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的内涵(6篇)

时间:2024-09-27

创新精神的内涵篇1

一、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人追求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突破、开拓奋进的改革精神。张家港人在每个历史發展阶段,无不是在敢闯敢试、创新开拓,率先推动乡镇企业改制,为發展插上腾飞翅膀;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打开走向世界的通道;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加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张家港人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形成了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發展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团结拼搏、齐心创业的团队精神。历任领导和各级干部在张家港精神激励下,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无功即过的意识抢抓机遇,以民生为本的理念造福百姓;众多企业家以奉献社会为己任,以过人胆识和开拓精神,构建张家港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丰厚的社会财富;广大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和党委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力共谋發展,同建家园。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奋發图强、永争第一的超越精神。张家港人高昂“能当第一,不做第二”的斗志,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等170多项部级荣誉,综合实力多年位列同级城市第一方阵,被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

二、在共筑中国梦中丰富张家港精神内涵

张家港精神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张家港人与时俱进地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始终把人的發展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坐标原点,体现了中国梦“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坚持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体现了中国梦“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注重统筹推动“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体现了中国梦“科学發展”的价值目标。具体到当前实践,张家港精神的时代新内涵可概况为“五句话、十五个字”,即善创新、重实干、敢突破、勇担当、创辉煌。

新时期以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始终以创业奉献为第一价值,以永争第一为第一目标,以创新开拓为第一品质,以敢闯敢试为第一风貌,以文明礼信为第一特征,以造福百姓为第一责任”的总要求,掀起了张家港精神“再教育、再弘扬、再实践”新高潮。全市上下在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伟大实践中,正自觉、深入地拓展张家港精神的时代新内涵,不断丰富着中国梦的价值意蕴。

三、谱写中国梦的张家港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以转型升级为核心,全力打造“实力张家港”。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重创新”,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主抓手,依托重大项目提升整体实力,依托科技创新挖掘内生动力,依托转型升级激發经济活力。以城市能级为核心,全力打造“美丽张家港”。围绕建设“中国最洁美城市”、率先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坚持“提升功能与形态优化”齐抓,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举,为子孙后代留下宜居、宜业、宜人的良好生态环境。以人文幸福为核心,全力打造“幸福张家港”。始终坚持以“民生需求”为第一导向,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增进民生、更加注重社会稳定,以先进的文化感召市民,以發展的成果普惠百姓,以安定的环境增进和谐。

创新精神的内涵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内涵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创新精神的内涵篇3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形象表现;承载精神

1.艺术与设计在创作中的联系与区别

艺术设计隶属艺术范畴,它与同属艺术范畴下的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艺术类型在设计与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所表现的形象承载的精神方面。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作为纯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艺术作品时,它注重的是艺术家个人的感觉及情感表达,反映的是艺术家个体的思想意识、精神生活、情感宣泄以及对美感的认知和体验。作为艺术作品,具有非功利性、非实用性。它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完全不考虑被观望者的理解、欣赏、接纳和认可,纯粹地追求自我个性的彰显,精神内涵的表达。而艺术设计则是物质性、功利性、实用性的,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它在设计过程中和艺术创作有所不同,在设计中不能完全凭设计师个体的感觉去完成,而需要接受和服从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文化品位与生活习惯。在追求满足社会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追求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2.艺术设计在形象表达中的精神内涵

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中所表现的对象作为视觉形象,具有其精神的一面。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是纯粹的精神表达和精神作用。在艺术设计中,当设计达到一种实用目的的时候,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则成为设计中的重要追求,把设计师个体对形象的独特感受转化为消费者公众的共同感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艺术设计作品中,除了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之外,其作品本身形象的感觉和精神内涵的体现在设计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在达到实用目的的同时,还需要具有消费者公众共同的认同,以及设计师个体对表现的形象的独特感觉和表现。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达到消费者物质和精神上两方面的满足。因而,在艺术设计中被设计的形象承载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3.大师作品中形象表现承载的精神

在艺术界,作用于平面设计、立体造型、空间、时间以及行为的五位大师分别是比利时的马格利特、法国的杜尚、克里斯托、意大利的费里尼以及德国的波伊斯。在他们的作品中形象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

