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科学思维范例(3篇)

时间:2024-11-22

生物医学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医学;科学;哲学;中医;西医

一、起源相同

医学伴随着人类的生存而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1、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2、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并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3、医、巫的合与分医巫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历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医疗知识才有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进而医巫斗争,逐渐打破束缚,确立医的独立地位,并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4、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巅峰之作“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雅斯贝尔斯说)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堪为中医奠基之作。在西方,《希波克拉底全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他的确解决了在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卡斯蒂格略尼说)比较《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辨、临床实践。《内经》强调天人合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西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也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二、目的相同

中世纪伟大的医学家阿维森纳给医学定义如下:“医学是科学,我们从中学到:1、人体的种种状态,①在健康时,②在不健康时;2、通过什么方式,①健康易于丧失,②丧失健康时使之恢复健康。换言之,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我们来看:健康、不健康、恢复健康、维护健康,这些措辞避免了把医学简单等同于治病。还可以看出,医学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绝对不是没有生命的躯体,也不是各种“零件”堆砌成的机器模型。这和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体内部的协调与平衡是一致的。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目的都是一致的:恢复健康,维护健康,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三、指导方法不同

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其首要的变化,就是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了各个民族不同内涵的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指导作用。任何文明、文化以及各个具体学科,甚至经验、事物的概念及定义,均离不开哲学方法的指导。哲学方法从诞生起就分为西方哲学方法和东方哲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是仰韶文化时期,伏羲氏的无字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作,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从此在它的指导下大规模地被创立。哲学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易经》有非常恰当的表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学中用”,国学研究完全以西方哲学方法为指导方法。“科学”是近百年来最时髦的词汇。今天的“科学”准确地讲是“西方科学”,它已成为人们判断一切事物是非的标准,而且也成为“西方科学”卫道士打人的棍子:凡事被戴上科学的帽子,就身价百倍;扣上不科学或传统的帽子,就成为谬误和落后。后果是中国文化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正因如此,今人对国学也早陌生,对中医学更是不解。在西方科学的强势下,中医被戴上了:“经验的”、“传统的”、“过时的”、“不科学的”、“前科学的”帽子,并且正在全面地、有计划地被西医学改造,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西医学统治着中医学。长期的西化给中国人带来了民族自卑感,中医学已到了近乎灭顶的境地。“科学无国界”实在是扼杀中国科学的凶手。

中国哲学方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中国科学当以中国哲学方法为指导,进行中国科学现代大发展。中国科学“胜物而不伤物”,它反映事物宏观的和微观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内涵和规律,并试图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存在状态,以此来说明事物,创立科学。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的中医是一种关系性思维。包括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内向思维方法,虚静思维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直觉思维是一种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在虚静状态下契入真理,获得灵感,达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象数思维是通过意象性的概念、符号、数量等象数模型,通过象征、类比、类推的方式来把握认识对象,阐释有关天地人三才,宇宙万物存在方式、表现形式、运动变化度量和规律的思维方式。[1]人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是宇宙全息的缩影,生命的奥秘就是宇宙的奥秘。通过认识自我,从而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宇宙。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西方人的实验室设在屋子里,而东方中国人的实验室是设在人体内的。人体本身就是最佳的天然实验室,其精密程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及其深邃的智慧。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其辨证论治的思维基础,超越了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界限。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中医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到了今天,在健康领域,她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以其卓越的疗效深受广大群众的信赖。

西方工业革命给西方科学技术带来极大地发展,医学手段日新月异。但技术的双刃剑也会让人们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先进复杂的治疗仪器,使病人和医生的沟通越来越生硬,病人不再是一个生命,而是一个号码、一个标本。西医长于化验,却有许多疾病查不出病因;西医长于手术,往往是“一病方愈,一病又生”,诚如西方谚语所说:泼洗澡水,连婴儿也一起倒掉了!中医虽然能治好病,但不能用西方科学来解释,就是“伪科学”;西医虽然把人治死了,但能用西方科学解释,就是“科学”。这不是很荒谬吗?没有疗效,背离了医学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初衷,还叫什么医学?在自然界中尚未被人们破解的奥秘太多了,人体内同样也有许多未被人们认识的奥秘。人类的进化就是在不断认识自己的同时逐步完善的。西方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在很多问题面前已经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中国科学正大放异彩被世人瞩目!

