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能力(6篇)

时间:2025-11-04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用语跨文化交流能力

引言

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甚至不同民族之间都存在着文化差异,世界各国在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那么在面对不同文化时,怎样进行交流才不会造成误解,给本国带来损失呢?跨文化交流语用问题的研究就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曙光。

一、口语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很容易产生问题。跨文化交流时,语言文化交流占绝大部分。语言文化交流即体现在口语交际中,由于对别国文化的不熟悉,语言的表达形式通常会以母语的表达形式呈现,这就和别国的语言表达不同,进而引起误解;以下一个例子就可以很直观的告诉我们:

英语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翻译一个句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炫彩斑斓。

同学们很自然的就翻译成了:Chinesenationislonghistory,chinesecultureiscolorful.这是个很明显的错句。因为在英语里,这句话因该是: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炫彩斑斓。是这个意思,因此,正确的翻译就是:Chinesehavealonghistory,andtheircultureiscolorful.不了解别国的文化,就会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闹笑话,并且词不达意。

二、口语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提高的方法

1.明确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的理念。语言是表达文化的载体,跨文化交流主要依托跨文化语言运用交流,因此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提高十分必要。以我国和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为例:要想进行文化交流,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而了解对方文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学习对方的语言,沟通交流才能相互了解,因此,我国就大力推进英语学习的开展,而美国方面也大力推进汉语学习的开展,通过学习双方的语言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进行跨文化交流,这便是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要提高口语交际中跨文化交流的语用能力,就要明确语言交流促进文化交流,牢固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的理念。

2.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风格迥异的文化常识和不同文化的表达形式都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所需要深入研究的。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会脱离文化本身而存在,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提高是跨文化交流双方进行公平、得体交际的核心所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这些表现在言语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减少语用失误,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想要很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就要多了解别国文化的丰富含义,广泛阅读相关文化的书籍,增强文化底蕴,积累丰富学识的同时多运用,有条件的还可以到该文化地区进行深入观察体验,更好地感受文化的差异性,以此来提高对该文化用语的理解能力和语境的敏感性,更加灵活的运用该语言系统,形成当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能减少很多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必要失误,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3.加强语言实践,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语言学习一定要多用多实践,在不停的和别人交流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促进跨文化交流。

比如我们中国人见面习惯性的问好:吃饭了吗?吃的什么?一般中国人就会回答:吃了,还好。然后就过去了。但是一般在西方国家,如果你问他们:Hi,howdoyoudo?Howaboutthelunch?他们通常会很认真地回答:yes,prettygood!!Ilikethebeef,butiftherearesomesaladwillbebetter.

上面的对话会让中国人觉得,我不过就是随便问问,你怎么回答的那么详细。而被问者由于他们的文化是这样的,所以就觉得你是想知道他们真的吃的是什么,感觉怎么样这些。这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它体现在思想、行为和语言和表达方式上。

在学习他国语言文化时,尽可能的参加一些交流活动,比如聚会,讨论会和一些其他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在那种语言环境下训练思维,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只有多和他们交流,不断的认识和了解他们的文化,才能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更好理解他们的语言,进行得体自然的沟通交流。

三、结语

作为一个学习别国语言文化的人,难免会犯错误,在进行语言沟通中也会闹很多笑话,但是,要敢于实践,多多和别人交流,逐步加深对别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才能减少今后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应用失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用所使用的语言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多方面深入认识该文化,就能融入该文化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减少跨文化交流时的误解和尴尬。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篇2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地球村”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社会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文化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整合创造了条件。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实现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与构建,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英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提供新的着力点。

关键词: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它最直接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直接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沟通,对于文化贸易、社会发展和进步等多方面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而言之,重点为高校培养更多跨文化交际人才,不仅仅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更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优化配置和繁荣发展。

二、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不清晰

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不够清晰。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在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的时候,过多地将教学目标认定为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升,但是并没有将目标细化,这就很难为后续的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由于没有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生在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时候,也无的放矢,缺少具体操作环节地重视,这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总之,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规划,从而为教学效果提升创造可能。

2.缺乏有效的校园文化交流环境

在很多高校校园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校园文化交流环境,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讨论和交流,这就会很难将个人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无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只有依靠英语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很多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过多地灌输理论知识,没有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由于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学习环境,这就很难让学生对英语使用环境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这对于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3.教学评价方式不尽合理

