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时间:2025-07-18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心理治疗;方法

一、引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与行为障碍,这一障碍最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简称DSM)中明确提出,随后几经修改,这一名称才最终确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指儿童心理与行为与其年龄不相适应,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心理行为障碍。在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中,把ADHD概括为“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三种不同的类型[1]。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并且ADHD儿童成人后更可能出现行为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因此,ADHD对儿童本身、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目前这一心理行为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突出心理问题,医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已经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该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与干预手段上达成初步一致,但是该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确定,不过,在学界讨论中认为有可能是遗传因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衡、异常的脑电活动、脑容量改变、工作记忆、情感和动机控制、语言内化和重构等执行功能障碍所导致的[2]。但是,大多数持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致的一种综合征。在国内外已有的报道数据中,各国学龄期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比例为:美国约3.4%~4.7%,德国约3.9%~9.0%,日本约4.0%,澳大利亚约7.5%~11%,新西兰约3.0%,巴西约5.8%,而我国研究者通过综合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哈尔滨、吉林、合肥、湖南、广州等省市的数据发现,我国儿童ADHD的患病率为4.31%~5.83%,约1800万人次。

美国儿科学会(AAP)在2011年的ADHD指导说明中指出,ADHD是一种具有心理行为和功能异常的障碍,且有可能直到成年期仍存在慢性心理行为疾病,并指出当前的治疗和干预并不能根治ADHD,而只能部分减轻和缓解该障碍的负面功能[3]。尽管这一障碍不能彻底根治,但众多研究报告和成功案例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障碍仍可能通过积极治疗和干预达到很好的预后效果。目前,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两类),药物治疗的最大优点是效果快且最为有效,但药物使用对儿童的副作用巨大。除了通过药物治疗ADHD外,其他一些非药物治疗和干预方法也被采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下使用频率较高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心理与行为训练、感觉统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以及综合干预等,这些方法各有独特之处,一般要根据具体案例采用恰当的治疗和干预方法。鉴于药物治疗已较为普遍,且药物种类基本定型,本文将就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的其他方法在我国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说明与评析,以供学界参阅。

二、心理与行为训练

1.家庭治疗方法

家庭治疗方法是一种运用多种心理和行为治疗手段对家庭主要成员或家庭整体实施系统干预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是Barkley在1997年首次提出并应用的,其核心是“父母培训八步法”[4]。近年来,绝大多数精神病学理论都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起关键作用,以往研究也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及环境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5]。刘琳等人(2005)通过对ADHD儿童的研究发现,ADHD儿童家庭较正常儿童家庭存在更多问题,儿童存在诸多方面的教养不良,教养不良将有可能加重儿童的多动行为[6]。Corcoran等人(2006)研究也认为,家庭参与对改善ADHD儿童的行为症状和学业问题有较好的效果[7]。

家庭治疗目前主要是以培训家长为主,培训形式主要是通过相关专业人员的现场讲座、观看影片、现场模拟互动、布置作业等。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ADHD的基本知识、掌握积极与儿童沟通的方式、学习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帮助儿童提高学习能力、技能治疗干预中的奖励与惩罚的应用等[8]。目前家庭治疗方法干预ADHD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系统性家长培训,二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性家长培训首先通过相关筛查工具筛选出ADHD儿童,随后对儿童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培训,在事后对家长及儿童进行回访或再次对儿童进行筛查,胡正等(2010)使用系统性家长培训方法对63例ADHD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PSQ评估结果显示家长培训组患儿在家长接受培训后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分显著改善[9],这表明针对ADHD儿童家庭开展系统性家长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由美国研究者Minchin创立,它是基于对家庭动力及其组织的假设而展开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与系统性家长培训不同,结构性家庭治疗要求治疗师与包括ADHD儿童在内的全体家庭成员进行互动,促使ADHD儿童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发生某些变化,从而使ADHD儿童的症状减轻或消失。这一方法的重点是帮助家庭建立家庭互动平台,治疗师通过专业知识帮助包括儿童在内的家庭成员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来改变和重塑子系统,使得家庭成员相互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吴明飞等(2012)对37例ADHD儿童进行结构式家庭治疗发现,结构式家庭治疗能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异常行为,提高其执行功能,但症状消失后部分执行功能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10]。这表明家庭治疗方法尽管对缓解ADHD具有一定效用,但仍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2.团体心理干预和游戏治疗

