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辅导书(6篇)

时间:2024-12-02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1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26-02

一、当前教辅图书质量存在的问题

1.粗制滥造,把关不严。部分书商把目标集中在教辅图书市场,他们认为,教辅图书的门槛低、专业技能型不强,市场庞大,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他们通常利用较低的工资报酬,聘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让他们到图书市场的教辅图书专营书店,通过观察、询问,了解图书的销售情况,然后再购置一些所谓的“畅销书”,通过阅读、消化,效仿某些图书的编写体例,然后用“剪刀加浆糊”,把正规出版社的教辅书内容填充到自己的体例中,再配以华丽的封面包装上市销售。这样,省去了较高的稿酬,缩短了出版周期,大大降低了成本。他们一般还采用“高定价、低折扣”的策略,快速进入,冲击着教辅图书市场,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2.利益驱动,淡化质量。部分书商直接进入学校,按较低折扣卖给学校或老师,学校或老师再以全价或较高的折扣发给学生。由于直接进入学校销售具有批量大、回收书款快、风险小等优点,因此,此方法受到许多书商的青睐。还有的由老师直接向学生推荐所谓的“好教辅参考书”,或者让学生到指定的书店购买教辅书,有的学校干脆就在所指定的教辅书上布置作业或练习,使学生不得不购买该教辅图书。这都是由于终端客户(学生)对教辅图书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少的缘故。特别是中小学生,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购买教辅图书时,面对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品种繁多的教辅图书比较茫然,一般会听信老师的推荐,这也就出现了一些学校和老师不恰当地把一些质量较差的教辅图书推荐给学生的现象。而出版社正规出版的高质量的教辅图书很难被学校和学生认可,结果导致出版社人力、财力困乏,无法进行高质量教辅图书的开发,进而使教辅图书市场的恶性竞争循环持续进行。

在实际的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教辅的出版者对其出版的教辅图书要比终端客户了解得多,尽管中间商和老师也知道,但是在利益的趋动下,经销商和老师会推荐获利更高而质量未见得更好的教辅图书。高质量的教辅图书被低质量的教辅图书逐步挤出市场,使教辅图书市场出现恶性循环。

二、提高教辅图书质量的对策思考

1.政府严格管理,强化出版规范。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规范出版行为,严格控制买卖书号,建立健全行业联动诚信预警系统,并长期动静结合地服务和监控整个行业。新闻出版总署已正式启动书号实名申领系统,强化书号运行的刚性约束制度,从源头上规范出版环境。这不但可以坚决打击一号多书,而且可以有效制止上报书名与所出版图书不符的违规现象发生。

同时,行业协会还要积极协助和配合政府职能部门,规范市场,监管市场,服务市场,并积极维护市场正当和公平的基本原则,以稳定市场。另外,要加强教辅图书著作权的保护,不给不法书商可乘之机。一些书商以极低的成本拼凑图书内容,并以低折扣进入市场销售,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一些原创教材出版社因无法从与自己原创教材配套的教辅中获取利润,也开始了非原创教辅的编写,这都造成了教辅图书市场恶性循环的局面。因此,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格管理,进一步用刚性的制度,强化出版规范。让低质量的教辅图书尽快退出市场,使教辅图书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2.要有高度的责任和质量意识。教辅出版的责任意识表现在对出版和教育事业负责。这种责任意识,最终落实在产品的质量意识上。教辅图书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已成为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把教辅的研发、编辑出版作为一项长远的事业来对待,重质量、重品质,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一是要成立专门的教辅研发机构,并配备各学科的专业编辑。二是要建立专业的教辅研发团队。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只有质量好了,才有抢占市场的过硬条件,否则,即使有了市场也会因质量不好而丧失市场。而专业化的研发、出版团队,正是质量的可靠保证。三是要坚持调研制度。出版社应本着教辅必须有助于教学、为教育加分这一强烈的责任意识,关注教育诉求,同步教学需求,跟踪教育发展。坚持走进教育,走进学校,定期深入学校回访调研,仔细听取师生、家长的意见。坚持每学期修订,改进体例,更新内容,不断创新。

3.坚持质量优先,建立保障机制。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出版社,必须坚持质量优先,并在努力提高教辅质量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1)牢固树立教辅图书质量意识。强烈的图书质量意识,是编辑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对于出版社而言,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片面追求产品数量而无视产品质量对于一个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毫无益处。因此,每一个出版工作者都要时刻记得紧绷图书质量这个弦。(2)出版管理部门应将“把关”与“荐优”相结合,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管理力度。出版管理部门每年要进行图书质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职称评定和奖金福利挂钩,形成出优质图书光荣、出不合格图书可耻的社会风气,从而增强广大责任编辑的危机意识。

4.建立品牌战略,着眼创新发展。好品牌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线,畅销的教辅书基本上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出版社要结合当前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组织专家精心编写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优质教辅,杜绝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只有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带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可能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打造出真正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优秀教辅图书。

