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管理(6篇)
时间:2024-10-31
时间:2024-10-31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managementORsu=knowledge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
从中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关键词:新信息技术;图书情报系统;影响因素
信息技术实际上就是由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当作根本的,汇集计算机和通信以及控制这三种技术的综合技术,属于目前发展速度最快,影响范围最广泛的新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于文献处理和储存以及传递以及使用的水平,并且强化了图书情报机构信息服务的质量。所以,信息技术将会成为新世纪的领先技术,其发展对于以往图书情报服务将会造成极大的冲击以及长久的影响。因此,下面将进一步阐述新信息技术对于图书情报系统的影响。
一、新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系统的影响
1.资源保存数字化。收藏功能属于图书情报系统最基础性的职能。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不断研发出新的载体,而信息载体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图书情报系统储存构造逐渐出现改变。因为馆际互借和远程访问这些共享方法,给实现图书情报系统提供可能,使其不在是追求健全的实物馆藏系统,而是将资源当作支持,达到由一馆储存到多馆储存的对策转换。在全世界数字图书馆探索以及实践时,存在大量可以支持图书情报系统运用的开放的源码软件。比如,支持保存检索和收割汇聚,开放链接,单点访问,内容管理等很多方面的开放源码软件。
2.服务模式方法网络化。以往图书馆情报系统重点是在馆藏文献浏览和书籍借用,以及文献复制方面给读者提供信息方面的服务。在当前网络化环境下,文献借读基本上是通过计算机传播管理系统,或者是在浏览者自己的终端上自动进行。使用P2P技术能够实施文献互换,对等计算和协调工作,实时通讯,信息采集这些工作。比如,部级别的图书馆使用网络环境以及先进设备,拓宽阅读人员的范围以及领域,在电子阅读室组织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观察教学,在线浏览等一系列的内容。
3.管理方法智能化。以往图书馆情况系统工作具有投入时间较长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书籍分类和编目以及排架这些较高专业性的基础性工作,而通过使用图书情报计算机管理系统,让管理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图书情报系统每个工作部门其职能日益达到智能化,采访和编辑以及流通,还有统计等一系列的工作都能够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系统中的使用,人员管理计算机这种模式代替了人管人这种模式,促使图书情报系统设置方面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图书情报系统改进对策
1.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必须要制定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才能够使信息化图书情报系统顺利实施。在平时生活当中,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并没有组成健全的图书情报系统。在很多情况下档案和图书以及情报资料不是在一起的,都有着单独的管理部门。针对这种现象,对于相互沟通十分不利。由于时代不断加快发展,大部分情况是要把档案和图书以及情报资料三者结合起来的,想要达到现代化提出的条件,一定要把档案和图书以及情报资料三者巧妙的结合起来。进而给企业和单位管理的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由于信息化不断发展,部分企业和单位图书管理系统逐渐朝着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2.建立高水平人才团队。图书情报系统属于一个具有极强科学性的系统,若想让其给企业以及单位提供最佳的服务,一定要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团队。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团队是完成图书情报系统的基础,管理水平决定了图书情报能不能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一定要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同时企业和单位业必须要加大培训管理者的力度,要求管理者既要熟悉档案和图书以及情报资料这些比较专业的内容,同时还应该灵活使用计算机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给企业和单位提供最佳的服务,使图书情报系统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
3.构建全面的计算机系统。若想将档案和图书以及情报资料三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一定要构建信息化的图书情报系统,而构建这个系统,前提是要构建一个将计算机当作中心,将信息系统作为支撑的自动化管理设备,这类基础性的设备既能够给图书情报系统信息构建提供帮助,并且还可以有效增强图书情报系统的工作效率,可以确保企业和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4.改变知识构造。在以往图书情报系统当中,管理者只是简单的掌握基础的选专业知识以及检索能力,就能够应对各种类型使用者对于信息方面提出的要求,而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情报协同属于馆藏业务内容信息化。其文献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管理方式电子化这种新的系统,促使其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管理者既要具备深厚的知识背景,还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了解相关电子信息资源实施和管理以及处理这些内容。了解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在图书馆当中的具体运用。并且,因为国际之间图书馆沟通和合作不断增多,多种语言类型的文献不断涌现,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拥有扎实的外语知识。
三、结语
通过本文对新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系统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是我们了解到新的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建立高水平人才团队,构建全面的计算机系统,改变知识构造这些方式减少新信息技术对于图书情报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而使如数情报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新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情报系统影响的分析和阐述,能够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进而加快我国图书情报系统发展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黄玉丽.基于图书情报组织的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3.
[2]赵迎春.新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系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9:150.
[3]董红晓.新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系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科技,2014,08:45-46.
