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定义范例(3篇)

时间:2024-10-23

教学资源的定义范文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2010年课题《县域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03118)

摘要: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是制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如何更快地缩小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布就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人在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城乡差距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化

[中图分类号]:G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71-02

区域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而教师资源城乡配置的不均衡是制约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保障所有学生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城乡以及区域之间的师资力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的配置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县域是一个相对狭窄并独立的社会运行系统,通过县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逐步扩大范围,进而实现市域内、省域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县域范围内提倡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结合当地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具有一定得可行性。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发展的现状

(一)教师资源数量上分布不均衡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在数量上呈现出城市教师资源的聚集与农村教师资源短缺的不均衡发展态势。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中,教师岗位基本饱和甚至出现超编现象。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限于编制,师范院校毕业生很难补充进教师队伍。而在西部不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公办教师却严重不足。

从学科分布来看,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整体隋况比城市严重,各科均缺编的学校几乎占1/3以上,其中,以短线学科的教师最为紧缺,如专职艺术课教师,信息技术、英语、体育等学科专任教师,各地普遍短缺。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加重了教师负担,严重影响了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

(二)教师资源质量上分布不均衡

农村偏远地区教师质量偏低的问题,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学历结构看,义务教育学校中级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较大。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笔者发现,在初中阶段,县镇达标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农村达标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第二,在高一级学历指标上,城乡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全国初中教师具备本科学历的比例为46.95%,而农村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仅为0.70%。从职称上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比城市低很多。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以上职务教师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另外,大量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而且这些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结构单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这不仅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

(三)优质教师资源流向不均衡

许多教师反映,与分在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尤其是城市重点学校任教的教师相比,不仅工作与生活条件差、工资低、工作任务重、学习培训机会少,而且评职称的名额少、难度大。这些必然导致一些优秀教师千方百计进发达地区、城市、重点学校,形成了优质教师资源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即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流失的教师通常年龄在45岁以下、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在各种优质课等教学评比获得一定奖项的优秀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较差、收入较低、信息封闭、学习培训机会少等,从而导致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二县域义务教育城多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师资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师资的非均衡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逐渐衍生出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各个方面都处于滞后状态。另外,城乡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福利待遇。虽然农村也实行了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支付,但很多农村教师也只能拿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县城优越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着农村骨干教师,同时为了个人发展,能进入到好学校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搭建了更高的发展平台。所以,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下,很多农村优秀教师纷纷由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也是城乡教师差距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相关政策制度的影响

1国家对城乡教师实行不同的待遇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由此可见城市教师的住房由国家规定标准并通过政府拨款予以资助或提供,而农村教师的住房却缺乏明确地标准。

2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不同的师资配备标准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初中阶段,农村为18.0:1,县镇为16.0:1,城市为13.5:1;小学阶段,农村为23.0:1,县镇为21.0:1,城市为19.0:1,这种标准是按照学生数和教师数之比计算出来的,实际上这是一种为城市服务的标准,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就农村学校而言,由于人口居住分散,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其规模大多是十分有限的。

3“重点学校制度”的影响

重点学校制度导致了全国范围内优秀师资的非正常流动:从偏远地区的乡村流向城镇,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进而更加加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教师配置的不均衡,它是造成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发展的重要的历史因素。

(三)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欠缺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合作仅限于城、乡教师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校际之间的合作措施谈到的较少,且大多都是短期行为。城、乡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中间环节和结果缺乏制度性规定和相关政策保障,操作起来易流于形式。县域内相关部门应缺乏良好政策进行鼓励,即便有相关措施,由于缺乏监督检查机制,导致很多教育政策的实施不能落到实处。如有些政府部门违反教育政策抽调优秀教师建设重点学校,造成优质教师资源在重点学校的集中和农村学校的匮乏。农村教师缺乏培训机会,造成其从业观念和教学能力落后,而在教师工资发放过程中,存在城乡双重标准现象,加之地方政府及学校克扣、拖欠、挪用教师工资,打击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应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各种保障制度的建立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以及福利待遇的财政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县域内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为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创设良好的福利条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福利的有效发放。

