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市场分析(6篇)

时间:2025-01-01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1

一个清新的表述,一个颠覆性认知,一个远眺式决策,绿色金融如同一股甘泉正在汨汨渗透到中国民众的思维脉络与中国经济的强壮身躯之中。而伴随着这股携带饱满创新基因力量的成长与扩展,有关人与自然的理念将获得空前的进化与升华,国民经济细胞会得到全新的再构与重组,国际竞争舞台上的中国形象又将迎来一次精彩的装点与洗礼。

金融披上“绿色”

金融是什么颜色?这种不属于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所得到的答案自然十分明了:白色、金色或者黑色,毕竟在人类货币金融长河中,白银、黄金都曾扮演过商品交换的媒介,同时石油也被冠上“黑金”的雅称。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传统的浅层性认知需要重新诠释――金融应当是绿色。

按照G20的解释,绿色金融是指能够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协同的效应。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并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衡量金融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具体说来,绿色金融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绿色信贷:包括绿色贷款与再贷款以及绿色担保机制、绿色信贷统计、银行绿色评价机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绿色企业和项目信贷管理制度、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贷款人环境法律责任等。目前国际上有31个国家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参与了绿色信贷国际工作组(SBN),致力于共同推动绿色信贷在银行业的推广和实践;同时近5年内有13个国家相继了绿色信贷相关政策指引或绿色信贷行业自律标准。

绿色证券:包括绿色债券与绿色企业上市融资与再融资两个部分,其中绿色债券不仅包括绿色金融债、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可续期公司债以及熊猫公司债等各种绿债品种,还包括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绿色债券评级标准以及绿色债券指数等内容。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7000亿美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在绿色企业上市融资与再融资方面,既包含绿色股票指数的制定与完善,也包括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目前,国际上制定绿色股票指数的机构主要包括标准普尔、道琼斯公司、富时集团、明晟公司等,并推出了一系列的绿色股票指数,如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气候指数、碳战略指数、能源效率与能源管理指数等。

绿色发展基金:包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地方政府绿色发展基金以及PPP模式,同时金融租赁、创投、私募基金也是主要劲旅。目前,像美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都存在着很多政府性或商业性的绿色投资与发展基金,国际上也有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变暖的多边机构“绿色气候基金”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基层环境运动进行小额资助的“全球绿色资助基金“,此外还有推广全球房屋建筑绿色化的国际绿色地产基金和中美绿色基金等等。

绿色保险:包括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绿色保险责任制度、绿色保险风险监测与评估以及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等。目前国际上除产生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巨灾保险外,还有环保技术装备保险、低碳环保类消费品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森林保险和农牧业灾害保险等险种;同时,国外绿色保险已经形成四种模式,即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兼用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作为环境损害赔偿的保障制度、以自愿责任保险为原则的保障制度和自愿与强制结合的保险制度,其中强制保险成为主流趋势。

绿色权益交易:包括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以及基于以上各类环境权益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目前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全球20多个国家在绿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用能权交易方面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的交易制度与方法。

层设计大手笔

尽管绿色金融成为一股国际潮流,同时上升为全球金融资源流动的主旋律,但面对着多年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尴尬,饱受着资源环境超前透支的重压,经历着雾霾、水污染等严峻现实的大考,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明白绿色金融作为经济新动能再造的重要性,来自顶层设计的政策落地声音也就格外铿锵与响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不仅确立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2022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目标,同时倡导发展绿色产业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要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包括推广绿色信贷、研究设立绿色股票指数和发展相关投资产品、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以及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担保机制与风险补偿制度等等。

由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批准并由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不仅高屋建瓴地阐明了构建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同时系统展示了绿色金融的构成,作为首份解释绿色金融体系的官方文件,共计35款的《指导意见》不仅为绿色金融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也为各种金融要素的政策再配置提供了重要借鉴。

除了中国银监会陆续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等专项政策从而完整形成了国内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监管框架外,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还联合财政部等五部委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2年)》,《规划》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列为重点工程,并试图最终构建起包括产品标准、信息披露标准以及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标准等五方面的内容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在绿色证券的政策推进方面,目前涉及到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认定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银监会公布的《绿色信贷统计表》,二是人民银行公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三是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绿色金融债主要依据人民银行公布的目录,交易所发行的绿色公司债、企业债则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指引。三个文件分类方法不尽相同,覆盖所有交叉,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容易撞车打架,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国家发改委达成共识,将在国家绿色产业目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绿色债券目录。

为了强化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上交所专门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同时中国证监会与环保部日前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联手推动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督促上市公司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据悉,围绕着绿色企业IPO、环境信息披露等重大问题,证监会还将与更多的部门进行合作,强化更有力的政策驱动。

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层面,由中国主导的杭州G20峰会将绿色金融议题首次引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并最终形成了首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了发展绿色金融的目的、范围以及面临的挑战,为各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政策参考,为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合作中的话语权地位得以充分彰显。

拉开创新试验大幕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最新指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将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此举不仅意味着绿色金融从战略层面落实到执行层面,同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所积累与汇聚的经验将很快复制到全国各地。

从绿色金融创新试验方向看,圈定的5个省(区)都会在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以及绿色债券发行上进行更多地创新与尝试,但同时各自会突出重点指向与部位,其中浙江会在如何吸引创投、私募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资本和发展小额信贷以及建设特色小镇等方面做出突破,广东会在怎样加大引进外资参与绿色投资的力度、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结合等领域做出探索,江西与贵州会分别在推动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和水权等绿色权益交易市场建设上迈出不同的前行步伐,而新疆则会在企业上市融资、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的发行等方面拿出实验性的成绩单。