5.尊重出版规律,落实“三审三校”。首先要明确“三审”的职责和质量要求。职责和要求明确,才能便于考评和执行。其次要严格“三审”的制约措施,对编审质量进行考评。复审对初审质量评级、终审也对复审质量评级,按审稿质量不同,分别记优质、良好、合格和不合格,作为年终对有关人员进行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对书稿内容把握不准时也可请外审,由有关专家从内容质量上把关。

6.培养作者队伍,提高策划和编辑水平。(1)出版社要善于借“外脑”的作用,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作者队伍为我所用,而不只是会关起门来拍拍脑门想点子的编辑。俗话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出版社要为作者创造出一个值得信赖、能让作者很好地发挥自己才华的环境,以创新思维培养组建者队伍。(2)作者水平要高。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物色的作者应当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在教学第一线的高级教师,学有专长,且写作水平高,责任心强。作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书稿的质量,没有合适的作者,这个选题就不能理想。(3)选题策划到位。作为责任编辑,要在选题策划阶段对书稿做出总体构想,要准确定位市场和读者对象,对教辅图书的结构体系、内容深度提出具体要求。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成本

一直以来出版社始终坚守着图书的“双重性”原则,努力坚守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质量意识”始终贯穿于出版工作的全部过程之中。虽然,出版社也拥有民营书商非常羡慕和无法改变的资源优势,如国家配置的特殊资源(书号)、提供的特殊政策(免税),以及多年积累的出版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出版社要严格按照出版条例的要求运行,是出版社常常在成本、时间、折扣、灵活性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使整体出版运行成本一直很难降下来。因此,出版社要严格规范企业化管理,在图书的策划时就要精益求精,优化出版过程和出版工艺,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讲求实际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各种业务事先规划,各种支出事前控制,全面精细量化管理,严格控制图书成本。出版社要注意上市销售的实际,抓住市场机会,在营销上重视走进终端学校销售和宣传,积极探索先进的营销模式和方法,完善售后服务。总之,教辅图书不但需要出版社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出版精品,摆脱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而且还要在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加强渠道建设,积极引导和控制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同时,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强化出版规范,以及学校师生的积极配合,采购和使用优秀教辅图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辅图书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开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1999,(1):23-26.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2

教辅市场乱象丛生

我国教辅图书市场乱象丛生,中小学教辅材料品种滥、质量差、价格高,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现象不断发生。

教辅图书之所以会那么泛滥,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它有着刚性需求。全国约有1.84亿中小学生,一人买几本,就是个惊人的市场。据中国新闻出版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出版物销售总额为1456.39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教辅为878.7亿元,占销售总额的60.38%。(以上数据仅包括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不包括民营发行机构,而教辅图书80%是通过民营机构发行和直销)如此大的一块大蛋糕,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由于是非专业,由于是急功近利,大量教辅书都是粗制滥造,乃至相互抄袭,错误百出。一些打着“金版”“金牌”“金题”“金卷”招牌的教辅书,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由于进入门槛低,一些根本与教育不搭界的人,也拿起剪刀糨糊,泡制起教辅材料来。而一些“名师”,借助自身的名声,挂名多本教辅图书的“主编”,有一个“主编”挂名多达一百多种,实际上并未过问图书的内容。这是以名牟利,根本无益于教辅书的质量。沈阳市有过三年教辅书编辑工作经历的杨宏直言不讳地说:“别信教辅封面上那些‘XX名师推荐’‘XX命题组推荐’的宣传,多半都是噱头。”他承认,有时出版社的确会邀请名校名师出题。而让名师出题,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便于销售,更多的时候都是其他人编题,再挂上名师的名字。除了名校、名师挂牌,教辅书的封面上还经常出现一些看起来很权威的主编机构,但这只占极少的比例,有些机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例如以“全国中考命题研究组”为例,现在中考都是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的,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机构。杨宏还揭露说,自己没教过一天书,最快的时候却三天就能编出一本教辅书,从小学到初中的都编过。自己原来供职的单位,一个学期能编300余种教辅书,再通过买书号的方式,给教辅书安上合法的“身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课程处处长刘坚曾经语出惊人:“目前,市场上90%的教辅材料不达标,对学生来说都是无意义的。”

由于发行环节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各利益集团——教育主管部门、教辅编写者、出版社、新华书店、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等,卷入教辅市场并滋生腐败。推销商采取“高定价,低折扣”的办法,不仅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也损害了出版行业和教育行业的形象,导致过多过滥,甚至出现数量和质量上的混乱和恶性竞争,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形成一条腐败利益链,毒化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教辅整治喜忧共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天山认为这次专项治理比以往有更加先进的地方,吸取了以往的经验,一是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办法,由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和其他相关专家组成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委员会,确保其专业性和代表性。二是合理确定评议推荐的教辅材料范围,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评议推荐教辅材料的学科和年级。三是强调机会均等、过程透明、程序公正,择优评议推荐。四是强调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五是注重质量提升,强调资质保证编写质量,保证出版质量,由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质量和非法盗印的监督检查,授权出版。六是规定一教一辅,一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一套教辅材料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七是减轻负担,出版发行价格合理,鼓励地方政府投入经费为学生免费提供教辅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学校组织开发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辅助资源,免费提供使用。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辅材料价格管理。

