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例(3篇)
时间:2025-07-26
时间:2025-07-2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合作学习要激励学生“彰显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所以,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迎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特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好小组长,组长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教师也会低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组长一言堂,或者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看似热闹,其实毫无“个性”可言,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低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互学习,但这种互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每个人随时准备发言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的思维、做法进行评价,即“彰显个性”。
案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片断。
师:如果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列式?
生(齐):3÷4。
师:每人还能分到整块数吗?
生(齐):不能。
师:每人分不到一整块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3÷4的商呢?请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圆形纸片和剪刀拿出来,动手分分看。
生1(把纸片拿出来数一数发现有6张):怎么有这么多纸片?我们只需要3张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愣住了。)
生2:可能有不同思路。
生3:我已经有一种分法了,你们听听看。拿出3张纸片代表3块饼,每次就分一块饼(边说边用剪刀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以得到1/4块,这样分三次,每人就一共得到3/4块,也就是3÷4=3/4(块)。
生(大多数成员):有道理!有道理!
生4: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出另外一种简单的分法。只要把3块饼放在一起分一次就行了(说着就把3张纸片重叠放在一起,用剪刀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分得1份,摆开来就是3/4块。
生:这种方法好,很快捷。
……
(小组学习汇报,该小组推选生4汇报。)
生4:我们组看到老师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张纸片,我们就思考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同学是把3块饼一块一块都平均分成4份,然后得到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我受他的启发,把3块饼放在一起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也得到了3/4块。我们组的同学都认为我的方法比较简单。
师:你们这个小组真爱动脑筋,个个都是好样的。
案例分析:这个合作小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序的、积极的、愉快的,人人都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的那个学生还能简明扼要地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汇报,再加上教师的简短评价,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并激发学生将各自独特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彰显个性”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要力求“内省外思”
“完美”是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有的教师却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堂数学课只要能很“顺当”、学生“全明白了”就是“完美”的。其实,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外思”可体现在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但一节课的结尾常常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探索与实践的“温床”。在练习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层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回忆、联想、再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去再思考、再创造。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断。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路线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2.衣服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
3.游戏中的搭配现象。
师:生活中,不光是吃早餐、走路、穿衣服有搭配问题,我们平时玩的游戏也有搭配的问题。
师: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吧?玩这个游戏我们关注的都是输赢问题,现在我们如果从搭配的角度去看,两个人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共有多少种搭配情况呢?
生:6种。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在纸上画一画吗?看看谁画得简单、明了、快捷。
生1:9种,不是6种。
生2,不错,是9种。
……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解题思路;应用意识;问题解决能力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实质上是综合、抽象、概括、判断等一毓复杂的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在解决教学应用题中要根据应用题逻辑性强、综合性高以及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来教给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强化思维训练,发展思维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突破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指人们由于过去的知识经验而形成的对某一事物的固定思维。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规从旧有的知识出发毫不费力的解决问题,但也可以使人产生错觉,妨碍思维创造性的发挥。而思维的创新属于思维的高级形式,这种思维在当前小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中也应力图有所体现。语言是思维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和结果,从想到说这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飞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扎实掌握数量关系,认真审题,克服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消极的影响。如,在教学工程应用题时,学生往往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固执的认识“工作效率一定是几分之几来表示”。而遇到如“一项工程时,由于心理和思维的定势消极影响往往不假思索的列出式子计算。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学生从表象出发形成错误的思维和心理定势,而出现错误解题的情况。又如,在求半圆的周长是,学生就会误解为求“圆周长的一半”,等等。
二、利用教具、线段图直观演示,简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有些应用题在情节叙述中,条件叙述较为婉转含蓄,就会造成一种掩盖本质的假象,使非本质的信号对大脑皮层刺激过强,容易给学生产生错觉,以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如,在讲解一道练习中“生产一批服装,第一天做了五分之二,第二天做的比第一天少50个,第三天做200个刚好完成任务。这批服装共有几件?”学生难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比较量和分率。那怎么办呢?我当时就想通过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加深题意理解。让学生跟着老师画出线段图后,清楚地看出:(200-50)个所对应的分率,从而得出列式。
