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历史背景(6篇)
时间:2024-12-01
时间:2024-12-01
自古以来,语文包含着历史,历史包含着语文,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通过利用历史知识,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课文内容都与我国的历史有关。如果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历史,那么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利用历史知识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很多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像《七律·长征》就是以长征为历史背景,《陈涉世家》则主要以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为历史背景。长征的历史背景,说明了作者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是表明一定要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的中心思想。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为历史背景,说明了农民不堪忍受当时统治者的残暴,想要争取自身自由与生活美好的愿望。像《纪念白求恩》一文,是以我国的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学生对于文章的中心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文章中,白求恩在抢救一名伤员的时候,皮手套被划破,透过受伤的手指,不幸感染为败血症,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在河北省完县黄石口村逝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有关内容,与实际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就会理解《纪念白求恩》一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为了讴歌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又如,吴晗的《谈骨气》,课文中运用了三个历史事实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例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同一观点,其目的是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学习古人的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做有骨气的人。因此,学生在学习诸如上述类型的课文的时候,可以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这样,在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方面更加容易一些。
二、利用历史知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
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利用历史知识,能够充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像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我们如果了解陶渊明当时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就能够了解陶渊明的人物性格。陶渊明处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因此,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因此,我们可以了解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希望处在一个和平的盛世里,使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的人。又如,我们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如果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把握杜甫的人物性格特点了。唐肃宗乾元二年,由于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杜甫辗转到四川。并且在亲友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草堂,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杜甫是一个关心时事,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诗人。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课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历史知识,能够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有利于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利用历史知识能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历史知识,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教师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了解华夏文明。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历史知识,恰恰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如果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就能够对我国古代先人在带兵作战中的聪明智慧有所领悟。如果学生对唐代历史有所了解,那么一定会充分理解为何在唐代会出现一大批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优秀诗人。如果学生对清代末年的历史有所了解,就能够知道为什么频频有先进思想的人领导起义,实行变法。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具有深刻的了解,进而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古文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化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47-01
历史这门学科既严肃,又丰富、生动。如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能得到激发。历史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它是一种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效果的手段,下面笔者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高中历史课堂的情境化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地亲近历史、爱上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1课程情景化概述
课堂情景化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氛围、情感传递、语言等隐性因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某种情境进而接受信息、获取知识、做出思考。
从“教”的角度来看,课堂情境化教学的流程有三个步骤:(1)创设情境;(2)激励学习;(3)引导反馈。这三个步骤要求教师需要在认真研究教材、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建历史情境,比如布置教室、板书图画等,先让教学环境引出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情境化教学的流程也是三个步骤:(1)受到刺激;(2)融入情境;(3)获取知识。在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学生会因为受到的感官刺激慢慢走入课堂情境,不知不觉地获取历史知识。情境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平台。
情境课堂的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达到情感的共鸣的方法。情景教学中历史场景的创建可以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促进他们知识的增长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的良好发展。
2情景化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2.1运用背景音乐感染学生
音乐有着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人们在音乐的感染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联想与想象。又因为音乐创作多以历史为背景,因此很容易带领聆听者走进创作者的情感思维中。在教授历史知识时,如果教师可以找到相关的背景音乐在课堂上播放,教学课堂的气氛立刻就会被渲染得充满历史感,引发学生的共鸣。
比如,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也相继沦陷,东北的老弱妇孺全都集结街头。《松花江上》的创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首感人肺腑的音乐作品。这首独唱曲以满含痛楚的感情唱出了悲痛欲绝的声音,让聆听之人无不感同身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与《抗日战争》的主题无疑是不谋而合的。教师通过这首歌曲的播放,可以迅速地让学生感受到那时候东北人民在沦陷之后的悲痛,进而勾起学生的激愤之情。这时候,教师适时地讲解日本的侵略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也就能牢牢地掌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2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历史情境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某个历史人物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消除对历史的距离感以及陌生感。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去探索人物的心理、想法、状态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以及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探究得越深入,就能越准确对高中历史进行评价。
比如,高中历史中有一课讲的是鸦片战争,这一课的主人公是禁烟英雄林则徐。如果教师可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揣摩林则徐的心理活动进行角色扮演,那么学生就一定可以在探索这位禁烟英雄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是顶着这么大的压力进行禁烟的,也就更能体会到他对人民、国家所怀有的责任感让他完全将自己的利益以及生命抛诸脑后的伟大精神。学生在表演林则徐禁烟时的决绝与果敢时,也会被他的民族大义所感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2.3多媒体技术
历史是无法重现的过去,但历史影片却能很好地展现那时候的情景、状态。
教师通过播放历史影片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也能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通过观看影片的形式来学习历史知识一定比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解方式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影片的播放让学生受到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因此他们所受到的感染与震撼也会更加的深刻与真实。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合适,会带来比播放背景音乐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情景化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让教师从客观传授知识位置转换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引导者的位置上。通过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及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历史影片的方式,教师达到了让学生从情感上对中国的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进行探索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价值观、民族观的树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佳波.探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措施[J].新课程.中学,2013(1).
