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课例(6篇)

时间:2024-09-07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篇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据观察研究发现,由于部分德育教师素质不高,教学缺乏艺术及德育课得不到足够重视等原因,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案例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探究活动解决案例问题。对于中职德育课堂来说,案例教学有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案例教学法,把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或道理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案例展示出来,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而且,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案例教学,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思考,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

2.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强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互动的交往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由探索、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真正处于“学习主体”的位置,不仅德育素养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参与式、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很高。比如对德育学科的专业理论的娴熟运用,课堂活动组织能力、学生群体心理掌控等等都有较高要求。不管是案例的精选、呈现、分析,还是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总结。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促进了教师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三、有效实施案例教学

1.精心准备,设计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中等职业德育课本已经有许多优秀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另外,可以精选一些有特色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紧扣教材,把握正确的正面教育的德育方向。其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生搬硬套。再次,案例的选择要有时代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更容易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二节《企业的经济效益》时,可以选择并设计如下教学案例。

“福喜”,祸兮?

近日,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餐企原料供应商上海福喜公司被曝大量使用过期肉,上海警方目前已介入调查。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的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将落地肉直接上生产线,各种过期原料随意添加;次品全部混入生产线,来历不明的牛肉饼就此“洗白”;监管形同虚设,冷冻臭肉重新变身“小牛排”。这些都是福喜公司加工车间内的场景,这些产品一直以来都直接供给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7月23日,上海警方刑拘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5名负责人。有法律人士称,福喜过期肉事件影响巨大,福喜可能面临天价罚单,还可能被吊销生产许可证。

由于许多中职学生喜欢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该案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该案例和该节课内容紧密联系,既符合德育教学需要,又颇具时代感,这就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2.呈现案例,提出问题。

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将事先印制好的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或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呈现案例;也可以当堂叙述案例,或采取让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进行课堂模拟等方式,教师可根据知识点和学习目标灵活选择。

在展示案例环节,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给学生讨论准备的时间,包括对资料的准备和思考时间。

(2)教师提出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案例问题。

(3)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的教学过程。难度适中,有针对性。

3.交流讨论,分析案例。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双方或多方探讨。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时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员,记录发言要点、探究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做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与启发。在讨论案例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交流。教师要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加以引导、启发,避免学生讨论案例时走弯路,影响课堂讨论效果。

(2)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讨论案例时,课堂上会有冷眼旁观与积极参与并存的现象,甚至对有争议的问题发生激烈争吵,等等,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掌控课堂的能力,适时控制课堂,从而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

(3)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用正确的言论思想适时教育引导学生,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4.总结评述,深化案例。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篇2

【关键词】德育小学教学体系问题对策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教师通过自我学习统一培训等方式,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教学实践中也能很好地发挥自身能力。但是,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教材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等问题的关键,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课程的教材存在着极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生活相脱节,脱离实际太远,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其次,小学德育教学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学目标不明晰的问题。德育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深层次感受和内心体会,然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表面进步,对于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停留在较为浅显基础的层面上,很难触及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文化素质。德育教学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动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典型,从而触发学生内心的感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广泛存在着缺乏对学生“生成性目标”的自觉认知能力的挖掘,教学过程经常出现本末倒置,教师由此也会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再次,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缺失。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绝对支配的地位,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及专业性教学技能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然而,由于教师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感受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另外,德育教育不是课堂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以努力,因此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对这一方面的认可程度不足,将学生活动仅仅作为学生自主参加的活动,教师不去参与其中进行相关指导,这种情况可能造成学生的课余活动对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

最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具有强烈道德矛盾冲突事例的引入。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以及小学德育引导性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不注重引入更加复杂的更加价值的道德案例,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案例大都是“对还是错”“好还是坏”的直接判断,只是将枯燥的生活理论加上了一个稍好的外壳。而往往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都是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元的,在“好与坏”“对与错”之外,往往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个体原因、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些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学生陷入困惑时给出点睛之笔,让学生豁然开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此外,小学德育教学中还广泛存在着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激发程度不足、忽视与学生心理需要的连接等问题。正是由于以上多种问题的综合影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才会始终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在改革小学教育的时代浪潮中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要将德育教育当做硬骨头来啃,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改革,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成果。

二、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改进措施

1.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前文已述,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道德和正确价值取向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考时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而德育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的。德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小学其它课程的交互影响中,小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育,更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实施舞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托,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对于提高小学文化课、音体美等课程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德育课程教学,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热情。

