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舞蹈(6篇)

时间:2025-09-21

土家族舞蹈篇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地位显耀。截止目前,仅舞蹈类已拥有部级保护项目24项,省级63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地位显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促进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就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重要性与教育功能而言,云南的本土民族舞蹈进课堂的必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自20世纪中期以来的民间文艺热;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21世纪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热。”民间艺术始终持久不衰,是因为它承载的是文化历史的延续,是祖国的“文化瑰宝”。云南艺术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科教兴舞”的重要职责。本土舞蹈进入课堂,能够使他们掌握民族艺术,培养他们自觉保护、和尊重、传播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意识,“从而激活民族文化活力,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使民族渗透到头脑、精神乃至生命之中”。

二、云南本土舞蹈进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在上世纪80年代在老一辈舞蹈先驱的努力下云南出版了第一批民族舞蹈教材,如《彝族舞蹈》《傣族舞蹈》《傈僳族舞蹈》《白族舞蹈》《花灯舞蹈》等,他们的默默付出为云南本土舞蹈进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如何以本土文化为根进行原有教材的提炼与整理,从而体现当今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教学的需要,云南地区高校会从全国各舞蹈高等专业院校引进优秀的年轻教师,他们基础扎实,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为舞蹈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但是由于没有深入学习过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或许迫于教学压力,教师可以照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但单一化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出来学生也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云南本土舞蹈进课堂的实现路径

(一)重视本土教材建设

1.从传统舞蹈中整理教材

云南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便有一批舞蹈前辈深入民间开始收集素材,创编舞蹈,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本土教材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新时期,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云南还有很多民族的教材值得挖掘,编写本土教材、发扬民族文化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继续不断学习、探索,从传统中提取舞蹈元素,采用科学的现代技术,编写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本土教材。

2.从实践中形成新的教材

新时期,在多元文化的构建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更动与发展。“如芭蕾舞、性格舞、现代舞以前在国外便有现成的教材,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习惯等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改编与创造。唐满城、李正一两位教授从原来古典舞课中身段部分发展形成了一门身韵课,既强化了传统舞蹈风格,又具有创造性的形成了一门独立新课,为古典舞找到了出路。”我们应该根据新的情况,实时而度,取其精华,丰富和发展原来的教材。

(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

云南是节日仪式、宗教活动最多的省份,常常伴有仪式音乐与舞蹈。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会打起鼓唱起起欢乐的歌,吹奏动听的芦笙、葫芦丝,弹起心爱的弦琴。少数民族的音乐不仅旋律动听,词曲也非常文化底蕴与民族特征,与舞蹈的结合不仅能凸显仪式文化氛围也有助于对舞蹈内涵的理解。

鲜艳美丽、色彩丰富的少数民族服装是云南的一到靓丽风景,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是能被文化实践者理解和认识的重要符号。古人也有“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服饰在治国兴邦中的重要作用;五彩斑斓的手工绣品、风格各异的村落建筑、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创世神话、美丽的歌谣故事,都蕴含着各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应该充分借用现在的新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尽自己所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为多元、广泛、充实。

(三)科学培育本土教学人才

云南地处西南边塞,与发达城市存在着不可比拟的区位经济劣势。但是也有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一方面:云南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是本土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基础。另一方面:边区少数民族地方院校,横跨着众多的学科门类,民族历史、民俗信仰、民族文化对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重视本土教师的培养

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活动的主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引导地位,是“指挥棒”,舞蹈教师本人的舞蹈知识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到学生成才的质量。本土舞蹈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觉走向民间,扎根生活,应当意识到,“民间文化的真正主人是民间文化的实践者。”虚心向老艺人求教,不断增强自己的民族文化理论水平,尽量做到“博”而“专”,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透过舞蹈引领学生探究其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内涵。

2.重视本土学生的培养

学生是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和传承的中流砥柱,关系到未来舞蹈发展的方向。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为了保存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有更多的人才为之做出贡献。目前,云南已有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云南民族学院也通过民族学生的招生,尝试民族舞蹈本土化教育之路等,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不懈努力。

土家族舞蹈篇2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渗透;分析

中图分类号:J7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29-02

对于高校来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艺术教育。近年来,在各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中,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了形态训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长久的历史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个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都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个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在不断融合和发展,舞蹈艺术也在这其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高校民族舞蹈课的设置及内容也逐步走向了系统化和规范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形体动态的过程,更是传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肢体动作,更是学习一种非语言文字的特殊人体动态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行提高,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在教学内容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这种文化的丰富性,也较好地保存在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心态和文化样式中。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舞蹈语汇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先进行民族心态和民族样式的渗透。将表现出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动态语汇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充分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语汇进行分解,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加强其训练。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精神风貌,进而让学生们能对不同民族舞的风格和动势特点有着不同的掌握,从而将学生的肢体表现力提高,让学生能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舞蹈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不断的练习,从而能重构出民族民间舞。在讲授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单纯的形体学习的过程,更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学习过程。首先,向学生讲述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来由,让学生能明白该民族的心态和风土人情,从而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更好地用身体语言表示。例如,对藏族的民间舞蹈来说,它是由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农牧文化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动律特性,身体重心偏前,微微前送或是前倾90度,这与当地的政教合一和宗教精神需求有关系。藏族地域辽阔,舞蹈形式多样。在风格上,讲求跳、踢、踏、摆、悠,沉稳有力、讲求多变。但是不管怎么多变,藏族舞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在膝部上进行有弹性或小而快的不断颤动,或是在膝部上进行不断的柔韧屈伸,其中的“弦子”和“踢踏”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屈伸和颤动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例如中国东北地区的秧歌,它的形成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它区别于其他地区秧歌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美、稳、俏和哏的特点,它的主体风格是“哏中俏”“稳中哏”“稳中浪”。在讲授的过程中,就要充分把握它的步伐特点,从形态入手,掌握神态特点,从而将舞蹈的特点表现出来。

