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6篇)
时间:2024-12-27
时间:2024-12-27
【关键词】急性期精神病;奥氮平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急性起精神病的治疗,医学界也在不断寻求突破之路。奥氮平作为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的药物,疗效在众多临床实践中得到认可且毒副作用小[1]。作者针对32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施以奥氮平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经病理确诊,在本院住院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32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9~49岁,平均年龄(33.4±4.7)岁,病程3~66d,平均病程(14.3±12.3)d。其中短期急性精神障碍16例,分裂样精神病11例,急性期精神分裂2例,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2例,急性期旅途性精神病1例。
1.2一般方法在起初给予所有患者5mg/d,从第二天开始,10mg/d,在用药的7d内观察疗效和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最多摄入量为20mg/d,每晚一次。必要时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结合氨硝安定等组织胺类药物使用,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进行检查,以14d为一个观察周期,评估临床疗效进展及不良反应。
1.3疗效评定应用精神病评定量表的减分率作为评定临床疗效的标准。基本痊愈: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为50%~74%之间;有效:减分率在25%~49%之间;无效:减分率小于25%。显效率为基本愈合率与显效率的总和,有效率为基本愈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的总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结果
2.1疗效评定经过14d的奥氮平治疗和精心护理后,32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的显效率为78.1%,有效率为90.6%,疗效显著,如表1所示。此外,患者在治疗72h后的分值较于治疗前明显下降,随着治疗的向前推进,疗效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不良反应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分别有嗜睡、头晕、乏力、体重增加和口干,所占比重依次为34.1%、16.5%、11.8%、9.44%和7.06%,所有的不良反应均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部分或全部消失。
3讨论
急性期精神病指的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精神类疾病,以精神疾病性质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会致使思绪紊乱、异样行为的发生,伴有臆想、幻想等症状,属于精神障碍,发病时长通常最多持续1个月,目前并没有找出其发病机制,认为可能同患者的急性应激反应有关[2]。这种疾病会使患者做出离谱、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举动,严重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早期对急性期精神病进行规制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奥氮平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多样神经递质受体具有亲和力,而且对5-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均具有拮抗功效,此外,还能有效治疗阴阳性精神分裂、情绪状况以及修复患者的认知感,具备安全可靠、见效快、用药剂量少等特点,同时也能降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做产生的锥体外毒副反应[3,4]。
此次研究中,作者应用奥氮平对32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中显效率为78.1%,有效率为90.6%,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的精神病评定量表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急性期精神病采用奥氮平治疗不仅见效快,而且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以考虑作为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首选药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金童,王秀娟.奥氮平等6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循证药学分析.天津药学,2011,23(3):29-31.
[2]孙国胜,普跃梅,余贵美,等.奥氮平对精神病患者糖脂代谢影响研究.当代医学,2013,19(6):9-10.
