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病学定位(6篇)
时间:2024-11-27
时间:2024-11-27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特点分析;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148-01
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病灶的特殊性往往容易继发多种类型的精神障碍。早期的研究就证实了脑血管受到损害后的患者往往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及心理上的障碍。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等心理障碍都是脑血管疾病的伴随症状,其发生率也较高[1]。但据笔者近期的研究发现,目前医学上有关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与患者所患病症的关系及针对治疗措施的参考资料较少,因此,本次研究笔者就对我院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患者共有46例,均为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确诊收治的14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的(有意识障碍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除外)。其中男24例,女22例,患者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56.5±3.2)岁,脑出血11例,急性脑梗死35例。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间以及病理状况等方面不具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整理患者在入院检查以及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精神状况等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3统计学处理:选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对分析结果采用均数以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对p
2结果
2.1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在我院所有14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伴发不同症状的精神障碍,其发病率占整个脑血管疾病的32.4%,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临床表现多为抑郁、兴奋暴躁以及痴呆。
2.2精神障碍与病灶部位:根据研究CT检查结果显示,本组46例患者中,左基底节梗死15例,右基底节梗死13例,左丘脑梗死3例,左丘脑出血4例,多灶梗死8例,脑室出血2例,枕叶出血1例。结果表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与患者的病灶部位有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
2.3治疗及疗效:根据患者脑血管疾病的不同病理表现采用减轻脑部水肿、促进脑代谢、抗自由基以及改善脑循环等不同形式的药物治疗。对于抑郁或是极度暴躁的患者配合一定的心理及精神上的疏导。对于伴有幻觉以及妄想症的患者应给予一定量的利培酮辅助治疗[2]。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精神障碍较轻的患者在2~3天内症状有所缓解,症状较重的患者多数在经过3周左右时间治疗后逐渐缓解。所有46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共有9例患者痊愈,总的治疗有效率为84.8%。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例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继发精神障碍,如脑梗死后的抑郁症以及认识障碍等等,临床表现多为患者先出现脑血管疾病,随后继发精神障碍。脑血管疾病患者继发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因为患者的脑血管供血出现异常导致脑组织缺血,进而引起脑细胞的损伤,引发精神障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部位以及患者的病理状况与精神障碍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3]。
本次研究,笔者通过对46例脑血管疾病伴随精神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现精神障碍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生率较高,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临床表现多为抑郁、兴奋暴躁以及痴呆。其发生率与患者的病灶部位有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
对于伴有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应该早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同时,给予患者一定的精神药物的治疗,具体用药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考虑使用何种药物,选择的药物一定要对患者的内脏器官影响较小,并且一旦发现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即可停止用药。综上,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障碍十分复杂,诱因也多种多样,临床治疗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选用合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
【关键词】平山病;颈椎;磁共振成像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MRIdiagnosticvalueofhirayamadisease.Method:AnalysetheclinicalandMRIfeatureofhirayamadiseasein6casesprovedbyclinical.Result:5malesand1femalein6cases,withmuscleweaknessandatrophyonuooerlimbs,5casesshowedunilateraland1caseshowedbilateralbutasymmetricinvolvement.IntheflexionpositionMRIscan,theforwordsmovementoflowercervicalcordandtheabnormallunularsignalwithposteriorepiduralspaceinallcases.Conclusion:Hirayamadiseaseoccursmainlyinyoungmales.ThehirayamadiseaseshowscharacteristicmanifestationsontheflexionpositionMRIappearance,whichcanhelpthedoctormakediagnosisintheearlystage.