二、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不同的民族气质和舞蹈样式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舞中,在具体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要充分渗透民族形式和民族文化。舞蹈的形体和动作是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从而将对学生的气质和内涵的培养忽视掉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民族文化培养,也缺少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很难做到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进民族文化。而且学生们的舞蹈基础也各不相同,有些高校甚至都没有对民族舞进行细分,不能进行统一的排练教学,使得民族特色的表现不明显,对舞蹈的排练成为了学生的简单复制和操作,将舞蹈的真正涵义忽略掉了。

三、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措施分析

(一)将一些民族文化讲解课程加入到舞蹈课程设置中。在进行一种民族舞的学习过程中,先简单讲解该民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从而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进适当合理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感受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同时,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例如在讲授朝鲜的腰鼓舞之前,先讲解一些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和当地文化,或是利用多媒体资料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在了解朝鲜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动作的练习。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当地的情况和地理环境特点。

(二)将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进行重点讲解。首先,让学生对民族舞的基本动作进行掌握,这是掌握民族舞的独特动作和舞姿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各个民族舞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关键,是民族舞最富有特色的部分。要抓住各个舞蹈中的经典动作,各个民族舞都具有其独特的动作,这些独特的动作使得民族舞具有自己的风格。在民族舞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同时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也要降低讲授速度,使得舞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得到充分提高。在舞姿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能逐步对要点进行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民族舞具有不同的韵律和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规范化和系统化,及时在教授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问题,便于为以后的授课做准备。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舞蹈协调能力也应该充分注意,民族舞的学习不是单单让学生学会几个重要动作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对民间舞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性和协调性得到充分提高,学生能够熟练运行气息,这种气息不仅仅是单纯的气息训练,而是进行艺术性的呼吸,通过运用人体气息,达到内心旋律和身体协调性的完美融合,这样形成的舞蹈才是具有不同舞蹈风格的民族舞蹈。

(三)民族文化从舞蹈服饰上进行体现。在舞蹈的表现力中,服装起到了重要的承载作用,舞蹈风格的形成受到服装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一些地域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在我国的民族舞服装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它能充分地表现出该民族的风格和生活特性。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为了将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色进行充分的体现,可以让学生穿上民族服饰,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理解和认同感。

(四)采用多媒体方式让学生进行名家舞蹈的体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软件,让学生们进行舞蹈名家经典舞蹈作品的赏析,通过学习和模仿,让学生理解和了解民族民间舞,揣摩名家动作和神韵,从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质量。

四、小结

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的多样性,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民间本土体现。艺术来自于生活,只有充分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多样性,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才能真正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从而吸收各个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精髓,为民族民间舞的不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迪.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12).

[2]王奇.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J].通俗歌曲,2014,(04).

[3]李晓君.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

[4]康可可.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研究[J].大舞台,2014,(03).

土家族舞蹈篇3

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交流方式。文章从“腿部的曲膝颤膝”“体的顺摆”“动作方位的对称”“圈舞的空间特征”“道具的表现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征

Abstract:China'ssouthwesternregiondistributionofnumerousminority,theyareindependentofthehumancommunity,inthecourseofhistoricaldevelopmentisthemutualexistence,closelylinkedtoanethnicgroup,intheirheritageofnationalcultureandnationalcultureindance,itisthebestwaytocommunicate.Thearticlefromthe"legbentkneesquiverknee","bodyarrangeswing","actionrangeofsymmetry","lapdancespacefeature,"props"features"aspectsofSouthwestfolkdanceartcharacteristics.

Keywords:southwest;folkdance;artcharacteristics

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超短裙脚边的“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

从上面的“反排木鼓舞”“锦鸡舞”来看,苗族舞蹈在很多形式上都是通过祭祀活动而得以表现,很多舞蹈都与祖先崇拜祭祀有关,像“木鼓舞”“古瓢舞”“芦笙舞”等舞蹈形式虽然现在已向自娱及娱人发展,但其根源都是以祭祀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的盛行决定了其以祭祀为背景的舞蹈的盛行,舞蹈只是作为一种手段为宗教服务。但正因为舞蹈在宗教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多仪式舞蹈才能发展至今得以流传。其次苗族舞蹈主题始终表现为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普列哈诺夫说过,舞蹈是“人的生产活动在娱乐、在原始艺术中的再现,艺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形象”。无论是原始舞蹈,还是现在的舞台舞蹈艺术,其根本还是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整个舞蹈就如同空中楼阁,只能昙花一现。苗族现今流传下来的舞蹈,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有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特点。无论是表现劳动生产,还是狩猎生活,它都体现了苗族先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意志和乐观精神。

