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6篇)

时间:2024-11-20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1

一、创新大庆精神是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发展大庆精神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但其绝不是对过去民族精神资源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使民族精神的种子在新的历史时期发育和成长,从而增强民族精神的现实感召力。1960年,大庆石油工人在比较困难的时间、比较困难的地点、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学习和运用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开始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铁人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人把自己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熔铸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中,经过顽强拼搏、艰苦奋战,在广大职工中扩展而形成了群体意识――大庆精神。这一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和大庆企业特色。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和勇敢、勤劳、简朴的品格,融汇着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和同志反复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了石油行业,特别是大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特点。这一精神是大庆职工群体的精神支柱。在这一精神的引导、凝聚、激励下,60年代初,大庆老一辈石油工人面对国际上的封锁,不畏生产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艰苦奋战,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期间,大庆油田职工坚强勇敢,排除干扰,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对国民经济在大动乱中仍能取得进展起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艰难情况下,大庆职工千方百计,苦干巧干,攻克了道道难关,实现了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的人间奇迹。正是大庆人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形成了大庆精神,进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创新大庆精神必须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

大庆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滋养,正是汲取了民族精神营养,大庆精神才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在民族精神的哺育下,形成了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形成了以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老黄牛”精神为主要内涵的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是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它不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历史雄辩地证明,大庆精神正是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许多内容都能在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找到源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生长点。正是在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大庆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队伍凝聚力不断增强,工作干劲始终保持高昂的状态,确保了大庆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2

一、大庆精神的内涵

历史上对大庆精神曾作过两次科学的概括。第一次: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中,把大庆精神概括为:发奋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第二次:199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来到大庆视察,在视察过基层单位以后,又认真听取了大庆领导的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将“大庆精神”总结归纳为四种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这四种精神的统一构成了大庆精神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

二、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一)大庆精神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核心内容

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中,在一次次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石油人将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同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的作风相融合,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同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大庆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可以说,大庆精神是与新中国石油工业同步孕育、产生、发展、丰富的,它浓缩并代表了我国石油企业文化,是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最为丰硕的成果,更是石油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的无形资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大庆石油人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不断赋予大庆精神新的内涵,创造性地发展了石油企业文化。正是由于大庆精神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内涵和性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大庆精神来打造石油企业文化,引导中国石油企业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二)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优势

首先,大庆精神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大庆精神从内涵的表述到思想的精髓,都是很亲切、很朴实的。而以大庆精神打造石油企业文化,就是从本质上找到了石油企业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宝典。其次,大庆精神具有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它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契合,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先进文化。以大庆精神打造出来的石油企业文化,会更容易被石油企业职工理解、接受并践行。再次,大庆精神具有原创性与独特性。大庆石油人在开发油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适合石油企业的独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心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大庆精神打造石油企业文化,可以使石油企业文化更具石油特色。

三、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关键环节

(一)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首先,要把大庆精神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去定位。为了使大庆精神发扬光大,既要继承传统民族精神的精华,又要为之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使大庆精神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带领石油企业共同前进。其次,要把大庆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精神贯通融合。大庆精神所蕴涵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求实品格,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等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精神。再次,要用大庆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庆精神所蕴含的人生态度是端正的人生态度,端正的人生态度必然能够表现为良好的工作态度、高尚的道德追求、高洁的人生操守、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

(二)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同社会条件相联系,而且同企业自身的具体条件密切相关。大庆精神虽然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却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个时期,石油人将大庆精神与本企业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以弘扬,丰富了石油企业文化内涵。只有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具有鲜明特点的、深厚基础的企业文化,才能激发广大职工的职业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才最有生命力。

(三)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营养

企业文化有承传性。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史,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优秀文化。只有将其继承下来,并且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历史新时期的要求予以发扬光大,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民情,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此外,还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对外开放中,引进、汲取他国的优秀文化精萃为我所用。相信在博采众长、广纳百川的主导思想下,大庆精神会拥有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时代特色和应用价值的新内涵,指引石油企业开拓进取、再铸辉煌!

(注: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庆精神研究中心2011年度招标项目,项目编号为DQJS105。)

参考文献: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编.大庆油田五十年文史资料汇编[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08.