很多学校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评价方式不尽合理,阻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对于不少学校而言,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业水平已经成为了常态,尽管也有不少课程将学生平时的表现计入评价中去,但是这还远远不能够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素质充分地展现出来。在这种错位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指引下,很多学生将较多的精力放到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提升上,而忽视了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保证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同步性,从而达到完整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路径

1.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

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体系的建设来说,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从而来将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到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去,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必须要保证课程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语言技能课程、文化类课程、心理学课程、实用英语课程、文学鉴赏课程、影视艺术、写作课程、翻译类课程、口语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第二,应该深入挖掘课程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的重新编制,以此来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学要素、文化需求、社会需要等多方面的要素来进行教材的设定和编纂,注重内容的详实性、结构的严谨性、实用性、趣味性,从而来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化的跨文化交际教师队伍

不断优化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潜在素质和文化涵养,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作为教师,应该将跨文化交际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为学生带来有效的学习体验。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给他们出国深造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美国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从而来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导思路。第二,由于跨文化交际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等,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自学,提升个人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从而间接地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教育和培养。第三,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因此可以通过打造“双师制”教师队伍,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或者社会语言学家来学校任教,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校园环境

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来说,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必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校园环境来实现。

第一,从高校校园环境出发来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比如通过高校的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台、双语文艺晚会等方式来实现,通过建立网络化的校园交际平台来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条件。

第二,通过校园社团的方式来实现,开设与英语交际交流相关的社团,引导学生们进行参加,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各国之间频繁的交流和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做出了严格地规定。加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构建,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校园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从而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卫岭.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118-123.

[3]谷小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124-125.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一、引言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此次博览会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超过240个,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聚集于上海世博会,参观交流。世博局官方数字显示大概有8万世博会园区志愿者将参与到世博会之中,其中90.6%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将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内自愿无偿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咨询、参观者秩序引导协助、接待协助、语言翻译、残障人士援助、媒体服务、活动及论坛组织协助、志愿者管理协助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发生的得体有效的行为,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合理的动机和有技巧的行动。[1]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世博会园区志愿者与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成功提够服务的关键。世博会园区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与外国游客交流的成败。本文对园区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建议,以期为今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大型会展活动志愿者培训提供帮助。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概述

在过去的20年间,许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各种角度展开了研究。陈国明[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中有效、得体地完成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Wiseman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3]BrianH.Spitzberg指出,“ICC的判定是认定某一行为在给定环境下是否得体、有效。”[4]Gudykunst从交际学的角度出发,把ICC组成要素分成了不确定性控制和焦虑控制,形成了焦虑与不确定性控制(AnxietyandUncertaintyManagement)理论。MartinandHammer从社交技巧的角度认为ICC包括交际功能行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及谈话控制行为。Ting-Toome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涵盖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Spitzberg和Cupach指出,交际能力模式的三要素是知识、技巧、动机。[5]陈国明提出的个性强度、交际技能、心理适应、文化意识可以被包含于动机和技能两个方面之中。此外,陈国明也提出“知识也应该成为在考虑ICC组成的要素之一”。[2]

Byram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外语教学的框架下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他认为交际能力构成模式包括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6]要与来自另一国家或另一种文化的交际者交流,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相关知识,即自己文化以及交流者文化中有关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产物和行为的知识,具备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一般过程的知识。同时成功的交际需要达到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良好关系的建立与保持。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依靠态度因素。对待外国人与其他文化的态度以及有无交际意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交际的成败。知识和态度因素是前提条件,交际过程中表现出的技能也是决定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Byram将技能分为理解与建立联系的技能和发现与交际技能。[6]前者是指分析自己国家文化信息和其他国家文化信息以及将两者建立某种联系的能力;后者是指在交际或非交际环境中发现某些文化信息的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上海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以及上海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哪些方面存在跨文化交流障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剖析我国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革建议。本调查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取测试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首先在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基础上编制《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并设计了访谈大纲。测试卷全面覆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根据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本测试卷对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维度都具有较好的效度指标。调查分两步进行,首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上海世博会园区2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测试而后随机对其中30人进行了个人访谈。

1.调查内容

1)《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内容

此调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多采用多项选择题,共100题,分四部分:文化知识问题,交际知识问题、跨文化态度问题以及针对技能测试的情景问题。

2)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访谈大纲

①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是否关心,为什么?

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你的英语老师是否给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采用什么方式介绍?

③你通常喜欢通过哪种课堂活动方式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

④你喜欢阅读或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书籍或电影等视频资料吗,大多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⑤你有外国朋友吗,你经常采用什么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什么?

