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评估范例(3篇)

时间:2025-11-16

临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教学;意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4-179-02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护生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中间环节[1],是使护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需具备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2]。而现代护理观和整体护理实践都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能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执行[3]。如何做好临床护理教学,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更贴近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对临床护理教学中影响带教老师教学意识的因素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3~2004年度来我院进行临床生产实习的122名实习护生,包括中专生64名、大专生50名、本科生8名。年龄18~23岁。

1.2方法

把122名实习护生分成每3-4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科实习。在护生实习期间对我院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进行教与学双向质控和评价。护生在某科实习结束后由护理部教学组统一每人发放一份《实习护生对临床护士带教能力评估表》,让实习护生对该科护士的带教能力进行评估。调查表共发放277份,回收率为100%。同时向该科室的带教老师发放一份《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实习情况评估表》,让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估。调查表统一发放给每个实习科室的主带教老师,两天后由主带教老师统一收回上交护理部教学组。调查表共发放277份,回收率为85%。

《实习护生对临床护士带教能力评估表》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护士的仪表、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专科知识与操作示范能力;师生关系及实习护生学习能力判断与评价,其中临床护士的仪表、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占总分的30%,专科知识与操作示范能力占总分的20%,师生关系及实习护生的学习能力判断与评价占总分的50%,总分为100分。

《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实习情况评估表》中内容主要包括:实习护生仪表、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学习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力;工作的条理性与独立工作能力,其中实习护生仪表、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占总分的30%,学习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力占总分的35%,工作的条理性与独立工作能力占总分的35%,总分为100分。

2结果

2.1实习护生对临床护士带教能力的评估

见表1。其中师生关系、护生学习能力判断与评价总分50分,实得分43.90,所占百分比最低(87.50%)。

2.2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实习情况评估

见表2。其中工作条理性与独立工作能力总分35分,实得分18.45分,所占百分比最低(79.44%)。

3讨论

本文的2份调查表的结果显示,由实习护生对临床护士带教能力评估表可知,师生关系、护生学习能力判断与评价总分50分,实得分43.90,所占百分比最低(87.50%);由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实习情况评估表可知,其中工作条理性与独立工作能力总分35分,实得分18.45分,所占百分比最低(79.44%)。由以上结果不难推断出,反映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临床护士的职业态度与道德,专业水平与操作技能,而是是否具备临床护理教学的意识与责任。究其原因:

一是作为临床一线的护士没有真正意识到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多元角色的作用。按照Roy的适应理论,可将角色分为初级角色、次要角色和暂时角色。初级角色是社会的基本角色,如男性、女性、女儿、儿子等;次要角色是个体在完成伴随发展阶段及初级角色而来的任务时,必须承担的角色,如妻子、丈夫、护士、教师等;暂时性角色是于次要角色相关的、可自由选择的角色。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来源于护理角色。护理教师要完成角色功能,需要有服务对象,即学生,有与教师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并应清楚自身的角色和角色发展的机制。临床护理教师既要承担护士角色的义务,又要承担融教学、管理、临床和科研为一体的教师角色,护理教师要正确认知角色,认清护理教师角色的具体功能,明确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的义务。而目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正是欠缺了这种角色意识,这就关系到临床带教老师是否具有教学意识;是否能成为护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否有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意识;是否掌握科学的、先进的、有针对性的带教方法;是否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

二是缺乏完善的临床教学环境,从而影响了带教老师教学责任的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临床护理教学环境中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医院科室各项工作都与经济效益挂钩,临床教学工作往往成为医务人员的额外负担;医疗体制改革把医院推向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这给医院临床教学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⑷。(2)教学激励措施不力,老师教学意识淡薄。由于目前我院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临床教学奖励机制,对老师教学工作未能给予有效激励,因而老师之间缺乏竞争力。(3)临床教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对于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评估,故对于临床带教老师而言,临床教学是一个“软”任务,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因此出现了临床带教能“躲”就“躲”,采取逃避、敷衍、应付的态度。

三是老师缺乏教的意识,将临床带教看成一项简单任务,应付了事,忽视实习生临床技能与再学习的培养,不善于利用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临床小讲课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实习护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四是缺乏与护生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意识。老师缺乏主动与护生交流的意识,因此不了解护生的心理活动,也就难于与护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进行学习的平等师生关系,因此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五是临床带教老师缺乏创造临床再学习的环境意识。护生在校学习仍沿袭着原有的规范化模式,对临床上早已使用的高、精、尖的护理技术与技能及许多临床上屡试不爽的护理革新项目等知之甚少[5],而带教老师又恰恰欠缺了主动为护生创造临床再学习环境的意识,由此也影响了护生对临床实践环境的适应能力。