裂症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抗精神病药物虽然种类很多,但它的基本作用只是用来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仍然存在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缺损。这样,使得患者虽然精神症状得到控制,甚至达到临床痊愈,但患者仍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社会功能低下,仍然不能回归社会,生活质量极差,这也是社会上歧视精神残疾患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精神卫生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的今天,如何使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是摆在每一个精神科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1.1治疗组316例,其诊断均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36例,女性80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8±1.5岁;病程1~37年。分型:偏执型176例,单纯型8例,青春型36例,紧张型50例,精神衰退患者46例。
本组病人均系经过本院住院治疗后精神症状相对稳定,生活能自理,无重大躯体疾病,自愿参加工娱疗。
1.1.2对照组302例,其诊断,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22例,女性80例;年龄14~62,平均为39±1.2;病程1.5~38年,平均18.5年。分型:偏执型168例,单纯型8例,青春型35例,紧张型46例,精神衰退患者45例。
以上两组病例年龄、病程、临床亚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治疗组的患者除每天接受维持剂量的药物治疗外,还要接受工疗和体娱治疗。①工疗:每天上午30min,每周5次,治疗内容主要为生活技能训练;项目有叠被、打扫卫生、个人卫生自理、糊纸盒、粘商标、包装。具体是针对每位患者入院时测查的社会功能残留情况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技能操作训练。②体娱治疗:每天下午1h,每周6次,治疗内容有:歌咏、乒乓球、羽毛球的训练;象棋、跳棋对弈;打牌、阅读书刊、书法训练。
1.2.2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由专人采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每月对患者测查一次。量表的内容包括:接受治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等10项[2]。每项内容从好到差分为3个级别。一级最好记0分,二级居中记1分,三级最差记2分。量表得分越高,则社会功能越差[2]。
治疗组和对照组每位患者入院第2周用量表进行初次测查,以掌握患者社会功能残留情况,以后每月进行测查一次。观察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以量表测查得分减少为标志,以每2个月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与第1次的量表测查得分相比较,减少5分以下者记为无效,减少5分以上者记为有效,减少分数越多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2结果
2.1治疗组各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工娱疗组各型精神分裂症中,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以紧张型和偏执型的有效率最高,分别为40%和39.8%,而青春型和单纯型的有效率最低,精神衰退者有效率仅为4.3%。治疗两个疗程后,除紧张型的有效率明显增加外,偏执型、单纯型疗效增加不明显,青春型和精神衰退更是没有变化。
2.2对照组各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单纯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1~2个疗程的药物治疗,各型的社会功能恢复有效率均较低(见表1)。
2.3两组各临床类型疗效的比较利用u检验对以上两组病例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偏执型2个时点的有效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其它各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工娱治疗是通过工作和娱乐促使疾病康复,防止精神衰退,提高适应环境能力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目前在我国,这种疗法除在各地精神病院内广泛开展以外,在院外的精神病防治工作中也成为一项有交效的辅助治疗方法[3]。
本文治疗结果显示:工娱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1)与对照组同型同期比较,经u检验,P
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在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症中疗效亦不同,以紧张型疗效最好,治疗2个月的有效率为40%,治疗4个月的有效率为60%。偏执型次之,其观察例数最多,治疗2个月的有效率为39.8%,治疗4个月的有效率为46.6%,说明工娱疗的效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会有所增加。青春型和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工娱疗效较前两者为低,分别为22.2%和25%,这可能与他们的药物治疗效果有关,因为从临床药物治疗观察,这两种类型对抗精神病药物较不敏感,在参加工娱疗过程中残留的精神症状较多,所以工娱疗的效果较差。这说明残留的精神症状直接影响工娱疗的效果,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工娱疗的前提。其中精神衰退者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这提示精神科工作者和患者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应本着早期、系统、持续治疗的宗旨,以延缓患者的衰退[4]。
总之,由于精神病容易复发,病程慢性迟延的特点,使患者反复住院。同时,根据目前我国的状况,医院大多采用封闭式监管,患者活动范围局限于医院,脱离了家庭和社会生活,使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功能缺损。因此精神病院除了进行常规诊治工作外,还需耍积极开展院内康复工作,尽可能促进患者康复,防止精神衰退。如前所述,工娱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得出的结果未能令人满意。其一,可能与我们的具体治疗手段有关,其二,受患者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使患者未能进行足够的时间治疗。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及政府部门和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使患者能坚持长期、系统的治疗,减少其精神残疾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早日重返社会,改变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悲观态度。
参考文献
[1]沈渔编.精神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2]郭贵云.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临床检验.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1):16
[3]郝伟.精神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2
[4]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112~123
关键词:激惹行为;精神疾病;碳酸锂;临床疗效