2.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措施

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文中提到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往往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太多的自我思考空间,小学德育教育中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点考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育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为学生接受的道德情境,把学生从充分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由此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引入更加具体可感的事例,如将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2)重视教师个人魅力。德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影响德育教育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更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要有言传身教的深刻意识,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德育的魅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

此外,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水平还要进一步规范德育教材,创新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多元化,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篇3

1.1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10地市的54所中、小学的学生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凋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课贯彻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的状况

体育课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这一途径获得。表1调查统计显示: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并且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城市有32.3%,农村有13.7%;只传授没有实施的农村和城市中、小学都是最高,分别占到了50.7%和43.4%;有近30%的教师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提到过新课程标准。上述分析表明,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是给学生提到或传授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并没有实施。三个地区中,关中地区在传授和实施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上相对比较积极,陕北地区在传授和实施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上相对滞后,这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2学校领导对贯彻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的态度

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必须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重点关注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图1的调查统计显示,有17.3%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对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专门组织会议传达相关文件,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组织教师进行有关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49.4%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只是表面上很重视,实际上并没有重视,2.7%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根本就不重视,表明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还没有被广大中、小学领导所重视。3个地区中,表示学校领导对贯彻新课程标准表示非常重视的比例,陕南地区最高,为25.7%;陕北地区最低,只有7.7%。以上分析表明,陕西省大部分中、小学领导对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都处于表面上重视,但实际并没有贯彻实施。尤其是条件相对艰苦的陕北地区,部分学校的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得不到重视,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就更无从谈起。

2.3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状况

由表2可见,在调查体育教师中,有43.8%的教师仍使用原国家教委下发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中的内容;有23.4%教师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中、小学体育达标的项目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有10%的教师则是让学生自由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内容的中、小学所占的比例很小,占调查对象的8.2%。从3个地区的情况来看,关中地区中、小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其它两地区好,将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大纲作为主选教学内容的学校比例较少,为39.2%。因此,陕西省中、小学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思想比较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新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的贯彻实施。

体育课中使用教材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反映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状况。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陕西省3个地区的中、小学大都选用了统编教材;陕南、陕北地区的中、小学,选用统编教材比例较高,分别占当地调查学校的75%和68.8%;关中地区所占比例较低,占当地调查学校的64%。在新课程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选用上,关中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当地所调查学校的18.5%和11.1%;其它两地区这两项所占比例很小,陕南地区没有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因此,陕西省中、小学选用统编教材的比例最大,占所调查学校的63.0%,有18.4%的学校使用新课程统编教材,9.3%的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以上数据表明,目前陕西省中、小学在体育课教材选用上,仍沿用着统编教材,很少有学校选用新课程标准教材。还有9.3%的学校没有教材,通过实地了解,这主要与学校的实际财政困难和教学条件差有关,当然与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分不开的。

2.5体育课程评价的状况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学德育;应用研究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现在教学的伟大目标。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学的改革进入新的台阶,经济全球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变得滞后缓慢,目前德育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形式上的课程,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许多中学的德育教学,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担任,而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例如某中学的德育课程是由体育教师担任,或者由美术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的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国内德育工作滞后,主要是现在中学德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的德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给学生讲授大量的德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关理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的德育作业给学生做,甚至是让学生去背诵各种的的德育理论等方式。中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活与活力的群体,对于过多理论缺乏兴趣,在课堂中他们更希望听到相关的故事。案例教学的应用十分普及与广泛,但是现在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在中学方面的运用依然比较少,尤其是在中学德育方面的应用是比较少的、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在中学德育工作的应用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案例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中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课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例如教师在讲授团队精神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团队精神,尤其是女排从小组第四出线之后,面对强势的巴西、荷兰以及塞尔维亚,都没有畏惧,因为团结、坚持不懈的女排精神始终支撑着她们,最终她们克服一切困难,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通过女排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团队精神的深入理解,并将这种精神深深的刻在内心深处。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减轻中学教师的教学压力。这些年,社会上曝光了许多中学教师出现了各种精神崩溃的现象,这都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压力非常巨大。一方面教师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教师由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如今房价物价的上涨,许多中学的生活经济压力非常巨大,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另外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巨大,不仅体现在目前中学升学的压力,例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压力,而且体现在教师职称方面的压力,如今很多中学教师要评中级、高级等职称,这样的压力非常巨大,包括论文、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压力。德育工作方面的教学压力很大,如果仅仅是通过日常的理论教学,教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很明显。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减少教师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收集各种教学素材,为各种教学活动储备资料。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德育课程书面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是不明显的。而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有趣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教师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加强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课程的应用

