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范例(3篇)
时间:2025-10-07
时间:2025-10-07
关键词:葫芦艺术;价值;继承
维吾尔族葫芦艺术,是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为满足本民族物质与精神需求而出现的装饰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维吾尔族葫芦艺术和其他民间手工面临着困境。但它是维吾尔族长期生活的产物,它不仅是装饰品而且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学术价值,所以对葫芦艺术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1文化价值
维吾尔族葫芦艺术发展得比较晚,它不仅是工艺审美的一种形式,而且是维吾尔族文化的一种载体。维吾尔族葫芦文化是中华葫芦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葫芦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葫芦文化的鲜明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葫芦用途广泛,可作日常器具、葫芦油灯、过河用具、葫芦游戏,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的原始自然崇拜遗迹。葫芦艺术其表现内容为几何图案、植物图案、书法为形式、人物、风景,其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其承载着维吾尔族装饰审美观、生活情趣与生活精神。维吾尔族民间葫芦艺术爱好者深入维吾尔族民间生活中,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了维吾尔族民间和民族文化。
2学术价值
维吾尔族葫芦艺术无论是题材、技法,与内地相比有独特之处,质地独缺性、内容的丰富性、风格多样性,在中国葫芦艺术中独具无二。完善与发展、保护与继承维吾尔族葫芦艺术,是中国葫芦艺术的发展增加新的内容。维吾尔族葫芦艺术新时展起来的民间手工艺多种多样。目前,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没有深刻意识到维吾尔族葫芦艺术的多方面价值,更没有意识到保护与继承的重要性。
3旅游经济价值
随着经济的提高,维吾尔族旅游市场的发展,葫芦艺术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将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眼球。维吾尔族手工艺打造葫芦艺术产业参加新疆内举办的博览会,获得国内国外消费者的点赞。这不但提升了维吾尔族葫芦艺术的形象,促进了葫芦艺术的发展,而且成为旅游产业中具民族特色的一环,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历史价值
要保护与继承葫芦艺术我们可以从维吾尔族民间生活、当时特定历史空间下维吾尔族居住的政府工艺方式、经济发展等内容。民间手工艺的失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增加物质需求审美意识的提升,民间手工艺很自然就会脱离他们视线,现代机器化的经济市场中民间手工艺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面临失传。目前出台的一系列保护民间手工艺的调整政策、得到了群多民间手工艺保护与继承。
维吾尔族葫芦艺术是中国葫芦艺术之中的一个奇葩,是中国民间文化中新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象征,如今如此发展的科技社会,应该扎实地做好继承与保护民间文化这方面的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日后宣扬与推广发展民间艺术提供必要的资源。
5维吾尔族葫芦艺术的发展与继承
5.1维吾尔族葫芦艺术与内地葫芦艺术的比较
兰州葫芦艺术在国内葫芦中比较有名。兰州刻葫芦源于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兰州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联系东西发展的一条纽带。当时胡商从和田带来巨型葫芦,原本用于盛水,后来兰州艺人在葫芦上刻图案和文字,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
兰州的葫芦艺术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葫芦艺术一样内容表现主要应用山水风景、花鸟、龙、诗词书法,变成葫芦工艺品。独特之处在于,中国画风格比较浓、创作方法上追求“实”和“虚”的结合、颜色清淡比较协调、技法精致、线条流畅、人物传神。观看他们制作的葫芦工艺品,不难发现作者对国画、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水平。
5.2发展与继承葫芦艺术的措施
维吾尔族葫芦艺术发展过程中,民间艺人起到最重要的作用。目前,维吾尔族从事葫芦艺术的对象除了民间艺人外还有攻读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制作葫芦艺术使葫芦艺术兴起、发展、创新,使葫芦艺术的知名度不断地提高,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第一,挖掘维吾尔族民间葫芦艺术艺人,重视他们的培养与培养新的学者是保护与发展葫芦艺术的重要环节。
第二,地方政府支持下开展当地知名艺人与国内知名艺人技术与经验交流会,重视已有的葫芦艺术民间艺人进行培养与技术的提高,建立专业性的葫芦艺术艺人队伍;实现技术、技巧、结构、表现内容、文化涵义等方面的突破,同时借鉴国内先进的技术与维吾尔族独特的文化嫁接到葫芦上,鼓励葫芦文化产业的建设,创造葫芦艺术品牌。
第三,通过有效的教育把葫芦艺术内容通过教育引入各新疆各高校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尊重民间工艺的精神。同时,培养挖掘民间工艺与继承与保护民间工艺的人才,使学生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培养感情,树立挖掘、保护、发展民间艺术的意识。
第四,当地政府重视葫芦基地的建设,结合新疆地理特色研发出各种品种的特色葫芦,制作成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葫芦艺术为新兴起的维吾尔族葫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搭建平台。
6结语
维吾尔族葫芦艺术进入文化市场后,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不断提升了葫芦文化的创新水平。在挖掘维吾尔族葫芦艺术市场经济和扩展葫芦艺术形式的同时,我们要认真地思考维吾尔族葫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其继承的不是单纯的葫芦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使其达到良性的循环延续。
参考文献:
[1]段超.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2]徐杰舜.中国葫芦文化的人类学解读[J].民族艺术,1997(01).
