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6篇)
时间:2024-11-15
时间:2024-11-15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语义;语法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2]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信奉的是所谓非客观主义的哲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第二代认知科学坚决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客观主义认知观忽视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的生理基础在形成概念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9]: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范畴、心智来自身体经验,那些不是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一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语法、句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语义不只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是通过身体和想象力获得的,而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这与客观主义语义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两者的划分具有深远意义,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认知科学理论,不至于将其间的不同流派混为一谈。”[10]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grammar),lakoff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semantics)。
(一)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fillmore指出:“框架语义学提供观察词语的一种特别方式,同时也努力描写一种语言新词的产生和已有词语里新意义的增加,或将一段文章中各部分的意义组合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意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11]。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或认知结构,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11]。以fillmore着名的“商业交易”框架为例。这一框架涉及的概念包括:拥有、给予、交易、钱。这样一个场景图式中的元素包括:钱、商品、买方、卖方。其他元素还包括:价格、时间、找钱等。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对一系列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描写。例如,英语中的buy,sell,spend,cost,charge,price等等。如果我们把商业交易框架与其他框架进一步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描述和解释像tip,bribe,fee,honorarium,taxes,tuition这样的词语。由此可见,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语言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要理解词义必须将其放置于人们的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习俗框架中,理解人们的经验与社会习俗。
(二)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langacker的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grammar)。该理论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详尽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描述框架。认知语法对语法和语言意义的本质提出了新的理论[12]: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2.语法结构(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它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化(conventionalsymbolization);
3.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句法(和词法)在本质上和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4.基本真值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显然,这些基本假设跟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基本假设是针锋相对的。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只有三类单位:语音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是构成象征单位的两极,两极之间的联系是象征联系。例如,英语单词cat作为一个象征单位就是[[cat]/[cat]],其中大写字母代表语义极,小写字母代表语音极。象征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一定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代表是约定俗成的。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结构式都是象征单位,只有具体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语法研究不可能脱离语义。因此认知语法打破了词汇和词法、句法的界线,认为词汇、词法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可借用象征关系对这一连续体作穷尽性描述。也就是说象征关系高度概括性使得认知语法能对语言不同层次作出统一性解释。
(三)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johnson,langacker及talmy等。lakoff&johnson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talmy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lakoff在1987年出版的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基础。wikipedia百科全书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为: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它否定传统形式语言学的语音、句法及语用模式,将语义学视为有意义结构的认知表示法。
根据talmy的论述[13],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意义结构是概念化的,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而概念与感知经验和世界经验相关,不同的说话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经验进行概念化。意义既不是完全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例如,根据传统语义学词典“单身汉”指“未婚成年男子”,但在特定的文化下,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语义概念与此定义并不完全吻合,因为像“和尚”、“道士”等根据教义规定是不能结婚的。尽管和尚、道士完全符合单身汉的定义,我们几乎不把他们称为“单身汉”。
三、对认知语言学不足之处的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它的局限性,像所有语言理论一样,认知语言学也是如此。认知语言学是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动,它弥补了这些学派的一些缺点,提出了许多解释语言的新思路,对语言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同时它也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其他学派的合理的地方,而且我们不能期望它解决语言学中的一切问题。认知语言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语言世界及其规律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认知对语言的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语言认知是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但语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影响到人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例如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范畴也不一样,那么就会影响语言使用者观察、认知世界的方式。英语的语法中有单复数标记,复数在名词后加-s,单数为零标记不加-s。以英语为母语者,他们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必须符合语法的要求。久而久之,在认知世界时候就会关注事物的数量特征,因此他们在单复数的使用上可以完全不犯错误,而我们中国学生却经常在这上面犯错误,原因是我们的语法中没有这个数量范畴,所以在认知世界时,就不会去关注数量的多少。
在家族相似性上建立起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有一个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14],其他非中心义项则是依据这一中心义项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在一个范畴中,特别是在有多个义项的范畴中,如何确定一个中心义项?应该是概念形成时的最初义项,还是后来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心义项?我们不能确定一个中心义项是中心意义、基本意义、或者原始意义,也就说不上其它成员都是以一个原型义项为中心向外延伸而成的。各语言中都有很多同义词,它们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属于有相同原型义项的不同范畴?另外,在语言中有反义同词现象例如twilight(曙光;也可意为:暮色),overhear(无意听到;也可意为:有意偷听),sanction(批准,授权,支持;也可意为:制裁,禁止船出入港口)。相反的义项一般说来不可能置于同一范畴中,那么在反义同词语言现象中,相反的义项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不同范畴?原型范畴理论似乎对此尚未作出合理的解释。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它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极具挑战性,并逐渐被世界大多数语言学者所认同。随着研究的深人,理论体系的完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规律的揭示会更加全面,人类语言的奥秘会一点一点地被揭示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6.
