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范例(3篇)

时间:2024-09-10

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范文

一、要增强教师求知的需要

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与时俱进,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创意和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要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诸多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要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要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七、要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八、要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的培养。

九、要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

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范文篇2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兴趣,学习自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查询与收集,合作小组的组成到活动的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自主选择。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学习伙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只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指导、研究难点的点拨、研究条件方面的支持和对研究结果的评价上。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个人独立研究,组成研究小组进行集体攻关,调查研究,实验验证,以及理论探讨等等.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课题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相应的学习形式.相比于传统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有了更多的“自选动作”,不再只是根据教师的权威进行单一的“规定性的动作”,学生的学习形式更为灵活,更显得丰富多彩.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和“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一是重实践,二是重开放,三是重探究,四是重自主,五是重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是研究和探究。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自助查询收集资料、搞调查、做实验、走访专家等,并对信息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形成研究报告,得出研究结果。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学会了研究的方法,获得了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更接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主动的学习,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通过发现和探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关爱自然、关心社会、尊重生命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研究的过程,以学生参与程度等为评价的依据。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它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学习活动,其重点不在研究的结果,而在于学习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通过研究的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情感,并以研究为依托,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达成学习目标。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探究提供机会。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生活等方面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感悟,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在观察分析、探索等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品质,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和不断探求的进取精神。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利用和整合信息,获取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进而获取知识,逐步提高收集、分析、利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成果。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相互沟通与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体验到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快速获取信息,达成学习目标,从而认识到合作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发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4)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那些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从而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5)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我们的基础教育过于偏重于以应试为目标的接受性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两强两弱”(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弱)之现状。研究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的挑战,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强调实践体验,强调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归结为一点即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互动性和过程性是研究性学习呈现出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校研究性学习;现实误区;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28-02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很快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迅速从中小学扩展到高等学校,从全日制教育延伸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高校研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与误区。

一、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现实误区

中外教育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应该非常明确而具体,并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事实上,由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加之其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定位不准、认识模糊、把握不住等问题。

1.研究与学习割裂

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着眼点应指向于学习,研究只不过是学习的一种状态,是学习的限定语,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是一致的,其目标应指向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指向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并非研究和学习本身。学习是研究的前提和追求,研究是学习的方式和状态,我们惟有将学习的基石垒得更扎实、更雄厚,研究才会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我们惟有持久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学习才会显现成效、有所归依。纵观现实中的高校研究性学习,往往把研究与学习割裂开来:一是只要学习不要研究,用常规的学习代替研究性学习,或把技艺的简单模仿当作研究性学习。有的学校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知识技能搬进教室,有的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知识大加灌输,甚至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当成了研究性学习。“许多学校一旦离开传统知识学习的据点,便告别了固有的知识储备,踏上了‘天花乱坠’的务虚之路。”[1]二是只要研究不要学习,认为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么就像科学家一样得出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要么使学生们根本无法企及。他们不知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是人人都可以掌握和运用的。他们偏离了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根本目标。

2.结果与过程分离

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结果,结果因其外显性、实在性、可测性在目标追求中很得人们青睐;过程就是人们追求目标的经历,过程因其内隐性、潜在性、难测性在目标追求中易被大家忽视。在现实的高校研究性学习中,人们往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表现在:一是注重结果性目标,以是否出现了预期的结果为研究性学习达成目标的标准,过分看重论文、发明、发现等,而忽视“生活的智慧”、“精神的力量”和完整的人格等因素;二是注重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在活动后所表现出的教育结果为基准,看重的是“唱唱跳跳”、“热热闹闹”,研究活动仅有形式,没有内容,表面轰轰烈烈,丰富多彩,实质上根本不能触动个体的内心世界的成长和成熟;三是忽视体验性目标,体验主要指过程中的教育经历、情感陶冶、意志磨励、性格锤炼和品德修养过程。没有自主的体验,就不可能有“悟”,不可能有“智慧”,也就不可能知人认事,不可能对人、事给予足够的敬意,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高尚的德行。