作为绿色金融首要的创新试验任务,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应当没有技术制约。这方面不仅有汇丰、花旗和渣打等知名国际银行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也有国内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涉足绿色金融业务的具体做法可供借鉴。而与物化组织机构的创设相比,作为绿色金融重头的绿色信贷更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除了绿色企业与项目的认定标准需要统一外,目前银行从事绿色信贷的热度并不高,需要建立绿色银行考评体系,以将绿色金融考评结果与监管评级、机构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绿色信用额度等紧密关联起来;与此同时,面对融资额度大、期限长的绿色项目,急需探索和建立起绿色银团贷款的合作与共

振模式。

在绿色债券方面,截止目前我国累计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量达到2752.7亿元,名列全球第一。尽管如此,与国内债市规模相比,绿色债券的体量依然太小,其中去年2300亿元的绿债发行量在国内债市的占比仅为0.006%。另外,统计结果表明,境内绿色金融债的占比高达八成以上,如何增大绿债的境外融资能力和拓展出更宽阔的境外发行绿债路径,以及如何吸引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相关政策有值得深耕的空间。不仅如此,国内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目前集中在大型企业,而小微企业由于发行规模小,很难通过债券方式实现融资,因此,政策层面更有必要在启动与推广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方面有所突破。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支撑,证券市场需要尽快推出“绿色股票指数”,同时据研究机构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数(2017中期综合报告)》显示,在百分制下,170家样本上市公司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平均分为39.67分,远未达到及格线;而且自2007年至今的十年间,沪深两市仅有4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公司或旗下子公司被当地环保部门行政处罚的信息。因此,建立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已时不我待。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十三五”期间,包括城市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城市环保水务等国内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有望超过10万亿元,其中85%以上将依靠社会融资来解决。但目前的状况是,不仅境外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案例不多,而且国内民间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热情也不高,为此,政策的试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发挥好再贷款、担保基金等专业化担保机制以及财政贴息的作用,降低绿色融资成本,提升绿色项目的回报率与商业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运用PPP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

绿色权益交易市场的建设可以说是整个绿色金融中的短板,这不仅是因为交易环节多和交易成本高,还与很多交易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不够直接相关。为此,一方面要允许绿色权益进入信贷市场,通过抵质押融资缓解资金瓶颈。另一方面,要引入更多的第三方参与绿色权益交易,并在财税优惠、信贷贴息等具体政策方面予以充分地支持;与此同时,要切实保护好参与方各自的权益,尤其要确保第三方在投Y、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环保设施等方面权利的真实落地,以此创造绿色权益交易市场的公正良序。

防范绿色金融风险

“绿色金融”被称为金融机构的“情怀业务”,能够释放出了十分鲜明的公益外部性,也必然受到不少企业的拥趸与追捧,而正是如此,不法分子便可借此巧做文章,导致“绿色金融”蜕变为谋取一已之利的工具。特别是伴随着“绿色金融”完成试点而全面推开后,公众先前所熟知的诸如新能源车“骗补”、弃风弃光等同类恶劣行径可能繁衍与蔓延,“绿色金融”风险或许会频频发生。

全面地梳理,“绿色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凭空捏造绿色项目以及相关支撑材料,以从银行骗取信贷资金;二是以小(单个的微绿色项目)博大(整个企业变成绿色企业)或者化整为零(将一个绿色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多渠道获取银行信贷与发债资金;三是假绿色之名融资,但实际并未投到绿色项目;四是人为制造项目灾害,骗取保险赔偿;五是虚构财务数据,获得IPO资格,或者隐瞒负面环境新闻与环保处罚信息,误导投资者。除了以上种种“洗绿”行为外,在“绿色金融”的推进之中,还不排除可能出现绿色项目杠杆率过高以及社会资本中途退出而导致项目瘫痪与搁置或资本空转的问题。诸多因素的纠缠与联合发酵,必然催生绿色金融风险。

“洗绿”行径不仅会导致金融机构以及投资人承受巨额损失,还会触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严重戳伤绿色金融市场,为此,需要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将信贷获取者、债券发行人、资金使用者的违规欺诈信息系统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发挥官方常规化监测机制功能的同时,充分释放出社会力量的“扒粪”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绿色融资必须用于特定的绿色项目是最基本原则,但了为防止假“绿色”之名行非绿色之实,有必要有关绿色金融融资使用的专门性规则,在绿色项目目录、绿色效益方面强化绿色债券的融资使用要求,形成募集资金用途的清晰绿色指引。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应的跟踪与监管,在监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纳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对发行人融资状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估。

为最大限度杜绝和防止绿色欺诈以及绿色金融违约风险,需要尽快编制与推出绿色债券指数和绿色股票指数,该指数不仅包括企业绿色定性指标,如绿色发展战略及政策、绿色供应链的生命周期等,还要包含企业绿色定量指标,如碳排放量、用水量、用电量以及绿色收入占比等,同r更须反映企业负面环境新闻及环保处罚状况,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对隐瞒和延迟信披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强化绿色金融的信用评估是识别与防范风险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在信用评级报告中单独披露发行人的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以使绿色市场参与者做出准确的风险甄别。另一方面,要引导现有专业服务机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特别要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对绿色金融进行评估,同时要探索绿色金融的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金融评估的质量要求,以提高市场对绿色评估报告的信任程度。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证券业同质化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相关背景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间

2015年11月10日上午,在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一词,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为供给侧改革,它重点推进“三去一补一降”,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从而平衡好需求和供给的关系[1]。

(二)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

1、国际背景

从国际经济趋势来看,2008年产生的经济危机给全世界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当时由欧债危机所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除,欧洲的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并且美国这个经济强国的经济也比较衰弱,这样对中国的经济压力就会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国际经济的低迷减少了中国的出口,从而使中国产品的销售量降低,利润减少;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低迷也会使中国经济在创新和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技术时遭到一定的阻碍,从而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会使中国的经济变得不景气。