又如,利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先通过手指的间隔,再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学生讨论可能得出100÷5=20(棵)。此时教师要有效的导,因为老师的关键话语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师:“这里共有20个间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会根据刚才手指间的间隔,想到20个间隔,应栽21棵树。课堂的生成,就会在灵动的瞬间出现。我们教师要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有效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利用教具、图表直观演示,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直观认识了各个已知条件后,再叙述数量关系式。使学生通过利用教具、线段图直观演示,这样学生就比较好理解题意,得从而到解题的方法。
三、精心设计分层练习,逐渐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适当增加梯度,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巧,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和学生的解题能力。向学生提供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情景(呈现数学问题)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情景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各个方面(审题)用多种办法解决数学问题(解题)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及检验。据此可以逐步建立起“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在应用题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应让学生广泛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种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与分析水平,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分析的学习方式外,还应大力提倡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解应用题,使学生逐步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知识策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当学生学了“工程问题”后,先出现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熟练以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题目:(1)一项工程,甲独做20天完成,乙独做30天完成,两人合做,完成这项工程的一半需要几天?(2)一项工程.甲独做20天完成,乙独做30天完成。如果甲先做5天后,乙也来参加,还要几天完成?(3)一项工程,甲乙合做12天完成.如果甲独做20天完成,乙独做几天完成?(4)一项工程.甲乙合做12天完成,甲独做20天完成,现先由两人合做4天后.剩下的由乙单独做,还要几天才能完成?又如,我在上学期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后面的应用题后,我设计的练习题依次是:买4枝钢笔多少钱?”再出示“一枝钢笔4.2元,王老师带了20元钱买4枝钢笔,应找回多少钱?”最后出示“一枝钢笔4.2元,王老师带20元钱买5枝钢笔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样由易到难地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学生经过练习.不但巩固了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的解题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合作学习要激励学生“彰显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所以,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迎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特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好小组长,组长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教师也会低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组长一言堂,或者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看似热闹,其实毫无“个性”可言,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低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互助性学习,但这种互助性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每个人随时准备发言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的思维、做法进行评价,即“彰显个性”。
案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片断。
师:如果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列式?
生(齐):3÷4。
师:每人还能分到整块数吗?
生(齐):不能。
师:每人分不到一整块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3÷4的商呢?请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圆形纸片和剪刀拿出来,动手分分看。
生1(把纸片拿出来数一数发现有6张):怎么有这么多纸片?我们只需要3张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愣住了。)
生2:可能有不同思路。
生3:我已经有一种分法了,你们听听看。拿出3张纸片代表3块饼,每次就分一块饼(边说边用剪刀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以得到1/4块,这样分三次,每人就一共得到3/4块,也就是3÷4=3/4(块)。
生(大多数成员):有道理!有道理!
生4: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出另外一种简单的分法。只要把3块饼放在一起分一次就行了(说着就把3张纸片重叠放在一起,用剪刀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分得1份,摆开来就是3/4块。
生:这种方法好,很快捷。
……
(小组学习汇报,该小组推选生4汇报。)
生4:我们组看到老师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张纸片,我们就思考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同学是把3块饼一块一块都平均分成4份,然后得到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我受他的启发,把3块饼放在一起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也得到了3/4块。我们组的同学都认为我的方法比较简单。
师:你们这个小组真爱动脑筋,个个都是好样的。
案例分析:这个合作小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序的、积极的、愉快的,人人都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的那个学生还能简明扼要地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汇报,再加上教师的简短评价,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并激发学生将各自独特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彰显个性”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要力求“内省外思”
“完美”是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有的教师却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堂数学课只要能很“顺当”、学生“全明白了”就是“完美”的。其实,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外思”可体现在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但一节课的结尾常常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探索与实践的“温床”。在练习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层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回忆、联想、再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去再思考、再创造。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断。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路线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2.衣服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
3.游戏中的搭配现象。
师:生活中,不光是吃早餐、走路、穿衣服有搭配问题,我们平时玩的游戏也有搭配的问题。
师: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吧?玩这个游戏我们关注的都是输赢问题,现在我们如果从搭配的角度去看,两个人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共有多少种搭配情况呢?
生:6种。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在纸上画一画吗?看看谁画得简单、明了、快捷。
生1:9种,不是6种。
生2,不错,是9种。
……
上一篇:广播电视意识形态(6篇)
下一篇: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