[4]王羽佳.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3-0135-01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并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的发展规划,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学界和业界皆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从理论上进行了诸多讨论和分析,在实践中,各国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我国,由于受我国国情以及各种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的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在图书馆、档案室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1.图书、情报、档案学科同出一源、同为一体。情报产生在语言文字未出现之前,人们起初用手势、声音传递情报,语言产生后又用语言传递,这些信息被称为“口头情报”。直到文字产生后才有了“文字情报”。远古结绳记事,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档案萌芽。后来中华先民把这些档案加以汇辑,传播到外界,流传于后世,是原始档案功能升级,从而形成最早的图书[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三个学科更是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2.图书、情报、档案本质属性相同。情报、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2]。信息是三者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都可以被存储、传递和利用。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又可脱离产生它的实践活动而被存储和传递;都有现实的实用性;都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3]。
3.图书、情报、档案的职能、管理手段和发展方向相同。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核心问题都是信息及其载体的搜集、选择、整序、存储、传播及利用。管理手段主要是分类、编目、归档、主题、索引等,在过去都是手工操作,现今大都是自动化管理。广泛采用现代化技术是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共同发展方向,它可以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从而达到高速、高层次、高效的目的。
4.根据著名的贝塔朗菲定律:整体系统的属大于各孤立子系统的总和。这一定律应用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研究中,就是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将小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整体功能。因此,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本质就是整体内各个子系统在物质、能量、信息的合理流通中,向着“合”的方向发展,促进系统属性和功能的增加[4]。
二、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依存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实行一体化管理,将图书、情报、档案集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信息网络,有利于图书、档案、情报资源的融合与集成,为社会提供多维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满足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时间和行业限制,使得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网络型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最理想的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机构进行了三者的一体化,从其表现形式分: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档案集中到某个部门管理,实现全部的一体化,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又是档案馆,还是情报研究机构;另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和档案相互交叉地保管在一个部门,实行部分的一体化,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等;也有的将图书馆与档案工作合在一起的,如玻利维亚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柬埔寨国家档案图书馆。
三、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我国,各高校的图书、情报、档案学专业在院系归属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设在管理学院,有的设在信息学院,有的设在人文学院,等等。这说明这些专业长期处于一种依附状态,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独立的专业定位,其发展和走向也未能形成学明确的思路,其理论水平也处于一种滞后状态。学科建设现状无法为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
2.宏观管理无力。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图书、情报和档案三个独立的系统改变封闭、孤立的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和纵向伸展,组成一个统一协作网络的过程。目前,三个系统从上到下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缺乏横向联系。图书馆系统基本上属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档案系统由国家档案局指导与协调,而情报系统则主要由国家科技部管理。因此,成立全国性的以及各省市、各行业的图、情、档协调机构和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体化的核心内容[6]。
四、一体化实现的条件
1.改变传统思维,统一思想认识。首先,解决观念上的种种偏见,在思想上明确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图书、情报、档案三界所面临的一件迫切的任务。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环境下,研究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三者协调发展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图书馆、情报、档案一体化的途径,是信息时代的现实需要,是创新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
2.加强宏观管理,统一制度标准。从全局出发,加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范对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加以控制和约束,改变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封闭、孤立的状态,理顺专业系统和各方面关系,加强三者横向联系,尽快实行图书、情报、档案实体的相互交叉管理。只有制定了统一的、权威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制度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但本质上又相同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下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3.寻找三者共性,统一技术标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一体化管理就无从谈起。目前,作为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们的标准化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后的任务是要以一体化为目标,重新审视已制定的各项标准,结合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工作特点,寻找三者具有互换性和交融性的结合点,制定出凸显共性、适用更广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一体化的进程。
4.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通用型人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需要一支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通用型人才队伍。他们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技能、专业理论知识、有资源共享意识,为一体化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通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专业教育。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各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孙伟江,付杰.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4(4).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7-98.