2、国内背景

从国内经济趋势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的普遍下滑也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前些年我国经济侧重需求侧,忽视供给侧,从而导致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即需求大于供给或某些奢侈品供不应求,即我国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的问题,而且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比如说产能过剩、产品缺乏创新以及产生的一些代购和海外扫货的方式,还有从日本抢购马桶盖事件等等。另外,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比如雾霾问题也开始突显,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和一些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的上升等等。这一系列经济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经济,因此找到一个可以解决的好办法是志在必得,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不二之选[1]。

二、证券业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供给侧改革理论基础

从提出“供给侧改革”一词以来,就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成为了当下一大热点。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方面、生产端方面出发,通过改革,推进、优化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有效供给,对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创新等要素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达到供求关系的平衡以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即所谓的优胜劣汰,就是把落后企业淘汰掉,通过提高社会的供给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国家的生产力,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以最大能力服务于人民[2]。

(二)证券业理论基础

谈到证券业,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我们经常所说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等等都属于证券行业的范畴。所谓的证券行业也就是证券业,是指在这些机构从事证券的发行和交易的活动,并且该行业为交易的双方提供服务,从而使证券的发行和流通能够有效地进行。

随着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品种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而证券投资逐渐成了人们关心的大事。证券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取得相关权益的凭证。证券的分类很多,比较典型的是无价证券和有价证券,在我们目前所学的证券投资学中,重点分析有价证券,它主要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资本证券。而资本证券又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和金融衍生证券。一般来说,证券投资就是指企业或者个人用自有货币去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通过一些投资方法和技巧来赚取收益,从而获得利润的经济行为。虽然人们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可以从证券市场获得收益,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当人们进行投资时需要每个投资者都应该具备一些与金融投资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些证券投资的方法,以便于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证券投资利润[3]。证券业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力量,在供给侧改革条件下面临着一些机遇与挑战。

三、证券业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一)证券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投身于支持体经济发展中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创造的金融产品创新还满足不了大部分企业的需求,很多券商在开展创新业务的时候,总是挑选一些比较优质的企业进行尝试,而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被排除在外,所以很难进行融资。因此券商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强大的投资和咨询研究能力,投身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之中,从而促进证券业的发展。

2、有助于券商们提高收入水平

证券业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券商们可以利用其资本中介的职能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服务,而且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设计为企业进行结构性融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证券业整体的融资成本,也可以使券商们获得更多的客户,从中来赚取财务顾问业务的收入,从而提高券商们的收入水平。

3、有助于中小企业减少风险和降低融资成本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证券业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市场,研发出客户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券商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证券市场操作经验和专业的人才队伍,提供多元化和综合化的金融中介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减少风险和降低融资成本。

(二)证券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1、证券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发展水平结构有所提高,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创新业务收入还是相对偏低,很多券商也缺乏金融创新和自主开发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产品创新,其产品创新还停留在基础产品的创新层次上,创新层次偏低。而且由于券商缺乏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而造成了当前的技术研发跟不上新兴业务的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券商不能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这些都将会给券商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带来障碍。

2、证券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

在证券行业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从而使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率能够更有效。但是在当前情况下,由于证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一定的限制,证券业无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利用率的降低。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也不够完善,与实体经济有很多不符合的现象,从而达不到有效地资源配置,使资产配置效率降低。

3、证券公司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全国100多家证券公司中,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也就是说证券公司的产品、营销方式和经营方式等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和差异,这将缩小了自身的发展空间。2013年以来,证券公司又由于面对牌照放开的政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很多券商的经纪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而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都是一样的,具有可复制性,缺乏创新和积极探索能力,从而也使得自身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4、低层次水平之间的恶性竞争

在上一年的数据统计中发现,我国2016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与201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了62%[4],这将挫败了很多券商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监管部门对佣金下限限制的取消以及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证券业在佣金中的比率也不断降低,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那么要维持原来的佣金率是非常困难的。一些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的佣金率与2015年相比下滑了20%[4]。因此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和证券业的佣金率都在不断下滑,这将限制了证券业的发展。

四、证券业应对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证券业作为金融领域的核心力量,对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时代已经到来。这些信息技术为证券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具有差异化和广泛化的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从中来获取客户的其他需求,进而为客户提供有效的供给。当然随着证券业的发展,证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最新信息技术手段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可能做的比较凸显,所以在上面所涉及的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对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和服务客户的需求进行探究和细分,从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二)以较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重点强调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是要投身于实体经济活动中。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证券业需要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证券业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中也要起着一定的作用,不仅要关注社会融资的规模还要关注社会融资的结构,通过股票、债券等其他融资工具筹集资金,然后把资金投入到效率较高、发展和转型较快的行业和企业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三)通过健全行业制度来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2015年的股市表现为异常波动,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国内交易制度、监管制度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因此我国监管机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证券监督管理制度,时时跟随国家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证券业的发展变化;当然我国证券业也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从国内实际出发,根据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找到适合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和促进国内证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证券市场制度的有效进行。

(四)通过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和普惠金融业务来推动供给侧改革

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目标。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向,证券投资者应该抓住国家支持的绿色发展战略,进行绿色投资[5]。一方面通过开展和提供一些让投资者认可和低成本的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从而提高绿色产业投资的有效性;一方面券商通过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为投资者提供服务更好的投资产品和差异化的服务,从而提高证券投资效率、降低证券投资成本。

五、结论

通过对上述证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证券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通过改善证券供给结构,使证券行业的发展得以创新,使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和增长。在供给侧改革的条件下,证券投资者和券商应该审慎分析,利用现有的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和一些技术分析方法去应对供给侧改革对证券投资带来的挑战,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加满足需求的产品,使供给更有效率地满足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淑丽.中国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投资模式――不包括证券、银行、保险行业[J].北方金融.2016,(05):36-39.

[2]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01):35-51.