[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38.
[4]labov.w.theboundariesofwordandtheirmeanings[a].bailey&shuy.newwaysofanalyzingvariationinenglish[c].
washington: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1973.
[5]rosch,e.cognitiverepresentationofsemanticcategori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75:4.
[6]rosch,eleanor&barabarab.lloyd.cognitionandcategorization[c].hillsdale: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1978.
[7]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preface.
[8]casad,e.cognitivelinguisticsintheredwoods[c].berlin:moutondegruyer,1996.
[9]johnson,m.thebodyinthemind[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10]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11]fillmorecharlesj.framesemantics[a].linguisticsinthemorningcalm[c],1982:111-137.
[12]langacker,r.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umei[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2-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语义;语法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2]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信奉的是所谓非客观主义的哲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第二代认知科学坚决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客观主义认知观忽视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的生理基础在形成概念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9]: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范畴、心智来自身体经验,那些不是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一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语法、句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语义不只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是通过身体和想象力获得的,而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这与客观主义语义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两者的划分具有深远意义,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认知科学理论,不至于将其间的不同流派混为一谈。”[10]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Grammar),Lakoff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Semantics)。
(一)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Fillmore指出:“框架语义学提供观察词语的一种特别方式,同时也努力描写一种语言新词的产生和已有词语里新意义的增加,或将一段文章中各部分的意义组合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意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11]。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或认知结构,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11]。以Fillmore着名的“商业交易”框架为例。这一框架涉及的概念包括:拥有、给予、交易、钱。这样一个场景图式中的元素包括:钱、商品、买方、卖方。其他元素还包括:价格、时间、找钱等。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对一系列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描写。例如,英语中的buy,sell,spend,cost,charge,price等等。如果我们把商业交易框架与其他框架进一步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描述和解释像tip,bribe,fee,honorarium,taxes,tuition这样的词语。由此可见,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语言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要理解词义必须将其放置于人们的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习俗框架中,理解人们的经验与社会习俗。(二)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Langacker的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Grammar)。该理论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详尽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描述框架。认知语法对语法和语言意义的本质提出了新的理论[12]: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2.语法结构(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它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化(conventionalsymbolization);