[2]刘金友,卫宇坤,王华.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3

[关键词]新疆精神;兵团精神;比较研究

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涵盖新疆特有的精神,具有时代特性。弘扬与培育相结合,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新疆“魂”。对于新疆各族人民来说,屯垦戍边是“根”,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是“魂”。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创造新疆效率,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建设新疆的热情和活力,开辟新疆发展的新篇章。

一、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科学内涵

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是新疆精神的科学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他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爱国爱疆和热爱祖国都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内心情感;团结奉献和无私奉献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道德积淀;勤劳互助和艰苦创业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实践作风;开放进取和开拓进取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行为追求。

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内涵始终在不断丰富发展,当前需要在团结奉献中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开拓进取中强化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在艰苦创业中强化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在爱国爱疆中强化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

二、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共性研究

爱国主义是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核心,无论是兵团精神还是新疆精神,他们都是立足于新疆的现实基础,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母体,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区域的表现,弘扬同时也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中,弘扬兵团精神和新疆精神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爱国主义生生不息,根深叶茂。古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有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还有各族群众积极捐款购买“新疆号”战斗机支援抗日战争和斯拉木父子“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从古至今,爱国始终是一面大旗,无数的爱国志士和爱国史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史;也正是这种源于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使新疆历经侵扰而不散。

新疆的特殊地位和现状昭示我们:爱国为荣是当代新疆和兵团各族干部群众最现实、最需要的价值认同,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赢得斗争胜利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在成就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中,只有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才能使新疆变得更美好。

(二)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取向的精神,是能激励本民族成员昂扬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它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使本民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动力。概括地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是兵团精神形成的文化基因,兵团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中发育成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兵团精神的核心。

新疆精神中关键的16个字: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源自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源自于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源自于新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三)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新疆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一方面,它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反映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新疆各族人民精神的传承,始终坚持以爱国爱疆为核心。随着“新疆精神”相对应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新变化,那么,“新疆精神”必然融入新的价值理念;另外,新疆的发展也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超越时代,“新疆精神”不会从天而降,它只能在继承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可见,“新疆精神”面向时展要求、发掘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牢固情感纽带、彰显美德规范、振奋精神状态,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新疆特点的统一。

兵团精神既是历史性的,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兵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兵团精神的先进性,不仅要弘扬兵团精神,而且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既是兵团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对兵团这种特殊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兵团人性格的展现。这就要求兵团精神只有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时代精神正是兵团精神创新发展的新鲜血液,为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提供一个深度的拓展和延伸。

三、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差异性研究

兵团精神提出的比较早,是兵团几代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展示出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创业作风、牺牲奉献意识和开拓进取追求的综合性的精神品质。新疆精神是一面旗帜,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中,引领新疆各族人民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使命意识、忠诚意识。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侧重点有所不同;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不同;弘扬兵团精神和新疆精神的范围有所不同。

(一)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侧重点有所不同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新疆精神的核心,而爱疆,是新疆人民最普遍的情感。“爱国爱疆”,在新疆主要体现在稳定与发展上,只有稳定,新疆的各项事业才能发展,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渊源流长,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爱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是兵团人的信念,是兵团人的生活准则。热爱祖国,在兵团主要体现在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上,正是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造就了今天新疆的繁荣与稳定,因此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儿女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无愧于共和国的伟大公民。艰苦是成事之本,奋斗是胜利之师。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兵团靠艰苦奋斗起家,也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过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兵团人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兵团人在重重困难面前,在恶劣环境面前,在奉献和牺牲面前,都绝不低头。兵团人以革命乐观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坚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战斗力。兵团人已经把艰苦奋斗化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

(二)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不同

2009年8月25日,总书记在新疆干部大会上,以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四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来感召、激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寄托了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望。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10月2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分组讨论报告会上,对报告中提出的“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16字新疆精神进行了一一解读。自此确立了新时期的新疆精神。

新疆精神是新疆人民所创造、主要体现在区域先进成员事迹上以及新疆人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的新疆精神涵盖了过去新疆已有的各地区精神、行业精神、单位(企业)精神和人物(模范)精神,如兵团精神、喀喇昆仑精神、哈密精神、柯克亚精神、“八钢”精神、“乌铁局”精神、王蔚精神、吴登云精神等。它源于此,又高于此,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概括和升华。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疆的生动体现,是新疆现代文化的核心,是新疆人精神守望的坐标和新疆对外形象的写照。