团体心理干预方法来自团体心理咨询,这是研究者从传统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借鉴而来的。与传统团体辅导类似,每一次辅导都有一个主题并设置若干子目标,用以改善儿童某一具体方面的心理与行为障碍,通过团体的讨论达到自我意识的自我认知、自我改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放松、取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保持身体健康是团体心理治疗干预的最终目的。耿耀国等人(2011)以25名8~12岁男性ADHD儿童为被试,历时两个半月进行了团体心理干预,干预后ADHD儿童的冲动行为、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焦虑情绪等指标比干预前显著改善,明显提高了ADHD儿童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其社会功能[11],表明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与程序。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游戏治疗对ADHD有较好的疗效。目前使用较为频繁的是结构式游戏治疗和沙盘游戏治疗(箱庭疗法)。结构式游戏治疗以发展的角度介入治疗,重点在于协助儿童的发展。其中包括能自主且切合问题地执行任务,经过考虑有计划地进行活动及处理问题,阻断反射行为(如遇到困难时停止片刻)及展现与要求相符的意识行为等[12]。刘敏娜等人(2010)对24例ADHD患者进行了结构式游戏治疗干预,结果表明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13]。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则是在融合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哲学和传统心理治疗的基础之上,由卡尔夫创立的一种通过深层心理来促进人格改变的心理治疗方法。ADHD儿童可以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在盛有细沙的沙盘里建立一个与自我内在状态相对应的沙盘世界,将潜意识心象显现在自我创造的沙盘中。我国研究者的多项研究表明,沙盘游戏可以有效缓解ADHD儿童的心理障碍。在国内,张日等人(2007)[14]、王巧敏等人(2010)[15]都通过沙盘游戏对ADHD儿童进行过治疗,都达到了治疗和缓解的效果。不过,虽然沙盘游戏在治疗ADHD儿童心理障碍上是一种家长和儿童都非常乐意接受的方法,具有广阔运用前景,但该方法目前的评估手段不够完善,且长期疗效如何也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三、感觉统合治疗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integrationtraining,SIT)是一种借助一定的活动和材料对ADHD儿童进行干预和矫治的方法,它主要针对某些感觉统合失调的ADHD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作适当反应,此训练提供前庭(重力与运动)、本体感觉(肌肉与感觉)及触觉等刺激的全身运动,其目的不在于增强运动技能,而是改善大脑处理感觉信息的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感觉统合训练对ADHD儿童症状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在我国,刘金同等人(2002)研究发现,感觉统合训练对缓解ADHD儿童各种症状的效果与药物治疗的效果基本一致[16];唐洪丽等人(2005)[17]以及马学梅等人(2006)[18]的研究结果也都表明,ADHD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后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中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学习能力、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多动得分与训练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张学芳等人(2011)研究也发现,完成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组在疗效、副反应、学习成绩及长期效果方面均有较好疗效[19]。

综合目前的研究来看,感觉统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各项症状,并且研究还表明这一方法不但有非常好的短期疗效,甚至可以与药物治疗效果相等同,而且其长期疗效也比较好,这较之前文所介绍的治疗、干预手段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治疗儿童脑瘫、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孤独症、自闭症等其他心理与行为障碍上广泛使用。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对该方法予以更多积极关注的同时,也不乏质疑之声,部分研究者认为,感觉统合训练适用于多大年龄的儿童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范围;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是在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进行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讲,ADHD是一种在生理障碍基础上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因此治疗、干预的过程应该有专业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参与,但目前的治疗却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此外,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在跨文化背景下能否仍然具有较好的疗效还值得观察。因此,对感觉统合治疗方法应本着辩证的观点来看,既要看到其优势,也要看到它的不足,适时采取其他方法进行弥补。