罗奈・马格利特被称为“真正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以其貌似的平静描述梦境的真实,将潜意识梦境中非现实图景用真实再现的描绘手法真实化,运用写实而荒谬的语汇表述了物质对象的神秘和神圣。他创作的作品《通俗的全景图》、《红色的模特儿》、《回归》、《委任书》,充分利用了平面空间所赋予的可能,再现了完全真实而又合乎情理的非现实景象,将梦境里的幻像陈述到了极致。从他的画中不仅看到了事物的本身,也看到了视觉扩张的可能性,这些作品从形式到精神可以说是“平面图形设计”中的典范。

被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马塞尔・杜尚,他创作的作品《自行车轮》《晾衣架》《隐藏的嗓音》《泉》《为什么罗斯・萨拉维不打喷嚏》《转动的半圆》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以往熟悉的东西,车轮、小便池、晾衣架、鸟笼等一系列现成品,杜尚在近似“玩笑”的创作中,把这些平常的现成品放置在设定的特殊语境下,使之精神化,赋予这些现成品以孤独、突兀、背叛、冷漠、睿智等精神特质,将被设计物质形象的潜在语汇提升到触及人心灵的精神层面。

新现实主义团体成员的克里斯托是一位“地景”艺术大师,他以包扎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从1958年开始包扎瓶子、家具、女人、汽车,直至后来包扎建筑物、海岸、岛屿等。他以包扎这种特殊的方式重塑环境,凸显特殊语汇下实物对象的空间感、立体感、真实感的魅力,提供了对同一物质对象在视觉上的新经验。在形象表现的精神内涵上,包扎后空间中物体的凸现与演化,包含了形象潜在的视觉上的暖昧和抒情情节,深化了形象内部的深层次感觉。

费里尼,意大利电影艺术大师,他一生执导过24部电影。他的电影被称为“引导战后意大精神进程”的思想杰作,作品代表着20世纪的精神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混乱、彷徨、挣扎以及对于过去的追忆,未来的渴望,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力量令人震撼。影片在视觉上具有非凡的造型感和空间感,叙事上语言结构戏剧化,作品孕育的精神内涵深邃而神秘。

行为艺术大师约瑟夫・波伊斯,是一个在艺术上主张反传统,试图在反传统观点后重新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的艺术家。他的创造涉及自然、宗教、哲学、政治、神话等内容,所采取的艺术形式有演讲、戏剧、表演、录像等。他在纯粹的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的行为和装置中展示着个人的意愿和理想,表达自我的意识想象。他的名为《如何向死亡的兔子解释图画》的行为展示、

《油脂椅子》《革命的钢琴》《电闪雷光打在鹿上》的实物装置,无不体现死亡、末日的幻视。

4.艺术设计中形象表达承载着精神的负荷

纵观五位大师平面、立体、空间、时间、行为诸多方面的艺术,无不感受到作品所产生的非凡的精神和视觉上的震撼和感招。相对而言,当今的许多设计作品,一味地追求实用功效,而或略了设计作品中包含的精神与感觉的成分,丧失了艺术设计中形象表现的精神作用,作品显得平淡而庸俗。设计必经属于艺术的范畴,在满足消费者实用的同时,还承载着精神的负荷,这种形象表现所体现出的精神作用永远存在于艺术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创新精神的内涵篇4

关键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特点;功能

校园文化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内容和依靠,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高校面对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培育和建设校园精神文化首先要充分了解其内涵,明确其特点,关键在于认识和发挥其功能。

一、对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的概括

在概括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之前,对校园文化的界定是必要的。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校园文化的阐述,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指作为校园主体的师生及员工,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在长期教育学习实践过程中创造形成的,以校园精神为主题、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各种亚文化的总和。其内涵包括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这三者是相互依存、三位一体、不可偏废的。物质环境文化是指学校的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管理制度、服务制度及其表现出来的价值规范。

