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设计范例(3篇)

时间:2024-10-21

农耕文化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耕地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4003903

1引言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国发展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其中耕地保护问题就非常突出。耕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如处理不好,则会引发社会矛盾。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护耕地是重中之重,应协调好建设与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顺利发展。

2新农村建设中耕地保护的意义

2.1耕地保护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农民最需要得到保障的权益。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粮、棉、油和其他工业原料等农产品大多是由耕地提供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具有基础性地位。而耕地资源是农业的基础,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会影响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十分匮乏。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和规模迅速增大,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退化,这些都使得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耕地的有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十分突出。只有妥善地处理好这一矛盾,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才能保证粮食生产与供应的稳定和安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耕地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为此而占用土地,甚至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有限的基本农田,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耕地作为农民最主要的衣食之源,对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好耕地,保障农民群众应该享有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保证农民生产生活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耕地保护现状

3.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偏低

我国是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已经不足的耕地仍在不断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我国耕地面积经历了两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一次是在1957~1965年,累计减少823.6万hm2;第二次发生在1965~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耕地面积没有出现耕地净增长的年份,累计下降了434.7万hm2。改革开放至今,耕地面积减少的程度随着国家的政策出现波动变化,但耕地面积依然呈现减少趋势,而且至今仍为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0.0920h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根据1990年底全国土地资源详查汇总数据,在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hm2警戒线的有666个,占总数的23.7%,低于0.033hm2的有463个,占总数的165%[1]。

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地方大多是耕地条件较好,土壤也较肥沃的经济富裕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而增加的人口大多是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随着耕地不断减少及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资源的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人地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3.2耕地总体质量水平低、污染退化严重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38%,水资源却占全国的80%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2%,而水资源不足全国的20%。由于耕地分布的缺陷,全国有水源保证的耕地只占41.8%。这种水土资源的不平衡,不但影响耕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发挥,而且加大了土地开发治理的难度和风险。

全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占65%以上,分布在平原、盆地的不足35%。现有耕地中,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普遍偏低,再加上盐碱化、耕层浅薄、渍涝、干旱等原因,高产稳产田面积很少,一等耕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1.33%,二等、三等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4.55%和20.47%,而且不同地区差异很大[2]。

我国耕地沙化、盐碱化的问题十分严重。我国沙化土地为252.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干区。全国受沙漠化威胁的耕地达386.7万hm2,而且沙化土地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3]。另外,我国现有盐碱化土地497.4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为灌排错节、海水倒灌及强烈蒸发所致。我国每年约20万hm2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损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4533.3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其中25%属于严重水土流失[4]。

目前,有600万hm2耕地受工业三废污染,大量耕地受酸雨危害,由于过分追求单产,农村用地多偏施化肥,少施有机肥,使土壤肥力消耗大、积累少、有机质减少、养分降低,再加上不合理的耕作和灌溉使耕地肥力下降。

3.3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和水域中的苇地与滩涂视为后备土地资源,这些土地面积大约6189万hm2,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这6189万hm2后备土地资源并非都适宜开垦为耕地,如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的土地开发已出现生地与熟地争水的现象,东北区的后备土地资源主要是湿地,开发必须建立排水系统,同时还受湿地保护公约的限制,西南地区的荒山荒坡开垦有水土流失的风险。根据各生态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地质状况等自然条件,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比重,以及保护生态的要求,确定了各生态区后备土地资源的可垦率,计算出了各生态区的可垦后备土地资源面积,全国总共可以开垦耕地大约66105万hm2[2]。从区域分布来看,东北区最多,约占全国的20%,西北区和黄淮海区次之,分别占158%和144%。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已为数不多,由于其自身质量差,开发后极易引起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和次生盐渍化等土地退化和生态问题。因此,依靠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平衡已经十分困难,要实现耕地占补的质量平衡更是难上加难。

4对策与建议

4.1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

4.1.1建立耕地保护的产权机制

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农民的土地产权落到实处,土地产权应归还于农民,即明确土地归全体村民所有。集体土地产权主体明确后,要求国家将耕地产权尤其是耕地地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归还给明确的主体,并使之法律化。同时,要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与国家对农村土地的调控权,明确土地产权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4.1.2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允许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不仅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土部门更主动、更灵活的管理耕地。