[3]扈庆学.葫芦民俗文化意义浅析[J].民俗研究,2008(12).
[4]许林.甘肃雕刻葫芦艺术传承述略[J].美术大观,2009(05).
[5]赵申.中华葫芦文化谈略[A].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
[6]王强.葫芦艺术人绊脚研究[J].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03).
【关键词】新疆;民居建筑;生态策略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经济建设发展迅猛,民居文化的新变化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的旗帜,民居建筑设计对于进一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意义非凡。维吾尔族作为新疆较大的民族群体,文化历史相对丰富,随着时代进步,维吾尔民居随着现代建筑升级逐步提升,悄无声息的变革也带给了维吾尔居民更好的生活体验。尽管现代新型建筑更符合城镇化需求,但民居的特色与风格仍需要传承保护,如何结合当地需求融合生态策略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设计出更舒适的建筑,更要对民族风格的居住建筑进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2新疆维吾尔民居建筑设计影响因素概述
新疆维吾尔民居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这里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可见民族性与民族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逐一探索。
首先从历史人文角度看,维吾尔族的祖先是西北草原的狄人,随着时代变迁大部分维吾尔族人处于半定居状态,他们以游牧和畜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此简单方便的居住形态形成,我们熟知的毛毡房被游牧民族喜爱,随着维吾尔族开始有定居的人群,民居有了新变化,随着民族结构稳定平稳,平顶四合院式的建筑开始出现,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维族民居进入现时代,新时期的技术与设计方式开始于历史文化结合,特色的维族民居开始向更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文化宗教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信念会影响到建筑文化,道教、佛教、萨满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都曾影响过维族人,伴随伊斯兰教的生根发芽,维族民居建筑艺术开始渗透着伊斯兰教的点点滴滴,由于伊斯兰教中提到建筑不能出现人物或动物等图案,因此,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花草居多,而且在色彩方面也按照伊斯兰的教旨,多用绿色。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遵循伊斯兰教的指引,也有建筑融合了多元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更有特色的维吾尔民居建筑。
再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新疆地区的经济衰弱,科技上发展相对缓慢,维吾尔民居建筑设计延续传统,发展进步不明显,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今天,新疆地区的经济建设大踏步前进,维吾尔民居建筑文化也开始欣欣向荣,有了质的飞跃,民居建筑不仅在形态上有了改变,装饰与材料上也有了更好改进。从生态环境角度看,新疆维吾尔居民生活区域通常气温低、地势高、少雨水且昼夜温差大,这导致很多建筑采用砖石土木结构,墙体厚重,由于新疆地广人稀,通常维族人家都会有很广阔的庭院。南疆与北疆存在差异,南疆气温高,风沙大,南疆的维族通常采用平顶的土木机构;北疆低温地,雨水多些,且树木资源丰富,因此北疆维族通常会设计有坡顶的砖石结构,可见,生态环境制约着建筑形态,很大程度影响着建筑的发展。
3新疆维吾尔民居建筑现状分析
