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安全预案(6篇)

时间:2024-09-10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篇1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头戏。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如何都是计划文种的范畴。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1、分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千方百计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

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

3、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帮扶活动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5、建立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6、注重心理辅导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与学生多谈心,着重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规范校内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皖发〔XX〕32号)、《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民生办〔XX〕1号)和《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XX〕6号),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考核工作在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由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协调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条考核的原则是:注重实施效果,力求客观公正;简化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指标;实地抽样验证,统一规范操作;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条考核以日常常规工作考核和年终阶段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考核工作实行百分制,对照考核指标逐项进行测评打分,扣分以事实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第五条考核指标主要分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政策性保障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软硬件建设情况、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等五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

成立留守儿童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和执行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行了有效的分级督查、考核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建立了信息系统;按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有关信息。

(二)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

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考核办法。

(三)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

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执行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四)软硬件建设情况

留守儿童之家内部建设情况符合省定标准,具体参见《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XX〕6号)。

(五)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

1.日常管理到位:明确专门人员;健全工作制度;落实管理职责。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篇2

__年11月16日,__区5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社会反响强烈。留守儿童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应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__区作为全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地,留守儿童较多,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新的挑战。__公安分局立足职能,以“守望乡村”工程为契机,联合教育等部门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研,现分析研判如下。

一、__区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__区辖21个乡镇办事处,全区总人口82.4万人,全区共有农村儿童102__人,其中,留守儿童41798人,占全区总儿童数的16.58%。__区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亲单独外出务工,母亲留守家中。全区留守儿童分布广泛,犹以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大山包、炎山、盘河、大寨子、苏甲、田坝、靖安、苏家院等八个山区乡居多,留守儿童在校生达45%。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

二、存在问题

__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较多隐患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缺失一突出”。

(一)家庭管理缺失。

一是监护高龄化。经调查,全区92.6%的留守儿童都由文化程度不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四老”负责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二是亲情片面化。经调查,全区留守儿童中57.2%是父母一方外出,42.8%是父母同时外出。由于父母忙于在外打工,只能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开导和鞭策。在最需要安全感的年纪,孩子们精神上得到的却是极度的孤独与无助,久而久之,他们对亲情、对社会的理解片面而消极。三是心理障碍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缺乏联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容易出现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封闭、冷漠、叛逆、行为孤僻等障碍性特征。经对我区部分乡镇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感觉生活幸福的留守儿童仅占5%;感觉还可以的占20%;感觉生活不幸福的占70%。50%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最想父母为他们做的一件事是回家。当问及“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时,选择“孤单没人聊天”的占33.05%;选择“生活没人照顾”的占46.29%;选择“学习没人指导监督”的占14.1%;选择“其他”的占的6.38%。当提及“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时,选择“给父母打电话”的占40.76%;选择“老师”的占17.90%;选择“亲戚”的占18.10%;选择“自己解决”的占23.24%;有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过度思念父母”、“生活缺乏照顾”、“遇到困难缺乏开导”等问题。

(二)学校管理缺失。

一是缺少专门呵护。我区留守儿童基本在本乡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由于学校学生多,学校不具备条件,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即使想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关爱,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缺少时间精力。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管理和特别地关爱留守儿童,加上很难有机会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也难以管理和帮助得很细。经调查,我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其中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2%;留守儿童在校学习很好的占10%;较好的25%;一般的42%;较差的18%;很差的5%。

(三)社会管理缺失。

一是政府管理缺失。虽然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关注重视,加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和关爱,但全区没有开设一个真正为留守儿童服务的“留守儿童之家”。二是职能履行缺失。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书刊等文化传媒监督管理相对缺失,对一些娱乐场所管理不严,让一些缺少亲情关爱、本就精神空虚的留守少年深陷暴力、庸俗等腐朽文化之中,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经调查显示,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今年4月5日,分局特别行动队摧毁1犯罪团伙,破获抢劫、抢夺案20余起。4名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均为未成年人,有2名是留守儿童。4人的作案手段是从电视剧中模仿而来。