[3][4]季晓林.图书馆办馆新模式: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天津泰达图书馆办馆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5(5).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知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40-001
高校是教育、科研的主战场,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图书情报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之下,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是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构建,强调知识型管理模式的准确定位,以适应当前的管理环境与管理需求。本文立足于对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阐述,提出了新时期推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构建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面临新的环境,网络时代的到来,强调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优化发展的必要性。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有了新发展,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发展,强调管理模式科学定位的同时,优化与调整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内外环境,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
(一)“专家型”知识管理模式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推进了现代文明发展进程。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有了新要求。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大量信息的搜集、有效信息的提取,这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开展,强调“专家型”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一方面,“专家型”知识管理模式,强化了专业知识人士在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基于人才的培育,为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型人才,服务于图书情报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专业知识人士的有效参与,积极推进“专业型”知识管理模式,就是在人才培育、管理建设并重发展的前提下,助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更好地满足当前的管理需求。
(二)“业务集成型”知识管理模式
网络信息时代,业务集成型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定位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业务集成型”知识管理模式,旨在基于业务集成的方式,实现对相关图书情报的统一管理。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图书情报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图书情报的管理成本,这对于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知识规范型”知识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具有特殊性,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的核心知识,这是确保图书情报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首先,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应建立在规范化的行为框架之下,员工的行为要规范化,并且专业知识也要系统化;其次,新时期下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强调在满足图书情报管理需求的基础之上,应强化知识管理的标准化、管理成本的最优化。“知识规范型”管理模式,就是基于这些,所定位的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现实应用价值。
二、新时期推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与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是集科研、教育于一体的机构,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以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上,有序开展图书情报管理工作。首先,强化领导对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重视,在工作开展与宣传等方面,要扎实推进、狠抓落实,确保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环境;其次,优化现有的图书情报管理制度,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相关个人的职责,确保责任到部门、到个人,全面部署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工作;再次,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师生,良好的服务质量,强调优化与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建立,责任的细化;管理细则的实施,对于规范管理行为,创造良好的内外管理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图书情报管理方式,满足现代管理需求
在信息科技时代,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依托于管理方式的创新,强化现代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1)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搜索系统,在优化管理方式的同时,构建现代化的图书情报管理体系;(2)实现图书分类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电子屏幕,读者便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在方便广大师生读者的同时,也有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维护,为良好的图书借阅及管理环境的营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3)强化资金等的投入力度,为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发展夯实基础。一方面,新的管理环境,强调高校要在信息现代化建设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确保人员配置,满足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需求。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优化,应突出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网络时代的发展属性,从本质上优化与调整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是新时期高校图书管理模式准确定位的发展要求,对于提高图书情报管理水平,优化服务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与提高服务水平;创新图书情报管理方式,满足现代管理需求,都是新时期推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方静.人本管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新思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6)
[2]黄晓燕.高校图书馆供应链管理分析――以上海机电学院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3(09)
关键词:职业学院图书情报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了促进职业学院的图书情报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必然手段。只有不断完善图书情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完备信息化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出情报管理的最大价值。
一、阻碍职业学院图书情报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软件统一性差。在图书情报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依赖的载体是计算机,但职业学院每个院系所运用的计算机设备不统一,型号不一致,造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软件不兼容等情况。另外,目前职业学院没有一个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能够用于检索文件,还能适用在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中[1],导致图书情报管理的软件统一性较差,阻碍了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二)图书情报管理未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要想发挥出图书情报管理的实际价值,图书情报管理首先要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另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能够对管理秩序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促进管理系统化发展。通常,很多学院图书馆藏书类型与数量均较多,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理难度。同时,职业院校图书情报管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没有较为完备的管理原则与机制,造成普通的职业学院在实现图书情报管理信息化时有着局限性。
(三)信息化管理技术相对弱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是图书情报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很多职业学院在图书情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上,仅掌握了简单的技术,且没有具体的实践指导,造成其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技术发展较为落后。技术的落后,直接影响图书管理的更新,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另外,在对情报资料进行收集、存档、共享时,都需依赖信息技术处理,所以,信息化管理技术过于薄弱将直接造成图书情报管理发展滞后。
(四)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不够。由于信息化管理基本上需要相关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操作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想完成好该项工作,必须对专业信息技术有较好的掌握,并且应具备一定的操作经验[2]。而在很多职业学院中,在选择信息管理人员时门槛过低,造成管理人员信息素质不够。另外,很多院校不重视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进一步造成图书情报管理信息技术水平落后。