前面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新疆维尔族民居文化的演变,这些饱含民族特色的建筑中,传递着民族的与文化传承,目前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新疆的经济仍处于初级发展建设阶段,由于新疆地处偏远,很多农牧民还处于仅能保证温饱的状态,对居住条件要求不高,并且安于现状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条件,主要问题有几个方面:首先维吾尔民居平民布局需改进。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维吾尔民居通常有三间屋,房间的功能性并不明确,房间之间没有什么流线可言,更没有什么设计感,可见建造之初没有过多考虑;其次室内通风采光需要重新安排。很多维吾尔民居为了抵挡风沙加厚了墙体、缩小的窗户,挡住风沙的同时也挡住了阳光,这是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建筑,但却弱化了生活条件,很多居民建筑直接省掉了窗户,部分房屋能单项开窗,十分不利于空气流通;再次民居院落分割不合理。很多维吾尔民居院落中牛羊马等牲畜直接散养或直接圈在墙角,没有合理的分配空间,秽气常常灌入屋内,空气质量很差,人和牲畜的交通区域十分模糊,影响居民的生活;最后防震与防火设计待加强。新疆地区部分维吾尔居民居住在地震带,民居需做防震处理,由于大部分民居采用木质结构,枝条草植等属于易燃物,维族习惯在冬天室内做饭取暖,夏天在室外烧火做饭,这样更提高了火灾的风险,建筑设计时要格外注意。
4新疆维吾尔民居建筑设计生态策略建议
科技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与经济影响着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很多维族人已经放弃了冬天烧火取暖,而是采用电暖气设备,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随之提高,从通风与采光的角度尤甚。至此维吾尔民居建筑设计应遵循当地信仰习俗、文化特色、自然环境等拿出更合理的方案,做好生态策略筹划,在提升居住环境的基础上,传承并保护建筑风格与民族特色。
首先简化民居建筑形式中的民族元素,融合更多的现代设计。该方式能够有效的强化民族特色的同时提高民居的可居住性。新疆维吾尔民居建筑中,装饰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装饰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在新民居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传统形式化繁为简,合理布局房屋的功用,做好庭院分割后,再逐一将民族符号放置其中,这样既生动又亲切,更重要的是实用。
其次选取现代建筑材料。在新民居设计中,我们尽量采取现代建筑材料,更多实用现代建筑手法,从技术层面讲地方性建筑形象再提升一个高度,传统建筑材料让民居更有民族味道,这些是我们要借鉴的,在使用新材料的同时并不排斥传统材料,能做到传统材料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更好,比例我们现代的黏土砖块效果要比传统生土更结实耐用,从跟上提升民居安全性是重要的,在此基础上突出民族色彩,展现民族特色将是我们生态保护计划的主旨。
再次尊重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从建筑形象的角度看,我们不能随意改变形态,要尊重维族,尊重历史,在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要强调文化继承,做到贴心舒适,且与时展同步,让现代的建筑手段,呈现更完美的民族建筑,从另一个角度上强化维族对祖国的信任,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文芳,师鸿儒.维吾尔民居建筑生态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6(03).
维吾尔族的祖先是骑马游牧民族,依随水草,以牧为业,“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九世纪下半叶以后,维吾尔族经河西走廊迁徙到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十三世纪,在伊斯兰教与摩尼教和佛教的宗教战争中获胜,维吾尔族全族改信伊斯兰教,并随着西迁及农业经营方式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维吾尔族经济开始以农业为主,园艺业、手工业、商业为副,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棉花等,其饮食文化也加入到伊斯兰教饮食圈子中,从原来的以肉、乳为主转变为以谷物为主、以肉为辅。馕也由此产生,并逐渐成为维吾尔人餐桌上的主食。谷类、粉食类食品中的用小麦粉和杂谷粉烤制的饼状的馕,可以看作是从西方传入维吾尔族的饮食中近东类型的饮食文化。