㈡土家族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世居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族舞蹈有摆手舞、茅古斯、八宝铜铃舞、跳丧舞等。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其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不仅包含了土家族传统的摆手舞艺术,而且保存了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戏剧、军事、体育等传统文化艺术。摆手舞已成为土家传统文化的大汇集,透过其内容与形式,可以了解土家族社会、历史、民俗、民族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发展历程。闻一多先生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土家族民族舞蹈不仅是一种精彩的艺术演绎,同时还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㈢彝族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舞蹈语汇和鲜明的风格特点。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烟盒舞的图形变化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采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的烟盒舞其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㈣布依族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他地区也有分布。布依族的民间舞蹈元素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傩舞等。

布依族的织布舞就是在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把织布这种技艺发展为织布舞蹈,其舞蹈是以轻快灵巧而活泼的舞姿体态展现布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真切地描绘了布依姑娘们从自己开荒、播种、收棉、采制、纺线、整理等,直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过程。

二、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每一种舞蹈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传衍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动作体系的不断反复【1】p89。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也不例外,凭借共有的艺术特征体系,达到它的表意抒情目的,并实现其审美价值。从以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属性里我们来归纳其共有的舞蹈艺术特征。

㈠腿部的“曲膝颤膝”

腿部的“曲膝颤膝”在西南各民族民间舞蹈中几乎都有体现,是舞蹈中最为突出而又典型的动态特征。“曲颤膝”包括双腿原地颤动、大二位蹲步的基础上双腿左右移重心的曲颤动、重拍向下的顿挫感的曲膝,跳跃步伐的颤动等特征,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都有共存。这是因为“曲膝颤动”这一典型的动态特征是与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关系的。西南地区地势主要是山坡田坎,人们每日的生活都离不开爬坡、下坎。上坡的时候腿部要用力蹬地,膝盖就会产生顿挫感的颤动,而下坡时由于惯性膝盖需要放松并呈现出连绵不断的颤动,长期的爬坡、下坡,形成了肌肉记忆,并且反映在舞蹈当中。

㈡身体的“顺摆”

“顺摆”指的是右脚向右方位迈步或跳步时,上体摆向右方位,左脚向左方位迈步或跳步时,上体摆向左方位,身体与脚尖方向保持一致。这种动作的规律,使身体呈现出以同侧的脚和肩膀为轴心90度的运动轨迹,同时脚的运动形成90度角的弧线轨迹。形成这样的动态舞蹈特征,是与西南地区人民长期行走在山间小路的生活习惯有关,特别是在行走中很多时候还会肩挑重担,顺摆的生产劳动动作习惯使其产生了顺摆的这一舞蹈特征。

㈢动作方位的对称

动作方位的对称主要体现在左右对称,身体完成朝左方向的动作,接下来就一定是朝右方向的动作,在苗族“锦鸡舞”“反排木鼓舞”、土家族“摆手舞”等的舞蹈中,动作都会对称,这一特点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都有所体现。

㈣圈舞的空间特征

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女子群舞中最多的运动路线就是围圈而舞,而且是以逆时针方向舞蹈居多。围圈而舞是古今世界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很多古文献都有相关的记载。西南地区舞稻中的圈舞与它表演的场所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因为舞蹈的空间不大,开阔的表演场地没有,因而不能允许太复杂的队形,围圈而舞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使舞蹈无限循环的进行。为了便于集体的向心性团聚;为了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求周流不息的运动;为了创造一种流畅的审美风格【1】p34,人们往往喜欢围圈而舞。对于圈舞,苏珊•朗格曾说道:“那种环舞或圈舞作为舞蹈形式与自发的跳跃无关,它履行一种神圣的职能,也许是舞蹈最神圣的职能将神圣的‘王国’与世俗存在区别开来。”这一论点为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中多以围圈而舞给予了充分的证明。

㈤道具的表现特征

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表演者以执道具而舞的表现常见,这些道具有的是穿戴在身上的配饰,有的是拿在手上的道具。执生活之物而舞是表现对现世抱有的无限希冀。舞蹈中所用的道具,一方面使舞蹈的用意借助道具一同实现,为舞蹈渲染了气氛。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舞蹈时上体的运动,使上体的运动变化较少,动作单一。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族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民族舞蹈的道具。如采茶舞蹈源于茶农的劳动和生活,所表现的也是茶农、茶姑的采茶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漫山的云雾,漫山的茶,姑娘们手提“茶篮灯”,口唱《十二月采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蹈。《木排舞》《禾杠舞》《锄山鼓》等舞蹈无一不属于这一类执道具而舞的舞蹈。

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民俗内涵

西南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族习俗内涵,人们有时候也把民间舞蹈称作民俗舞蹈。特定的内涵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民俗表现了民族的精神和特点。带有民俗色彩的民族舞蹈寄托了西南各民族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岁岁丰收,祥和幸福的愿望。

民族民间舞蹈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民族习俗具有提高人们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一种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民族行为。民俗为舞蹈提供了最大的素材,也为舞蹈增添了民族色彩,最重要的是舞蹈的内容、气氛与表现的环境都是民族风俗来提供的,舞蹈也是民俗文化的有形传承。我国56个民族各有各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姿的民族文明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艺术。而舞蹈不但是艺术形式,它还反映生活,有历史背景。特别是民间舞蹈,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等紧密结合,这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空间特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独特的民族风俗也通过其舞蹈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着社会的发展。而如今,民俗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使得西南地区各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了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传播自身文化的同时,也为各民族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富裕,成为市场经济中山区经济发展的一面鲜明旗帜。