(四)安全隐患突出。

一是监护不力引发的伤害隐患。20__年至今,__区已有14名留守儿童因安全事故受到伤害,有10名儿童失去生命。在引发伤害的因素中,溺水是第一杀手,其他依次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施工事故、跌伤等。经统计,仅今年以来,__区共发生4起儿童溺水死亡事件,造成6名儿童死亡,其中5名为留守儿童。二是家庭空巢带来的治安隐患。由于农村青壮年

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部分村组出现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空巢化现象,留下人身财产、家庭生活困难等安全隐患。尤其是留守女孩极易成为犯对象。今年以来,__区共发生7起案,破获6起。7名受害人有6名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年仅13岁,最小的年仅3岁。未破的一起由于受害人年仅3岁,长期由祖父母照顾,发案几个月后,外出打工的父母才前来报案,导致有关证据灭失,给案件侦破带来困难。此外,留守儿童被拐骗的案件也时有发生。今年4月初,年仅13岁的女童袁某因家人监管不力被拐卖,案发近1月,在外打工的母亲才赶到苏甲派出所报案。派出所民警历经1个多月、辗转6千公里,在浙江嘉兴一工地成功解救被拐卖女童。三是教育不力潜在的发展隐患。由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对较大,且大部分生活在偏远地区,已达到实有儿童的75%以上,但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关爱,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不健康的成长状态中。

三、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许多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可见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管理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家庭的幸福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新农村未来人口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作为维护全区社会治安稳定主力军的__公安分局,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警力严重不足、工作任务繁重,还要承担大量非警务工作,仅靠公安机关一家承揽留守儿童相关工作是不现实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心理等关系到他们健康成长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协调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管理好、发展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项工作做得不好,可以预见,在畸形环境成长的下一代将产生更多的马加爵,更多的挪威于特岛枪击案、更多仇视社会的连环杀手。

(一)调整思路,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农民生活贫困。调查显示,全区75%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交通闭塞。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善生活和送子女上学,不得不离丢下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子女到外地打工谋生。较多的留守儿童父母称“不进城打工就赚不到钱养活全家,就没有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如果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留守儿童现象,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当地党委和政府应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使更多的农民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实现就地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学校基础设施及资金投入的薄弱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入力度,从三个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工资的投入;大力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同时,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其监督机制,以保证这些资金的投入落到实处。

(二)改革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农村的儿童原本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留守下来接受隔代抚养的儿童处境则更加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各级政府应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此外,还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允许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在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读,并一律免收学杂费,有正式学籍,并在评优奖励,竞赛活动,升学等方面和城里学生享有统一的权力和标准,以消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有关部门及时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纳入各乡镇办事处政府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逐步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资源,努力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提供周到的服务。尤其应该发挥乡级政府的基础作用,可逐步在乡(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服务中心与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普查工作,督促村委会、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共同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二是设立专门管理留守儿童的管理机构和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缓解其生活压力,改善其身体状况,使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整合力量,形成政府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切实保障农民子女的教育平等权益;民政部门应及时为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督促农村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情况报告、结对帮扶、沟通交流、寄宿优先等制度,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部门应定期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为其提供专业的健康教育与必要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条件;司法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师资培训;公、检、法、司等部门应各司其职,遵照“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体现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司法保护,侧重于教育,着眼于感化,立足于挽救,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羁押、预审、、审判、辩护、管教“一条龙”工作体系。文化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三室”(游戏室、台球室、录像放映室)、“两厅”(歌舞厅、卡拉OK厅)的整治和监管,进一步规范校园周边音像市场经营秩序;劳务输出部门和劳务培训机构应劳务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帮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知晓自己对留守儿童抚养教育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妇联应组织兴办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共青团组织应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村委会)应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随访工作,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与教育义务。