馕,也叫“维吾尔族大饼”,是以小麦面、玉米面或高粱面为原料,加少许盐、水和酵面烤制而成的一种面饼,是维吾尔族的传统主食之一。馕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与哈萨克族横卧的馕坑不同,维吾尔族的馕坑多使用直立的。馕坑由外壳、平台、炉底组成,中间圆鼓,上下两端小,内部形状象欧洲酿制葡萄酒的木桶。从制作原料上来看,馕坑有陶制馕坑、砖制馕坑、土泥与芦苇和制馕坑、铁馕坑等;从馕坑所用的燃料来看,有盐制馕坑、燃气馕坑等。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上的维吾尔人,用随地可取的芒硝、河底泥加羊毛搅匀制作的馕坑;生活在城镇的维吾尔人用由砖块砌的馕坑。一般,馕坑的大小依居家人口而定。制造馕坑所用原料的不同,烤出的馕的味道也有差异。在馕的品种与口味上,维吾尔族也有更为细致的分类:按馕的原料分有面馕和馅馕。面馕有小麦面制成的白馕、大麦馕、荞麦面馕、玉米面馕、高粱面馕等。馅馕有肉馕、油馕、羊油渣馕、甜馕、咸馕、芝麻馕、菜馕、南瓜馕、葫芦馕、果汁馕、核桃馕等等。从馕的形状上来看,更是风姿各异,有香蕉形、葡萄形、蛇形、鸟形、鱼形、鄂鱼形,还有按照维吾尔民族乐器“热瓦扑”形状打制的,品种达上百个。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这些形状各异的馕逐渐被禁止,现在的馕多为圆形。维吾尔族俗语说:“可以一日无菜,不可以一日无馕”。可见,不仅烤馕是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而且食馕也成为与维吾尔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习俗及文化。
“馕”一词源于波斯语,曾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西亚诸国流行。但烤馕却并非源自于这些地区。据考证,维吾尔人烤馕的历史距今已有2000余年,最初他们称其为“俄可买克”。称之为“馕”,是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开始的。十世纪中叶,随着伊斯兰教的深入传播及其逐步成为维吾尔族全民信仰的宗教,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开始加入伊斯兰教饮食的圈子,“俄可买克”便改称了“馕”(1)。关于维吾尔民族食馕的悠久历史,可以在我国古代维吾尔民族文献和汉文典籍记载中得到明证。在维吾尔族的部经典文献《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中都提到了馕,前者突出了馕作为一种神灵对于维吾尔族人的重要意义,后者记载了当时馕的品种以及制作的方法与器具。《福乐智慧》是由11世纪喀拉汗朝的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所撰写的。书中写道:“要为将士供给刀枪、战马、征衣、馕、盐和食物必须丰盈。”馕是食物的一种,但此处却把它和食物并列或放在前面作为战士出征所必须携带的物品,这说明馕在食物中的特殊地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排列方式超越了它的物质性。自古以来,维吾尔人崇拜盐,盐对于维吾尔人来说是神圣的。馕和盐并列在一起,从此点来讲,说明馕也是神圣的。这刚好与维吾尔族谚语"饭是圣哲,馕是神灵"相印证。由此可见,馕在维吾尔族先民时期就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所需和精神信仰。《突厥语大词典》是由与尤素甫・哈斯・哈吉甫同时期的回鹘语言学家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约1008~1105年)编纂的世界上第一部突厥语词典,较为系统地展现了900多年前喀喇汗朝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研究古代维吾尔等族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突厥语大词典》中有23个关于面制食品名称的词语,其中尤以记载与“俄可买克”相关的词语最多,达16个,比较系统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馕文化(2):从制作方法来看,记载有大麦和荞麦混在一起打制的馕、发酵后制成的馕、油中煎制成的馕、几层薄面重叠压制后烤制的馕,还有蒸馕、闷馕等;从打馕器具来看,记载有割面和割肉的器具、擀面杖;从制馕的佐料来看,记载有皮牙子(洋葱)、芝麻、黑胡椒等。由此观之,馕的历史悠久,并在制作工艺上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品种,同时它在维吾尔族的饮食中也占有了重要的比重,维吾尔族饮食具备了浓郁鲜明的“馕文化”特征。
馕不但在维吾尔民族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伴随着这个民族的成长,已深深地渗透到其意识形态之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展示着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特征及精神面貌,它具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1.从有关馕的人生礼俗看维吾尔族的原始信仰
