。

3.课后温习、提升、拓展

课后阶段,在学生提升综合运用、夯实巩固基础、拓展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综合实训演示微课及专业拓展类微课作为课后学习的“引导者”存在,帮助学生提升技能及拓展知识。

三、微课在《隧道施工组织》课程中的应用

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融合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混合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11.012

0前言

去年年底,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布了主题为“为未来而学习:重新构想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的“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关注点从原来的“技术该不该用于学习”转到了“如何运用技术来改善学习”。刘延东副总理在2015年的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了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要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创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①

由此可见,国内外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力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而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改善教育教学过程,落到实处就是通过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并实施合适的教学模式。

1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发展背景

要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就免不了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归根结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这一概念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融合传承了整合的内涵。就其实质来讲,我们可以将融合的本质归为整合,但就深度、纵深意义而言,融合比整合更为深刻。②世间万物都遵循由表及里的发展规律,当信息技术进一步渗透到教育领域,表面上的“整合”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反应逐步从量变升级为质变,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成为必然。

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的通知》,放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明确指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要求从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转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③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关注这种变革。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深度融合的内涵是将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在教学进程中,紧扣每一个教学环节,深入分析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和效果,并改变中国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是“一刀切的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需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极大丰富的个性化数字化学习模式转变。”④

笔者通过对大量的整合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研究分析来看,认为目前我国要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虽然我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也很多,但是研究大多属于普适性研究,真正深入到具体学科,深入到某一类问题解决的策略非常少。

第二,理论与实践脱节,整合的教师与整合研究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隔阂。一方面,研究者大肆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重要性、实施策略等。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他们对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掌握。

第三,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我国则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课内整合模式”。但是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常常把国外成功应用的课外教学模式应用到我国课内教学过程,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显然,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只有发生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这种改变,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⑤即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需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2高校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现状

相对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已经基本普及,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所以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重点不再是硬件设施的构建,而是上升到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方面。

最近几年,MOOC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对高校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混合学习被赋予新的涵义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我国教育技术界泰斗南国农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理论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主导理论。美国也非常重视混合学习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校长、⑥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⑦印第安纳大学的柯蒂斯・邦克教授(CurtisJayBonk)⑧等都认为混合学习是当今教育领域的新兴趋势。实践方面,很多公有和私立大学都提供在线和混合形式的硕士学位和证书教育。⑨可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混合学习已经成了目前高校普遍探索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研究资料表明,混合学习在高等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发展和应用非常引人注目,但是不y发现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对混合学习的理解还比较薄弱,甚至存在偏差。当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课程,不少高校教师都加入到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队列中来,他们认为混合学习就是在高校课程中做到多种教学媒体的混合,认为运用的教学媒体种类越多,混合程度就越高,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就越成功,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也越彻底。但是实践证明,结果往往是物极必反,一些原本传统教学就可以很好解决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反而变得复杂化了。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校教师,他们认为混合学习就是在传统课堂中引入在线学习,简单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课件、教案放到网上,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完全自学,并且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越高越好,以致一门课程从学期初到期末,除了极少数的几次面授教学之外,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交流。

那到底什么是混合学习?关于混合学习的定义,界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运用的不同,对混合学习的见解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笔者认为混合学习,不仅仅是各种教学媒体的混合,还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混合,以及各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混合。落实到实际高校课程,混合学习需要高校教师把传统教学方式和在线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学生主动积极创造。

3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

混合学习模式的关键不在于使用的技术如何先进,而在于能够将技术无缝融合到课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课程而不是外加于课程,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关键,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混合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一样,也需要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等进行前端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学习支持等进行课程设计,但是本文并不把前端分析和课程设计作为讨论重点,所以在模式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涵盖,如图1。何克抗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需要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转变教与学方式,变革课堂的教学结构。本文的设计思想是,将传统面授教学和远程在线学习进行优势整合,为混合学习模式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在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真正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课程。

由于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所以如果想要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融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如图1所示,混合学习模式下,课堂教学系统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地位和作用相对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新型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教材,转变为教材+教师自制资料+网络资源+学生共建共享的学习资源;教学媒体从教学的工具,转变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协作工具。