(二)建立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评估和督导机制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的检测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监督体系,以此来加强县级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定期进行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教师资源配置情况的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寻求适合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有效解决措施。各地要把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作为督导评估政府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督导评估,及时向社会监测和评估报告,并接受社会监督。

(三)完善和落实教师交流与合作制度

为了打破优质、劣质教师资源过度集中的状态,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我们可以建立县域内校长、骨干教师城乡交流制度,缩小城乡间教师资源配置的差距。首先,实行区域内“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去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交流等方法,带动和促进这些学校提高师资水平。根据实际,我们建议把“城乡教师流动率”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一项主要内容,并将其作为检查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合理程度的重要指标。

(四)严格规定教师入职标准,多途径提高教师素质

我国农村学校教师缺编严重,代课教师偏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为保证从教教师的质量,必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从业素质进行严格的考核,所有任课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积极吸引优秀的人才从教。其次,还要调控县域范围内优质的教师资源,充分利用本地区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一定看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优质师资去相对落后、薄弱的学校任教,均衡县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分布。再次,完善县域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城乡远程教育体系,使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课堂走进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最后,还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科研与培训工作力度,尝试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师培训模式,积极开展立足学校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保障机制,才能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质量的差距,最终保障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珂.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6(4)

教学资源的定义范文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随着“强军梦”的治军理念提出,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教育地位越发重要,而红色资源作为史实的物质载体及实践教学载体,必然成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丰富国防教育的范式选择、增加国防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广大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资源;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新生力量,学校国防教育自然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红色资源不仅仅是“承载革命精神与革命遗存的统一体”[1],还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活教材”。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资源为高校国防教育注入了新鲜内容,其特殊的价值及作用更奠定了它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红色资源的概念及内容

要探讨红色资源对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所起的作用,那么就必须要追根溯源,明确什么是红色资源。只有把红色资源的概念与种类明确界定,进一步挖掘及利用红色资源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才具有意义。

1.红色资源的概念。随着红色资源越来越成为重要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红色资源。而红色资源的概念界定因为其创造主体、形成时期、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差异。目前,红色资源的定义被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红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瑰宝”[2]。除了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的学者把“红色资源”分为了有形与无形资源,笔者根据目前学术界对红色资源不同界定的梳理,认为“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和形成的,能被现今开发和利用并具有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物质载体”[3]及留存信息的总和。

2.红色资源的内容。从上述概念中不难概括出红色资源是由精神内核、物质载体、信息资源构成的统一体。红色资源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精神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精神内核主要是指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与爱国精神,也就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奋进、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及西柏坡精神等。物质载体则是指能够把精神内核、精神价值物化及体现出来的物质中介,例如革命旧址、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馆、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遗迹等。而信息资源则是指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通过信息留存、传递的而保留下的能够反映当时历史及精神的资源,如相关的革命或英雄事迹、文学作品、影像、标语、历史遗留资料等。

二、红色资源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价值

1.红色资源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资源之所以能够成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原因在于其展现的思想内涵及思想价值与国防教育目标高度契合。目前普通地方高校专门开设的军事理论课程与新生军训是普通高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虽然新生军训能从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感受革命军队传统、培养坚强意志、团结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但是对于整个国防教育目标来说还远远不够。由于普通高校军事硬件与专业师资力量相比起军事院校还相对缺乏,于是军事理论课程中需要讲解的相关知识因为没有专业教师或相关教学条件而被放弃,而能够讲解的往往由于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而显得苍白无力,红色资源包含的物质、精神信息正好能够填补普通高校在此方面的空白。例如,可以利用井冈山或延安革命根据地这批红色资源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革命英雄感人事迹,感受今日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勤奋努力,用实际行动爱国护国。一些战役纪念馆中反映出的当时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装备及特点能使使学生了解国防发展历程及我国军队武器的更新与演变。

