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意义(6篇)

时间:2024-09-10

家校合作的意义篇1

关键词:大学校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训的故事

为更好地在大学生群体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创新路径、提高实效,从2014年4月起,全国各高校纷纷立足本校校训,深入挖掘内涵,从校训的酝酿、创立到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总结、凝练、概括出具有本校特色且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阐释出各自校训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与意义。尔后,从4月25日起,“校训的故事”系列文章在光明日报上陆续刊载。陆续刊载的27所高校的校训,从不同侧面诠释我国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与联系,打通了利用校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这27所高校,从地域角度而言,分布于全国各地,具有普遍的地理代表性;从办学层次、类型、历史等特征而言,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型的高校,具有极强的范围代表性;从内容上而言,基本都可归纳概括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具有很强的意义代表性。从这兼具多种代表性的27所高校的校训里,我们窥见大学校训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进而诱惑笔者从这27所高校出发,探讨我国大学校训的魅力与他们超前的时代意义。

一、地域分布广泛

本次选取的27所高校,分布于全国各地。从行政区划而言,一共包括14个省、3个直辖市和一个内蒙古自治区。地理区划而言,一共包括6个地理区位,其中,华东9所;华中3所;华北8所;西北2所;西南1所;东北4所。从地理区位的选取角度而言,这些高校基本已经代表了全国各地的高校,在地理意义上,具备足够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二、学校特征各异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类型各异,因此,所选取的高校必须在不同类型中进行挑选,才能有效证明高校校训广泛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在刊载的27所高校中,从办学层次而言,属于国家“985”重点建设高校共计19所,占到总数的70.4%;属于“211”重点建设的高校共有5所;属于省、市属重点高校的有1所;属于一般性高校的有2所。各个层次的兼顾,说明各层次高校的校训均具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占到绝对比重,也说明高水平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所肩负的更重大、更艰巨的使命与任务。从办学类型而言,85.2%的高校属于综合性院校,这多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校合并、全面建设后综合性院校比重增加所致。从办学历史而言,百年老校的有14所;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建校的有11所;新中国成立后建校的有2所。各个历史时期建校的高校都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说服力,尤其是百年老校占到最大比重,说明历史悠久的高校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坚守与传承,也足以表明高校校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先天的遗传基因与一脉相承的特性。

附表1:27所高校地理分布

附图1:27所高校办学层次图

附图2:27所高校办学历史分布图

三、内容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纵观这27所大学的校训,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校训内容大多来自古典诗文,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礼仪。

经过统计,27所大学中,有19所,近70%的大学校训是直接或间接引用中国传统古典诗文的。这些校训的确立者内心都是希望利用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教化学生,教育学生要效法古代贤哲先贤,以他们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以此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与旨归。

(二)校训内容各具特色,体现大学的精神与作风。

27所高校校训各不相同,从字面意义上体现了各自的特色与区别。从校训的提出、讨论、研究到最终的确立来看,各个大学或是从学校筚路蓝缕、建校的艰辛凝练校训;或是从学校学科特色出发总结校训;或是通过对时代要求的考虑,不断创新、调整校训的内容。这些无不体现出大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与独立思考、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也是校训之所以能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之一。

(三)校训内容先天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契合度。

在契合度上,我们首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再对27所大学校训进行分析,探究两者的契合度。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主要是从三个方面阐述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代表国家层面,主张国家的自强与独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代表社会层面,主张社会的公平与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代表公民个人层面,主张个人的道德修养。

2.校训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经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分析,我们大致进行了总结概括,27所大学校训中有25.9%的大学校训体现出校训创立者从国家命运出发,要求学生勤于治学,为民族解放与国家富强而奋发图强。有14.8%的大学校训则表现出,学校要求学生要形成公平意识,为建设先进的法治社会而努力。有高达59.3%的大学校训显现,大学要求学生能够以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仪,以良好的道德养成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