混合学习既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在线学习,又重视以教师为主导的面授教学。其中面授教学贯穿教学主线,主导在线学习,但是面授教学必须以在线学习为中心,在线学习支撑面授教学。

在线学习主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是天空教室,也可以是Moodle、Blackboard,或者是微信、QQ等。如图1,在线学习主要包括课程通知、资源下载、教学视频、学生支持、共创共享、评价几个模块。教师通过“课程通知”模块任务或者导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根据课程通知进行学习计划和学习准备。教师在“资源下载”模块上传课件、教案、各种学习软件和工具,以及相关的拓展资源,供学生下载进行线下学习。“教学视频”模块主要是课程的微课视频,教师在课前把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供学生进行在线观看或者下载,以此解决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在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提供全面、充分的学生支持是在线学习的必要环节,也是在线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图1的“学生支持”模块包括主题讨论、师生交流、答学生问,可以为在线学习提供学术性质、情感方面和管理性质的学生支持,解决学生在线学习中教学分离、师生分离带来的若干问题。“共创共享”模块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并遵守在线学习活动的规则,教师鼓励学生学会分享,把自己获取的优质资源、摸索出的高效学习习惯和方法等分享给其他人。“评量”模块是对在线学习质量的考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辅之以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包括在线学习的参与程度、测试考试和问卷调查,其中参与程度既包括在线学习时长、发帖回帖数量,也包括参与帖子的质量,问卷调查包括课程开展前调查和课程结束后调查。

面授教学的课堂境脉是多变的,没有一种适合于所有高校课程的参考模式,也没有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能解决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无缝融合的问题。所以在本文所提出的混合学习模式中,面授教学环节只是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具体在课堂中应该如何开展教学,还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学习任务、学习环节等的不同来灵活采用合适的方法策略。例如,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在线学习情况,可以在面授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模拟场景,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活动之后进行总结点评,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大学物理老师根据在线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早已经掌握了本打算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则可以在面授教学环节通过课程导入,讲授新知,最后进行总结回顾。所以,本文在面授教学提供的是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而非单一的具体教学环节。

特别注意的是,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并非相互独立,它们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共同组成混合学习模式的整个环节。在面授教学中,并非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结合在线学习情况开展适合当下课程的学习活动,学生并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主体的姿态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主动构建。同样,在在线学习过程中,教师并非退出教学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他们只是从灌输者角色中解脱出来,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角色,组织、引导、支持在线学习的始终。因此,在混合学习模式中,需要把在线学习和面授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面授教学主导在线学习过程,让在线学习支撑面授教学环节。

4总结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深度融合,需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和技术的关系问题,也要强调技术、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三者的有效融合。只有当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进行全面的深度融合,才能解放教育生产力,教育才能回归到教育教学本身,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

虽然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深度融合过程漫长而曲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进行阶段性、长期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但是信息技g不断深入持续地融入教育是大势所趋,其总体形势已经势不可挡,混合学习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中被赋予新的使命应运而生。

本研究根据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深度融合的发展背景和高校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现状,构建了应用于高校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并且在高校现代远程教育专业课程中进行了小范围的模式应用。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注释

①黄蔚,张东,曾海军,杨俊锋,张定文.教育信息化的国际趋势与启示――来自“教育信息化国家战略、政策和领导力”高层对话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6-7-8(5).

②李敏娇,汪颖.走入“深度融合”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19-22.

③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2):58-62.

④杨宗凯.解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兼论信息化与教育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6):3-9,15.

⑤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10.

⑥Young,J.R.'Hybrid'teachingseekstoendthedividebetweentraditionalandonlineinstruction.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2(3):33.

⑦Rooney,J.E..Blendinglearningopportunitiestoenhanceeducationalprogrammingandmeetings.AssociationManagement,2003.55(5):26-32.

