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例(3篇)
时间:2025-11-03
时间:2025-11-03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是十分紧急的临床急诊,处理及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992年以来,笔者在本院麻醉科、ICU处理了13例急性上呼吸道梗阻,通过建立紧急人工气道后,缺氧症状缓解,经进一步治疗后病情稳定或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5例,女8例,年龄7~82岁,平均45岁,体重50~80kg,平均62kg。
1.2本组疾病:喉癌根治术后复发致喉狭窄2例,上呼吸道感染致急性喉头水肿3例,妊娠合并口腔感染,未使用有效抗生素致急性喉梗阻1例;全身麻醉后双腔支气管导管拔出后急性喉头水肿1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困难,浅麻醉下反复试插导致严重喉痉挛2例,甲状腺术后出血压迫气道致呼吸困难1例,静脉麻醉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中大出血气道阻塞1例,氯胺酮基础麻醉咽喉部金属异物取出术1例,小儿颈部包块麻醉诱导时气道梗阻1例。
1.3临床表现:患者吸气性呼吸困难,强迫端坐位,呼吸急促30~50次/分5例,大汗淋漓,濒死感,气道完全梗阻5例,其气道无气流通过,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面罩加压给氧无效,SpO2监测示0%~85%,全身紫绀,情况十分紧急。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心率120~190次/分8例,心率下降至35~50次/分5例,意识烦躁、淡漠到完全丧失。
2抢救经过
2例喉癌复发致气道狭窄,端坐位呼吸,需紧急开放气道,其颈前部绝大部分是喉癌根治手术及局部放疗留下的瘢痕,且在胸骨上方2cm处有气管切开留下的瘢痕,常规气管切开由于没有正常解剖非常困难,患者也不能耐受平卧位时的缺氧,将不利于患者的抢救。我们让患者半坐位面罩吸氧,在局麻下采用英国portex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技术,在胸骨上窝上方1~1.5cm处进针穿刺扩张,4分钟内顺利置入气管切开导管,患者呼吸困难立即缓解。2例患者术后分别成活8个月和10个月。
3例青年女性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天,出现急性喉头水肿,经局部激素雾化吸入、抗感染等治疗效果差,呼吸困难迅速加重,缺氧、烦躁。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及咽喉部局麻后,选用小号气管导管(6.5~7.0mm)行气管内插管成功后呼吸困难立即缓解,但在插管时发现声门明显水肿狭窄,经进一步治疗,3天后病情稳定,拔出气管导管,呼吸正常。
1例妊娠合并口腔感染患者,为保证胎儿健康,牙龈感染后未经正规治疗,致口底组织间隙、面部、颈部感染,在基层医院用青霉素治疗2天无效转入我院口腔科,因吞咽困难,5天未进食,口咽部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并出现呼吸不畅,值班医师在患者疼痛时肌肉注射曲马多100mg后,其呼吸困难明显加重,烦躁不安,SpO280%(吸氧6L/min),端坐位转入ICU,在纯氧无创机械通气时,病情稍稳定,由于家属拒绝作气管切开,但咽部分泌物较多,气道阻塞严重,选择气管插管改善通气。在做气管插管时发现咽喉部、声门区重度充血水肿,喉镜接触处易出血,由于患者不能耐受短时间间断吸氧而极度烦躁、惊恐,经口明视气管插管失败。退出喉镜时,患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加重。在吸纯氧缓解后,试行经鼻盲探插管时患者喉头受刺激并误吸咽喉部分泌物致严重气道痉挛,患者呼吸气流中断,缺氧进行性加重,SpO230%,立即环甲膜大针头穿刺,并面罩加压吸氧,气管阻力极大,气流无法进入气道,数次胸外按压后,患者有轻度呛咳反应,面罩加压吸氧气道阻力稍降低,但难以维持SpO280%,立即行紧急气管切开纠正缺氧(气管切开时患者已不能感觉疼痛,术中患者颈部肿胀出血较多,气管因痉挛明显变小,操作非常困难),术后20分钟患者神志逐渐清楚,术后未发现神经系统异常。
1例女性肺癌患者,40岁,全身麻醉单肺通气后,双腔支气管导管拔出时出现急性喉头水肿,呼吸困难,SpO2急剧下降,立即面罩加压给氧,紧急选用小号气管导管(6.5号)气管插管,SpO2迅速回升至100%,在喉水肿相应处理后,第二天才顺利拔出气管导管。
2例男性肥胖颈短患者,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4次未成功,咽喉部明显水肿且有较多血性分泌物,在浅麻醉下再一次尝试插管时出现严重喉痉挛,面罩加压给氧无效,口唇及甲床紫绀,SpO2进行性下降至0,立即用12号大针头作环夹膜穿刺缓解缺氧,并紧急气管切开,6~8分钟后才纠正缺氧,术后进行脑复苏,未发现神经系统合并症。
1例甲状腺癌根治切除术后出血压迫气道致呼吸困难,由于在病房没有较好的监护条件,未及时发现缺氧,患者神志不清,呈叹息样呼吸,面色青灰,立即用环甲膜穿刺套针技术,留置4mm内径塑料导管,在1分钟内建立人工气道并用纯氧高频通气,使患者缺氧改善,神志逐渐清楚。病情稳定后行颈部血肿清除止血术,并给予脑部亚低温,脱水利尿,脑保护剂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1例声带息肉患者,在基础麻醉(未行气管插管)下行支撑喉镜息肉摘除术,由于术者操作不熟悉,置入支撑喉镜时,损伤咽后壁出血,术中未发现,术毕退出喉镜时大量口腔内血凝块堵塞气道,面色发绀,SpO2下降至60%,立即用吸引管吸引出血并紧急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通气,并处理咽部出血,60分钟麻醉清醒后顺利拔管。