3.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句法(和词法)在本质上和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4.基本真值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显然,这些基本假设跟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基本假设是针锋相对的。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只有三类单位:语音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是构成象征单位的两极,两极之间的联系是象征联系。例如,英语单词cat作为一个象征单位就是[[CAT]/[cat]],其中大写字母代表语义极,小写字母代表语音极。象征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一定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代表是约定俗成的。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结构式都是象征单位,只有具体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语法研究不可能脱离语义。因此认知语法打破了词汇和词法、句法的界线,认为词汇、词法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可借用象征关系对这一连续体作穷尽性描述。也就是说象征关系高度概括性使得认知语法能对语言不同层次作出统一性解释。(三)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Johnson,Langacker及Talmy等。Lakoff&Johnson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Talmy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Lakoff在1987年出版的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基础。Wikipedia百科全书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为: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它否定传统形式语言学的语音、句法及语用模式,将语义学视为有意义结构的认知表示法。
根据Talmy的论述[13],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意义结构是概念化的,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而概念与感知经验和世界经验相关,不同的说话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经验进行概念化。意义既不是完全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例如,根据传统语义学词典“单身汉”指“未婚成年男子”,但在特定的文化下,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语义概念与此定义并不完全吻合,因为像“和尚”、“道士”等根据教义规定是不能结婚的。尽管和尚、道士完全符合单身汉的定义,我们几乎不把他们称为“单身汉”。
三、对认知语言学不足之处的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它的局限性,像所有语言理论一样,认知语言学也是如此。认知语言学是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动,它弥补了这些学派的一些缺点,提出了许多解释语言的新思路,对语言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同时它也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其他学派的合理的地方,而且我们不能期望它解决语言学中的一切问题。认知语言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语言世界及其规律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认知对语言的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语言认知是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但语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影响到人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例如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范畴也不一样,那么就会影响语言使用者观察、认知世界的方式。英语的语法中有单复数标记,复数在名词后加-s,单数为零标记不加-s。以英语为母语者,他们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必须符合语法的要求。久而久之,在认知世界时候就会关注事物的数量特征,因此他们在单复数的使用上可以完全不犯错误,而我们中国学生却经常在这上面犯错误,原因是我们的语法中没有这个数量范畴,所以在认知世界时,就不会去关注数量的多少。
在家族相似性上建立起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有一个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14],其他非中心义项则是依据这一中心义项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在一个范畴中,特别是在有多个义项的范畴中,如何确定一个中心义项?应该是概念形成时的最初义项,还是后来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心义项?我们不能确定一个中心义项是中心意义、基本意义、或者原始意义,也就说不上其它成员都是以一个原型义项为中心向外延伸而成的。各语言中都有很多同义词,它们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属于有相同原型义项的不同范畴?另外,在语言中有反义同词现象例如twilight(曙光;也可意为:暮色),overhear(无意听到;也可意为:有意偷听),sanction(批准,授权,支持;也可意为:制裁,禁止船出入港口)。相反的义项一般说来不可能置于同一范畴中,那么在反义同词语言现象中,相反的义项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不同范畴?原型范畴理论似乎对此尚未作出合理的解释。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它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极具挑战性,并逐渐被世界大多数语言学者所认同。随着研究的深人,理论体系的完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规律的揭示会更加全面,人类语言的奥秘会一点一点地被揭示出来。
1.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基于经验事件而实现概念表达的工具,并用以完成人际间信息的组织、加工和传递之目的(Ellis&Robinson2008)。语言是人在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中,基于“使用”而形成的系统,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新近的输入信息,会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出“形式-意义”的推理,同时对心理词汇做出修正,因此,语言知识的获得完全是一个基于日常使用而形成的(EvansandGreen2006:111)。人类普遍的认知加工机制(如范畴化、抽象化、隐喻等)作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例如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同时也作用于语言学习。语言本质上是一个有意义的符号系统,意义是语言的中心。由于语言是人们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机制的反映,语言的方方面面都是有意义的,因此,语言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