⑥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你是否感到焦虑,为什么?

⑦如果与外国游客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发生交流障碍,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⑧在世博园区上岗前,你进行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吗?具体实施情况怎样?

2.调查情况分析及结论

测试卷结果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对文化知识题的平均失误为6.1,平均失误率为29%,其中89%的错误集中在时间观念、身体空间距离问题上;交际知识题的平均失误为5.2,平均失误率为26%,大学生志愿者对各种文化的交际禁忌把握不准确,有76%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此类题目中出现错误;跨文化态度题的平均失误为5.9,平均失误率为23.6%,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普遍愿意与游客朋友进行交流,但对某些文化存在不理解,交流方式不适应;针对技能测试的情景问题的平均失误为11.8,平均失误率为34.7%,学生学到的各种文化知识。交际技巧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具体的真实跨文化交际情境。

通过访谈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普遍比较关心,有86%的访谈者表示对跨文化交际知识非常关心,并会努力吸取相关知识,他们表示随着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的频繁和深入,有效地跨文化交流是成功的保障;9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谈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会通过图片,音视频等方式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但只是在讲授语言点时随机插入文化的讲解,不系统,零散,而且相关知识量较少;5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喜欢阅读或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书籍或电影等视频资料,有10%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表示不喜欢阅读或观看,他们表示看或读不懂有些外国电影和书籍的内容;2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很多外国朋友,经常采用电话或网络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流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47%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二三个外国朋友,不经常进行交流;交流内容仅仅涉及到学习专业方面。而33%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表示没有外国朋友,不怎么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46%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并不感到焦虑,但对外国游客的文化以及交流方式感到不习惯,少数习惯感到不理解。10%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感到与外国游客交流时,紧张不安,害怕出错。与外国游客发生冲突的原因,不同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不同的想法,大体有二类:对外国文化不熟悉,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习惯来衡量外国的文化;交流风格不同,总是试图用自己的交流习惯来影响外国游客进而产生冲突。在世博园区上岗前,进行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由世博局和所在院校组织,多以讲座的方式讲授文化知识,培训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情景训练。

总之,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某些文化和交际知识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误;对待外国文化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但仍然对有些外国风俗、习惯不理解;在技能的掌握上缺乏在特定的真实情景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四、对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

调查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力度,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7]跨文化交际被正式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此次调查,认为应建立新的教学模式“4+1”模式。即大学英语课前五分之四的学时用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掌握这五种技能后,剩下五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使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的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学生对目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态度、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的宽容性和接受程度;提高跨文化意识,识别文化差异并能够发现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培养接纳变化的态度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终身教育和成长的自我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敏感性进而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8];学习显性文化主题、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情感意识以及涉及言语和非言语的具体文化特征;培养对具体文化中得体行为、认知和期待正确假设的技巧;培养观察和收集信息的技巧:培养对陌生的人或事物延迟评价的态度;了解学习新文化的风险性,培养适应新文化的愿望,能够克服文化不适应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不断地经历描述、解释、反应的过程[9]。通过一段时间反复的文化碰撞,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目的文化知识,加强学习者对自己母语文化的意识,产生更多的更为得体的语言与文化行为,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学策略

在教学手段和工具方面,以多媒体网络为支撑,利用音频、视频材料体现英语教学的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化讲座、文化参观、文化表演、文化谜语、关键事件分析、角色扮演、案例分折、文学作品分折等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向学生介绍文化新领域的可叙述或描述的知识;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统一观摩文化现象;组织学生根据预定的计划就某一文化专题或某一文化事件,作汇报式讲演;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假设的交际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或大班内汇报演出他们的交际行为。教师描述发生的事情,并提供交际各方的感受和反应,并不解释在此情景中交际各方的文化差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文化差异。使学生经历各种各样的,在与另一文化的人们交际时或在适应到另一文化中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冲突情景,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交际。此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表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追求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流利性的同时,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1203153)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Lusting,M.&Koester,J.InterculturalCompetenc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2nd)[M].NewYork: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1996.

[2]Chen,Guom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SomePerspectivesofResearch[A].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theEasternCommunicationAssociation(Philadelphia,PA,April1990).

[3]WisemenR.L.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A],In.Gudykunst,W.B.(Ed).Cross-Cultural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London:SagePublications,2003.