[2]顾小军.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法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7).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文科学习方式——记忆和背诵的方式来让学生们学习,这样的方式不断为学生所诟病。随着高中课改的不断深化,互动情景式教学模式不断被引入到高中学科教学中。本文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对互动情景教学模式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1.互动式教学的优势
传统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很多高中生都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和乏味,这种感觉都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都将历史知识的“记忆”作为了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了我们要在历史中提炼出一些规律以及让高中生学会从历史中学会思考。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就能很好让学生摆脱“背诵”带来的烦恼。
1.1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课程从始至终都由老师来讲解,甚至练习题也是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种方式对于学习和认知能力欠缺的初中生来说比较适用,但直接束缚了高中生学习和思考能力,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能力。
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将历史课堂交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上的适当适量交流,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投入的方式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1.2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历史教学中灌输和背诵式的教学方式,在解放教师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参与教学环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枯燥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每一个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我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2.互动情景式教学方式应用策略
互动情景式的使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开始才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们都融入其中,否则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节中,我们在课程的伊始就改变叙述方式,通过PPT的放映,从X女士的一天入手来解读:X女士一大早起床,先用佳洁士(美国)牙膏刷牙,之后又用自然堂(中国)的洗面奶洗脸,之后套上一件阿迪(德国)的外套和一件耐克(美国)的运动鞋,吃完早饭后揣着三星(韩国)手机就出门了。之后反问同学们从这样一个场景中我们能够发现当前经济的什么发展趋势?学生当然会立马答道:“经济全球化。”紧接着让同学们踊跃发言来说说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寻觅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通过这样新颖的授课方式,首先能够让学生轻松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学习内容的了解。
紧接着,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我们引入主题,在黑板上写下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从现状入手,带领同学们重回到工业革命时期,然后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让同学们思考这些阶段的哪些产物让我们今天都获益匪浅。简短的讲解加上学生的认真思考,课程的主线就迅速显现出来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互动情景模式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引入方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互动模式并不应拘泥于形式,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践经验,注意策略方针。
2.1教师的精心准备
情景模式的创建能够让学生通过形象的事物感知来历史,形成历史的印象,进而顺其自然地掌握历史知识。而情景的创建是离不开老师精心准备的。
从上面例子我们看到,互动情景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在课下的准备:课上需要的课件、视频、小故事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收集。史料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比如在鸦片战争中,许多学生对于一系列列强占领中国的时间以及不平等条约签订时间先后顺序不是很明了,而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外多收集一些当时世界大环境的史料,同时还有一些能够利于记忆的有趣历史插曲,在课堂教学中带入,就能够让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能够解决这些困难。
这些课下功夫的花费其实并不会占用教师太多时间,反而会让课堂更加轻松,也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2.2情景创设中要注重提升学生创造性
历史教师在创设情景过程中,要明确我们采取这种思路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创造性,因此,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太过于主观,要设置一些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具体实施中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相一致,过程综合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比较等,能够培养学生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在方法中注重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频率。
针对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经常性设置一些情景剧的表演,比如甲午海战等,让同学们自己去设计符合当时情形的台词,并在表演之后,让同学们相互之间讨论台词中体现出的何种历史背景。
此外,在互动学习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合理性也比较关键。问题既不能违背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要联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区探讨问题。
2.3情景设置“因地适宜”
历史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否。往往某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对于知识点A来说非常适合,但是对于知识点B来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教学方式。
情景互动教学方式同样如此,教师不能简单为了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一味地采取情景剧的模拟来教学每一个历史知识点,比如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没有必要去互动,不仅占用很多的时间,不能让学生们发散思维,同时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成功地实施互动情景式教学方式,同时处理好学校支持的程度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
此外,学生的知识范围、软硬件能力、班级风气都是互动情景式教学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做好“因地适宜”的设计互动环节。