(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一是各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专门管理,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合力效应;同时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设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二是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培训指导,让家长以更多方式关心孩子的学习以及身心健康,重视家庭教育,及时发现子女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子女养成良好习惯,能够明辨是非、善恶。三是农村社会要建立由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等组成的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齐抓共管,共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对有劣迹和不良行为的“问题留守儿童”,应及时帮教,及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促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篇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2年)》,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以下简称留守儿童)工作,促进广大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不断增强其生活幸福感,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一些夫妻同时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留守儿童,要求从民族未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高度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了学校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妇联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出台相关措施,加强关爱服务载体建设,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优化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氛围。综治组织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了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共青团组织实施并长期坚持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品行培养。关工委组织悉心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注重结对帮扶,为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做出了贡献。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奉献爱心,初步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但是,由于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在广大农村,有的与父母长期分离,在亲情关怀、生活照顾、家庭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工作。

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给予广大留守儿童多方面的关爱服务,弥补亲情缺失,使其具有阳光心态和健康体魄,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各级综治组织、教育部门、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关工委组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自职能、协调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切实把留守儿童工作抓实抓好。

二、明确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强化政府主导,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根据地域环境特征、经济社会状况、留守儿童分布及工作进展情况,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

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期间和家庭生活中的各方面需求,及时相互沟通,对单亲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形成学校与家庭亲情接力、密切配合、有机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社会参与、共同关爱。鼓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建立全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

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努力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确保每名寄宿生有一个标准床位。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加快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

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在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地方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还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

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减少上下学交通风险。对于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的地区,要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为留守儿童上下学提供交通条件。对于公共交通难以满足的地区,要创造条件提供校车服务,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优先乘坐。

四、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要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入学管理工作,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学籍变动情况,将保障留守儿童按时入学作为控辍保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监护人变化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并及时更新,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支持。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重点提高班主任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注重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纳入各项活动。

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在举办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时,要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缓解其孤独情绪,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校园氛围。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不断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加强留守儿童法制安全教育。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组织安全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增强留守儿童自救自护、应急避险能力,预防溺水、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的伤害。推进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及早发现和纠正个别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发生。预防和打击侵害留守儿童人身财产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切实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加强家校联动组织工作。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和班级组建家长委员会时,要遴选热心留守儿童工作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家长委员会要引导外出务工家长以各种方式关心留守儿童,协助学校加强留守儿童教育,支持、推动学校对学习和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特殊帮扶,努力化解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增强其做好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家庭责任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同时长期务工、督促父母定期回家探望等形式,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监护责任,逐步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缺失问题。

五、逐步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

支持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各级妇联组织、关工委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协调有关方面大力宣传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综治组织、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要协调配合妇联组织和关工委组织面向不同年龄阶段家长、不同类型家庭,围绕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监测、生活习惯养成、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开展富有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支持做好留守儿童社区关爱服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和村组,要充分发挥妇女儿童之家、文化活动站、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七彩小屋”等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其规范运行。通过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托管中心等形式,聘请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公益人士参与,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倡导邻里互助,认真选择有意愿、负责任的家庭,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照料留守儿童。避免出现个别留守儿童生病无人过问和照看的情况。建立16周岁以下学龄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以保证将其纳入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篇4

一、农村“三留守”人员的问题及表现

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6100万以上,留守妇女约4700万,留守老人约5000万。长期留守的现实导致农村“三留守”人员的问题变得日益凸显。

1、留守儿童问题(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只能交给祖父母照顾,由于祖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满足不了其学习、教育和管理的需求。重养轻教的隔代监护只会溺爱和放纵孩子,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2)性格缺陷严重。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1年回家1次,有的2~3年才回家1次。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性格、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缺乏亲情关爱,导致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卑、任性,有的甚至存在暴力倾向。在目前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大约80%的案件涉及留守儿童。(3)安全存在隐患。主要是意外事故和人身侵害。父母的远离使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监护,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案件正在成不断上升趋势。

2、留守妇女问题(1)生活压力沉重。留守妇女除了要照顾孩子、赡养老人,还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尤其是农忙时节,留守妇女必须独自承担高强度的劳动,其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精神生活匮乏。大部分留守妇女的娱乐活动单调,与丈夫交流的次数较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精神空虚、孤独苦闷。婚外情和“第三者”插足导致留守妇女婚姻面临严重危机。(3)安全面临风险。由于男性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家庭的安全防范能力大大减弱,加之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治安薄弱,留守妇女面临安全风险。留守妇女家中失窃、受到害的案件时有发生。