对于校园精神文化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师生的道德、习惯、传统、人际关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集体舆论等;也有学者认为,校园精神文化是主宰整个大学师生员工思想和心态的精神倾向,它集中体现在大学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集中反映大学师生员工的整体面貌。[1]等等。结合学者们的阐述,可以将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概括为: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表现在师生员工(包括校友)身上的群体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其核心是校园精神、办学理念,其主要内容和形式是高校的校风。首先校园精神文化的创造和实践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包括校友),核心内容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主要表现形式是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作风。其次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培育师生团结意识、凝聚校园合力,约束规范主体行为,塑造师生人格等功能。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

校园精神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的其他组成部分和其他组织的精神文化构成相比,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一,继承性。校园精神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下来的历史积淀,如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和“爱国,进步,科学,民族”的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辽宁大学“明德精学,笃行志强”的校训,都体现了这些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历史继承性特点。

第二,时代性。校园精神文化特点不仅要表现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也要表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体现出高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以自身的和谐建设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所以,校园精神文化要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既批判继承又发展创新,既吸收东西方文化精华,又要应具有中国特色。

第三,独特性。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相比,高校的校风学风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高校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文化和教育单位,与其他的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就是高校校园精神、办学理念、校风等方面的个性和独特性。所以,高校在内涵、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与企业、政府不同的独特风格。

第四,创新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精髓,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首先,校园精神文化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其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校园精神文化必须构建创新氛围,以创新精神熏陶、召唤、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校园精神文化的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除了具有校园文化的一般功能,其功能还表现为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的一种载体,体现着校园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对高校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是一种目标导向,即引导校园主体向着一定的目标奋斗,既包括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又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其次是价值导向,即使广大师生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并逐渐实现高校及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

第二,凝聚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一经全体师生认同和接受,能够产生一种向心的内聚力,可以促进师生团结,增强校园整体合力和凝聚力。这种合力力不仅可以把校园人的行为、感情、凝聚起来,对高校的整体发展也能产生推动作用。

第三,激励功能。校园精神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是通过高校的校园精神、校训、校歌、校友等表现的,通过这些载体所包含的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能够使校园广大师生不断进取,不懈拼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激励全体校园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进取。校友,特别是知名校友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引导、鼓舞和激励作用。

第四,规范功能。校园精神文化的规范功能具体是指它对校园主体具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约束的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明确表达着学校所提倡的价值规范、道德规范,对师生的行为“应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有着明确的提倡或约束。此外,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服务制度上,更是以条文、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制约和保障着全体师生及员工的行为。如学校的校长、导师负责制、学分制、考试制度、寝室管理制度等,都规范和约束着制度相对人的行为方式。(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创新精神的内涵篇5

中国传统几何纹样的造型质朴、简练、率真自然,其线条优美、流畅、表现形式丰富,完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在进行现代家具设计时,在充分考虑设计的比例、大小、色彩、材质等条件的影响下,对传统几何纹样可直接提炼应用或作为组合变化提炼其优美的造型并应用于现代家具的造型中,恰当的直接应用也是一种创新,也能使传统几何纹样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焕发无限光彩。将回纹直接引入电视柜的设计中,两个回纹旋转对称,充分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内涵。

现代人们逐渐开始崇尚一种简约、适度装饰的家具风格,即简单的结构、简练的造型,在简单中显现丰富,纯粹中显现典雅。现代人们喜爱具有简单优雅的造型、蕴涵着更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现代家具,因此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直接应用传统几何纹样的外在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理解和挖掘传统几何纹样的精神内涵,延其“意”传其“神”,对传统几何纹样进行现代化的转化,设计出不仅仅造型优美、简洁,同时具备悠久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适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家具。

化繁为简就是将复杂繁琐的纹样进行简化和概括,在把握其原有纹样的神韵和精华的基础上,适度删减剔除繁冗的图形线条,将纹样曲直圆角做相应变换,以简化、提炼、概括的手法进行加工,突出纹样的特点,使得纹样主体更集中、凝练,形象简明扼要,特征突出,更加单纯化,呈现出高度概括的造型,进而形成简洁大方又不失原有纹样的装饰美感。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历经岁月锤炼,具有典雅的风格和深度内涵,可以在保持其纹样原有内涵和意蕴的基础上,透过现代设计观念,进行简化概括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必然能够呈现新的面貌。

