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课程性质(6篇)
时间:2024-11-28
时间:2024-11-2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新课程理念美术教育内涵教师素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55-02
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正在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也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小学美术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深化美术教育内涵;在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新课程下美术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深化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变革,与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综合素质培养相适应。多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注重小学美术学科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小学艺术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2.美术教育功能内涵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上应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实践。
3.教师应注重技能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内容在教学要求上有了适当的“调整”,淡化了学科的专业技能强度,在要求和内容上进行了“降低”与“弹性”的增强。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三、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这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地位的转换,如何转换,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1.教师走下讲台融入课堂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四、改变教学方法,由经验性教学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
我国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注入式”、“应试型”为主。小学美术的教育与教学也是“师傅带徒弟”或“绘画技能培训”的延续,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绘画的教学模式,以经验性教学方法为主,这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素质的体现。美术教学是极具直观性的艺术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从多方面尝试研究性教学,并注重学科的审美性教育。
1.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融现代媒体教学于课堂。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1)突出美术学科的直观示范性教学。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绘画过程的感性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学生恐怕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地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2)在绘画技能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尝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事实上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和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和创造力品质。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4.把审美教学贯穿于整个学科美术教学中
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重视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光、良好的行为、对生活的热爱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目的;教学实践
在新课改理念下,素质教育成为初中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美术欣赏课在整个初中美术课程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发挥着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反思的问题。
一、上好美术欣赏课,先要明确其教学目的
新课改要求初中各学科都要遵循知识目的、技能目的和情感目的的教育理念,美术欣赏课也要以此为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
1.知识目的: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包括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
a.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是指美术作品所采用的画面构图、形体、线条、透视、色彩、光影、明暗等表现手段。它们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生活,并决定着作品的形式风格。语言的表现性越突出,作品的风格性就越强,也就越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b.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是指作品运用艺术语言使画面形成的一种形式风格。观者因为画面形式语言受到视觉冲击,从而在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带动审美情趣,培养欣赏能力。
2.技能目的: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意蕴,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美术作品通过它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感所传递出来的深层意蕴才是作品的精髓所在。深层意蕴包括作品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的: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人类文化遗产的情感。
新课改的教育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教育。美术欣赏课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赏析,在熏陶和潜移默化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起到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作用,同时,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教育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最直接的引导作用。所以情感教育才是欣赏课的最终目标。
二、欣赏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突出欣赏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突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整个欣赏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对问题的设置上。在这个过程中要按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提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受到熏陶,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
2.加强欣赏课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初中年级的欣赏课中安排的绘画、雕塑、古代建筑及工艺美术等作品都有它们外在的形式美感和内在的深层意蕴。欣赏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作品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和社会历史价值也会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品德,体现欣赏课的情感目的。
3.欣赏课要灵活地渗透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每件美术作品中的元素都来自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与自然的原生态中找到与特定欣赏作品有共同点的元素,使欣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学以致用。
4.与其他学科结合也体现了欣赏课的灵活性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美术;高效课堂
引言
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着较强的模仿性烙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填充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和机械地接受理论知识灌输,极大程度的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创造性、自由思维以及想象空间的充分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更影响了社会需求的良好实现。因此,如何正视美术教学既有的问题之处,采取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改革措施,对于大多数高中美术老师来说,创造一个有趣且有效的课堂环境并促进高效美术课堂的建设己成为当务之急。要实现美术教学的创新化和高效化转型,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众多教育实例证明,学生只有在浓厚兴趣的环境下,才会更加热情地进行自主学习,才会集中精力和产生求知欲,才会实现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实情,调动其学习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备受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在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研究与调查之后,笔者发现这己经成为制约全体美术教育者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学生是美术教学的主体。只有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课程设计方面
1.缺乏完善的美术教学资源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美术教学设备和教材的配置是影响课程进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齐全的美术教学设备和功能齐全的美术教学工具和场地是完善高中美术课程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只有美术基础教具齐全,教师装备齐全,高中美术教师才能开展高质量的美术教学活动。
但目前高中美术课程开发过程中,大多缺乏专门的美术教室和设备管理室,同时美术基础教具的制作也不完整,美术教学课程中使用的教具及相关模型都是美术教师自己购买甚至制作的,学习资料大多由学生自费处理;至于多媒体信息中心的使用,由于缺乏纪律性,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使用美术课程。
2.美术课程课时占据比例不合理
