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论文(6篇)
时间:2024-11-13
时间:2024-11-13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职业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等为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开设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巨大需要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次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试点招生,随后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迅速增加,到2006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多达303所。与开办高校多、招生规模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高校培养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出口不畅通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社会声誉直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解决的根本思路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逻辑起点的正确认识和逻辑体系的完整构建。本文试图以多元化结构与平衡的视角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层次有用人才,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本科阶段教育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中间阶段的教育而非终极教育,研究生教育将日益扩大并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当代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内在地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更多的体现为素质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相应地,本科阶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多地体现为素质取向而非职业取向,传授与训练多种知识、技术与能力将成为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等将成为本科阶段成功教育的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将被不断采用并成为一种本科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势的外在要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处于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一方面,许多问题(无论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的复杂性程度在不断提高,有效开展工作、解决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单一知识结构的人员将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行业新旧更替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发展重心转换的频率不断加快,复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而明显地比单一型人才更具优势,这同样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学科交叉、各学科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这已是不争事实,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作为一种制度保证,有利于学科交叉而形成学科互补,有利于专业基础的夯实而形成专业特色,从而成为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像公共事业管理这样的新兴专业,没有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支撑,不吸纳其他相关学科的丰富“营养”,就无法想象它能够茁壮成长,更无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和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构建设想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内涵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的一体化联动,从而形成自组织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以系统的观点,强调从招生到就业各环节的平滑过渡、紧密衔接和闭环反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等环节。
1.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特别是毕业生的不断输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养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不高,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很低等。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以重新审视,这也说明单一化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实际以及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专业不成熟、第三部门发展不成熟、就业岗位接纳度不大的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各校各地实际,基于分类培养的思路,而对人才培养设定多个目标、多条路径,从而形成培养目标体系。比如把一部分实践能力强、富于创业精神的学生往企事业(含公益性企业)方向培养(就业主导型目标),把一部分有希望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往公务员方向培养(准公务员型目标),把一部分刻苦钻研、品学兼优的学生往研究生方向培养(知识发展型目标),通过诸如此类的分类培养,能够使培养目标更切合实际需求,目标达成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2.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培养目标和分类培养思路,课程体系构成必须多元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是指课程设置不仅要有理论类课程,而且要有较大比例的实践类课程。理论类课程不仅要有体现专业性质的基础平台课程,而且要有体现多元培养目标的模块方向课程;实践类课程不仅要有课程知识运用的操作环节(如社会调查、公文写作),也要有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研究环节(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还要有实际或仿实际工作的实践环节(如各类实习、模拟实训、社团活动)。另外,就理论类课程而言,除了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以保证专业性质与方向不偏离外,也要适当开设企业管理类实用课程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还要适当开设人文、理工、科普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数理演算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事业单位改革难度较大,进程相对滞后,且目前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还不高,人员进出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就业容量受限;“第三部门”不发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不大,对专业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务员考试不设“公共管理”专业门槛,相反本专业毕业生经常被挡在有特定专业要求的单位的招考资格之外,专业优势经常难以有效发挥;现行的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相近专业方向,给升学考试带来一定的专业壁垒阻碍。从而追求单纯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上,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比就业专一性更重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础上,依据“管理主义”的共性特点,学生在包括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社区、企业等在内的各类组织事务性、管理性岗位上广泛就职或升学读研,注重“出口”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从而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的良性运作机制。
4.师资结构的多元化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建立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基础之上,关于社会领域内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以管理学科为基础,构筑起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多学科知识结(下转273页)
