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6篇)
时间:2025-07-26
时间:2025-07-26
论文摘要介绍了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施药技术,同时阐述了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杆蝇、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钻心虫等几种水稻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特点、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以供种植户参考。
水稻是沭阳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们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1施药技术
1.1对症下药,药、水配比适宜,选用新型施药工具
首先认真查虫诊病,辨明主要为害的是虫还是病,再辨别其种类。对未能认准的疑难病虫,应及时找当地的农技人员现场确诊;或在田间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样株,带泥用塑料袋包好根部,送到当地农技部门请农技人员确诊,并指导对症下药。在使用乳油剂或水剂农药时,可用塑料瓶做成一个带把的小量筒,并准备一个能盛20~25kg水的桶,配药时先按每公顷用药量用小量筒量药倒入桶内,再按要求的稀释倍数加水搅均使用。为确保稻田施药均匀,可选用由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研制的新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该产品操作灵活、方便,不易渗漏。一般喷施的药液(指经水稀释后的药液)应在525kg/hm2以上。
1.2实行“后退”喷药
施药时,将习惯的“前进”喷雾改为“后退”喷施操作,保持行走的幅度有一定距离。经实践证明,“后退”喷药较习惯的“前进”喷药操作有以下好处:①因缓慢后退,有利喷足药量;②不致因行走而人为碰落过道两旁稻苗上的药液,提高防治效果;③药液不易沾染衣服,有利于人体健康。在田间施药时,应保持一定的行走幅度,不应无规律地行走。根据水稻的一般密植规格,每次下田左右摆动喷雾的幅度以8~10行稻丛为宜,以防止行走过窄,造成药液浪费和分布不均;而行走过宽又会降低防治效果。
1.3施药时保持深水层
施药田块不宜串灌、漫灌,凡过水丘田块应在施药前加开排灌沟。施药时,田间应保持3~5cm深水层。
2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2.1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2.1.1发病特点。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2.1.2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2.2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2.2.1发病特点。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2.2.2防治方法。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2.3稻杆蝇
2.3.1危害症状。幼虫乳白色,钻入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2.3.2防治方法。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2.4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叫裹叶虫,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和两广南部稻区迁入我县。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4.1危害症状。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2.4.2防治方法。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兼治钻心虫)、杀虫单等防治。
2.5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我县稻田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及褐飞虱。2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为害。
2.5.1危害症状。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危害严重时,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2.5.2防治方法。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有虫量50头/百丛以上时开始用药,效果好的药剂为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2.6钻心虫
钻心虫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目前,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水稻已成为主要的几种作物之一。然而,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水稻病虫害已经成为阻碍其继续种植的重要原因,导致水稻产量下降。所以,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防治水稻病虫害已成为当今农业的重要话题。“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农作物防虫害一贯执行的原则,为了防治水稻病虫害,必须采取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地的方法,通过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具体细节如下:
一、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就是利用科学的药剂防治来解决病虫危害。化学防治最典型特征在于其直接性,能够非常迅速和有效的遏制病害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应用范围。目前,所使用的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时,多以直接喷洒农药为主,虽然这种做法能解决水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害,但却不能从根本上防治虫病害的发生。采用该措施的方式不仅导致水稻病虫害进一步的扩散,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在采用直接化学防治应结合合理的规划,通过科学方式进行防治。
1.适时、合理的下药、施药
药物的药效是决定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基础,只有采用最合适的化学药物才能保证水稻病虫害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区调查,结合地区特点合理的使用药物。
2.选择农药
农药对于水稻病虫害有防治作用,但对于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采用生物药物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并且取得良好的药物效果,在植物内的药物残留量能够符合使用标准,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水稻食品。选择农药要避免采取高毒的药物,防治对水稻粮食的污染。
