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的文化意义范例(3篇)
时间:2024-12-05
时间:2024-12-05
一、新课程改革对乡土历史教学的要求
所谓的乡土历史就是指某个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乡土历史包含了某个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文史古迹、地方特色文化等。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轮改革浪潮下,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知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了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乡土化趋势,进一步要求各地区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本地的历史课程,充分分析本地的教育发展和乡土历史状况,充分结合本地教育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关联,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维护本地自然和文化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事业献计献策。让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资源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乡土历史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1.加强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甄别和筛选
在高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中除了一些较少的当地地理、民俗文化素材外,主要以当地的历史资料为主,但是地方史志大多来源于“民间”,从而导致所收集的一些当地史学观念、历史素材、信息解读以及相关的逻辑推算会存在一些偏差和错误,除此之外由于当地民众不正确的乡土历史观念,使得一些真实的“历史”面貌无法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土资源的运用。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有一个真实、深入、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这些历史素材进行充分地甄别辨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缺乏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历史的意义。二是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从目前历史高考试题中,历史观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不同的史观角度来认识历史,所呈现的历史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不同的史观综合地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全貌。
2.综合运用与提升乡土历史文化教学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教学价值,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运用各种历史教学素材,充分发挥各种素材的历史教学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历史的教学效能。在充分认清乡土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优化配置。很多乡土资源信息十分生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核心概念,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乡土资源都优于其他的素材,由于乡土资源的一些特性,其资源的来源、收集、整理过程不够完善等问题,一些资源和主干知识连接不够充分,对于一些乡土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地甄选和分析。因此,在选择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以南通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南通得天独厚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等乡土历史资源为设计的材料,在讲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伶工学社―――第一所戏曲学校”这一南通历史材料进行充实。
3.优化与创新乡土历史文化运用的模式
乡土历史文化运用于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素:全面体现历史学科化;明确选择目的;要有思维含量;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乡土文化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思维的开放性以及综合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课堂的优质、高效,杜绝懒散、“放羊”现象产生。乡土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坚持发展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努力使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完美结合。
【关键词】乡土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文化多元化
中国传统音乐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族音乐,即淳朴优美而又极具特色的乡土音乐。乡土音乐蕴含着当地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效地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带领我们目睹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受他们最真的情感,有着迷人的独特魅力。乡土音乐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国内学校等机构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一、乡土音乐的意义
不同民族的乡土音乐不管是音调、节奏,还是调式、调性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自成一派,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淳朴优美,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来说,学校要重视乡土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让学生从乡土音乐中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在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当地生活的气息。比如,广西某地区的学校将乡土音乐融入音乐教学的课堂中,运用乡土音乐中蕴含的地区特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例如,广西壮族的铜鼓音乐描述了当地劳作时的场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农作物大丰收的殷切期盼,当地的男女老少都会哼唱。再如,蚂拐山歌寓意长寿,是逢年过节壮族人民都会唱的山歌,以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人们的喜悦。当地的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播放有关蚂拐山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乡土音乐的热情,之后再由老师教唱,让学生以自己民族的音乐为傲。在教唱学生乡土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壮族的乡土音乐时,可以向学生普及关于壮族的文化以及经典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壮族人民的情怀,让学生在学习乡土音乐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怀。通过对这些独具特色的乡土音乐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知,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学生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热爱,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山歌是最值得仔细倾听的旋律,山歌可以激扬人们的心情,开阔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特色。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乡土音乐的魅力,毕竟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让学生从音乐中读懂家乡,用心体会,感受不同民族之间淳朴的情感。乡土音乐源于生活,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将乡土音乐作为学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民族的强烈情感,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聆听本土的民间音乐以及了解各种乐器,感受先民的智慧,同时借助互联网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民族音乐,让更多人感受乡土音乐的天籁之音。音乐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地把乡土音乐融入音乐教学的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纯粹的音乐美[1]。