【Keywords】Hirayamadisease;Cervicalvertebrae;MRI
平山病(Hirayama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本病临床上少见,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尚存在不足,影像诊断易漏诊误诊,临床上易与运动神经元疾病混淆,搜集近年来临床证实的6例平山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MRI诊断价值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的临床表现均符合平山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例,女1例,起病年龄14~26岁,平均17岁。双侧上肢远端肌肉萎缩1例,呈不对称性,右侧肢体先发,萎缩较重;单侧肌肉萎缩5例,其中右侧4例,左侧1例。患者均表现为慢性上肢远端前臂及手部肌肉萎缩无力,手指不能伸直,伸腕力弱,前臂旋前旋后无力,前臂以尺侧肌群萎缩为著,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为著。
1.2检查方法采用GESignaHDe1.5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脊柱专用线圈,所有病例均行颈椎自然位、过曲位检查,矢状位、轴位扫描,FSE序列、T2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T1WI:TR400ms,TE10.4ms,矩阵240mm×240mm;T2WI:TR30000ms,TE115ms,矩阵240mm×240mm;STIR:TR3100ms,TE43.2ms,矩阵240mm×240mm。层厚3.0mm,层距1.0mm。1例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2mmol/kg体重,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入,注射流率为2.5mL/s。
采用:颈椎自然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台上完成常规的矢状位及轴位的MRI扫描;颈椎过曲位,患者躯干下方放置三角形垫子,使颈部下方升高,下颌紧靠胸部,使颈部形成过曲位,完成过曲位的矢状位、轴位MRI扫描。
2结果
MRI自然位:4例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2例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反曲,下部颈髓均见萎缩(图1),其中1例颈髓C6-7水平见片状长T2信号。MRI过曲位:矢状位6例患者下部颈髓均萎缩变扁、前移(图2~3),病变主要位于C6及C7水平,颈髓病变水平后硬膜后壁前移,局部硬膜外间隙增宽(图4),其内见长T1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轴位示4例患者下部颈髓不对称变扁(图4),1例颈髓C6~7水平见片状长T2信号。
3讨论
平山病系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报道的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1],在临床上与运动神经元疾病表现相似,但预后完全不同。本病好发于青春早期,男性多见,本组病例平均起病年龄为17岁,与文献[2-4]报道一致。
本病的发病病因尚未明确,有以下几种观点:(1)动力学因素,反复曲颈动作或长期曲颈姿势导致已前置的硬脊膜从后方推压颈髓,从而造成循环障碍,下部颈髓前角运动细胞慢性缺血坏死。临床上试用颈圈治疗有效,神经电生理相关评价均一定程度上支持动力学说[5]。(2)生长发育因素,部分学者发现HD的发病年龄与患者的身高快速增长期紧密相关,快速增长期的结束与本病趋于稳定紧密相关,认为HD可能是脊髓与硬脊膜之间生长发育不平衡所致[6]。正常情况下松弛的硬脊膜可以代偿因屈曲而增加的长度,硬脊膜仍与椎管紧贴,不会造成前移,但在HD患者,颈部屈曲时紧张的硬脊膜后壁不能代偿增加的长度而前移压迫脊髓。(3)无弹性、限制性的硬脊膜压迫,HD患者无弹性的硬脊膜在直立位时,即对脊髓造成压迫,曲颈时这种限制性的压迫作用被进一步加强,致脊髓损伤。(4)种族遗传因素,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天门冬氨酸取代丙氨酸[7],但目前尚无定论。(5)免疫机制学说,有学者认为部分HD患者存在免疫异常,血清特异性IgE水平升高,辅助T细胞及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8],目前仍需进一步证实。
HD患者肌活检:取萎缩肌肉的活检可见典型的神经源性改变,但与运动神经元病不同,本病受累肌肉节段局限,病变程度相对较轻,萎缩的肌纤维分布不均,靶纤维少见,代偿性肥大多见,可继发肌病性改变[9]。然而,肌肉活检并非临床诊断本病的金指标;显微镜下表现脊髓前角的前后径缩短,以C7~8最为明显,前角内大小神经元均减少,伴轻度胶质增生、无空腔形成的中央坏死,这与变性的运动神经元病的前角病理改变有很大的不同。此外脊髓白质、后角,髓内外血管均正常,颈椎及颈髓均无肿瘤转移及骨质增生改变。
HD的临床特点为青春早期隐袭起病,男性多见,以局限于前臂远端的肌无力伴肌萎缩为特点,肱桡肌不受累,呈斜坡现象;寒冷麻痹和手指伸展时有束颤;症状多为一侧,部分患者为双侧,被认为是本病更严重的形式,症状可进行性进展,90%的患者5年内停止进展。因此,临床上对于仅以上肢远端无力,萎缩为主要表现的年轻男性,尤其是20岁以下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