3.在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要注意科学施药
3.1在施药时要选用新型的低容量的农药喷雾器。
3.2在施药时要对农药进行合理的混和、配用,切忌不能只选择受害重的一种药物使用。
3.3在施药前要确保水量的充足,以确保农药药液搅拌均匀。
3.4在对水稻施药时一定要对准位置进行施药。
3.5在施药时,为了保证农药的防治效果,要对稻田的水进行补充,尽量使稻田的水保持在一寸深的水层一周左右。
4.注意保护天敌
天敌是水稻病虫害防治最生态环保的因素,合理发挥天敌作用能够有效的发挥生物防治功能,进行水稻病虫害最有效防治。
二、农业防治措施
1.严格加强植物检疫,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
植物检疫要必须从制种基地抓起,从根本上防治水稻病虫害,使引种符合病虫防治法规。首先,无病田能够提供良好的育种环境,所以必须严格的把控无病田病疫防治工作;第二,由于制种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工序,可能在疏忽的环节导致引入病害源,必须做好每一环节的检测过程,从而在每一环节上防治病害的发生;最后,病区必须防控引种,防止病区育种。采取以上措施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引种的病害。
2.选用多抗优质品种,提高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
水稻品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产量,而且要具备抗病性。如粳稻选用徐稻3号、4号,镇稻8号等抗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品种;籼稻选用Ⅱ优084、Ⅱ优42等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品种。
3.清除田间杂草,有效控制病虫源
对于水稻收获后,必须展开田间杂草清除工作,防止在收获后的水稻田有杂草存在;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稻草的处理,推广将稻草作为生态肥料的做法;水稻播种后不用稻草覆盖,可减少恶苗病的发生;在麦子收割后清除田间杂草,在水稻移栽前整地后捞出田间麦茬,减少纹枯病菌源;加强防治麦田及沟渠、路以及田埂边杂草上的灰飞虱、蚜虫和叶蝉,压低病虫基数。
4.改进栽培方法,切断病虫害传播途径
水稻生产采取预留稻麦两茬间隙,缩减双套种植面积。在施肥过程中,结合磷钾肥和有机肥,根据土壤情况进行施用氮肥;种植密度应符合水稻的种植要求,严格把握总茎蘖的数量;采取合理的灌溉方式,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保证植株的生长能力。并且,需要严格把控种植密度,氮肥的施用比例和灌溉方式,避免采取不合理的栽培技术,从而提供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基本环境,防止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等大发生。此外,要采取轮番种植的方法,避免一块的土地连续种植水稻。
5.集中连片种植,利于专业化统一防治
集中连片育秧应作为主要的育秧方式进行推广,减少和避免水插花种植,从而在育秧阶段防止病害的发生。对于灰飞虱经常迁飞的特性,必须采取大面积的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田间发现条纹叶枯病病株,采取拔除并喷涂农药的方式来进行治理。并且,进行统一的种植能够专业化的防治,有利于大面积进行集中管理。
三、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主要是采用物理因素和机械装置进行防治,采用不损害水稻生长的方式进行防治病虫害,其具体办法如下:
1.虫害防治
进行人工防治能够减少虫害影响,将受损的植株尽早去除。
2.病害防治
严格筛选种源,对于要种植的水稻种进行拌药,减少植株成长个过程中的虫害接触场合。
四、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当今所应有最有前景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主要借助于微生物或生物的生长、依靠天敌之间的生物繁殖规律,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的目的。生物防治必须进行种田的病害分析,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该方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从长远角度看可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具体防治措施如下:(1)害虫天敌能够有效控制水稻病虫,例如,寄生蜂、农田蜘蛛。(2)两栖动物是稻田中关键的害虫天敌,例如蟾蜍能够对于水稻田各种蚜虫和瓢虫进行控制。(3)微生物技术能够发挥病菌作用,进行水稻病害治疗,如应用井岗霉素来治理水稻纹枯病。
五、结语
进行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目前水稻种植的热点问题,采取合理措施将病虫害防治效果发挥到最大,从而将水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还能提高水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立平,何宏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09,(05).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230013
1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现状
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探明了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等一些重大虫害的发病因子,并总结出了防治策略。
农业科技研究员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了高产、耐旱、耐病虫害的水稻品种,使得水稻产量飙升。
针对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等一些重大疾病利用先进的测报技术、GIS等研究出了疾病预警系统,报警系统的平均准确率在80%左右,能够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预警,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状态[2]。
明确了引起水稻病虫害的主要病原,并且总结出稻瘟病、稻飞虱、白叶枯病以及青枯病等病虫害在旱秧的危害要比水秧种植高出2~3倍。
研究出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方法:主要以用防虫、防病剂浸泡种子以及喷洒药剂为主,辅之以土壤处理、避开虫害高峰期等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研制出了专门的药剂,效果非常显著。比如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生物药剂“B916”,它的效果可以达到65%~87%[3]。
2病虫害防治相关措施
2.1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等主要病害的防治
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措施。选择适合种植的抗病品种,比如旱种时可以选用临稻5号;要对稻田中的病稻草及时清理,彻底消灭菌源;加强施肥,提升稻苗的营养,增强抗病性;还可以适当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在稻瘟病、稻曲病发病严重的时期,可以喷洒稻瘟康或三环唑稀释液,不同的发病阶段喷洒的量和频率不同。
纹枯病的防治措施。要积极打捞菌核;加强平时的栽培管理,注意施肥;注意选用优良的水稻品种;由于纹枯病和水稻群体大小密切相关;喷洒抗病药剂进行防治。