馕与维吾尔族的人生礼俗密切相关。从维吾尔人一生下来的命名仪式、摇床礼到婚嫁习俗及丧葬礼仪,馕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始终伴随着维吾尔人的一生。可以如此说,只要有礼节、仪式,必有馕的参与。
命名仪式。维吾尔族的命名仪式是指小孩出生后,由阿訇或一族内的长者为新生儿取名的仪式,并借此向真主祈祷,感谢真主赐给婴儿父母以新生命,祈求婴儿将来生活幸福。在命名仪式中,主人准备几十个薄而宽厚的白面馕,不仅仅用于招待来客,更重要的是馕是神灵的象征,会保佑新生儿平安、幸福的生活。馕是用各种粮食掺上水并用火烤制而成的,而维吾尔人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认为是水、火、土附于了生命,因此馕就是水、火、土的结合物,是一种物化的神灵。在命名仪式中馕将代表神灵保佑新生儿的幸福生活。同样,婴儿的摇床礼也少不了馕。维吾尔族的摇床礼相当于汉族的满月礼,是将婴儿放进摇床的仪式。请来40个未满7岁的小孩,用一个盆子盛40勺温水,每人往婴儿头上浇一勺水,表示给孩子添岁。洗后包好,放在摇床里摇几下,此时主人把准备好的40个“托喀西馕”(大小如茶杯口的馕)分给前来做客的小朋友,小朋友一人拿一个,沾一些“木拉巴”(果酱)、“纳勒瓦”(甜面糊糊)和自己的母亲一起来到摇床前向出世不久的小婴儿表示祝贺。
婚嫁礼俗。维吾尔族的婚嫁礼俗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其中很多婚俗都与馕有关。首先提亲时,男方家长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陪同一起去,并要准备给姑娘一套质量较好的衣料、一些盐、方块糖和5个馕(有的地区带7个或9个馕),作为见面礼。维吾尔族在生活中把单数看成是吉祥的数字,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这些单数习俗,大都受到宗教的影响,他们认为真主只有一个,所以把奇数看成是吉祥的数字,以表达他们对真主的虔诚。因此他们在一些习俗和生活中都选用单数,婚礼时用的馕也是单数个。礼品中的盐和馕都含有深刻的意义。婚礼前,双方的家人都会用馕、馓子、果酱、糕点等款待双方亲属。婚礼时,新娘和新郎当众抢吃碗里沾满盐水的馕,谁先抢到碗里的馕,则表示谁对爱情的忠诚。所以在抢馕时,男女各不相让,表达了他们相亲相爱和携手踏上新生活征途的决心,以表示他们从此同甘共苦,携手并进,白头偕老。维吾尔人把盐看作是吉祥之物,盖新房、乔迁、结婚时,都要用盐,以此来祈求平安、吉样和幸福。
丧葬祭祀。在维吾尔族的丧葬、祭祀礼仪中,馕都是重要的献祭、施舍之物。维吾尔族人去世后的第3天、第7天、第40天和周年都要举行“乃孜尔”。“乃孜尔”意为祭祀,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宗教习俗,也是对死者悼念的主要活动。参加“乃孜尔”者一般要带些礼品,其中就有5个馕,礼品由妇女准备并送去,主人家也由女方来接受,届时受邀者夫妻双双参加活动。参加“乃孜尔”的客人,男女分别款待,一般屋里摆一条长桌,上面铺上白色的布,摆上馕、油香、馓子、民族式点心、方块糖等。举行仪式时,不放音乐,不许高声谈笑,十几分钟之后结束。此外,还将馕和植物种粒、动物一起埋于逝者的墓穴之中,是在指望这些东西再一次唤醒逝者,或者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同样得到生命的永存。馕在这里作为礼仪的象征,被视为神圣的东西。
2.从食馕看维吾尔族的养生保健
馕的养生保健作用和维吾尔医学中的四大物质学说息息相关。四大物质学说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体验而总结出的医学理论。他们认为,自然界的火、气、水、土是维持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各种物质性质有所不同,其中火为干热、气为湿热、水为湿寒、土为干寒;与自然界相对应,人体也具有燥、热、湿、寒四种不同的性质,而四大物质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人们身体的健康程度(3)。从这一理论来看,馕的各个方面具有养生保健的重要功用。从馕的制作过程来看,它很好地达到了热与寒、环境与人的平衡调节。新疆属风寒地区,馕经当地柴草烤制后,不仅使外寒与内热相平衡,更达到了水土相适应的调节效果。
从制作馕的基本原料来看,主要有小麦、黑麦、玉米、荞麦、白玉米、红玉米、小米等,大多为粗粮,性干凉,对润通肠道、保养脾胃、调节气血很有帮助。打馕的佐料白芝麻、黑芝麻、菜油、洋葱、孜然、黑胡椒等,性温,可健脾胃,祛寒痰,有活血、利尿、杀菌、降血脂等功效。尤其是洋葱,对防癌和防高血压疾病很有帮助。
烧馕坑的燃料,主要用柴草。不同的柴草烤出的镶不但香味不同,也有不同的养护效果。烤镶时,人们还在镶胚表面戳出或梳出花纹。用来戳图案和花纹的工具叫镶戳,形似长柄图章,戳面用铁钉(或鸡翎)构成各种图案。在镶面上戳花纹,其花纹除了使圆而平的镶面有花纹、美观、富于变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发面中的空气在受热时及时排出(4)。
