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思想范例(3篇)
时间:2024-11-28
时间:2024-11-28
一、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
1.从教学目的看
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对语文教学全新的规定。特别要注意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它是对语文学习功能、目的、方式的重新定位,它不同于以前的“语文能力”。“能力”是在短期强化训练中形成,而“素养”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熏陶感染而养成的。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角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养上,这为学生进入社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从教学内容上看
从新课程标准中看,无论阅读、写作,还是口语课文,始终贯穿着“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指下,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能力培养,而是运用中华民族的丰厚的文明遗产和人类优秀的文化来熏陶人的感情、性格,培养人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这些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3.从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教师不再是传道、受业、解惑者,而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另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际是就是鼓舞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应不求划一,崇尚自然。这一切都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4.从教学评价上看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对学生应多加激励”,“从正面加以引导”,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评价要求,无一不体现了课程标准尊重人的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5.从教学资源上看
课程标准建议的教学资源大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小到“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的生活话题”。特别是把“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的生活话题”引入教学,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始终贯穿了人本主义思想。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做呢?
二、人本主义思想下的语文教师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是好领导,同理,为学生服务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特别是在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就应该做受学生欢迎,为学生服务的好语文教师。
为学生服务,首先就应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采取的是奴化教育,把教师“神化”,称什么“天地君亲师”,还说什么“传道授业解惑”,把教师的权威绝对化,学生对老师所传的“道”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奴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创新教育的历史时期,作为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塑造他们”。
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来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在架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把桥的一端架在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上,使学生通过桥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彼岸”。
为学生服务还应防止产生“包办”的现象。“包办”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特别是与高考有关的知识一点一滴地都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和接受能力。这种做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创新教育的今天,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这种做法是千万要不得的。
2.课堂教学要民主化
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沟通,这就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要民主化。
教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学校应该成为人才的摇篮。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的教学全过程中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就明确了。这时,教师就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再扮演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现学生中间: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讨论疑难问题,提供有关知识。教师不仅是走下讲台,应该把这块“圣地”交给学生,实现民主化教学。
实行民主化教学,首先要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到自己重要,知道你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们想法,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等于告诉学生,你赞赏他们。因为没有比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显得更容易和更难于治愈的。教师要是能使学生感到他的存在十分重要,他就会释放出巨大的学习能量,课堂气氛也就必然会推向高潮。
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要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上,教师应由课堂的“主演”变成课堂的“导演”,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自己读书,自己发表见解。教师“要善于观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环境变化,并且以相应的方式采取行动”,适时拨亮学生的眼睛,触发起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培养。
新的时代需要的是新型语文教师,而不是教书匠。面对新世纪的创新教育,面对课程标准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民主引进课堂,这样我们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自由游弋。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悲剧
一.人文主义渊源及其历史发展
人文主义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肯定了人的崇高地位;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反对封建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崇尚个性自由,肯定现世生活,反映了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体现出了人文主义者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乐观进取精神,极大地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人文主义诞生于意大利,之后传遍欧洲国家。大约在15世纪、16世纪传到远离意大利本土的英国。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试图通过崇尚个性解放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宇宙的精华”。莎士比亚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正是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精神。被称为“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莎士比亚曾说,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品中,莎士比亚融入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把只是单纯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突出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人文主义在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中的体现
莎士比亚赋予哈姆雷特他所处时代最优秀、最进步、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性特点:出身于高贵的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主义中接受新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教育;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下层劳动人民;痛恨丑恶的社会现实,却抱有远大的人文主义理想。哈姆雷特在他人生的早期没有经历过巨大的挫折,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比较单纯。他一直在学习西方的正统思想,他对“人”抱有美好的希望和巨大的热情。哈姆雷特曾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形象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其心目中,父亲老哈姆雷特正是这样一个“人”的典范和代表,“他是一个堂堂男子,整个说起来,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