HD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本病的X线检查及CT平扫无阳性发现,MRI软组织分辨力高,能更好的显示病变及其范围,有特征性改变,是诊断本病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颈椎自然位MRI检查:矢状位示下部颈髓萎缩变细,轴位示下端颈髓变扁或不对称变扁,病变水平后硬脊膜与椎弓分离,呈失连接现象,文献[10]报道,失连接现象是诊断本病灵敏度最强的指征,颈椎自然位MRI检查所观察到的影像学改变,包括低位颈髓萎缩,颈髓扁平或不对称扁平,失连接现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失连接现象与HD有显著的相关性,OR=49.3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及90.6%;低位颈髓萎缩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0.6%;颈髓扁平或不对称扁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73.2%[11-13]。部分患者下部颈髓内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多在C5~7水平,位于双侧灰质前角及侧角,提示存在局部缺血变性或胶质增生。颈椎过曲位MRI检查:颈椎自然位发现颈髓萎缩变扁、失连接现象,高度提示本病,须颈椎过曲位检查进一步确诊,颈椎过曲位MRI检查,可以客观的显示椎管内脊髓、硬脊膜、硬膜后间隙的结构,有助于HD的定性诊断。过曲位MRI矢状位表现为颈部硬脊膜后壁前移并压迫颈髓,颈髓前移变扁,这是本病较为特征的表现。过曲位MRI另一特征性表现为,颈髓病变水平后硬膜外腔增宽,其内见长T1长T2信号,此信号于颈椎自然位显示,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提示为扩张静脉丛,Elsheikh等[14]通过硬膜外静脉造影证实。Hou等[15]对45例平山病患者进行颈椎自然位及不同角度的过曲位颈椎MRI检查,总结出HD3种特征性改变,颈部硬脊膜后壁前移、颈髓病变水平后硬膜外腔增宽及硬膜外腔流空现象,发现不同屈曲角度影响本病特征性表现,提出35°是诊断本病的最佳角度,25°为诊断本病最小有效角度。在检查过程中颈椎过曲的角度会影响检查的阳性结果,所以在进行颈椎过曲位检查时应加以注意。
鉴别诊断:(1)多灶性运动神经元病:为非对称性的肢体远端的肌无力伴有肌萎缩,以上肢为主,无感觉及括约肌障碍,无椎体束征,与本病相似,但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病程呈慢性进行性,肌电图特点是运动神经出现特征性多灶性传导阻滞,颈椎MRI表现正常,患者血和脑脊液GM-1抗体阳性,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或环磷酰胺治疗有效。(2)运动神经元病:发病年龄较大,常在40岁左右起病,临床病程为进展性,常有锥体束损害和球麻痹,可累及胸锁乳突肌和下肢肌肉,预后较差。(3)脊髓型颈椎病:发病年龄大,影像学检查常提示严重的脊髓压迫表现。(4)胸廓出口综合征:成年女性多见,一般伴有上肢明显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患者锁骨上窝检查多有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有时可见局部骨质结构异常,但颈椎MRI无异常。(5)脊髓萎缩症:尤其是脊髓萎缩症Ⅲ型即青少年型,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萎缩无力,但多从四肢近端开始,病程呈进展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检测可以鉴别。(6)进行性脊肌萎缩症:首发症状常为一只手或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渐累及前臂、上臂,远端萎缩明显,肌无力,腱反射降低,无感觉障碍及括约肌障碍,与平山病临床上相似,但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起病年龄多在30岁以后,病程呈进展性,至少有两个部位受损,可波及延髓,磁共振成像显示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但平山病无此表现。
HD的治疗:(1)非手术治疗:虽然HD为自限性疾病,但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HD来说仍是必须的,目前尚无治疗HD的特效药物,早期佩戴颈托可干预疾病的发展,较早使用颈托可改善肌肉萎缩,使疾病停止进展,部分患者冷麻痹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本组6例患者给予颈托、适当理疗和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均得到缓解。(2)手术治疗:早在1996年Konno等[16]尝试用硬脊膜成形术+脊髓松解术来治疗此病,并通过比较5例患者手术前后动力学、影像学、超声学、脊髓诱发电位的变化及临床症状是否改善来验证手术的治疗价值。手术结果显示,当脊膜被切开时诱发电位波幅迅速增高至正常的127%;术后颈部位于直立位时脊髓压迫现象消失;脊膜成形术48h后可观察到临床症状已改善,结果显示手术有效。日本对平山病研究较早,目前还是倾向于非手术治疗。
总之,HD是一种少见的自限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可阻止本病的发展,HD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临床上对于这种单侧或双侧上肢肌无力、萎缩的青年患者,结合临床及MRI的特点,有利于及早做出正确诊断,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HirayamaK,ToyokuraY,TsubakiT.Juvenilemuscularatrophyofunilateralupperextremity:anewclinicalentity[J].PsychiatryNeuralJpn,1959,61(15):2190-2198.