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融合篇4

关键词:工地课堂;双融共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资助“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ZYGH2011025

1、概况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建设大规模开展,铁路、公路施工一线试验检测人员缺乏的问题,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成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试验检测方向),该专业学生主要面向施工一线的各类检测试验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施工一线对检测人才的要求,基于铁路、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相关行业标准,建设完善基于铁路、公路试验检测过程的课程体系,提出校企“双融共育”模式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2、校企“双融共育”的内涵

2.1双融共育

“双融”是指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企业文化和6S理念双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共育”是指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共育。

2.2工地课堂的含义、选择原则、注意事项

2.2.1工地课堂

以铁路工程项目部试验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合理建立工地课堂。工地课堂的内容以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由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工作,试验室主任负责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合力。

2.2.2“工地课堂”选择原则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企业施工特点,针对铁路施工企业流动不定的特点,按照专业对口、工学交替、学以致用的原则,在铁路、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组建“工地课堂”,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互兼互聘、交替授课,在教学中实行教学组织的柔性管理,教师一边组织专业教学,一边与学生共同研究施工工法,解决施工项目技术难题,既解决了企业缺人的燃眉之急,又让学生在实际顶岗中得到锻炼提升。

2.2.3注意事项

施工现场人员混杂,施工工序交叉,施工机械繁多,现场教学安全隐患较大。工地课堂要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对学生要分组管理,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安全,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加强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1)加强现场学生的安全管理,确保现场教学期间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到工地参观学习一定要佩戴安全帽,听从现场人员指挥,严禁动用任何施工机械。

(2)加强现场教学期间纪律管理,确保每位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外出要请假,须有专人陪同。严格考勤制度,督促学生把精力投入到现场学习当中。

(3)现场教学任务要落实到人,特别是企业人员,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和目标,确保现场教学的教学质量。现场人员繁杂,学生容易心慌,不愿意学习,教师应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2.3工地课堂的实施

2.3.1制定实施方案

建立工地课堂之前,首先要学校与项目部进行沟通,根据工地施工进度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求,制定工地课堂实施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派优秀教师参与现场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安排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学生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考勤表等相关表格资料。

2.3.2工地课堂实施

(1)专业知识准备

①合理安排教学进程配合现场教学实施。由于项目部开始施工时间不同,合理调整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有些课程的开课时间。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施工淡季,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安排在工地开工的高峰时段。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理论基础,再去现场教学效果会比较明显。

②充分利用现场的各种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现场的各种标识牌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结合现场施工步骤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既能看到施工步骤又能亲自到现场了解施工工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同时学生要到试验室和工地进行相关试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现场参与试验室的日常工作,既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锻炼实践能

(2)培养企业精神途径

本校以“德修身,技立业”为校训,以“博爱、诚信、和谐、创新”为校风,形成了“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学院精神,依托铁路行业,紧密结合市场,突出铁路工程办学特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够在企业安心工作、埋头苦干,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3、实施效果

3.1学生自评

①“工地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学生积极性高。学生认为在工地课堂他们可以边学理论边到现场做试验,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请教施工现场是师傅,通过反复联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而且记住的理论知识也不容易忘记。现在在工地上上课,虽然条件艰苦些,但是学到的东西可以马上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②“工地课堂”教学目的明确,学生收获明显。通过现场教学,他们可以更好的融入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将企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能更好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2企业评价

“工地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选取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熟悉施工企业情况,毕业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兴趣更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工地的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3教师评价

①工地课堂实现学生的校企共育,培养合适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性不强,感觉知识无用,现场教学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现场教学围绕施工中的问题讲解基本知识和解决办法,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②工地课堂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质量。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企业是学生的使用者,企业注重的是学生的施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将校企优势互补,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结语

“工地课堂”这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既可以解决校内实训条件有限、学生所学知识无处用的问题,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上手快、能吃苦的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对生、校、企是三赢的好事。针对铁路建设行业、施工企业特点,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工地课堂”,实现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校企“双融共育”机制,同时对其他施工或检测类高职院校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融合篇5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基础医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1(b)-0123-03

基础医学概论是为非医学专业开设的介绍医学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医学技术服务工作奠定医学基礎。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两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向深度学习[1]。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是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碰撞的火花。