近年来,中医迅速走向衰落,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搞中西医结合。两种哲学指导下的两种不同医学,为什么要追求统一?虽然中西文化有些现象类似或相同,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探索世界的方法。只要中西文化的差异存在,两种研究方法就不可能融合,医学亦然。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本和灵魂所在。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治病,去搞中西医结合,丢掉了中医的学术精髓,中医只能变得名存实亡。我们可以借用西医的仪器来帮助进一步诊治,但是决不能抛弃中医的理论和思维,舍本求末,自取灭亡。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科学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决不能放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邯郸学步,让后人耻笑。

当然导致中医发展停滞的因素不止这一个。中药剂型是一个问题。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少有人去慢条斯理的精心熬药,连茶也是包装成袋泡的。笔者觉得这是国人对国学的一种丢失,不值得去迎合,而应该大力倡导国学。工作再忙,生活也要讲究安静祥和,更何况是生病的人,急于求成,欲速不达。中医人才培养也是一个问题。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知识。“所学不专,华而不实”。中医生身心修养上要澄神守中,涵养品性,精诚从医。

四、展望中医

2009年国家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讲: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笔者强烈呼吁:中医不能被西医冲溃阵地,更不能妄自菲薄,自轻自贱。我们不应捧着金碗去讨饭而不自知。以西方现代科学为参照体,中国科学一无是处;以西方新型科学为参照体,中国科学优点多多。相信当中国哲学方法被拔萃出来,中国科学将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医的发展也将腾飞!

生物医学科学思维范文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物理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要实现素质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性、创新性、活动性和民主性等。

1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体意识的激发体现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兴趣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才能,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对大学生而言,可以采取开设选修课,课余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带领学生去医院参观考查等,讲解物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针对医学院校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改革了教材,使以物理学基本框架为内容的《医用物理学》改编为以联系医学讲物理的《医学物理学》。经试用,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大增。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等内容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使学生知道科学是由分享人类共同需要、情感和动机的人完成的。

2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医学物理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创新性特征,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首先在教学中要暴露思维过程,也就是教师要掌握物理学史,了解物理学家发明、发现过程中的思维特点,打破科学创造、发现过程中的神秘感。因为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物理学家在科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思维、实验得到的结晶,每一个物理教师又都以自己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每个学生又都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物理教学过程是物理学家的思维、物理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物理教学要使三者的思维和谐运动。只有暴露思维过程才能打破发现、创造过程中的神秘感,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考试方式要多样化,可采取闭卷、开卷及平时考查三者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重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逻辑结构,开卷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平时考在了解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的敏锐程度。平时考查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

3活动性

活动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主动参与其中,在操作、探索中认识物理现象,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医学物理学》实验课教学上我们研制开发了《物理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技术、训练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使教学方式向全时空、远距离、交互式、个性化、大容量方向发展,使学生在亲自操作、动态思维中吸取物理学知识。在理论课教学中也开发了《医学物理学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原来不能演示的物理现象、原理变为可能。取消课堂黑板,减少了板书,多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互动。

4民主性

生物医学科学思维范文

科学思维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中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医学的特性,同时也兼容人文科学的特征。中医药科学思维特征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强调在人的基础上研究疾病的分类、发展、干预措施;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用相互关系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用调整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当代生物医学也正向着整体医学方向发展,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系统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当代生物医学的创新与发展。鉴于中医药学的科学思维特点与当代生物医学朝向有较高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因此利用中医药科学思维,结合生物医学朝向和新技术,当能推动生物医学的创新性发展。