[2]傅瑜,樊东升,张俊,等.平山病的临床及颈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2007,39(2):189-192.
[3]刘健萍,黄飚,梁长虹,等.平山病MRI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7):816-819.
[4]王文华,卢祖能.平山病临床诊疗最新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6):380-383.
[5]谢美N.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2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82.
[6]TomaS,ShiozawaZ.Amyotrophiccervicalmyelopathyinadolescence[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1995,58(1):56-64.
[7]TynanJ,FrangouE,VollC,etal.Hirayamadisease[J].NeurolSci,2010,37(5):703-705.
[8]KiraJ,OchiH.Juvenilemuscularatrophyofdistalupperlimbassociatedwithatopy[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2001,70(6):798-801.
[9]郭剑,陈逊文,曹正霖.平山病的诊治进展[J].海南医药,2010,21(14):129-131.
[10]张铁亮.平山病影像学研究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5):750-752.
[11]刘怀军,李彩英,贺丹,等.曲颈MRI对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7):745-747.
[12]许蕾,黄勃源,李彩英.平山病4例临床和影像学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1):23-26.
[13]李杰,张文明,林建华,等.平山病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3):84-85.
[14]ElsheikhB,KisselJT,ChristoforidisG,etal.SpinalangiographyandepiduralvenographyinjuvenilemuscularatrophyofthedistalarmHirayamadisease[J].MuscleNerve,2009,40(2):206-212.
[15]HouC,HanH,YangX,etal.HowdosetheneckflexionaffactthecervicalMRIfeaturesofHirayamadisease?[J].NeurolSci,2012,33(5):1101-1105.
关键词:临床实习医学专业本科生神经内科
临床实习带教一直是带教老师所面临的一大课题。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实习带教结束均要进行教学总结,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给予解答,增强教学效果。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实习结束后及时评价实习效果,学生都要进行出科考试,包括临床技能、病例分析,以及病历书写能力考核。
总之,近年来,神经内科发展迅速,为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带教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科临床特点,抓住学生学习特性,创造性地融合多种教育模式与方法,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在神经内科的见习中,既掌握基础知识,又锻炼基本技能,摸索和探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新方法,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幼凡,岳秀,刘晓.关于临床教室模式转变与思维创新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07-308.
[2]阮林,黄宇.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88-189.
【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88-01
医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以传统授课为基础(LBL)的学习模式因缺少互动、无法有效激发学习热情、与日益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匹配等问题正逐渐被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模式所取代。PBL教学法是有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orrow首先提出并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方法采用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授新、巩固、练习”等传统教学法,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知识从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在临床医学的学习过程中拥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是目前西方先进医学教育国家和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然而,在我国因缺乏经验、没有成体系的教材、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制约了PBL教学模式的全面展开,只停留在小规模的试验阶段[2]。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单纯PBL教学模式的效果在不同学习阶段、授课人群及学科间的的效果不同,对复杂的临床学科,如神经内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LBL、PBL或者两者结合,否则容易出现重点偏移、难以达到知识的有效掌握、学生满意度低等问题。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相比,神经病学更抽象、对基础知识要求更高(尤其是神经解剖学)、临床表现更复杂,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体系涉及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生物学等多门科学,不同的疾病谱、疾病的不同环节对上述基础科学知识的掌握要求不同,将LBL、PBL选择性的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下文结合LBL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以神经系统变性病帕金森病为例探讨上述方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中老年人以无力为主诉就诊的常见原因[3]。