3、留守老人问题(1)身体脆弱。留守老人除了要照顾孩子,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脆弱的身体再次承受更大的压力。农村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导致很多患病老人只能小病扛、大病拖,最后给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2)孤独寂寞。由于思念儿女,缺乏陪伴,大多数老人孤独感非常强烈。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诱发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的发生,甚至自杀。有的地方就曾报道过“农村空巢老人自杀三天被发现,孤独寂寞成自杀原因”的事件。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留守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

在留守问题还无法短期解决情况下,针对上述农村“三留守”人员存在问题及表现,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应包括: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形成关爱服务体制、建立关爱服务阵地、组建关爱服务队伍、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1、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一是从长远来讲,首先要逐步加大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或就近就业。其次,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尽量从源头上减少农村“三留守”人员的产生,这是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的治本之策。二是对已经产生和形成的农村留守人员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进行摸底汇总并建档造册,建立农村留守人员动态监测信息库,经常性地做好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突出问题的排查工作。三是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和突发事件要进行及时干预。特别要对受到侵害的留守妇女和儿童及时进行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让其早日摆脱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制一是各级党委要专门成立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把解决留守人员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的投资力度,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加强资金监管,执行专款专用。三是民政、教育、文化、妇联、团委等部门在组建服务队伍和开展活动方面要密切配合,形解决“三留守”问题的合力。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长期参与到对留守人员的关爱服务中来。五是完善留守人员法律法规,加大对侵害留守妇女和儿童权益的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

3、加快建设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阵地一是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托儿所,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预防留守儿童各类问题的发生。高标准建设村级留守儿童文化活动基地和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完善硬件设施,丰富农村留守儿童文化生活,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二是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加快形成紧密的互助机制,使留守妇女在生产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安全上相互关照。三是加快农村幸福院、老年餐桌、日间照料中心等农村养老机构建设,解决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缺乏照顾的问题,为留守老人提供就餐、休息、娱乐、医疗康复等服务,使留守老人享受“离家不离村”的养老服务模式。

4、加快组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队伍一是“一对一”为留守儿童确定一位“家长”开展结对帮扶,补偿缺失的亲情,让其感受“家”的温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二是建立驻村民警和乡镇村组干部联系农村留守人员制度,定期深入留守家庭,梳理问题,化解矛盾。三是积极联系和协调多方社会力量和热心人士成立志愿服务队伍,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经济扶助等方面的服务,帮助解决个人和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篇5

关键词:足球运动;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实验研究

1.问题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均外出务工,留在家里或寄养在亲戚家中,和父母分开生活时间超过6个月,年龄在6-14岁的儿童。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且规模尚在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等不良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出现体质差、学业低下、心理障碍(自卑心理、孤独感、焦虑、攻击性)等一系列的身心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也成为不同学科领域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近期,来自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发现这些身心问题的产能落后于非留守儿童。

2.3讨论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执行功能落后于非留守儿童。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育不良的特征,为开展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在于:留守儿童受到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缺乏父母照顾、缺乏有效管理和约束等一系列社会、学校和家庭不良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影响其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消极因素,会导致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育受损。综上可知,不良成长环境因素导致了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育不良,而发育不良的执行功能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导致其产生身心问题;留守儿童的身心问题形成和发展,又会使得其成长环境更加恶化,如此发展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如果想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打破上述恶性循环,积极开展探寻有效手段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

3.研究二:8周足球运动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实验研究

研究一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执行功能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存在发育迟滞现象,应考虑采取有效途径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基于此,研究二针对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育特征,设计8周足球运动干预方案,并通过实验研究考察足球运动方案对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作用,为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提供证据。

3.1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研究对象

从江苏省涟水县某小学四年级班级中选取留守儿童较多的两个班级,从这两个班级中经筛查各选取留守儿童24名。留守儿童入选标准与“研究一”相同。

3.1.2实验分组

实验分M采用抽签法确定,把选取的学生按照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体育课实施为期8周有设计的足球运动方案,对照组在体育课进行常规足球运动教学。8周后,实验组实际完成实验的学生为21名(男11人,女10人),平均年龄9.38±0.50岁;对照组为20名(男10人,女10人),平均年龄9.20±0.41岁。