但是也有专家学者对该通知实施的有效性表示怀疑,《通知》并未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第一视频独家评论员司马钦韬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这一《通知》,确实是看到了当前教辅市场的诸多新老问题,而且是“10多年过去了”仍然如此。为了规范教辅乱象,《通知》的措词也相当明确、严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学生和家长个人自行选择的教辅材料,学校不提供代购服务”等等。这些明确表态,尽管有一些效果,至少规约了教辅乱象的“形式”,大家赚钱也不再那明目张胆。然而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讲课的老师课堂教学的引导,或着重引用,这比硬性要求更有效。如果说教师与教辅商有利益关联,这又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根据《通知》的要求,各地将成立省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推荐若干套教辅材料给学生。“若学生自愿购买本地区推荐的教辅材料并申请学校代购,学校可以统一代购,不得从中牟利。”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学校统一代购,只能代购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推荐的教辅材料。因此,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的权力不可谓不大。不过,这个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凭什么可以强制学校统一购买他们推荐的教辅材料,难道这个委员会比本校的教师更懂得学生需要什么教辅材料吗?如果他们推荐的教辅没有适合自己的学生使用的,老师该怎么办?如果因为教辅市场乱象丛生,就硬要由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定出教辅优劣,这样的整治思维已经背离教育规律。凭一些专家或者名校的教师来推荐教辅材料,已经脱离了教辅材料要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原则,名校有名校的选择依据,一些不入流学校同样有选择他们学生教辅材料的依据。如果以名校的标准来为基础差的学生选择教辅,注定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即使是同类学校,每个学校的学生需要同样是不同的,因此,这个委员会推荐出的教辅,根本代表不了各个学校的实际需要。这样一来,他们推荐出来的教辅材料又有什么用?没有用不可怕,可怕的是还用行政的办法来规定学校只能统一代购他们推荐的教辅材料。其实能够为学生推荐教辅资料的人,只能是自己的老师。只有自己的老师,才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类型的教辅材料,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去推荐教辅材料,只能说是瞎折腾,假关心。更为悲哀的是,当老师都不能为自己的学生选择甚至连推荐的资格都没有的时候,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十分悲哀的。教辅市场需要规范,但任何规范都需要符合教育规律,不能因为害怕老师牟利就剥夺了老师接触教辅材料的权利,一旦让老师远离教辅材料,而让教育部门一手包办,其实这是裸的越轨行为,是无为的表示。以这样的思维去整治教辅市场,只能是失败的。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3

每当新学期开学,书店和文具店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教辅资料又开始热销了,琳琅满目的教辅资料可谓是闪花了学生和家长的眼睛。前段时间,教育部新拟定的“减负十条”中,有一条就是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的原则。然而,事与愿违,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追求成绩的优秀已经成为了学生和家长过得习惯,为了这个不自愿和不自觉养成的习惯,学生和家长们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如果再加上老师和学校都在“建议”学生和家长购买教辅材料了,在这个“唯成绩论”的面前,自愿购买教辅资料更是义无反顾了。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教辅材料真的可以对孩子的学习带来帮助,哪怕是砸锅卖铁也绝不后悔。但是现实却不是如此,在乱象丛生的教辅市场家长们怕买回来的是一堆废纸,一些盗版的教辅资料还经常出现错别字现象,例如,把“举头望明月”的“头”写成了“手”,把“委屈”写成“委曲”等等。那些东拼西凑,真伪难辨的教辅资料不仅不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任何的帮助,有可能还会把孩子们引入一个误区。把真正的知识反而给忘记了,对正确的知识可能引发抵触情绪。危害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引起整个行业不正当的竞争,不利于教辅市场的良性发展。

为什么教辅资料市场会乱象丛生呢,根源在哪里?我觉的原因是多方面,最大的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北京晨报曾经报道过我国教辅书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整个出版行业60%的利润都来源于教辅资料市场。如此大的一块“肥肉”,自然引来无数的抢夺者,并形成了一条利益黑链。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部分学校、书店、书商相互串联,甚至是教育部门串联在一起,“吃肉喝汤者”比比皆是,人人分一杯羹。由于旺盛的需求,丰厚的利润,某些出版机构不管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只要经济利益充足,纷纷投入教辅书籍市场,一些地方教学相关部门甚至自行编写,强制学生购买,这也有监察力度不足的原因存在。我国在这个领域并不是法制空白的,早在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对教材辅助资料的编写、出版、印刷、定价、发行等环节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法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在这些琳琅满目的不合格教辅资料面前,出版社应不应该付上一定的责任,在法律当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正式由于这一层面的立法缺失导致了部分出版社一切向经济利益靠拢,忽视了社会影响。