在发病机制、解剖结构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基本上能够融汇贯通的一个典型疾病。损害的解剖学结构直接导致了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治疗也是在解剖学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在帕金森病的教学中,解剖学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发病机制和解剖学部分,应该以LBL教学为主,在LBL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呈现形式。让学生们熟悉掌握基底节核团的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结构学联系通路与功能学联系通路,在抽象的二维平面解剖基础上,以三维动画形式呈现尾状核、豆状核和苍白球的位置、纹状体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的平衡,用生动的视频展现功能失衡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强化学生的视觉记忆,帮助复杂机制的理解,使锥体外系的概念在脑中抽象形成。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框架建起来后,就可以进入以典型病例为先导的PBL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教学。当一名老年患者以肢体无力、震颤、行动缓慢等典型表现就诊时,结合病史及临床治疗分析很容易想到这个病。但如果表现不典型或者在早期以单独症状出现时,就要综合分析,以问题为启发,提示学生们主动思考损害可能的部位,也就是定位诊断,如肢体的无力是锥体系损害还是锥体外系损害?锥体系与锥体外系损害表现出来的无力怎样区分?锥体外系损害引起的强直少动的功能学和解剖学基础是什么?震颤是哪种震颤?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各自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帕金森病产生震颤的原理是什么?想要控制这种震颤可以想到的干预方式有什么......。这样就可以在逐步推导原因和结果的过程中将疾病的全貌呈现出来,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学习的热情,也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易于疾病的掌握。在治疗上,目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两者的治疗目标都是尽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这部分可以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前所述,药物治疗也是基于解剖和功能异常提出和进行的,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比如多巴胺能的减少可以怎样改善?胆碱能的亢进怎样抑制?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内递质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药物的治疗可以有哪些靶点......,在大体上给出治疗靶点和方向后,以LBL教学方式,板书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在过程中自然分类了目前治疗的药物及药物作用的机制,避免了刻板记忆。通过对LBL、PBL及两者的选择性结合,实现了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解剖学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生动、容易理解,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的目的。
通过举例教学,我们认识到不同教学方式各自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疾病的教学也应该有主有次,综合利用。神经系统疾病谱庞杂,临床表现复杂,同一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其自身的特点导致了神经病学成为临床教学的难点,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者本身对疾病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课件的制作,纸上谈兵者不能很好的利用两者的优势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授课者应当在精心设计课程的基础上,认真选取病例,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将LBL和PBL紧密结合,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工具为教学内容服务,达到最佳效果,为繁复的神经病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东华,高岳,薄红,董靖竹。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年第1期,P99-100页。
喉外肌与喉内肌同步肌电图对比研究崔毅,郑宏良,吕如锋,倪利英,刘莹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闭锁综合征脑电图1例报告张瑾,杜闽,刘淑芳
运动单位数目测定在神经源性疾病中的价值王莲!昆明,卢祖能,王镇涛,曾庆杏
酷似脑肿瘤的局灶性脑炎1例报告蒋显成,张波
阿米替林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P_(300)研究王京鹤,王援朝,周毅,王刚,汪杰筠
1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前后的脑电图分析刘爱琴,刘国云
神经根刺激H反射的指标分析傅鸿翔,胡兴越
Wilson病患者及其杂合子亲属的脑电图研究王秀菊,袁学明,王婷,杨鹏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的监护和保留李晓璐,吴幼章,胡卫星,向利华
年龄对听觉P_(300)影响的探讨铁艳梅,潘映辐
有机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肌电图1例报告张晓娟,张守信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BAEP转颈试验结果分析徐江涛,郝玉洁,郝舒亮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EEG、BEAN和CT、MRI检测报告霍彦芬,刘建辉,张辉,王志惠,杨志萍
急性脑梗死患者BAEP与脑血流量相关性研究李飞,谷德祥,吴焱,曹中柱,李燕君,陈辉洲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电图检测周家琦,孙倩,李岩,王金南
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马全有,宋景贵,顾仁骏