四、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therapy)是心理行为矫正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主要是把儿童脑内生理机能用现代电子仪器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使儿童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遂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心理行为矫正的目的。作为现代科技与心理咨询的结合体,目前所使用最多的是脑电生物反馈装置,它主要用于收集儿童大脑感觉运动节律信号(SMR),对于ADHD儿童来说,他们的脑电SMR水平较低,脑电反馈治疗就是希望儿童主动调控,自我控制意识,不断主动地将脑电SMR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稳定状态。目前我国很多医疗机构所使用的脑电反馈装置主要还是以VBFB-2000和VBFB-3000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为主,部分机构还使用脑电生物反馈仪(EEG),这些仪器分辨率相对较低,目前的发展趋势将是逐渐推广认知神经心理学目前所广泛使用的ERP脑电仪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方法目前已经证明在儿童焦虑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癫痫等心理行为障碍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近年的研究文献发现,脑电反馈治疗方法在治疗儿童ADHD上也具有较好的疗效,儿童通过多次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选择性地强化或抑制某一频段的脑电波,可以达到有效改善和治疗ADHD各种症状的目的。李全梅(2011)对60例ADHD儿童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发现儿童的综合尺度注意力商数、听觉与视觉警醒商数、听觉与视觉速度商数、视觉注意力集中商数、听觉和视觉注意力商数均有所改善[20]。汤姿英等人(2011)对27例ADHD儿童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发现,ADHD儿童各项IVA-CPT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21]。因此,可以认为运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ADHD效果显著,有效地改善了ADHD儿童的临床症状且没有类似利他林等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与其他治疗相比,治疗周期长和治疗费用高也使得其在推广中存在诸多问题,另外,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使用多少次才能使治疗效果稳定也尚无结论,这都需要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不断探索。

五、综合干预

治疗儿童ADHD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药物治疗,Shaw等人(2009)研究发现药物治疗能对儿童ADHD相关的几个脑区结构、区域活动水平和脑区间功能连接起到正常化作用,经过药物治疗后儿童的ADHD症状可以有效缓解,提高作业成绩,但是,也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抑制儿童生理发育,如抑制身高和体重的发育[22]。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的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也发展迅速,如上述家庭治疗、团体干预和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等,这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优于药物治疗之处在于没有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不会对儿童身心发展带来损害,而且这些方法是家长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大多数都有较好的操作性。不过,这些方法的短期疗效都远不如药物治疗,且长期预后效果也存在质疑。因此,如何既能保证治疗效果显著,又不对儿童带来身心损害,成为当下治疗ADHD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各种方法的优劣,目前很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更倾向于使用综合干预的治疗方法。综合干预是综合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治疗手段,该方法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药物治疗克服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在此基础上实施一系列非药物治疗如家庭治疗、团体和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等方法进行干预训练,最终达到改善ADHD儿童情绪、社会技能、学习成绩等相关的附属症状的目的。有研究者建议,在使用这一综合干预方法之前,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功能缺陷选择综合干预的模式,Wells等(2000)研究认为,当ADHD儿童同时伴有对立违抗障碍(ODD)、品行障碍(CD)或焦虑时,可以用药物治疗来控制其注意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核心症状,用相应的心理干预来改进其伴随障碍或社会功能[23]。我国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使用综合干预方法,赵文君等人(2009)对72例ADHD儿童进行了药物治疗结合家庭治疗、学校干预、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干预,发现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24]。李晶莹(2010)对90例ADHD儿童进行了药物治疗联合生物反馈、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干预,结果发现儿童学习成绩、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瑞文智商(IQ)、记忆商(WMS)、知觉组织因子商(PoIQ)、记忆/注意力因子商(M/CIQ)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追踪研究还发现综合干预对ADHD的长期疗效较好[25]。综合干预方法虽然在大多数临床研究都有较好的效果,但DuPaul等(2006)[26]和Hinshaw(2007)[27]进行的研究却发现,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ADHD儿童的社会技能、学校成绩以及一些破坏,但对核心症状的改善不明显。可见,综合干预的使用,要根据儿童不同的主导症状进行综合干预模式的具体制定。