精神疾病患者常存在攻击行为,这也是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常需面临的问题。这类患者产生攻击行为主要是由于异常感知、病态思维等引起的激惹性以及冲动性增强所致。目前,临床主要以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以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所致攻击危险行为,但由于抗精神病治疗的疗程较长,往往难以及时控制激惹行为[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精神科住院有激惹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18~60岁,平均为(41.3±10.5)岁。治疗前外显攻击量表(MOAS)1w内评分均在4分以上;病程2~10年,平均为(4.7±2.7)年。均无严重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精神发育迟缓、酗酒以及滥用药物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继续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将药用淀粉以及碳酸锂分别制备成为外形相同的胶囊,均为0.25g/粒。观察组予以碳酸锂胶囊口服,对照组予以药用淀粉胶囊口服,均为3~6粒/d,连续服用4w。
1.3观察指标应用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MOAS量表以及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价,其中,BPRS包括焦虑抑郁因子、缺乏活力因子、思维障碍因子、激越性因子以及敌对情绪因子共5个项目。
1.4疗效评价以MOAS得分进行评价,以MOAS得分减少≥20%,冲动功能行为减轻为有效,以MOAS得分减少不足20%,冲动功能行为无改善甚至加重表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26例患者中,5例无效,21例有效,有效率为80.8%;对照组26例患者中,9例有效,17例无效,有效率为34.6%。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治疗前后MO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MO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O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2.3两组治疗前后BPR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BP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BPRS总分均显著降低(P
3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常具有攻击、激惹行为,临床认为与易激惹、被害妄想症以及幻听等有关,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随着精神症状的逐渐缓解,攻击激惹行为也将逐渐消失,但仍有部分患者单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无法控制攻击激惹行为。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2],对于有激惹行为的精神患者,在常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心境稳定剂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碳酸锂是精神科临床常用情绪稳定剂,多用于治疗狂躁发作。我院对具有激惹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碳酸锂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加用碳酸锂后治疗总有效率达80.8%,较对照组的34.6%显著提高,且MOAS评分以及BPR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尤其是患者的敌对情绪以及激越性显著减轻。提示碳酸锂用于治疗精神患者激惹行为,可有效稳定患者的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目的:对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拒食症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的49例拒食精神分裂症患者以ECT为主、心理疏导、支持疗法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结果:通过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法,实践证明对拒食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结论: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保证了治疗的顺利实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最多见的疾病。我国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高达6.55%,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达780万。而由精神分裂症引起的拒食患者也是常见的疾病。以下是我院对49例拒食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我院精神病科患者105例,其中具有拒食患者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28.5岁。年龄18~30岁12例,30~49岁27例,50~75岁10例;文化程度:小学、初中25例,高中16例,大专以上8例;病程:1~3年17例,3~5年24例,5~10年8例。
1.2拒食标准:拒食是指意识清晰的状态下,有意拒绝进食甚至拒绝饮水的行为不主动进食或经家人和医护人员劝说后完全拒食达一天以上者。拒食不仅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从而延误治疗,而且长期拒食会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3拒食原因:拒食起因于病态心理于有幻听、被害妄想、疑病妄想、罪恶妄想、抑郁、木僵及极度兴奋躁动的精神病人[2]。①精神症状支配下拒食。幻听4例次,被害妄想6例次,疑病妄想4例次,其中幻听与被害妄想5例次,疑病妄想与被害妄想4例次,三者共有5例次,木僵3例次,罪恶妄想8例次;②极度兴奋、躁动无法进食2例次;抑郁3例次;③被迫住院有抵触情绪2例次。其中幻听、幻味、被害妄想等阳性症状者2例次;④因住院时间相对较长要求出院被拒绝及疾病恢复后自觉无法见人而拒食自杀1例次。
2结果
患者显效30例,占61.2%;好转17例,占34.7%;无效2例,占4.1%。总有效率达95.9%。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法,实践证明对拒食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
3讨论
3.1治疗措施:主要治疗措施是以ECT为主的系统治疗,包在加强支持疗法、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应用ECT治疗21例,ECT+冬眠疗法14例,利用50ma以下电刺激治疗的14例,均获得较好的效果。ECT治疗是在传统ECT治疗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发展而来,具有适应症广,疗效高,安全性好,副作用小,操作便利等显著优点。治疗时病人全身浅醉状态下入睡,配合肌松剂,然后用小量的电流短暂刺激,使大脑神经细胞去极化释放化学物质达到回复大脑正常功能目的。
3.2心理疏导:①是根据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应对能力及个人意愿,采用支持性心理疏导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干预,以减少复发,减少社会应激,增进社会及职业功能。理想的个人心理疏导治疗最好以富于同情、善解人意的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结合各种不同的治疗技术。其具体治疗目标应按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规划。较适合于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技术有激励疗法和行为治疗等[4]。②家庭干预:家庭干预的一条指导性原则是家属应尽最大可能参与并投入到心理治疗中。通过对家属的教育、指导及支持可使患者获益。家庭干预的目标包括降低复发、改善功能、减少家庭负担,以及提高家庭功能。所有方法均强调家庭参与治疗和齐心协力的重要性。常见的方法有关于疾病及其病程的心理教育,训练应对能力及解决家庭问题的技巧,改善交流及减少应激[3]。一般采取心理教育及行为治疗,有条件时,也可进一步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帮助患者朝独立生活的方向迈进。
