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定义范例(3篇)
时间:2025-07-06
时间:2025-07-06
一、预防医学的发展
1.个体预防在古代人类为求生存,在适应环境和自然界各种危害因素的斗争中,通过医治疾病和创伤,掌握了防病和养生之道,逐步形成了以个体为对象的医学,我国古代早就注意到环境及精神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在《内经》一书中就有关于气候改变、饮食起居及精神因素与疾病关系的论述。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都有预防和治疗三个部分.十六世纪起,在欧洲随着解剖学(维萨利,2543)、生理学(哈维,1628)、显徽镜(列文虎克,1676)等学科的创始,发展了近代医学,认识到生物病因(巴斯德,1857)和细胞病理学(微尔和,1858),使医学得到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除传染病威胁居民健康外,增加了物理、化学因素所致职业危害,但当时仅限于个体预防与治疗。
2.人群预防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人类在积累战胜天花、霍乱、鼠疫、白喉等烈性传染病的实践中,认识到单纯的个体预防其效果不佳,必须以群众为对象进行预防,开展预防接种、隔离检疫、消毒杀虫、处理粪便、垃圾和搞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使卫生学的概念逐步扩大为公共卫生学(Public卜ealth》,从而使个体养生防病之道扩大到社会性预防措施。这是医学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此时,个体医学发展为人群医学,个体预防发展为人群预防,把人群预防列为解决卫生间题的主要方法。第一次卫生革命时代中第一本教科书是1913年罗氏(RosenauM)的《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译为“罗氏卫生学勺,反映了个体预防进人人群预防的新时期.
3.人类谈防人类医学的发展,是工业和医学发展的产物.1948年在联合国下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WHO提出的目标是“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这样,使医学的概念更新了,即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和预防疾病,还有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功能.1973年《罗氏卫生学》改名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标志着预防医学的新发展。从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医学已开始进人以预防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卫生概念一社会卫生.有人把这一变革称为第三次卫生革命.
二、新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新要求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新时期,使医学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整个医学特别是预防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病因研究过去强调生物因素,现在强调综合因素。主要有:①环境因素。除了生物环境外,同时有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②生活方式。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酗酒)、车祸、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社会心理因素,③卫生服务。社会医疗卫生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④生物遗传因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其中环境对健康起主要作用,其次是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占较小地位。预防这四个因素的不良作用,远非单纯依靠生物医学方法所能解决,还需注意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2.疾病流行因素过去对传染病流行有“三大环节”和“二大因素”理论。近年来又有疾病流行的“三大因素仔的理论,即致病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群易感因素。这些虽然都注意到社会因素,但只注意到社会因紊中的物质因素,而忽视社会的精神因素。这说明,人们对社会医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疾病的流行因素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未被重视。可以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对社会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如意外辜故(车祸、自杀)、性病、梢神异常、吸毒、酗酒、性变态、青少年妊振等。
3.社会病防治。社会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与传染病不同。对社会性疾病的防治主要是社会医学措施、行为医学措施和环境医学措施。
三、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皿要组成部分或独立部分
1988年wHO在其成立40周年时,与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召开世界医学会议,了爱丁堡宜言,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社会医学是八十年代才从预防医学中分化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其基本目标同预防医学相一致,即保护人群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1.析发展卫生部1994年3月新颁布的中等卫生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总学时为60学时,列为考试课.这标志着社会医学在中等卫生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新发展,在杜区医学专业将社会医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在预防医学课11个章节195个学时中.有第9章社会环境与健康10学时,第10章社区卫生保健的实施16学时,主要介绍社会医学的内容,这标志着社会医学在社区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样,在护理专业,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学课8章80学时中,第五章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与策略措施6学时,第六章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10学时,大部分属于社会医学的内容.这说明,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社会医学引起了应有的重视。
目前,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负担重,平均每天上课6~8学时,课后需要大量时间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课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率不断增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DM属于高危妊娠,除了可导致本次妊娠剖宫产、其他合并症、巨大儿、肩难产等发生率增高外,还可增加子代将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危险性,而且30%以上的GDM孕妇于产后5~10年可发展为糖尿病[2]。因此,GDM对母婴近期和远期健康会造成很大威胁。在临床医学生大学4年级妇产科学习阶段,选择这样的常见疾病作为重点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结合示范,对临床医学生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