4对策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而临床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任务[6]。临床带教老师有责任帮助护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成为有资格、能胜任的实践者[7]。带教老师对于实习护生来说既是老师,又是领导者[8]。作为临床护士必须在面对护生时要适应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确主动的带教意识和正确的专业思想,其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气氛,并通过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变为他人的内驱力[8],直接影响着实习护生的心理和行为。临床带教老师的素质修养,参与临床护理教学的意识及态度将直接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护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今后的发展。因此,要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临床护士的带教意识和带教责任心。

4.1建立临床护理教学支持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支持与质量管理体系:以护理部-护理教学组-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教学片长为主体的支持与管理体系,各环节都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与责任,科护士长和病区护士长应给予临床主带教老师以相应的支持,把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纳入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工作质量管理与质控范围,在评估和质控病区护理质量的过程中,掌握病区的教学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4.2建立完善的临床护理教学评估体系

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与责任、带教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并将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挂钩,并且落实到位。每月教学片长有教学质量质控重点和改进措施,每周病区主带教老师有教学双向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同时加大奖励力度,对临床护理教学主动、负责的带教老师予以表彰、奖励,使带教老师在完成临床护理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

4.3加强临床带教老师带教意识与技巧的培训,以临床带教老师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为主

培训方式宜实行分片培训,做到有针对性,达到人人参与、个个掌握的目的,使临床护士在培训中不仅仅增强教学意识,更懂得如何教,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达到双赢。

4.4加强临床带教老师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一方面,在学习与培训中强化带教老师的心理素质,真正认识到为人师表的重要性以及为人师的个人魅力,从思想意识上把临床护理教学确认为是一种责任。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在与实习护生相处的过程中如何了解和掌握护生的心理动态和特点,并在与护生的沟通中做到理解和包容,从而真正建立起平等、友爱、理解、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实习护生在既严格又平等、既宽松又负责的临床实习环境中成熟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钮美娥,薛小玲,孙永梅.护理临床教学中的环节质量控制[J].护理杂志,2001,18(2):33-35.

[2]杜慧敏,于瑞英,罗文川.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护理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03,3(3):42-43.

[3]孙静,孙雪洁.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2,8(1):71-72.

[4]孙梯业.陈自强.颜伟,等.临床急诊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7A):69.

[5]王霞.临床护理教学问题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8):989-990.

[6]沈慧玲.临床带教者十忌[J].中华护理杂志,1990,25(11):606.

[7]黄津芳,邓红.临床护理教学研究的新动向[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7,16,(5):195.

临床护理评估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6(a)-0164-02

ICU病房是整个医院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部门,因此,怎样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适当安排,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效率,对于整个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护理评分系统能够对ICU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从而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特定时间内所获得的护理服务总量,从而提高ICU病房护理人员的配置的合理性,巩固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为探讨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现分析2012年1―12月间该院收治的10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医学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100例ICU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54例,女性46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5±12.3)岁。其中,4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6例急性中毒,7例重症胰腺炎,9例感染性休克,13例消化道大出血,31例外科大手术后,30例多发伤。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

1.2方法

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平均分床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共包括护理人员15名。由护士长根据床位数量和患者数量,适当分配护理人员数量,保证护理人员平均分配护理任务。实验组共包括护理人员15名,通过ICNSS量表评估其护理工作量,后根据护理工作量评估结果,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分配,主要程序包括:首先,校正和翻译ICNSS量表,并由护理专家进行修正与审查。其次,通过ICNSS量表对临床护理工作指向进行评估,主要评估项目涉及:睡眠模式紊乱、交流障碍、躯体活动受限、容量异常、代谢和营养变化、脏器灌注不足、皮肤受损、疼痛、焦虑、恐惧、排泄清除能力、体温变化、心率/心律和血压异常、气体交换异常、气道清理能力以及通气功能等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护理需求对临床护理情况进行评估,每项分数为1~4分,量表总评分为16~64分,分数高者,证实其病情较为严重。最后,根据ICNSS评分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ICNSS评分结果大于40分,则护患比例为2:1,评分在33~40之间,则护患比例为1.5:1,评分在23~32之间,则护患比例为1:1,评分在16~22分之间,则护患比例为0.5:1[1]。

1.3评定标准

对比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医疗成本和ICU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ICU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整个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临床护理人员对于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该次临床研究所用调查问卷主要包括10个调查项目,每个项目均包括5个选项,评分为1~5分,共计50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病房环境是否舒适整洁、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护理技术操作熟练程度、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等,满意为总分>16分。护理人员满意度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周末休假的灵活性、周末加班补偿、周末休息时间、劳动强度和工作期间精神压力等等,满意为总分>24分[2]。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该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医疗成本和ICU住院时间等有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表1ICU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分析[n(%)]