四、结语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人们广泛参与意识,独特的舞蹈语汇,以及鲜明的风格,诸如锦鸡舞舞蹈婀娜秀丽,木鼓舞蹈刚健豪放,高山舞蹈奇特潇洒,织布舞蹈柔美细腻,堪称民彩纷呈,千姿万态,绚丽闪光,美不胜收。

舞蹈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场景,它已经成为了西南各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既是舞蹈,舞蹈既是生活。虽然各个民族的舞蹈他们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最终的表现都是源于人们真实的生活。

西南地区民族舞蹈在祖国艺术宝库中是一簇光彩夺目的明珠,无论在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还是在表演舞台上,总是以它旺盛的生命力,热烈奔放的激情,传神动感的雄姿,起着用艺术形象鼓舞人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2]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云南四川卷[M].文

化艺术出版社.2001

[3]杨琼.《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探析》[J].大众

文艺(理论).2009,(02)

土家族舞蹈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族民间舞创作融入路径

湖南地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具体而又深刻的反映了湖南人民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及精神心理状况。湖南地域文化的产生、演变和传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有着显著的特点,但始终与湖南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湖南地域文化属于长江流域文化圈,历史上为荆蛮、扬越、南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进入湖南,两宋时期,出现了瑶、苗、侗、土家等族,到了明清,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的相继迁入,湖南成为除了汉族之外,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之一,因此,民族习俗成为湖南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其次,楚文化也是湖南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楚文化本身属南方文化,楚人的生活习俗与湖湘地区有文化因子上的相近关系,如楚人崇巫,与南方少数民族尚鬼神习俗相结合,形成湖南“信鬼神,好淫祠”的地域特征。楚人好巫,体现的是重情,与秦人、宋人好巫重妖;越人、淮人好巫重鬼魅截然不同。屈原作品中塑造的神仙人物,无论是湘君、湘夫人,还是山鬼等,或美丽绝伦,或天生多情,融入到湖南各地的傩戏、目连戏、花灯、毛古斯舞、摆手舞中,既娱神又娱人,楚人的武士气质、尚武奋斗精神,都通过湖南民族民间舞蹈淋漓精致的体现出来。

湖南民族民间舞蹈包含了湖南各族舞种近400个,其中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撒叶儿嗬、湘西苗族鼓舞、瑶族长鼓舞、仗鼓舞、龙舞、地花鼓等11项;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更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娱乐性、审美性传承文化,纵观湖南民族民间舞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不仅真实的反映了湖湘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湖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通过各种舞蹈,做到生活与艺术的统一,通过对湖南地域文化融入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路径探析,我们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点。

一、劳动生活的路径融入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生产劳动是人们改造自然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中,有很多直接地反映了湖南人民的劳动生活,如地花鼓、花灯中表现劳动生活有《十二月采茶》、《采茶灯》、《打阳春》等。“赶起牯牛背起耙,背篓放上锄头把,年年有个四月八,割了麦子种棉花”,反映了农民在“四月八”中劳动的繁忙情景。流行于芷江、攸县等地的“三打三”,是以劳动和劳动的对象为主要表现串连的舞蹈,它以劳动动作为舞蹈语言,以劳动工具为表演道具,通过敲打柴刀、扦担的动作,表现农民上山砍柴打樵的劳动生活。土家族的《摆手舞》、瑶族的《长鼓舞》,则是直接从砍火燔、种苞谷、插秧、开荒、种树、伐木、建房等劳动生产过程中提炼舞蹈动作来表现了农业劳动。其他如《春牛舞》,则通过人和牛(道具)在田间耕作的动作,描述了人们因勤于耕作而得到丰收的快乐心情。湖南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从而衍化了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稚拙古朴的审美特征。如踩瓦泥舞,反映了湖南各地区瓦泥制作过程,有着较强劲感的“踩瓦泥”这一劳动生活形式,紧紧抓住泥滑、溜、沾、连的质感特征,从而形成舞蹈的扶、拉、扯、推的动态、动律,并将踩瓦泥过程中喊、叫、笑、闹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使舞蹈卷起一浪推过一浪的生活热潮。在这里“踩瓦泥”已不是单纯地展现其劳动过程,而且通过稚拙古朴的动作和情节,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舞蹈审美的需求,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民俗生活的路径融入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在封建社会中,男女婚姻都受着“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束缚,青年们渴望婚姻自主,向往自由恋爱的幸福生活。因此,以爱情生活为题材,倾吐和抒发青年男女恋情的民俗文化,直接的融入到了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中,如《十月望郎》《摘菜苔》《送荷包》《瞧干妹》等等。人们用“俗谣俚曲”的形式,运用地方方言,借助质朴自然、诙谐明快的民间语汇,表达他们渴望婚姻自主的心愿:“正月与姐去交情,郎打金钗上姐门。姐说钱财如粪土,郎说情义值千金。”(花灯《耍交情》)“三月望郎郎不来,望得花园桃花开。手攀桃树苦哀哀,望得花开花谢郎不来。”(地花鼓《望郎》)唱词简明易懂,情深意切。这些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誓言,丝毫不掩饰男女之间的真情实感,将爱慕喜悦之情,以寓意的方式大胆地吐露出来。由于它反映的正是人们自己亲见亲闻、亲身所受萦系心头的事情,所以获得了人们的赞赏而代代相传。又如《伴嫁舞》是流行于湖南郴州地区的一种舞蹈,它是以13个不同的故事情节,通过13个不同形式的舞蹈片断,串连起来的民间歌舞。它倾诉了妇女出嫁前后的悲慨心情,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该地每当姑娘出嫁的前两天或一天,姻族戚友就汇集一起,唱《伴嫁歌》,跳《伴嫁舞》。歌舞内容都是反映妇女的劳动生活,控诉封建礼教的迫害,倾诉妇女苦难的遭遇以及童养媳的凄楚,哭嫁、怨娘、骂媒,其词其调,哀痛苦酸,怨恨交织,以哭带唱,唱中有哭,配以低回、缓慢的舞姿,愁惨悲切,断人肝肠。由此可见,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劳动生活,直抒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民俗文化通过质朴的舞蹈形式融入到了湖南民族民间舞。