如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及形式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关键内容。最近,我们在大四学生临床学习阶段进行了GDM临床与预防学习相结合的探讨,在2学时GDM临床知识学习中,再利用1学时讲解了GDM发生原因和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有关预防医学的知识,然后布置2~3道题,如GDM在世界各国流行病学特点、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GDM发生、在诊断治疗GDM患者时如果有效运用预防知识等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5人利用课后时间查阅有关文献,撰写提纲。再利用课后2小时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并要求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进行无记名小组评分。采取这种讲座、分组学习、集中讨论的形式进行临床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传统的医学课程安排没有太大影响,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容易让老师和同学接受。
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方法及内容的评价
通过采用上述形式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预防医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问题,对120名参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学生(实验班)进行调查,对比100名没有进行整合学习的学生(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预防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对疾病预防工作开始高度关注,并且对学到的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在30道多选题中,平均得分21±6分,而对照组学生平均得分17±4分。通过查阅文献,撰写提纲,讨论发言,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9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内容和形式愿意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义诊;分析探究
1当前医学生社区义诊的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南通医学院和徐州医学院各个院系的义诊情况,得知每年每个院系至少进行一次社区义诊,义诊活动主要为①测量血压、血糖②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的相关宣传和普及。③对当地以及当季流行病预防保健措施的宣传。④请学校附属医院的相关专家进行相关疾病的免费诊治。⑤各院系进行与本专业有关的疾病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参加义诊的群众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且60岁以上占较大比例。同时以咨询高血压、糖尿病诊治以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为主。义诊队伍的水平及素质参差不行,有些学院存在严重的表面工程,前期工作不好好准备、义诊期间做做样子、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与此同时,社会上有一些个人、单位扛着"义诊"的牌子,进行有关药品、仪器的推销,做谋取私利的事,损坏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由于存在这种图谋不轨的义诊使得某些市民对学生义诊的看法产生了偏差。
2医学生社区义诊的重要性
2.1锻炼自我的实践能力医学是一个重理论,更加重实践的学科,我们医学生如果光靠学习书本知识而不见习、实习,那我们的学科也只是纸上谈兵了。我们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通过在社区义诊,可以更好扎实我们的医学基础基础,锻炼我们的临床技能以及交流技能。例如给市民们讲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症状、治疗、预防等等相关知识,潜移默化中就让我们更加了解这几种疾病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医学生的信心。
2.2坚定医学生的决心义诊时,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幸福感,市民们回馈的笑容与赞许,以及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让医学生们进一步挖掘到了自身的价值,意识到身为医务人员的崇高使命,更加坚定了医学生治病救人的决心。
2.3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义诊过程中,我们通过印发某些疾病的传单、现场解答前来咨询的市民、专家为市民们免费会诊。这一系列措施:一方面能够让患有疾病的市民更了解病情及基本治疗原则;同时,其具有的健康知识宣教作用,在社区居民的生活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义诊也慢慢成为慢性病及季节流行病预防的一种可行途径。
2.4缓和医患紧张的关系社区义诊是医生和患者的"调节剂",医学生虽不是真正的医生,但终会走上岗位,也是医学界的一份子。我们医学生义诊以及联手医院专家进行义诊,通过医生主动走进社区,为居民带来方便,针对性进行健康咨询和服务,则直接拉近了医生医生与患者的距离,缓和了医患紧张的关心,更能体现医者为民的本质。
3医学生社区义诊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3.1诊治能力有限医学生在校学习接触的主要是书本知识,缺乏临床经历,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治能力还很有限。因此,我们医学生义诊时尽量邀请相关疾病的专家进行义诊,既可以弥补医学生诊治能力的有限性,同时对于医学生而言,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3.2义诊项目单一基础医疗设备的缺乏以及诊治能力的有限,导致医学生的义诊项目存在严重的单一性,基本为测量血压、对慢性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宣传,对流行病预防保健的宣传。如今,政府已出台相关加强社区卫生政策,因此应加大对社区医疗设备的投入,如心电图、血糖检测仪。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保健水平,同时也能促进社区医疗服务质量。
3.3义诊人员缺乏医学生课业相对繁重,因而参加义诊的多为大二或大三的同学,而这些同学医学知识还不是很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参加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义诊人员数量较少。对于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义诊项目培训课程,加大宣传力度,并规范义诊队伍,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义诊人员数量,义诊的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4结论
医学生义诊是对社会、市民、个人有利的公益活动,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义诊对市民以及自身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义诊的局限性、不足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将义诊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断提高我们医务人员的道德及技术水平,不断加强群众健康保护意识,不断改善医患紧张关系,为中国医疗界的未来拼搏奋斗。
参考文献:
[1]杨璞.浅谈社区义诊的重要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0):1298.DOI:10.3969/j.issn.1672-2779.2008.10.131.
上一篇:绿色建筑基本要求范例(3篇)
下一篇:海洋塑料污染的现状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