六、小结

通过对我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理治疗干预的主要方法(家庭治疗、团体干预和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综合干预)及研究进展的简要介绍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都对儿童ADHD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以至于在治疗实践中依然存在质疑。诚然,对儿童ADHD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种适合的方法对治疗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但不容置疑的是研究者的自身素质、基本技能、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总而言之,我国ADHD儿童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加强。一是应注重短期治疗后的预后回访,有些治疗方法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却很难确定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相对优势和长期效果。二是应注重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及年龄等的差异比较研究,国内绝大多数研究都没有进行这样的区分和比较研究,某一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效果上是否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都需要明确界定。三是应注重文化差异给治疗效果带来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能否接受一种普适性的治疗方法也应加以比较和区分。尽管存在不足,但目前我国在治疗儿童ADHD的效果上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后在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若能更多考虑以上因素,该治疗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注:本文为通辽市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市校合作项目“通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研究”(SXYB2012132)研究成果。

[1]卢游,杨凡,毛萌.不同治疗方法对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疗效的循证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8(8):744-747.

[2]盖笑松,兰公瑞,刘希平.国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效果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08,40(11):1190-1196.

[3]金星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12-114.

[4]BarkleyRA.Defiantchildren:Aclinicians'manualforassessmentandparenttraining[M].NewYork:GuilfordPress,1997:1-14.

[5]王曦影,胡赤怡.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14-225.

[6]刘琳,曾昭祥,岳淑英.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气质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1):3-5.

[7]CorcoranJ,DattaloP.ParentinvolvementintreatmentforADHD:Ameta-analysisofthepublishedstudies[J].ResSocialWorkPractice,2006,16(6):561-570.

[8]王玉琴,张微.儿童注意多动障碍心理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82-384.

[9]胡正,谢玲,毛春婷,宋彩云.系统性家长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效果评估与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9-11.

[10]吴明飞,蒋巧,李瑞,王芳.结构式家庭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与执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353-1355.

[11]耿耀国,苏林雁,王洪,李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团体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09-411.

[12]刘敏娜,黄钢,章小雷.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908-2909.

[13]刘敏娜,王敏,黄哲,高雪婷.结构式游戏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30-32.

[14]徐洁,张日.箱庭疗法应用于家庭治疗的理论背景与临床实践[J].心理科学,2007,30(1):151-154.

[15]王巧敏,黄钢,章小雷,何秀玲,丹.沙盘游戏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691-694.

[16]刘金同,郭传琴,瞿静.感觉统合训练与匹莫林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4):227-230.

[17]唐洪丽,王晨虎,李海浪.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行为与智力问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2005,33(6):379-382.

[18]马学梅,赵亚茹,赵云静.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视觉和听觉持续性注意力的比较[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8(2):46-49.

[19]张学芳,王德民,曹延奎,王允高,曹延福,胡颖.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干预的临床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79-680.

[20]李全梅.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673-3674.

[21]汤姿英,陆新容,刘海润,龚梅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首次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1):67-69.

[22]冯刚毅,朱祖德,段懿行,张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机制及干预[J].心理科学,2011,34(4):931-938.

[23]WellsKC,PelhamWE,KotkinRA,etal.PsychosocialtreatmentstrategiesintheMTAstudy:Rationale,methods,andcriticalissuesindesignandimplementation[J].AbnormChildPsychol,2000,28(6):483-505.

[24]赵文君,杨静,沈越美,高世泉,马力.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16):2079-2078.

[25]李晶莹.综合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长期疗效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0,23(2):88-90.

[26]DuPaulGJ,WhiteGP.ADHD:Behavioral,educational,andmedicationinterventions[J].EducatDigest,2006,71(7):57-60.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反馈;考试焦虑;医学生

生物反馈疗法作为一种新的行为疗法,是利用各种技术,以视觉、听觉的形式显示体内某些生理活动,并通过指导和自我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并促进其机能恢复的目的。考试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反应,过度的考试焦虑不但影响学业成绩,还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基于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生物反馈疗法运用于考试焦虑的治疗,旨在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干预学生考试焦虑的临床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6年11月~12月某医学院校529名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248人,女281人;年龄19a~22a。

1.2方法

1.2.1考试焦虑评定

采用王才康2001年对IrwinG.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的中文修订版[1]对入组对象进行测试。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共37个项目,涉及个体对考试的态度、个体在考试前后种种感受及身体紧张等。<12分表示考试焦虑处于较低水平;12~20分属于中等程度;>20分表示考试焦虑处于较高水平。