[4]SpitzbergB.H.AModel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A].InSamovar,L.A.&Portef,R.E.(Ed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ReaderNinthEdition[C],(P375-387).Belmont: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2000.

[5]Spitzberg,B.H.,&Cupach,W.R.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M].BeverlyHills,A:Sage,1984.

[6]Byram,M.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M].England: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7.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基本要求”项目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Damen,Louise.CulturalLearning:TheFifthDimensionintheLanguageClassroom[M].CA: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1987.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篇4

1、覆盖面广

国际旅游、求学、公干等项目人数剧增,出入境人数创历史新高,与去年同比增加37%。仅春节和黄金周,出境人数就赢超过150万人次。跨国公司、合资公司使外企供职和聘用外籍人士成为常态。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承接大型的国际高峰会议,ALPC、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世博会、APEC会议等,覆盖范围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时代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的使用,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是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志,它是时代的产物,应市场的需要而生,应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媒体文化、商务交流等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范畴。因为,懂英语、说英语、写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最为常见的要件,不可或缺。

二、跨文化能力视阈下的商务英语教学路径分析

1、丰富教学大纲,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名,教学有理有据

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侧重于英语的学习,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教材编写方面、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给定的教学重点内容等等,皆以英语培养为主,以交流为辅,往往忽略了文化背景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讲,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是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将跨文化能力素质提升明确纳入到商务英语教学大纲之中,提升教师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给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名,明确目标,端正认知,才能完成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文化内涵的培养、跨文化敏锐性的训练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的改变。否则只能说起来举足轻重,做起来松松垮垮,甚至无视眼中,跨文化能力只能纸上谈兵,或者沦为空谈。

2、突出文化导向,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加筹,教学有章可循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中的语言,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只是符号。文化视阈下的语言才赋予了语言灵魂和家园。结合二者方能使二者彰显各自的特点,发挥特长。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挑战,是革新的重要举措。语言一直在英语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力,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丰富,而跨文化的技巧尽管与语言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从文化积淀和授课技巧角度而言,则远远不够。要将语言和文化合二为一,要多方借鉴,多元发展,突出文化导向,设定情景,加大商务英语训练力度,灵活多变,不断研究、丰富和实践,为跨文化交际的商务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3、注重科学研究,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助力,教师训练有素

尽管跨文化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经初见起色。在国际上,我国的商务英语影响力度和科研成果,远远不及美国。就亚洲而言,也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在借鉴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我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国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体验商务英语技巧,建立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培养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商务英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教师境外交流的学习机会,公派年轻教师融入英语国家,感受文化、体验文化、诠释文化、传授文化。要善于挖掘中国的外教人才,为他们提供平台,以实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差异互补。

4、功夫在诗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理论联系实际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人际交流文化英语教学

1、国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了跨文化和交际能力两个层面的含义。交际能力概念最早由社会语言学家Hymes在1972年提出,即交际能力学说。他认为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形式是否可能;二是实际履行是否可行;三是根据上下文是否恰当;四是实际上是否可完成。Kim(2001)运用社会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把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总结成一个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组成的新模式。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头脑的开放性、对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以及视野和角度变通能力,情感因素主要包括移情能力、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以及能够克服偏见与民族中心主义等,行为因素包括处理交际问题能力、建立和维持互相关系的能力以及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Byram(1997)构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由知识、技能、态度和性情、行为取向构成,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及语篇能力与这些构成因素结合才能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且它们之间是互动关系.Canal和Swain(1980)认为交际能力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学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所组成。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源于美国的学科,上世纪60到70年代,这一学科在欧美得到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强调对所有文化的尊重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积极作用,而事实上,该学科发展则长时间地以欧美国家的研究为主导,其理论基础研究以及方法学也打上了很深的欧美研究的烙印。近20年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还与美国有很大差距,虽然国内也逐渐涌现出众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学者专家,但国内研究还远远不够。

贾玉新(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与交际方略系统四个方面。基本交际能力系统包括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应具备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以及认知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包括移情能力和交际者在交际中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能力;情节能力系统包括遵循意义和行为逻辑的一般情节能力以及超越和改变自己习惯遵循的规则的超级能力;交际方略系统包括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而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所采用的一系列补救方略。高一虹(2002)提出了“跨越”与“超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念。文化的“跨越”使指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文化的“超越”是指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或定型的存在,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生产性”地建构自我认同。杨盈、庄恩平(200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系统、文化调试能力系统、知识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共同组成。全球意识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综合体;文化调试能力是一种在跨文化环境中根据文化特征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知识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下主要指对小写文化(LittleCulture)的掌握;交际实践能力涵盖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