1基础医学概论的课程特点

该校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授课顺序是: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有市场营销、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概念,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模式。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医学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各类医疗机构所需的有医学背景的技术人才。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有其自身优势[2]:(1)融合多门医学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2)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代价,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3)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为其今后开展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3]:(1)来自教学对象,基础医学概论开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医学专业新生,对学习充满好奇,但医学基础薄弱,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化繁为简,提高学习效率势在必行。(2)来自教学内容,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如何精选教学知识点,避免出现重复内容,并让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是一项重要任务。(3)来自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重在教,学生重在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的转变,最根本的是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

要从根本上提升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解决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该学系课程组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及课程内容设置,在比较了多种教学方法后[4-5],尝试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解剖组胚学学科中应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1999年,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概念正式被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但大体上都描述了以下3个方面的共同特征[6]:课堂教学方式和媒体传播教学的组合;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型教学手段的组合;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组合。近年来,一些教育实证研究表明[7]: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单纯的在线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微课(Microlecture)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和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针对某个教学内容或学科知识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制作精良的、具备情景化和趣味化的微视频。微课作为在线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教学主题突出,传播形式多样化等。

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可将师生面对面授课的优点和学生课前自主网络学习的优点相结合,将“教师教为主”和“学生自主学”的优势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既能充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在教学过程设计、交互支持以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8],因此基于微课开展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值得尝试。

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开展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要取得根本性的提升,必须与教学方法改革联系起来,为解决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该学系课程组尝试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该课程中解剖组胚学学科,试点班级为营销17班,该班级基础医学概论总课时为90学时,其中解剖组胚学36学时,生理学24学时,生物化学15学时,微生物与免疫学15学时,教学课时教学具体探索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确定课程教学规则

课程教学规则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是学生学习的指向灯,包括课程教学过程的教学要求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提出教学要求及任务准则,线上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给予学生学前问题,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传课程资源;课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答问题;课后布置学习自测题,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学生课前思考学前问题,观看并学习微课视频;课中查阅相关网络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课后在线完成随堂自测题,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线下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并录制微课视频,针对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答疑、解答重点、解译难点;课后及时对每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生课前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善于质疑;课中按时出勤,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其他小组解决问题;课后温故而知新,针对重点和难点,及时巩固,总结提高。

考核标准包括线上及线下两部分,线上随堂测试占50%,线下阶段测试占50%,总分100分。

3.2具体教学流程

对传统的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3.2.1构建微课,课前学习

课前教学采取线上自学方式。首先将解剖组胚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多个教学单元,涵盖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录制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播放时间为8~15min,内含学前问题和参考资料,学前问题的设置需贴近生活,具有一定趣味性,如“激光治疗近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人老珠黄,它和黄疸病人眼球变黄机理一样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答案。

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创建班级QQ学习群,在授课一周前,將微课视频资源上传至群内,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学前问题等方式进行线上自学,并通过完成自测题进行学习效果检测。通过课前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认同感。

3.2.2分组讨论,课堂引导

线下教学指在教室完成的课程学习。每次课3学时,每学时40min。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学时,由学前问题导入教学,根据就近原则将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设立小组长,小组成员围绕学前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学习体会,讨论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阅线上教学资源,最后小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二学时前20min,师生展开互动,进行讨论,教师点评小组讨论结果,梳理学习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二学时后20min和第三学时由教师讲授课堂内容,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授课模式相结合。

3.2.3总结归纳,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模式,学生通过重温微课视频,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及时补充课堂遗漏,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并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上生生讨论、师生讨论,通过课后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3实施效果,评价总结

实践证明,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相长。

3.3.1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微课视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涵盖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单元,做到精选教学知识点,注意教学单元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针对性地解决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的问题。

通过学前问题和微课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会增加平时学习时间,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末考试集中复习的压力,学生为更好地解决学前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会认真阅读教材和学习资料、查阅文献,有助于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传统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能做到深入思考,而混合式教学的分组讨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平台,在梳理和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做到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引导,需要提前录制微课视频、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查阅大量课程相关材料,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3.3.2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虽然有众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9],比如说:如何确定线上、线下教学的时间分配,如何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的主动性,如何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改革效果。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4结语