3.1.3足球运动方案

设计思路:针对留守儿童群体身心特点及执行功能发育特征,利用足球运动的价值,依据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依据运动影响执行功能的三个途径:动作特征、运动情景和运动强度设计和实施足球运动方案。具体思路:1)动作特征:每次足球课在动作编排上包括丰富的促进执行功能发展的针对性动作、新颖动作和复杂动作,2)运动情景:教学中通过设置合作情景、多记忆点情景、多任务情景以及问题情景等发展儿童执行功能,3)运动强度:采用中等强度获得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最佳效果。

方案内容:主要为足球的学习、练习和比赛,辅以少量的体育游戏,内容同常规足球运动教学内容;但如上“设计思路”所述,内容实施过程通过动作编排、运动情景设置以及运动强度控制等手段重新设计。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运动期间学生平均心率控制在(220一年龄)×(60%-69%)范围;运动频率为每周2次;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40min,方案共持续8周,16次课。

方案实施:实施时间固定为学生的体育课时间,方案实施为双盲,以消除实验参与者可能出现的主观偏差。每次运动干预开始选取5名学生佩戴RS800CXSD型心率遥测仪(芬兰产),监控运动强度。

3.1.4执行功能测量

使用执行功能测量工具和方法与“研究一”相同。

3.1.5实验程序

本研究为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2(测试时问点:前测、后测)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为被试问因素,测试时间点为被试内因素。

整个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前测、运动干预方案实施和后测。前测:运动干预方案实施前进行,首次测量实验组、对照组儿童执行功能。运动干预方案实施:利用8周、每周2次的体育课时间,实验组实施足球运动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足球运动教学;后测:方案实施结束后再次测量实验组、对照组儿童执行功能。

3.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标记显著性差异即P≤0.05,用“**”标记非常显著性差异即P≤0.01。

3.2结果

3.2.1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执行功能的同质性

留守儿童运动干预前后执行功能的描述统计见表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各组执行功能进行主体问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抑制功能t(39)=0.612,P=0.544>0.05,刷新功能t(39)=--1.465,P=0.151>0.05,转换功能t(39)=0.615,P=0.543>0.05,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执行功能三个子功能不具有差异性,即两组儿童生的执行功能三子功能具有同质性。

3.2.2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整体执行功能的效果

对2(组别:对照组、实验组)×2(测试时间点:前测、后测)混合设计的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足球运动对农村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整体(包括抑制、刷新和转换三个子功能)影响,结果发现,组别效应(F(1,39)=14.51.689,P=0.00

3.2.3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执行功能三个子功能的效果差异

1)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抑制功能的效果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足球运动方案对抑制功能的影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F(1,39)=7.51,P=0.0090,05)没有显著性差异,时间效应(F(1,39)=53.574,P=0.00

2)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刷新功能的效果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足球\动方案对刷新功能的影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F(1,39)=27.42,P=0.00

3)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转换功能的效果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足球运动方案对转换功能的影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F(1,39)=8.366,P=0.006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时间效应(F(1,39)=63.967,P=0.00