白叶枯病的防治措施。可以对水稻品种进行处理;选用抗病型品种;借助药剂进行防治;进行治虫来控制病害。
细条病的防治措施。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从时间上避开病害的多发期;推迟单晚的成熟期;提倡配方施肥,加强栽培管理,培育无病壮秧。
2.2播种前期的农业防治技术
在前茬收获后一定要进行灭茬,清除田地里面的杂草,减少田地里面菌种的数量。
对种植水稻的田地进行实地考察,分清等级,选用不同品种的水稻种进行播种以便更好的适应田地的土壤质量,对那种容易发生病虫害的田地,要选用抗病的水稻品种。
选择合适的时间对水稻进行适量播种。对于水稻纹枯病多发的田块,要适当的延后水稻的播种时间,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病的发病率;对水稻的播种量要进行严格把控,控制水稻秧田的密度,创造不利于病虫生长的田间生态环境。
2.3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在播种时期,主要是出现病害,在这个时期农户主要以预防为主,可以通过播种前在水稻种子里面掺入一定量的化学药剂。
2.4水稻返青拔节阶段
在这个阶段,水稻比较容易发生的虫害是稻飞虱、螟虫,所以要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工作。
2.5水稻灌浆期
水稻的灌浆期是在整个水稻的生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很多病害在这个时期也是多发的,此阶段水稻的病害主要是稻瘟病、稻曲病、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等。这个时期的这些病害主要是预防为主,即在水稻的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没有发病的时候就要进行预防,用药剂喷洒2~3次以期达到最好预防的效果,在这个时期一定不能让稻瘟病发生。
3结语
我国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找出了引起水稻病虫害的主要病原,并且针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实现我国水稻种植的高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时,一定要选择好病虫害防治的时期,还要选择恰当的防治措施,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青.泰州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及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与治理[D].扬州大学,2014.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03300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选择我国某些农作物种植示范园区为研究地点,分别采用针对性的病虫害绿色防护技术来进行农作物种植试验,具体包括稻田养鸭技术、性诱剂防治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生物导弹”以及生物农药技术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等,然后对相应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2方法
1.2.1稻田养鸭技术
顾名思义,稻田养鸭技术就是在种植稻田的区域内放养鸭子,借助鸭子来觅食稻田内的各种昆虫、杂草,同时也可以借助鸭子的走动来减轻水生杂草的生长,刺激水稻根系的生长,尤其适用于螟虫、稻飞虱以及叶蝉等病虫草害为主。该种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内。在本次试验中,在某地的66.7hm2稻田内采用了稻田养鸭技术。从5月份上旬时期开始,在水稻插秧之后的1周时间后,按照10只/667m2的放养密度来放养一些日龄为1~2周的雏鸭。在7月下旬,可以收回鸭子,必要的时候可以添加辅助饲料来加快鸭子的生长,同时需要随着鸭子的生长来逐步减少辅助饲料喂养的次数。待到8月份之后,即可进行田间水稻种植情况检查工作。
1.2.2性诱剂防治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诱杀农作物害虫的雄娥来降低害虫繁殖概率,减少其后代对农作物造成的持续性损害。一方面,针对二化螟的性诱剂防治技术的试验田应用而言,在二化螟处于主害代蛾期间,需要将内置有1个诱芯的诱捕器在每667m2范围内搁置1个,总共搁置20个,病虫害的防控面积可达到1.33hm2。
1.2.3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
在某地的粮油高产示范种植基底中,通过引入40盏太阳能杀虫灯来对试验区域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进行研究。
1.2.4“生物导弹”防治技术
为了诱杀农作物试验区中存在的玉米螟虫害,可以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内安装100个“生物导弹”,以更好地监测玉米螟的实际情况;在玉米的抽雄期间,一代玉米螟为发展高峰期,此时通过采用“生物导弹”防治技术来进行防治。与此同时,除了没有采用“生物导弹”防治技术之外,在另一个同样区域同样面积的试验田中进行种植作业。
1.2.5生物农药技术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
目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中的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主要是采用春雷霉、广苏云金杆菌以及井冈霉素等生物农业防治病虫害技术等也可以具有很强的防治效果;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则是通过监测、筛选和推广那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致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和效果。
2结果
在本次试验中,各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后的防治结果如下:稻田养鸭技术的控草害率可达98.5%,对稻纵卷叶螟与稻飞虱的控虫率分别可达22.8%和25.6%;性诱剂防治技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可达88.3%,而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不是非常理想,30个诱捕器中仅有3个扑捉到害虫,并且每个诱捕器中均仅有1头稻纵卷叶螟;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在设置有太阳能杀虫灯的水稻试验田中,其中的40盏太阳能杀虫灯可以实现对高达59种(7个目)农作物害虫的防治,每667m2范围内的产量达到625kg,这相较于未查杀水稻种植总量的581kg比较大,尤其适用于二化螟、水稻飞虱、金龟子类、大/小猿叶虫和哭楼等病虫害的防治,而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诱杀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该种技术的相应病虫害防治效果非常理想,可以值得在当前的应用中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生物导弹”对于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在投放640枚生物导弹之后,实际的控害面积达到了13.3hm2,在玉米抽雄期间,示范区的受害玉米植株率最高可达31.0%,对照试验区的病株率高达75.1%,防控率可达53.4%,尤其是在玉米的成熟期更为明显;生物农药技术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等也具有很强的防治效果。