在当前的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现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打破了以往的精英主义教学理念,从单纯的审美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修养、合作学习、理论交流能力等方面。然而,在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中和大学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占用美术课时数的现象,也就是说,也许课程中的这一课应该是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时间,而学生却在接受数学、物理、化学或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教育。大多数高中为了提高过渡率,把大量的教育经验渗透到与高考有关的各个学科中,很少注重艺术和体育锻炼,导致普通高中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教学和培养不够,美术教师严重缺乏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和绘画指导时间。
(二)教师课程教学方面
1.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过时的美术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制约高中美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原因。综合分析,高中美术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包括教材的不足等,或追求快速通道的学生,在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被盲目追求。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复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它决定了高中生美术知识学习的上限,僵化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低下。在此基础上,教师对高中美术课程的理解能力有限,受到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传统审美观等因素的制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创造灵感和创造活力,这种教学模式受到教科书版本的制约,使教师难以跳出传统的教学思维。一系列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美术绘画技巧和一定的临摹能力,但缺乏创作的上限,不能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缺乏艺术素养和艺术气质,影响了艺术类学生的未来格局。
2.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积极性
高中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情绪驱动的,情绪投入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动力。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课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在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相对较低。他们之所以喜欢参加美术课,只是因为美术课的气氛较其他文化课活跃,时间相对宽松。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艺术课程的魅力。首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和家长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前途的唯一标准。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对学生形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误解,认为学习艺术没有前途,对艺术的热情逐渐减弱。这导致学生形成误解,对美术课程认识不清,审美观念是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高中美术教师片面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之一。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有趣的美术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高效课堂构建途径
(一)学校课程设计
1.加强美术教学设施配备,做好校本资源开发工作
高中是开设高中美术课程的主体,因此,要追求高效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美术课程投入的教育条件和相应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美术课程的特点,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美术教学设施的提供。普通高中应为美术课程教育提供相关的美术教学设备,同时对教育设施进行及时的维护。此外,普通高中应做好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通过学前美术课外活动、美术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活动,开展学生美术课外拓展。同时,统一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通过对美术教材的深入分析,突出校本特色。
2.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工作的开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教育过程中的深化,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在美术课程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但也会出现一系列需要教师重新认识的新问题。高中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握课堂活动的节奏,不能引导学生的主动程度和主动机会,就难以提高高中美术课堂活动质量。但如果美术课程过分追求课堂纪律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美术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调控是促进学生情绪稳定、维护良好课程秩序、提高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二)学生层面
1.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强化创新意识培养
现阶段,许多高中美术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教学、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这种僵化的艺术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差异,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在美术学习中,大多数的新思想来源于美术教育的实践和创造性思维,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事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回归自然,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体验和思考,逐步将这种体验和思考融入到艺术创作中,这不同于日常临摹的艺术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大多数高中生有一些创造力,但缺乏心理准备。通过对自然世界的充分观察,学生可以逐步积累艺术经验,为学生的艺术创新奠定基础。虽然绘画是美术课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表现手段。
2.激趣引导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精彩的兴趣指导。新课程理念主张美术教学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互动关系。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实际生活经验,挖掘和发掘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兴趣,不是因为他们在美术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而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没有真正的吸引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识别、重新审视自身组织、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从课堂介绍入手,课堂介绍是开展美术教学的关键。有效的导入方法可以为后续美术教学的有序开展铺平道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美术教学的预期目标,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总之,高效课堂因形式灵活而朴实,在课堂教学中应讲究技巧而不讨巧作秀,在高效课堂的探究之路上我们刚刚起步,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责任,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高质量的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探索的方向,高效课堂只有更高,永无定法,这正是教学科研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苏成文.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C10):113-114.
[2]吕银萍.直面现实,着眼发展一提高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组织高效性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07):99一100.
[3]李培忠.关于高中美术教学的审美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3):125-126.
一、中职美术课程教学常见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确实。中职美术课程教育没有制定有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程度较小、实用性不高,或实用性重视过度而忽略了美术的艺术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中未针对教学内容设定准确教学目标,导致课程教学没有起到有效教育作用。
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中职院校在美术课程教学上都只是培养学生简笔素描,或用Photoshop简单处理图片,这种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美术审美能力,且学生难以建立美术艺术情感。教学内容的单一造成中职美术课程对学生德育及艺术性的培养效果较差。
三是教学模式落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越加重视,很多中职学院自身办学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但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院都将投入重点放在一些专业课程上,而对于和专业课程联系不高的美术课程重视度不高[1],导致美术课程教学开展可用资源较少,教学模式仅仅只能进行课堂讲解,学生学习兴不高。
四是缺少评估机制。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是确保教学效果的保障,只有通过科学评估机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才有助于推动美术课程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但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国内中职院校中依旧有超过48%以上中职院校没有注重美术课程评估机制的建立,即便一些学校建立有相应评估机制,但也多流于形式,没有具体落实。
二、中职美术课程教学优化对策
(一)确立中职美术课程教学目标