3.3讨论

本研究发现设计的8周足球运动干预方案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执行功能具有提升作用,首次揭示足球运动与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本研究中的足球运动方案设计是探索足球运动与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关系的关键。需要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不是所有的体育运动或某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效果,而是科学和精心设计的运动方案才能有效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不断增加的研究结果发现,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运动方案有其基本特征:1)需针对儿童群体身心特点及执行功能发育特征,2)基于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理论和研究成果,3)依据运动影响执行功能的动作特征、运动情景和运动强度三个主要途径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8周足球运动方案的设计具备以上特征,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首先,从动作编排上来看,每次活动方案内容既包括丰富的促进执行功能发展的针对性足球动作,又包括而新颖性和复杂的足球动作,这些动作的学习和完成更需要执行功能统筹、协调和控制各种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其次,从足球运动方案的情景设置看,每次活动均涉及足球的学习、训练或比赛,呈现出多情景和多转变的特点,整个运动中需要多种认知成分交互变换、共同协作才可完成,蕴含着丰富的执行控制过程。第三,从足球的运动项目特点来看,足球是一项集速度、力量、灵敏、智慧、集体性以及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学习、训练和竞赛中需依靠抑制功能克服外界的干扰:及时对足球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的把握需要刷新功能将新旧信息交替更新、储存;而不同的动作之间顺利变换需要转换功能的帮助。由以上三个方面可知,设计的8周足球运动方案包括丰富的执行功能操作训练,训练的经验得以强化,进而提高了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另外,中等强度的运动所致留守儿童生理的改变,也可改善其执行功能。已有的研究发现,运动能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血管生成、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以及激活神经内分泌通路,进而积极影响执行功能,且中等强度的运动效果最佳。本研究足球运动方案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和频率、比赛等手段来达到中等强度获得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揭示设计的8周足球运动干预能提升留守儿童的执行功能,拓宽了该领域研究对象,首次证明体育运动也是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有效手段,为全面阐明运动与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本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该领域尚有许多课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如开展足球运动干预对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追踪及后期效应研究等,为全面阐明足球运动与留守儿童执行功能提升关系提供基础。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大力实施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全国已有上亿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打工。然而在这样庞大的数量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已为人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经济问题等种种原因,将子女留在农村,这些农民工子女集中起来,变成了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不断攀升。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人生如此重要的时期,他们的父母离家外出打工,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由于在成长发育时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生活环境也不稳定,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认识、价值上的偏差和心理发展异常,致使他们的成长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然而,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因家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他们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成绩普遍不理想。

(2)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需要父母关爱和呵护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感很强,然而父母外出打工使他们长期置身于一个并不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同时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留守儿童还有可能负担较重的家务劳动。

(3)心理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对其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的温暖,情感上得不到及时的交流,从而导致其性格上的缺陷,他们一般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焦虑,性格也比较脆弱。他们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与临时监护人相处常常不融洽,从而导致更强的孤独感。

(4)安全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常常会出现问题,监护人对孩子缺乏管教,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安全教育隐患,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极易产生安全问题。

(5)行为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因其性格上的缺陷在群体中常常表现为不合群,叛逆,固执,不能与群体和睦相处,个别儿童还有暴力倾向。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的分支学科,是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其独有的理论视角和工作方法,为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间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问题和干预效果提供专业服务。

目前,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并且成为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常常涉及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方面等环境因素。学校社会工作注重从心理、情感等角度出发提供人文关怀,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学生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因此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方法

基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形式,立足农村中小学,借助学校以及留守儿童所处的社区所能提供的现存资源,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与方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其自身全面、健康发展。

1.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学校社会工作者常常用它来处理儿童问题。根据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了解特殊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人格特点和心理状况等情况,学校社会工作者采取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时,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农村留守儿童并且充分信任他们,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与留守儿童内心的感受与情绪的交互来建立专业的关系,从而能够顺利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开展个案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

2.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分享,使组员表达个人对他人的理解与关心,并且通过小组力量使组员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消除自卑心理。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时,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发展社会、模仿行为、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以及情绪宣泄等治疗方法帮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提升学习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对困难的承受力。

3.社区工作

学校与社区关系密切,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同时建立起学校与社区的良好互动关系。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留守儿童社区工作时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助社会上的物质帮助和政府的经济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同时弥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在其身边造成的空虚及课余活动的不足。学校社会工作人员也可以在留守儿童所处社区建立如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建立留守儿童专用档案,同时举办一些活动来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总之,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的长期关注与参与。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中国妇运,2008,(6).

[5]李序科.学校社会工作视阈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

[6]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

[7]梁胜.关注农村“留守综合征”(上)[J].农家参谋,2004,(8).

[8]马润生,尹书强.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契合性、困境与途径探索[J].黑河学刊,2008,(6).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