2.红色资源丰富了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范式选择。由于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资源较为欠缺,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及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而红色资源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的[4],既包括物质载体,又包括精神价值与信息资源。不同的物质载体、精神及信息的表现内容及形式又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从而使红色资源就拥有了多样化的形式与形态,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与形态也就丰富了高校国防教育的范式选择。例如,参观革命遗迹、观看抗日战争记录片、听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革命故事等,丰富了高校国防教育教育环境、教育途径、教育载体、课堂教学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为高校国防教育不断创新提供了实践源泉,增强了国防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及感染力。

三、红色资源对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

1.增强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加深当代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理解。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国际形势复杂而多变,局部冲突时有发生,所以要“居安思危”,加强国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想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总结历史的教训与失败的经验,不断增强国防意识。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以革命旧址为课堂,在重要纪念日及重大节日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馆、场,在革命老区观看红色经典,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对大学生深入理解革命传统作用很大。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国防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的信念,激发起他们建设国防、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内化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爱国主义是个体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更是动员和鼓舞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斗的旗帜”[5]。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促使每个人为国家做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国家变化翻天覆地,与中国的崛起相伴随的是日益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不断出现的“中国威胁论”,“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强大的国防,也离不开先进的国防意识。在全球化时代,爱国途径多种多样,爱国问题也变得比较复杂,同时,大学生还处于各方面学习阶段,他们看待问题较为片面,分析问题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往往怀有满腔热血却没有恰当的途径来表达,最后发展为一种破坏性、进攻性的非理性爱国主义。许多大学生在爱国游行中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愤怒地打砸日本车辆,焚烧日本制造的产品,这些以爱国为出发点的行为由于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不够冷静的态度而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甚至触犯法律。红色资源中遗存的物质载体实际上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爱国人士爱国热情的见证与记录,而红色资源中的精神资源、信息资源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爱国人士爱国情感与爱国情怀的凝练与提炼,对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作用很大。与此同时,红色资源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纪念馆或纪念地,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七七事变纪念碑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基地,在参观的实践体验过程中使大学生从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至理性阶段,使大学生在历史重现中产生自觉理性的爱国思想。

3.巩固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成果,实现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而实践又能补充、更新理论,巩固理论成果。高校国防教育方式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开放性与实践性,虽然多媒体教学增强了课堂授课的效果,但缺乏实物实景,无法与学生形成互动,仍旧脱离不了理论灌输的轨道。这种教条式、形式化的传统的国防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很难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初衷。而以活动和实践为载体的多元化教育方式能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成效。红色资源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其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客观真实性、可实践性正好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红色资源多样的载体特征不仅可以充实与“完善课堂讲授式教学,让体验式教学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与其相互配合,使教育对象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比较丰富的内容。而且,可以将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现场体验感悟相结合,把”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他们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使受教育者多层次、全方位地受到感染和冲击,从而构建出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新型教育模式”[6],进一步实现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红色资源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印证,其中包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都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若要把红色资源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仍旧需要深入全面的研究。例如,红色资源如何在不同的国防理念下发挥其作用,其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应用途径、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无疑向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断深入研究红色资源与高校国防教育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为加强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泰城.红色资源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2〕谭冬发,武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3〕李贤海,李文瑞.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

〔5〕叶中锋.浅论高校爱国主义与理性爱国[J].陕西教育(高教),2012,(7).

教学资源的定义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学区化管理

自新中国的成立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获得极大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的城乡差别发展模式导致现阶段城乡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拉大,从长远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途径。论文大全。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城乡教师数量不均衡。决定不同区域教师数量配置均衡的关键指标是师生比。城镇教师总量多于乡村本无可厚非,但是差距过于庞大的师生比,使得乡村学生所享受的受教育机会远低于城镇。其次,城乡教师素质严重失衡。教师素质具体包括教师的学历、年龄、能力。据相关数据显示,城乡相较而言绝大部分的高学历、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留在城镇任教,而农村基本上都是低学历、以及年龄老化的教师任教,这样从教师素质水平方面在事实上造成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德不公平,阻滞了农村义务教的发展。