1.完善德育课程案例素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明显,追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德育课程方面的案例素材比较简单。例如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经常都是运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传授。在讲授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运用“铁柱成针”的故事。因此,德育教师要收集更多的案例素材,一方面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另外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化中进行收集,例如古希腊神话、古罗马故事。德育教师将这些案例收集并且整理好,可以成为以后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非常高。纵观目前很多课堂,教师无法调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大声吵闹的行为,一些年轻教师难以掌控课堂,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名师给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加强对教师进行课堂制度的培训,让教师时刻记住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对本班学生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避免整个小组的学生性格相似,这样不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有助于学生课后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对收集的各种案例进行筛选和处理,尽量使用最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中学德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复旦,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德育课程案例素材,加强中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训,在案例教学法中实际操作中,应该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使用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李岩单位:石家庄市第28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晓婷.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16(07).

[2]刘尚.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03).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篇5

关键词: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40-02

一、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实用价值

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一直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学实践环节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教育类课程在教师培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与开设时间不足,教育实践课程缺乏。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大体为,教育理论课25%,教育实践课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开设的三类课程中,公共课占教学总时数的20%~25%,专业课占65%~70%,教育类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7%~11%,其中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大约为总课时的1%~2%,主要以单一的教育实习、见习形式进行。按照目前教学大纲规定,本科生的实习时间是6周,专科生的实习时间是4~6周。这样有限的课程和较少的授课的时间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知识,真正进入实习阶段之初,很难展开教学工作,而且实习学校也不信任实习学生的教学能力,还经常会发生实习过程流于形式的情况。

2.有利于促进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促进其专业发展

目前,我国高师毕业生一旦步入教师工作岗位,普遍存在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主要靠设置的教育类课程培养,而这类课程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会有较长的适应期和磨合期,难以完成较为复杂的教学工作。如果高师院校能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将实践课程的地位从边缘位置提升到中心位置,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过程,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程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情境应变能力,这些新教师就可能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较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新任教师对教学岗位的良好适应,还能减少其内心的冲突与困惑,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与归属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有利于教师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选择与判断,影响其对理论知识的筛选、过滤、学习与运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实践性知识积淀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后继发展与学习。构建合理的高师教育类课程,丰富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重视理论认知与经验体会的融合,就能唤醒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养成不断感悟、体验、积累、发展实践知识的习惯,激发其终生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促进其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理念,实现对教学与教育的开拓与创新。

二、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路径

1.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调整课程比重

参考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可从两个层次推进。

第一个层次应为教育理论课与教师技能课程,其设置比例应提高至20%~25%之间。当然,仅仅增加此类课程的比重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课程的门类,教学理论课与教师技能课可以突破原有的较为单一的课程门类,提供较为丰富的内容供学生选择。例如教学理论课具体开设课程可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等,教育技能课可以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专题、教学实验、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功训练等。在教育技能课中,师范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家型教师的结构化经验。此外,还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从事微格教学,使其在模拟的状态下通过自己的表现来体验、纠正和形成正确的经验,从而积累实践性知识。

第二个层次应为教师实践性课程。其设置比例应不低于总学分中的15%,最高比例可调至20%,以强化学生的教师实践知识,体现教师专业的实践特色。教师实践性课程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见习,而应是建立在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基础上,以教育行动研究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所提出的四层次教师教育实

践课程模式可供借鉴。该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次为体验层,要求学生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开展教师教育文化系列活动(如教育经典影视欣赏、教育名师讲坛、师范生入职教育)感悟、体验教师职业角色;第二层次为实验层,即在教育技能课中,适当开展中小学教育模拟练习,在大学课堂中生动再现中小学教育活动场景,训练提升师范生的教师实践知识;第三层次为践行层,即教育见习与实习,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但总学时应不少于半年;第四层次为研究层,实践者的研究与思考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实践更有效的必要条件。要引导师范生在理论课堂和实践的“临床环境”中实现“实践—反思—再实践”,使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能实现螺旋式提升。四个层面的课程不是先后递进的直线关系,而是贯穿于师范生教师教育学习全过程的立体交错的实践课程系统。