家校合作的意义篇2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35-02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定时期、一个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是在一个社会中起支配作用、居统治地位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之魂和最高抽象,集中表达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的战略任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摇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依据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系统的本质和灵魂,规定着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提出和凝练是时代走向的现实诉求,体现了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社会结构发生新变动,这种变化需要核心价值观共筑全社会的思想基础,统一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需要。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倒逼而产生的,有其现实背景。意识形态工作不可小觑,意识形态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民族的兴衰成败、关乎社会的安定团结。新常态下意识形态斗争此起彼伏、形势异常复杂而尖锐,各种思潮竞相发声,意识形态“终结论”、“虚假论”、“淡化论”、“多样化”等错误论调混淆视听,西方国家竭力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炒作敏感热点问题、颠倒是非、歪曲历史和英雄人物,通过各种手段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多个话语体系和舆论场并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马克思指出:“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时代的发展需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社会各阶层所认同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它揭示和履行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立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宝库的客观要求,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共识的关键渠道。

高校是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它们长期争夺的主要对象,它们凭借经济和科技等优势传播西方价值理念和制度模式。同时,网络也以其自身的便捷性、开放性、隐匿性和互动性吸引着大学生,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眼球。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娱乐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高校是思想的传播地、知识的集散地、人才的培养地,承载着神圣使命,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打好主动仗。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常态,必须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主动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自觉践行“三个倡导”,增强高校师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和根本价值。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和个性、人的社会关系、人的劳动和能力等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具有多维目标,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

人是发展的目的,人的自由、民主、发展和权利也是社会主义积极倡导的主流价值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终极关怀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孜孜不倦的奋斗方向和价值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目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凝聚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作为物质基础的,一定程度上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孤立地、抽象地谈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发展过程,要科学看待当代中国的国情,清醒地认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成熟不完善的方面,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且具有多层次性。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一些人在追求价值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共产主义信仰缺失、精神迷失、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这些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关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时,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老老实实艰苦创业,为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力量。要尊重大学生地位主体性、个性差异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培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时,使大学生的地位得到尊重和认可、个性得到自由而充分发展,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成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时,使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和共同习惯,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和行为规范的人,通过实践的潜移默化实现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个人与他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能依据

高校是传授新知识、孕育新观点的思想库,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新型智库的基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高校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属性,文化是高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因。文化功能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和崇高使命。高校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充分发挥其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作用,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扩大我国先进文化影响力,尤其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做引领者和示范者。

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政治文化一体化,西方国家通过自身的文化资源对其他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影响,它们的文化霸权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文化安全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需要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需要广泛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先进文化;既需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也需要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因此,要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仔细区别外来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认清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当今时代,各种文化既共生共长,又相互涤荡,

古今文化、中外文化在文化时代变革的环境中并存。这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新兴媒体的传播时代,信息鱼龙混杂,高校面临新常态下的文化生态。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坚守文化阵地,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发挥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自身优势,主动传承优秀文化、积极引领先进文化、注重创新时代文化、善于弘扬主流文化。高校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助推器,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在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共识,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步。高校在引导师生进行文化选择和创新、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实施文化育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制定现代大学章程等方面,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生生活、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文化建设,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坚守高校文化崇高的价值取向,依托人才优势加强理论创新、积极培育创新文化,不断加强对外交往、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增强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做到守好土、尽好责,真正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研究”(DSBD14YB27)

家校合作的意义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6-0072-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

