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的特点(6篇)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120xx年爱婴医院工作计划
20xx年,为巩固我院爱婴医院创建成果,使爱婴医院管理各项制度措施执行到位。我院继续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重庆市儿童发展纲要》、《重庆市妇女发展纲要》确定的促进母婴哺养目标。围绕长效管理,可持续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以降低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推动爱婴医院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特制定爱婴医院工作计划:
一、完善创爱的组织机构
巩固爱婴医院成果是一项永久的艰苦工程,为了避免“创爱”后思想松懈,工作下滑,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继续设立以邱凤院长为组长的巩固爱婴医院领导小组,把爱婴行动的工作列为全院工作的管理目标,加强督导与考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爱婴医院工作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二、重点培训,确保质量
1、为了确保巩固爱婴医院成果,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强化培训和复训工作,使标准一致,认识一致,目标一致,质量一致,效果一致。
2、对新上岗人员进行操作指导并在半年内进行爱婴医院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对原在岗人员进行复训,并与三基考核相结合,进行一次理论考核,不合格立即进行强化培训。
4、具体培训计划如下:详见附页
三、加强产儿科感染管理,确保母婴安全
1、设置感染管理小组,在院感科的领导下,负责科室内院感工作。
2、设置产房和隔离产房并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入房人数,对隔离孕妇按隔离技术规程进行接生和护理,接生完毕后按要求对产房进行擦拭和消毒。
3、新生儿恒温箱按规程进行消毒和管理。
4、对婴儿淋浴用具做到一用一消毒,并使用一次性用品,淋浴完毕,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四、加强产儿科急救和规范化建设
1、为认真体现“儿童优先,母婴安全”的宗旨,今后的工作重点立足于产儿科急救及规范化建设,开通孕产妇绿色通道,继续实施孕产妇免费接送。
2、产科在岗人员全部持有执业医师证和母婴保健证,为医疗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3、提高产儿科技术水平,降低剖宫产率,加强高危妊娠的筛选、管理和监护,降低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
4、对产妇母乳喂养指导实行责任制护士管理,对母乳喂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共同参与式
新生儿是特殊的群体,其生长器官以及免疫系统发展并不完善,可能很微小的护理失误就会对新生儿产生致命的影响[1]。因此,作为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明确儿科护理的内容,还需要探究新的新生儿护理模式。共同参与式是当前医院发展的新的医患关系模式,患者与医生有几乎平等的权利和地位,相互配合,有助于医患间的沟通,消除彼此间的矛盾与隔阂,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20例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分娩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中,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8±1.4)岁,有37例产妇剖宫产,23例产妇阴道分娩,新生儿的体质量3.0~4.0kg,平均(3.5±0.6)kg。观察组产妇中,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6±1.7)岁,有38例产妇剖宫产,22例产妇阴道分娩,新生儿的体质量2.9~4.2kg,平均(3.4±0.4)kg。对比两组产妇以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的方式。主要是护理人员独立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脐部护理、更换尿布、口腔护理、眼部护理,产妇和家属不参与其中。
1.2.2观察组给予共同参与式的护理模式。新生儿出生后,让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及家属观察新生儿的呼吸、体温以及体重,指导她们对新生儿进行洗澡、抚触、更换尿布以及臀部和脐部的护理等[2]。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操作应是开放性的,新生儿沐浴抚触及护理在母亲身边实施床旁护理,能够让产妇和家属看到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沐浴、抚触等过程[3]。护理过程中需要耐心解答产妇的问题,使产妇的精神顾虑得以消除,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3评价标准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产妇护理婴儿的能力,角色适应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①产妇护理婴儿的能力主要是产妇能够独立给新生儿穿衣、喂奶、换尿布、沐浴和抚触等,能够进行臀部以及部护理,正确认识新生儿的生理以及病理特点。分为优、良、差三个级别。②角色适应情况分为适应和不适应两个等级,适应: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比较好,心情舒畅、母婴关系融洽等。不适应:母亲角色强化或缺失[4]。