(上接272页)构基础,又要以适应多元化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加强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构建一种动态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决定了此专业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即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来自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这群人组合在一起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积累,一方面可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良性发展。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
根据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而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不断产生新的结构,从而推动系统自身功能的升级发展。如果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促使构成该系统的多元要素之间发生竞争和协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动态平衡的机制,那么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从一种平衡态发展到另一种平衡态,则可实现专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的机制,关键是实现理论、技能与实践教学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人文社科知识与理工知识传授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专业特性突现与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多样化延展与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通过这四个方面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促使“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落实,能够形成专业发展动态平衡的机制,从而实现专业建设基调由“环境适应型”向“内涵特色型”转变,形成“公共精神”与“管理主义”的有机融合的公共事业管理独特学科体系,继而增强专业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文范,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
2.李燕凌.拓宽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3.李燕凌,凌云.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
毕业前后,对专业基础理论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水电设备、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进行扎实的学习与再学习。近几年自己在坚持学习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新理论、新技术等科技发展速度同时,在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中,系统地学习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对国内外建筑工程管理发展动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充分运用专业理论在结构设计工艺的发展趋势及辅助系统设备节能技术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效果。在2006年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证书”的理论基础学习。在以后工作还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协调各专业技术难题的能力,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2005年月,承揽个旧枫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工作,现在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师大附中花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已建成使用。
2、2006年月,承揽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兴杰现代城结构施工图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朱家村政府划拨用地统建房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现在已建成使用。
3、2007年月,承揽昆明园博印象旅游文化城结构施工图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警苑小区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宝马汽车4S专营店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现已建成使用。
4、2008年月,承揽昆明锦泰花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沾益龙华园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瑞丽市美好•家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芒市景上花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之中。同年月,承揽昆明月光宝盒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
5、2009年月,承揽昆明美丽传说水疗度假酒店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同年月,承揽通海"壹品园"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同年月,承揽蒙自瀛洲河畔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
同年月,承揽“君悦天下”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
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及步骤:1.根据建筑设计来确定结构体系、确定结构主要材料;2.结构平面布置;3.初步选用材料类型、强度等级等,根据经验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4.结构荷载计算及各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5.荷载效应组合;6.构件的截面设计。此外还包括某必要些构造措施。需要依据结构专业相关规范、图集等。
基础设计: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部结构类型及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及材料供应情况确定基础的形式,材料强度等级,一般有浅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和深基础(如:桩基);2,基础底面积的确定及地基承载力验算;3,基础内力计算及配筋计算。4,考虑必要的构造措施。
结构设计的成果体现在绘制的结构施工图上,该图纸是结构工程师的语言,是直接面对施工现场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6年的工作实践,使自己的结构设计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管理水平也实现了同步增长。同时,在设计上尽量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减少建筑材料自重荷载,满足了设计要求,使多项改造工程节省资金万元,受到了主管领导和甲方的好评。
三、业绩与成果
年月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同年刊登在“”杂志上发表,主办单位是。年月论文“”刊登在“”杂志上发表,主办单位是。年月被评为工作先进个人。年月被评为。年月撰写的论文“”在年《》杂志第期发表。年月论文“”在年《》杂志第期发表。
四、其它
【关键词】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
农业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合作社想要稳而快的高效发展其根本保障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合理的治理结构。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特殊的治理结构和多样的功能,国外学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论从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了分析。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表现:影响因素、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发展模型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有效的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一、国外研究动态
欧美作为合作社的发源地,合作社制度的制定和发展为欧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19世纪中叶,英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此后,合作经济组织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起来,并对西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规范的相关理论和制度。
(一)关于合作社治理结构产生的研究