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目标,要实现三大目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培养专门人才,就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的接班人,合格的接班人必须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开展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这项工作,是高等院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灌输”的说教方式,以引导为主,取得教育实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进,高校校园存在着多种不同价值观的社会思潮,有些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矛盾。思潮多样性的存在,影响着高校师生共同价值观观的形成,给思想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引领高校校园思潮的价值观基础,已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思潮。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实现和谐文化的基础,也是培养思想过硬的祖国接班人的保证;从教育意义上来看,这是党和国家给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者们的任务,而且是必须要完成好的任务。要理解这项任务的意义,首先要了解社会思潮的涵义,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体现的是同志阶级的价值观念,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社会思潮通常是通过高层知识分子向青年学生传播,再由青年学生扩散到社会大众。从这个传播路径来看,高校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校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新中国各代国家领导人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造大学生思想之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因而必须要让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铸造大学生的思想之魂。高校作为社会思潮的集散地,青年大学生对各种意识形态都比较敏感。这需要高校广大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来明辨是非,抵抗错误的社会思潮,成为政治思想上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大学生人生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系的主题,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和价值目标,深刻认识其科学性,让他们接受和认同这个理想。这个理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家领导地位,期间我国的兴衰荣辱还历历在目,因为有了共同理想,我们才了三座大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前行。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中华儿女才能追求共同的梦想。因而有必要增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理解共同理想对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真正意义,为我国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做准备。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精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两个精神”是精髓。“两个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两个精神的要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最本质的文化素养,体现为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的时代精神是以革新为本质,是全国各族人民富有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原动力。在对高校学子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时,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汲取营养,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传承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出革新的重要意义,明白时代精神的真正内涵,开拓进取,求实奋进,让青年学子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思潮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路径

高等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教学活动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校园的社团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师的素质培训,甚至包括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政治思想的一部分,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具有理论性强,难于全面把握的特点,这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带来了困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行动的指导,需要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将思想转换为行动的指导,为此我们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模式。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是要尝试把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引入到教学中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论性较强,比较适合授课,但教学效果难于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分清主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因而必须要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两个精神”是精髓,最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案例来领会两个精神的要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针对这块内容,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是非观,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一种方式,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社会实践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造思想,让思想来指导行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教学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首先是要通过社会调研、专题研讨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理论学习必须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其次是让学生深入农村和城市,了解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进步、秀美的风光和真实的民意,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将他们追求个性、思维活跃的特点变为提高学习效率的优点,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大学生生活中,让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所有教学科研活动中。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最高境界,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建设等方面,通过对学生思想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他们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更新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从内涵改进工作内容,外延上扩展工作范围;以人为本,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塑大学价值观,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积极促进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拓宽高校文化建设的阵地范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并为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利用好校园网络,通过强化校园网站和论坛的建设,来引导学生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世界观,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来引导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正确认识。

4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贯彻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它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理想四个方面。当前我国的师德教育还存一些缺陷,如缺乏主流引导思想、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不同步与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等。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处事。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师德建设成果。

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和科研两条线上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学上,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努力钻研教学内容,认真备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科研上,针对本专业的特点,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让自己成为本专业具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其次,要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即使是专业课的教师,也要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修养的人。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渗进专业课的教学中。

第三,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荣辱观。有了正确的荣辱观,教师们才会严于律己,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要让教师不断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在思想上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的一致。在言行上做到“美其言,慎其行”,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单靠教师自身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进行规范、引导;需要高校在措施和机制上不断的创新,将国家的制度落实到实处;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引导高校校园思潮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一项任务重、难度大且复杂的工程,应该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为提高效果,还需要求新求变,不断使用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来改进教学,摸索出一条适合当代高校学子特点、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之路。这是国家和民族对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职责所在。具体来说,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把尊重差异与批判错误结合起来。在坚持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时,一定要兼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种思潮百家争鸣、百家开放、念兼容蓄、和谐相处,这样的校园思潮才是兼具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批判错误的思潮,敢于和那些腐朽、没落的观念做斗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依据,批判那些唯利是图、荣辱不分的思想观念,以社会主义民族精神为指导,同一切反动的思想和言论做斗争。

二是把包容多样与确立主导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待其他观念的基本态度,社会主义者从来都是拥有广阔的胸怀,能够接求同存异的人,同时,多元思想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自我完善,在矛盾中斗争,在矛盾中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确立一个主导的观念、主导的思维,“一元统领”、“协调有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要求,主力思潮会带动社会向前发展,能让我们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协同奋斗。