3讨论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综合运用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药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技术来实现病虫害防治与生态保护二者的有效平衡,避免因病虫害的防治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有利于显著提升我国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我国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2]。与此同时,绿色防控技术同样具有防控时间长、效果慢等特点,所以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当前我国还缺乏关于绿色防控的标准调查法,尤其是无法进行长期效益的调查和统计,如水稻本身的产量就需要依赖各种科学技术的促进,但是绿色防控试验却具有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但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防治技术,其无法替代化学防治的地位,但是可以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次数。另外,绿色防控技术在现阶段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归属于植保技术,同样需要花费大量的财政投入和推广费用,所以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科研费用[3]。
总之,绿色防控技术种类比较多,涵盖了稻田养鸭技术、性诱剂防治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生物导弹”以及生物农药技术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等,并且不同的病虫害防控技术的防控对象、范围等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技术来进行治理,从而全面确保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值得在农业种植中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哓华,刘春.秀山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J].植物医生,2014,18(2):38-39.
水稻是霍邱县大宗作物,栽培面积大,其产量高低直接决定霍邱县全年农业能否增产。多年来,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水稻二化螟、褐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不断蔓延,其发生面积大、危害广,已成为霍邱县单一季杂交中稻持续增产的一大障碍。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主要病虫发生动态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在潮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叶期较为抗病。水稻分蘖以后,孕穗、抽穗时期,最容易感病与发病。二化螟在霍邱县每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发生3代,但第3代出现时,杂交中稻已扬花灌浆,只能取食杂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产卵始盛期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药为最佳期。1代螟蛾产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蘖盛期。6月上中旬出现大片枯鞘与枯心死苗现象,此时施药效果不理想。因为1代幼虫已钻入茎秆内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趋势。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稻蓟马等;二是分蘖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节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浆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叶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飞虱等,特别是沿
淮地区褐稻飞虱大发生与流行,造成严重的损失。
2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严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轻烤田,1个月后重烤田,则白叶枯病发病轻,一般病指为9.5。未烤田长期深入灌溉的田块则发病重,病指为20.85。同时,推广以基肥为主,增施土杂肥,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以达到肥足而无过多剩余,控制水稻过分旺长,压低病指。要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化防农药的抗性等特点。霍邱县稻田主要天敌种群有蜘蛛、扑食蝽、隐翅甲、瓢虫、草铃等,对二化螟、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打好总体化防战
3.1狠抓秧田防治
秧田防治二化螟、白叶枯病、稻瘟病是治小田保大田措施之一,秧田面积小而集中,治1hm2秧田等于治大田15~20hm2,省工省药防效高。防治秧田白叶枯病和二化螟1代方法是:在秧苗3~4片真叶时,或在移栽前5~7d,5月下旬作为“送嫁药”,秧田用川化-018(叶青双、叶枯宁)2.25kg/hm2,加25%三环唑粉剂1.5kg/hm2加18%杀虫双3k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还可兼治稻蓟马等病虫害。
3.2化学除草与追施返青肥相结合
水稻移栽后返青时,应早施轻施返青肥,以促进有效分蘖。重点开展化学除草,可选用50%丁草胺乳油2250mL/hm2,或50%杀草丹乳油3000mL/hm2,或5.3%丁西颗粒剂7.5~9.0kg/hm2,任选1种除草剂与尿素225~300kg/hm2,混合均匀,成为药肥,撒施秧田,田间保持浅水层5~6d。
3.3孕穗圆秆期施药
水稻进入拔节圆秆期,田间病虫已累积到一定数量,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必须用药防治。进入7月中下旬,水稻抗性机制减弱,病虫混合发生,采用药剂混配,如杀虫双、叶枯宁、井冈霉素混用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和稻纵卷叶螟。施药时间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60%稻金丹900g/hm2+井
[1][2]
冈霉素.kg/hm%叶枯宁.kg/hm%大功臣g/hm,对水kg,进行常规喷雾。施药期田间保持浅水层。
.破口抽穗扬花期施药
这是水稻病虫危害最为敏感的时期,对产量影响最大,用药剂防治格外重要。施药时间在月上中旬,主防纹枯病、稻飞虱,兼治稻曲病、稻粒黑粉病、三化螟代等。用有机磷“”mL/hm%粉锈宁.kg/hm%井冈霉素.kg/hm%扑虱灵g/hm,以泼雾防治为主,亦可采用粗喷雾防治。
.乳熟期之前防治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近几年来,通过开展对南京市江宁区大田作物水稻病虫的测报工作,以及防治措施,调查防治效果,总结出南京市江宁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教育教学
1水稻稻瘟病