Emelianoff(1942)是最先开始研究合作社模型问题,他把纵向一体化运用于农民合作社,并认为合作是农场的延伸而其独立的农场经济组织之间的不完全联合被称为合作社。Emelianoff&Phillips(1957)已经意识到在委托-关系对农民合作社的重要性[1]。到上世纪六十年代,Helmberger&Hoos(1962)以企业治理理论为基础,对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探索性的构建了农业营销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模型,认为合作社可以把其利益按一定惠顾比例返还给社员,并以此来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增强了对社员的激励,并可以对社员的数量起到限制作用[2]。
(二)关于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备受国外学者的青睐。他们把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合作社相关理论,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方法。
1.委托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Eilers和Hanf(1999)针对农民合作社的所有资产的剩余决策权和收益权进行研究,探索性的分析了谁是农民合作社的委托人;谁又是合作社的人的问题。并认为管理者与农户都即可以是委托人也可以是人,当管理者向农户提供契约时,农户即为人;显然,委托人就是管理者。反之,农户也可以以委托人的身份向人(管理者)提供契约[3]。Hendrikse&Bijman(2002)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了所有权结构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他们建立了一个由农户、加工商和零售商三个主体构成的供应链模型,其研究结论表明,最优的所有权结构取决于农户和加工商这两者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比例,若农户这方面的比例高于加工商这方面的比例,则农户应该拥有所有权,即后向一体化具有优势,反之,则前向一体化更优[4]。
2.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论点:运用不用的治理结构,将会产生不同的交易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交易费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治理结构和交易方式我们称之为有效的治理结构。Hendrikse&Veerman(2001)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方法,以营销合作社为例,分析了农民合作社的所有者控制权分布以及它形成的财务结构。并对合作社与企业在控制权和决策权的差异进行了细分比较[5]。Menard(2007)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混合治理结构组织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资产的所有权与决策权的拥有者是不同的。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中它的所有权和决策权是属于高层领导者的,而农民合作社混合治理结构组织的所有权和决策权归社员;并且社员之间还存在一种区别于价格体系的协调关系,这也是市场与合作社的区别所在[6]。
3.博弈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Hoffmann(2005)运用博弈论建立了两段博弈模型,分别对农民合作社和投资者企业的产品质量的进行了分析;以及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对产品质量和定价有何影响进行了分析[7]。Royer&Smith(2007)运用博弈论对社员的收益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建立模型,认为社员和市场的关系可能与合作社追求的目标有关,当给社员退还较多利益时,将会提升社员的产出水平,它产出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他们收益最大化的均衡产出,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下跌,这样也有利于消费者[8]。Drivas&Giannakas(2010)以农民合作社与投资者企业为例,运用博弈论构建了一个关于改善产品质量相关的决策与提升其创新能力的三阶段博弈模型,该模型包括产品质量的事前价格竞争、事中价格竞争以及消费者行为、事后价格竞争三个阶段[9]。
4.新古典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Azzam&Andersson(2008)运用新古典理论对瑞士牛肉业进行了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合作社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如提高生产率、价格率等,来降低牛肉产品的成本,从而使得市场中牛肉价格下跌,与农民合作社市场谈判能力的大小并无太大关联。这是因为由于通过市场谈判提升价格的效率远低于成本效率所引起的价格下跌的效应[10]。Tribl(2009)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产出均衡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的竞争模型,得出了组织形式的不同的企业各自的定价、市场占有率、社员所得也是不同的[11]。
二、国内研究动态
农业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合作社想要稳而快的高效发展其根本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拥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因此,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也是络绎不绝的。
(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大意义的研究
缪建平(1999)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诠释了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我国家庭承包责任为基础,市场化发展的产物[12]。黄祖辉(2000)分析了合作社的必然性,认为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地域分散性及规模的不均匀性等问题是农民合作社存在合理性的最好理由[13]。黄祖辉(2006)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精辟地把合作社为什么能够存在、合作社和家庭经营之间互补的关系分析的非常透彻[14]。顾吾浩(2007)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分析,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实行以工哺农、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业的有效载体[15]。张晓山(2009)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方面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对政府体制起到补充的作用,又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存在得缺陷[16]。
(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的系统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了合作社所有者、决策者以及经营者各个相关主体之间所形成的义务、权利、利益等的组织框架。具体表现在对合作社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权利界定上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1.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黄祖辉(2005)从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的角度,提出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基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制度安排[17]。林坚和马彦丽(2006)认为,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投资者企业进行了比较,认为合作社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这是因为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不存在资产专用性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机会成本,这样就可以使交易费用降低[18]。孙亚范(2009)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农户专业组织来减少交易成本,形成集中采购与统一销售的方式来抵制农户在市场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从而改变农户规模经营的弊端,大大降低了相关的交易费用为农户谋福利[19]。
2.产权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苑鹏(2004)运用产权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分析,认为产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运行、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理顺合作社产权关系的关键是做到合作社投资主体的人格化、农民社员产权的主体化[20]。徐旭初(2006)运用产权理论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的概括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基于组织能力的分析,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基于组织能力的新型合作社类型[21]。孙亚范(2011)利用对江苏省2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从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机制与影响因素等方面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员公平参股的产权制度和民主控制的治理结构是影响“按惠顾额返还盈余”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关键因素[22]。