馕对于维吾尔族来讲,不仅有保健的效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焦馕泡入开水中有缓解恶心、呕吐腹胀的功效。孜然馕敷在胃部和脐上可以利用孜然的驱风散寒、暖胃健脾、利尿逐水、散结消肿的作用来治疗胃寒、腹胀和腹痛。馕还运用在维吾尔民间流行的祛病法术中。“阿西拉酉”维语意为“食物”,是用食物转移病痛的法术。当小孩有腹痛、厌食等症状时,人们用馕往孩子的肚皮上抹一抹,并念咒或诵伊斯兰教经文,然后将此食物给动物吃。人们相信,通过这种法术,孩子的病就会随食物转移到别的动物身上。因此维吾尔人认为吃馕可以强健身体,预防疾病。正如他们的谚语所说:“不吃馕就没有力量”。
3.馕的文化象征意义
馕是神灵的象征。馕参与了维吾尔人的各种重大仪式,从出生到逝去,在人生的每个重大时刻,馕作为神灵的象征,见证、保佑着人们的幸福生活。馕被维吾尔人认为是维持生命的主食,象神灵一样庇佑着族人的安康幸福。在维吾尔人用脚踩馕来发誓,以示千真万确的,绝无谎言时,馕就具有着与伊斯兰教根本经典――《古兰经》相同的地位与作用。维吾尔人对馕的尊敬从制作馕时就开始了。做馕对他们来说是件神圣的事情,必须讲究卫生,否则就是罪过。同时,从磨面、筛面、和面、搓面到烤馕、出馕,甚至是卖馕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诵读一定的经文,告戒需要注意和遵守的规则,对上天的赐福感到知足并表达谢意。伊斯兰教认为,若要保持一种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思虑,若要滋养一种热诚的精神和一个干净而又健康的身体,就应对人们赖以生存的饮食予以特别的关注(5)。对馕的神灵崇拜还体现在维吾尔族的谚语中。“饭是圣哲,馕是神灵”。“馕是信仰,无馕遭殃”等。一个民族的谚语,是这个民族世世代代思想、信仰、经验的写照。从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馕已是维吾尔人的崇信神灵。有朋友远行时,送行者送馕给他,以求真主保佑。人们坚信馕的伴随可以消灾免祸。馕是团结的象征。维吾尔族有掰馕吃的习俗,严禁啃食馕。吃馕时,用力掰成小块,然后再用双手掰碎吃。用一只手抓馕,不掰碎囫囵吃,都被视为不礼貌、不尊敬的行为。无疑,这也是维吾尔人的馕饮食禁忌习俗。《突厥语大词典》中有“他掰开了馕”、“馕被掰碎了”的记载,这要人们记住有福同享、团结互助。“馕经过百人之手才到口中”,这说明做成馕要经过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吃馕时要想到做馕的其他人,要珍惜粮食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能让馕渣掉在地上。此外,馕作为维吾尔人的相互往来的馈赠佳品,更是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友好往来的象征。对远在外地的亲朋好友寄馕,也表达着期盼团圆的愿望。“吃故乡的馕饼,日夜为故乡担忧”。
馕是福贵的象征。维吾尔人还认为馕是福气和富贵的象征。“吃了白面馕,乐得把歌唱”,视吃馕为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以致于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还有这样的俗语:把不愁吃喝叫做“囫囵馕”,把安分守己叫做“吃泡好的馕”,把一无是处叫“馕袋子”,把身无分文叫“一块馕也没有”,把一毛不拔叫做“从死面馕里抽毛”。维吾尔人对有关馕的梦境的独特解释。如果梦境中有馕,意味有福气将要降临;梦见馕被丢弃,将有不详之兆;梦见自己吃馕,将有福运等着自己;若是梦见自己掰馕,就该及时去施舍穷人或捐物赞助,行善事。谚语“他的馕是完整的”,意味着他的生活美满富足。由此可以看出,馕对于维吾尔人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它作为一种口腹之需的物质性,而是如同饺子对于汉族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一样,它已经成为一个内涵深厚的文化符号――馕文化。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及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的馕文化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馕作为主食的传统地位渐渐被弱化。馕从“以馕为天,以馕为乐”的核心地位中滑落下来,成为餐桌上普通的一员。在一次对新疆大学500名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中进行的对“最喜爱的主食”的调查中,填写“馕”的寥寥无几(6)。“馕”的地位是不是被动摇?是不是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馕作为一种核心主食虽然渐渐淡出了,但此时的馕却作为代表维吾尔族文化特质的符号,被赋予了更为丰富而广泛的内涵,走出民族,走向世界。
