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睛抽动的治疗范例(3篇)

时间:2024-07-31

儿童眼睛抽动的治疗范文

医院的预检护士建议小明妈妈带其去看小儿神经科。神经科?孩子的脑子没什么毛病呀!小明的妈妈十分不解地来到神经科门诊。医生询问一番后拿出一张纸,让小明用力吸气再吹气,像吹灭蜡烛一样一次次地重复着,大概二十几秒后,小明突然停止了吹气,眼睛愣住不动了,叫他也不回应,几秒钟后才缓过神来,吸了口气,继续吹起,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小明患的是“儿童失神癫痫”。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综合征,所谓特殊是因它在儿童时期(4~10岁)发生,有着特定的发作形式、脑电图表现和预后。家长往往不能理解孩子发呆就是癫痫,更不能接受需要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失神癫痫,看不到“抽筋”的癫痫

在传统印象中,癫痫就是“羊角风”“抽筋”,但是有些癫痫的发作形式可以不表现为抽筋,儿童失神癫痫就是一种看不到“抽筋”的癫痫。家长需认识这种疾病,但不必“谈癫色变”。癫痫不等同于不治之症,80%左右的癫痫可以用药控制,有些类型的癫痫还可以自行康复,像小明所患的儿童失神癫痫就是一种预后较好的疾病。只要及时就医,医生会作出合理的诊治,并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癫痫的病因十分复杂,和遗传相关,但是由于遗传方式多样,并不一定在每一代都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治疗,观察为主

儿童失神癫痫,一般药物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如果出现类似发作,一般是以观察为主,防止孩子出现外伤或者窒息,大多几秒钟后可自行缓解。对于癫痫患儿,要避免其过度疲劳,不要长时间打电玩、看电视,减少咖啡、可乐以及含糖量过高饮料的摄入,避免周围环境导致患儿产生负面情绪。所以,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舒畅的心情对于孩子病情的控制十分重要。

儿童眼睛抽动的治疗范文篇2

那么,为何令人生畏的肿瘤会盯上儿童?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儿童肿瘤?该怎样防治儿童肿瘤?“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本期《人人健康》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儿童肿瘤这个话题。

为何肿瘤向儿童“下手”?

小孩也会长肿瘤?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这样问。可事实上,不但会长,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剪花花。莫看娃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豫剧红孩儿”邓鸣贺曾在2012、2013连续两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深得世人喜爱,被称为“春晚福娃”。2013年2月,他被确诊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在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5次化疗后,邓鸣贺于2013年8月出院。时隔1年9个月,他还是未能战胜病魔。

其实,像邓鸣贺这样的孩子全国有很多。有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我国儿童肿瘤发病率增加了25%。近几年,平均每年至少有3~4万名儿童被确诊患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正以每5年5%的速度上升。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资料也显示,恶性肿瘤已成为儿童第二大死因。短短5年,中国城市儿童肿瘤的发病率上升了18.8%,远高于发达国家。

如此看来,儿童肿瘤正犹如洪水猛兽吞噬着儿童的健康。可令人尴尬的是,在中国,儿童肿瘤一直被忽视。

“妈妈,我得的什么病?”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部,病房里、过道间住满了正在接受治疗的孩子。他们本该在阳光下活蹦乱跳,但却正在日复一日地接受着各种化学药物的摧残。这其中有个小孩“乖乖”,今年才4岁。他本来就是一个安静的孩子,生病之后话就更少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小小的病房中度过,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疾病的名字,有多严重也不知道。他常常会眨着大眼睛问:“妈妈,我不想打针吃药,我能像别的小孩一样去外面玩吗?”“谁能想到小孩也会患肿瘤”。每当这时,“乖乖”的妈妈总是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再轻轻地抱起他给他一个微笑,却没有告诉他,他得的其实是白血病。

血液科主任医师常虹是山西省肿瘤血液病委员会委员,也是山西省从事小儿血液病研究的名特专家之一。她告诉记者,原来医院里收治的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并不多,但近几年却在显著上升。一般来说,小儿肿瘤多发于出生后5年以内,其中白血病、脑瘤、恶性淋巴瘤、神经细胞瘤等比较常见,而白血病尤为多见,占儿童肿瘤第一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老是听到儿童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捐赠的故事。

据了解,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常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以往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其临床表现为发烧、感染、出血、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目前,白血病已是儿童肿瘤死亡的头号杀手。

儿童为什么也会得肿瘤?这是很多家长急切关注的问题。本刊医学顾问、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专家卞修武介绍,癌症低龄化已经不是一个多么新鲜的话题,而是被越来越多的病例证明过的残酷事实。针对于儿童,不仅各年龄段均可能患癌症,且全身各个系统均有可能罹患肿瘤。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对于肿瘤,尤其是儿童肿瘤的发病原因,国内国际均没有确切依据。不过,儿童肿瘤不同于成人肿瘤,后天因素在成年人肿瘤的发病中占有很大作用,这些后天因素包括个人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特殊感染等,而儿童肿瘤发病则与胚胎、母体等先天性因素有密切关系。儿童恶性肿瘤大多来源于胚胎中胚层,以肉瘤居多,成年人多为上皮来源,多为癌。除遗传因素外,环境污染、大剂量放射线、食品添加剂过多、农药污染、被动吸烟、药物损害及不健康食品等因素,也都可能是儿童肿瘤的诱发因素。