三是把净化思想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净化思想就是要求高校师生在解决自己切身利益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世界观,妥善解决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地去解决师生员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安居乐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对推动校园思潮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而积极的意义。

四是要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的关键。高校学子是校园思潮的主体,改造主体的日常思想品德就是改进了校园的思潮。高校学子要积极参与,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五是将预测趋势与引领方向结合起来。预测高校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潮,不仅需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各种矛盾的变化趋势,以揭示不良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而且还要注意把收集到的各种思想理论信息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形成不同社会思潮的共同因素和相似现象。只有认清了校园思潮的本质和传播规律,才能科学预测其传人校园的内容、途径和可能的影响,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

预测的目的在于引领方向,在引领方向时,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来阐释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要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分化中国的图谋,说明维护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有效的分析与引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在“引领”战略上,要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网络的监管;要借助校方的公信力地位,牢牢掌握宣传上的话语权。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将预测趋势与引领方向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占据高校的思想阵地,并转化为校园群体意识。

家校合作的意义篇4

关键词:基层党校;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观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要强大,既要有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要有文化软实力。仅有硬实力,没有文化软实力,这个国家立不起来也强不起来,就是一时立起来、强起来,也不能久远。怎样发展文化软实力?根本的是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文化蕴含着价值、承载着价值。文化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其中的价值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文化的传承实质是价值的传承。文化是以文化人,实质就是以文化中的价值来化人。如果价值缺失了,文化的魂就没有了,文化的精髓就丧失了。正如所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选择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与价值观密不可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是从资产阶级价值观中孕育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也是从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孕育出来的。国家治理产生于价值观,国家治理过程也离不开价值观。国家治理既要使经济社会顺畅发展起来,也要使精神昂扬起来、精神力量发展起来。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在于为全社会树立“主心骨”,为全社会树立一面精神旗帜,使全社会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基层党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担负着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二、基层党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基层党校作为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的学校,从党校的功能、地位和自身优势看,基层党校理所应当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头堡”;从党校的导向、影响和作用看,基层党校干部职工理所应当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基层党校培训工作正确发展方向的行动指南。党校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校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对党校教师的本质要求。坚持用党校核心价值观主导和引领党校教师队伍多维度、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追求,牢牢把握党校教师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保证党校培训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层党校服务和谐社会、提升党校教学科研水平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念均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甚至道德败坏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和威信,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如何加强新时期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课题。

三、基层党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

1.干部培训优势。

(1)基层党校有着科学的定位。基层党校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党委的重要部门、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构、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党委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智库。

(2)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方式日趋完善。基层党校现多采取党员领导干部定期轮训和一些不定期的培训相结合、主体班次与其他班次相结合、领导干部培训与一般党员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基层党校的教育培训早已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3)基层党校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教育培训网络。基层党校设置逐渐完备,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系的广覆盖格局,是党内教育发达通畅的培训路径,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理论武装的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而科学理论武装正是基层党校教育的优势。党的历史表明,利用党校这一阵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已经成为我们党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

家校合作的意义篇5

过去的2022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是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甚至于对于人类历史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提出过:“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所有历史出现的新崛起国家一样,我们作为新秩序的引领者,在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面临者空前复杂的情况。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尤其是广大基层劳动者的意识形态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年11月9日,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的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有力回应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亟待加强的现实必要性,适时提出了当前如何主动创新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指向性。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更要从时代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社会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根源来自实体经济。早在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是需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基石的。职业教育就是这些基石打造的核心环节,而中等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中的根基和中流砥柱。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就没有整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健康成长。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给社会提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国家的改革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都会沦为“空中楼阁”。诚然,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离不开顶层的科学研究人才。但是,最终的落实者和推动者,还是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基层劳动者。所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口号,而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内容。要知道占据着绝对多数的基层劳动者,如果他们从接受职业教育开始,他们的意识形态教育就是有欠缺,如何能指望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