1例故意吞下一金属异物后出现呼吸困难,五官科医生在局麻下行异物取出术,因咽反射很重,无法进行,要求基础麻醉下进行该手术。当静脉推注氯胺酮100mg后1分钟,患者出现气道完全梗阻,面罩给氧困难,在紧急气管插管时发现金属异物一半卡在食道入口,一半卡在声门部,立即用止血钳取出异物后见声门及会厌高度水肿,插入小号气管导管,患者缺氧改善。
1例7岁患儿,颈部巨大包块(5cm×6cm×8cm),全麻诱导准备气管插管时,由于肌肉松弛,包括缺乏支撑压向后方软化的气道,面罩给氧气道阻力高,紧急气管插管时气管导管无法通过气道狭窄处,SpO2很快下降至50%,HR50次/分,患者严重缺氧,立即将患儿侧卧,叫助手将包块向前方牵拉,侧卧位插入F5.0气管导管成功后才缓解缺氧。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是需要紧急处理的急危重症,气道不通畅数分钟,就可导致全身缺氧性损害,甚至心跳骤停突然死亡。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有效的人工通气,才能缓解病人的缺氧,避免各种严重并发症,否则会危及患者生命。通过以上病例的抢救,虽然患者多次濒临死亡,经过正确的处理本组患者没有死亡病例,但也有深刻的教训。
3.1作为麻醉科及ICU的医务工作者,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气道的紧急处理,应该掌握各种有创、无创人工气道的建立方法,才能应对各种困难气道的处理。
3.2针对不同上呼吸梗阻的原因,颈部的局部病理解剖情况,病情的紧急程度,选择人工气道种类。无创机械通气(NIV)可让气道未完全阻塞或呼吸肌无力的患者,迅速缓解缺氧症状,能让患者从端坐位转为头高脚低位,有利于人工气道建立;面罩加压给氧依赖于气道通畅,是常用的缓解缺氧急救方法,严重气道阻塞时效果差;气管插管术常能在2~5分钟内完成,适用于气管插管径路无明显阻塞或潜在阻塞病变患者,是有效的人工气道;环甲膜穿刺套针技术操作时间(1~2分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缓解缺氧[1],但其管径4mm无气囊,需加压纯氧通气,适用于挽救危急患者生命,缺氧改善后梗阻病因能迅速去除者(如甲状腺术后出血血肿压迫),不宜长时间带管;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具有出血少,损伤小,可单人操作,耗时短(4~10分钟)等优点,适用于颈部瘢痕,不能平卧,需紧急打开气道的上呼吸道受阻患者[2];紧急气管切开术常需时6~30分钟,效果确切,可长期带管,不作为急救的首选方法,适用于没有特殊器械或其他方法无法实施的紧急气道开放。
3.3上呼吸道梗阻急救要求迅速、果断、有效、急救小组的高效运转,特别是一种方法失败,患者情况越来越差,紧急改变急救方案时,特殊人工气道器械准备,监护及维持生命体征,吸痰,面罩加压给氧等通力合作,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的病例如果没有多位医护人员的协作,患者将因缺氧迅速死亡或留下终身残疾。
3.4气管插管是急救的常用技术,但本组有5例患者在插管及拔管时出现了严重气道阻塞,常规面罩加压给氧无效,患者严重缺氧,选择紧急气管切开建立人工通道,才使患者脱险,因此在气管插管前应有预见地分析插管难度,并有充分思想和急救物品准备,以防长时间缺氧发生意外。如果患者的解剖学特征如颞颌关节、下颌及舌体向前凸,口腔后部的解剖结构,颈部屈曲度,头部在寰椎上的活动度等,如有任何一项或多项异常,都会导致插管困难[3]。
3.5选择人工气道主要根据病情需要,不能过多地受患者及家属的干扰(如口底感染患者在发生呼吸能不全时也愿作气管切开,使我们在气管插管时出现了气道完全梗阻的被动局面),否则会顾此失彼,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引发医疗纠纷。
3.6病人缺氧后脑功能最容易受到损害,及时应用头部为重点的亚低温治疗,脱水、利尿;改善脑代谢,间隔2小时纯氧机械通气等,减轻脑细胞水肿,防止大脑进一步损伤。我们按此方法处理,本组病例恢复均较满意。
参考文献:
[1]唐中建,马春,程玲.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ICU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3,32:1378.
[2]何忠杰,林洪远,陈东,等.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导管术在急救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157.