认知语言学将这些语言理念统摄于体验哲学的范畴下,并从心智的体认性、思维的无意识性和抽象概念的隐喻性三个方面对之进行了论证。这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而“体认性”无疑是认知语言学的主旨理念,它一方面注重客观世界对概念的限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意识到人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机制和主动性,认为经验事件对语言的构形和表义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论断促使认知语言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关键概念,如识解、范畴化、百科知识、隐喻、转喻及构式语法等,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认知语言学的意义中心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是空穴来风,它源于人们的涉身体验,是人与世界在时空和社会活动等领域的体验性互动的产物,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但是,词项的诸多意义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衍生和排列,而是遵循一定的图式结构和演变机制进行的,由此形成一个多义网络,其典型意项则处于网络的中心。这一结构构成了该词项的一个意义范畴,Lakoff(1987)称其“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也就是说,一个词项的意义结构是由人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某个经验过程所赋予的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理解。任何一个具体的语境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这一模型的某一维度特征,使得某一义项偏离其典型的义项。这不仅体现在词汇上,也体现在句法结构上。
3.认知语言学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应用
3.1识解(contrual)
识解的本质是要强调说话人在事件和言语表达中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因为任何一个言语事件均与某一特定的情境相联系,在情境化交际(situatedcommunication)中,言者的对情境的表达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视角化(perspectivized)情境的制约,这种制约体现的是言者对事态的识解。Langacker(2000:27)认为,识解是我们对同一情景进行不同方式的感知并描述的能力。也就是说,说话人可以从自身处境以不同认知视角对某一特定情境进行不同解读,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意义,进而对听者产生不同的场景表征(EvansandGreen2006:536)。例如,上例(2)表明,对同一情景事件,说话人可以选择主动结构或者被动结构进行表达,这完全取决于说话人对事件不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因此,识解是一个以言者(说话人)为导向的认知过程,主要涉及四个维度:精细度(specificity)、焦点化(focusing)、突显(prominence)及视角(Langacker2008:55),每一个维度均无形中体现了说话人的存在。
同一事件会因观察视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达,如对于一件新衣服,售货员可以说“这是今年刚推出的一款”,也可以说“这是今年新到的一款”。“推出”和“新到”这一对相反的动作因为视角的不同而可以应用于同一场景中。这种视角的差异也体现了说话人主观介入的不同,“推出”体现了说话人将自己置身言谈事件之外,同听者产生一定距离的认知识解,而“新到”体现了说话人同听者置身一处的近距离识解。又如,指示动词“来/come”和“去/go”有时会因说话人对听话人立场的考虑而表达相同的方向,但其表意功能不同,如a)Iwillgotoyourschooltomorrow.和b)Iwillcometoyourschooltomorrow.中,由于b)中说话人采取了听话人的视角,体现了对听话人立场的关注,因而具有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而a)则为中性立场,言者并未考虑听者的视角,因而有时甚至带有威胁的口吻。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被要求请家长到学校去,家长生气之余,在电话中一般只能用a)。
视角不仅体现在空间范畴,还体现在时间范畴。说话人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或者以“现时现地”为立场参照,或者以过去/将来时间为立场参照,由此导致对同一事件主观认定的不同。如下面两例句中后半句的时态不同。a句用过去时,体现的是John和Linda的认知互动,John知道她叫Linda,但是,现在的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那个Linda可能根本就不是她的真名或者现在已经换了名字;而b句用了现在时,体现的是说话人和Linda的认知互动,表明她“现在”的确叫Linda(Talmy2000:283),这体现了说话人对事态的介入:
a.Johnmetawomanatthepartylastweek.HernamewasLinda.
b.Johnmetawomanatthepartylastweek.HernameisLinda.
3.2体认性认知(embodiedcognition)
所谓体认(embodiment),是指人们用身体(body)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并通过语言来体现。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我们在观察他人的某一行为活动(如跑步、握笔、哭、笑)时所激活的神经运动电路,与我们自己从事这一活动时所激活的电路是相同的(Littlemore2009),也就是说,视觉活动会激活相应的运动心理意象(motoricmentalimagery),参与其中的神经细胞称作“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s)”,它们负责人类在体认过程中的模仿、交际等行为,从而在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上与他人产生“共鸣”(Gibbs,2006:234),并根据他人的行为及该行为在我们的神经电路中的映像做出相应的反应,使得交际得以进行。例如,当我们听到或看到“Rossouwcaughttheballinmidair”这句话时,我们也会相应地在心理上创建一幅“抓球”的意象,从而达到对该句话的理解。
就人类而言,眼睛是长在脸上的,我们因此将脸部视为前面;相应的,眼睛所能观察的范围也局限于头部的朝向所在。与人类不同的是,马的眼睛位于头的两侧,其视野范围要比人类大得多,而猫头鹰的头可以旋转,其视野几乎可以达到360度。人类视野的这一特性使得人在物理世界中形成了非对称性的“前-后”认知,并进而对意识产生影响,并影响到语言的意义。
3.3概念隐喻理论
与体认紧密相关的另一认知现象是概念隐喻,它是人类一个基本和普遍的认知方式。所谓概念隐喻,是指人类的概念化方式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一种修辞美饰(LakoffandJohnson1980)。在认知事物或事件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潜意识地通过某一域的概念来理解另一个域的概念。通常我们以某个具体的、外在的、物理性的认知域为始源域,通过它来理解抽象的、内在的和心理性的认知域(目标域)。Gibbs(2006)指出,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将“温暖(warmth)”与“爱心(affection)”建立起隐喻性关联。当她在妈妈的怀里时,她能感觉到温暖,而当自己一个人在婴儿床上,或者把被子蹬开时,她会感到冷,同时无人照料,因而也缺乏关怀。这种“WARMTHISAFFECTION”的隐喻认知也是一种体认性认知。因此,概念隐喻对语义和句法的拓展和延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隐喻是跨域的系统映射,这种映射具有非对称性,一般是从一个更具体的、有高度组织结构的概念域来映射至另一个相对抽象或无内部结构的概念,一旦映射关系得以建立,人类的概念系统就会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向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中,从而实现对后者的理解。但是,概念映射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因此,隐喻本质上也是一种体认。