海洛因成瘾者的事件相关电位黄涛,张亚星,林丽珍,侯光男
高血压病Ⅱ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黄华品,郑安,刘楠,庄晓芸,江芳
脑电监测在昏迷病人中的临床应用阚凤杰,马建国
19例视神经挫伤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与临床分析倪雅凤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临床与神经肌电图分析王桂荣,卜晖,龚燕平
蚕蛹中毒性脑病患者的脑电图1例报告徐翠庆,张洪全,宋秋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脑干神经反射对昏迷病人预后判断的价值刘先国,魏东,刘彩琴,陈辉,郑贤福
高血压病Ⅰ、Ⅱ期患者的BAEP及SEP测定的意义蔡小芳,童绥君,陈治卿,黄琼华,陈丽雪
心痛定中毒患者的脑电图1例报告田瑞英,王志德
40例痉挛型大脑性瘫痪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陈景云,陈燕惠,陈达光,陈文雄
128例脑震荡患者EEG、BEAM与CT检查对比分析朱康生,李陈,张旭萍
无脑病症状的高胆红素血症早期新生儿的脑电图变化李树青,王福民,徐爱晶,李丽,张成元
神经肌电图对踝管综合征的诊断安梅,崔永光
胰腺脑病2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胡英,周东
运动诱发电位在术中作神经功能监测的研究进展黄绍强,梁伟民
头颈部肌张力障碍的肉毒毒素治疗及电生理研究邓远飞,陈伦斌,刘乃河,熊希民
诱发电位的基础知识及其进展潘映辐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在非屏蔽室内检测人脑神经递质分布的重测信度黄志强;李宁;王洁;
用三重刺激技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苏红军;谢炳玓;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前后脑电图动态观察王华;王磊;何晓阔;黄伟;郑虎;
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周围神经亚临床损害的神经电生理研究景源泉;宋波;
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的脑电图与临床所见8例报告王锦玲;于如山;史雪颖;曲方;王丽萍;冯阳;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及神经根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李素荣;高国勋;刘英;邹艺;胥勋成;
二硫化碳慢性中毒90例临床及神经传导研究张承洁;封苏新;管青山;陈惠玲;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术语(23)张文渊;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儿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3例分析刘敏;石靖;
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BAEP的研究苏常春;麦玉冰;曾峥;李瑜元;
儿童枕叶癫37例脑电图与临床回顾陈莹;俞宏真;贺影忠;
肝性脑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初探徐斌;张强;
坐骨神经近侧端损害的神经电生理诊断意义马冬云;陈亚丰;赵晓丽;张凤侠;李子鑫;
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与临床分析陈香葵;张晓莺;
容易被误诊为“样放电”的几种正常睡眠脑电波形马仁飞;
不安腿综合征王凤楼;程焱;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抗癫新药普瑞巴林赵立波;谢代鑫;沈鼎烈;
部分性癫患儿样放电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李建平;叶建军;王永刚;
遗传性共济失调一个家系报告吕如锋;张文渊;
括约肌肌电图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张选琴;
结节性硬化的临床及发作期脑电图1例报告蔡浅云;刘凌;徐鸿儒;周东;
口服盐酸曲马多致性发作1例报告刘菁;王凤楼;
特发性肌纤维颤搐患者1例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表现纪芳;张玲菊;郑旭宁;
高山红景天多糖对电刺激离体蟾蜍腓肠肌疲劳的影响李冬青;朴花;张健;李韶;
成年小型猪脑电图正常模式的研究彭喆;宋涛;归来;张智勇;吕长胜;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术语(21)张文渊;
三种常用神经传导检测法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中的比较纪芳;张玲菊;初红;卢祖能;
36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脑电图分析高晓夏;
臂丛神经损伤的肌电图分析何颖;刘桂成;张晏光;
癫癎的生理性与病理性惊厥发作阈值的探讨耿磊钰;刘玉玺;徐家立;王明正;张策;张宇;
γ-羟基丁酸致大鼠失神发作的行为学及皮层电图的对比研究周峰;王小姗;李继民;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癫癎患者头皮脑电图的特点及其定位意义蔡立新;李勇杰;张国君;遇涛;杜薇;
脑梗死患者正中神经中、短潜伏期的比较王建军;李乐加;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癎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王薇薇;李建川;吴逊;林庆;
卒中后癫癎发作和癫癎的研究进展黄斌;陈阳美;HtTp://
非线性脑电分析在癫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董斌;周农;朱莉;尹世杰;
婴幼儿癫癎发作的临床与脑电图60例分析李志毅;高在芬;李军;马堃;
5例克-雅病的脑电图回顾性分析庞家容;吴原;陈志颖;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稿约(2008)
慢性多发性抽动症的脑电图与临床研究石志鸿;张本恕;程焱;黄恩强;
早产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听力检测刘芳;宋建敏;陈俊;
局麻药对蛙坐骨神经干作用的实验研究薛良华;张军;王加真;
耳针对实验性衰老大鼠松果体脂褐素含量的影响梁欣;钟愉;罗永芬;刘辉;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术语(22)张文渊;
芍药甙对离体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徐彦博;杜永平;王文挺;段建红;牛瑜;胡三觉;
重症肌无力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研究杨德本;赵红宁;王晓明;张军强;赵晓琼;刘新;黄慧;胡建秀;
《临床癫癎学》(第二版)已出版发行
惊恐障碍患者SSR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动态研究姜国晶;许晶;刘效巍;宋春莉;李青栋;周丽娜;