然而一切思想的转变来源于父王死亡,母亲再嫁。当哈姆雷特知道了父亲的真正的死因后,他决心复仇。对哈姆雷特来说,复仇不仅仅是自己作为儿子的一种责任,也是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责任。他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一重大责任,他认为“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一方面,哈姆雷特敏锐观察,深入思考。他由个人的不幸想到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由宫廷内部的阴看到了整个时代的动乱,从而把个人复仇提到重整乾坤的高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又过分太重理想,太过于相信自己。虽然,他勇于探索勇于追求,但往往与实际相脱节;虽然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推崇,却不相信他们,结果始终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哈姆雷特说“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读者,世界对他似乎混乱颠倒、冷酷无情。这样一个时代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人物形象。为父报仇实际上成了改造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他有意安排了“戏中戏”以便进一步证实奸王的罪行。当罪行的真相确证以后,便立即行动。但为了寻找正义的手段,他放弃了在奸王祈祷把他杀死的机会,接着又误杀了波洛涅斯,这样就招来被放逐的命令。最后,他虽然逃了回来,在决斗中杀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剑而牺牲,“重整乾坤”的责任也落空了。
三.人文主义在悲剧《哈姆雷特》内容上的体现
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思想者理想的代表人物。剧中他与克劳迪斯的强烈冲突真实地反映了崭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的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戏剧伊始,莎士比亚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丹麦发生宫廷,老国王被人杀害,王位被野心家和阴谋家窃取。在新国王的统治下,政治更加腐败,社会愈加黑暗,民怨沸腾,外敌压境,王位岌岌可危。当父亲鬼魂出现、?哈姆雷特得知了父王死亡的真相之后,他仍冷静观察,提醒自己“要先得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他说:“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奥菲莉娅描述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这样的一个的王子,自然得到了大多民众的拥戴。然而,他的理想却与丑恶的现实发生了深刻的矛盾。他所看到的一切使他非常失望,“压迫者的、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在他认识到世间混乱的同时,他的家庭也惨遭巨变,宫廷腐化,社会动荡,邻国蠢蠢欲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这一系列事件使他看到了生活中的丑恶与阴暗的一面,于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抱负开始濒临破灭。但人文主义并没有在他身上消亡,反而成为鞭策他不断成长和勇敢面对现实的动力。他站在一个人文主义者的高度,逐渐意识到他的行动不单单是为父王复仇,而是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生死攸关。他有责任和义务去改造这个丑恶、混乱的世界。他的这种崇高的精神,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
除此之外,《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也能够集中体现莎士比亚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剧作的生活画面广阔而丰满,情节的展开生动而丰富。剧作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从皇宫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从剧场到比剑场,构成了剧中人物活动的广阔背景。在情节安排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复仇的情节之外,还配合诸如友情、爱情、亲子关系等,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作者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如“戏中戏”演出的那一场,是一场重点戏,又是过渡戏,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动的转折点。
四.结语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有效途径。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他所痛恨的敌人,但仅仅是除掉了一个恶人,这并非是整个人文主义者、整个理想和事业的成功。哈姆莱特所处的时代,封建势力仍占统治地位,而且与之相勾结的还有新的罪恶势力,在力量对比方面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而哈姆雷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把社会改良的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因而他们在政治上是改良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孤军奋战者。这决定了他只能孤立无援地去斗争,最后被强大的封建罪恶势力所吞没。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然而,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成功的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缩短这种距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2]金元浦,张良村等.《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1月第一版.
[3]刘念慈,曾繁亭等.《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人道主义思想;分析
人道主义思想源自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并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它在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人道主义思想发展于五四时期,走过了一段非常艰辛的路程。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人道主义的研究,有利于对我国的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整理归纳,从而体验现其对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人道主义思想,将文学作为推动人类思想解放的武器,它反对传统的封建统治,倡导对于人类自身的爱护以及关怀,它将人作为道德的中心,倡导建立以为文本,以为为中心的世界观。而在我国,人道主义思想起源于我国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它对于我国文学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鲁迅、陈独秀、梁实秋、周作人等,他们是人道主义的有力支持者与领导者,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宣言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双百”方针的环境下得到了短暂的发展,然后又遭到了批判。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于西方思想的涌进,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变,思想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在物质消费观念等多方面环境下,人文主义思想潮流又一次面临着讨论。
二、各时期我国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之后的一段时期,是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时期。即使是在高峰时期,我国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没有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被称作我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唤起了人们意识的觉醒,呐喊出对那个时代最有力的声音。而人道主义思想就在这个时期与文学想结合,产生了一批人道主义思想潮流的先行者。
例如,高举人道主义旗帜的人是周作人,他的人道思想具有个人性和局限性,没有在整个社会背景下理解人道主义。周作人的人道主义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关爱“女人”“小儿”;二是强调爱的平等和博爱,认为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爱,不是专属一类人,“女人”“小儿”也能享受到爱;三是强调人人自爱,人格独立,反对慈善注意,不接受居高临下的施舍同情。周作人的这种内敛与个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忽视了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具有闭塞性封闭性。而同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以另外的角度阐述人道主义。梁实秋的人道主义思想提倡“人人皆有人性”,认为人性是永远的,不受时间的限制,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作品的基础。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遭到了鲁迅的有力批判和反驳,鲁迅认为“文学不借人,无以表现‘性’”。
建国后,我国实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创造方针,人道主义在我国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巴人发表《论人情》批判作品政治味太浓,缺少人情味,缺少人文情怀。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更是高唱人文主义思想赞歌,强调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中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环境的因素下,这些人道主义都遭到了批判,认为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道主义再一次得到发展,经过“”的磨练,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人道主义是对苦难历史的反省,是打破传统教条主义的有效途径。如朱光潜认为文学作品就是要反思人性,完善人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形式下,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人士地位日趋边缘化,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部分人们失去了精神信仰,人文主义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王朔、白烨等人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文化也应该得到极大的发展,应该高于过往的水平。而王萌、刘心武等人反对这样言论,认为这是“伪崇高、伪理想”。同时,张炜、张承志也对文学现状表达了自己的担心,认为个别文学创作者只关心利益,不重视文学价值。人道主义思想的讨论虽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势必会在社会中产生重大影响。
上一篇:中秋节作文范文字(整理6篇)
下一篇:水利水电施工测量方案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