[3]王晓宇.关于证券投资分析方法的探究[J].财会学习.2016,(23):231.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绿色金融;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一、当前中小企业融资与绿色金融的概述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中小企业贡献全国50%以上的税收,同时为社会创造80%以上的就业岗位,并且实现社会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国民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2022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难度增加,如何稳定中小企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存在风险不可控、成本高、规模小的特点,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上存在成本高、渠道狭窄、授信低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金融机构的资金趋利性使得其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授信,《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解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3]。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上看,根源主要在于:一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因素。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于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比较差,且在抵押品以及担保上存在缺乏的现象,在社会诚信度的建设上存在不足,导致信贷的成本比较高。中小企业本身的难题给金融机构的信贷带来风险,金融机构出于信贷安全的考虑,较少会选择给中小企业贷款;二是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业银行需要控制不良贷款率,中小企业的偿还能力上比较弱,特别是中小农业企业的经营市场风险大,部分农业企业的经营周期短,容易形成坏账与呆账,特别是央行的监管红线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4];三是在宏观的层面上中小企业扶持的金融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我国的宏观政策层面上倡导金融机构要支持中小企业,但是在实际的支持上存在政策执行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担保的信贷,金融机构较少愿意涉足中小企业信贷,如中小农业企业的贷款多数属于扶贫政策性贷款,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并不是从经营与风险控制的角度去支持农业企业。

(二)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是指为应对气候的变化、环境改善以及资源节约以及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行业领域的项目开展融资,并为相关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主要是借助金融的调节手段,促使社会主体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引导社会资源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企业流向环保、技术先进的企业部门[5]。绿色金融的目的是将资金投入到对环境有效益的项目中,能够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的变化以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绿色金融的产品主要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保险等,特别是碳金融服务产品的推广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碳排放问题,也引导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2019年央行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报告调查中显示,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为8.23万亿元,绿色企业上市融资达到224.2亿元,其中绿色金融产品中的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等新产品、新服务在新的业态中不断涌现。

(三)绿色金融的工具

目前绿色金融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类:1.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较为常见的绿色金融工具,主要是通过优惠的利率或者是采用利率补贴的方式,引导资本投向绿色行业、绿色企业。绿色信贷主要是需要对资金的需求方进行标准的考核,明确金融资金的流向是向环保行业或者项目[6]。绿色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借助金融刺激的手段与方式激发中小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设备上的革新。目前在绿色金融中银行的绿色信贷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截止2019年年末,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超过8.23万亿元。2.绿色债券绿色债券主要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产品。绿色债券具有信用评级高、融资效率高的特点,如2015年央行的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中对于绿色债的目录进行了明确,绿色债券主要是政府联合商业银行、企业发行,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具有信用度高的特点,而且绿色债券投资的领域都是新兴环保行业的优质企业,风险性并不高。截止2018年我国的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超过2800亿元,极大的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3.绿色保险绿色保险是指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实现的环境风险分担的方式,在我国的政策性环境保险的推进上存在阻力大的问题,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能够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效的分散风险,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发展。通过绿色保险的金融产品的开发方式,能够有效为中小企业的环境损失费支付过重而出现资金流动问题,能够有效的分散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风险。

二、绿色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如何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关键,从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上看,其存在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的问题,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上也取得较大的成绩。

(一)银行绿色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提倡要大力发展低碳企业,对于资源综合利用好的企业予以金融的倾斜支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创新金融产品,在银行的绿色信贷创新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光大银行早在2010年就开创低碳类的金融产品,发展成为国内首家“碳中和”银行。2012年光大银行向邯郸派瑞节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发放首笔低碳贷款,该公司主要从事的是氮气回收利用项目,从该公司的资产与经营模式上看其并不符合银行的授信标准,但是光大银行采用创新低碳信贷的模式,为公司解决了融资的难题。商业银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信贷产品,为国内的新兴绿色产业提供支持,如在对一些高端制造业产业上从事废旧材料回收的绿色环保企业给予绿色贷款,能够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投身与研发绿色环保技术,如中国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开展合作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低碳融资。又如建设银行在绿色金融的创新上支持新型的绿色产业。中国农业银行研发绿色信贷金融产品,推出清洁发展机制的金融顾问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二)助力低碳证券市场推进企业发展

绿色金融中的低碳证券属于金融创新产品,2015年以来我国的光伏新能源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在光伏新能源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都属于新兴的产业,但是从成果的产生上看存在投资大的特点。低碳能源中的电动车行业对于低碳减排的发展十分重要。国内通过积极发展低碳证券市场的方式,鼓励新能源企业投身发展低碳产品。如中小企业中的菲达环保、中原环保等企业在低碳证券市场上获得关注,同时中通客车等新能源电力汽车概念也备受关注。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金融市场的创新上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极引入资金投入新能源产业,有助于推进中小新能源企业的发展。

(三)积极创新绿色金融衍生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的产业体系,要推进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工作,实现绿色产业的发展。银行等金融资金支持绿色供应链的发展,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的方式,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如早在2006年上海市就开启“100+企业绿色链动项目计划”,通过供应商、银行等合作的方式,共同实现绿色产业链发展。又如商业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链融资的方式,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帮助企业购买节能减排的设备,为企业的环保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又如宜信公司通过发起“蔚蓝贷”绿色保理项目方式,创新绿色金融衍生品,以较低的利率获得银行的保理服务。

三、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绿色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工具,实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