目前正规市场上的教辅书籍,适合学生使用的不到三分之一,更不用说那些‘地下’的了。整个行业蓬勃发展出了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外,还有观念的影响,从众效应。我国实行应试教育,大背景影响了很多代人。教育部门越是减负,家长越是慌张,越是想通过额外的付出让孩子处在好成绩的队列,因此家长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也是很大一方面原因。在是否购买教辅资料这一问题上我个人觉得要因人而异,如果能通过课本的上的内容掌握相应的知识可以不需要买教辅书籍,如果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对自己的理解和掌握还有些欠缺,可以通过教辅资料弥补。买教辅资料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就是宁缺毋滥,宜精不宜多,最好到正规的书店购买,并且购买之前可以在网络上查阅相关教辅书籍的资料和评价等等,确保质量。否则,买到了那些非教育学领域研究人员所编写的或者由那么不具备出版资质的出版社出版的鱼龙混杂的教辅书籍,不仅对孩子成绩没帮助,反而还会误导孩子。

目前,市场上的教辅书籍鱼龙混杂,存在着诸多乱象,造成这些乱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在作祟,对社会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最大的危害就是误导了孩子们,引起整个行业不正当的竞争,不利于教辅市场的良性发展。要治理教辅乱象,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是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降低官方教辅资料的价格,确立“官方教辅”的地位,就能使官方教辅有更合理的理由进校园,并且保证质量,给那些劣质的教辅资料没有进入校园的机会,从市场源头就开始杜绝此类事件。其次完善相关立法,提高监管力度,包括对于出版社的管理和责任也应该进一步的明确,不能只看利益,不注重质量,一经查处必须严厉惩罚,达到惩戒和警示的目的。第三,就是要通过宣传提高家长孩子们们对于劣质教辅资料的辨别能力,这点也非常重要,家长的对教辅资料的购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决定权。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也有很重要的责任,所以增加自身在教辅资料方面的辨别能力对教辅乱象的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4

关键词教辅出版物;数字出版;网络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3-0156-01

据中国教育报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校人数接近2亿,中小学校接近40万所,相对应的中小学教育类图书的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教辅出版物是我国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看到,2012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1935.49亿元,同比增长40.47%,数字出版的产业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互联网广告753.1亿元,网络游戏569.6亿元,手机出版(包含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486.5亿元,除了这三大块,其他则是网络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博客、在线音乐、网络动漫等。而在传统出版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教辅出版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却几乎没有发言权,在教辅出版市场叱咤风云的众多企业和出版机构在互联网企业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几乎没有抵抗能力。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数字出版时代已经来临,出版的数字化已经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出版产业,教辅出版业不例外。教辅出版机构必须深入进行数字化出版转型的思考和探索,以适应并进而赶超数字化出版的潮流。而在这个过程中,对教辅数字化盈利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重中之重。

1为传统教辅提供资源性支持

进入数字出版时代,教辅图书的使用者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年轻一代已经厌倦了枯燥单一的纸介质的传统教辅图书,潜在的中小学读者思维更加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发生了改变。而数字出版技术形式生动、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特性正可以弥补传统教辅的这些缺陷,因此,利用数字出版技术为传统教辅出版提供资源性支持,提供增值服务可以极大提高传统教辅的竞争力,这虽然不是直接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但却是目前众多传统教辅企业采取最多的方式,有效促进了传统教辅的销售。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352高分专题》进行了优化升级,这套教辅,以专题讲解为主,并配有适当的专题练习,但他在传统教辅的基础上做了突破,在书中插入不少二维码,学生可以通过扫描这些二维码,获取相关内容的讲课视频、知识背景以及历年与此试题类似的真题等。二维码中包含的数字出版内容为传统的图书增值了,一定程度上为此出版物的畅销加分不少。

2手机教辅

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手机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辅出版机构在进行教辅出版数字化方面必须要考虑的。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非常强大,可以将教辅图书的内容进行设计、整理、改变,为使用者提供音频、视频、动画、交互等多层次、多感官的体验,使用户获得极好的使用体验,手机教辅有望成为教辅的数字出版物的重要表现形式。手机教辅《百词斩》获得了很好的市场认可,这款教辅主要针对英语单词学习和巩固,使用者结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需求确定学习周期,软件会自动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学习多少单词,学习过程中,为每个单词提供了读音、拼写、图片、例句、易错提示、中文翻译等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在一个学习计划中从不同角度和频次重复加深所学单词的印象,使用者在熟悉和掌握某一个单词后,软件的“斩”的功能可以把这个单词剔除掉,给使用者很好的使用体验和满足感。这款创意新颖的手机教辅上市之后,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有不少用户已经成为这款用户的“脑残粉”。当使用者为了掌握更多的英语单词,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购买学习计划,并配套相应的图书,这款手机教辅形成了很好的盈利联动。尤其近两年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功能日益完善,手机教辅的定期更新、手机教辅游戏内容、手机教辅学习社区建设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是教辅出版数字化的一大创新。电子书包与传统教辅图书相比,具有很多优势。首先,电子书包携带更大方便,电子书包的重量通常不超过一公斤,减轻了学生沉重的传统书包的负担;其次,电子书包的容量巨大,2万多部图书可以存储在1G的空间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海量的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最后,电子书包的功能强大,学习、娱乐、游戏、学习管理和成长记录等都蕴含其中。国内已经有很多出版单位,可以在试水电子书包领域。其中辽宁出版集团、江苏凤凰传媒集团已经试水电子书包领域。国家教育和出版管理部门都给予电子书包很高的认可。电子书包项目在2011年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电子书包的技术标准已经刚公布。在网络环境不断优化和数字技术继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4在线学习平台