4.结语
认知语言学强调“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一个情境事件,学习者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运用,在语频效应的作用下逐渐培养出有关某个语项的用法,并对之进行抽象的提取,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语法概括。因此,语法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经验事件,是依说话人视角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模型,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同人类其它认知能力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学习只有从人类普通的认知机制出发,才能实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Evans,V.,&Green,M.2006.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
[2]Gibbs,R.2006.Embodimentandcognitivescienc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Goldberg,A.E.1995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4]Lakoff,G.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关键词:网络语言;认知语言学;类别;隐喻概念
一、引言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然而,虽然使用网语的人在增加,但是很多网络新手却发现读懂网语还是有所困难的。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这一新的语言形式以期使人们对此有个更好的理解。在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它能为人们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提供更多的角度。所以,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网络语言,期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网络语言这个新的语言方式的整体认知过程。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1.中文形式
在网络语言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语言是通过中文形式表现出来的,但与一般性的表达不同的是,它们拥有新的含义。旧词新意是创造网络语言新表达的普遍方法。例如,中国字的“青蛙”是指一种动物,但在网络上,它是指一个人的外表丑陋得就像一只青蛙。谐音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也很普遍。通过利用读音的相似性,人们创造了很多新的网络语言,如“斑竹”等于“版主”,“稀饭”等于“喜欢”,“灰常”对“非常”,“偶”是“我”,“粉丝”意味着“FANS”等等。另外,网络语言中也出现了很多新词。例如,“菜鸟”的意思是“初学者”,“灌水”指“在博客或论坛发表无意义的言论”,“拍砖”指“提出不同的意见”等。
2.字母形式
字母是网络语言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其大部分是缩写,这是一种在网络聊天的过程中快速回复他人的方式。人们通过对中文或者英语单词的大写字母来创造新的缩略语言,如中文单词缩写有MM(妹妹,美眉),GG(哥哥),PLMM(漂亮美眉)等,而英文的缩写形式则有BB指Bye-bye,E是E-mail,DIY指Doityourself等等。此外,有的字母形式在网络语言还有象形意义,通过不同的组成方式可以指示不同的意义。例如,“Zzz…”知道是睡觉的状态,而这种表达可以追溯到卡通画之中。字母ORZ这个网络语言就像一个人跪在地上大喊“天哪”。因此,这个字母通常可用于表达震惊、遗憾、沮丧等感情。
3.数字形式
抽象的数字在网络语言中也拥有了新的意义。与字母网语相同的是,数字网语也有很多通过谐音来创造。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88是“拜拜”或“再见”的谐音;02825是指“你爱不爱我”;5201314意味着“我爱你一生一世”;9494代表“就是就是”;7456传达的意思是“气死我了”等。此外,通过扩展延伸内涵意义也是创造数字网络语言的常用方法。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数字可以有特殊的寓意,它可以给人一种委婉感。例如,286是指一个人的反应就像computer286一样的慢,010代表孤立的感觉,因为它看起来就像是左右只有一个人。依此类推,007意味着“我有一些秘密”,而123的意味着死板等等。
4.符号形式
符号是网络语言中非常特殊的表达方式。如今,它在年轻人的网聊中非常流行。符号通过不同的标点和符号的结合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不仅简化了打字过程,而且非常生动。
三、网络语言的不同隐喻认知机制
作为一个系统的思维方法,隐喻概念在网络语言的认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认知中的三个隐喻模式来研究网络语言,即类推、隐喻和转喻。
1.类推
类推是一种修辞方法,经常大量运用于语言的读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从语言结构之间的基本关系来看,类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组合类推和聚合类推。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语言方式都是通过这两个手段进行表达创造的。
组合类推是指符号或表达的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词汇组成的方式来看,组合类推主要侧重于语素之间的水平关系。在类推机制的运用下,人们可以利用常规的组合模式来创造网络语言。例如:
X替:裸替,饭替,文替
X奴:卡奴,房奴,车奴,墓奴,证奴
X族:草莓族月光族,啃老族,奔奔族,合吃族,乐活族,赖校族,慢活族,陪拼族,捧车族,试药族,装嫩族,洋漂族,急婚族,吊瓶族
X经济:网络经济,墓产经济,大肚子经济,她经济(曾丹,2009:62)
从另一方面来说,聚合类推指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相同作用的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的关系。1在创造新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聚合类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使词汇的意在同样的语义水平中得到延伸,以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点。在网络语言中,“大虾”一般用于描述网络高手,因此,“小虾”在同一语义水平上通过类推便与前者有着相应的意思,即网络新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黑客”与“红客”、“顶”与“踩”和“沉”、“楼上”和“楼下”等等。
