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知识教育范例(3篇)
时间:2025-10-03
时间:2025-10-03
初中政治教育中也涉及有一部分的法律知识,但是因为有些法律内容晦涩难懂,一般的政治老师也无法完全理解初中政治课本中的法律知识,这些内容往往就被老师给忽略掉或者一笔带过,并被作为不重要部分列明。这样就导致青少年学生没法接受相应的法律知识,或者认为法律知识并不重要所以对此部分给予轻视,导致其因不知法而犯法,甚至有时候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因不知法而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以致作出过激行为导致自己触犯法律从而锒铛入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应该接受一些法制教育,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初中政治教育虽然能够给予青少年一些法律知识,但是仅仅靠初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些法律知识是不足够的。传统的政治知识中只教育我们要积极地守法护法,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守法护法,如何用法律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因为初中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严重缺失,才使我们应当将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充实学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理解明白法律知识,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在自己权益遭受损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犯罪行为,或者犯更大的错误,触犯到法律,导致自己人生的毁灭。
二、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一)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轻视和忽略是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让法制教育更好更快的融入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观。要想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提高初中法制教育的力度,必须得更新法制教育观念。更新法制教育观念,可以以校园广播或者校园板报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和教师明白法制教育的意义和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些方法。老师在以后的政治教育中必须得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初中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法制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中也不断引入了一些新的科技产品进行教学,这些新的科技产品对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信息需求力度的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大多数教育机构现在均开始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进行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进来。法律知识大都比较枯燥无味,尽管基本法律条文和法律理论都来源于生活,但是他们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初中同学来将,让他们理解这些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老师的填鸭式教学,也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从而逆得其反,学生不仅不会爱学习法律知识,还会更加厌恶法律知识,影响法制教育进程,得不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而将多媒体引入到法制教育中,对于教学的进行起到一个积极推动的作用。因为法律知识比较枯燥且抽象,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其从枯燥无味抽象转变为生动有趣立体形象化。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等法律知识,可以播放一些与之有关的案例,一方面运用生动的案例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易于吸收,同时还丰富了教学信息。另外一方面,案例是一些法律知识的生动体现,通过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哪些是法律所允许的,通过案例引导其以后的行为,从而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开展综合体验式教学。
要想让学生充分运用法律,必须开展综合式教学。法律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应用于生活。老师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应该将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那些结论积极向上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使他们继续保持,再接再厉。那些结论消极低沉的学生,要给予关怀和引导,纠正他们的错误的观点,使他们加快正确法制观和人生观的建立。同时老师也可以就一些典型性案例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处于当时犯罪的情形,使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最真实的表现和行为,进而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和行为,并就其表现和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方法,强化法制教育成果,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运用,加快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
三、结语
1.当前高职法制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普通中学的毕业生,从普通中学开设的课程中可以看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重点设置的课程都只有思品课,即使有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也是从属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中。1995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司法部(教政12号)合文的《加强学校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1],这从源头上就明确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前,法律知识几乎为零,进入职业教育后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社会所学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性“三型”人才,因而对学生的理论要求仅仅满足于“够用”,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业形式的严峻,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甚至部分学校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让路”的口号[2]。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很多学校限制了文化课基础课的课时,作为学生知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基础知识也仅仅以德育教育的形式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把法制教育归结于德育教育之列,定位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院法律基础课形同虚设,无法起到法制教育主阵地作用,学生法制观念淡漠,对矛盾的解决崇尚武力,触犯法律浑然不知。
2.改变观念,改进目前的法制教育模式
2.1改变观念
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学法、懂法、遵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起作非常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法律的遵守是法的作用得以实现的最高形式,而守法需要公民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作保证,青年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才会自觉完善自身对法律的认知,自觉的应用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建立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才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2修订教材,使法律教育从德育教育中独立出来