3.委托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马彦丽(2008)从外部市场竞争、激励、监督以及合作社的双向特征四个方面探讨合作社降低成本的途径,认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双重—”关系,主要方面是防止骨干社员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关键是完善合作社的治理结构,通过规范决策程序来有效缓解合作社采取机会行为的可能性[23]。聂华林,方明娟(2010)根据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委托—问题,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寻找实现激励相容的约束条件,提出了收益与成本共担的一种新型分成制度[24]。崔宝玉(2011)提出在合作社中极易产生大农小农之间的委托问题。认为通过合作社民主治理制度规范化、设置外部理事制度以及保障小农退出权等正式规则和成员信任、成员承诺与社会资本等非正式规则的“则”治理,能够减少大农的机会主义行为,削弱大农小农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使合作社不至于过度偏离其本质规定性[25]。
(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的研究
尽管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治理结构上很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我们通过对治理结构的不足进行研究,从而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
1.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过几十年,治理结构存在着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发展。陈俊梁(2010)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民主决策性低;家族化严重;协调机制弱;决策效率低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将影响合作社的高效运行,从而导致合作社不合理运转[26]。丁建军(2011)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权力集中在理事会手中,社员(代表)大会、监事会无法真正实施监督权,更不用说发挥监督作用了[27]。
2.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存在得问题,制定适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第一,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王为农,吴晓华(1997)对山东省莱阳市农村发展情况调查,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合作社[28]。夏英和牛若峰(1999)认为,合作经济组织最佳的组织模式,应从实际出发,试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地区农产品的特色,找出优势,从而引导农户进行自由选择。学术界把政府在合作社中的作用概括为:扶持;引导;不干涉;不强制;不阻止[29]。黄祖辉,徐旭初(2006)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认为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社治理结构是东部沿海地区合作社的特点,这也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30]。
第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黄胜忠、林坚(2008)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与治理机制之间调研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认为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关键[31]。桂玉,徐顽强(2009)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并随着整个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权利结构,衔接外部结构、搭建网络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32]。徐旭初(2010)对已有的合作社模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更有利于实力较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种模式可以使农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增值部分归于农户,从而可以提升农户的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33]。
第三,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陈俊梁,张雅文(2010)在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文中认为,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运作,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不同社员的能力上进行差异性分析,对理事长决策权与社员(大会)决策权进行对比区分,同时,对属于不用类别的决策性质给予不同的投票权,并且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监督成立独立的监事会[34]。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2011)认为采取改革产权实现农户所有,改变决策方式实现农户控制,增加交易额返利实现农户受益,量化公共积累和政府扶持资金等措施来改变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结构,从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35]。潘天鹏,巩颖慧,王猛(2011)分析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现实逻辑,对合作社发展的组织环境和异化现象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世界各国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各种模式,认为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应选择偏向于政府推动型模式[36]。
三、简短述评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已层出不穷。从已有的国外文献看,国外学者将委托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运用到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上进行研究,他们无论是从研究视角上还是研究方法上说都相对成熟,对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的研究可以起到推动和借鉴的作用。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发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表现:影响因素、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发展模型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有效的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第一,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从视角上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是从其本质、功能等一般理论进行的叙述到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表现在:治理结构、运行绩效、农户合作意愿等方面,提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在方法上,用定量分析方法代替了以理论为的定性分析方法。使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第二,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涉及的内容较多,难以用一些简单指标来衡量合作社的治理问题。
第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是上企业化靠拢还是趋上于股份化。现阶段,像美国、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它们用发展效率优势原则代替了非盈利、一人一票的公平原则。这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式是否适合刚起步的我国合作社组织?如果合适,它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有待于我们对治理结构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hilips,R.EconomicNatureoftheCooperativeAssociation.JournalofFarmEconomies,1953(35):47-87.
[2]HelmbergerP.andHoosS.CooperativeEnterpriseandOrganizationTheory[J].JournalofFarmEconomics,1962,44(2):275-290.
[3]EilersC.andHanfC.H.ContractsbetweenFarmersandFarmers-processingCooperatives:APrincipal-agentApproachforthePotatoStarchIndustry[M],inHeidelberg(ed.),VerticalRelationshipsandCoordinationintheFoodSystem,Heidelberg:Physica,1999:267-284.