③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本文所得的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分析,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婴儿的能力对比对比两组产妇护理婴儿的能力,观察组产妇的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妇角色适应情况对比观察组产妇的角色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母婴同室是刚出生的新生儿与产妇被安置在同一房间中并进行护理,每天新生儿离开母亲的时间不会多于1h。母婴同室能够使产妇与新生儿更好的情感交流,有助于产妇早开奶,使新生儿能够得到充足的初乳,使其健康成长。但同时母婴同室也存在中一定的隐患。通过利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方式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能够避免一些不合理的护理行为。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能够提升产妇护理婴儿的能力,在住院期间,产妇及家属会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掌握为婴儿沐浴、抚触、更换尿布以及脐部护理等能力,能够满足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需要。
当前社会中,产后抑郁的现象逐渐增多,很多产妇之所以产后抑郁是对母亲这一角色还不能适应,不知道怎样护理婴儿,有恐惧感,出现焦虑,严重的发展成抑郁症。因此,怎样帮助产妇尽快的适应母亲这一角色也是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下,护理可以根据产妇对婴儿护理知识的需要给予耐心的、针对性的指导,让产妇学会观察婴儿的生理以及病理特点,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尽快的适应母亲的角色,能够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减少抑郁症的出现。
医患矛盾冲突增多是当前医院急需解决的问题,医患关系之所以紧张,很大部分原因是医患沟通不畅,彼此不理解、不信任[5]。常规的婴儿护理是护理人员独立完成的,产妇和家属不参与,甚至不能看,这就使得产妇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行为产生质疑,进而引发医疗纠纷。而进行共同参与式护理,护理人员对婴儿的护理行为都是在产妇和家属面前进行的,并且产妇和家属也参与到护理过程中,能够更加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好感,护理行为也更加人性化,有助于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产妇护理婴儿的能力、角色适应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产妇的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韩荣欣.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婴儿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1):154-156.
[2]杨东英,雷叶琴.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8):68-69.
[3]杨霞.新生儿护理中实施母婴同室共同参与模式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5(33):100-101.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产二科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目的:探讨新产妇的身体及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10年1-12月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100例产妇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并与2010年同期实施普通护理的100例产妇进行对比。结果:进行循证护理与普通护理的新产妇和新生儿比较院内感染降低、空气污染机率下降、新产妇睡眠质量提高、事故隐患降低和护士责任更加明确。结论:循证护理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产科的护理质量。【关键词】循证护理;母婴同室;新产妇;新生儿【中图分类号】4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14-01母婴同室做为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其具有诸多优点,然而经过实践观察,该制度还不太完善,潜在的不利因素尚待进一部解决,如院内感染、空气污染、影响睡眠、事故隐患和责任不明等[1]。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nursing,EBN)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循证医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护理工作的方法[2],该模式在发达国家被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国内也得到迅速发展[3]。基于目前母婴同室制度存在的问题我科引入循证护理模式,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评价母婴同室护理中作用。1方法1.1在传统母婴同室护理的基础上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在传统母婴同室护理基础上,根据病房现有护理人员结构的特点,成立循证母婴同室护理小组。全部护理人员分为5组,由病房护士长负总责,各组由1名大专以上学历,从事产科护理工作10年以上,有一定的组织分析及写作能力的主管护师以上护士任组长,另由1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和1-2名低年资护士为组员,重点是由循证小组组长根据工作中的情况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低年资护士协助查询资料。1.2提出问题循证母婴同室护理小组每月1次例会,就每个月发现的问题,提出各组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讨论,研究对策。