关键词:鼻咽通气道;全身麻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nasopharyngealairwayforpatientswithsevere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after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assistedventilationeffectsanditsinfluencesonhemodynamics.MethodsAtotalof40patientsdiagnosedasOSAHS,scheduledforUPPPundergeneralanesthesia,wererandomlyassignedtoexperimentalgroup(n=20)andcontrolgroup(n=20).Thepulseoxygensaturation(SpO2),heartrate(HR),meanarterypressure(MAP),andnumbersofairwayinterventionandmeasuresandtherateofsecondtrachealintubationwererecordedinPACU.ResultsThetwogroupsweresimilarwithrespecttoage,weightandgender.Ineachpoint,SpO2ofexperimentalgroupwas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Nasopharyngealairway;Generalanesthesia;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时反复呼吸暂停低通气,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睡眠结构紊乱,可造成诸多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UPPP手术治疗是治疗OSAHS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术后手术操作区域水肿、渗血,气管内、咽部分泌物增加等原因,UPPP术后患者上呼吸道梗阻发生率高,导致患者缺氧、血流动力学指标大幅波动,严重者可发生心跳呼吸骤停。NPA能够有效解决患者舌后坠、咽腭部软组织塌陷等原因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问题,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易耐受等优点[1],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研究NPA用于改善OSAHS患者UPPP术后上呼吸道梗阻、防止患者缺氧及因缺氧诱发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49岁,体质量83~118kg,ASAI级,肝肾功能正常,术前经PSG诊断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UPPP手术。既往鼻、鼻中隔偏曲、食道反流、病态肥胖、心血管疾病病史者被排除。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为全身麻醉下经鼻气管插管,术毕将患者于麻醉状态下带气管插管送至PACU,常规监测ECG、BP、SPO2,连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待患者神志清醒、肌力完全恢复后,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并拔除气管插管。实验组患者鼻腔充分后置入内径7.0~7.5mm的NPA,深度达到患者会厌上方,患者呼气时可从NPA开口处探测到气流后用胶布固定。所有患者鼻经导管吸氧3L/min,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标和呼吸状态:如患者SPO2低于85%,唤醒患者,吸引口咽部分泌物并嘱深呼吸;若SPO2仍无明显改善或患者吸气时"三凹征",予提下颌或面罩加压通气处理,如上述措施仍无效适当麻醉镇静后重新插入气管插管。
1.3观察指标记录术前(T0)、拔除气管插管后1h(T1)、2h(T2)、4h(T3)、8h(T4)患者HR、MAP、SPO2,以及PACU停留时间内气道干预治疗次数及二次气管插管率。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l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两组患者SPO2、HR、MAP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拔管后各时点SPO2高于对照组(P
2.2气道干预治疗PACU停留时间内,实验组人均气道干预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OSAHS发病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OSAHS患者因睡眠时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引起低氧血症,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如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律失常等,极严重者甚至造成猝死。OSASH的发生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多,其中上呼吸道解剖狭窄和局部软组织的易塌陷性增强是其主要原因[1]。UPPP及其改良术式是目前临床上治疗OSAHS的主要外科方法,但患者术后由于咽腭部水肿、分泌物增多、出血堵塞气道以及物代谢不完全抑制呼吸等原因,术后发生呼吸困难以及低氧血症诱发的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时有发生,有学者报道UPPP术后患者窒息死亡率高达0.2%。