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范例(3篇)

时间:2025-10-25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范文

我省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较好,涌现出一批高水准的示范典型。全省现有300多处旅游资源,其中70%分布在县(市区)乡(镇)。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涵盖我省广大农村地区,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流、人流和物流,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的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的转变,大力促进了我省农村对外开放。

我省乡村旅游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正处于市场培育期,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功能单一,建设水平低,产品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品位档次不高,接待规模小,季节性强,整体消费水平低。其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标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对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我省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绝大多数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相关旅游知识的专业训练,不能适应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求,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亟待加强。

如何进一步推进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应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续利用的要求,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依托我省农业发展基础、旅游资源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对我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各县区应在全省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因地制宜地制订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必不可少。可以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民再就业培训资金等有关农业、农村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国内外各金融机构探索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投资乡村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收入;贡献度;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40-03

TheRuralTourismContributiontotheGrowthofAgriculturalEconomyinHebeiProvince――BasedonthePanelDateAnalysisofSampledPoints

QIAOLi-juan,WANGJian

(CollegeofTradeandEconomics,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071001,Hebei,China)

Abstract:Becauseoftheclosecorrelationbetweenotherindustries,wideprospectofmarketandlaborintensive,theruraltourismeffectivelypromotetheruraleconomicdevelopment.ThepaneldataabouttheruraltourismobtainedbythefieldinvestigationinHebeiprovincewereusedassampledpointsandthemixeddatamodelandvariablecoefficientmodelofHebeiprovincefromfivesampledpointsofruraltourismwereusedtoanalyzetheruraltoruismcomtributiontoruraleconomicgrowth.Itcanbeconcludedthatalthoughtheruraltourismcontributiontoeconomicgrowthisdifferentinthefivesampledpoints,theruraltourismplaysagoodroleinpromotingeconomicgrowthofallthetouristdestinationvillages.

Keywords:ruraltourismrevenue;contributiontoeconomicgrowth;paneldate;uniteroottest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成为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性强、关联性大、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特点,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发展前景广阔[1]。

河北省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苍岩山、抱犊寨、坝上等地的农民便开始以农家院餐饮住宿等形式开展乡村旅游。到目前,围绕当地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河北省有近千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并以滦平偏桥村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开展帮扶活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河北省已形成包括景区依托型、农业资源型、城市近郊型、民俗风情型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因地制宜地构建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环渤海、坝上草原和环中心城市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各界认可,但目前关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度定量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选择河北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样本点,通过对实地调研所获得的面板数据定量地分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研究结果对政府制定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

1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1.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研究选择的样本点包括河北省内的景区依托型(承德兴隆眼石村和邢台神头村)、城市近郊型(石家庄灵寿横山湖)、民俗风情型(承德滦平偏桥村)、农业资源型(邢台内丘县神应王度假村)。选取的样本点以自然村落为单位,不仅包含了当前河北省主要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同时还代表了河北省中部地区、北部山区以及南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此外,乡村旅游样本点的经营方式既包括农家乐个体经营与农民旅游合作组织,也包括政府扶持的乡村旅游经营点(承德滦平如偏桥村为河北省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调查的乡村旅游样本点涵盖了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乡村旅游类型与不同经营模式,样本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村委会财务报表及对当地旅游从业者的访谈,通过深入调查、数据修订与整理所得的数据均为有效数据,包括乡村旅游收入(LYSR),总收入(ZSR)以及村民的人均收入(RJSR)。其中,旅游收入是指来自乡村旅游活动的直接收入,包括农家乐、酒店及相关旅游设施的收入。

1.2模型构建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提高农村总体经济水平的贡献;二是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贡献。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总收入以及人均收入对旅游收入变化的敏感性,可以参考经济学中弹性系数的定义来构建模型,设GXD1和GXD2分别表示乡村旅游对乡村总收入以及人均收入的影响,则用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GXD1表示乡村旅游对乡村总收入贡献度;GXD2表示乡村旅游对人均收入贡献度;ΔZSRt%、ΔRJSRt%与ΔLYSRt%分别表示总收入、人均收入和旅游收入的变化比率。