3.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5]: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我院制订治疗方案中为辅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按药理作用可分为两类:①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小、治疗剂量较小;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较小,出现某些副作用的情况较少,对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疗效较传统抗精神病药好。药物的治疗作用包括三个方面:①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②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③预防疾病复发作用。
4结论
拒食患者的发生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拒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病情康复等[6]。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主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及时介绍医院环境,帮助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取得他们的信任;其次,认真严肃地讲明进食的重要性,拒食的危害性;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疾病康复关系,增强进食意识。
参考文献
[1]龙杰,胡亚美.精神分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5
[2]徐小平,董妍,张旭,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拒食的临床探讨[J].中国精神病学杂志,1998,6(2)
[3]李长文,薛倩,王旭东,等.精神病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及有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6(1):69
[4]王建,杏杰.精神分裂病人的护理[J].临床医学杂志,2006,21(6):409
【关键词】氨磺必利;脑血管病;精神障碍;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93―01
脑血管病指的是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形成血栓,造成脑部出血性或者缺血性的损伤症状,主要的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群,发病急,严重的患者会导致肢体瘫痪或者意识障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2]。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主要的并发症就是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03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9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患者使用氨磺必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0年03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9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患者使用氨磺必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59例,女性患者占31例,患者的年龄在64~80岁之间,精神病史在2~18天之间。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以下纳入标准[3]:患者近期没有使用其他的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阳性、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在60分以上;没有精神障碍史,但是有脑血管疾病史。对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高血压疾病、心电图异常、内分泌系统疾病、硬脑膜下出血、哺乳妊娠期等患者进行排除。从患者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分析,脑出血患者占3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占54例,急性期患者占2例,其他疾病患者占4例;从患者的病变部位分析,皮层下发病患者占14例,皮层发病患者占69例,皮层和皮层下发病患者占7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患者使用氨磺必利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
1.2方法
1.2.1所有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均给予氨磺必利(生产企业: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230)治疗,开始的使用剂量每天为50mg,之后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逐渐增加使用剂量,每天的使用剂量通常在50~150mg之间,一共治疗12周。
1.2.2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PANSS减分率在50%以上;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PANSS减分率在30~49%之间;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PANSS减分率在30%以下。
1.2.3观察指标对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在治疗前后PANS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
1.2.4统计学方法选用软件SPSS18.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使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
2结果
9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经过治疗显效患者占48例,有效患者占25例,无效患者占17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1.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PANSS评分上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氨磺必利作为一种新型非典型性抗精神疾病药物,属于苯胺替代类的精神抑制药物,能够选择性的和边缘系统多巴胺能受体进行结合,小剂量使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高剂量的氨磺必利能够阻断边缘系统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显著的精神抑制作用[4]。氨磺必利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中疗效确切,起效快,能够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精神症状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产生的不良反应较轻微,不需要给予处理均能够自行缓解,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5],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上述结果显示:9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经过治疗显效患者占48例(53.3%),有效患者占25例(27.8%),无效患者占17例(18.9%),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1.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PANSS评分上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林晶,刘家洪,唐伟,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口].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4):429-429.