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一些在线学习平台不断出现,在线学习平台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这些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的特点,为中小学课外辅导教育搭建交流平台,具备辅导、交流和评测等功能。其中,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在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上可圈可点,他们的网络错题本,利用网络和手机应用快速实现错题的整理以及变式题推送,图书和网络能实现有效结合。山东志鸿教育集团的在线平台为老师提供专业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平台中涵盖了各地名校的海量资源,试卷、课件、教案、视频课程、文件素材以及论文、作文等资源。志鸿e学通则面向中小学生,整合国内优秀、权威的教育资源,形式生动,内容丰富,为孩子打造了同步课堂学习、升学应试训练以及基本技能提供等内容。

其实,无论是为传统教辅提供资源性支持,还是以电子书包、手机教辅、在线学习平台等模式直接盈利,依赖的最终还是内容,传统教辅出版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显然还在内容,如何将积攒多年的非常有竞争力的内容呈现出来,是传统教辅出版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如何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盈利模式则更加需要传统教辅出版企业去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姜涛.当教辅图书遇上数字出版[J].出版参考,2014(10).

[2]闫巍.论数字出版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软件,2013(07).

[3]陈冠兰,刘丽.新媒体环境下全球期刊业的转型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3(08).

[4]陈冠兰.当前中国期刊业数字出版的趋势[J].传媒,2014.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5

中国出版“走出去”

【焦点时刻】

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分析了当前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基本态势和面临的机遇,指出了进一步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要目标与8项重点任务,提出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十条新政”。

4月16日至18日,伦敦书展开幕,中国担任主宾国。180余家出版社、1万多种图书参展,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3270项,其中引进与输出之比为1∶1.32。

8月30日至9月2日,第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3298项,其中引进与输出之比为1∶1.30。

10月10日至14日,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代表团版权输出数量达2409项。

【按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走出去”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处于起步和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一号文件”,首次在国家的高度上对中国出版“走出去”进行全面布局。

中国的规范化版权贸易起始于1992年10月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时,从那时起,中国版权贸易逆差快速上升,到2006年达到顶峰(引进与出口比例为6∶1)。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9年开始推出“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如今,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2011年引进输出比降至2∶1。从“出去走”到“走出去”,中国出版已经取得重大的跨越,但是,比“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去”――如何真正使中国图书、中国文化进入国外主流社会,仍然有待中国出版业者共同努力。

教辅出版资质准入

【焦点时刻】

2月8日,发改委、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纠风办四部委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确认了学校使用教辅“一科一辅”的基本原则,并从教辅评议、推荐、发行和编写等环节作出明文规定。

4月19日,发改委、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了《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对于进入推荐目录的教辅材料规定了最高零售价格和最低发行折扣。

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向有关各出版单位逐个确认了教辅出版资质,200多家出版社获得教辅出版资质,其中80多家获得全科资质。按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自2012年6月1日起,凡不具备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一律不得安排中小学教辅材料选题。

【按语】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严重依赖教材教辅的现象,我国图书市场中教材教辅的产值比重一直超过60%,教育出版的利润在整个出版中的比例更高。教辅出版的巨额利润和无门槛限制,造成了教辅出版的泛滥和乱局。

教辅出版资质准入制度的建立,对于治理教辅出版乱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重建教辅市场出版发行秩序。但于此同时,国进民退的倾向非常明显。如何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适度地支持乃至扶持民营书业参与教辅出版竞争,将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我国出版活力和教育活力的有效释放。

总之,教辅出版资质准入制度的建立,提高了教育出版的门槛,有利于挤压教辅出版的泡沫,促进大众出版、专业出版、教育出版三者的协调发展。

项目带动战略

【焦点时刻】

2月15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公布。

3月5日,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拟资助项目名单公布,205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额为3.46亿元。

5月16日,《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10月18日,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会议第一次大会召开。10月29日,终评专家大会召开。

6月12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论证会在京举行,项目数量由原来的2000多种扩充至3000种。

10月30日,《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印发实施。该规划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少数民族出版规划”的增补和扩充,规模为284种,其中图书214种、音像制品65种、电子出版物5种,承担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61家。