夸张变形是指设计过程中借助于想象力,针对传统几何纹样的形态、动态、色彩等特征给予突出、夸大和强调,增强纹样艺术表现效果,使纹样形象特征更加强烈、鲜明和生动。夸张变形主要有局部夸张、整体夸张、动态夸张等方法。局部夸张主要是强化传统纹样中的某一部分,改变其比例和形态结构,以强化主题,增加装饰效果;整体夸张主要是从纹样的整体出发,使纹样形象特征更为强烈,趋向性更强,如长、短、胖、瘦、宽、窄、空间感等,增强节奏感;动态夸张主要是夸大物象在运动时的动态,改变基本的运动规律增加动感和韵律感。作为家具装饰的如意云纹,就是将如意几何形体进行夸张的放大,使其装饰形象更加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分解打散、重组重构创意是以传统几何纹样的造型元素为基础,挑选归纳出可以被现代设计所汲取的纹样将其分解打散,提取具有特征的局部元素,运用创意性思维规律及纹样构成的形式规律变化重组重构,重新组合构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几何纹样,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几何装饰纹样。这里所谓的“分解打散“是指将原有的几何纹样造型结构和组合方式进行分解,打破原有纹样的结构构成方式,分解打散的主要目的是提炼出原纹样艺术构图中的有用成分、元素、符号等。所谓“重组重构“就是将分解打散分离出来的造型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搭配,重组重构几何纹样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也不是相互拼凑,而是在承继传统纹样的精华及精神内涵和理智的层面上对现代纹样设计的精心把握与营造,追求富于情趣、富于精神内涵、富于艺术魅力的现代几何纹样。

创新精神的内涵篇6

[关键词]杭州;新人文精神;生活品质

[作者简介]刘妙桃,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浙江临安311300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27-04

2007年2月,中共杭州市委召开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不懈奋斗”的主题。随后,杭州市委明确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战略目标。杭州市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为支撑,以“和谐创业”为根本途径,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互为支撑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生活品质的提高与新人文精神的提升,都是杭州社会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当代世界发展的主导趋势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杭州新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2002年2月,中共杭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构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并把这一新人文精神提升到“立市之魂、文化之本、文明核心”的高度,并结合杭州现代化发展特征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倡导,这是具有长远战略的发展意义的。要充分地认识和倡导杭州新人文精神,首先应全面深刻地理解新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人们的思维、情趣、人格、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之中。所谓“人文精神”,是以人的文化存在为基础,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关注与尊重,并以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实现为宗旨,关注人的尊严和人格完善,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它要求合理、恰当地把握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人文精神主要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蕴涵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等的总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民族精神之中,而且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是人们热爱和追求真理、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体现。所以,人文精神不仅成为决定个人素质和成就的核心要素,而且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强调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杭州人要继承历史文化中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弘扬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在大气中求精致、在开放中求和谐的新人文精神理念。它的提出既注重保持杭州特有的风格、品位、环境,又努力拓展杭州发展空间,是在城市建设上具有大思路、大手笔的体现。

“精致和谐”是对杭州城市文化象征的刻画,它既是对杭州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特征的把握,又是对杭州经济发展、城市布局和建设、产业结构特征的把握。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受西湖文化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杭州人喜欢悠闲的生活方式,爱好文化艺术、崇尚自然、追求风雅、寻求情趣。其次,在企业生产上,杭州人力求产品的精美、工艺上的细致,明确提出确立一流的目标,争创一流的水平,打造一流的精品。再次,在思维号情感方式上,杭州人选择人生大事时,往往以西湖为中心,有纪律、有秩序、安分守己;杭州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自信、精明、明辨是非、有正义感。再次,在经济发展方面,杭州的经济在各个方面能全面均衡地发展,并形成齐头并进、和谐发展的局面;在城市布局与建设方面,由于杭州各个区域主体意识比较强,且在构筑网络化、组团式都市结构中,杭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形成了城市优势互补的网络状的多主体联合机制关系。最后,在杭州经济文化与都市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之间彼此平等、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形成相互之间主动关联的网状组织。这些都是“精致和谐”的杭州新人文精神的表征。当然,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也存在消极面,如在文化心态上小家碧玉、保守封闭;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上容易形成小而精、小而全,而缺乏出大手笔、干大事业的胸襟和气魄,在市场开放、企业竞争、行政管理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上容易排斥外来思想文化形成害怕震荡、封闭保守的心态。所以杭州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对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需要承接,更需要发展与突破创新,既要精致和谐,又要大气开放。