中职美术课程教学学生主要有专业美术学生和非专业美术学生两大类,在美术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中职院校美术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课程任?找?求及考试重点制定有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积极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包括理论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学生潜在美术素养目标的确定,在完成学生理论教学基础上,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美术素养。因此,中职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上,既要考虑学生理论基础,同时还要考虑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丰富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职美术课程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这是中职美术课程教育的重中之重。对此,中职美术课程教师可采用美术作品赏析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通过让学生对一些名作名画进行赏析,让学生自主表达他们对这些作品的看法,从而增强学生鉴赏能力。在进行作品赏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将课堂主体交给学生,自己作为引路人,为学生指引方向。如,在关于外国建筑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建筑所在地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创作,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美术课程与专业知识之间缺乏关联性的缘故,大部分中职生也就并未给予美术课程足够的重视,而美术教学模式单一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若想将学生思想状态转变,美术教师就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以多元化的教学与学生积极交流[2],以此将其学习兴趣激发,使其美术素养、技能水平得到提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领导学生前往课外、校外或是社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机会。如可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写生,或是前往博物馆欣赏艺术品等。
(四)制定科学合理学生评价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的提升,而若是评价设计缺乏合理性,则会对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及其学习效率造成直接影响。故而,教师在教学中职美术时,应以学生美术基础、学习能力及个性特点等为根据,合理制定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积极中肯的评价结果,使学生得以树立正确的信心,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也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美术专业知识的具体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以学生学习实际为根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进而有效提升中职美术教学效率及成果。
关键词:高等美术院校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以及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新时代的建设者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高尚的审美意识和不拘一格的创造力。高等美术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专业特性强,教育教学体系相对独立,有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新技术、新信息、新传媒、新观念以及新的人才需求面前,也同样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艺术表现形态和思想蜂涌而入,艺术界逐渐认识到艺术的人文特征以及感性和创造性的本质。在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审美教育一度在中国流行,它一味强调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技法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一些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艺术作品。①
1.“技”“道”并重
随着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法的重要性,从而转移到重“技”轻“道”的轨道上来,这两种教育思想都有其片面性。我们不能在艺术与技术的问题上忽左忽右,要做到艺术与技术并重,只有“重技”“重道”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只有把美术教育放在文化形态教育之中,融会贯通地把“技”“道”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意义。
2.摒弃“填鸭”,注重启发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要摒弃“填鸭式”教学思想,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专业课内容丰富,涉及范围较广,有的课生动有趣,有的则略显枯燥。因此,任课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讲述一些大师的生平轶事以及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因势利导,树立榜样,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
3.教学、科研并重
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还要转变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教师不仅要能上好课,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对教师综合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反映,包括专业和教学两方面的能力。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多搞科研、多出成果,并在经费上进行配比。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美术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现行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结构较为单一、覆盖面窄,相关专业与相近专业学科之间的基础课交叉面较小。在公共课程设置方面也缺少丰富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就是要建立一种综合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综合性调整与优化,对单门课程进行革新性重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对于美术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说,还应增设常规创作课与材料课。创作课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作课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尝试各种主题和各种形式的创作。增设材料课,便于学生了解各种美术材料,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体会各种材质的美感。在具体教学安排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在各种专业材料工作室实践的机会,以便他们在创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材料。
2.调整课程比例
在现行课程结构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有些失调。必修课按照较强的专业特性和专业要求设置,学时数较多,而选修课只占很小的比例。有些院校没有开设选修课,没有给学生提供合理的选课机会。开设选修课,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跨专业选修课程,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可以设定在2.5:1或3:1之间,专业课总学时数也应进行适当控制。另外,还需要重新界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做好两者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对各类课程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3.更新课程内容
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使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也有了新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充实并更新专业课程内容,避免一些课程的知识内容在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重复教学。教学内容要结合创作与设计的实际,注重艺术、设计、审美并重。还需增设一些文化性通识课程,全面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其综合性文化素养,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向纵深方向发展。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坚持“整体优化、通专并举、注重提炼”的原则,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夯实美术教育的综合性文化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促进艺术创新的个性化发展。
三、加强素质教育
近年来,艺术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加强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便成了不容忽视的课题。在人格素质方面,要通过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英国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博雅教育”,注重道德与智慧并进,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在能力素质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激发自身潜能。同时,还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在专业素质方面,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有牢固的专业根基,在此基础上提倡创新。在心理素质方面,要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适时引导。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定期给学生做心理测试。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挫折教育方案,在具体执行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审美素质方面,要有明确的审美导向。
21世纪是艺术语言更加丰富的时代。我们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着重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此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这将是高等美术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金妹.俄罗斯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研究[J].艺术百家,2005(2).
参考文献:
[1]林迅晓.艺术院校呼唤综合素质教育[J].艺术探索,2001(5).
【关键词】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第一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
(接第页)而在最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洪琪,阳鲁平.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培养实用性创新人才[N].文艺报,2006—12—30.
[2]王大根.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要为基础教育服务[C].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工作会议交流论文.
[3]廖文科.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0.6.10.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S].2005.
[5]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2004.
[6]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S].2010.
上一篇:年绿化个人工作总结(整理3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