11月28日,《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201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按语】

项目带动战略是“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重大项目建设的目标是,加快推进在建的重大项目,启动一批行业发展急需的重大项目,逐年加大对新闻出版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新闻出版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监督,重大项目对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大项目的申报、评审、资助已形成了良性循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项目库、国家出版基金、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共同组成重大文化项目的强大助推器。

产业转型升级

【焦点时刻】

2月20日,京东启动电子书刊付费下载业务,随着京东电子书城及其PC客户端、安卓系统客户端同步上线,京东正式进入电子书B2C市场。

4月11日,全国首家“数字出版”实体店“文轩数字出版体验店”在成都开张。在这家主打“自助出版服务”的体验店里,每个人都能出版一本“专属”自己的书。

5月18日,广州易博士数字出版集团在深圳文博会召开“赛伦纸”新产品会,提出全新的电子书商业模式――“赛伦纸”模式。

6月16日,上海静安区新华书店在沉寂两年后回归,以“新华e店”为核心,创新引入iMovie影城&视听馆,从单一书城变身大型文化空间,从而为读者营造一种阅读、交流的氛围,打造家一样的综合文化体验空间。

7月25日,当当网正式电子阅读器产品――“都看”(Doucon),可直接通过连接3G或Wi-Fi在当当网书城购买电子书。

10月30日,当当网在淘宝天猫开启两家旗舰店,80万种图书和30多万种日用百货入驻天猫网。当当网由此成为天猫实行开放B2C战略以来最大的商户。

11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贯彻实施〈MPR出版物〉系列国家标准的通知》,大力推广多媒体印刷阅读出版物技术的应用。

【按语】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业上下游的全方位渗透,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明显。出版上游在走过了酝酿期之后,各地出版集团和下属各类型社、民营书业纷纷进入数字出版领域,此外,还涌现了在保留部分或大部分传统图书出版模式的基础上的复合出版转型新思路――赛伦纸模式和MPR模式;实体书店把图书销售和按需印刷结合,开展多元文化服务,拓宽业务基础,成了新华文化MALL的发展新路;网络书店从纸质图书到电子书,再到阅读器,以及进驻天猫等,无不瞄准了扩大影响、拓宽业务基础这一目标。

可见,融合发展、拓宽基础已成为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共识。

扶持民营书业

【焦点时刻】

2月21日,杭州市宣布每年财政拨款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营书店发展。7月23日,正式公布从几千家经营单位中筛选出的16家扶持对象名单。

2月28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宣布,自2012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定向支持各类实体书店,尤其是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民营实体书店。4月23日,上海公布了首批获政府资助的35家实体书店名单,其中民营书店达25家。

6月29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提出要继续深化改革,规范市场准入,为民间资本从事出版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确保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健康发展,提出十条实施细则,发出了“继续向民间资本开放出版业”的信号。

【按语】

30年来,我国民营书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走向规范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我国民族书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民营书业机构每年操作的图书品种全行业的三分之一;在一般图书出版领域,80%-90%的畅销书品种与民营书业有关。

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民营书业作为一股“新兴出版生产力”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得到认可。其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对民营书业发出正面的声音。

此次的《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是新闻出版总署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而制定的,十条实施细则极具可操作性。上海、杭州对民营书店的资金补助,则是政府对民营书业的首次直接补贴,这也意味着民营书业在政府资金支持方面上和国有出版书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作为中国书业的两大组成,国有书业和民营书业各有其优缺点,不可彼此替代,一定程度上又相互补充。因此,合理地引导、规范、扶持民营书业,也与扶持国有书业类似,对于进一步解放中国出版业的生产力,推进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闻出版深化改革

【焦点时刻】

2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出版传媒集团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应用新技术,鼓励进行战略重组,鼓励“走出去”,并提出具体保障措施,新闻出版改革提速、力度加大。

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从事报刊出版活动、获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9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2012年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柳斌杰署长表示,“经过十年的改革,经营性出版单位基本完成了转企改制任务,但是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活力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启动第二步改革。”

12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在中央行业报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专题报告会上提出,加快推进行业类专业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发展,要加快推进转企改制,能转企的要转企,已转企的要改制,条件具备的要推向资本市场。

【按语】

2010年底,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等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外,全国所有经营性出版社全部完成转制改企工作。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3271种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企改制。

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改企,只是跨出改革的第一步。在继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全行业还要在行动上深化改革,巩固改革已有成果,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因此,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再改革”的号召。改革,仍将是中国出版业的主旋律。

《著作权法》修订

【焦点时刻】

3月31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公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开草案文本和关于草案的简要说明,同时公布了社会公众提出意见的途径和方式。

7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10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向社会公众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

【按语】

著作权是现代商业出版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开始实施,2001年针对加入世贸的需求进行第一次修订,2010年基于在世贸有关涉及我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争端结果,及配合《物权法》的实施在局部做了一些微调。