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文件规定,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可以通过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方式,明确中小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的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产品的情况进行规定,如对金融机构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法律法规,明确主体、产品、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将绿色金融的各类工具予以明确,对各类工具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等予以明确。如对于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于发行绿色债券的主体、范围、期限、利率、风险等因素都予以明确,需要简化审批监督的流程,需要对发行的主体进行有效监管的基础上,要扫清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最大化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有效的推进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需要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从目前的绿色金融工具的使用上看存在绿色信贷使用比例高,其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使用比例较低的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涉及各个行业领域,不同的领域对于绿色金融的需求存在不同,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与服务,为中小企业能够提供多元化、层次性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作为绿色金融的主要参与主体,其需要开拓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种类: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开发与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在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发展绿色基金、绿色股票等金融产品,将绿色金融产品融入到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各个阶段。如民生银行2022年推出的“绿投通”产品、“绿融通”产品、“绿链通”产品等绿色金融产品是融合产业链上的投、融、链等各个环节,满足企业低碳环保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完善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需要从贷款的效率上予以完善,金融机构可以建立专门性的绿色金融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的绿色信贷通道,有效的增加绿色信贷的市场供给。此外,金融机构还需要强化绿色金融服务人员的培训,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提高绿色金融服务人员的水平,更好识别绿色企业,减少信贷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需要积极转型绿色产业

传统的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属于粗放型的方式,这种高能耗、高成本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绿色金融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借助金融资源的引导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设,首先,中小企业需要建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诚信,注重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其次,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库建设。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库的方式,对于失信企业进行管理,对于失信企业从银行授信上予以惩罚制,提高对信用良好中小企业的奖励机制,为之提供利率较为合理的融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如何解决,金融机构如何借助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环保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难题。运用金融的手段能够集中优势的资源支持新型产业的发展,在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容易出现优质的项目无法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需要创新绿色金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能够有效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转型,更好的保护环境,同时也引导社会公众关注绿色环境,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樊江伟,张泽.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22(32):13-14.

[2]刘婧,刘嘉琦,王浩,等.绿色金融及企业绿色融资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1):31-32.

[3]李文蓓.中小企业融资如何融入绿色金融发展理念[J].商场现代化,2019(19):102-103.

[4]瞿佳慧,张宏钰,侯程然.绿色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市场周刊,2019(09):41-42.

[5]宋立温.中小企业融资融入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7):104-105.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4

在市场一片惨绿之下,53.59%的收益率简直就是一个神话。基金管理资金总规模近2.5万亿,虽然上半年各类基金共盈利997.56亿元,但至三季度盈利却迅速降至247.82亿元,投资回报率仅1%左右。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和保本型基金亏损分别为572.13亿元、240亿元、11.6亿元、1.55亿元,仅QDII、货币型基金盈利35.11亿元、40.43亿元。而在各类机构公布的数据中,股票型基金上投新兴动力以21.93%投资收益位居基金“王座”,但要相比国投瑞银瑞福分级就逊色多了。不仅如此,实际上国投瑞银瑞福分级所属的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前17名投资收益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前赴后继玩创新,但实现的收益却极其可怜。名号中亦有“创新”二字的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到底有何来路?它的创新玩法又有何不同?

“创新”翻盘

王亚伟落户私募,市场传言其第一只产品正是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或许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操作模式是吸引“一哥”王亚伟的重要原因。

实际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并非市场的新生产物,2007年8月第一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大成优选“下海”试航,随后国投瑞银基金公司“三箭齐发”,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似乎进入快车道。

但从入市的时点来看,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注定是一部“悲剧”——在“史上最大牛市”中还没怎么品尝“牛尾”,便被“熊掌”拍入深渊,没有收益,也未给投资者留下印象。大成优选被迫“封转开”。

开放式基金由于可以自由申购赎回,基金面临高流动性和短期化特征,与一些中长期投资标的有所冲突。而封闭式基金恰恰避免这种冲突,但封闭式基金也一直存在争议性。

现任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曾表示:“现有的封闭式基金在基金治理结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限制、存续期限、交易手段以及费率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不过,今年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无疑打了一场翻身仗.《英才》记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9日,相比今年A股下跌5.93%,209只债券型基金中193只取得正收益,占比高达92.34%;紧随其后的就是创新型封闭式基金,82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A/B级分开算)中65只基金正收益,占比79.27%;330只股票型基金中131只基金正收益,占比39.70%;161只混合型基金中51只取得正收益,占比为31.68%(以上基金均未计算今年新成立基金)。

若以收益率来看,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则完胜债券型基金。目前债券型基金“老大”天治稳健双盈债券13.27%的收益率,在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中仅能位列13名。

“这也不难理解。”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对《英才》记者表示,今年是债券牛市,一般债券型基金收益在7%-8%左右,去年底债券有5%-10%左右折价率,这类基金可以使用3.3-5倍杠杠投资,取得这样收益也很正常。

在“业绩为王”的资本市场,创新型封闭式基金能否借此机会实现二次腾飞?此类基金是否存在长期投资价值?

收益波动大

看头不看尾,往往失望多于希望。

Wind数据显示:三季度,QDII投资收益最高,为5.92%;其次分别是货币型基金投资收益0.79%,保本型基金投资收益-0.58%,债券型基金投资收益-0.91%,股票型基金投资收益-3.90%,混合型基金投资收益-4.13%,被动指数型基金收益-6.24%,封闭型基金收益为-7.24%,创新封基收益为-8.95%。

显然,个别基金的高收益难掩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最亏损”的窘境。同是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收益也有天壤之别,第一名国投瑞银瑞福分级收益为53.59%,与最后一名申万深指分级进取-47.33%的收益率,相差高达100.92%。

目前,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一般就是指债券型基金。一位业内分析师对《英才》记者表示,现行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形势走势决定着债券市场收益率,当经济稳步向好,债券市场收益难以跑赢股市,“下半年以来债券收益率已经开始下滑”。

“债券看似稳赚不赔,由于收益波动较大,外加杠杆操作,一旦介入时点不对,亏损自然被放大,基金经理投资能力非常重要。”曾令华提醒道,任何情况下投资收益与风险都是正相关。