3.事实与价值脱节

研究性学习要在实际调查以及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活动本身及探究的结果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活动背后的价值,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关注个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许多学校以事实研究为目标,缺乏价值的观照。一是满足于“找寻已有答案”,表面上是进行探究,实质上学习者所获得的都是间接经验,都是单纯的事实,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二是局限于“是什么”的研究,很少考虑“应该如何”开展,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三是停留在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探究,缺乏对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素材的深入挖掘。这样虽然注重了对事实和规律的探究,却忽视了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的价值关怀和伦理观照。

二、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创新策略

作为一块新开辟的处女地,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姗姗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质和目标的研究,不论是作为课程也好,还是作为学习方式也好,虽然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看法,作了不少的努力和尝试,但总有难尽如人意之感,难以指导研究性学习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笔者借助于各门学科的理论启示,透视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创新:

1.过程目标和生活真实的彰显

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将教学与真实的生活割裂,并将其从整体的真实的生命活动中抽离,教学过程成为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似的标准化过程,教学目标体现为静态的死板的数量化的结果目标。研究性学习认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教学与真实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教学本身就是师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人、生命、生活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2]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习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3]这一过程中情况千变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目标应随着过程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内容的调整而调整,不应被固定和僵死的目标所束缚。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过程,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追求的目标,“一种对过程而不是对固定知识的信赖,是现代世界中惟一的能作为教育的一种目标而具有意义的东西”。[4]

2.自主探究和开拓创新的张扬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知识接受和简单的技艺训练的方式,让学习者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主动的探究活动进行学习,让学习者充分拥有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使学习者不囿于对材料的记忆和堆砌,而是从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观点出发,对事实和现象发表个人的创见,展现个体的智慧。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只能是学习者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不能用事先预想好了的答案去框束学习者,而应该充分肯定每个学习者的努力和价值,鼓励学习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与设想。只有真正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可能成为充分的主体;在研究性学习中,目标由学习者自己独立确定,由学习者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达成,从而形成学生的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真谛,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

3.整体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提升

传统教学把学习当作是单纯的认知行为和封闭的个体行为,因此目标直指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情感、意志、兴趣、品德和人格的培养。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5]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生活中的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必然渗透着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是“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holisticlearning)和“全人活动”(wholepersonalactivities)。因此研究性学习要以知识为基础,这是研究的前提;要以能力为核心,这是研究的关键;要以情感为方向,这是研究的升华,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们共同构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的应是这一目标体系的全面达成。

4.亲身体验和主动尝试的追求

传统教学注重学习结果,把知识看作目标,一个明确的问题,一个真理,主要是通过传授的方式获得。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看作是行动或过程,看作个体在出于各种目的而试图理解所生活的社会或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的认知建构或创造的过程,主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这种体验是全方位的,既有对显性知识的习得,也有对隐性知识的感悟;既有成功的兴奋与欢乐,也有失败的苦闷与沮丧;既有可以言传的,又有只能意会的。体验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一种更有意义的目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体验能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在亲历探究过程中,也可能学习者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也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回归了生活的本质,有助于深化学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5.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的回归

传统教学强调获取事实和规律,偏向科学主义,迷失了知识所蕴涵的伦理价值。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探究事实和规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更要注重探究过程中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避免把探究的事物作为被动性的对象世界,任由自己掌控、役使和享用。一方面,学习者要具备伦理意识,把世界作为一种生命,一种需要通过悉心保护和倍加珍视才能获得再生力的生命,并怀着敬畏的善意热爱生命。另一方面,学习者要充分挖掘知识中所蕴涵的伦理价值,不断转换研究视角,使学习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机会直接面对并处理“生活、生存、生命”等一系列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总之,研究性学习要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切实感受中培养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德行,学会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关心现实社会,学会思考社会问题,主动承担起解决自己身边的现实社会性问题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7-128.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3]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62.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