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政党、国家的思想标志和思想导向,它表明了政党、国家的性质,引导着政党、国家的走向。信奉什么主义、坚持什么思想,决不是小事情,而是关系到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向何处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立足本职工作,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党员教师、思政教师、基层党务工作。坚守住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就是我的使命和职责!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识形态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渐成型。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常常表现出反抗和困惑。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学生们经历的中考的失败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不认同,他们的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家长和教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家长和学校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同时这些学生还充满着困惑,他们会用好奇的目光审视面前的新世界,如发现社会现实与书本上所学的有很大差异,就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困惑。困惑加上反抗、叛逆,同时现在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很容易受到来自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反共反华思潮的影响。让他们对于西方那种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和向往,目前很多学生都在生活上标榜美国式嬉皮文化、反社会文化、非主流文化。肆意的谈恋爱、纹身、打扮的奇装异服、抽烟、喝酒,更有甚者涉毒、滥交的情况也不是个例。很多家长和部分的教育工作者,甚至一些所谓的“公知”认为这只是学生成长中的正常现象,等他们成年后就会慢慢的改变。殊不知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倒向西方,对我们国家会有极其深远的危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利用意识形态上的侵蚀带来的恶果还历历在目,现在的情况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上泛滥的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的青年,尤其是叛逆和困惑更为严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危害更大。往往教师们长时间的耐心说教,赶不上他们所谓“爱豆”的一句话。试想一下,一个不爱自己家庭,不爱自己班级,不爱自己学校的学生,他能去爱国吗?他能和党的意识形态一致吗?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形式主义、片面化、单一化、专业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缺失。

首先是形式主义,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做出过重要的阐述。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学校只重业绩,尤其是规模化的业绩。在意识形态工作上仅仅停留在开会和转发文件上。为了学校学生数的稳定,对于存在于学生中的明显的意识形态问题,只是通过简单的方式处理,更有甚着直接回避。造成了西方腐朽的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在学生中蔓延。其次是单一化,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当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出现偏差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由专业教师兼职的班主任来进行谈话说教。在网络时代单纯的说教本来就效果甚微,更不要说班主任们的思政水平有高有低了,这样单一的意识形态工作,其结果只能是隔靴搔痒。第三是片面化,有些人认为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思政课。把思政课作为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全部,这种单一化的错误,让我们把大量的意识形态阵地都丢了。意识形态工作是要贯彻在学生在校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上时间和课余时间。仅仅指望每周两节的思政来解决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最后是专业化仪式形态工作队伍的缺失,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没有专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或是专门思政教育人员。班主任和教师的思想觉悟参差不齐,急需要一批专业的思政人员,这些人员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思政经验和特殊的训诫权力、手段。否则在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就是水中捞月。

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家校合作的意义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问题,是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所谓价值观,就是如何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它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帮助和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观的内涵

人生价值观问题,历代思想家、伦理学家都进行过详细的论述,儒家的观点是重义轻利,孔孟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墨家和法家则反对儒家学派的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主张义利合一的功利论,认为物质利益是“义”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条件。古代的思想家、伦理学家都从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一个侧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既有合理的因素,也存在不足之处。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作为传统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主要有:一是道义论强调道德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过程中的导向、协调作用,使道德成为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的制约因素,这对于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人们的道德标准,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蔓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功利论”强调以“利”生“义”,把道德的提升建立在人们物质生活温饱的基础上,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强调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前提,这一点也是值得借鉴的。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的价值观,应当成为人类发展历史上一种新型的道德论,它的内涵更丰富,不仅要把道德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结合起来,而且要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标准,坚决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的腐朽思想。