1.2.2分组干预

以TAS评分≥12分为评价标准,本组对象中≥12分的学生260名,随机抽取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名。实验组男18名,女22名;对照组男17名,女23名。实验组应用VBFB3000生物反馈诊疗系统的焦虑治疗程序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12次,30min·次-1,2次·w-1。干预治疗前后采用TAS进行测评分析。

1.2.3生物反馈疗法

焦虑治疗程序是南京伟思公司从国外引进的VBFB3000生物反馈诊疗系统的默认组成程序之一,包括一系列模块化的子干预程序,治疗者可以自由从中选择若干子干预程序组成一个系列疗程。子干预程序一般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以“保龄球”子程序为例,当被试通过放松训练,使自己的脑电、皮肤电阻等指标值小于某一标准值的时候,保龄球自动运动,当其中某一指标超过标准值的时候,球就会停止,直到被试不断让保龄球运动程序自动进行至完成整个过程时,此子干预程序即成功完成。本实验中选择了“保龄球”、“温度计”、“射击”等几个子干预程序构成一个系列疗程。

1.2.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考试焦虑发生率526名调查对象中,TAS评分12~20分者224名,>20分者36名,即在考试中有不适感的同学共260名,考试焦虑发生率为49.43%。

2.2生物反馈诊疗干预前后两组学生TAS评分比较,见表1。表1两组学生实验前后焦虑得分比较(略)注:与实验组比较?P<0.01。

表1显示,干预6w末实验组男女生焦虑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干预6w末实验组T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但平均焦虑水平仍然>12分;干预前两组TAS评分女生均高于男生,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干预6w末两组男女学生T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心理学家曼德勒曾经指出,考试焦虑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2]。考试焦虑表现为个体对考试情景产生的以担心、紧张和忧虑为基本特征的复杂的情绪反应,可产生头晕、心慌、失眠、尿频等躯体症状,以至影响个体正常能力的发挥[3]。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焦虑发作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对可怕情境的条件反应。人类出现焦虑反应也是由于错误的学习形成的一种适应不良条件的反应。因此,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来消除这种适应不良的情绪反应[4]。考试焦虑的产生,往往需要经过如下过程:考试情景的出现?个体对考试情景的认知评估?不同程度的心理、生理反应的出现,如肌肉紧张、胆怯、自我否定等?认知重估?强烈的焦虑反应和逃避行为。本研究显示,医学院校二年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且女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此结果与杨润涛等[5]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为:(1)女生自身的情绪稳定性较差,易受环境的影响,考试为应激情景,容易引起情绪波动;(2)社会角色期待理论认为社会对女生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挫折情境下更易引起焦虑等负性情绪反应;(3)女生对考试结果看得更重要、更在意,也容易引起焦虑。生物反馈治疗作为一种新的行为治疗方法,是在仪器的帮助下将人体内部极其微弱的、通常不能觉察的生理活动及生物电活动的信息加以放大,成为可见的波形和可听到的声音在仪器上显示出来,个体借助于视觉、听觉器官通过反馈信息了解自身变化,并根据变化逐渐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纠正这些活动的过程[6]。从本质上说,是通过让被试学习控制生理反应,来达到控制心理反应的目的。其出发点在于让被试利用各内脏机能信息的反馈学会控制某些生理反应。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焦虑障碍的原理在于通过训练降低唤醒水平。最常用的生物反馈方法包括肌电反馈减轻肌肉紧张度、皮温反馈减轻血管紧张度、脑电反馈减轻精神紧张。Moore研究发现,当个体沉思时,会有一种高波幅的α脑电波活动,同时,个体会有一种深度的精神和躯体放松状态[7]。因此,脑电生物反馈的目的在于增加焦虑患者的α脑电波活动。从操作层面来讲,焦虑可引起肌肉的过度紧张,从而使得肌电水平过高,但机体对这一生理变化并不能意识到,只有通过肌电生物反馈仪的信息反馈让机体了解这一变化,并主动进行放松训练(心理调节),使肌电水平下降,全身肌肉放松,焦虑水平也就下降了。本研究显示,生物反馈治疗干预6w末实验组男女生焦虑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提示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降低被试的焦虑水平。同时还发现,干预后实验组的焦虑水平虽然有显著下降,但是仍未达到常态水平之内。这可能是因为考试焦虑属于应激性的焦虑,其产生过程一方面与外界应激事件所带来的压力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在外界压力源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要让焦虑水平保持在常态以内是困难的;另一方面,考试焦虑的产生与个体对应激性事件的非理性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在非理性认知没有调整的情况下,焦虑水平是很难保持在常态水平以内的。这表明如果能够配合认知疗法,改变不合理信念,干预效果应该会更好。总之,生物反馈疗法通过肌电反馈、皮温反馈、皮电反馈及脑电反馈等,能有效降低考试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延平,姚树桥,朱熊兆,等.生物反馈的临床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5~297