在欧美学术界,虽然对“跨文化能力”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而且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以及怎样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构想也不尽相同,但Gertsen(1990)建议的“跨文化能力”的三分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情感能力、跨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行为能力(潘亚玲,2008)。跨文化情感能力是一种激发个人反应的能力,学会处理有冲突的文化现象的能力;跨文化认知能力则是在外国文化环境下对于信息的传播能力;跨文化行为能力则强调提高本国文化的交际形式并能与另一文化的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Gertsen,1990)。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以及分类的研究,虽然他们都保持各自的见解,但是很容易便可以发现其中还是有一些相同点,以Kim(2002)为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代表人物,贾玉新(1997)为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代表人物,基本所有学者都一致主张跨文化能力的情感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行为能力。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与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和跨文化知识的建构密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所必需的一些基于跨文化意识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英语专业课程中与语言能力相对应的主要有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实务等;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行事能力、语用推理能力、语用心理能力、语用文化能力、语用语境能力等,关于语用能力的课程则较为稀少;交际实践能力包括语言交际实践能力与非语言交际实践能力,强调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

2、高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截然不同的是,虽然现在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确定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常常错误地理解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将其与外语能力,特别是英语语言和语用能力划上等号(潘亚玲,2008)。这种误解使得目前的英语专业教学缺乏有效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同时,各个高校自主安排英语教学课程,所使用教材也不统一,课程设置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没有开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课程。这些都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思维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导致各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良莠不齐。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研究界对于这一主题研究还很少。现有研究多针对大学生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财经类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在该领域内,缺乏实证研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英语系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能适应职业生涯。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系毕业生在工作中会遇到因跨文化交流引起的各种障碍与冲突,无法适应职业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大多基于外语教学与外语学习,很少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培养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职业实践的需求。而事实上,对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能促使他们的能力符合职业实践的要求,从而使学生能适应全球化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Becomingintercultural:Anintegrativetheoryofcommunicationandcross-culturaladaptationY.YKim

[2]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Byram,M.

[3]《跨文化交际学》陈国明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的差异巨大。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化冲突和碰撞的现象,冲突与碰撞是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但针对商务性活动的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实际过程中会使双方产生误解与矛盾,导致交易失败。为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使跨国的商务活动能更加有效地进行。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者们认为“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Johnson对跨文化能力定义是:“国际商业中的跨文化能力乃是个人有效地使用一套知识、技能和个人属性,以便在国内或国外成功地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们一起工作。”美国语言学家Rogers提出了交际的三大原则: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感受事物;学会从对方的角度了解世界。这三大原则指明了跨国商务交流中的交际能力实质,由此观点可知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者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其中包括: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熟悉商务规则;交流中得体语言的正确选择;对于非语言行为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处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快获取信息和策略等能力。总体来说,要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能够熟练得体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还能克服本族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商业活动达成理解和妥协,实现双方的共赢互惠。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处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的商业价值观、经营方式与消费心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文化差异的了解,能更好的解决在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同时对于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企业来说,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与服务,更取决于跨文化的商务交际能力。为了使商务活动中的交易与磋商在不断交流中向己方有力的方向进行。参与人员的掌握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具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这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于文化认知不足,将文化内容等同于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除了包括本土的传统习俗、行为习惯等,还包括民族的价值取向等。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往往把前者当作重点,忽视了后者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

2.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内容教学与其他英语学专业混淆。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文化内容教学的时候沿用以往的教学系统,忽视了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其他英语专业学生所学内容大同小异。在这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视商务文化的传输,注意文化内容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其能更好适应未来的涉外商务工作。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发挥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方式上,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跨文化意识,针对教学内容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这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上。

2.运用多种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将语言知识与商务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重视中西方文化在各种方面的明显差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上,不仅笼统地了解各国文化,还要学习不同的商务文化、行业的职业文化等等,建立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内容网络,使跨文化、商务和交际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针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业的商务活动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相对简单的演练,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出和纠正。

3.学校应建立相对完整全面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主要围绕着三方面来进行,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为此学校应建立相对完整的国际商务交际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跨文化交际等等课程。

五、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日渐旺盛与国际商务活动的复杂性给跨文化交H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进行文化背景、商务规则的学习与技能的提升,同时,为改进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学校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上不断改善,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的涉外商务活动提供专业性强、视野开阔、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