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融合篇6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就业指导;毕业生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教育资源的互联网融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随着一大批线上资源涌现,能够整合线上和线下学习优势的混合式学习方法也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特别是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当中,混合式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显。相对于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混合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职业框架,以其完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任务,比传统教学具有突出的优势。高校混合式教学应用到就业指导课程中可以有效结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真正发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混合式教学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有利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业需求和心理特点,将课程教学分为职业觉醒、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与决策和求职行动四个阶段,并赋予不同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和平台的整合、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师生关系的互助进步。同时有助于高校之间优质课程资源和经验模式具备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调配置资源,避免教学资源闲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帮助高校毕业生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几率,增强就业信心,规避就业风险。

一、国内外研究混合式学习现状

混合式学习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人员和培训现场工作人员开始研究在线学习和培训,然而当时很多培训仍坚持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线学习的发展并不理想,这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今,经过多年发展,国外混合式教学已融入各个学科和领域[1]。混合式学习系统设计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建有相对先进、功能齐全的校园网,根据中国知网查询数据,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主要来自高校,这表明高校是混合式学习研究的主要力量。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要全面实施和推广,还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评估,以及实践与探索[2]。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上还存在极大的偏差,无法做到全面、系统地开展,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指导,一些知识体系还停留在原始发展阶段,没有及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切合实际的管理和升级。

二、高校就业混合式教学指导课程现状分析

(一)混合式教学师资不均衡

混合式教学发展的前提是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化专业素养,而部分高校部分教师仍然保持偏狭观念,不信任网络教学,对网络资源的接纳度不够。因此,一些高校教师仍然使用黑板写书、口头传播知识的方式,缺乏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指导具体教学;没有运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方式,也不具备混合式教学相关的教学技能。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这些教师在混合式教学的发展上处于不利地位。

(二)混合式教学融入程度不高

针对混合式学习,很多高校结合实际进行了融合与学习,许多高校在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时候偏向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指导,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关注。在一些高校里,混合式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没有进行有意义的就业课程指导,课程内容没有实际的混合式教学具体操作,在就业指导课程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新意。在学生渴望多元化教学的时候缺乏对学生进行线下活动的指导,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没有摆脱教学上单调固定的方式,用陈旧乏味的传统教学打压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激情。没有实现教学资源与不同平台的集成化、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与个性化,这些也是就业指导课程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三)线上线下教学结合不够成熟

混合式教学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时间尚短,适合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需进一步地讨论和实践。混合式教学需要由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线上教学能够同时面向更多的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能够将复杂的理论通过视频、动画、仿真等形式清晰阐述。线下面授教学有助于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感受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也能够组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线下面授课堂中教师经常采取情景模拟、小组分享等教学方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应对复杂性与多样性问题的能力。但如果课程当中活动占比过多,学生会感觉负担较重,课程也容易偏离主题,内容松散。如何设定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长占比是一项需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此外,课堂规模大小关系到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面授课堂的班级规模过大时,难以有效组织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影响教学效果;若采用小班授课,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师生关系也更加融合。但由于师资较少,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由少数教师给几千名学生授课,难以组织小班的线下教学。

三、就业指导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基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设计应根据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情况结合实际的就业过程来进行灵活展开和安排。线上课程划分为就业理论理解、就业前景的把握、职业生涯规划、在线下安排求职的情景模拟,等等。把不同阶段学生的客观实际需求同课程安排合理整合,真正落实混合式的教学方式,把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贯彻到底,能够激发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上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汲取优质的课内外资源,把学生打造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一)教学内容分配