职业教育的教材倡导教师自行编制,我国的法律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母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宪法为依据,编写包括法律基础知识、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典型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使学生从理论上获取法律知识,明确法制教育虽然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绝不等同于思想教育。只有把法律知识从德育教育的学科中独立出来,教学才会有针对性、独立性,学生才会明确学习目标,否则,提倡的法制教育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2.3强化任课教师的学科独立意识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法制教育关键在教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法制教育多附属于德育教育,任课教师也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重点教学,只有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会强化任课教师对它的高度关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的法制教学,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理论性很强的法律教育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枯燥说教不但不会让法律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只有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和怎样遵守法律规范,才能让法制意识根植于心。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重现庭审现场,学生根据案情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收集有效证据,进行法庭辩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到证据的收集手段和怎样收集有效的证据。教师不但减轻了说、教的繁重工作,还能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水平。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不继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或分析出答案,老师进行提示点评,引导学生发现法律规范、事实材料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把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的知识体系,让掌握的知识更完善,更深入,更牢靠。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老师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和他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的同伴益友,不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
2.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法制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科知识的任教提供了多途径教学手段。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安排大量的课时来进行法制教学,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这样的教学来弥补课时的不足,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个别或小组的学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播放的法制教育节目,象CCTV-12的法律讲堂,忏悔录、庭审现场,都是典型的分析和庭审,以及当事人的切身感受,学生不但可以从中学到大量的法律知识,还可以通过节目主人公的案件对自己的行为规范起着警视作用。
2.6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把学习法律意识建构成法律素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法制手段越来越深入的涉足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置身于社会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法律而生存。仅靠学校的教育而让学生形成的法律意识,只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对法律现象的直观的、表面的、不系统的认识,这样感性的认识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利益的需要和对法的体验为前提的,他仅仅是对法的感觉和愿望,而法律素养不仅培养法律意识还包括培养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测。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归依,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并上升为一种守法精神,守法精神驱动的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职教作为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将法律至上的原则融化在职教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平放的交互式的。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拘束。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法治;融合教学
一、前言
初中的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部分,为了使初中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教育并行,学校积极开展了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当法制观念在政治的课堂上被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保证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也能够理解社会上什么事情是可以接触的,什么事情是完全不可以触碰的。
二、法制与法治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其实还是很大的。法制代表的是国家对于法律的制度,而法治则是指国家依法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从内涵上讲,法制是小层面的人民群众可以接触的且必须遵从的制度,而法治则是国家政府机关部门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层面。
三、法制教育对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很多年间,初中的政治教育凡是涉及到法律层面的都会被忽略。这不仅仅是初中政治教师对于法律知识的不理解,还代表了其对于法制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教科书当中既然被补充了法律的知识,那自然代表着初中生是需要这些知识的。但由于教育的忽略,导致学生错失了对于该部分法律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可能就因为不懂法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现今社会很多的少年犯罪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从而自己冲动行事,进而触犯了法律条例。可见,其实在初中的政治教育当中,法律部分的教育是应该被重视的。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在未成年期间本身就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初中的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孩子做人的道理,更是为了帮助其树立其自我保护的意识。法律是一项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初中的政治教育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初中生更好的接触法律,懂得法律,使其在遭受侵害时,知道怎样来保护自己。
四、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学方法
(1)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面对学校与教师对于法制教育的忽视,学校要在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下及时更正自己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学习环境。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教师在充实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使法制教育与政治教育真正的结合起来。对于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这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进行宣传,利用板报、讲座等多重形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引起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学生也就能够欣然接受法律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面对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初中政治教育当中自然也要融合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依托,从而帮助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结合。法律与政治的知识都是属于理论性的东西,初中学生的贪玩天性使其不会愿意接受这些知识,为了改变初中政治课堂上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放映视频图片等带有画面感的知识,教师利用视频等趣味性的东西来改善政治教育园与法律知识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学习来激发学习法律的兴趣,进而对法律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抽象意义,利用法制教育的宣传片等从侧面向学生表明法律的真正含义。
(3)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多多开展课堂实践。教师将生活当中真是存在的案例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一讲解,并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说出自己对于事件的真实看法,从而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了解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法律知识运用的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思想观点错误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教师在教学当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法律,又能够在教授其做人的同时教授其法律,使其在步入社会以后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初中学校通过将法制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多方面的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帮助其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也帮助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
上一篇:计算机软硬件应用(6篇)
下一篇: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