对于投资者来说,往往选择单只基金是个挠头的事情。一位业内人士建议道,选择这类基金时最好关注历史业绩好、折价率大的基金产品,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只适合短期参与、波段操作,成本较低;另外,偏债型基金是较好的投资品种之一,偏债型基金当经济向好可以投资股市,尽管投资比例较小,但对它整体收益影响很大。保险资金以及券商自营业务目前对这类基金比较关注。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放弃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为了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通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健全绿色生产与消费的法律法规,以利于实现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而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业作为关系国家重要命脉的重要行业,肩负着支持各行各业发展的使命,这就需要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支持的项目中,并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与金融行业的日常业务相结合,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体系。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部委针对绿色金融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纳入到金融体系中,以利于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业务中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发展绿色信贷,也要涵盖了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两大板块。为积极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中国建设银行于2006年出台了《大中型客户授信审批五项基本原则》,并将“环保一票否决”机制纳入到了建行的信贷审批制度之中,这就需要建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将绿色信贷政策贯穿于全部业务流程。同时,建设银行还要求贷款项目要与国家的环护政策相适应,对于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与企业不予信贷支持。从整个金融业业界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在2013~2015年三年间不仅签署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也先后成立了绿色金融专门委员会。可见,我国金融机构已经树立起绿色金融发展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业务的开展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然而,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在追求经济利益方面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通过政策予以支持,进而保障绿色金融顺利发展。我国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经验,以利于推动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和谐发展,对我国开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绿色金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了适应全球实施

绿色信贷的前进步伐,国家发改委、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于2004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并指出信贷支持政策应与环境保护挂钩。2005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各信贷机构应该终止对生产链与环境不友好的项目和公司发放贷款。为了鼓励和推动绿色项目的进程,中央银行等部门于2009年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绿色信贷建设的序幕。随后,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以此优化与调整信贷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金融风险,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于2015年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纳入到了国家战略之中。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2016年8月我国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将绿色金融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在2017年的两会上,绿色金融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廉军伟,2017)。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明确提出对绿色债券核查机构的监管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注重绿色金融的规范与监管,进而在一定程度有利于推进我国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绿色金融总量持续扩张

(1)绿色金融市场以绿色信贷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快速的发展,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主要涉及绿色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务,有利于指引我国绿色金融健康的发展(许天富,2017)。在绿色信贷政策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提升信贷比例和规模给予支持,而“两高一资”的行业却难以得到绿色信贷的支持,其贷款比例和规模处于下降趋势,这就有利于银行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根据相关的权威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底,我国21家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万亿元以上,占整个信贷金额近10%的比例。而绿色信贷主要体现在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金额超过1.61万亿元人民币,能源环保项目的信贷金额更是超过5.50万亿元人民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17年底绿色信贷在金融机构总贷款金额的占比超过了10%。(2)绿色债券发展起步较晚,但增长迅速。为了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我国央行于2015年正式发行绿色债券,这标志着我国监管部门从政策指引方面引导绿色金融健康发展。随后,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金融体系的格局。据统计,2016年,我国贴标绿色债券规模达到300亿美元,占全球该类金融市场1/3的份额,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家。而2017年的统计数据进一步显示,我国发行的各类绿色债券余额高达666.72亿美元,包括新增发行的绿色债卷349.89亿美元,增幅将近10%。同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贴标率债已经达到382.46亿美元,较2016年同比增加了23%。这表明我没过绿色债权发行量增长迅速,已经在全球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3)绿色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保险制度也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2008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正式纳入到保险业之中,这表明我国开始建立绿色保险制度(张木生,2008)。随后,我国于2015年重新修订了《环保法》,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并逐步明确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要求企业依据经营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缴纳环境污染责任险等。这一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公布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大部分省份已经试点开展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覆盖领域包括石化、有毒有害物品,而保险公司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超过1300亿元的风险保障金。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绿色保险制度。

(三)商业银行不断重视绿色金融发展

商业银行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领域,而绿色信贷业务又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这必然要求银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并积极推广绿色金融产品。以兴业银行为例,兴业银行于2006年率先推出了绿色信贷业务———节能减排的贷款业务,而后又“赤道原则”为指导思想,进一步优化了绿色信贷业务(梁平瑞,2012)。同时,兴业银行也调整了产品结构。例如,兴业银行于2010年为了在信用卡领域引入环保理念,发行了我国首张绿色金融信用卡———低碳信用卡。而交通银行为了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将信用贷款业务与节能环保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信用信贷业务。在绿色信贷体系建设方面,浦发银行于2012年首先建成了国内最全面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于2016年分别获准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额度,先后以簿记建档方式在境内银行间市场完成200亿元和100亿元的首期发行,并获得国内大型银行、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超额认购,进而实现了国内绿色金融债券产品的正式落地(王峰娟、李日强,2017)。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减少碳排放量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制度创新和新能源技术为工具,而金融又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内容,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模式。这样,低碳经济就为绿色金融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绿色金融也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助推器。然而,我国对低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认知水平较浅,加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这就导致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1)立法层次不高。虽然,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先后制定了《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大都是由国务院各部委独立颁布,并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立法的层面。此外,低碳经济已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理念,然而现有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也仅具有政策性和指引性,并没有树立起相应的权威性。另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并没有直接参与制定,导致低碳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立法机构层次不高,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威慑性和权威性。(2)相关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现有的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低碳经济和环境立法,主要是一些宏观性、原则性的规定,多数只是规定了政策框架、方针和意见指引,缺少实质性、具体化的条款,没有严格给出相关标准。比如,国家要求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但并没有指出未遵照执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加之缺乏相应的追责手段,导致该文件之相关措施难以落实。因此,我国现有的绿色金融相关法律规范不够,不利于解决和调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而法律法规的执行也缺乏相应的监督。(3)我国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全面。我国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资金保障,这就为绿色金融的出现提供了外部条件。然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晚,并没有完全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加之我国绿色金融的立法大都局限于绿色信贷方面,而对于绿色金融其他方面鲜有涉及,这表明我国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内容并不全面,亟待完善与补充。