“大气开放”则是对杭州人社会参与、社会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创业风范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时代对杭州人民包括杭州市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它力求视野上的开阔、胸怀上的宽广、气魄上的宏大、思路上的高起点、工作上的大手笔,做到想干大事、敢干大事、干成大事。同时,“大气开放”要求要有平和、务实、开放、兼容的心态,并具有开明处世、开拓进取、开放发展和注重把不同类型、特点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引领生活潮流和时尚的大气与开放。

可见,精致和谐与大气开放两者是辩证统一,互为补充,从而形成统一整体。精致是大气的精致,是在开阔视野、宽广胸怀、宏大气魄中追求精致。和谐是开放开拓中的和谐、丰富多样的和谐、变化发展的和谐。同样,大气体现精致的大气,追求高品质、高档次、高内涵和高素养的大气。开放体现和谐的开放,追求协调有序,和合均衡、稳定统一的开放。应该说,“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是一种体现杭州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文明,它蕴涵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协调性以及人们行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一种综合型的人文理念。

(二)“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特征

1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积极融合

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前提,人文精神只有建立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为科学精神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能够表达杭州城市整体精神的新人文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一体,较好地协调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体现在杭州的发展中,就是强调杭州人既有保持优良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性格和人文精神等心理倾向,又要依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和塑造

更高的人文素养。杭州人具有的这种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杭州产业发展中注重了科技文化产品投入的质量,注重了产品的档次、注重了科学管理,同时在工作中杭州人立足于科技文化发展前沿,刻苦钻研、精心创作,并且在城市建设中既做到讲风格品位和环境优美,又依靠了科学技术,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了多功能、开放型的杭州城市格局。杭州将科学的、朴实的价值观与文化的、生态的价值观相结合,把世界性的科学文化价值观深入地渗透到当地的人文基质中,从而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品味,塑造了城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品格,造就了具有新的人文素养的现代市民。

2实现了历史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有机整合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反映了杭州的历史积淀,体现了杭州的现在存在,更表达了杭州面向未来的追求。

杭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这种历史传统文化,不仅推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赋予了这座名城以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杭州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形成了杭州人的人文精神之基调。作为良渚文化象征的玉琮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精致性、象征性和艺术性,以及从中传达出来的天人合一、天地一体、居中致和的深刻思想,俨然已为杭州人种下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这种人文精神的基因。在传统吴越文化中,吴越国从“保境安民”到“纳土归宋”的基本国策,追求的就是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并在保境和自安的政治前提下,它展现了积极有为的自强精神和守土济民的亲民精神,注重与人为善的宗教精神,这些人文性格也是杭州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和支持因素之一。南宋时期杭州人文性格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结构,它不仅保持了吴越的人文性征,而且还发展了高雅精致的唯美精神、善进取、急图利的商业精神、忠愤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重视生活的世俗精神,宋文化积淀的这一历史人文特质对杭州人文精神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当然,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是采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扬弃态度,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精神和意义,这就是要“在大气中求精致,在开放中重和谐,努力追求既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又胸怀大局、放眼世界;既刻苦钻研、精雕细刻,又高瞻远瞩、立足前沿;既注重保持社会的团结、稳定、有序,又提倡竞争、创新、开拓;既注重保持城市特有的风格、品位、环境,又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城市建设上出大思路、大手笔”。