[2]郑希付.高中生元担忧与考试焦虑[J].心理科学,2004,27(2):367

[3]阮鹏.考试焦虑与临床治疗[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60

[4]郑延平,姚树桥,朱熊兆,等.生物反馈的临床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

[5]杨润涛,郑希付,高永清.医学生考试焦虑及其应对特点[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500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心理疏导;生物反馈;腹式呼吸

EffectofBehaviorTherapyonTreatingChronicUrticaria.ZhangLijun,HanTongshi,WanJing.DermatologydepartmentofHospitalAttachedtoAviationMedicineResearchCenterofAirForce,Beijing100089,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fectofbehaviortherapyontreatingchronicurticaria.MethodsBiofeedbackandabdominalbreathingtrainingwereadoptedtotreat56chronicurticariapatients.Results1monthaftertreatment,among43cases,whoweretreatedwithbiofeedback,therewere10caseshavingbeencured,16caseshavingsignificanteffect,14caseshavingsomeeffect,and3caseshavinglittleeffect.Whileamong13casestreatedwithAbdominalbreathingtraining,therewere3caseshavingbeencured,6caseshavingobviouseffect,2caseshavingsomeeffect,andremain2caseshavinglittleeffect.ConclusionBehaviortherapyisakindofeffectivemethodintreatingchronicurticaria.

【Keywords】Chronicurticaria;Psychotherapy;Biofeedback;Abdominalbreathingtraining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临床上约有75%~90%的患者常常找不到明确的过敏物质[1]。随着心理、社会应激源增多,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由于其反复发作,瘙痒明显,患者长期服用抗组胺药物,时好时坏,还容易产生嗜睡、头昏等副作用,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近几年我们采用心理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心理谈话、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疗法及腹式呼吸治疗的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17~72岁,平均34.5岁;病程5月~31年,平均5.4年。大多数患者长期服用过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啶等抗组胺药物,14例间断服用中药治疗,停药后仍有复发。

1.2治疗方法

1.2.1心理疏导在每位患者接受行为治疗之前,尽量与他们进行1次心理谈话,仔细帮助他们分析病情,包括诱发及加重因素、发病规律;对有些患者反复发作而误以为血液里“有毒”而产生恐慌心理的患者,应纠正其错误认识,消除思想顾虑。最后介绍生物反馈或腹式呼吸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疾病转归的意义,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及行为治疗的认知水平,以利更好的配合。

1.2.2生物反馈治疗采用银屑病基金会与航空医学研究所共同研制生产的M-1型肌电型生物反馈仪,对4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患者取坐位,传感器置于前臂肌。反馈形式为仪器版面上的16个绿色信号灯,药求患者在训练过程中保持大脑安静,全身肌肉尽量放松。当患者肌肉放松时,信号灯会向数值低的方向移动。一般以放松至2~5μv为目标值。每日1次,每次30min。在医院生物反馈室学会训练之后,患者可携带小型仪器回家坚持每日1次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1.2.3腹式呼吸训练对13例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训练方法是让患者采取平卧位或坐位,调动腹部及隔肌进行深呼吸,吸足气稍事停顿后再慢慢呼出来。以吸气3~4秒、呼气6~7秒为宜。训练期间患者不服用任何抗过敏、抗组胺药物。判愈标准:治疗1个月评判疗效。无瘙痒,新起风团减少90%为痊愈;轻度瘙痒,新起风团减少90%~60%为显效;中度瘙痒,新起风团减少20%~60%为有效;重度瘙痒,新起风团减少20%以下为无效。