环指正中、尺神经感觉潜伏期差在轻度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丁远英;周贻;
不同程度鼾症患者睡眠结构及醒觉指数分析严金柱;季晓林;叶华;张志岷;
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失眠症患者认知心理分析梁学军;戴光明;郑健;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癎学组成员名单
不同时程录像-脑电图监测在癫癎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常好会;邓宇虹;刘晓蓉;黎冰梅;李叶;廖卫平;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俞宏真;王治平;陈莹;
172例抽动障碍患儿的脑电图分析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曹丽华;庞保东;张琰;李树华;
长程脑电图监测中伪差识别的意义孔峰;臧玉萍;史玫;
第十届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术会议暨规范化研讨会征文通知
神经传导快捷测定指南宋新光;
大脑皮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癎田远虎;刘绍明;司军强;
第九届华东地区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术会议延期并继续征文通知
前庭诱发肌原性电位及其在眩晕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吴冰;季晓林;
电生理检测在肌无力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李靖;韩明洺;赵贺玲;
Ⅰ期工业性氟病患者视觉、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王心刚;宋晓华;李军;李祯;赵妍妍;
脑肿瘤继发癫癎症状的脑电图与影像学分析张银珠;
脑电图在鉴别血管抑制性晕厥及癫癎中的应用张晓菁;程记伟;
[关键词]神经内科;疾病分级;实习
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加强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教育,将之培养为合格的医生,已成为各大医科院校的必要责任[1-2]。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市场经济的成熟完善,给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受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等原因的影响,一些医学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呈严重滑坡趋势,给学校、医院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而目前重庆医科大学实行的是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整合医学教学,这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因此,按照传统的实习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何在本科实习的4周内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作者提出了疾病分级实习,该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实习模式,不再固定床位,而是针对疾病进行学习。现将疾病分级实习模式用于临床实践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9年9—11月在神经内科的本科实习生47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形式随机分为传统实习组(23名)和疾病分级实习组(24名)。
1.2研究方法
传统实习组学生按照传统实习方法固定管理6张床位。而疾病分级实习组学生由教师按照疾病分级实习的要求指定床位实习。
1.2.1疾病分级对照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本科临床实习教学大纲,参照医学整合课程教材《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教科书及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神经精神系统》考试大纲,结合神经病学教学专家意见及一些临床文献[5-8]。神经病学教研室将神经内科疾病分成三级进行学习,不再固定管理床位。1.2.1.1第一级主要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脑梗死(非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脊髓病变、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病、痴呆、多发性硬化、面神经炎、周围神经病等。1.2.1.2第二级主要是一些危重病: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伴脑疝形成、重症肌无力、癫痫持续状态、格林巴利综合征等。1.2.1.3第三级主要是疑难病和少见病:肌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神经系统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1.2.2实施方法在实习的前2周,带领实习学生进行第一级疾病进行临床学习,第3周对第二级疾病进行临床学习,第4周对第三级疾病进行临床学习并复习。(备选方案:如果实习的第4周没有合适的疑难病和少见病,就对第一、二级疾病进行再次学习)。
1.2.3评价指标4周实习结束后,两组学生参加出科考试,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制,但需要注明组别)。以出科成绩(百分制)及满意度结果对比评价2种实习模式的学习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构成比(%)表示,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传统实习组学生出科理论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均低于疾病分级实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分级实习组学生病历书写成绩与传统实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传统实习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明显低于疾病分级实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就管理病种来说,传统实习组学生共管理患者137例,疾病分级实习组学生共管理患者184例。两组学生管理每一级患者情况见表2。
上一篇: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例(3篇)
下一篇:五年级暑假生活作文(整理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