3讨论

ICNSS量表有助于护理工作量的准确评估。因为ICU患者护理共组缺乏可靠、科学的评估手段,现阶段,ICNSS量表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护理工作量评估方法,通过ICNSS量表能够对ICU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量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对护理人员工作量进行科学分配,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弹性排班制度提高护理工作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3]。ICNSS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因而可作为ICU患者护理质量的主要评估工具,这一量表主要涉及护理效果、干预措施和护理问题3个方面,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护理情况[4]。

ICNSS量表有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改进。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通过ICNSS量表对医院ICU病房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有助于院内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缩短ICU治疗时间,减少临床治疗成本,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5]。

临床护理评估范文篇3

【关键词】

实习护士;护理;风险评估

作者单位:477150河南省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风险[1]。并且,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医疗护理要求的增高,导致护患纠纷事件呈逐年增多的状态。护理工作中一旦出现差错,必定给患者以及其家属带来痛苦,甚至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相应地操作人员也会产生负面的心理阴影,影响其以后的工作或发展。实习护士是刚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大多数是经验欠缺,缺少娴熟的操作技能,很可能会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2]。因此,对于实习护士,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制度,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护理风险评估制度,是对实习护士常规执行的护理操作中,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或者不期望事件的发生概率,实施程度评估,并且管理干预其评估结果,以达到减少护理风险的目的[3]。有报道称,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以及增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护理风险。本研究中,2010年07月至2011年07月期间,对我院30名实习护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我院30名实习护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30名实习护士中,24名女实习护士,6名男实习护士。随机分到我院各个临床科室进行实习。

1.2风险评估方法:

1.2.1对实习护士实施风险评估的必要性目前临床中,带教护师对实习护士的能力评估不足,这个问题普遍存在[4]。很多时候带教护师单纯根据实习护士的学历,或者其实习期间的个性和工作态度,来对实习护士进行评估,这样往往导致错误判断或者判断出现偏差,给护理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出现医疗事故[5]。此外,如果对实习护士护生不进行合理的排班,再加上实习期间更换科室较为频繁,使其对实习科室的管床患者的病情、床位、药品等情况的不熟悉,很容易发生不必要的临床医疗事故[6]。因此,制定《实习护士护理操作风险评估制度》,对实习护士实施风险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7]。在护理操作前,各个科室必须对每位实习护士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估,随后并制定《实习护士护理操作风险评估表》。

1.2.2提高护士衡量与评价护生操作风险的准确程度对实习护士实施护理操作风险评估后,制定《实习护士护理操作风险评估表》。当实习护士护理操作中出现护理风险后,对其进行描述和定性分析:给药方式(静脉、皮下、肌内注射、鼻饲)、抽血,风险因素为:患者错误、药物错误、部位错误;带教护师评估实习护士能够熟练完成3次以上该操作后,由带教护师确认后,实习护士独立操作,风险等级为4级;操作内容:导尿,高风险因素:错误地进入阴道、尿道(女性患者);评估要点:该操作必须在带教护师指导下完成,即时独立操作,也要带教护师在旁督察,风险等级:5级;吸痰,操作时间过长,损伤黏膜;插胃管,错误地进入气管;引流管护理,脱管导致感染;更换敷贴、留置针封管,穿刺部位消毒不到位、穿刺留置血管出现气泡、血凝,带教护师评估实习护士能够熟练完成3次以上该操作后,实习护士独立操作,风险等级为4级;接挂盐水、发放口服药物,患者错误、药物错误,带教护师队实习护士进行评估后,可以独立完成,风险等级为3级。

2结果

实习护士操作风险评估后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习科室:内科,满意100.0%,不满意0.0%;外科,满意99.8%,不满意0.2%;妇产科,满意99.7%,不满意0.3%;儿科,满意99.5%,不满意0.5%。

3讨论

通过对实习护士实施操作风险评估制度,30名实习护士全部圆满完成并掌握临床护理的基本技术操作,增强实习护士的责任心和自律性,使其护理行为都得到规范,并认识到护理操作的风险性,也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同时相应地提升带教护师的应对能力和风险意识,使我院整体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在此期间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总之,对实习护士实施护理风险评估,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建萍.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4(8):2728.

[2]李亚洁.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7,39(12):918920.

[3]陈梅芳.全面认识临床护理风险原因以增强医疗安全.现代护理,2006,12(19):17811782.

[4]袁岚.护理临床教学中护理差错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7(1):3940.

[5]刘雅莉.新西兰医疗风险防范及监管机制现状的循证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9):673680.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