[2]徐瑞娟.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J].药物研究,2012,9(1C):61-61.
[3]邝云航,李小芳,钟琦,等.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4o例临床疗效初探[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180-181.
[关键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15-0058-04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drugcombinedwithinteractivegroupcognitivebehaviortherapyonparanoidmentaldivisiondiseasetreatmentcomplianceofpatientsandsocialfunctionrecovery.MethodsAtotalof100patientsdiagnosedwithparanoidschizophreniawereselectedfromJanuarytoDecember2015inShenyangMentalHealthCenter.All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studygroup(n=50)treatedwithdrugcombinedpsychotherapyandcontrolgroup(n=50)treatedwithdrugtherapyalone.Studygroupof10peopleeach,onceaweek,8-weekinteractivecognitivebehavioralgrouptherapy,beforetreatmentandafter8weekstreatment,thetwogroupswereratingscale,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InsightandTreatmentAttitudeQuestionnaire(ITAQ),PersonalandSocialfunctionratingscale(PSP)wereselected.ResultsAfter8weeksoftreatment,thestudygroupandthecontrolgroupwerecompared,thePANSSscoreandBPRSscoreof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ITAQscoreof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PSPscoreof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Paranoidtypeschizophrenia;Interactivegroup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ompliance;Socialfunctions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公布,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列首位,精神卫生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1]。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也是重性精神疾病,因其发病原因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均相关[2]。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并且需要长期巩固治疗,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普遍存在错误认知,因此治疗上依从性差,导致该病复发率较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功能,也增加了再住院的风险[3,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一直令人关注,研究显示,患者在最初几周内不依从治疗的超过35%,而在2年后只有25%患者能遵从医嘱服药[5]。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患者的生活应激事件、治疗依从性不佳、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良以及既往复发史等因素相关。复发导致患者康复变慢,恢复程度也不完全,很难获得之前的康复水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不仅局限于临床症状的缓解,生物-心理-社会适应整体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关键在于建立“治疗联盟”,通过“治疗联盟”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使患者由原来的被动遵从医嘱,调整为共同配合、主动参与的治疗过程[6,7]。从有关资料中了解到,国外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配合必要的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精神科治疗模式,而且已经有经济发达国家的精神科早已经开始尝试应用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来对精神疾病进行有效的干预,国内精神病医院也有一些开展了药物配合心理疗法的治疗手段[8-10]。本研究力求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探讨这种治疗方法能否有效地改变患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曲解和否定态度,能否增强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疾病反复发作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负担,使得生物-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模式在精神科临床得到充分体现。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病例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中心收治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8~50岁,平均(38.42±7.10)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5.5±1.2)年,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以上患者均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全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诊断标准,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同时排除严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排除合并有脑器质性疾病、心肝肾功能衰竭、妊娠和哺乳期等不能配合本研究治疗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药物治疗配合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均选用奥氮平(LillydelCaribe,Inc.H20090977)口服治疗,每片剂量5mg,起始剂量10mg,每天1次,2~3d开始根据病情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为20mg,每天1次,疗程8周。研究组以每10例患者组成一个团体心理治疗小组。实施团体治疗者均受过系统的团体治疗训练,熟悉掌握治疗的理论和技能,并有一定的治疗经验。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治疗共进行8次,每周1次,每次约60min。治疗分三个阶段,前2次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治疗关系,形成治疗团体,让患者之间相互认识,增强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中间5次为第二阶段,心理治疗师充分介绍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的方法,让患者能够认识并接纳自己的疾病,与患者一起制定治疗规范,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治疗中,教会患者展现自己,了解他人,加强人际沟通的能力,让患者能够认识到自我能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认识疾病的能力,让同一团队的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问题并一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最后1次为第三阶段,给患者布置作业,让患者进行团体经验总结,说出自己的感悟,规划自己的未来,制定紧急应对计划,巩固治疗。
1.4测量工具
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的评定。
1.4.1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共有18个项目,每个项目分7级,总分18~126分,总分越高,病情越重。
1.4.2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共包含30个项目,由7个阳性项目、7个阴性项目和16项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组成,总分为30~210分,总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
1.4.3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包含四个维度的评估,包括社会中有用的活动、个人和社会关系、干扰和攻击行为、自我照料,全面了解患者社会功能的现状。