由于所调查的乡村旅游样本点的乡村旅游类型、地区、经营模式以及客源市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如果仍单纯采用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来检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将忽略各样本点间固有的差异性,从而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为此,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分析,因为根据各调查样本点的时间序列数据所得到的面板数据,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少的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可以估计地区差异的影响[3]。首先对乡村总收入(ZSR)、人均收入(RJSR)和乡村旅游收入(LYSR)进行差分,式中,lndZSRit、lndRJSRit和lndLYSRit分别表示样本点乡村年度总收入、人均年度收入以及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用对数差分的形式表示。lndZSRit、lndRJSRit是k×1维解释变量的向量,分别表示各村的总收入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lndLYSRit为k×1维被解释变量的向量,表示各村的旅游收入增长情况;di为个体影响,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滋it为随机误差项,反映模型中被忽略的个体成员和时间变化因素的影响。假设其均值为零,方差为?滓2,并假定?滋it与lndLYSRit不相关。

2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检验

2.1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在统计运算中出现伪回归,首先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4],见表1。从表1的LLC、IPS和ADF方法进行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lndZSRit、lndRJSRit和lndLYSRit在水平上不平稳,但是一阶差分检验显示各变量是I(1)的。在单位根的检验结果上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面板数据存在着协整关系,数据间不存在伪回归。

2.2实证分析

根据所获得的2005~2011年间5个乡村旅游样本点的数据,首先进行混合数据模型拟合,即不考虑各样本点的经济水平、旅游产品之间的差异,从总体上考察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混合数据拟合结果得到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lndLYSR)、总收入增长率(lndZSR)以及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lndLYSR)与人均收入增长率(lndRJSR)之间的线性估计函数:

3研究结论

通过模型拟合结果可知,利用面板数据的混合数据模型与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在考虑样本点差异的变系数模型中,旅游收入(LYSR)对总收入(ZSR)与人均收入(RJSR)的贡献度较高,最大的数值达到2.3916,说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

乡村旅游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样本点的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说明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眼石村为例,该村依靠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兴隆溶洞的自然景观自2002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共有农家乐93户,旅馆与酒店15家,并建有果品采摘园与漂流项目,日接待能力达到4000人以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72人,占村民总人数的80%,并吸引了外地劳动力200余人。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2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通过对乡村旅游贡献度相对较大的偏桥村与神头村的实地调查发现,两地均处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其中偏桥村自2008年发展乡村旅游,神头村于2007年建成,2008年才开始正式运营。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偏桥村与神头村旅游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同时还带动了村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果显著。而乡村旅游贡献度最低的石家庄灵寿横山湖景区的王家沟村,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的乡村旅游,因缺乏统一的规范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乡村接待与住宿服务缺乏特色,因此到访的游客数量有限,从事旅游业的村民数量也较少,制约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3.3乡村旅游发展应合理规划,集群发展

为提高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必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应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依托当地乡村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创新旅游产品,创建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其次,各级政府应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明确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避免盲目开发而导致旅游产品雷同化;应按照中心辐射、特色互补的原则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经济;最后,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与娱乐,而乡村地区的道路、停车场、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餐饮卫生问题却影响和制约着客流量的增加,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还需要全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的村容村貌,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薇薇,胡晓峰.咸宁市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J].当代经济,2012(11):98-99.

[2]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1-19.

[3]宋立.试析城市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度――以扬州、宁镇扬和江苏滨水城市群间的经济势能对比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124-128.

[4]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范文篇3

我国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抓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西班牙学者RosaMar??aYagu¨ePerales(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orTraditionalRural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RuralTourism)两种。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在我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不仅仅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侨乡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广东乡村旅游起源可追溯至2006年“寻找广东最美乡村”活动,时至今日,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亿元。以鹤山市双合镇为例,双合镇是著名的侨乡,毗邻江门、中山、佛山、肇庆、广州等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区域条件好,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方式灵活,交通便利,旅游出行成本低廉,乘车、驾车、骑车、步行等多种方式均可到达目的地,一般路途花费时间仅需半小时或一个多小时,是市民外出旅游的休闲首选地之一。