兵团精神源于战争年代,产生于建设时期,是兵团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用血汗凝结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兵团的生动体现,是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对于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研究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意义

1、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是一种信心。本文通过解读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内涵以及内在逻辑关系,明确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使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更科学的理论指导。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的研究为新时期新疆社会秩序稳定与发展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依据。

3、将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物化”为新疆胡杨。用新疆胡杨来诠释新疆精神,更容易被各族群众接受。该文从新疆和兵团精神的性质、作用和在新时期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疆和兵团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2]赵存生.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小三.解读井冈山(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

[4]王崇久.兵团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8年。

[5]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4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政治资源。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主流和方向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美德和共识相契合,与时展的节律和内涵相衔接,它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期培育的结晶。弘扬雷锋精神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新时期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分析

为正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36份。从主流上看,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有着较为正确的理解,有参加学雷锋活动的强烈愿望,但对于如何弘扬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部分同学受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以及宗教思想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1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有着正确理解

调查数据显示,有81.8%的学生知道为雷锋题词这一事件。94.7%的学生认为做小事,帮小忙也是学雷锋。78.5%的学生认为心存一份对他人的关爱,非常重要。72.4%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在二十一世纪没有过时;72.7%的学生对“雷锋精神已死”的说法进行了否定;81.8%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会发扬光大;针对“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82.7%的学生认为学雷锋需要常态化,需要时时弘扬雷锋精神。

2.2大学生有参与学雷锋活动的强烈愿望

调查数据显示,有90.9%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有98.6%的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72.6%的学生,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会向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80.5%的学生会向大型自然灾害群众捐款。68.6%的学生即使当了“雷锋”,却被冤枉,在被人需要的时候,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别人。

2.3大学生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雷锋精神的认识

有45.4%的学生不知道3月5日是学雷锋日;93.7%的学生不知道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在塑造良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应该怎么做?有53.4%的学生认为要弘扬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但有26.3%的学生认为要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儒教为国教,重塑国民精神,11.6%的学生认为要弘扬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所谓“普世价值”,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8.7%的学生认为要弘扬宗教的普世关怀情况,避免信仰危机和信仰真空。

3以“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3.1设计主题教育,彰显雷锋精神的引领性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育人先育德的原则,坚持将雷锋精神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之中,顶层设计,分层推进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及“为什么学雷锋,怎么样学雷锋”等问题,引导学生将雷锋精神与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让雷锋精神走进生活、引领学生。华北电力大学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今年结合第49个学雷锋日,组织开展了“春天有约——助人励己·爱在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并编印《雷锋精神学习手册》,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领导重要讲话、雷锋同志生平事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体系等重要内容收录其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意义。

3.2推动志愿服务,彰显雷锋精神的实践性

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对学雷锋活动的内在需求,积极打造志愿服务平台,立足校园、服务社区,面向社会,让每一个希望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都有志愿服务项目可以参加。从组织建设层面,要完善校系两级志愿服务工作部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办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弘扬雷锋精神和公益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群众需求,保障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就华北电力大学而言,校内举办的“三重”活动——重大庆典、重要赛事、重要会议等,全面实现志愿者参与服务;在社区服务方面,学校同社区4所打工子弟学校签订了共建协议,连续7年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社会方面,在重要时间节点和社会大型赛事活动中,有组织推动志愿者参与服务。在今年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搭建了七大志愿服务平台,各班团组织、学生组织社团共申报了学雷锋项目270余项,涉及8814人次。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5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培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高校必须牢记的历史使命,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永远高扬的一面精神旗帜。

一、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意义

进一步增强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期,迎接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严峻挑战,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新态势,随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挑战日益加剧,只有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使命为动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理性判断,才能在参与全球化竞争和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自觉维护国家,维护民族的根本利益,迎接各种挑战,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培育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开展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和社会实践。

3.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快培养我国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科学内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为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代大学生应提高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塑造稳定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品格,成为激励大学生勇挑历史重担和伟大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4.培育民族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应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大学生身上的民族意识较淡薄,崇尚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人民缺乏感情。西方主流文化在青年大众文化、娱乐文化中大行其道,加入WTO后,在频繁的跨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柱,捍卫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