二、乡土音乐文化运用在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一)乡土音乐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音乐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于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现阶段音乐行业的更新越来越快,通俗音乐较为流行,受到社会年轻群体的广泛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互联网上以说唱的方式表达音乐,这给乡土音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流行音乐相比,乡土音乐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乡土音乐的元素,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热情,进而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教学的效果。(二)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合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要求有所提升。大部分的教师会按照教学的内容进行讲解,而各省市音乐教材当中并不包含当地的乡土音乐内容,导致音乐教师无法有效融合乡土音乐文化。因此,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会忽视乡土音乐教育。另外,各省市的音乐教师并不了解本土民族音乐,更谈不上对乡土音乐文化进行教学,造成乡土音乐无法得到传承。(三)乡土音乐存在难以传承的困境。经研究调查可知,以前的乡土音乐都是代代相传的,主要是对社会风俗进行传承,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大多都是口头上进行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承方式,比如学校等机构,可以进行乡土音乐的传承[2]。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即大部分的乡土音乐都包含了方言,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而由于地域的差异,造成乡土音乐很难在大范围内流传。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乡土音乐的收入比较低,无法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缺乏学习乡土音乐的积极性,大多数人只是把乡土音乐当好或者是副业,因此,乡土音乐存在难以传承的困境。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多云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任何一类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出生活的,音乐也是一样。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进步,而且由于我国的文化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式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此外,为了促进我国乡土音乐的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目前的传播方式来看,互联网与媒体传播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但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是至为关键的传播方式。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精准地掌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与思维特征音乐教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促进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传承音乐文化最主要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来说意义非凡。由此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乡土音乐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每一种乡土音乐文化类型。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体现音乐文化的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理念与国家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加深学生对乡土音乐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目前,各国文化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融合了多元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3]。(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校的音乐教学当中,进行音乐教育并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地融合了各个地域优秀的音乐文化,结合先进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对多元化音乐文化的热爱。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
四、乡土音乐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
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不断进步,教育形式的不断丰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对艺术的追求,而艺术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因此,要加强音乐文化的教育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中国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引入先进的西方音乐文化,还要有效结合民族音乐文化,让中国的音乐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音乐文化。虽然在现阶段,国内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课程设计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可以不断进行改善,在引入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重视本土优秀的乡土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促进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五、乡土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
(一)乡土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步。世界多元化文化在不断地发展,我国音乐教育深受影响。因此,大多数的教育机构响应素质教育理念,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不断地对音乐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除此之外,多元化音乐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爱唱歌的学生可以进行歌唱表演,爱跳舞的学生可以进行舞蹈表演,而比较内敛的学生可以运用其他创作的方式表现自己。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其中就包括我国各地区的传统乡土音乐文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要讲究循序渐进。首先,要充分学习本民族的乡土音乐,之后再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最后再学习其他国家的音乐。所以,乡土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基础,可以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步,同时向更多的人展示本土音乐的魅力[4]。(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乡土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乡土音乐文化拥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具有独特音乐魅力,并且随着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乡土音乐要跟随时代的进步,积极主动地融合优秀的文化,才能在艺术领域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乡土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要及时融合新鲜元素,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就是最好的养分。乡土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吸收别的音乐文化,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国内各个地区乡土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重视各个地区的乡土音乐文化,开拓人们的音乐视野,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推动各个民族的积极发展。经研究调查可知,有很多地方已经应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加深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音乐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乡土音乐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计.传承乡土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J].知与行,2017,(12):80-83.