三、侨乡城郊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侨乡乡村旅游的开发正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管理仍需加强。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缺乏总体规划,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特别是一些项目过于分散,难于集中组织线路,各个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二)基础设施配套仍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建设仍然不足。特别是在卫生安全和配套服务上,仍然停留在家庭式的服务水平,缺乏专业培训和导向管理,在旅游旺季往往出现卫生间人满为患和手机信号不好或无法上网的情况。

(三)对侨乡城郊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主要是企业,容易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的利益追求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乡村文化发掘利用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有效利用。

(四)营销方式缺乏战略手段。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委托旅行社或企业单位宣传,处于被动的营销局面,宣传手段单调,缺乏针对性,尤其是高端消费人群的市场关注。

(五)经营水平不高,季节性差异化大。乡村旅游景区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地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六)乡村旅游服务性管理人才仍然匮乏。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当地乡村居民,管理形式主要是家族式管理,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法制观念,虽然在乡村旅游的管理方面做过一定的工作,但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四、开发侨乡城郊乡村旅游的因素分析

(一)发挥政府导向因素

1、增加政府支持和管理力度

政府的重视程度,引导和支持力度及宏观管理能力发挥的好坏,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鹤山市双河镇的乡村旅游发展如此迅速,与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密切相关。多年来,双合镇政府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推动旅游业发展,以全域旅游引领乡村旅游做大做强,以打造“醉美侨乡100村”为目标认真开展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2015年江门市乡村旅游文化节启动仪式暨双合油菜花欢乐嘉年华活动”就设在鹤山市双合镇油菜花基地举行。双合镇政府一改过去分散式的种植方式,专门划分指定区域种植上千亩油菜花,又在活动现场的停车场种植地区特有的格桑花,让游客在一个地方能看到两种颜色截然不同的春季鲜花,进一步延长活动周期和游客停留时间,规范了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流程和现场秩序,塑造较强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游客,带来井喷式经济收益。

2、建立乡村俱乐部,使乡村旅游走向极致

针对大部分城市游客去乡村旅游只游玩不住宿,只参与农活但没有农获或只有农获不参与农活的情况,双合镇政府管辖下各乡村确立“诗意栖居”的目标,参考早年网络上红极一时的“QQ农场”运营模式,建立乡村俱乐部,创造出“自己耕种一分田”管理模式,让城市游客在66.7平方米的租赁田地上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并聘请当地农民参与日常管理。在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促使城市游客经常回到乡村旅游当中,使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各尽其能,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

(二)注重农耕文化的开发和深度发掘,促进乡村文化与侨乡文化有机结合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的旅游消费。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旅游消费支出逐步增大,乡村旅游也随之发展起来(表1)。

由此可以看出,双合镇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呈同步增长的趋势。随着市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人一般都是以一种浪漫的情怀想象农村,是“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现,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合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乡土文化为核心,以侨乡文化为亮点,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在中国四大侨乡中,只有鹤山的华侨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属于中华文化圈,而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是新兴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西方文化圈,因此不难看出,唯独五邑侨乡能够看到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一特点在中国的侨乡中是最显著的。因此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双合镇利用山形地貌,引入越南华侨的现代化茶场,增加越南民族风情表演和华侨生活经历展示,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三)利用网络资源,发挥营销品牌化因素

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给传统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并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双合镇在对外推广乡村旅游的方式上,采用当前最受工薪阶层欢迎的微信平台和QQ平台,创建充满诗意的“日月双合醉乡村”公众微信号,及时最新的旅游活动信息,提高信息共享性,增强景区管理方与游客的良性互动,扩大品牌效应。

(四)打破季节性局限,发挥资源联合因素

面对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的困境,双合镇在对辖内漂流和温泉资源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有机整合旅游线路,增加市场竞争力,走常规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提出不同季节的旅游主题亮点(表2),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实现校企合作,发挥乡村旅游人才后劲因素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专门人才,这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这就要不断提高特色旅游乡村干部和旅游业经营者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开展市场营销的水平;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以鹤山双合镇为例,每年特色旅游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均邀请周边的大学专家和师生参与,既合理利用不断更新的现代旅游意识和服务理念,又提供了培养专业乡村旅游综合性人才的环境,实现“政府-企业、企业-高校、高校-农村扶贫”的良性合作关系。

五、结语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