1.3查找相关资料,萃取信息资料最常用的信息来源包括教科书、期刊、联机文献数据库,通过萃取的信息资源,结构化的信息资源和因特网,对找出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确定结论[4]。2实施2.1对预防控制院内感染和空气污染的评价:(1)发现的问题通过临床观察、查阅病史等方法对初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问题为:新产妇分娩后身体虚弱,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尤其明显,易罹患疾病,而新生儿抵抗力亦较低,加之探视者较多,导致新产妇和新生儿感染细菌、病毒而患上感等疾病[5]。有些新产妇产后不敢开窗通风,导致室内缺少新鲜空气,护士晨间护理时扫床、整被褥扬起的尘埃加重了空气污染,加之产妇产后恶露、出汗、大小便的异味使病室内的空气更加污浊。如此污浊的空气,严重威胁新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2)循证护理干预检索相关文献,寻找循证支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护理措施,规范病房管理,依个体差异为新产妇列出作息及护理计划,及时提醒新产妇注意个人卫生、开窗透气,协助保持其室内空气清洁,控制探视者人数,加强婴儿室管理制度,并设专职婴儿室值班护士,定期检查,细化职责分工,增强责任感。(3)效果评价通过循证提高护士对预防控制院内感染重要性的认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新产妇为中心的原则,用批判性思维寻求循证母婴同室护理的质量改进,取得良好的效果。2.2对新产妇睡眠质量问题的评价:(1)发现的问题新产妇本身就身体疲劳虚弱,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可以促进其康复。然而长时间和新生儿呆在一起,新生儿的各种需求及哭闹严重影响产妇休息。循证和护理干预我科的循证护理小组基于上述问题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检索最佳证据,并充分考虑临床实用性及可行性,再结合患者需求,决定推行目前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母婴同室与婴儿室共同管理制度。该制度既保证新生儿与新产妇充足的相处时间,达到母婴同室的目的,又可使新产妇得到足够的休息,还可对婴儿进行更加专业的检查和护理。可以选择母亲吃饭、休息、护士晨间护理时间,把婴儿抱回婴儿室,由专职护士看护并进行检查、护理。(2)效果评价经过积极调整实施该制度以及体验循证护理小组的优质护理服务后,新产妇普遍反映睡眠质量提高,身体恢复较快,新生儿健康状况亦佳。2.3对防患事故和明确护士责任的评价:(1)发现的问题:新生儿由于部分羊水残留于胃肠道,加之喂奶喂水不当,易引起呕吐,如不及时清理呕吐物,易引起呛咳,甚至窒息,或为呼吸道疾病留下隐患。然而由于母亲和家庭成员相关知识缺失,常常忽略婴儿的一些异常表现,更不能及时处理。加之有犯罪分子企图盗窃婴儿,人员混杂,为其提供了机会。母婴同室制度,使得一些护理人员责任感降低,职责不明确[6],认为有母亲看护,可以忽略一些其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增加了安全隐患,降低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2)循证护理和干预:检索包括Medline、CINAHL、Cochranelibray和CNKI在内的文献数据库,以寻求最佳证据支持,将所获得的实证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作出护理计划:值班护士定期巡查,并告知新产妇及家属,应保持婴儿半侧卧位以利于呕吐物溢出[7]。而且专职护士在岗期间应尽职尽责,跟随婴儿进行护理,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方式和观察婴儿的一些常见异常表现及处理办法,防止意外事故发生。(3)效果评价:通过循证母婴同室护理制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减少了婴儿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使相关护士责任明确,提高了护理质量,使病人及家属更加满意。3讨论建立循证母婴同室护理小组是受循证医学观念的影响,在原有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前提下尝试的一种新理念,力求摆脱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观念,向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的现代护理方向发展。通过循证,充分调动各年龄阶段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发挥她们各自的优势,从而起到传帮带、培养人才的作用,使护理人员在观念上有质的飞跃,改变了临床护士凭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把临床经验理论化和科学化,以科学的研究来完成护理诊断、护理决策及护理过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及工作技能,真正做到使每个新产妇和新生儿得到最佳的护理,充分体现爱母核心,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杨爱芹.母婴同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29.[2]胡雁.正确认识循证护理推动护理实践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714-717.[3]侯晓静,徐丽华.推广循证护理实践以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J].上海护理,2006;6(4):65-66.[4]王慧玲.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27[5]陈继玲,刘效华,王艳婷.母婴同室的院内感染因素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433-434.[6]高文杰,董玉敏,郭广琴,张立明.加强母婴同室感染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1102-1103.[7]黄美凌,冯健怀,梁丽霞.母婴同室443例产妇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64-66.