[4]HendrikseG.W.J.andBijmanW.OwnershipStructureinAgri-foodChains:TheMarketingCooperative[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02,84(1):104-119.
[5]HendrikseG.W.J.andVeermanC.P.MarketingCooperativesandFinancialStructure:ATransactionCostsEconomicsAnalysis[J].AgriculturalEconomics,2001,26(3):205-216.
[6]MenardC.Cooperatives:HierarchiesorHybrids?[M].inKarantininisK.andNilssonJ.(Eds),VerticalMarketsandCooperativeHierarchies.Springer,2007:1-17.
[7]HoffmannR.OwnershipStructureandEndogenousQualityChoice:CooperativesversusInvestor-ownedFirms[J].JournalofAgricultural&Food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5,3(8):1-24.
[8]RoyerJ.S.andSmithD.B.PatronageRefunds,ProducerExpectations,andOptimalPricingbyAgriculturalCooperatives[J].JournalofCooperatives,2007,20:1-16.
[9]DrivasK.andGiannakas,K.TheEffectofCooperativesonQuality-enhancingInnovation[J].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10,61(2):295-317.
[10]AzzamA.andAnderssonH.MeasuringPriceEffectsofConcentrationinMixedOligopoly:AnApplicationtotheSwedishBeefSlaughterIndustry[J].JournalofIndustry,CompetitionandTrade,2008,8(1):21-31.
[11]TriblC.SpatialCompetitionofFoodProcessingCooperativesinaMixedMarket:theCaseofUniformDeliveredPricing[R].Workingpaper,FederalInstituteofAgriculturalEconomics,Austria,200
[12]缪建平.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动因、必然性和实现途径的探讨[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3):7—9.
[13]黄祖辉.农民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0,(8):4—8.
[14]黄祖辉.农合组织:农业现代化的新选择[J].中国合作经济,2006,(7):40—41.
[15]顾吾浩.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2—28.
[16]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17]黄祖辉,徐旭初.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度安排[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4):15—19.
[18]马彦丽,林坚.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3):16—20.
[19]孙亚范.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0]苑鹏.关于理顺农民合作组织产权关系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04,(1):33.
[21]徐旭初.基于组织能力的产权安排—对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一种解释[J].浙江学刊,2006,(3):177—182.
[22]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产权结构:江苏205个样本[J].改革,2011,(12),85—92.
[23]马彦丽,孟彩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重委托—关系—兼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8,(5):55—60.
[24]聂华林,方明娟.农民专业合作社委托—问题的分析—基于新型分成制度的视角[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1):98—102.
[25]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关系及问题研究[J].财政问题研究,2011,(2):102—107.
[26]陈俊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思考[J].南方农村,2010,(2):64—67.
[27]丁建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几个问题的思考---基于湖北省荆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0,(3):116—118.
[28]王为农,吴晓华.产业化+合作社+农民:农业走向稳步发展之路—山东省莱阳市农村发展情况调查[J].经济研究参考,1997,(54):21—25.
[29]夏英,牛若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12):40—43.
[30]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6,(1):60—66.
[31]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65—73.
[32]桂玉,徐顽强.农民合作经济治理结构的创新路径[J].前沿,2009,(12):49—52.
[33]陈俊梁,张雅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J].改革与战略,2010,(11):92—98.
[34]徐旭初.从“企业+合作社+农户”走向“合作社+企业+农户”[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2):21.
[35]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探讨[J].林业经济,2011,(8):38—41.
[36]潘天鹏,巩颖慧,王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9):940—944.