4.1.3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生态环境补偿的手段包括支付信用基金、排污费等。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为保护生态环境筹措资金,树立全民生态意识,解决人的发展同环境的矛盾与对立。

4.1.4建立耕地保护经济激励机制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经济发展为耕地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耕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减少了建设用地的供给,从而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因建设用地的减少,引起土地价格上升,减少了地方吸引力,影响地方政府的短期经济利益。为了鼓励和提高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主动性,就需要建立起利益补偿机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不同,中央政府进行利益补偿时也应有所差别,压力大的地区补偿应高于压力小的地区,否则容易形成负向激励机制,适得其反。

4.2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监督

耕地保护在法律上的反映就是耕地上的物权保护。耕地保护和物权保护在内容上不完全一致,当前应加快制定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法,强化土地权利人利益的保护,阻止来自行政机关的土地侵权行为;完善土地公法规范,将以往法律制度中行政机关不必要的土地管理权限严格剥离、归位,使土地行政机关的法定权力正当化和合法化。

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的检查监督。强化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要落实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指标,明确各级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目标和责任。对县市级地方政府实行土地审批权限动态性管理,促使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进入相互良胜竞争的局面。

建立和完善土地执法监察制度,强化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工作。当前迫切要解决的是建立独立的土地监察系统,把监督检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监督检查房地产开发占地、村镇建设占地、乡镇企业占地,特别是占用耕地。必须严格按照用地规划和用地标准审批土地。对于违法行为,特别是政府违法,要严惩不贷。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综合运用,严格执法。

4.3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土地市场

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采取一整套优化措施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通过土地整理,采取村庄合并,消灭“空心村”,修整农田,复垦废弃的宅基地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渐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城乡建设通过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土地,充分挖掘原有建设用地的潜力。通过内涵挖掘,多数地区可以做到十年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不增加,可以有效缓解对耕地的压力。完善土地市场,运用资源资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提高占用耕地的实际成本,从根本上推进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完善土地市场,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利用,转变为集约型利用,使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组合效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保护耕地问题专题调研组.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1997(1):71~72.

[2]张凤荣.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农耕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发展;深松机

中图分类号:S22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032022

引言

由于传统机械耕作方式的多年运用,风蚀、水蚀越发严重,时常会有农作物大片倾斜歪倒,影响作物的收获,致使粮食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为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再生发展,应积极采取土壤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随着全球农业的发展,国内外深松技术的运用已比较普及。土壤深松不仅能够打破犁底层,增进土壤透气、透水性,还可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畜水能力[1-4]。

1保护性耕作技术

出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直接原因事件是美国“黑风暴”如噩梦一般的到来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进而引发了人们的反省和深思。保护性耕作在我国被定义为“将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保证种子发芽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耕作次数,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基本依靠农药的耕作技术”[5-6]。覆盖秸秆、少耕免耕、化学去草、机械深松是其主要技术[7]。

目前适合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主要有3种。

1.1宽窄行交替种植模式

该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是把平均垄距650mm的种植,变成行距分别为900mm和400mm的种植。宽行和窄行隔年轮流替换种植,每年仅宽行深松一回。秋季收获后在田间地表保留高根茬,根茬经风吹、日晒后自然腐烂直接还田,如图1。该模式光照丰富,透风效果明显,对增加产量有促进作用[8-10]。

1.2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模式

该模式在收获作物后,把全体秸秆直接还田。秋季实行深松,待到来年适宜播种的时候,再运用播种机进行施肥和播种。节本增产的效果在这种模式下十分理想。

1.3留茬行间交替耕作模式

该模式将根茬留在地表。播种作业在两留茬行之间的位置进行,种行与留茬行隔年交替种植[8-16],如图2。地表保留的高茬(一般玉米留茬高度为30~50cm),具有蓄水保墒等优势。

2深松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2.1国外发展现状

欧美国家着手探究和开始运用深松技术是在21世纪30年代。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欧美国家在深松机械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有系列产品出产以满足各种需求。振动深松机、弯腿犁、主被动联合作业机是国外当前新型深松机具主要类型[17-19]。Willians等人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弯腿犁的研究;加拿大的Harrison设计出了弯折45°的弯腿犁;Sakai等人研制了配套中型拖拉机的振动深松机;土耳其Uzel公司生产了作业深度可达600mm的E979型深松机;美国Sgubbers等人构思出了主被动联合作业机,此机具的特点是能够减少牵引阻力,且性能有所提升。国外的深松机基本与大型拖拉机相配套,深松效果好,更加适合全面深松。其中,有最大作业深度能到70cm左右的约翰迪尔公司出产的900V型深松机;西劳德公司的悬挂式深松机深松深度超过58cm时,能够作业出暗沟进而排水[1][18-20]。