二、图书情报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完备的网络情报系统。图书情报管理完成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构建院校内较为完备的网络情报系统,具体有公共服务网站和其他社交网站,并且将院校内部的多个网站关联起来,搭建一个能够有效互动的网络平台,进而方便统一化管理。另外,还可运用校园网站建立图书情报信息交互及收集平台。同时,还应对图书情报管理的相关硬件设备及软件不断更新,确保网络情报系统正常运转;创建情报管理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对应的约束策略与故障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图书情报资源的安全性、原始性与可靠性。
(二)管理设备统一配置。职业学院内部选用的计算机设备规格、型号不同,极大地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所以,要对学院内部的管理设备进行适当整顿,具体包括计算机和存储装置的配备。要想学院内部都能被情报管理体系覆盖,必须对设备进行统一配置,只有这样,才可实现资源与技术的统一。管理设备的统一,是保障职业学院图书情报管理信息化的硬件条件。
(三)组建复合型图书情报管理团队。实现管理团队的复合型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强化图书情报管理人员在信息化专业管理中的意识,另一方面是提高图书情报管理人员专业的信息素质。这两个层面分别指的是精神上、行为上,这两个层面有机结合,便可达到复合型管理的目的。图书情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其重要性,不断突破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阻碍。同时,还需建立完备的管理培训制度,将管理培训和考核机制有机结合,进一步端正图书情报管理人员的专业态度,并让管理人员通过考核正视自己的不足后进行改进,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与素质技能。
三、结语
职业院校的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对问题进行分析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不断改进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改善职业学院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实现图书情报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1档案、图书和情报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1.1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钱学森曾经说过:“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67年将原图书馆组和书目情报工作及科学名词委员会重组为“情报工作、图书馆和档案部门”,次年,该组织又将处理文献和信息的有关的图书馆、文献馆和档案馆合并为综合情报处,全面、统一负责情报系统相关的专业文献、图书馆和档案馆方面的工作。1985年,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在《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中面临着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前景。
1.2档案、图书、情报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档案、图书和情报从其工作性质和目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载体和记录手段、技术规范等诸多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和材料,是最原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具有保护价值的直接记录。当档案记录的这段历史、文件和材料,通过人的综合和不同层次的广泛整理加工,便成为书籍和资料,出版发行成为图书。图书是更完整的系统知识处理的集成,起到传递知识,信息的作用。情报为情报需求的原型主体为核心,以及相关的信息源之间的通过信息技术在系统内化,熔铸,并显示出结果。
当然,图书,档案和情报的各系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每个系统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系统边界。内部因素的辩证系统和发展跨系统的开发,并不能模糊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由于档案、图书、情报具有功能方面的同一和互补特性,档案、图书、情报以及其功能的一体化,将形成信息传递的全面整体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时代的今天,一体化建设将对各学科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高职院校档案、图书和情报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在高职院校中,对于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议,不少人以“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理论提出缺乏现实实践的基础,认为问题的提出者只根据他们看到的文献,并与三者大体一致工作流程出发,没有看到图书馆、情报和文献档案工作的差异。他们强调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没有去发现在历史进程中可能形成的一体化。其次,一些不同意一体化的人担心,一体化过程可能会带来不稳定和混乱,最后导致各自系统内部结构的混乱、瘫痪。再则,由于图书的管理和档案的管理一直隶属不同的部门和分管领导,使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的重要性,在各自系统的工作人员中缺乏必要的共同认识,看不到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2管理体制的阻碍。目前,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档案室(馆)和情报服务,在管理上通常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和领导,目前的工作是分开的。在《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的第五条明确规定:建立处级的档案馆,由学校(院)直接领导,科级综合档案室(馆)从属学校(院)办公室的领导。这是因为档案系统由业务和行政两个功能所决定的,而图书、情报机构不具备行政管理权限。这不仅导致它们之间缺乏协作联系,而且由此派生各自的工作体系,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不能整体协调,资源分配无法统一,导致了人为的巨大浪费和重复资源建设。
2.3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虽然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在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方面有重要的意见。然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推出。档案部门的行政职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赋予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档案法》中明确机关,团体,企业,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有责任“对下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七条”和1994年1月1日以来实施档案规范,也有对学校档案工作的法规,监督,指导和检查的条款规定。不过,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有关规定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3高职院校档案、图书和情报工作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3.1建立合乎信息时代档案、图书馆、情报一体化的法规制度。要解决档案、图书馆、情报一体化的关键问题是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3.2进行相关的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解决学院的领导体制和行政职能权力,应给出新的一体化管理机构新的功能,同时必须赋予新的机构以适当的行政职能,新机构不仅仅是管理信息资源,而且也应该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当然,这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考虑,新的工作机构需要具有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行使的职权,进行一个常设的跨系统的监管机构计划、管理和监控的整体建设。
3.3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档案、图书、情报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管理的综合能力。不仅要了解档案、图书、情报的管理知识,精通档案、图书、情报业务,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分析和合成的各类情报信息,成为通用人才或一专多能人才,以促进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3.4积极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建设。为了图书、情报、档案的更好使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建立一个共同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利用学校图书馆、档案馆(室)丰富的馆藏资源整合开发,采取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其他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档案、图书、情报从产生、发展已经通过合———分———合的过程。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世界上的许多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档案、图书、情报的发展也逃不出这个自然法则。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各个行业的自身发展,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可以预见,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档案,图书,情报的独特性将有一个更具华丽魅力的文献资源的整合。档案、图书、情报的集成和发展,将为客户提供多维度、全面、综合的信息服务,更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革.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浅析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127
[2]荀昌荣.论图书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整合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
[3]杨亚萍.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之我见[J].陕西档案,2003(4)
上一篇:移风易俗工作总结(整理11篇)
下一篇:吸收直接筹资的优缺点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