3实现了实践性与世俗性的内在统一

杭州新人文精神是一种面向整个城市大众文化生活情势而渗透于其中的价值理想。这一特点根源于杭州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文化生活实践的广泛性。这些文化实践活动体现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跨湖桥文化”年代,杭州的先民已经使用耜、镖等复合工具;五代十国吴越奉行的政治治理理念,对杭州广大民众人文性格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在辛勤劳作之余悠游于山水,放情于花前流连于笙歌,体现了充实与和谐,一份闲情逸致、一份弄潮的勇毅硬气、一份不惮于功利的勤劳务实、一份求知求新的事业进取。在新时代杭州,如和谐创业的观念体现为杭州全社会的观念特征,如杭州市民积极关心和参与城市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展现了精致和谐的思想观念,百姓日常生活将生活与创造、创业,生活与美、艺术融合在一起,将日常性和品位性、平民化和精致化统一了起来。

二、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发展新理念

新世纪,杭州在提出构建新人文精神战略的基础上,对城市整体特色及发展目标进行了全面概括,提出“生活品质”发展理念,把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杭州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发展导向,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生活品质之城”可谓是生动的“杭州版”科学发展观,是杭州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其价值取向必然表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进、尊严的提高和选择自由的扩大。“生活品质之城”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价值理想、一种工作目标,同时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词,但它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根本上说,生活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一种生命力和创造力。而“生活品质”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它可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这“五大生活品质”。体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以及环境这“五大品质”之间是互相影响、互为支撑的辩证关系,它的提出体现了先进的生活观念、丰富的生活内涵、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健全的生活保障等现实追求。而且,“生活品质”的提出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它是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既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又包括主观的生活品质。客观生活品质和主观生活品质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生活品质,缺一不可。

生活品质的核心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它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了一个现实而又是终极意义上来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地贴在一起。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杭州每个普通市民的当下愿望,又是杭州这座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真正把人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开创了城市价值理论创新性探索的全新理念。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既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又体现了杭州作为著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它本质上是探求一种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富裕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

三、杭州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之城”

杭州新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一个动态元素,它是一种实践建构的过程。创建“生活品质之城”也是一种实践建构过程。这两者对于新世纪杭州的健康和谐发展都不可或缺。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一脉相通、相互促进和共生形塑的关系。

(一)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一脉相通

杭州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一脉相通。“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是杭州发展的精神内核,它构成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个性特征。杭州人追求生活品质,就是对高品位、高品质的追求,它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它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本身就内嵌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

创建“生活品质之城”具体就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其中,文化生活品质

是生活品质主导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是新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的具体表现,同时它是内嵌于其他生活品质之中的,是通过其他生活品质的提高与立足于人的生活观念、生活内涵、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中得到体现和凝练的。新人文精神是生活品质的灵魂。新世纪的杭州,新人文精神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各个方面。因此,从本质上说,提高生活品质本质上是提升新人文精神内涵的表现,生活品质的内涵在于生活的有品位和高质量,这与提倡文化的新人文精神需求是一致的。这种人文精神即是创建品质生活之城的人文资本。

(二)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相互促进

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这也是人们生活富足与生命价值和理想的实现方式。同时,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是作为人类最基本也最崇高的追求,它们的相互促进成为新时代杭州发展的象征。

1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为生活品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

“生活品质之城”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它既是一种价值理想,也是一种战略发展目标,还是一个实践过程。而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与实践过程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体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即它是个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积淀与新世纪杭州发展的契合、碰撞而被型塑出来而成为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精神动力、人文支撑。体现杭州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指明了方向。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改善杭州城市的精神面貌,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智力支持,是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的主要动力。用新人文精神塑造生活品质才是杭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品质本身之意。

2生活品质的提高为弘扬和发展新人文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品质的提高可以为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生活品质是人们在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对更高品质的追求,是对生活的不断创造和创新。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人们首先通过直接获得经济收入和服务得到满足,过上高品质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这样才有可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善精神面貌,由此,主观上就可能会进一步深刻思考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而能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新人文精神。没有必要的主客观的品质生活,即生活物质保障与对生活的满意,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就难以落实,难以广泛推广。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