(二)低碳经济下未建立全面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以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亦是如此。而绿色金融又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工具,并广泛被国际金融界所认同。但金融投资收益和风险并存,市场主体在追逐投资收益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金融风险,绿色金融也不例外。就我国而言,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引发绿色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会导致投资者对所投资的项目信心不足。此外,低碳经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就更加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性。然而,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与保障机制,对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且没有较为健全的风险识别系统,这就导致难以直接评估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这样,我国绿色金融就难以建立相应风险监控机制与评估体系,不利于对对绿色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另外,我国尚未将绿色金融纳入中介服务机构,也没有建立绿色银行、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机构,这表明我国并未全面建立其低碳经济下系。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单一

低碳经济具有技术要求高、投入资金大、产出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低碳经济对绿色金融的依赖程度较高。绿色金融就是指为了支持环保项目与可持续发展项目,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业务、产品与市场的一些列金融活动。就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如针对个人和家庭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并将企业纳入了绿色信贷的覆盖范围。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推出了碳期权、碳期货与绿色资产抵押等项目,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都要优于国内,很好地发挥了绿色金融服务经济的作用。然而,我国所存在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不利于环保企业获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绿色信贷产品。从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上看,我国的绿色信贷主要以传统间接融资为主,而直接融资方式的绿色金融产品及其他类型绿色金融产品还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绿色债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由于发起主体(监管部门)和经营主体(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考虑不同,绿色债务产品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而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对象来看,我国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或项目,而针对普通消费者鲜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金融界除兴业银行发行了首张国内低碳信用卡外,其他金融机构基本上均未针对个人客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此外,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来看,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四大直辖市与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纳入低碳试点区,而深圳市金融市场率先于2013年启动了线上交易。截止2017年,我国的碳排放权试点已经扩大到20多个行业,涉及到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尽管我国实施低碳排放以来所取得成绩斐然,累计减少了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碳排放权交易金额已累计达到46亿元人民币,但与欧盟、北美等发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仍然不健全,并未取得较好的成效。可见,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且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

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是构成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进而完善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的方式非常少见,进一步限制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而间接的融资又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这表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从绿色信贷来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银行信贷模式为主,并没有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导致市场难以发挥资提高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进而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首先,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较为单一,并且集中在国有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业务为主,而其它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绿色金融业务则非常有限。例如,保险业虽然也被列入了绿色金融实施试点项目,但能提供的业务仅局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其次,我国政府并未对直接融资模式引起重视,导致相关政策无法实施,加之绿色证券的市场准入机制尚未成熟,使其举步维艰。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策略

(一)完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以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从机制建设和立法两个方面予以改进。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法,并将环境保护作为金融业合规经营目标,有利于规范金融企业的信贷与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不断颁布和完善规范标准,不断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体系。(1)提高规范低碳经济的法规层级。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这是因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规范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也有利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进而维护交易市场的公平与公正秩序。从国外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状况来看,绿色金融不仅涉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需要环保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在推进环境保护法完善的同时,明确了环境保护利益相关人的法律责任,明确了金融机构在实施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而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鉴于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低碳领域的立法,从国家层面强化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以提高相应的法律层级,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进而提高规范低碳经济的法规层级。同时,我国加强低碳领域国家层面立法不仅有利于完善现有的低碳经济法制,也可以有利于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对提高低碳经济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合法性具有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应针对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业务制定相关规则,强化金融机构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推进我国绿色金融有序的发展。最后,我国政府应该将环境问题与金融市场相融合并纳入立法的范畴,已引导绿色信贷的发展。(2)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从世界范围绿色金融发展来看,诸多金融机构都有参与国际性绿色标准,包括汇丰银行、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截止2017年,全球已有1000多家金融机构参与了IS026000绿色发展标准的签订,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公司、瑞士信贷集团等金融机构也签订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可见,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均积极参与绿色标准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的发展。为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应从强化法律的可操作性出发,加快制定绿色金融的标准,有效规范绿色金融的实施。此外,绿色金融标准应该在实施细则上做到可操作与具体化,以利于规范金融业内部的操作流程,进而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绿色金融管理标准,进而加快推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多家知名金融机构依据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导向,于2003年共同发起了赤道原则。在实践中,赤道原则虽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却成为了金融机构的行业准则和管理。截至2017年,国际上近百家知名金融机构宣布采纳和接受赤道原则,涉及数十个国家,其投融资业务遍布全球,有利地推动了全球的绿色金融发展。可见,为了推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就需要建立环境保护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以利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真正的和谐公出。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就是为了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而作为融资支持方,金融机构处于自身负责的考虑,对绿色产业的政策以及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融资服务,尤其要重视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低碳经济下环境风险的管理体系,因此必须要认识到绿色金融风险的存在,主动进行绿色金融风险应对和管控,尽快设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对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转移,使其提前预见所面临的风险,在其敞口最小时就对其进行处理和化解。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时所面临的风险更具有挑战性,迫使其自身不断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包含发现、评价、控制、减缓以及监督各个环节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方案,完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有效降低绿色金融风险等级,为绿色信贷的成功实施做好铺垫。