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一次进地即可完成深松、整地、施肥等多项作业,保证了深松效果,且符合保护性耕作的要求。许多国家对深松技术和深松联合作业机的研究都非常重视。欧美国家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发展方向主要是在大型化的基础上更加精致细密。如凯斯纽荷兰9300型联合作业机配套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幅宽达6.9m;采用了深松弹齿的约翰迪尔2623VT立式联合整地机,可以梳理残茬、杂草[21-23]。

2.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对深松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于深松铲外形的优化设计,解决关于深松机缠绕等难题等都做了多项研究[21]。国产深松机有多种形式,如表1所示。国内出产的深松机适用于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主要有1SQ-250型深松机等[24-25],如表2所示。

2306全方位深松联合作业机(中机美诺设计出产)、1SL-340/550型全方位复式深松机(黑龙江勃农兴达有限公司生产)等是我国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领域的主要产品。虽然深松过后地表比较平整,但是容易出现堵塞,而且动力消散损耗较大,同时在造价方面也并不便宜,所以推广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国外深松整地机械性能优越,并形成了适合自身的配套保护性耕作机具[21-26]。我国保护性耕作机具在发展的同时,针对机具的现实性问题,进行了改造设计,许多新机型相继出现[21-23]。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不同,对其配套机具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留茬行间交替耕作模式下,高留茬覆盖地表于种行之间,而现有农机具能够满足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较缺乏,有必要研究此种耕作模式下的配套机具。

3展望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大家都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理想的发展道路。研究人员越发注重对符合保护性耕作条件的深松技术和机具的钻研,且此技术和机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应用,研制新型深松机及深松联合作业机具十分必要。在保护性耕作模式秸秆覆盖条件下如何有效防止秸秆缠绕深松铲、如何节能减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使用合理的工作部件布局、合适的机具机架和牵引方式、让机具产生振动、适宜的深松部件种类及位置等都是促进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深松作业机节能、高效工作的有效方法。同时,应使生产的机具更加精细标准,研制出各种系列化产品。设计上,在鉴借国外现有先进机具和技术的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使深松机具的性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振邦.多功能深松机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周春霞.浅谈机械化深松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2):50-51.

[3]刘志玲.浅谈机械化深松技术[J].现代农业,2015(10).

[4]金攀.美国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及发展政策[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11).

[5]王微.中耕分层深松技术研究及深松部件的有限元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1.

[6]包文育.东北垄作免耕播种机关键部件研究与整机设计[D].沈阳农业学,2009.

[7]高焕文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机理与关键技术[J].四川农机,19(4):22-23.

[8]庄维林.行间耕整机通用刀辊设计与试验[D].吉林大学,2011.

[9]王福兰.行间播种机多功能行走轮设计与试验[D].吉林大学,2012.

[10]赵佳乐.留茬行间交替耕作模式配套播种机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1]郭慧.行间耕播机弹性镇压装置研究与试验[D].吉林大学,2014,

[12]倪长安,苗全生,刘玉,师清翔,高春艳,庞靖.玉米根茬破碎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报,2008,39(7):68-71.

[13]贾洪雷,亮.新型旋耕碎茬通用机的试验与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1998,29(增刊):26-30.

[14]郭红,李静,王玮.关于旋耕机、碎茬机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47-50.

[15]贾洪雷,亮,郭红,李仁杰,李行.旋耕碎茬工作机理研究和通用刀辊的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0,31(4):29-32.

[16]李常营.留高茬式玉米收获机切割部件的仿生设计及其切割机理[D].吉林大学,2014.

[17]刘欣,吕霞,王帅.我国深松机械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02).

[18]杨光明,朱云,张瑞勤,等.我国深松机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湖南农机,2009(9):7-10.

[19]何进.玉米免耕播种深松联合作业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0]丁永凯,丁健伟.深松部件的工作性能分析及其应用[J].农机化研究,1990(2):41-47.