儿童肿瘤其实“有迹可循”

现实生活中,对小儿肿瘤的误解很多。很多人认为肿瘤是老年病,小儿不得恶性肿瘤。还有人认为肿瘤治愈不过再活三年五载,小儿治了也活不到成人等。据儿童肿瘤方面的专家介绍,小儿肿瘤的发生与成人不同点较多。儿童肿瘤进展极快,从一期发展到四期最快只要3个月,最佳治疗“时间窗”一但错过,最终将导致无法救治。不过,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儿童肿瘤并非不治之症,甚至儿童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要远远好于成年人。遗憾的是,这一理念普及率并不高,对于这些只有儿童才会患的恶性肿瘤,人们从认知到治疗都没做好准备。其实,家长们也不用谈“瘤”色变,提高对儿童肿瘤的认知能更好地预防和诊治。

对此,卞修武也表示认同,“事实上小儿肿瘤相当一部分是良性的,恶性瘤治愈率也比成人患癌高得多。近年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明显,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呈现两个高峰,多数的患儿在3岁以内发病,以后年龄发病率降低。青春前期则出现第二个高峰。儿童恶性肿瘤以肉瘤居多。肉瘤的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迅速,但所幸的是它们对于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比较敏感,治疗效果好于成年人。不过,儿童本身对自己的身体就没有过多的关注,因而难发现、易耽误是儿童肿瘤最可怕的地方。所以,只要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多数患儿都能治愈。以儿童急性白血病来说、医生要对每个患儿进行详细的检验分型,根据恶性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再加上儿童癌症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不太了解,没有思想压力,通常经过2年半到3年的规范治疗,5年不复发即为治愈,目前治愈的病例很多。”

留意这些儿童肿瘤前兆

不同于成人肿瘤,儿童肿瘤很难预防,所以想早发现就需要家长们密切留意早期肿瘤信号。专家们也表示,尽管肿瘤正成为儿童健康的一大“杀手”,但发病前的征兆却是有迹可寻的,通常都会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症状。对此,本刊特综合了专家意见,列出以下9种儿童肿瘤发病前兆。

1.不明原因的脸色苍白

如果幼儿饮食习惯良好,在没有偏食、营养不良或寄生虫感染的情况下,却出现脸色苍白甚至贫血等症状,并且找不出任何原因来,那么最好尽快到医院小儿科或小儿肿瘤科做详细检查。

2.不明原因的出血

在没有任何外伤或受到撞击的情况下,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或者在皮肤上出现紫斑。

3.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

发热是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发热的病程为7~10天,如果幼儿发热超过两周,并且找不出任何具体原因的话,那就得引起注意了。

4.不明原因的疼痛

如果幼儿的饮食、排泄都很正常,却经常喊着腹痛、头疼或者是关节疼痛,或者是深夜睡眠中被痛醒,那都可能表示着宝宝的身体已经出现状况了。

5.不明原因的神经症状

所谓“神经症状”包含呕吐、头痛、颜面神经麻痹、走路不稳或抽搐等,如果是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出现上述症状的话,请马上就医诊断。

6.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

如果幼儿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同时又在左、右肋骨下面摸到肿块,那就很可能是肝脾肿大。

7.不明原因的皮肤肿块

在没有外力撞击的情况下,如果幼儿皮肤出现肿块,那就很可能是身体内部发生病变所致,必须请医师做详细检查。

8.淋巴结肿大

在幼儿的发育过程中,可能因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而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淋巴肿大,但是经过治疗,肿大的淋巴就会缩小或消失。所以,如果出现无痛性淋巴持续肿大的情形,那就要加以高度重视了。

9.眼睛有反射光

如果幼儿的眼睛像夜里的猫眼一样,瞳孔出现白色的反射光,那就可能是眼球出现病变,应该立即找眼科医师和血液肿瘤科医师做详细检查。

常见儿童肿瘤的早期症状

上面介绍了儿童肿瘤发病前兆,建议家长们根据这些前兆仔细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孩子身体异常要及时检查。下面针对最常见的儿童肿瘤,具体介绍一下它们的早期症状。

1.白血病

发病早期有的孩子会出现变懒、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等现象,还可能出现与感冒发烧相似的症状;中期会出现进行性面色苍白、不规则发热、肌肉以及关节疼痛或胸骨压痛,齿龈肿胀糜烂久治不愈,皮肤出现紫癜、淤斑或鼻出血等。家长如果发现以上任何一个可疑症状,应马上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以上症状中以苍白和发热最为常见。目前针对白血病的治疗还是以化疗为主,有条件的话可进行骨髓移植,但这涉及到配型能否成功以及经济实力等。日常生活中预防白血病,最好规避放射线、有毒液体、气体等有害物质。

