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的魅力范例(3篇)

时间:2025-11-06

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篇1

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如何追溯?无论是为了酬神、祭祖先,还是为了庆贺丰收、祈祷来年,节日文化,无疑都是最能体现和传承一个民族性格、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探四方佳节,守护恒悦古今的精神家园。9月15~18日,笔者走进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和当地人民一起庆贺京族最重要的节日——哈节,探访这个古老而又神秘民族的文化传承,体验海洋文化融入京族人的日常起居和节庆风俗的每一个细节。

为海洋而生的哈节

赶巧,当我们的车队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巫头村时,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初一,巫头京族人的哈节。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准备迎神。

没有锣鼓喧天的吵闹,只有长者嚷嚷绕口的祭文。我们也饶有兴趣地加入到迎神的队伍中。京族人迎接的主神是“镇海大王”,靠海而生的京族人对海的敬畏不难理解。但之所以说京族的哈节是因海而生,据当地人讲还缘于一个传说。

在500多年前,一群人拖家带口从邻国越南涂山迁徙到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部的位置。然而,大海里有一条蜈蚣精,每次渔民出海捕鱼,它都要吃掉一个人。于是海神变化成一个乞丐随渔民登船将蜈蚣精斩成三段,保护了渔民的平安。而蜈蚣精被斩断的三段身体也变成了今天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在岛上不足两万人的民族,就是“京族”。

把神迎进哈亭后,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用以祭神,再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人组织参加哈节乡饮,也称千人宴,边吃边听哈。按照传统,乡饮只能由村里的男人参加,而对于我们这些外乡人,女士也荣幸地成为了座上客。

其实,哈节的仪式并不复杂,除了迎神、祭神的仪式外,最主要的就是“娱神”。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歌舞中都是日复一日的海洋生产生活的写照,散发着京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海洋气息。

要问哈节对京族人有多重要,当地京族人说:“远行的村民春节可以不回家,而哈节这天,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千里迢迢赶回来。”哈节在京族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文化“失而复得”

然而,对京族人来说如此重要的节日,却曾一度中断,一断便是近40年,直至2005年,才在当地政府的主持下重新办起来。

“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和环节。”随行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在谈到这段历史时也颇为惋惜,她认为,民族传统节日都是集民族文化的大成,京族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以海为生,与海相伴,其最重要的哈节充分反映出京族鲜明的民族、地域和海洋文化特色,具有强大的文化魅力。

值得庆幸的是,京族人努力地保存了其独特的海洋文化传统,并开始逐渐重视它。2006年5月20日,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每年,在政府的主持下,京族聚居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分别会在农历六月初十、八月初一和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来举办哈节。

经过几年的筹办,哈节不仅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纷纷来参观,也唤起了当地人对自己民族节日的重视。据巫头哈亭亭长介绍,从去年起,哈节已经基本由当地居民自主捐钱筹办,“我们自己的节日要自己办”。亭长自豪地说。

不单单是哈节“失而复得”,单凭一根弦,一根摇杆,便能独弦成曲,令人叫绝的京族特有文化——独弦琴,也在万尾村苏春发的坚持下保存了下来。现在,每到哈节,苏春发总会带着弟子们弹上几曲为节日助兴。在1993年的时候,京族人里会弹独弦琴的就只有苏春发一人。从1994年开始,苏春发在自家办起了独弦琴培训班,免费收徒授艺。在近20年的时间里,苏春发将一身琴艺倾囊相授。截至目前,已有300余名学生接受其指导。

活体传承并不乐观

苏春发回忆过去,不禁慨叹,50年前拜师学艺时,5个学生里只有他一个坚持下来。甚至连父母都疑虑:“你这么卖力有没有用?”

20年前,中越恢复交往,苏春发到越南去演奏,当地人惊讶称“中国也有独弦琴?”苏春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会弹。”此后每年,生活在中越两国的京族人都会相邀参加对方最隆重的节日哈节,比一比谁的琴弹得好,舞跳得好。

苏春发的坚持让人感动,他代表中国与越南交流、使独弦琴普及为京族学校的选修课、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窗口让世界瞩目,可是在人口不到两万的京族里,究竟还会有多少人会有苏春发这样的坚持?

在对京族的探访中,我们看到在哈节唱哈仪式上,哈哥、哈妹都不再年轻;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简单的舞步,却早已不见婀娜多姿的年轻女子翩翩起舞的身影。而祭神祭文所用的“喃字”,知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年轻的京族人仿佛已沦为哈节民俗的旁观者。

不仅如此,世代以捕鱼为生的京族独有的高跷捕鱼技艺,已几近失传,到现在为止还能掌握高跷捕鱼技艺的京族人,只有五人。在我们的探访中,见到了五人之中的三人,三人中,一人70多岁,另两人已80多岁高龄。我们在惊叹之余也忧心不已。

周小璞分析,历经几百年的哈节,是世代以捕鱼为生的京族人民对海神发自内心的崇拜与敬畏,无论舞步有多枯燥、多简单,虔诚祈祷的人们仍会年复一年地跳舞唱歌。而现在的年轻人,出门打工的比较多,对海洋文化的淡化和对海神的敬畏也逐渐淡薄,所以他们很少花时间去继承。而这种踩着高跷捕鱼的技巧难度太大,又有几个人能忍住绑高跷的疼痛去捕鱼呢?