1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思维与疾病证候再分类

疾病证候分类是在现代医学对疾病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收集所有的中医证候信息,明确中医证候信息之间的关联,利用这些关联对疾病患者进行再次的证候分类,为患者提供更为细化的诊断,为获得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分类学依据。传统中医学利用辨证论治理论对四诊收集的信息进行证候分类,也是目前中医临床诊断的主要模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疾病,在收集中医四诊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证候分类。例如,我们先前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了分类分析,发现RA患者常出现的主要中医症状可以分类为4个主要成分因子,分别反映关节局部病情以及中医证候分类中寒证、虚证、热证的症状,与中医传统证候分类规律基本一致,一方面说明中医四诊信息在疾病表型方面的规律性,同时也证明了RA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充分的科学基础[1、2]。当证候分类与某一疾病结合时,证候分类的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就有可能被阐明。RA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在寒证和热证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慢性胃炎症状组合与黏膜免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关系[3];利用组”学研究平台和系统生物学技术,发现中医寒证和热证RA患者的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信息的差异[4、5],均提示证候分类的生物学基础将促进中医证候分类的研究,同时也推动当代生物医学的分类学研究与发展。病证结合作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疾病证候分类方法应该得到广泛的科学应用。利用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分析、决策树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有效与无效病例的中医证候信息特征,发现中医治疗方法对于类似虚证的RA患者更有效,而西药组合疗法更适合于类似寒证的RA患者,这些结果为通过中医证候分类寻找适应症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了依据[6、7]。中药的运用与中医证候分类密切相关,中药药效作用一定是在特定证候情况下才能展示。针对不同证候的6种方剂,在胶原免疫性关节炎动物身上显示各自有作用特点的药效机制[8]。同样,中药安全性评价也应该考虑到,许多药物对健康者来说可能是有毒的、不安全的,但是对于具有特定证候的患者来说,则可能是有效的、安全的。对证”用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特征。因此,中药安全性评价要考虑到证候分类的因素。中医学利用证候分类注重将药物运用于适合的患者,临床试验如果能够找到药物的精确适应症,药物的疗效才能真正被反映出来[9]。药物的临床疗效不仅依赖于随机或重复临床试验取得的有效率,更重要的依赖于通过连续多次临床试验所获得的更为精确的药物使用适应症。随着药物精确适应症的明确限定,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新”药[10]。疾病证候分类研究不仅对发展中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现代疾病医学研究的创新也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中医对RA后期的证候分类主要是血瘀和虚证,结合中医血瘀与血小板数量、虚证与黏膜免疫的相关关系,我们发现RA后期的关节软骨破坏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存在相关关系[11、12]。另外,不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同一证候,即异病同证”现象提示:不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某一特定方面的相似性。我们从PUBMED数据库中收集相关数据,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发现RA与溃疡性结肠炎、哮喘和大便秘结之间在生物学通路方面存在一些相似性。

2中药复方药物组合与多成分多靶点药理途径分析

多成分是中药特点,因此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药理作用是中药方剂的药效学特征。中药方剂配伍理论是中医药治疗学的关键理论。药对是中药复方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丹参和田七是活血化瘀的主要药对,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关节炎、糖尿病等许多疾病出现血瘀证候的患者。应用文本挖掘方法,收集PUBMED相关中药药效和疾病相关文献进行文本挖掘,我们同样发现一些有潜在价值的该药对的药理作用网络。在冠心病文本挖掘的发病相关指标潜在网络的基础上,与中药丹参和田七药理作用潜在网络比对,我们发现众多的该药对的作用网络(图1)。根据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该药对丹参和田七也可用于具有血瘀证候的RA和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我们在建立RA和糖尿病发病相关指标潜在网络的基础上,与中药丹参和田七药理作用潜在网络比对,也发现该药对用于同时治疗2种或3种疾病(RA和糖尿病,加上冠心病)的作用特征的潜在网络(图2、3)。

3中医诊疗的个体化朝向与个案研究分析

中医药的医案记载是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诊疗个体化朝向,符合医学发展的潮流,因此个案分析方法在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随机对照盲法临床试验从群体水平代替了个人经验的总结,统计学分析方法代替了个体医生的分析方法,使得医学临床结果更加可信、更易推广;但是医疗本身的目的应该是以人为本,重点研究患病的人,而不是患者的病。从群体得出的有效率是可以推广、可以相信的结果,是一种最佳治疗方案的探索和发现。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治疗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有效和无效。有效率的高低只能对于群体,对个体的患者来说,群体性只有一种参考价值,因此对个体医案进行分析更加符合患者的现实情况,更能反映医学本身的目的。不仅如此,具体的临床实践本身非常复杂,有时显示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疾病的复杂性和干预方式的复杂性都是临床个体化特征的表现。疾病的复杂性使得患者难于随机,干预措施的复杂性使得难于重复。中医药的证候分类类似当代疾病诊断方法,但更加复杂,中医药的复方治疗类似当代医学的药物治疗,但成分也更加复杂,组合方式更加多样(包括中西药物的组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这些特征要求重视中医药个案分析方法,因此与现代需求接轨的中医药个案分析方法的研究显示出高度的必要性。#p#分页标题#e#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