[21]李成鑫.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的优化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2]Saeys,W,Mouazen,A.M.,Anthonis,J.,Ramon,H.2004.Anautomaticdepthcontrolsystemforonlinemeasurementofspatialvariationinsoilcompaction[J].part2:modellingofthedepthcontrolsystem.BiosystemsEngineering,1989(3):267-280.

[23]付乾坤.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的优化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4]王瑞丽,李宝筏,邱立春,林静.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机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25]张昭.深松机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农耕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可用性用户调查微耕机模块化

一、可用性理论应用于微耕机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设计中对于可用性的关注在国内有着良好的发展,但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制约,对可用性的关注在不同领域有着明显的不均衡。生活用品在设计中对可用性关注最充分,工业生产机械其次,农业生产机械相对而言更为不足。在微耕机的设计发展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机械设计师们多以功能为主,认为实现了功能,产品即可成为一件合格的产品,认为用户应当去学习、适应当前高技术创造出来的机器,而非令机器遵循人的需求发展。

发达国家由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较早,经济的发达也使工业设计所关注的范围更为全面,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生产机械更多地注意到人性化的方面,在国际性质的机床展览会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同样功能的机器,发达国家的产品从使用上更顾及人的感受,使得产品的有效性、效率以及使用者的满意度都较高,这也使得他们的产品更具备竞争力。

在工业化的早期,工、农生产用机械产品为更好的实现其功能,多是以机器为中心,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需使人适应机器,这对劳动者的身体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是职业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生产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生产工具的基本功能的实现仍然是机械设计的重点,但在多数基础机械的设计中已不再是难点;此外,我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逐步减少。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对劳动者更人性化的关怀,在农业生产设备的设计上更多的为劳动者考虑,运用可用性理论进行设计分析、对产品进行改进增强农机的可用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可用性理论指导的微耕机模块化设计

2.1基于可用度的模块化分析

评价可用性的标准称为可用度。微耕机当前的使用可用度A=农忙时间/全年,效率最高的状态是A无限接近1。

可用度需要提高,总时间不会变化,因此只有增加可使用时间。农业生产是有地域性、时间性的。不同地区的耕作类型不同,接近赤道地区的或许农忙时间会较多,可用度相对较高,这属于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播种、收获等一切农业生产活动依据节气进行,不可改变。因此增加微耕机使用时间,不能仅仅盯在农业生产上,应综合考虑农户需求,进行副业的辅助机械配套。可将微耕机的功能进行模块化分析,使微耕机可在一年当中有不同的生产用途,做到农业有闲时,机器无闲时,使A=(农忙时间+副业时间)/全年。

从成本角度来看,麦尔斯在论著中提出“一切成本都是为功能”,从成本与价值的关系来看,可用度=价值/成本,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而当前微耕机从技术层面上已相当成熟,成本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何增加其可用度,在于增加产品价值。

2.2用户层面的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常见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将设计理解为动词,指设计行为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方法,有助于设计行为,是设计层面的模块化;二是设计是名词,是指最终成型的设计产品具有模块化的特性,是用户层面的模块化。

由于劳动力总量下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落户的趋势增加、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量逐渐增大等原因,农村劳动力现状堪忧。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现在普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务农劳动力尤为不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收益更大,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当前农业劳动力具有劳动力老龄化以及劳动力女性化的特点。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短头发的在城里,长头发的在屋里,白头发的在田里”,很生动的体现了当代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状。因此当前的微耕机的用户的主体并非是青壮年劳动力。

首先对用户的任务模型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现了用户使用工具的过程,才能了解到用户在这过程中的需求。微耕机产品的任务模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任务使用:1)发动机器,从储藏地位移至劳作场所;2)在劳动地点的位移,主要是梯田环境的上、下、行走,以及在水田中泥泞的环境行走;3)进行某项农田管理功能(旋耕、水泵、喷药等其中一种);4)劳动结束,放回储藏位置,进行收纳、护理。另一种从不同耕作季节来看,其任务模型如下:1)取出设备,换上相应机具;2)不同机具需进行不同任务分析;3)结束,取下机具,修复保养。