2.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在人们对事物的概念结构的认知以及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影响。隐喻可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并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相互关联。2从认知方式的角度来看,隐喻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
在网络语言中,常规隐喻非常普遍,人们往往在无意识间就将两个类似的事物进行相提并论。一般来说,常规隐喻可分为三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用现象。3例如,网语“灌水是美德”意味着在网路中回复别人是一种好的品质。其中,“美德”的特性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灌水”这个动作的好坏。方位隐喻指通过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比喻。在网络语言中,方位隐喻很常见,如“潜水”,“上线”,“下线”,“下载”等。在实体隐喻中,抽象和模糊的概念、情感、事件和陈述都可被视为具体而清晰的事物,这在很多网络语言中都有体现。“马甲”指一个人拥有很多ID,“满清”意味着古老,“刷墙”表示人们回复了太多的内容。
3.转喻
转喻与隐喻之间是相似的,转喻是基于人们基本经验的自然而然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然而,转喻却更多的侧重于相关的不同认知类型之间的特性的关系,而不是像隐喻那样更注重两者的相似性。因此,转喻机制仍然对语言的一般认知过程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转喻可分为两种。即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转喻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但是,由于网络语言更注重简练的特征,所以其更倾向于使用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转喻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它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在年轻人中有着很高的流行度。然而,很多人对网络语言仍然有很多的认识盲区,因此,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以期让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总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通过各种认知模式创造了大量的生动表达方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沟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刘丽.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3):134-137.
[3]聂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析中国网络话语中的“汗”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4):105-106.
[4]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1-6.
[5]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曾丹.试析汉字符网络语汇的构成及其生成机制[J].江汉大学学报,2009,(1):60-63.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曾丹.试析汉字符网络语汇的构成及其生成机制[J].2009,(1):60-6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相似性理论;隐喻理论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词汇量低,并且缺乏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这不但严重阻碍了高职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的学习,更让很多同学失去学习信心,给英语学习带来很大困难。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语言学习理论的出现,指导英语教师把语言教学和学习放到整个认知过程中去研究,给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带来了很多新的方法和启示。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的认知语言学是由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而成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语句子来表达主观的意义,其代表性理论是:原型范畴,隐喻理论和象似性理论。如何充分理解这三种理论并将之应用于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就成为现在众多研究和学习者关注的核心。
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实训课程安排相对较多,缺乏基础课时。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指导高职英语词汇的教学,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1)把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放在第一位,以原型为基础,重视词语多义之间的深层联系
范畴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人们认识世界首先是从认知基本范畴事物开始,从而形成基本范畴词、上义词和下义词。其中基本范畴词是不可分割的稳定词,构成了基本词汇和词的基本概念,成为最常用的词和最基本的意义。这些词大多是词形简单、构词能力强、习得速度快的本族语词,它与我们所说的常用的基本词汇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应的。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就应该把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由于基本词汇的频繁使用,其义项往往也很丰富,与其它词汇的搭配也较多,因此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也就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我们完全有理由重视与基本范畴词汇相对应的基本词汇,并以基本词汇这个范畴为中心来帮助学生们有重点,分批次地扩展词汇。