2结果经过训练2周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训练1月后,43例接受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患者中,痊愈10例(23.2%);显效16例(37.2%);有效14例(32.6%);无效3例(7%);13例接受腹式呼吸训练的患者中,痊愈3例(23%);显效6例(46%);有效2例(15%);无效2例(15.4%)。随结访果:临床痊愈的患者经随访,治疗至今最长15年;最短6月者无1例复发。典型病例:①刘某,女,26岁,护士。令她苦恼的是,自记事起就几乎每天全身反复起红色风团,伴明显瘙痒,遇寒冷天气尤其敏感。需长期服用抗组胺药才能控制。自发病20多年来,皮损反复发作,使她异常苦恼决心摆脱药物。1991年进行生物反馈训练,训练期间不服药,训练1个月后,每日起少量皮损,痒感也明显减轻。坚持2个月训练之后,皮损再不出现了。随访15年至今,皮损未再反复出现;②李某,男,32岁,为空军某飞行大队飞行员,半年前刚从外地调至北京。到京后,换了飞行机种,加上新环境中人事纠葛不太适应,1个月后,每天全身皮肤瘙痒,起皮疹,部队卫生所诊断为荨麻疹,给予扑尔敏等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于是又到就近的地方医院治疗,反复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口服治疗,但2月过去了,皮损仍然未见好转,并且在飞行过程中常感眩晕、恶心,对飞行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来院要求住院治疗。患者住院后,我们进行详细的问诊,帮助其分析发病因素可能与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产生的精神紧张有关,共同认为为保障今后的飞行安全,必须彻底摆脱抗过敏药物。于是教会他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的方法。患者在充分理解治疗意义的基础上,注重调节内心平衡,每日认真训练,终于战胜了缠绕他数月的荨麻疹。回部队后,曾3次来电话向医生汇报病情转愈情况。至今半年过去了,一直未复发。

3讨论

荨麻疹虽属过敏性疾病,但与紧张、焦虑、烦闷等心理因素的关系较密切,是一种心身性皮肤病[2]。特别是慢性反复发作时,尤为明显。生物反馈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实现对骨骼肌肉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以及腺体分泌系统活动的改造,是一种行为疗法。反馈仪器把内脏行为结果以视觉或听觉可以接受的方式加以显示,及时地作用于人的大脑,人们就可以通过主观努力,从改变这些器官活动入手,改变器官的行为反应,以使功能恢复正常[3]。我们自1990年以来,在探索采用生物反馈的方法治疗银屑病的同时,围绕银屑病治疗进行了一些机理方面的探讨[4]。同时,也开展了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工作。慢性荨麻疹患者,因症状反复发作,瘙痒明显,药物治疗常常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有些患者是因心情紧张或烦恼等特殊事件诱发,还有些患者在症状反复发作、反复就医,不间断地服药过程中产生了焦虑、烦恼情绪,更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这样的情形下,往往采用心理谈话,解除患者的顾虑,再根据情况采用生物反馈或放松训练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腹式呼吸是一种慢而深的呼吸训练方法,我们在2002年开始,对腹式呼吸的放松效果和治疗银屑病的效果方面进行了探讨,发现腹式呼吸训练对于人体的自主神经有良好的调节作用[5]。并且能缓解银屑病的症状。在治疗荨麻疹时我们对其中13例患者进行训练,取得良好效果,这项工作还需扩大治疗量。由于不依赖仪器,与生物反馈相比,腹式呼吸有更好的操作性。行为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意义在于可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医疗费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物反馈和腹式呼吸治疗有效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反复训练,增强患者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通过改变神经―内分泌―中间介质及免疫介质,从而起到促进康复,预防复发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65-471

[2]BuffetM.Managementofpsychologicfactorinchronicurticaria.Whenandhow?AnnDermatolVenereol,2003May;130specNo1:1S145-59

[3]张苏范,毕希名,周燮生,等.生物反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41

[4]杨雪琴,张高明,张力军.生物反馈治疗银屑病的探讨.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2):94-96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