[37]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8]张娟.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专业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一、辅导员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2005年,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政策缘起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性,从队伍组成看,专职辅导员较少,人员流动性很大;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上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且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开放的大学生思想发展现状,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就专业概念而言,它包括:(1)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2)专门的学问。(3)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4)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5)是指对一种物质了解的非常透彻的程度。①社会学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②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辅导员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且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这对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一旦缺乏专业性,他将对每一模块的工作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辅导员职业的岗前还是岗中,都要进行适当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其专业素质,稳定高素质辅导员人才,给予相应的发展空间,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和本质要求。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③那么,辅导员职业发展则是高校对辅导员进行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在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的知识、能力、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从知识结构看,由于辅导员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法律法规等多层面的综合知识结构与全方位的交叉知识积累。④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一般认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至少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⑤本体学科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学科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应用学科知识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常用的操作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演讲、写作、社会调查等相关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⑥这些在日常的学生工作当中都不可或缺,且这些知识在辅导员工作中越来越交叉渗透在一起,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从能力结构看,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不同事务性模块,需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时势发展的洞察能力、人生发展的导引能力、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育人工作的应变能力、学生骨干的培养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危机发生的处置能力、对教育对象的评价能力、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⑦。概括起来,主要是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⑧可见,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要求多元化,在具体的辅导员工作中,多元智能是辅导员应有的素质要求。
从技术方面看,它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知识与能力的表现,是辅导员在不同专业方向上通过学习或实践所习得的能够完成专门工作任务的方法论系统,包括了在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习指导、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工作中的素质积累。⑨尤其是在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辅导员需具备科学的心理学技术,从而适当有效地引导学生,否则适得其反。而在就业方面,辅导员需具备就业指导技术,分析学生能力倾向,指导学生正确择业。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以辅导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在内涵发展,即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巨细庞杂,大多数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很难维持激情,也难以具备良好的执行力。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界定性指标。⑩这反映到辅导员个体上表现为坚定的职业信仰、饱满的职业热情、艺术的语言、真诚的爱心、执著的追求等。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内容、人文素养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应有内容,在辅导员岗前和岗中都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进行指导,提供合理的发展阶梯,激励辅导员职业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按照系统论观点,职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固然重要,但外部环境、媒介的作用仍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职业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和应有内容,这种职业发展需要外部有效的支持才能持续。首先是主管部门的工作理念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其次是常态的政策支持,强化管理设计,拓宽发展路径。针对辅导员的职业困惑,高校可以在管理设计上进行适当的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考虑到辅导员要做大量事务性工作,科研精力有限,应在论文和课时量等硬件上适当降低标准。同时针对很多辅导员不是科班出身,鼓励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深造,还可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或职业规划师等。{11}
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在学校内部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来自学校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均能增加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12}由此,学工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服务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减少部门间不必要的手续,在辅导员职业发展投入、职称评定、各种奖励、进修提高的机会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从媒介的角度看,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例如网络平台,建立自主学习型虚拟社区,实现合作式学习,设立“理论探索”主题网站,让辅导员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论分析解除困惑,邀请他人共同讨论,{13}通过网络媒体沟通迅速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是“本体”,而外部环境和媒介是“两翼”,两翼为本体服务,本体是两翼的目标,只有在一体两翼的系统结构下,才能夯实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注释:
①百度百科对专业的描述.
②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③百度百科对职业发展的描述.
④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⑤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⑥吴广宇,范天森.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⑦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⑧赵利.略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结构[J].科教导刊,2011,(10).
⑨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⑩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11}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12}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13}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4]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5]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6]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7]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8]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关键词:结构功能;供给侧改革;目标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45-02