关键词:语文教学背景教学重要性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前提。曾经听过一教师讲课,讲授的是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总觉得该教师讲得不深不透,学生听得不明不白。当时的直觉就是:学生没有了解作者的思想,没有达到语文教学让学生的听课思路、教师的讲课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这三条思路合一的境界。《改造我们的学习》是同志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报告,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一起,是当时整风运动的基本学习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这段历史可能不太明晰,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详细地介绍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这段时间的历史,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心境,以及文章的主旨的。
一、背景教学的重要性
诗人柯岩曾介绍过《,你在哪里》的创作过程,更深切地体会到“时代背景”的重要性。她说,创作首先要有生活。1976年的1月8日,北京上空阴霾密布,我们敬爱的与世长辞了,全国人民都沉浸在痛苦之中。柯岩老师更是悲痛万分,因为她在十年浩劫中被称作“黑帮”,不允许写作,每天只是劳动。而却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她。的人格魅力感召着她,当时她已经十年没有写作了,但她的强烈愿望就是一定要写一首诗,来纪念我们敬爱的。她在出去走走时,看到街头一位老大娘正摸着石头哭:“周―总―理,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哪?”柯岩老师的灵感来了:可以采用民间哭灵的方式来写啊,于是就有了《,你在哪里》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学生既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又知道了作品的创作过程,就会很容易的理解《,你在哪里》这首诗的意境。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文学必定和历史、哲学是一家的,它们密不可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又怎能远离尘世而独清呢?在美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英语的时候,甚至课程都是把历史和语文配合在一起的。比如,高中第一年学生的英语课是《世界文学》,他们的历史课就是《世界历史》;第三年的时候英语课是《美国文学》,历史课就是《美国历史》,等等。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相互对照,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学作品都有深刻的了解。中国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一点,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像历史这种课程更是不加重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讲授的时候更要注重背景的讲解,否则学生上完课所得到的东西是浮于表面的,根本抓不住实质性的内容。这是学生的心声:“我只知道如果我不知道背景,有些课文根本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难道不是吗?”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太浪漫化了,认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以就把一切都往诗意上靠,而忽视或者“淡化”了其他。这样,不仅是对文章的不负责任,而且是对语文教学的不负责任。
二、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两者应并举
(一)抓住时代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社会分合之频繁,时代变迁之迅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文学作品肯定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如讲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时,教师一定要介绍它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沉浸到当时七国纷争的时代中去。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有那样的历史事件,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有那样的人物,这对他们理解作品的文意和人物性格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师孜孜不倦地讲解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多。
(二)抓住作者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次思想
介绍作者背景是每个教师在语文讲读课上一般都会做的。对作者了解后,学生可以站在作者的时代、角度去理解文章,在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之后,学生才能提起对文章的兴趣,进而获得文章的美感。就像上面提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如向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所以他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料。而且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N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文章写作的不易。教师如介绍到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并受腐刑这一事件,相信学生会油然而生出对作者的敬佩之情,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就很容易能达到了。
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割裂开来讲,两者应很好地融合起来。
三、介绍背景应抓住时机
现在有的教师上课介绍背景时随意而为,不加考虑,想什么时候介绍就什么时候介绍;有的则照搬,每篇文章都是在一开始提到作者时就介绍背景,这两种都不是很好的背景介绍方法。介绍背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文导入的设计时,就要想到是不是这时候可以立刻转到作者与时代的介绍上来;2.有些学生学过的文章,可以通过学生原来的积累来介绍,教师再进行补充;3.有的文章在文中会涉及一些时代背景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适时补充,和文章结合起来讲效果会更好。
四、背景介绍应张弛有度
现在有些人认为语文教学应淡化背景介绍,我不这样认为。背景是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你不刻意花一部分时间去介绍,也会在无意间涉及,这就是量化的问题,关键看文章所需的背景关不关键,重要的肯定要多讲,不重要可以较少涉及。比如,哪位可以将屈原的《离骚》(节选)抛弃掉背景再分析呢?那样的话学生可能连屈原是谁都说不清,还能理解他的文章内容吗?当然,介绍背景也不能花半节课那么长时间,失去语文教学的意义。如听一位教师讲《荷塘月色》,他谈到文章的情感时,提及文中背景,不仅花了很长时间,而且一股政治气味迎面杀来,我本来沉浸于美好的景色之中,他的一番分析一下子打破了这篇文章的美,这就不像是一节语文课了。
五、可以选择不同手段插入背景教学
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进步,教学可以从纯粹的老师讲改为适时地用不同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圆明园遗址》时,截取了几分钟《火烧圆明园》的视频,里面既有当时烈焰冲天的惨烈画面,让学生获得深刻感受,又有画外音在介绍这座园林当时从恢弘到衰弱的概要,这时学生在心灵上就产生了共鸣,课堂目标也就一步步地实现了。
语文不是完全就是教师传授这么简单,但脱离传授又是万万不可能的。背景的讲解也不是淡化就行了,而要注重它的讲授。文章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学也要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美感等更高的形式。背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以被淡化。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史大明.语文教学案例选评.学苑出版社,2007.2.