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导致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1]。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抗病品种。②科学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晒田。③种子处理。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h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72h,直接催芽,或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h,洗净后催芽。④药剂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时)喷药保护,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药剂选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富士1号1500g/hm2,或40%克瘟散乳油2250~3000g/hm2。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应保证用水750kg/hm2,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
2水稻纹枯病
氮过量、密植、灌水过多均易导致纹枯病严重发生。一般以分蘖盛、末期至抽穗期发病为盛,以抽穗期前后发病更烈,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2]。水稻纹枯病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药剂防治。①栽培防病。以肥水管理为中心,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②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或过迟(抽穗期以后)。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2250mL/hm2或12.5%纹霉清水剂1500~3000mL/hm2,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500mL/h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g/hm2,对水750~1050kg/hm2喷雾。药剂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点防治时期应在孕穗至齐穗期。
3水稻条纹叶枯病
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3]。通常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合成大片,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色或黄白色。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而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早期发病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只在剑叶或叶鞘上有褪绿斑,但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病株分蘖一般减少。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采取治虫防病的综合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切断病毒的传播源。一是把传毒媒介灰飞虱消灭于传病之前。二是要远离麦田、蔬菜田、草荒田等虫源田,及时清除秧田及大田周边杂草,减少灰飞虱寄生。③加强肥水管理。基肥要施好,不施分蘖肥,重施穗肥,水稻生育期注意使用锌、硼、锰等微肥或水稻敏感的元素,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④药剂防治。药剂浸种,提前预防;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稼药”;发现整田发病率在3%以下即要防治。药剂选择:可用10%吡虫啉可湿粉500~1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800~1000倍液浸种,或5%锐劲特种衣剂拌种;“送嫁药”可用10%吡虫啉300g/hm2+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g/hm2防治;大田用10%吡虫啉450~750g/hm2+3.95%病毒必克675g/hm2对水750kg/hm2进行普防。用药时间掌握在2、3代灰飞虱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适期防治。
4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分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螟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白穗。防治方法:用15%雷钻乳油1350mL/hm2,或13.5%钻心炮乳油1350mL/hm2,或13.5%伐克乳油1350mL/hm2,或13.5%决斗乳油750mL/hm2,或10%金佛乳油600mL/hm2,或辛乳油1350mL/hm2对水900kg/hm2喷雾[4]。水稻螟虫防治时期:①二化螟。应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②三化螟。第1次用药在水稻大肚期(破口期前3d)防治,7d之后可再用1次。③稻纵卷叶螟。江宁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条件适宜,发生危害的程度就重。在新的小虫苞出现时施药防治,水量要足,喷雾均匀。
5稻飞虱
俗称“蜢子”,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比较常见的有白背飞虱及褐飞虱。2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危害,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危害,危害严重时,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每百丛有虫量在50头以上即开始用药,采取“压前控后”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①喷雾。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叶蝉散可湿粉3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喷雾,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②泼浇。用10%吡虫啉,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600g/hm2或用40%久效磷乳油750mL/hm2大水泼浇,用水6000kg/hm2。③撒颗粒剂或毒土。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4%叶蝉散颗粒剂30~45kg/hm2撒入稻田;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2250g/hm2,加适量水稀释,拌细土300~375kg/hm2撒施。
6参考文献
[1]蒋春艳,陈淮川.水稻重大病虫害主推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11,114.
[2]陆瑞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171-173.
上一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例(3篇)
下一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