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

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的高度概括。几乎包括了与海洋相关的一切活动,按其表现形式,在精神方面就有政治、法律、历史、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教育、民族、宗教、外交等,在物质方面就涉及众多海洋产业,如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游艇经济、海上运动、海洋环保、海洋科技、海洋管理、海洋教育、海洋传媒、海洋军事、疍家文化、餐饮文化、海盗文化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海洋文化的研究更要与时俱进,为保护生态与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保卫海洋国土安全等提供思想文化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三亚为例,对国内外旅游者产生持久吸引力的是热带海洋气候和海滨生活方式,南海、岛礁、热带、生态正是三亚海洋文化的特色。如果说地中海曾经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南海也就是亚洲现代文明与和平崛起的发祥地。因为南海与地中海不同,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除了北部和西部是大陆之外,东部和南部都是群岛国家。南海的地理比地中海更开放,更加交融。因此,南海海洋文化的特点是文化体系的高度开放,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因其开放性、丰富性和神秘性的特点,南海海洋文化体系不仅富有魅力,而且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前景。

发展海洋文化,应如三亚海洋文化论坛所提出的,首先,开拓创新,深化内涵。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深入挖掘本区域海洋文化元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海洋文化设施,培育海洋文化人才,创新海洋文化成果,丰富海洋文化生活,形成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海滨居民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其次,发展产业,振兴经济。产业和经济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和文化又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发展海洋产业,振兴海洋经济中积极融入文化意识、科技意识、生态意识、包容意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

青岛是一座山海相间的城市,整个城市依山傍海,与海相伴,与山为邻,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堪与韩国名城釜山相媲美。青岛的山与其它地方的山有所不同,它是与海相连的,是海所孕育出的,成为了海的一部分,如崂山、大珠山、小珠山等等,这一特质深刻地影响着青岛城市的空间走向。从空间布局来看,青岛城市明显地表现出依照山海的走势而兴建的特点,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港湾的分布与城市规划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岛城市空间不像其它内陆城市那样,呈现出由稠密到稀疏的放射状,城市发展犹如摊大饼,向四周延伸扩展,道路也多呈环线状。青岛城市保持着更多的自然气质,去掉了许多人工建造。例如,青岛的许多道路都相对较窄,弯道多,坡陡,而且很多都是单行线,整个城市几乎看不到自行车在行驶,这显然是受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城市更显得与自然和谐统一,加之欧式建筑点缀其中,使得这座城市风情万种。许多外地游客来过青岛后赞美道:“这里真有点像欧洲城市”。人们常形容青岛为“欧陆风情”、“东方瑞士”,说的也就是青岛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当年康有为更是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八个字来赞美之。

在青岛,海不仅是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的符号。海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青岛的许多知名企业都与海联系在一起,如海尔、海信、海天等;青岛重要节庆活动也往往与海有关,如青岛海洋节、青岛国际帆船赛、青岛海洋科技博览会、田横周戈庄祭海节、天后宫庙会、海云庵庙会、金沙滩旅游文化节、徐福东渡祭祀活动等。海已经成为青岛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精神符码。

美国城市学家帕克曾说道: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组成的集合体,也不是各种社会设施,如街道、建筑物等的聚合体,更不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简单相加构成的。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由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统一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着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的整体。山海相间的城市特征培育了青岛人独特的地域文化观念,那就是吃苦耐劳和敢为天下先,这正是山海文化的典型特征。它对青岛的城市人口结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行为方式等带来深刻影响。青岛从事涉海职业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城市,青岛的港口贸易、海洋经济、海洋渔业、海洋科技、海上休闲娱乐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知名度。而且,山海文化更重要的在于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青岛人普遍崇尚创新、开放、包容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齐鲁文化中是比较突出的,这一点又被塑造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理念。青岛长期以来之所以能成为山东经济的龙头,成为山东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显然与山海文化联系在一起。

除山海文化之外,青岛还是一座具有悠久人文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前,青岛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了灿烂的岳石文化,它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一道见证了齐鲁大地最早的远古文明。先秦时期,齐桓公、齐景公等均曾来此;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又数次登临;秦汉以后,法显、李白、坡、丘处机、顾炎武、蒲松龄等历代文化巨匠,也曾留迹于此。琅琊台、即墨故城、三里河、齐长城、天柱山魏碑、崂山道观等物质文化遗存,构成了青岛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与人文传统。

作为一座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只有一百余年的建置史,却拥有着同类城市不可比拟的欧陆文化与中华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人文气质。城中那密密匝匝的绿树之间随处可见的西方古典建筑群,那些别具特色的欧式别墅,疏疏朗朗地掩映在绿树蓝天之中。再看那威严的天主教堂擎起沉重的十字架,教堂钟声则让人恍若置身异域他乡,与山海风情相映成趣。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更是成为大批文人墨客流连于此的地方。康有为、闻一多、沈从文、王统照、老舍、郁达夫、萧红、萧军、梁实秋、洪深等相继来到青岛,创作了一大批文坛巨作,为青岛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

青岛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滨海大都市,正在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的形象,加快青岛走向世界的步伐,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青岛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日渐明晰,围绕着这一定位,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未来发展中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轴向辐射、海底贯通、凌海架桥的大青岛战略,以构筑“一主三辅多组团”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打造环胶州湾地区核心圈层,在山东省“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新一轮文化建设中,按照青岛“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青岛正在加紧建设“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塑造新的城市文化特质。“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将为现代化的青岛增添许多新的人文元素,促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将进一步丰富青岛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加青岛的魅力和吸引力。青岛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它是中国第一把小提琴的诞生地,从青岛不仅走出了吕思清、王亮、李传韵这样享誉国际的小提琴家,而且涌现出大量的国内知名演艺明星,构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可谓群星灿烂,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