三、祭祀文化的路径融入

热爱生命,赞美生命,追求生命,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不断张扬的主题。受楚文化影响的湖南地区,人们虽然比较注重世俗生活,讲究经世致用,但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精神并不比其他地区和国外其他民族逊色。为一个新生命的降生而欢呼,为一个灵魂进入天堂而祈祷,为一对新人的美满婚姻而祝福,湖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把人们追求理想、追求永恒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国作家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

在湖南炎陵县城西处,有一座炎帝陵,每年10月人们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炎帝祭祖大典,在大典上人们载歌载舞,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在歌舞中,人们奋力击鼓来控制众多舞者的节奏,其鼓棒长不过9寸,直径约2寸,表面还配以各种色彩条纹。显然,这鼓棒不是一种简单的击打工具,而是生殖力的象征,具有创建生命的奇特效应,体现人在庙会祈求生育的传统观念,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湖南湘西的毛古斯舞。舞者全身大部分暴露在外,上身和腿部涂上各种色彩的图腾,舞时人们围成两圈,男性在外圈、女性在内圈,男女人数相互对应。人们随着击鼓和吆喝起舞,每跳两三分钟,男女便在三尺远距离时面对面做几下模仿人类交欢的动作。这是当地过去盛行野合之风在舞蹈中的反映,体现了古老的生殖崇拜,表达了广大群众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共同理想和愿望。还有湖南花灯舞,由男女二人表演,舞时有一个“三摸”动作,由男性伸出双手,和女性保持一段距离后,形象地表演对女性的胸部、腰部和下部做“三摸”动作,表达了人们对和生命的追求。

湖南土家族的跳丧舞,苗族的先锋舞,汉族的跑花舞和穿花舞等,都是专用于祭祀死者的舞蹈。这些跳丧舞尽管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有强烈的感情宣泄和感官愉悦的功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揭示了生与死,即人的有限生命和时空无限的宇宙的矛盾。跳丧舞就是这种矛盾和悲剧精神的迸发,在对逝去的灵魂的声嘶力竭的呼唤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限渴望,舞者在这种狂热的歌舞中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获得了宣泄后的平衡和。正是这种生命的躁动,情感的冲突,才造成了震撼人心的、悲壮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丧葬歌舞。

湖南的傩戏是一种古老而罕见的剧种,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它是以驱鬼逐疫、敬神祭祖、祈求丰年和娱人乐神为目的的宗教戏剧表演艺术。傩戏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大约在周代,这种古老的祭祀仪典就以独特的艺术风姿跃上了艺坛。到了汉代,傩舞成为民间常设礼仪,驱傩场面十分隆重。唐开元年间出现了自己的曲谱,宋、元之后逐渐演变为傩戏。傩戏的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节目,主要用于驱鬼逐疫和祈求丰年。这类剧目情节单纯,舞蹈动作古朴、强悍、生动,有固定的身段程式,煞尾有庄严雕塑式的造型。唱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句尾有叠韵、回环句式,观众和演员用不同音调呼唤应和,同演同乐,气氛热烈,浑然一体。傩戏的另一类剧目是本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大多由后人移植加工而成。在伴奏上采用锣鼓之类的打击乐,而无丝竹之声。傩戏的面具,可谓别具风韵,全由桃木和柳木精雕细刻而成,外涂彩釉,酷似神庙中雕神面目。表演时,演员将各表其意的面具用绳带缚于头上,借助一些大胆的夸张和粗犷、反复的程式化动作来表现人们的心理活动,宣泄心中某种神秘的情感。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毛古斯舞,也是有着古老历史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毛古斯”,土家语为“毛人”的意思。据传,土家族的始祖是“毛人”,以狩猎为生,每当获取猎物时要围成一圈,模仿狩猎的动作欢快起舞。流传至今的毛古斯舞,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原始风貌,一般在重大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舞者头戴稻草扎成的尖顶帽,身穿稻草衣裙,手持木棒,围成圆圈,随着敲击竹筒的节奏左右摇摆,模拟野兽、围猎和日常生活的动作,其形态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整个舞蹈模仿性强,始终贯穿着摆的风格,粗犷豪放,饶有情趣。

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源自于湖湘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反映了湖湘人民共同的审美情趣,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但产生了优美的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而且使其种类和风格大放异彩,因此,湖南民族民间舞蹈既是湖南地域文化表达方式的另类化,也是湖南地域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高双凤.浅谈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张丽华.中国民间舞蹈探索[J].才智.2011(15)

[3]姚佩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对话――201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论坛有感[J].艺术教育.2011(01)

[4]赵文波.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东方艺术.2005(06)

[5]陈林宜.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6]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7]杨柳.试论文化人类学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土家族舞蹈篇5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土家族舞蹈的艺术审美及保护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3YBB016);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的实践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K013CTW004);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南土家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保护研究》(项目编号:k1407046-41)。