[2]苏培锋.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音乐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2,(23):42-43.
[3]苏培锋.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音乐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2,(23):42-43.
就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总体格局来看,大陆和台湾在分期上几乎没有大的分歧,1949年既是一个政治概念的划分,同时又是一个文学在两岸发生突变的时期,文学作为一种工具抑或政治的简单传声筒,同时作用于两岸的文学创作。直到七八十年代,两岸的文学才逐渐开始面临着根本的转型。因此,我们在总体把握上,将它分为三个时期,即五四至1949;1949至七八十年代;七八十年代至本世纪末。但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还是将它们切割成五个阶段。
无论是胡适的“八不主义”文学主张,还是陈独秀高扬的“文学革命”的大旗,抑或是周作人倡导的“人的文学”,无疑都打上了西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烙印和色彩。换言之,五四文化先驱们的思想移植是针对中国几千年强大的封建统治无可更易的文化现状的,反封建是当时新兴知识阶级不可回避的迫切文化命题。因此,作为新文学最初的实践者,也是中国乡土小说的开拓者的鲁迅,在其一开始进行白话小说创作时,就将小说主题定位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和弘扬人道主义的阈限中。生活在王权意识中的国人魂灵的麻木,异化病态的扭曲性格,以及水深火热的生存苦难,都使得鲁迅在一提起那支犀利的笔时就充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于是,强烈的启蒙和拯救意识便成为五四及五四以后中国大陆乡土小说的一贯性主题,它不仅缔造和滋养了五四以降的大陆“为人生”的乡土小说流派,使之一直延续至今,而且“鲁迅风”作为一个“被仿模式”,它也深深地影响着五四以后台湾乡土小说发端的走向。可以断言,作为五四文学,尤其是中国乡土小说创作的主流话语,批判现实主义一直是站在创作潮头上的。
作为大陆文化的一个支脉,五四时期前的台湾本土文化尚浸润于农耕文明之中。一方面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古典文学对台湾上层贵族文化的主流性制约;另一方面是来自本土文化的民间文学的世俗性影响,这两种文学的流向沉浸在亘古不变的农业文化氛围之中相安无事,互斥而又互补地缓缓前行。当五四新文化的春雷惊醒了台湾的知识分子之时,张我军们所能进行的文学工作也就是传播、介绍中国大陆文化思潮和文学的走向,至多也只能对大陆的文学进行一些摹仿和移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大陆文化血脉相连的台湾文学就是中国文学的一支,亦如台湾作家叶石涛所言:“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达到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注:《台湾文学史纲》,叶石涛著。)也就是说,到了五四时期,作为和中原文化,乃至大陆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学刚刚磨合得比较和谐的台湾文学,就被五四新文化的强劲“西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得七零八落。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这样一个铁的事实,这就是日本文化对台湾本土文化的隐形的影响:“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文化的强制推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台湾本土文化带有某种程度的日本色彩,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文学的本土形态。这也是历史发展无庸回避的客观事实。”(注:《台湾文学史》(上卷),刘登翰等主编,第19页。海峡文艺出版1991年版。)这就是台湾文学因着历史和地域的缘由,所形成的与大陆文学不同的文学题材、风格,乃至于文体的根本内在原因。然而,根深蒂固的汉文化的遗传基因是使台湾文学有着不可改变其中华色彩的更深的血统原因。因此,五四文化新基因的植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可以说,台湾的新文学是以台湾的现代小说为主体内容而成为发端的,而台湾的现代小说又是以乡土小说为主体内容进入先锋状态的。同样,台湾的乡土小说亦是沿着五四新文化火炬照亮的文化批判道路,跟在先驱者鲁迅的身后,一步一个脚印踩过来的。台湾的现代小说之父赖和之所以被称为“台湾的鲁迅”,其道理就在于此。
作为五四风云席卷下的大陆和台湾乡土小说,它们所呈现出的反封建主体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台湾的乡土小说多了一层本能的反日本殖民统治的色彩。这种主题内容的台湾乡土小说一直延伸到台湾光复以后,这不能不说是台湾乡土小说的一种潜在延绵的主要内涵。但是,从两岸的创作群体和创作实迹来看,民族精神所构成的共同创作母题——苦难的现实和现实的苦难——促成了两岸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不断高涨。
而从乡土文学的艺术角度来看,台湾乡土小说一开始就呈现出了它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特征,无论是从乡土文体本身来说,还是从文学语言的特质来说,地域文化的限制反而强化了乡土小说的艺术张力,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审美张力之下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的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乡土文体与语言所引发的台湾乡土文学的第一次论争,虽然不会得出圆满的结论来,但是,论争本身就标志着台湾乡土小说的日趋成熟。
从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是中华民族陷入多灾多难岁月的年代,两岸乡土小说的共同母题是以抗日为先导的。抗日的母题不仅成为共通话语,而且也使人们从中看到了众多作品中崛起的一个个民族的脊梁。抗日,这在台湾民众来说是一个永远的民族情结,所以,也同时是台湾乡土小说的永远主题。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所产生的两岸乡土小说,无疑是在悲壮绚丽的风俗、风景、风情画面上涂抹的血色历史。就此而言,大陆和台湾两地所产生的不同地域的抗日作家群的乡土创作就有了更有现实意义更有民族情感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一时期大陆和台湾的一些独具乡土风情的恋歌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沈从文与“京派小说”,以及钟理和的悲情小说等。在救亡、启蒙和唯美的文学选择上,因着作家不同的经历与审美经验的差异,而显出迥异的个人风格。
整个50年代的两岸乡土小说是进入了一个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既互斥又互融的年代。从表层结构来看,大陆乡土小说已开始从充满着现代性的五四文化话语告别和剥离,乡土小说创作几近成为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台湾乡土小说创作却在与主流话语的不断疏离中突现出民间意识。然而,从深层的文化心理来看,大陆乡土小说的异端话语和台湾乡土小说的皈依主流的情结也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反映在作家作品当中。这种有意识的剥离是非常艰难的,而同样受制于主流话语,台湾的乡土小说在以林海音、钟理和、钟肇政等为代表的创作实迹中,较好地完成了文学回归民间的审美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代的两岸乡土小说是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怪圈中盘桓的年代。大陆的乡土小说由于在极左政治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导致了伪现实主义的空前泛滥,严重的概念化、脸谱化倾向致使乡土小说创作迅速颓败,其间虽有“中间人物论”的抗争,但丝毫经不起主流话语的打压,瞬间即灰飞湮灭。而台湾乡土小说却与大陆截然相反,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原因下,导致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崛起,拉开了传统与现代之争的序幕。虽然此时台湾的乡土文学的概念与大陆的乡土文学的概念已然发生了质的歧义,但其实像白先勇这样用现代主义手法来表现“乡土”的作家,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个道道地地的乡土意识作家。从另一方面来看,以李乔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土小说创作的日盛,又有力地证明了台湾乡土小说进入多元化“黄金通道”的事实。两者表面上的互相排斥却掩盖不了殊路同归的乡土小说的繁盛。这一时期台湾乡土小说在艺术手法、语言技巧、文体形式等方面的探索,无疑是和大陆的乡土小说创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上一篇:四年级游记字作文(整理16篇)
下一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