就业指导课程基础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方向和标杆,我们应利用好课堂线上资源,提前将课堂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提供给学生进行线上预习,在课上运用视频、讲座以及专家解说来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线下教学时应当结合优秀校友的就业案例进行就业理论的分析,向学生传递就业的价值,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真正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为之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唤醒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求知欲并且重视自身的职业发展[3]。教学时应将重点难点放到线上供学生提前了解,学生线上提出问题,发表看法,以便于教师在线下统一进行解答,从而促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会催生很多新的岗位和专业、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岗位会被淘汰。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同学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迷茫。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行业动态的分析以及日后从事工作的提前准备,包括想要从事工作的必备技能和相关证书。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可以开通优质的线上资源来帮助同学们学习,真正把帮助落到实处。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进行学习的同时结合专业与毕业校友一起探究、了解职场信息,这样能帮助在校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来进行就业的选择。学生的职业生涯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总体概况和具体分析,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合适的引导,借助线上的互联网平台学习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优秀校友的成功经验,同时要结合自己实际所需来强化自己的目标和职业定位。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资源去检索相关专业和职位的细化分工和在职要求,提前做好准备以适应不同岗位在能力上的需要。并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还可以借助具体的实践平台进行咨询了解,对自身有一个良好的定位。可以多参与关于就业指导的讲座,在学习资源方面拓宽渠道,可以对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求职的情景模拟是线下教学的主要方式,若学生没有经历过实际操作无法把理论知识代入到深度的学习过程当中,在混合式教学的定义里,线上和线下要完全进行深度协作[5]。线上部分更加强调在求职前的准备工作和面试技巧以及成功上岗后的注意事项。在求职前的准备工作要学习面试的社交礼仪、简历的润色、招聘信息的收集和辨识以及劳动权益保护知识的学习。由于内容比较具体,学生需要回到课堂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参加各种学校相关课程,接受相关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开展模拟求职活动时,可以进行线下招聘活动的适应模拟学习,对所选工作进行筛选,然后再结合课程上的理论指导,将实践和理论进行互联互通,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住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二)线下实践内容设计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学生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职业信念和职业能力,“能力为本”的理念始终是重要方向。为适应未来社会变革和未来教育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新要求,线下课程的教学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坚定职业信念;二是突出关键岗位技能;三是加强学生的自我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和学业目标,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综合实践。同时,课程目标应兼顾可行性和应用性,细化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实施过程和结果导向的考核评价,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笔者所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结合实际情况,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探索和实践:1.设定情景,导入教学。设定情境是一个重要的开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如故事介绍、热身游戏、观看场景等。2.参与互动,亲身体验。通过小组练习,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小组管理,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担工作,协作完成老师的任务。3.交流分享,展示成果。在结束后,老师提出重点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并展示小组活动的结果。教师要在引导时间内鼓励学生思考。4.整理摘要并继续得出结论。教师要总结课程并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不断整合“经验”,获取新知识。

(三)时间分配和班级规模

为了较为真实地掌握学生的想法,笔者团队对哈尔滨工程大学已选过就业指导、求职技能训练或职业生涯规划,三门课其中之一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探究并分析混合式教学应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采取的合适的时间分配和班级规模。根据调研结果,现在老师给予的课堂活动时间和学生的意愿时间情况大部分相符,老师一般在课堂上都会设置10分钟以上的课堂活动时间,但仍存在一些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根据后续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询问的数据统计可知,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大多数都是因为害羞或者认为准备阶段的负担重,少部分同学认为会使内容松散,太长的课堂活动时间会容易使课程偏离主题。笔者认为,融入课堂的活动时间控制在10分钟~15分钟期间相对较好,在这一时间段,学生对课堂活动期望意愿最大,老师控制其时间范围也相对容易,取得的课堂收益效果相对最大。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小班制授课,小班授课可以使学生有更好的听课效果。学生在“溜号”或者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被制止以更好地与老师探讨问题。学生最喜欢的班级规模区间为15人~60人。由此,在考虑到老师的数量的问题下,高校可以把班级规模尽量控制在35人~60人。另一方面,某课程老师和学生的数量比差距很大时,学生们更愿意选择线上的形式,且大部分更愿意以小组或者单个小型班级为单位进行线上教学。根据调查,应尽可能以小组或者单个小型班级为单位进行线上理论教学以及线下实践,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线上授课学生听课效果差的问题。此外,为了增强线上课堂的交互性,可以设置临时助教来协助授课老师展开活动,或者上课时强制要求全体成员开启视频等。

四、结语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