土家人称摆手舞叫“舍把日”。“舍把”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汉语直译“舍把日”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摆手舞”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活动项目,源于土家先民的舞蹈形式“毛古斯”,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土家族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内容大至为祭祠祖先、模拟刀耕火种、军事演练等等。土家族摆手舞这一舞蹈现象浸透着丰厚的文化底韵,是记载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

湘西,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边远山区,那里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山高路险,勤劳勇敢的土家族在几千年以前就定居于此,他们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地。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源于土家族先民的原始舞蹈形式“毛古斯”,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散发着浓郁泥土芬芳的、保留着原始气息的、质朴的原生态舞蹈。“摆手舞”以其悠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挖掘、保护和发展土家“摆手舞”,对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将有重要现实意义。

1尊重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历史

摆手舞的形成与土家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渔猎经济时代,土家先民以捕渔猎兽为主,他们模仿捕渔和打猎,创造了“猎守舞”;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又以最简练的方式将耕田、插秧、扯草、打谷等农事动作加以表达,形成了“生产舞”。这些取材于生产生活中的身体动作,经过人们的串联和加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表现了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生活资料后的欢娱和对劳动成果的庆贺。土家族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土家族“摆手舞”是新石器时代的土家先民在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它是带着土家族本民族的审美原则和感彩。

新石器时代在美丽的湘西酉水河畔生长着一群“毕兹卡”先民,他们勤劳勇敢,以树叶茅草护体、以打猎为生,使土家族在此代代繁衍。流传至今的舞蹈“毛古斯”便是反映祖先狩猎、繁衍后代生活的真实的写照。“毛古斯”的意思即“毛人”,是对远古的土家先民的称呼。“毛古斯”舞源自钻木取火的时代土家先民与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和日常生活的动作,舞蹈中断断续续的喊叫声便是模仿原始人在狩猎中追赶野兽的口号声,也是现在摆手舞中逢舞必歌的前身。“毛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摆手舞由“毛古斯”发展而来。随着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的产生,农业生产的兴起,农事劳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纺织业的兴起布衣代替了茅草衣裙,铜器、铁器替代了狩猎用的木棍而且当作一种御敌的武器,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以血统为家族的部落时代,部落首领以成为高居与上的显贵,这时候的舞蹈已成为全部落的娱乐。到了夏朝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此时的舞蹈已由娱自变为娱神,这是我国舞蹈史上的大转折,是舞蹈发展的新时期,土家族“摆手舞”便产生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

晋代《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临,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龙山县志》卷十一载:“相传某土司,调征南门外,乃令其士卒扮女装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竟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们,勇而入,遂克。”又《永顺县志・风俗志》记彭施铎《竹枝词》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可见土家族人民唱歌跳舞蹈历史悠久,众人喜爱,尽管统治阶级三令五申禁止,也无法禁住。正如《龙山县志》卷七上承认说:“屡出示禁之不能止,亦修其教不易其俗而已。”

2深入了解、挖掘土家族摆手舞

深入生活,到土家族聚居的湘西地区了解土家族摆手舞才能取其精华。首先,让我们来了解

(一)“摆手舞”中所包含的形式

“摆手舞”中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湘西土家族各地形式、内容大致相同。土家族摆手舞特色浓郁,其独特的特点是摆同边手,出同边脚,即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时而“单摆”,时而“双摆”:“单摆”即双膝微屈,身体顺边先上右脚出右手,再上左脚出左手,反复一次共上四步,右脚屈点在左脚旁,双膝颤动,双手在胸前交叉,在身体两侧甩开,右一次后转身左一次重复右边动作。称为“单摆”。例如模仿劳作的“挖地”、“插秧”、“打谷”都属于“单摆”动作。

以此展示劳动中的“撒种”、“插秧”、“挑担”、“纺线”、“老鹰展翅”等。“双摆”即动作在“单摆”的基础上双手与身体的配合,最后屈膝摆动重复一次称为“双摆”。例如“蛇缠腰”双手在腰前模仿蛇状的动作便属于“双摆”。“回旋摆”例如“牛打架”动作,两人相对而站,双手垂下在腹前相连,做成牛角的感觉,右脚侧前抬起,双手保持相连动势与脚相悖,左右各一次,然后随动势两人交换位置,呈牛打斗的感觉。摆手舞舞姿粗犷大方,动作刚劲健美,体现了土家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刚毅的气质。它流行在酉水流域湘、鄂、渝边区的土家族地区,其内容丰富,主要有“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等。动作也有一定的规律,手的摆动一般不超过肩,摆动线条流畅,大自如,如侧身摆、单摆等。舞蹈动作的特点是甩同边手、屈膝、颤动、下沉。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屈膝时上身摆平,脚掌用力,给人以敦实、稳健的感觉;颤动要求脚部及两臂略带小幅抖动,动作应显得有弹性和韧劲;下沉动作重心在重拍时有一种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田而身体不下塌,动作沉稳而坚实。摆手舞的音乐以锣鼓为主,通过不同的鼓点节奏来调节引领舞蹈队形和动作变化。祭祀祖先的动作,节奏庄重舒缓;表现农事、狩猎活动时,节奏轻重快慢有致;表现日常生活时,节奏轻松活泼。舞蹈时,鼓声随着众人发出的响应声,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响音乐效果,氛围气势浓烈,场面刚劲稳健、热烈隆重,把土家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摆手”是祭始主“八部大王”,如龙山县马蹄寨,田姓子孙们的祖先,是传说中的田好汉,在举行“大摆手”时,场中竖有桅杆,悬有龙凤旗,挂有大灯,场中设有燎架,旁放竹捆,以备照明之用。场中有火树二根,专用来烧爆竹。路旁插写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牌灯,神堂有祭嗣用的飞禽和野兽。整个活动分“三夜”:第一夜由“梯玛”主持祭祖,先由“梯玛”请神、拜四方,然后把打来的山禽、野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各寨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西兰卡普”即织锦当作古人的盔甲,手执刀、枪、旗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夜篝火烧起来,锣鼓敲起来,摆手舞跳起来主要形式是:

1.围成圆圈集体而舞,一圈换一个动作多与农作、军事有关也有一些武术动作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

2.动作动律:双膝微屈,顺手顺脚,颤动下沉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雀跃”、“套摆”等。“摆”是土家族摆手舞的基础,体现出土家族舞蹈与其它民族舞蹈不同的韵味和韵律。所谓的“摆”就是包括人体的肩、胸、臂、手、头等各个部位协调运动。“摆手舞”的“摆”动时身体整体转动变化方向,双臂和双手协调配合在身体两侧自然甩开,手的动作较多但动作较小,最高不超过肩膀。膝部微屈颤动是“摆手舞”中又一显著的特色,微屈微颤动律贯穿“摆手舞”终始特别是在每一动作最后一拍膝部弯曲更深。

3.边唱边舞,锣鼓伴奏。“摆手舞”的锣鼓点:“点”代表锣声,“咚”代表鼓声,4/4拍,

(1)点点点咚咚|点咚0咚点咚|咚|点点点咚咚|点咚0咚点咚|咚||

(2)点咚板咚|点咚0咚板||点咚板咚|点咚0咚板咚||

有舞必有歌,土家山歌也为摆手舞增光添彩,土家山歌分为坡头腔和沿河腔多在舞蹈间隙时唱山歌,特别是坡头腔的蜜蜂头“嗡嗡嗡”声高低起落是土家山歌的一大特色,足以表达土家人的丰富多情。吹奏乐、打击乐柔和在一起为舞伴奏,使土家摆手舞散发着浓浓的原始山林的味道。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摆手舞”中所沉淀的文化底蕴

1.“摆手舞”是南方少数民族高山农业文化的典型。“摆手舞”的形成与土家族生存、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地处四省交界的山区,奇峰峻岭、山高林茂,环境非常艰苦。土家人常年在山里劳作以至于劳作的习惯动作溶化于舞蹈之中。例如身负重物上下山时必须双膝微屈颤动来调节身体平衡,双膝微屈颤动着这一动律贯穿摆手舞的终始,动律下沉无不体现了靠山吃山的高山民族对土地的热爱是一种亲地文化,顺拐则是劳动的习惯化于其中。

2.原始古朴的遗风。“摆手舞”和“毛古斯”是一脉相承的,至今“摆手舞”中还保留着“毛古斯”舞者头扎五根棕叶大辫子,身披茅草连头也被裹住,模拟野兽与狩猎的动作,围成圆圈左右跳摆、摇摆,敲击竹筒、击石为节,充满人类浑朴天真,反映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的生活。其中“毛古斯”中诸如“打露水”、“撬天”、“搭肩”、“挺腹送胯”、“转臀”、“左右摆动”等一系列动作无疑是祭祠祖先的原始性媾之舞,让后代不忘先祖,以求民族的生生繁衍。

3.信仰心灵之寄托,祭祠文化的传承。“大摆手”是祭始祖“八部大王”歌功颂德,使土家人的历史代代以歌相传。“大摆手”由排甲起驾、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饮酒敬荷、自卫抗敌、送驾扫堂等八部分组成大型民族祭祠舞蹈史诗。

“小摆手”由一村一寨或一姓氏进行,除祭始祖外又祭家族祖先,其中包括表现始祖的”毛古斯”。

3让在摆手舞在创造中得以继承与保护

从古至今,艺术一直处于不断的创造才发展到今天,任何事物如果失去创造力,就等于失去了生命。苏珊・郎格认为:创造是一种“生命形式”。土家族“摆手舞”丰富的素材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绚丽瑰宝,为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作也是土家族“摆手舞”发展的唯一出路。

首先,要放宽视野,把原始的动作素材加以提炼选择最具代表性、最闪光的点去发展、变化并重建起新的艺术语言。例如:九十年代湖南省湘西歌舞团创编的土家族三人舞《踩瓦泥》便是从摆手舞中吸收了大量的舞蹈语汇,作品的内容继承了“摆手舞”中反映劳动生活的场景,把生活中的土家族人民建房、烧瓦这一生活场景搬上舞台,作品中的动作、动态的选用是土家族典型的双膝微屈、顺手顺脚、颤动下沉等顺拐动作,把土家族的这一典型动作加以提炼,给予弱化、缩小到教的动作来表现“踩”。

湖南土家摆手舞全面而又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状况,这对研究土家族舞蹈、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是极可贵的资源,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第一,生态保护。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地理环境、族源关系、人文生态等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千百年来形成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已经或者正在受到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影响了生态环境;我们已经很难在土家族地区城镇见到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和身披“西兰卡普”的土家人,更难得一见原汁原味、古朴庄