一、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失衡问题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视角
结构功能理论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流派,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受到生物学的直接影响。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及其所需功能之间的联系。帕森斯是结构功能理论的代表,他的理论主要以社会行动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控制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架构。从他的理论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于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这两个部分更加的关注。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组成的具有相互关联的整合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发挥着应有的功能。他们甚至强调社会的“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的失衡引起了社会系统内部的连锁反应。高等教育供给侧也表现为失衡状态,这种结构失衡进一步聚合就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系统其他因素,进而影响社会结构。
(二)结构功能视角下的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失衡问题研究
从结构功能理论视角看来,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都可以从它们在维持更大的社会体系中发挥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社会学研究人文中国社会结构是一个倒丁字型社会结构转变成土字型结构。社会结构的底部依然是基数庞大的农民。但是,从倒丁字型结构变成土字型结构,最大的影响因子就是农民,农民以“农民工”或以“市民化”的形式向上流动到了城市的其他阶层。尽管如此,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仍然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没有走到一个现代化的结构中来。
按照结构功能理论的理解,这是由于这种结构与功能配合的失衡,进一步引起了高等教育供给侧的失衡。高等教育与产业演进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教育推动劳动者的进步,也就推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实施,进一步意味着东北振兴新的全面启动。影响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是产业结构,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社会结构才会随之发生变化。
辽宁省是东北的重要区域之一,其产业结构也是较为典型的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辽宁省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企业自主创新明显动力不足,传统产业经济效益逐步回落,第二产业主体作用呈现弱化倾向。由于第二产业整体偏离度偏低,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方面进展缓慢,缺乏行业竞争力。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高新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因而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失衡主要表现为:第一,辽宁省高等教育质量随着扩招比例的增加,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不足等原因造成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人才供给质量失衡。第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重工业专业有较高的优势,人才培养多集中在理工类院校,但在资源勘查、生物工程、微电子等其他领域人才较少,造成人才供给专业分布失衡。以结构功能理论视角透视高等教育供给侧失衡现象,不难看出产业结构的转型与高等教育供给出现了相互契合的矛盾,也就出现了结构与功能的失衡。
二、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目标选择
(一)明确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定位突破――着力优化教育结构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应不足,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也会发生类似的结构性变化。因而改革实质上是与社会系统整体结构功能的变化相适应。结构化的变迁对与之关联的功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转型时期的经济要素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必将导致与之功能关联的功能提出进一步重新建构的要求,然而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无论从外部更新样态和内部结构调整,都要能有效的契合社会结构功能诉求,最终能成为社会内生性发展重要的动力。进而发挥推动和完善东北新一轮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功能。而社会结构运行模式同时决定了与之关联的系统的整体组织的运作方式。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其功能全面优化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就是要将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全面衔接。
(二)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的重要着眼点――提高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市场配置力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市场性是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的重要着眼点之一。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市场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市场配置力绝对不是将高等教育绝对市场化。高等教育主体绝不能只追求片面的学校效益而忽视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不是一味的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致使一些热门专业重复设置。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既要体现市场的适应性,同时也要体现政府的主导性;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一味地盲目的上马一些热门专业,使很多学生高分考入热门专业,毕业时却因专业人才过多而无法就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因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进位与退位的角色定位就成了改革的关键要素。
2.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市场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还要具有前瞻性。社会经济具有动态性,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为人才培养有一个周期性的过程,不能仅仅因为目前经济发展紧缺的专业就大力发展,而不考虑未来经济发展对一些专业的可能需求,就会导致资源浪费和错位。因而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专业市场的适应性,要从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对现有的专业做出动态的调整,积极使专业设置处于动态平衡中。
3.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市场的适应性同时加强学科的专业性内涵建设。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但人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是靠基础设施和规模化的生产就能够完成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倾注很多很多情感的东西,高校在做好学科市场的适应性的同时要加强学科的专业性的内涵建设,这其中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很合理可教师配置跟不上,很多课程没人上或上不好,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而,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市场的适应性要加强高等教育主体的主动适应性和监管力度。积极而不是被动的进行改革调整,加强协同创新的能动性,使各个高校流动起来,进一步适应经济改革变迁。
(三)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侧重点――积极推进部分高等教育突破结构束缚向应用型本科转变
高等教育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和个人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与科技服务的机会。从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改革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的变迁。高等教育改革的这种转变预示着社会结构的张力,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是这种转变的主要动因。从结构功能理论中我们看到经济系统执行环境使用功能,看到中央对经济形势准确判断为经济新常态状态并对经济实行供给侧改革,这些都对进一步促进辽宁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我经济增长潜力具有深远意义。
高等教育供给应将一部分教育资源转向金融、互联网、物流、文化等后工业时代的新型服务业。针对新型服务业进行专业和能力培养,积极推进部分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