2.淋巴瘤

淋巴瘤的症状主要是在身体上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早期时不痛亦不痒,因此常被人所忽略。大约60%的淋巴瘤首先发现在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开始时只单一肿大,慢慢则数目增加,且越发肿大。淋巴癌可发生于全身淋巴组织,如下颔、下腭、前颈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纵膈腔或腹部动脉旁,有时则发生于脏器引起压迫症状;若发生于胃、小肠或大肠则可能有腹胀、腹痛、腹部肿块、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若淋巴瘤侵犯骨髓,则可能产生脸色苍白、发烧、不正常出血等症状。由于其发病原因不明,很难从生活的角度加以预防。治疗方法有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骨髓移植、手术治疗等。

3.血管瘤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由大量交织、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均为良性肿瘤,治疗难度不大,预后效果好。血管瘤大多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的柔软肿块,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与皮肤表面平齐或稍隆起,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以手指压迫肿瘤时颜色退去,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部分表现为表浅肿瘤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深部肿瘤皮色正常,挤压时肿块缩小,压力解除后则恢复原来大小;或肿瘤高起呈念珠状或蚯蚓状,有搏动感与震颤感。由于一般都是良性肿瘤,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时切除即可。常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冷冻外科、硬化剂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4.神经母细胞瘤

儿童眼睛抽动的治疗范文

眼睛是人体感知外界万物的主要器官,容易受到外界伤害。儿童生性好动,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眼外伤发生率较高。而眼外伤发生突然。所以往往给患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高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针对患儿年龄段的心理反应采取适当的护理,使患儿尽快回复身心健康十分必要,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我科收治眼外伤病人129例,其中男109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出生后9个月,0~1岁1例,2~3岁18例,4~7岁79例,8~14岁31例;受伤时间多集中在暑假和寒假时间内,致伤原因:树枝、竹棒伤52例,鞭炮、打火机、啤酒瓶爆炸伤29例,刺激性、危险性玩具伤28例,球类伤15例。车祸伤5例。

2心理反应

2.1焦虑与恐惧心理:患儿眼外伤使视力突然下降伴剧烈疼痛,急诊入院后多数病人需要行清创缝合,严重者甚至摘除眼球,使患儿易产生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不敢说,不敢动,轻微的响声既给患儿带来不安由于患儿对病情和预后不了解,所以他们都担心会失明,尤其是双眼外伤者,他们害怕会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表现为叹气、时哭时喊、拒绝治疗。多发生在最初的35天

2.2性格改变:由于暂时或永久性失明,患儿感知外界信息明显减少常陷入沉思,表现为沉默寡言、忧郁寡欢。由于视觉完全丧失,对外界的刺激暂时只能依靠其他感觉器官代偿,患者变得特别敏感,而吵闹不安。

2.3悲观与绝望:多发生在病后的1~2周内,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黑暗世界的体验,55%的患儿表现为发脾气或哭闹,绝食。

2.4自卑:多发生在患儿病情基本稳定,手术时失去单眼或双眼,留下疤痕与其他的儿童现出不同而使患儿感受自卑。

3心理护理措施

3.1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眼外伤患儿病急,变化快,必须争分夺秒,工作有条不紊,以娴熟的技术及时采取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等,为病人赢得时间,创造机会。积极做好各种术前准备,如皮试、导尿、备皮、抽血等,取的家长的积极配合,通过逗,哄,讲故事,讲道理,表扬,鼓励等方式使患儿保证安静,允许患儿使用平时自己喜欢的物品,以减轻或消除其恐惧,防备及不适感心理。

3.2关心体贴病人:眼外伤是在无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受打击,因此,儿童受伤后均紧张不安、焦虑。尤其是家长,情绪较为激动,故护士应沉着、冷静,多给予心理安慰及必要的解释,先稳定家长的情绪,使家长和伤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让家长感到此时此地患儿是这里最重要的人。

3.3与病人有效地沟通交流:儿童眼外伤发病突然,患儿及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常表现出惊慌失措,焦虑不安。眼部的剧烈疼痛及视力减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拒绝检测和治疗。针对患儿及家长的以上心理特点,在护理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治疗目的和配合方法,并列举成功地病例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耐心地听取家长的主诉意见,认真地回答提出的疑问,正确对待患儿,努力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让他们认清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样既能让家长配合你的操作,又能使病人减轻恐惧,产生一种安全感。

3.4不同年龄段要分别对待: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个体,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通过温和的语言给他们讲动听有趣的童话故事,用故事中小英雄的顽强精神激励他们,使其在治疗中能安静配合。如对要多表扬鼓励,从多方面关心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给病儿积极的心理支持,同时也应做好病儿家属的心理护理,这样不仅能减轻病儿的心理负担,避免病儿哭闹,也使家长放心,从而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

3.5与患儿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小儿受伤后家长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担心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护士应及时采取各种交流沟通技巧,针对不同家长的心理特点,作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面对现实,并指导保护好现有的视力,防止再次发生意外损伤。

3.6术后心理护理:护士应及时给予患儿家长正确的心理疏导,回答问题耐心,鼓励其战胜疾病信心,并指导患者保护好现存的视力及健眼,调动患儿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使患儿能重新认识和接受自我,与病房护士严格交班,清点病人的物品,交代注意事项。

4讨论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