[3]巢宗祺.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设计
高中历史不仅是一门基础的学科,而且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相对于初中历史而言,高中历史具有更广的内容、更深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难[1]。但是,据相关教育实践活动证明,高中生历史学不好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历史教师造成的。在过去,高中历史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学生听讲、划重点、记笔记等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的知识,但是长时间采用此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提高。
一、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具有大量丰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然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使学生将错综复杂、大量的历史脉络进行疏通、理解、掌握,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人类最好的教师是兴趣,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再对其进行细心地引导,从而使其学习历史的效率得到提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的高中生没有参与至其中,而且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若想让学生对每个朝代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仅仅依靠单纯地死记硬背是无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行培养的,反之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反感、讨厌等不良情绪[2]。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影视剧,然后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主地预习本课内容,从而能够将本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更好地掌握。自主预习能够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地培养。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就每个小组提出最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鸦片”一词的由来是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何特点,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危害?然后请各小组代表阐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最后由历史教师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行归纳、点评。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合作团结、互动学习的能力进行锻炼,而且能够充分地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让历史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充分地了解历史背景与史实
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历史背景与史实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使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然而,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将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完全地呈现,因此容易使学生过于简单地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一些误解[3]。所以,在人性化课堂上,高中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充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与史实,使学生更为客观、全面地看待、理解历史内容。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教材上只简单地介绍了日本从锁国逐渐走向开国,倒幕运动以及明治政府成立等历史背景,而没有详细地介绍为什么日本会成立明治政府,明治维新运动的根本意义如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以上几点进行补充。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入明治维新的更多史实,让学生客观地认知该历史事件。
三、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历史情景,以抽签的形式选出一个小组,让该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某历史事件中的任务,尽量还原历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而且能够对其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还能够使其积极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4]。另外,历史情景教学还能够让观看的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若学生未能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历史教师则应在适当的时机将表演中产生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呈现历史,从而避免误导学生的情况发生。
四、结语
人性化课堂教学理念能够大力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并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历史课堂的教学重点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式教学模式,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了解、掌握历史背景与史实,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地感受历史。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灵活地应用其他有效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才能使人性化课堂教学的优点得到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11):31-37.
[2]徐波.高中历史教学人性化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6(08):55.
【关键词】影视资源教学资源历史素养历史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在对历史的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影视资源,不仅使得历史的样貌可以充分展现,而且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影视画面。如此而来,死板枯燥的教学文字富有了自己的生命活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学氛围也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在对隋朝大运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影视节目《大运河》的一部分,对其加以细致的课堂节奏把握,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运河的壮丽。通过影视资料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文字与图片讲解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更加浓烈,开始积极主动的进去学习状态。
二、再现历史画面,提高学生历史认知水平
就一定程度而言,影视资料可以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不再自我想象臆造教材中的文字与图片对历史场景的描述,而是将当时的历史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直接融入当时的历史场景当中。如此而来,学生关于对历史的学习就不会是死板的背诵,而是对整个历史时期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加以理解记忆,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更加深刻。比如,在对“唐朝”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节目《贞观之治》的片段选取,使得学生对于唐朝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这部影视节目对于当时唐朝的文化,房屋,衣着,习俗等的还原程度较高。教师在对影视片段进行播放的同时,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全面的进行了解。
三、创设有效情境,提高学生历史人文素养
在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历史学科特征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这没有办法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必须由学生逐步地去了解,去体会,去消化。通过对影视资料的运用,使学生可以观看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使学生神游历史,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促进学生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世界价值观,确立积极有意义的人生观和求知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对近代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教学时,通过对影视节目《火烧圆明园》的播放,使学生了解当时八国联军的各种罪行,亲眼看到文化瑰宝圆明园的覆灭。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谨记国耻,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更加强烈。学生在记住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影视资料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至关重要,但是影视作品不是对历史情景的完美还原,它掺杂了现代的诸多艺术创作和想象臆造,与很多的史实相背离。教师要充分的认知到这一点,再对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对学生进行探知学习的引领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历史知识来进行小组的讨论。如此,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历史真伪的判断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获得正确学习的同时,还学会了思考。比如影视节目《武媚娘传奇》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当时时代背景的知识的了解总结,节目中的服饰等内容就有很多与史实不符之处。通过对史实记载资料的查阅,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课本知识和对相关记载的查询,指出节目中的衣装与时代背景的不符,发展故事情节更有很多为史实依据的臆造之处。如此,不但引起了学生对于“唐朝”这一课时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学会了探知新知,使学生对唐朝的文化知识的了解有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更使学生形成了思维上的分辨力,可以从正确的方向去认识历史,掌握历史。
上一篇: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范例(3篇)
下一篇:亲子运动会活动总结(整理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