(四)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现实目标――创新辽宁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下我们看到,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目标是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为了避免教育结构和功能的碎片化和分裂化,就要在改革中尽力避免利益分化及其引发的价值分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蕴涵着包容与均衡的价值诉求,意味着尽可能的促进结构调整,进一步使高等教育适应受教育主体的行为模式及其意愿。同时也可能促进受教育主体调试其行为主动的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功能的诉求。这种逻辑推演是结构功能理论的阐释,也是现实操作层面的目的导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始尝试: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方面。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需求”和外部“刺激”力量相结合。明晰让高校内部衍生和让企业外部介入的不同效果,让人才培养从高校理性主导过度到企业理性、政府培育相结合的路径联系。分类有序的推进企业介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成熟。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一步实施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来迎合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形态。根据各高等个办学主体的社会评估和反馈情况,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千校一面的状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倾斜的同时要考虑教育公平和基础学科的动态均衡发展,避免一刀切。最后,高等教育要结合辽宁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学校的历史传统适度创新。一方面,必须警惕将“高校传统全部扔掉的陷阱”而对于高等教育创新经验盲目跟风,损坏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和传统;另一方面,必须注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前处于劣势的专业和学科要加以适当的保护,加之政策以及各种社会资源方面的适度倾斜,实现高等教育发展利益动态的均衡,达到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选择到人才选拔的融通。
参考文献:
[1]刘易斯・A・科瑟尔.社会学思想名家[M].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帕特里克.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翟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40-0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工作技能和论文的撰写方法。同时,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也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和授予相应的学位,而且对保持学习热情和培养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现状
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也为高校毕业设计考核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相比,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考核工作的教师人数却相对较少,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够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往往落到个别教师的肩膀上,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工作难免流于形式,重复设计、相似设计、纯理论化脱离实际的设计大量出现。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人数多、答辩时间短,答辩小组成员还没有细看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就已经论述结束了。对于同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不同评阅小组,给出的分数往往差异较大,使毕业论文设计有失真实性和客观性。另外,由于就业形势紧张,学生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往往通过学生在校时获奖的多少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对学生就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存在的问题
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考核标准设计简单,缺乏专业特色。考核多套用学校统一标准,但实际上,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内容差异很大,采用统一标准,既偏离专业实际,也丧失学科特色。工科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要求较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加大对设计内容的考核,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度。
2.考核标准层次不清晰。考核标准缺少细化评价等级,往往仅给出一个总分来表示某个评价项目的所有要求,标准可操作性差,使考核教师在论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难以准确给出评分值。
3.考核内容不细化,学生认识模糊。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只知道主题,不了解考核具体要求,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工作,学生普遍缺乏目标性,主动性差。
三、量化考核在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
(一)量化考核的基本原理
量化考核,实质上就是用量化的数据、指标反映工作业绩的一种表现形式。量化考核的方法较多,其中层次分析法就是将复杂的工作问题层次化,形成一个阶梯型的有序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后计算每项的相对权重。该方法将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使得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教师具有各自特有的评价指标,互不干扰,评分操作简单客观。考核结果中,学生哪一项比较突出,哪一项比较弱,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后期学生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
(二)层次分析法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以工科专业为例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在咨询某高校工科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特点,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总成绩A分为基础能力B1、设计能力B2、答辩情况B3三部分(准则层),每个部分含有多个细化的考核项目(方案层)。
基础能力部分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度出发,其考核由指导老师负责;设计能力部分主要考虑的是毕业论文设计本身的质量,由评阅老师负责;答辩情况由答辩委员会老师负责。
2.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及各项目权重的确定。
a.比较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确定。采用定性分析中的专家咨询法将准则层、方案层的各因素两两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引入层次分析法中应用广泛的ThomasL.SAATY九级比例标度方法,对比较结果加以量化,如表1所示。
若元素i和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b.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①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计算得出比较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825(
②方案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系统根据方案层中各因素两两间的重要程度取值,构建比较判断矩阵。仅列出方案层中基础能力B1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3所示。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最终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得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各因素所占考核总成绩的权重,各考核指标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为(由高到低):工作作风、创新意识或设计独到性、团队协作能力。可以看出工作作风的总权重是最大的,体现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对合作及设计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回答问题准确度及深度和图表、图纸规范度的总权重比较接近(相差不大于0.002),同样独立查阅文献能力和思路、概念清晰度也是比较接近的(相差不大于0.001),所以它们的区分度较低,容易产生人为误差,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每位学生的各项具体分数输入后,系统按照权重比例分别相乘再相加后得最终成绩,结果明了,便于操作,得出的成绩更具有说服力,更客观。
四、结论与展望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量化考核方法引入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该方法是基于层次分析法下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特别适用于人的活动的定性判断。用YAAH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简单、实用,使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为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结果准确计量提供方法。
参考文献:
下一篇:体育赛事的概念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