“馕”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二千年历史的馕,在其制作方法、品种口味等各方面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融发生着改变。以都市地区为核心向周遍辐射开来,都市的生活习俗、饮食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在饮食工艺上从传统的粗加工朝着精工细做的方向发展。打馕用的馕坑现今已由砖制馕坑、铁馕坑、燃气馕坑代替了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泥制馕坑,即土馕坑。这样烤出的馕不仅干净美观,而且也因通风及受热更加均匀变的更为酥软香脆。随着维吾尔族饮食烹饪技术的提高,对馕的食用也加入了烤、煎、炖、炒、炸等烹饪手法,使之口味多样化,制作了许许多多的花样特色菜,例如:馕炒烤肉、香酥馕、土鸡炖馕等。同时,更加注重馕的品质与营养性,在原料中加入牛奶、蜂蜜、鸡蛋等,辅以各类蔬菜以求营养平衡,被称为“中国的披萨”。
“馕”从餐桌走向市场。从维吾尔族生存的环境来看,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使维吾尔族“以馕为天”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反映在维吾尔人今天的日常饮食中的饮食文化,不仅包括该民族从上古游牧时代留传下来的传统饮食文化和维吾尔族改信伊斯兰教后形成的饮食文化,而且还包括该民族同周围其它民族和地区的交流中产生的多彩的饮食文化。在肉食与面食相互交替的同时,蔬菜比例逐渐增大,馕为主食的饮食结构已在维吾尔族餐桌上逐渐消退,但与此相反的是馕正成为一种商品,走上各民族的餐桌。对馕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包装,设计精品包装,从金字塔形至宫灯形,从提盒式到辫子式等,并充分利用新疆地产的优质果仁、果脯、果酱和优质牛、羊、马肉烤制出数十种风味独特的香馕、油馕和酥馕。这些具有浓郁伊斯兰文化和维吾尔族风格的包装设计,把普通的馕从维吾尔人的餐桌上解放出来,脱胎换骨,实现了馕在整体质量上的重要飞跃,通过市场的纽带输送到各民族的饮食生活中。
“馕”从民族走向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如今新疆的馕无论在花色品种和营养质量上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并设计包装、注册商标、发展连锁,逐步发展成为“馕文化”、“馕事业”、“馕产业”。2003年,乌洽会上,馕首次登上乌洽会的大舞台,并受到中外客商的青睐。在乌洽会的第一天,苏来曼公司将新烤出的蛇形的馕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吸引众多来宾的目光。阿不拉公司也将“阿不拉馕”的历史制作成了电视节目。2004年,新疆匠人们在吐鲁番市著名葡萄沟景区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馕坑,“出炉”一只90公斤的烤全牛,直径10米,高8米,还同时烤制了一匹骆驼、两头牛和十只羊。目前,该馕坑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同年,在新疆国际大巴扎,馕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形象代表――手里端着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烤馕的“库尔班大叔”塑像,代表着维吾尔族的“馕文化”在众人面前亮相。经过人们的精心打造,如今新疆的馕已开始声名远扬,“阿不拉”和“苏来曼”两家企业不但在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开设了分店,他们的馕还“滚”到了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美国、德国,在当地备受欢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维吾尔族的精神信仰、文化习俗、生活态度及其坚韧的民族内聚力正是通过馕这一载体走出新疆,面向世界。
注释:
(1)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53。
(2)李冬梅:《浅谈维吾尔族饮食民俗中的文化质点――馕》[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3。
(3)阿不都热衣木・哈德尔:《维医四大物质学说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1995,1(1):10。
(4)夏雷鸣:《维吾尔族养生理论在馕文化中的体现》[J].新疆社会科学.1997.02。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究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