这样的词汇教学理念也紧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有关英语教学的原则"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同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范畴的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它们有中心义项、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即以某个语义原型为基础或核心意义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其它词义,从而形成词义的辐射范畴,词义的抽象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例如:"neck"一词,它的最初义项是指人或动物的头和身体的连接处,从这个义项可以派生出长袍的一部分(1);动物身体能用做食物的一部分(theneckofananimalusedasfood)如:theneckoflamb(2);任何物体的头部和身体中间的部分(anarrowpartbetweentheheadandbodyorbaseofanyobject),如:theneckofaviolin(3);还有某物最窄的那一部分(thenarrowestpartofanything)如:bottle,land,statorchannel(4)。尽管这几个义项不一样,但它们都与核心意义相关。义项(2)是意义转移;义项(3)是意义的特殊化;义项(4)是意义的扩展。由于各义项有家族相似性,而人的记忆又是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因此,大脑无须记忆词汇的所有含义,而是掌握基本含义并以此推导出其边缘含义。
(2)加强对词语隐喻义的学习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基于以上对隐喻的研究,不难使我们认识到词语隐喻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一般认为,词语的隐喻意义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而生成的;一种是语言中已经为人们接受的隐喻意义。前者较难把握,后者是人的思维定势习惯,比较固定。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后一种词语隐喻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内部的基本词义和隐喻词义。比如,隐喻义丰富的词往往是基本范畴的词,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时常被用来隐喻指其它意义。诸如人身体的各部位(头、脚、手、口、眼等),常见动物的名称(狗、驴、猪、虎、老鼠等),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蕴涵的隐喻意义也很丰富,在学习中也要特别注意。以heart(心)为例,由于功能和形状的相似性,这个词通常会被用来喻指"心状物",如:theheartofthecity(市中心);还可以用来喻指人,如:sweetheart(情人、爱人)等。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很多,因此需要教师反复提醒学生的注意。另外,隐喻很大程度上涉及目的语的文化因素,因而把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纳入英语词汇教学中也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很好学习。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象似性;词素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ngacker教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spacegrammar)",在80年代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作为认知科学的分支,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与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相关的认知,即: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以及观察事物的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于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
当今的中外语言教育工作者一直试图从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每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改善他们的外语(包括第二语言)教学工作。目前来看,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已涉及到听力、阅读、词汇教学等的支持促进和指导方面。认知语言学对于词汇教学的作用主要在于,对现有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支持。
二、象似性的定义
象似符最初是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提出来的。他所用的术语icon原来指意义以某种方式相似于所指物本身形式的符号,而现在我们所用的iconicity已超出这一范围,不仅指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且主要是指语言形式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认知方式,语言形式是基于人们的经验方式、认知规律、概念结构的。[1](p1509)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认为,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人类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和认知正因为不能脱离经验者的身体特征,必然受到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的制约。[2]
三、象似性与英语词汇
Haiman于1985年出版了两本书:《自然句法》和《句法象似性》,系统地对语言句法中所存在的象似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他进一步论述了皮尔斯的观点,同意把象似符分为两类:映象符(Imagicicons)、拟象符(DiagrammaticI2cons)。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早在1988年发表了文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指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意义之间存在Iconicity,并首次在国内将之译为"象似性"。[1](p1425)JohnHaiman在对句法进行系统详尽的分析后,总结出"意义相近,形式相似"的原则。这个原则同样适合于词汇和词汇系统。根据认知特点,他将象似符分为两类:映象符(imagicicons)和拟象符(diagrammaticicons)。[2]语言中具有映象象似性的词汇,属于较直观的词汇,和所指或相关的事物存在着较为显性关系;通过已知的体验和经验,它们能够较容易引发人们意境或概念上的联想。[3](p255-258).而拟象象似性,它反映的是人在进化和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系统,成为规范人们描述、观察、思考事物的逻辑规律,这种内化的经验结构透过语言表现出来,就成为具有拟象象似性的语言符号,它主要表现为语符间的结构与认知结构具有对应关系。与映象象似符相比,拟象相似符具有相对"隐性"的象似理据。当前国外研究的关系象似性原则主要有三个:距离象似性(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顺序象似性(语符单位排列顺序象似于思维顺序和文化观念)、数量象似性(语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4](p251)
四、英语词素构词法反映出的象似性