第三次修订自2011年7月启动。2012年3月底修改草案第一稿公布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先后收到来自相关部委、法院系统、教学科研系统、音乐界、互联网行业、软件行业等中外集体组织或个人的意见和建议1600多份。第二稿共收到意见和建议217份。此次修订采取的开门立法、公开透明的立法方式受到高度肯定,同时,此次修订引来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集中了全社会的智慧,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形成了近年来少有的版权立法工作新高潮,夯实了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基础。

电商价格混战

【焦点时刻】

2012年,电商价格战从3C、百货向其他领域渗透的速度正在加快。随着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腾讯、天猫等电商也投身到图书销售,当当网和亚马逊两雄对峙的局面被打破,新进入者为了站稳脚跟,老霸主为了守住份额,于是,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

【按语】

由于图书社会影响大,定价较低,即使再怎么打折让利,总也比广告来得便宜。因此,根本没指望凭借图书赢利的电商,屡屡举起价格的屠刀。

面对图书价格战,忐忑不安的出版社一面喊“狼来了”,一面迎上前去――在传统渠道不断萎缩的现状下,电商的增长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近年来出版业越来越倚重网络销售渠道,特别是畅销书,网站跑量快,对出版社而言能迅速达到相应的发行业绩。因此,拥抱电商也许是等死,可拒绝电商却无异于找死。

但是,当图书的折扣越来越低时,实体店从网店进货倒流出版社的“差价门”事件暴发;当出版社拒绝为电商的促销埋单时,图书“下架门”事件暴发……限折令夭折、无奈的回购、无力的抗议,各自为战、左右为难的传统出版单位和面对租金、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实体书店犹在努力挣扎。

应该说,作为营销手段的一种,适当的价格战是无可厚非的,但到了目前这一地步,就宛如一把“双刃剑”了――价格战一方面扩大了读者基础,但另一方面拉低了读者的心理价位,拖累了市场总值的成长。同时,对于电商而言,价格战既伤资本,又伤读者口碑。只拼价格,如不能及时获得资本补充或销售不能创造利润,就会最终烧光资本。团购网站最近的倒闭潮已敲响了警钟――为了谋求发展,前两年纷纷自己补贴团购优惠,结果剩下的网站还不到一半。

持续、无节制、无底线的价格战,正反映了电商商业模式缺失的巨大危机。创新竞争模式,比速度、比服务,做好相互特色区隔,或许是电商自我救赎的最后机会,也是出版业良性发展的希望所在。

后农家书屋时代

【焦点时刻】

8月,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共建成农家书屋60万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这一时间比原定在“十二五”末期完成的既定目标提前了整整三年。

【按语】

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培育新农民、新文化的基础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使农民缺书少报的现象基本成为历史。短短几年时间,农家书屋工程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最初试点到提前完成的建设任务,这是全国新闻出版战线坚强战斗力的具体体现。

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也是出版业发展的一大契机。五年间,全国累计投入资金120.24亿元,共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堪称是一场出版盛宴,撑起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的一大部分业务量。后农家书屋时代的到来,宣告了盛宴的结束,寻找新的增长点,就摆在了众多出版社和书店的面前。同时,后农家书屋时代,如何使已建成的农家书屋继续发挥造福农民的作用,也在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

规范学术著作出版

【焦点时刻】

9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对于出版单位如何加强规范学术著作出版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还表明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执行情况将作为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部级优秀图书推荐、国家重大出版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申报与验收,以及出版单位年检、等级评估等工作的重要条件。

10月31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社科文献出版社等50余家重点学术著作出版单位联合发出《倡议书》,呼吁各出版单位认真落实《通知》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术著作出版质量和水平,提升我国学术著作的创新能力作出表率。

【按语】

学术出版是出版业的基石。高品质的学术出版,在促进、繁荣学术研究,传播学术成果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学术出版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学术出版规范,对学术界和出版界均有重大意义。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6

突出政治性,用政治教育系列图书占领军营思想文化阵地

军队出版社不同于地方出版社和文化公司,要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结合主题教育,策划一些针对性强的学习辅导读物。每一个创新理论、创新思想出现后,各级在学习贯彻落实中,离不开大量的学习辅导资料。如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不论是机关领导,还是基层官兵都需要一些理论辅导。这对军队出版社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就能实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双赢。如《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等,都在基层成了畅销书。

2.结合阶段性教育,策划一些专题性较强的辅导读本。部队政治思想教育阶段性明显,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专题性教育。因此,出版社要了解上面精神,把握下面情况,快速及时地组织军队政治教育专家进行编写。比如黄河出版社根据部队开展的“八荣八耻”教育,出版了《军队落实“八荣八耻”教育读本》;结合军队几项重大教育,出版了辅导丛书:《历史使命教育辅导读本》、《理想信念教育辅导读本》、《战斗精神教育辅导读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辅导读本》;结合军人心理教育,出版了《军人心理健康指导》、《军人心理疏导个案选》、《军人心理咨询》、《军人心理问题释疑》等。