1.4.4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共有1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分3级,总分为0~2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疗效越好。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2.0,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对照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P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PANSS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PANSS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前后两组BPRS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BPRS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3治疗前后两组ITAQ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ITAQ评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4治疗前后两组PSP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PS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该病具有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特点。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治疗费用,还包括由于疾病引发患者生产力丧失而导致的间接金钱损失以及看护者的精神损失,甚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11,12]。本病一般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缓解病情。但疾病的复发率较高,究其原因是患者出院后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未能维持治疗或治疗时间持续较短所致[13]。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愿意配合治疗[14];而抗精神病药物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生活带来痛苦,因此患者在出院后经常私自减药,甚至停药,导致了疾病复发。另外,由于“病耻感”和社会的偏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症状改善后也很难融入社会,导致其社会功能受到影响[15,16]。
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心理治疗对于控制患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也很至关重要[17]。近20年,在国际上,认知行为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些欧美国家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18-21]。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表1及表2可见,两组患者经过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治疗后,PANSS、BP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说明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同时在经过8周治疗后,采用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的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表3可见,经过治疗8周后两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研究组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药物治疗配合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巩固疗效,恢复自知力,让患者能够认识到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强化了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纠正了以往患者认为病愈即停药的错误认识,使坚持服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表4可见,治疗8周后两组PSP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研究组的PS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药物治疗配合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个人和社会功能是评价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个人和社会功能恢复的患者才能重新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的药物合并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对于改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所帮助。当然,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研究样本较小,对照时间只有8周,在8周后仍需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估疗效。期望在今后研究中能够更加完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模式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新途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勇,田梅,白珍,等.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保定市示范区精神卫生知识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3.
[2]PetrBob.Consciousness.schizophreniaandcomplexity[J].CognitiveSystemsResearch,2012,13(1):87-94.
[3]周爱民.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135-136.
[4]朱琳,谢光平,刘少华.团体心理治疗对住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12(6):871-872.
[5]马中子,张永珍,汪四美.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评估[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6):16-18.
[6]刘亚丽,陈云昭,边欣丑,等.精神分裂症的团体治疗[J].河北医药,2011,2(4):602-603.
[7]ManderH,KingdoneD.Theevolu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forpsychosis[J].PsycholResBelavMang,2015,8:63-69.
[8]AnthonyPM,DouglasT,MelisonP,etal.Cognitivetherapyforpeoplewithschizophreniaspeetrumdisordersnottakingantipsychoticdrugs:Asing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Lancet,2014,383(9926):1395-1403.
[9]施于超,焦玉梅,蒋良函,等.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5(5):497-499.
[10]邱玲玲,王继丰,吴迎春,等.认知行为治疗对女性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5):15-17.
[11]鲁晓波,张健芳,高引莉,等.团体心理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影响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5):374-376.
[12]赵淑芹,王剑英.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209-210.
[13]邱玉华.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1):67-68.
[14]李捷,高慧敏.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伴自知力缺陷的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11-12.
[15]吴菁,章三斌,唐义莲,等.团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780-1782.
[16]田志林,李秀珊,王东新,等.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1783-1785.
[17]HanK,YoungKimI,KimJJ.Assessmentofcognitiveflexibilityinreallifeusingvirtualreality:Acomparisonofhealthyindividualsandschizophreniapatients[J].ComputersinBiologyandMedicine,2012,42(8):841-847.
[18]范勇.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9):1904.
[19]柳宏宇,霍绪平,李喜泼.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治疗评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2-14.
[20]张燕,朱慧,李达.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3-4.
上一篇:《爱的教育》读后感(整理3篇)
下一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