如何降低UPPP术后患者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维持此类患者平稳渡过恢复期,成为临床医师尤其是PACU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降低UPPPO术后患者气道并发症发生率,PACU医师常采取延长气管插管保留时间的方法,但其增加了患者肺部感染几率,同时增加患者痛苦。有学者建议UPPP患者术后行气管切开以保证患者术后气道安全,但其作为有创操作增加了患者痛苦,故很难被患者接受。NPA能够支撑舌根及咽腭部软组织,为患者提供有效气道管径,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创、易耐受等特点[2],通常主要应用于非气管插管麻醉期间防止患者舌后坠导致的窒息缺氧。本研究主要探讨将NPA应用于OSAHS患者UPPP术后恢复期辅助通气的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拔管后SPO2低于术前,证明患者UPPP术后短时间内上呼吸道通气路径狭窄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重,气道并发症包括窒息风险极高。只有密切监测患相关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气道并发症才能保证患者术后安全度过恢复期,也增加了PACU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同时,机体对于气道梗阻导致的低氧、高碳酸血症代偿反应启动,通过提高HR、MAP增加心输出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给机体供氧,但这种代偿方式大大增加了心脏负荷,患者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显著提高。拔管后其它时间点实验组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该组患者术后气道梗阻得到了有效缓解。实验组患者术后气道干预治疗及二次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也从另一角度证明置入NPA能够改善OSAHS患者UPPP术后气道梗阻,降低术后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降低了PACU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综上所述,NPA在重度OSAHS患者UPPP术后辅助通气能够很好的解除上气道梗阻,明显降低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维持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术后安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PACU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且NPA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了医从性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摘要:为探讨65岁以上绞窄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特点,提高其治疗水平,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7月不同原因引起肠梗阻并存不同疾病经手术治疗资料。结果,围手术期病死率5%(3/62),切口裂开3%(2/62),切口感染率8%(5/62),手术治愈率95%(59/62)。重视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的特点,做好围手术期处理,选择良好麻醉,手术简单、快捷、有效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绞窄性肠梗阻;老年人;手术治疗
随着社会高龄人群的增加,老年绞窄性肠梗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7月间收治62例65岁以上该类患者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65~92岁,平均74.1岁。肠梗阻原因:乙状结肠扭转肠坏死3例,小肠系膜血栓形成2例,结直肠癌8例,内疝5例,腹外疝10例,其余34例系各种术后黏连、系带悬吊肠扭转嵌顿造成。其临床症状轻,体征重,肠鸣音均消失。个别病人被并存病掩盖腹部疾病,经体查、立位腹平片等确诊。均急诊手术。
1.245例病人合并其他疾病,占73%,有29例并存两种以上并存病。其中高血压22例(35%),高脂血症13例(20%),糖尿病19例(30%),冠心病,陈旧性心梗12例(21%),呼吸系统疾病14例(22%),肾功能异常8例(12%),贫血6例(9%),低蛋白血症18例(29%)。
1.3麻醉及手术方法实施全麻加硬膜外麻醉41例,单纯硬膜外麻醉21例;肠系膜血栓1例行2次手术(坏死性肠管切除吻合术加抗凝治疗)。有6例结肠瘘行肿瘤一期切除hartman造口,2例低位直肠癌行近端造口,待二期根治。对乙状结肠已坏死均行切除,近端单口造瘘。小肠排除坏死行黏连松解术或排列术。二次手术以上者小肠梗阻坏死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无肠坏死腹外疝,一期行修补加强术。