3.结合经常性教育,策划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辅导读本。经常性教育具有随机性、普遍性、规律性的特点,在选题策划上必须紧扣教育组织者的需要,贯穿全年。比如说,部队每年都要进行根本职能、军事变革、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尊干爱兵、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等经常性教育,为满足基层带兵人的需要,出版一些《部队经常性思想教育100课》、《军队基层政治工作》、《最新政治课备课方法与授课艺术》等,融理论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各级政治干部日常工作用书,又可作为各级组织政治干部培训的实用参考教材。

突出实用性,用军事实用图书满足官兵学习工作需求

纵观全军20多家出版社,在出版军事实用图书上各有优势,各有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专业性、特殊性较强的实用图书。一般来说,这类书都是基层官兵和各种专业人员必须需要的,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本工具书。如出版社出版的“军队专业技术干部考试用书”;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士兵考军校辅导教材”;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中国战争史地图等,每年都是热销的图书。

2.干部写作实用图书。文件、材料、公文写作是部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及时出版干部急需的写作实用图书,不但为基层干部解了难、分了忧,而且是军事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黄河出版社在这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策划了一系列紧跟干部写作需要的实用图书。如《最新军队和武警干部写作实用丛书》,共九册,涵盖了军队和武警部队干部应用文写作的方方面面。

3.新时期基层带兵人工作实用图书。部队是一所大学校,那么作为这个学校的“带兵人”,都很关心如何艺术、科学地带兵的问题。这就要求军队出版社牢记职责,结合新时期基层带兵人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策划出版一些对连队“带兵人”工作职责、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在部队全面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的实用图书。目前,在基层受欢迎的这类图书主要有:《连长工作读本》、《政治指导员工作读本》、《排长工作读本》、《司务长工作读本》、《班长工作读本》、《新时期带兵艺术》等等。

4.指导部队建设系列图书。主要是围绕部队建设需要,针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结合部队工作实际等方面的图书。如获第二届中国人民图书奖的《军队基层工作实用丛书》;再比如《军队建设实用丛书》、《军队党支部工作读本》、《老基层传经》等等。另外,帮助战士家长了解部队,帮助战士适应部队生活方面的书,如《战士家长手册》、《新兵役前教育读本》、《迈向军营成功之路》等,都有一定的市场。

突出趣味性,用军事文化图书丰富官兵的精神生活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部队虽不能同地方那样,追赶着各种潮流,但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特别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到部队后,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官兵文化生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用文化生活类图书指导官兵文化生活。战士到部队时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两三年的军旅生活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大的影响,而他们对军营的文化活动又是陌生的。因此,策划一些切近部队实际和基层官兵需要的文化活动丛书,非常必要。比如,黄河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部队基层文化活动实用丛书》,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很受欢迎。

2.用军事文学陶冶官兵情操。当前,人们对文学的追崇有所淡化,但军事文学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吸引着广大官兵和大众的眼球。由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的走红带动图书热销也不在少数。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和《士兵突击》这三部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创造了空前的收视率,其同名小说销售量大幅提升;再比如,由《亮剑》原班人马完成的与作品同名的电视连续剧《中国近卫军》还未公映,就引来很好的销售预期;而小说《戎装女人》电视改编权也被多家影视公司竞争。

3.用深入反映现实军营生活的作品,倡导和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为内容的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需要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比如黄河出版社推出的“解读当兵的人”丛书之一,《大爱士兵――2008汶川・中国军人写给人民的真情报告》一书,全景式地展现了全军和武警部队一线军人在抗震救灾中的感人画面和大爱瞬间,在部队,特别是在抗震一线,反响较大,鼓舞了官兵斗志。

突出权威性,用人物传记和战争纪实类图书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

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以来,国际上战事不断,军事图书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热点图书。然而,由于出版单位良莠不齐,有的军事纪实、战争题材的图书,资料不准、杜撰细节等现象严重。因此,突出权威性,是军队出版社的职责所系,优势所在。

1.将军传记。这类作品要求高,政治性强,牵涉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由权威部门牵头组织。军队出版社作为军事题材图书出版资源最丰富的集团,要善于整合资源,将自己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出版人无我有的权威之作。如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人民高级将领传记丛书,可谓十年磨一剑。丛书从1955年授衔,到1988年授衔,共有378位中国人民高级将领入传。丛书共计40卷近2000万字,时间跨度几十年,涉及几十个大单位,军地双方共有上千位专家、作者参与撰写。这个规模在我军出版史上是少有的,在新中国出版史上也当留下一笔。

2.军事纪实。纪实性作品是以事实再现历史,讲求的是真实性和权威性。这类作品主要有《革命暴动卷》、《红军长征战卷》、《抗日战争卷》、《征战卷》、《志愿军征战卷》等等,基本上记录了我党我军的战斗历程。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