二、当代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从其主流发展方向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能够以国家、社会、学校和班集体的利益为重,发扬集体主义的精神,做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为班集体和同学做贡献,有的学生甚至不为名,不为利,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科学技术知识,争当模范和表率。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认识模糊,有的可能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出现了轻义重利,轻纪律约束、重个人自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崇尚自我设计,追求个人自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喜好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离群索居;在一些攸关学生利益当中,抛弃公平竞争原则,拉关系,走后门,不讲诚信原则,随意毁约和违约,崇尚极端的利己主义;在择业观念上,选择单位考虑主要因素是“工作时间短,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呈现一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受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理想、道德、信念问题上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过分追求目标的功利化和短期效应,过于讲究实惠,放弃艰苦奋斗的精神,人生价值观严重扭曲,产生这种消极的价值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金钱强化意识的负面效应。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崇尚“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资产阶级信条,认为“学不在精,有钱则灵;知不在深,赚钱就行”。因此,他们对金钱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的心理,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其二,个人利益主体化的倾向越来越浓。伴随金钱意识强化的结果必然是个人利益越来越主体化,这表现在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三者关系问题上,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更重视个人利益的实现,认为只有个人利益的实现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因此,他们越来越崇尚“重利轻义”、“重索取、轻奉献”的价值观。其三,专业知识和技能趋于实用化,轻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个赚钱的好工作,对一些热门的专业学业习的兴趣较浓,对一些基础课则采取应付的态度。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对文凭、专业证书的重视,使得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认为只要有了几张专业技能证书就可以“横扫天下”,外面有大把的工作机会和高薪在等着他们,至于如何冷静地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明确的目标努力学习则很少主动思考。表现在行为上不求上进,上课玩游戏、睡觉;在思想品德上缺乏诚信、阳奉阴违,破坏公物和环境卫生等现象。其四,择业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功利化。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学生所崇尚的是“到外资企业去,到最赚钱的地方去,到最轻松、环境好、待遇最高的单位去”的择业取向,与以前职业院校毕业生所信仰的“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择业取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当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宁可坐在宝马上哭泣,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句话可能只是少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真实想法,但那种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的思想暴露无疑。这些学生急于从对财富的拥有上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而且这种成功的获得可以是自私的,甚至是不择手段的,是“只要结果,不在乎过程”的功利思想。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下,他们把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因此,许多职业院校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其择业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

三、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

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问题,是检验当代职业院校毕业生价值观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解决为谁而学,为何成才,如何择业,怎样谋生,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等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国家和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决定了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求人们将国家、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市场经济使国家和社会利益得以物化,从根本上保证了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发展,因此,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求在承认国家、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的前提下,必须发展社会的共同利益,在道德上维护这种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强调个人利益对于社会经济行为的积极作用,从道德上纠正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忽视和否定个人利益的倾向,从而使个人对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有了可靠的保障。我们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要教育职业院校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没有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个人的合法利益就不可能得以实现;反之,个人合法利益的实现必将促进国家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有做到先公后私,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才能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要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经济,它要求人们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更不是见利忘义,而是奉献与索取相结合的合法取利的价值观。所谓合法,就是坚持“义务的履行”和“权利的享受”相统一,以诚实守法为准则;所谓取利,就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手段,获取物质利益来满足自己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是奉献和索取相统一论者,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和力量源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我们党重视个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强调公民应当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实际上,奉献和索取是人生价值中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因此,当代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索取的辩证关系,懂得没有奉献,就不可能有索取。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认为索取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而有害的。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只有大家都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社会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才能为每个社会成员的需求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奉献,也要索取,不占便宜,也不吃亏,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种观点貌似合理,但实际上这种做法这是“只索取不奉献”改头换面的巧妙说法而已。我们知道,每个人降临到世界上,总是把前人创造的财富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样道理,他也必须为下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社会才能延续和发展。如果奉献多少、索取多少,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奉献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涵义。因为,同量的奉献之于同量的索取,并没有给社会增添价值,奉献仅仅是对自己而言的。可见,“奉献多少索取多少”与“只索取不奉献”一样,其实质都是个人利已主义,这样的人生实际上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应当摆正奉献和索取在人生价值中的位置,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做有益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少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有这样做,才能称得上是有价值的人生。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要紧密联系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国家、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含义,真正确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杨鑫辉.现代大教育观中外名家教育思想研究[C]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5

[2]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人民日报2004.5.5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