(三)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绿色金融不仅包括金融产品创新,也涵盖了金融服务创新。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所推出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涵盖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涉及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其中,美国于1988年通过金融产品创新,通过成立环境保护保险公司推出了绿色保险,设计了强制保险、个性化保险及政府担保三种险种。与此同时,美国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产品,以支持其节油技术发展,而欧洲投资银行于2007年推出了绿色证券,以担保方式来提高信用级别。此外,荷兰银行将绿色消费纳入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中,以此向家庭提供住房节能减排的绿色消费抵押贷款。我国可以借鉴以上国家诸多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管理模式和绿色金融产品,通过金融创新推出金融衍生产品,以利于推进绿色金融的服务和产品创新。(1)绿色信贷类产品创新。当前,国际金融机构所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不仅种类齐全,而且产品结构也较为合理。因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以现有绿色金融服务与产品为基础,并深入市场调研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状况,进而推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金融机构支持的项目多为低碳、环保项目,就需要对贷款利率、贷款规模、还款方式等进行创新。此外,我国要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式,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投资理财等附加服务,通过金融机构对环保技术企业与生产企业进行衔接。(2)绿色证券产品创新。证券的投资可能会引发投机行为,进而引发证券市场的混乱。为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具有长期投资型绿色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短期投机行为的出现。同时,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借鉴国外发现绿色债券、基金的先进做法,产品创新以ETF指数和基金类产物为主,当然也要将碳排放权类的衍生品纳入其中,进而有利于吸引各类投资者。因此,我国在建立完善企业上市环保门槛的基础上,鼓励绿色企业的上市和发行债券,并积极探索设立低碳、环保板块。此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借鉴创业板绿色企业的成功经验,推行更为严格准入环境评价机制,以利于通过环境评价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3)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绿色保险作为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支持工具,对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保险产品,对于现有的保险领域可以通过保费歧视予以实现。如财产险、车险对经营过程中达到环保标准个人或者企业,可以采取降低绿色保费等优惠措施。而个人和家庭,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发节能减排保险等,鼓励个人和家庭低碳消费,从而达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市场主体

从金融体系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中所承担的职责有所不同。因此,我国从政府层面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体系覆盖范围扩大至证券、保险金融等金融领域,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互补。然而,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实践中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严重制约了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范围,进而阻碍了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鉴于此,我国要不断建立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首先,我国政府将保险机构、证券公司、企业等非银行机构纳入到绿色金融市场主体之中,以拓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领域,进而完善构建绿色金融市场的市场主体。其次,我国应建立专门绿色金融机构。这是因为我国的绿色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提高绿色金融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利于实行绿色金融优惠政策,进而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再次,我国应推进社会资本与政府资本进行合作,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进而健全绿色金融市场主体。最后,应当鼓励中介等第三方机构的发展,积极搭建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的绿色金融第三方平台等。

五、结论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6

“碳账户”用于度量用户一些日常活动的碳减排量,如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上缴交通罚单、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用户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在支付宝内种一棵虚拟的树,相应地,环保组织就会在某个地方种下一棵实体的树。“碳账户”不仅能够记录个人的绿色低碳活动,还有可能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参与未来碳市场的买卖与投资。

这是前不久蚂蚁金服在IMF世行年会上分享的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实践经验。作为引导社会资本进行绿色投资的桥梁,绿色金融通过监管政策、激励机制和机构设置等金融工具和服务推动私人和公共资源投向环境友好型项目,同时减少社会资本对资源和环境消耗型产业的投资,成为中国实现平衡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中国实践闪耀全球

自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来,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近年以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迅猛,政策框架逐步明晰,绿色金融产品日趋丰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也不断深化。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发展绿色金融。12月央行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金融债公告》和《绿色债券项目录》,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宣布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央行也正在推动绿色金融的地方试点工作。

2016年初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G20杭州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35条具体措施,成为世界第一个全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

如今,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占国内全部贷款余额近1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十几个地方政府已经设立了绿色发展基金,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日前闭幕的G20杭州峰会上,在中国的倡议下,绿色金融首次被纳入会议议程,并形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2016年10月初,德国宣布在2017年其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将继续研讨绿色金融议题。绿色金融这项创新性市场化制度性安排,在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性的实践道路。

体系完善道阻且长

虽然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但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设计,还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理念的普及推广,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当前实际发生的绿色投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要实现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和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国际承诺,预计每年需要3万亿元到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但业界估计财政资金只能覆盖绿色投资的15%左右。

除了资金需求较大之外,马骏指出,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还包括绿色项目外部性的内生化、绿色项目期限错配、缺乏绿色定义、信息不对称以及环境风险分析能力缺失等。

在解决资金来源方面,PPP是重要的社会资金聚合平台。截至2016年8月30日,PPP综合信息平台对外的PPP项目中,包含绿色低碳项目1916个,总投资1.97万亿元。绿色项目占比幅度明显上升,PPP已然成为五大发展的加速器。

马骏表示,目前中国有绿金委和发改委两个绿色债券标准,两个部委层面已经同意要整合成一个中国绿色债券界定标准,这样将有助于避免监管套利,而破解期限错配所带来的中长期融资不足问题就是要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在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中需要对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实行强制性的信息披露要求,以降低绿色投资的“搜寻成本”。

“只有发挥绿色金融的创新杠杆作用,得到金融体系的支持,同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才能满足未来我们的资金需求,才能使我们应对资源环境形势的措施得到保证。资金和政策两个车轮将是我们未来环保形势得以改善、环境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说。

市场掘金亟待创新

绿色产业包含了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高科技成分,使得绿色金融成为金融业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一个板块,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有望为创新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新商机。

自2016年以来,绿色金融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媒体的宣传下,开始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重点,商业银行等纷纷推出相关绿色金融产品或业务,试图从绿色金融的大潮中淘金。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仍是以信贷为主,绿色保险与绿色证券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试点后将在全国启动。

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在绿色证券方面,2016年1月-9月,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近14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同期发行的绿色债券的45%。

然而由于收益率较低,投资期限多为中长期,绿色债券并未受到投资人的热捧,一些市场人士将其戏称为“情怀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仍待探索。

环保领域的很多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作为很多基层金融机构,在具体判断一个项目时很难找到统一的标准,各商业银行在界定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向时没有明确借鉴,存在一哄而上的泡沫风险。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