二、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文明创造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和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和历史传统的沃土之中,成为凝聚历史文化传统的精华和灵魂,贯穿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延续性。伟大的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沃土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先民在长期的文明创造中培育的民族精神,诸如以人为本、以民为贵的人本精神;忧国忧民、国而忘家的爱国情怀;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博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品格;刻苦自励、锲而不舍的勤勉精神;崇尚仁义、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经世致用、躬身实践的务实态度等宝贵民族传统与品格,在凝聚人心、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激励和创造文明进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英勇斗争中,不断开拓精神境界,以爱国救亡、科学民主、自强不息等新的精神追求,升华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赋予新的科学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内涵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振奋民族精神,以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新的科学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和光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远大理想和浩然正气,集中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以新的时代内涵将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思想境界,进一步焕发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活力,丰富了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三、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培育民族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选择

民族精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随着历史发展而薪火相传的过程,民族精神从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迎接各种挑战中得到锤炼和丰富。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搭建培育民族精神的平台与载体,在当代大学生中进一步培育民族精神。

1.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提高对大学生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通过先进典型人物坚持不懈地积极引导和深入实践,永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实践民族精神,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体现民族的优秀品质,展现民族的精神风貌。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努力做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传播者、忠诚实践者和时代开拓者,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陶冶大学生情操,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励大学生以更饱满的激情和抱负投身于发扬光大民族精神的伟大实践中。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方法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笔者认为,立足学校实际学习贯彻十精神,既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工作全局,又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学习贯彻十精神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结合起来,积蓄学校内涵发展之力,润泽学校内涵发展之境,夯实学校内涵发展之本,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加强内涵式建设,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新的背景和环境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由单纯的规模扩大到更为深入的内涵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中职校要想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竞争中顽强生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就必须注重内涵建设,以此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为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质量发展

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总体来说是外延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办学规模的扩张。先做大,后做强,职业学校发展不得不聚焦于量的增长,而质的提高则显得有些滞后。而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因质的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应运而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强调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追求规模与质量、效益的有机协调统一。

2.做到精细发展

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的发展是粗放型的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将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方可向精细化要质量。

3.谋划特色发展

相较同质发展,内涵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自我发展的理想追求,是提升学校生存与发展力的原动力。要不断强化特色立校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促进特色优化,深化品牌培育,促进学校“三个发展”。

4.追求创新发展

内涵发展不应仅靠外力拉动,内部变革力量的推动方能赋予更大的创新动力。要继承,更要创新;要创新,也要务实。力求在各项工作中开拓新思路,找到新办法,产生新实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特色专业建设,积蓄学校内涵发展之力。

学校的质量在于特色,特色在于专业,专业建设是中、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关键所在。职业学校应着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学校该专业的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

1.准确定位特色

定位特色,要在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分析潜在优势,确定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内涵,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原则,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强化质量管理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职业学校应注重精细化管理,向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内课外、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要质量,确保各环节规范、高效运行。一要严格执行双证书制度,围绕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制定专业技能过关要求,严把出口关,实现人才规格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二要优化实践实训条件,按照职业岗位创建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三要注重提高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通过积极引进、鼓励深造、选派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实践等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率。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内涵发展之本。

促进内涵式发展,必须以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定编、定岗、评聘、考核、奖惩、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制度。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十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学校的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学校发展建设的责任在干部,关键在教师。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方略的谋划靠干部,推进靠干部,要创新机制,开辟渠道,不断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提高干部队伍的学习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如此方可带动全体教职工自觉参与学校发展建设,主动追求进步和发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要重视“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优秀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是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军,是学校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建立科学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二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增强教师实践操作、指导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三要继续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学历,为学校升格积蓄力量。四要加强校本培训实效,通过普及新理论、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教科研力量建设

学校办学发展进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难题,需要不断解决新问题。立足实际,解决难题和问题,是扫清学校发展障碍的关键。为此,教科研工作应集中优势,立足校本,直面教学,直击问题,克难攻坚,寻求突破。把内涵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把课题研究成为助推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四、建构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报告还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