1、词素
词素(morpheme)是语言中语音和语义的最小结合体,是构词成分,词素可分为自由词素(freemorpheme),即自由词根和粘着词素(boundmorpheme)即粘着词根,前缀和后缀。英语词汇绝大部分是由词根加词缀联合组成的,如拉丁词根duck-及其变体duct-(引导)加上前缀可形成con-duct(指导),intro-duce(介绍),pro-duce生产),再加上其它前缀和后缀以后可形成conduct-ive(导电的),con-duc-tion(导电),,con-duc-tiv-ity(导电性),等一系列的派生词,这些词的意义是可以分析的,即词素意义之和就是整个单词的意义。因此词素象似性是指词素与词义之间有一种可观察到的直接联系,是一种显性(transparent)象似。
2、以母语为基础加深理解英语词素构词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1998)、王寅(1999)等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象似性的文章。其中王寅直言"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5](p324).他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发现,汉语在字层面、词层面和句层面上的象似性情况十分突出,存在着大量的理据性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论及汉字的理据时,除了有很多的拟声词以及象形文字如"山"、"水"、"火"、"人"等外,偏旁部首也能给予我们很多理据上的信息,比方说,与"木"相关的汉字一般带有"木"字偏旁,如"桌"、"椅"、"橱"、"柜"等;和金属有关的汉字则带有"金"字偏旁,
像"锰"、"铁"、"银"、"铜"等,反过来说,"椅"字就不会带上"金"字旁",铁"字也不会带上"木"字旁。我们知道,英语中任何一个词都是由至少是一个词素或几个词素构成的。在认知语法看来,所有词素(morpheme),包括前缀(prefix)、词根(root)、后缀(suffix)都是象征单位,英语中的词汇就是由数量有限的词素(象征单位)构成的,它们的结合规律大都具有象似性。世界上很多种语言的基本意义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表示的,一种是能够单独使用的根词;另外一种是不能够单独使用的粘着词素。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单独使用的汉字带有前者的特点,而偏旁部首则比较接近后者的特点;再从构词能力上看,前者相对有限,后者则相对具有活跃的构词能力。比如说汉语中的"言"字,其构词能力十分有限,而"讠"却可构成上百个汉字。英语中的speak仅一词而已,还有一些由speak构成的复合词,而表示speak意义的粘着词素-log却能构成许多个单词,如:dialogue对话、prologue前言、apologize道歉、epilogue结束语、monologist(戏剧)独白者、neologism新语、pseudology假话等等。汉字构成由笔划--偏旁(字)--字--词。英语单词构成由字母--词素(词)--词。英语单词也有偏旁部首。笔者就英汉构(字)词两套符号做出(词素法与偏旁法)如下对比,见图表1、2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并看清英语单词的构成方法。说得再形象一些的话,英语中的词素就好比汉字中的偏旁部首,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加以熟练运用,是能够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提供积极帮助的。
3、距离象似性在词素构词法中的运用及启示
距离相似性是指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在词源学中,可以窥见一斑。我们知道,词素是构成词的基本单位,它分为自由词素(freemorpheme)和粘着词素(boundmorpheme)[6]。自由词素可以独立成词,而粘着词素指词缀和某些字根,必须依附自由词素和其他一些词缀才能成词,但并不表明它们没有意义。大多数词缀起源于自由词素,但在语言的历史进程中,它们粘着着中心字根与之化为一个词,随着距离的缩短,它所代表的意思也趋向抽象化,融入了组合的新词中。
1)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最紧密的语符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当属名词与数量概念的关系,因为作为指称离散个体的名词很容易用数量单位来计量,所以我们会看到英语中的名词有复数曲折形式变化出现。推广到词素构词中,一些表示能计量的事体的词根也就很容易与那些表示数量的前缀结合成词。见图表3、4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这种依据概念上的紧密度、按照词素构词法成词的英语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人类在认知方面的象似性。如果能再配上一些后缀,那么我们就能进一步扩大词汇记忆的围,这为大量识记英语单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五、总结和建议
象似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它对语言的描述,在语言教学中可以帮助学习者和教师找到一些语言现象和习惯表达的根据。对于教学活动的象似观而言,教师的任务有二。第一是用理据来描述和解释语言,这里的理据指的是语言形式在外部世界(主要指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体验)找到的根据或理由。第二是要利用已验证的象似理据,在教学活动中用于指导和设计教学过程,以顺应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这种以理解为基础,以认知规律为策略的教学,将有助于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同时可以鼓励学习者和教学者对所学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英语词汇浩如烟海,记忆起来枯燥且困难。学生也很容易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英语词汇的象似性。采用灵活的手段和丰富的策略,提高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效度。通过构词法组合而成。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英语词汇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词素,通过构词法组合而成。依靠分析词形结构,就可获得词义。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强调词素的作用,介绍词素知识,掌握常用词素,熟习构词法,对扩大词汇量,理解词义,提高词汇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有极其重要意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做到批量识记单词,迅速提高了驾驭英语单词的能力,好象进入到学习英语单词的自由王国一样真纳个,从而也大大增加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这正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CognitiveLinguisticTheoriesandCollegeEnglishVocabularyTeaching-toUseIconicityTheoryReflectedinEnglishMorphemeWordsasanExample
HuYongmei
(CollegeofInternationalstudies,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
下一篇:初中足球教学设计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