重的“摆手舞”了。土家族文化的边界正逐渐缩小,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正在恶化。保护土家族摆手舞,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土家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但这必须得到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才能收到成效。

第二,学校保护。长期以来,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体育和艺术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

因就是,我们自己祖辈留下的东西往往被当成“下里巴”文化而被排斥在中小学课堂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学校教育者无旁贷。民族地区中小学应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思想,将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积极主动地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展示保护。展示摆手舞是保护与开发土

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广西桂林举办的“印象刘三姐”和云南昆明的“云南映象”的做法值得借鉴。举办类似的大型土家族歌舞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宣传和保护土家族传统经典文化,而且还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湘、渝、鄂、黔边区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而从实际出发,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来带动旅游业,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集中保护。集中保护是将土家族传统体育艺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品等汇集在一起,通过构建民族文化走廊的形式,集中

展示和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方法。构建民族文化走廊不仅有利于全面保护土家族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突出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味。这一点尤其值得决策者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考虑。第五,加大资金投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编辑成书,并制作相关音响资料,以便更好的推广和传承。构建民族文化走廊、展示、宣传和保护土家文化、完善设施都需要资金作为强有力的后盾。第六,技术培养。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骨干,作为群众健身操进行推广,加强土家摆手操的普及,从而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第七,树立品牌意识。塑造土家摆手操民族文化品牌,加大媒体宣传。让世界认识摆手操,了解土家人。经常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摆手操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的举办重点推出湖南土家族摆手舞这一原生态舞蹈。

总之,土家族摆手舞这一舞蹈现象浸透这丰厚的文化底韵,是土家族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记载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一支奇葩,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发、发掘、发展土家族及其它小民族的舞蹈成为新一代编导们的又一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浅谈土家族摆手歌舞》彭秀枢著《舞蹈论丛》1985年第一辑(总二十期)

[2]《土家族舞蹈探源》李万生著《舞蹈论丛》1985年第一辑(总二十期)

[3]《中国民间舞蹈》何建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4]《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中国民间舞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山东友谊出版社

[5]《中国民间艺术》苏连弟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郭芯源(1982-),汉族,湖南武冈人,湖南长沙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舞蹈、民族音乐。

土家族舞蹈篇6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原生;形态;现代;生存

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82-01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原生形态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形态

土家族摆手舞主要分成两种,也就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对于大摆手来讲,其规模比较大,人数也相对比较多,这是一种规模比较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的主神就是八部大王,这一活动通常是由几个县集中起来的,持续时间为三天。大摆手主要展现的是土家族的起源、迁徙、对外敌的抵抗以及农事活动等等,这是一种歌舞相间的艺术形式,其舞蹈动作是伴随着鼓点来进行的。

对于小摆手来讲,其规模相对比较小,参与的人数也比较少,这也是一种祭祀活动,祭祀的主神就是彭公爵、向老官人以及各地土王为主,主要表现的是农事活动。在动作方面,小摆手主要有五类,也就是娱乐型动作、生产型动作、生活型动作、动物型动作以及祭祀型动作。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态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的主要形态特征是手的摆动以及膝部的颤动、顺拐以及同边、集体的舞蹈、围成圆圈来跳舞,首先,手的摆动以及膝部的颤动,其动作是大臂带动着单手或者是双手进行左右方向的运动,在手臂摆动的时候膝部稍微弯曲,给人以一种上下颤动的颠簸的感觉。其次,顺拐以及同边,也就是说同时同脚,在摆右手的时候出右脚,在摆左手的时候出左脚。第三,集体的舞蹈,也就是群舞,这一舞蹈形式主要就是生命的展览,不管是大摆手还是小摆手,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所需完成的都是一个动作,发出同一个声音,并且朝着同一方向前进,从中,把土家人的勇气以及力量予以充分展示出来了。

二、土家族摆手舞在现代的生存方式

(一)在庆典活动中的摆手舞

庆典活动给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人们在这一平台上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能够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节日,通过节日中的庆典活动来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进行普及和发展。但是,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时候,都是通过歌舞以及传统的体育表演来进行的,而土家族节日活动中一种最为活跃的表演就是摆手舞。

(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摆手舞

在现今社会,伴随着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以及快乐体育进行转变,体育的内容也从传统的单一竞技逐渐朝着健身性、娱乐性以及趣味性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情况之下,土家族摆手舞凭借其特有的魅力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并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功能。首先,其具有了伦理文化教育的功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土家族摆手舞,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强化,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也有利于学生缓解在其他学科中所承受的压力等等。不仅如此,学生通过学习摆手舞,能够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形成优良的品质。其次,其具有了社会文化的功能,对于土家族摆手舞来讲,它的一些典型特征就是表演性强、娱乐趣味性强以及观赏性强,这就使得校园的文化生活变得更为的丰富多彩,也为校园的节日庆典增加了很多表演节目。最后,其具有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土家族摆手舞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内涵,在如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环境之下,把土家族摆手舞引入到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把传输知识和培养人才作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来讲,开设土家族摆手舞教学,还能够对其进行创造和发展。

(三)在健身娱乐中的摆手舞

全面健身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要把群众的体质予以增强,把人民的健康水平进行提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自身的保健越来越重视,在此环境下,人们逐渐开始有选择性的参与到健身活动当中,但是,常常会受到场地的限制以及设施的欠缺而不能够实现。

三、结语

总之,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转变,土家族舞蹈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从而来更好的和现代社会相适应。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