2结果
2.159例经手术后康复出院,占95%,切口裂开2例占3%,切口感染5例占8%,1例因造瘘口边缘缺血坏死,二次手术,无1例发生肠瘘。死亡3例(5%),其中乙状结肠扭转1例,小肠绞窄坏死休克1例,肠系膜血栓形成1例,均因并存肺部感染、心脏衰竭等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死亡。
3讨论
3.1老年性绞窄性肠梗阻有以下特点:①起病隐匿,病因复杂,如手术黏连、恶性肿瘤、血管心脏疾病引起血栓形成,乙状结肠扭转迅速转为闭攀性梗阻。②并存疾病多,症状体征不典型,痛阈值升高,反映迟钝,误诊漏诊率高。③病情发展快,易恶化。④病人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差,风险大。
3.2围手术期并存病的处理
心血管疾病是本组最常见的并存病,高血压的危险度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更取决于是否并存高血压以外的危险因子(男>55岁,女>65岁,吸烟、总胆固醇>6.5mmol/L、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因此治疗高血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护脏器,防止心、脑、肾进一步损害。常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麻醉药和降压药调控血压维持在140/90mmHg左右为宜[1],术中,术后应监测血压、心电图、中心静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且预防血压骤降及低血压。
3.3术前要详细了解病史并作各种检查,对心脏病病情做出判断,对麻醉和手术风险做出估计,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手术风险一般不大,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病人因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遇到病情复杂应请心血管医师,麻醉医师共同商定治疗方案,术中,术后仍应防止心肌缺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3.4本组有19例病人并存糖尿病,5例隐性糖尿病,术前血糖正常,术后2h血糖升高至9.6~12.2mmol/L。因此,对无症状老年患者常规检查空腹及餐后2h血糖,要求血糖值术前维持在5.6~11.1mmol/L,术中7.0~12.9mmol/L,术后4.6~6.9mmol/L[2],避免低血糖对病人造成更大的危害,术前30min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预防感染。
3.5手术后的肺部并发症是导致围手术期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组有3例死于呼吸道感染性休克造成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接受腹部手术的病人肺部并发症远较心脏异常更为普遍,其患病率平均为30%[3],本组占22%。要加强围术期护理,手术前后禁烟,行深吸气训练,正确咳嗽,拍背,麻醉拔管前吸痰,气道雾化,早日下地活动,抗感染适当液体补充,以减低手术后肺部并发感染发生率。
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病人,注意观察围术期尿量、尿素氮及肌酐值,注意保护肾脏灌注,利尿时注意电解质平衡,禁用肾功能损害药物。避免再灌注损伤。
对肝脏功能衰退者,低蛋白血症及腹水病人注意补充蛋白质、凝血因子,可使用维生素,保肝药物,提高病人免疫力和抵抗力。
3.6手术时机和方式及麻醉选择
对老年肠梗阻病人如发生腹痛急骤,且为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绞窄痛,间歇期仍有持续性疼痛,出现剧烈频繁呕吐,有时伴腰背疼痛,病情发展迅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效果差,明显腹膜炎体征,可伴有发热,脉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增高;腹部不对称,有局部骤起的肿块并伴有明显触痛,呕吐物、胃肠减压液体及肛门排泄物呈血性,腹腔穿刺液为血性,X线腹部平片呈孤立的肠袢扩张,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4]应立即手术探查。因年龄较大,麻醉最好选择全麻加硬膜外麻醉,这样既能保证供氧,又可达到麻醉连续性好、腹肌松弛、血压波动小,用药少的最佳疗效。手术宜简单,快捷,有效,减少大面积内脏翻动及重复动作。术中、术后注意各种脏器功能的监测,避免选用肝肾损害药物,使用有效抗生素,注意营养支持,蛋白质补充,降低老年性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张秉约.并存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2000,4(20):197.
[2]陈雨强,张延龄.外科病人合并糖尿病的认识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3(19):176.
上一篇:房建工程安全管理范例(3篇)
下一篇:生物呼吸知识点(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