在单一任务模型中,用户在劳动中通常需要早出晚归,传统的农户常常劳动力早早去劳作,到了饭点,家人去送饭。而当前的现状,往往缺少这样的互动。那么用户在整个劳作过程中,不仅仅是农耕等问题要解决,饮食、临时的休息都应考虑在内。

从全年度的任务模型来看,不同机具的拆装是一大方面,拆装的简易性是提高用户使用效率以及用户满意度的重点,其次,全年度是否都有农用价值?非农忙时机器的闲置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长期闲置还会增加维修等成本。为此,通过用户调查,了解用户非农方面的需求,增加可供选择的使用模块。用户调查主要有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式,在此对多地区多个用户进行访谈,了解当地农副业的需求及可行性。在此,面向本应成为农业劳动主力的外出务工者访谈,了解他们离开农田的原因以及当地农民对于多功能的需求。表2-1为较为有代表性的几组回答,体现了多数情况。

通过用户访谈了解到用户在非农田环境中的需求,依据当地所需求的功能进行详细调查,从而探索微耕机副业功能模块的可能性。以藤编为例,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弯曲、定型、烘干等,传统的方式往往单纯用手来完成弯曲和定型,常期劳作者的手指会有受伤、变形等潜在可能性。为此,可增加相应定型、烘干模块,减轻劳动者负担,增加劳动效率。不同的模块均由微耕机主体部分提供能量,实现一机多用,也能避免机器非农忙时长期空置导致的机器老化。诸如小型作坊式工厂以及家庭式手工业等均可采用相应功能模块,可增加微耕机主机使用效率、减少创业投资。

2.2.3微耕机模块化分析

当前微耕机主要有旋耕、提垄、打药、提水等多项功能,广泛应用于山地、丘陵以及平原的大棚环境中。模块化在微耕机设计中早已有所应用,多应用于设计过程中,模块化的方式有助于更高效、快速的推出新产品。也有在用户层面模块化的多功能微耕机产品,具有可选择机具的接口,但连接方式复杂,需借助工具、经人员培训,易学易用性较低。此外,有限的农业功能模块对主机的使用时间无形的给了一个限制。

因此将微耕机依据功能分为几个主要模块,其中基础功能模块包括行走、动力、以及扶手部分;附加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农业功能以及副业功能两大块,农业功能与常规微耕机配件机具无异,副业功能可依据当地需求进行开发,可不断扩展。

微耕机整体实现用户模块化,用户可自主选择购买相应模块,根据需要购买当地所需农耕模块以及扩展模块,从而降低购机成本。基础功能模块部分仅需生产设计模块化,可依据推广市场的不同农田类型确定不同的行走装置,依据不同耕作需求确定动力型号,依据不同的用户群体,选择适宜高度、形态的扶手。从而使微耕机更符合当地人需求,避免一厂机器只为一方人的现象,扩大市场范围。附加功能模块部分则依据可用性分析除农业模块外增加相应的副业模块,具体模块类型可依据当地产业类型进行有倾向性的开发。

三、可用性思想与模块化设计相辅相成

早期,工业设计未得到发展时提到的可用性,多指可靠性与维修性的综合体现。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对人的关心日趋突出,可用性的重点落在用户身上。可用性工程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开发,能有效评估和提高产品可用性质量。产品的可靠性往往有明确的指标来限制,然而其可用性没有硬性规章制度要求,这便造成了产品能用即可,产品的设计仅仅为市场竞争的筹码,而非为人服务的必需品。国际标准ISO9241-11将可用性定义为“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有效、有效率、满意的使用产品达到特定的目标”。有效性指用户实现目标的正确程度和完成程度;效率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的资源消耗量;满意度指使用产品的舒适度和可接受程度。

微耕机产品从技术层面来讲已相当成熟,产品的创新不仅仅是由技术推动,还应从用户需求方面进行探索。可用性的中心便是用户,主要体现在其效率、有效性以及用户满意度上,基础功能模块的模块化设计有助于使产品更符合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整机实现用户层面模块化,可有效的由用户需求带动配件机具生产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提高产品的使用率。模块化设计是提高可用性的方式,可用性理论可更好的促进模块化的完善。

参考文献

[1]ISO9211-11(GuideonUsability,1997)

[2]潘吉安.可靠性维修性可用性评估手册[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3]尼尔森,NielsenJ,刘正捷.可用性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