2.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失衡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失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城乡义务教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差距过大,硬件设施包括校舍建设,校舍配套设施,教学仪器工具,校舍绿化,教室基本设备等等。在城镇学校我们很容易看到高大的教学楼、先进的多媒体教室、美丽的绿化,但是我们在乡村学校我们甚至很难看到宽敞的教室更别说电子教学设备了,这其中不光是乡村经济相对落后,更是由于相关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流于形式使得教育经费投入向经济强势群体倾斜。第二,城乡义务教育师生经费分配不公平,城镇的教师不仅在工资和其他收入高于乡村教师而且在福利和政府教育经费补助方面也远高于乡村造成了乡村优秀教师资源流向城镇或者发达地区;同时地方政府所拨下的教育经费也是更多的投入在了城镇学生,使得城镇平均学生所获得的教育经费补助高于乡村,处于弱势的乡村学生反而往往得不到相适应的补助。

3.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编制陈旧落后

城乡义务教教师编制陈旧落后主要体现在现行教师编制标准依旧依据中央和省级政府颁布的文件,根据2001年事业发展的技术确定,以特定的行政区域为单位核定,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指定的国家标准与特定的某行政区域内所需要的教师数量相匹配更加不能说明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数量配置优化;其次,长期以来施行的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管理方法使得以县为主的乡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同时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还没有真正依法对教师行使应有的管理权,对教师的招聘录用、提拔任用、合理流动等正常的教育管理难以有效的开展,城乡间的教师资源互相流动也存在阻碍。

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途径

1.建立合理的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硬教育资源和软教育资源两种。硬教育资源级有形资源,比如校舍建设、教学设备、学习器材、财力资源等;软教育资源包括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我们一般所说的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各级政府或者其他投资主体在特定的时期内将有限的各种教育资源(硬性资源与软性资源)以取得教育效益为目标通过不同的渠道和程序分配到城乡不同的具有义务教育责任的学校。城乡教育教育发展不均衡和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我们要改观和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进行教育资源的规划;再次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作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机构和机制等等。

2.建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补给机制

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别发展模式使得城乡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从现实上而言不可能要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完全等质等量,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缩小这种差距并从管理层面公正并适当偏斜薄弱地区的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所以,我们应当建立一个立足于实际的均衡补给机制,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校舍危房改建,教师教学设备更新与补充,学生学习配套基础建设等)建立专项保障资金对乡村义务教育的各项存在的问题进行长期有效的解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3.探索尝试城乡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

打破原有的城乡学校所有制的局限,将联系较近距离较近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统一合并为一个学区,从而使得学区内的不同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能够共享学区内优秀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使得各类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同时,在学区内实行校长”、教师”、轮岗制度,使得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育管理资源在城乡有效的流动起来,加强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建设与管理能力的增强;其次,在学区内开放教学课程和教育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4.加大各级政府对乡村学校的的扶持与投入

根据最新的《义务教育法》,各级政府有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乡村义务教育质量。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在教育资金投入、教师资源配备、教育政策执行多方面给予乡村薄弱学校倾斜,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建设的均衡性发展。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必须建立乡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乡村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要确保政府部门一部分财政经费和教育经费,设立乡村义务教育改善的专项专用经费;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方向要主要放在改善乡村薄弱学校的硬件条件;同时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应给予乡村学校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控制乡村薄弱学校优秀教师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引进城市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水平;其次启动薄弱学校更新工程,采取重组、挂钩或联办等形式,促使城市重点”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适当的相结合,推进师资交流,缩短师资水平的校际差别。

5.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统一标准

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的重要基础,就是必须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统一标准。这个标准是指按照国家宏观战略思想及相关发展义务教育法律同时结合各级行政区域实际情况,规定包括农村的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应该拥有的最低标准的软件和硬件教育资源和条件,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都能按照统一法定的标准拥有均衡合理的教学基础物质条件和教学师资力量以及管理技术。论文大全。同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统一标准并不是机简单的平均甚至机械的拉下各城市高质量学校,而是要尽可能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义务教育质量。

6.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对城乡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考核评估。论文大全。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环境,对学校管理层管理模式,对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各方面的客观、全面的评价,促使整个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化,进而存进城乡义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邢永富.教育公益性原则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3.王勤奋.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