【中图分类号】R5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079-01
近两年来,我院产科由于新生儿疾病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所造成的母婴分离住院产妇有所增加,据统计,仅2010年1~12月就有100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些初为人母的新妈妈们,刚刚尝试做妈妈的喜悦,却遭受婴儿患病母婴分离的挫折,易出现情绪低落、自责感,加之对婴儿疾病状况的担心,尤其对婴儿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心理压力相当大,影响乳汁分泌和产褥期休养康复等。另外,由于婴儿不在身边,产妇对学习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希望能有针对性地为她们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利用人性关爱护理活动的服务方式,更多、更好地关心、支持、帮助这些母婴分离的新妈妈们。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12月,在我院产科正常分娩或剖宫产的母婴分离初产妇共100例,年龄17~38岁,平均年龄25.5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009年1~6月的产妇为对照组50例,2009年6~12月的初产妇为实验组50例。
2护理
近几年来,我国的护理模式及护理体制,护理服务群体的改革,尤其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上的升华,护士对情、理、知、行的认知着重点是提升护士的关顾意识,体察病人的疾病感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1]。对于产科的母婴分离产妇而言,她们可以说是产科病房中的弱势群体。其新生儿出生后因窒息、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自己刚刚经历分娩阵痛或剖宫手术的切口痛,对在痛苦―喜悦―担心辗转中的产妇,这的确让她们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她们往往自责、自卑、倍感焦虑、担心婴儿的健康状况;而由于母婴分离,她们学习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护士在业务称职的前提下,更需要注意护理服务的方式、态度,也更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一些独特需求[2]。
2.1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及做好心理护理母婴分离产妇常有自责感、焦虑、心理脆弱。调查显示100%的产妇认为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支持,而与痛苦中的产妇交往,不能太职业化,倾注一些情感,能使沟通更有效。因此,根据产妇的需求,我们与其谈心,态度友善,语言温婉,接受她们的消极情感,表现出朋友般的善解人意,促进建立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使产妇感到亲切、温暖、踏实,获得安慰;同时获取更多保健信息,与产妇的家属及时交流,共同给予其爱的支持,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她们对患儿疾病恢复的信心。
2.2针对性给予产妇必要的知识及技能指导由于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未能及时哺乳,学习母乳喂养较困难,同时也容易发生乳房胀痛。另外,对婴儿沐浴、更换尿垫等相关知识及技能也缺乏实际操作练习。因此,我们每天安排两头班人员深入产休区对实验组的产妇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模型示范、讲解,实例参观(征得其他产妇允许),通过教与学的促进,最终让产妇掌握这些必要的知识及技能,出院回家后,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婴儿。
2.3加强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尊重患者,关爱弱势群体,加强人性化护理,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健康需求。我们把“八声”服务理念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时刻为病人着想,减轻病人痛苦,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3结果
例数对婴儿疾病恢复信心率(%)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掌握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对照组5089.58890
实验组5095.397.599
表中可见,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实验组母婴分离产妇的“三率”即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掌握率,对婴儿疾病恢复信心率,
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均较接受传统产后护理的对照组有大幅度上升(p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
1.1对象将2的9年8一12月在我院母婴同室病区的产女3作为调查对象,由医院优质服务办公室和病区咨询台护士负责调查。为征得产妇对护理新方法较为真实的感受,在产妇出院前发放调查表,逐项说明,填毕收回,每月汇总。
1.2方法(l)出生后正常新生儿实行母婴同室,护士在病房为新生儿床旁沐浴、新生儿床旁抚触、新生儿床旁换尿布、新生儿床旁臀部护理、新生儿床旁宣教等,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向妈妈宣讲育儿常识及注意事项。(2)《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在成都市卫生局《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设计护理方面的有:护士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人院接待、健康教育,护理服务的及时性5个方面7个问题,设“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没接触”等5个选项。以无记名形式在相应的选项画“丫”的形式答卷,7个问题填写完整的视为有效问卷,7个问题选项中有幸1项未填的问卷为无效问卷。5个月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98份,有效率99.9%。(3)母婴同室护理不良事件按我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包括护理投诉、新生儿腕带滑脱未及时补上、新生儿臀红,烫伤等内容。统计分析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后发生的不良事件与封闭式操作模式发生的不良事件同期相比的结果。
2结果
2.1产妇对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前后的满意度比较。
2.2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次数。
3讨论
上一篇:法律专业的求职意向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