2.课程教学内容应贴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新的教育类课程教材的编写,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类课程教材重视理论体系、枯燥行文的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结构和行文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材的文字叙述力求生动活泼,不再追求严谨的逻辑顺序,应注重充实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灵活应用的方法。在相对成熟的理论观点的阐释之外,教材还要适当加入存在争议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与反思的能力,为形成教师实践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材中还可以充实一些教改经验教训、教学心得体验并提供个案分析、方案设计等练习项目,促进学生通过建构性学习,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其次,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一是高师教师对教育理论观点的论证,应紧密结合中小学课程的具体实践,注重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客观数据和实例进行诠释,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避免用理论论证理论的空洞说教。二是课程内容应删除重复空泛的旧内容,融入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变化、新要求以与教学环境相呼应。三是要抓住教育热点问题和教学典型案例,引导高师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唤起他们探究教育实践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将抽象理论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要统合教育专业内部知识,在多门教育理论课程之间进行渗透和整合,在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之间进行整合,从而激活知识在践行层面上的活力。五是高师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要深入中小学收集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启发学生反思与追问,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积累教学实践知识。

3.实践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1)实际案例分析

教师可带领师范生亲赴中小学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观看教育教学实况录像、视频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某个教学情景作为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将课程传授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教师的实践知识,提升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工作能力。

(2)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摩

邀请中小学专家教师承担示范课,要求师范生进行观摩、体验和反思,初步掌握教师实践性知识。

(3)教育教学经验交流

教师实践性知识本身是个体的,但是它所包含的元素却是可以提取和可供借鉴与交流的。请中小学领导、教师及家长等以多种方式给师范生介绍教育教学经验,组织师范学生进行讨论,以利于取长补短。此外,还可以将历届毕业生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成长记录提供给学生参考,利用替代性强化获得间接经验,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4)模拟教学

教师通过组织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内容的一系列角色活动,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模拟教学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准确分析自己的教学素质,明确提高自己教学素质的方向,消除其在正式教育实习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美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临床实践就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模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于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育中的某一原理、原则、方法或技术,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和实验,探讨个案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这种专业的指导和引领是实践知识快速生成的有效手段。

(5)微格教学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在微格教学中,授课者可以通过录像资料的重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自觉自愿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微格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反观自身、反思自我的条件,它是促使师范生迅速提高自身实践性知识、适应真实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6)全程化、导师制的实习方式

全程化意味着实习时间的延长和贯通,包括在不同阶段和时间实地考察、观摩,深入到课堂、学生活动等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并亲身体验教育教学实践。如廊坊师范学院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就将教育见习、实习细化为教育基本功与教师入门、教学见习、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四个部分,要求学生前三学年均进行每学年不低于16学时的教学实践活动,第四学年的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半年。导师制则要求每位学生都应得到中小学专家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一名导师针对一名学生,也可以是一对多,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均要求师范生必须真正深入到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第一线进行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发挥专业“引路人”和“保护者”的作用,有效地引领着实习教师的教学适应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快速生成。促成学生尽快地由新手成长为熟练教师。

参考文献:

[1]石生莉.教师实践知识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2]袁克定,申继亮.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1998(3).

[3]李方,刘晓玲.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4]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5]宋改敏,李景元.实习教师是如何习得实践性知识的?[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篇6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6-01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许多知识及概念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能够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立体化一些知识及概念,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围绕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就其具体措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一、从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中介入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小学生的阶段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小学阶段课程教学效果的不可控性,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来看,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话,难度较大,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此外,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目标、教学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教师习惯于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可是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在这一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脱离了学生的立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具体实例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说明的教学手法,这一途径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知识点的同时,最大限度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介入是改变尴尬教学局面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介入的具体措施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的基础条件。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程中的应用,目的在于从学生角度出发,将知识与实际例子相联系,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与天性,有目的的进行案例计划

小学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功能性,而侧重于适应性,即让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慢慢接受教师的教育观点及在教学过程中想要传达给学生的观念主张。案例教学法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法,同时也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具体施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天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基础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小学阶段学生最为基本的特点就是好动、好奇、好玩,如果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这三个基本发展特点进行充分掌握,站在学生立场思考的话,必然能收到良好的回应。比如,教师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配以情景教学以及游戏教学,获取学生好感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深入案例教学核心

思想品德教育要实现的是“教育”的目的。鉴于小学阶段学生叛逆,喜新厌旧的性格特点来说,如何抓住学生的胃口,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目的实现的途径,是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并且将品德教育中涉及到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不仅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损害。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实质上是通过转换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来实现的,即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案例中去。因此,就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来说,除了尊重学生天性与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外,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形态等,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根据教学具体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德育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扮演好“帮手”的角色,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接下来案例教学法的继续和进行奠定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发挥小学德育工作启蒙作用的重要途径。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秉持对学生发展负责的德育教育态度,尊重学生的天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价值观形态,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争取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卫东.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介入[J].教书育人,2013,34:20-21.

[2]冷玲玲.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4,20:67.

[3]苏立琦.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4.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