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务劳动的感受范例(3篇)
时间:2025-11-19
时间:2025-11-19
关键字:劳务派遣幸福感影响因素
一、劳务派遣
(一)劳务派遣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劳务派遣"及其同义名词做了众多定义。这些定义虽然对劳务派遣概念的描述不完全一致,但本质上却是相同的。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劳务派遣定义为:劳务派遣,是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员工、用工单位三方共同完成的劳动关系的用工方式。其过程为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与劳务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构成法律意义上的雇佣关系,之后将劳务派遣员工指派至用工单位并在其指挥监督下从事劳动。
(二)劳务派遣的特点
根据劳务派遣的定义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劳务派遣的特点可概括为:三方主体、两种契约、三种关系。劳务派遣是以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派遣员工为主体,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涉及租赁、劳动和劳务三种关系的用工形式。其劳动力管理与使用相分离,本质是劳动力租赁。
二、员工幸福感影响因素
本文的员工幸福感主要指员工主观幸福感,侧重整体幸福感,所以主要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论述。
在综合学者们关于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对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人口统计变量因素
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位等。研究表明,这些因素与员工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但是这种联系往往不是稳定的。
1.性别与幸福感
针对性别与幸福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男女对于幸福感的感知程度,主要有三种观点:(1)男性与女性的幸福感较为接近,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学者(Agyle,1978;何英,2000)研究结果发现,在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总体幸福感和负性情绪方面性别差异极小。(2)男性幸福感水平比女性高。学者(Haring,Stock,Okun,1984)认为,男性有着更高水平的幸福感的轻微倾向;学者(杨宏飞,2002)研究发现男教师幸福感显著高于女教师;学者(辛自强、池丽萍,2001)研究发现,成年女性正向情感多于女性;(3)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学者(Wood,1989)认为女性的幸福感倾向更为明显,特别是在快乐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中;学者(苗元江余嘉元,2003)研究发现,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具有更多的幸福感,并认为这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满足。
综上所述,尽管很多研究关注过幸福感与性别的关系,在幸福感研究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问题还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否"作出回答。答案取决于测量的是幸福感的何种成分以及使用的测量方法,也可能因社会外在因素与研究对象的职业而有所不同。
2.年龄与幸福感
关于年龄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1)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会逐渐下降(Wilson,1967;严标宾,1998),研究发现,因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呈下降趋势;(2)幸福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吴静,2007;夏晶、田姗,2010),他们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因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于感情的控制力增强,从而导致年龄越长者工作幸福感相对较高;(3)年龄与幸福感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Diener,Suh,1998),他认为年龄与幸福感的关系依赖于被测量的幸福感的成分和年龄引起的不同下降水平,而这又取决于所使用的测量类型。
综合以上结论发现,学者们对于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主要受到测量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影响,因此在文章的写作中应重点分析派遣员工的特殊性与结论的关系。
3.受教育程度与幸福感
对于受教育程度与幸福感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观点:(1)受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松散;(2)受教育程度与幸福感呈正向关系(Ross,1997;),他认为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得到满意的工作,拥有更高的控制感,能更好的获得婚姻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支持,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3)受教育程度和幸福感呈现U型结构(袁声莉,2002),她认为,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个体对自身的关注也逐渐由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转化,而后者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研究结果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幸福感最高,其次是高中或者中专,大专学历的幸福感最低。
综上所述,虽然各种观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但具体到每种观点的实际情况,该结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正确的,这取决于作者研究的对象以及对象所处的环境。
4.收入与幸福感
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1)收入与幸福感呈正向关系(Braclbrn,1969;Haring,1985;宁福海,2002)。研究表明,高收入者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而低收入者则产生较多的消极情感;(2)收入与幸福感呈负相关(Easterlin,1974),他指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幸福增加,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收入与幸福感无显著相关关系(AndrewE.Clark,AndrewJ.oswald,1994;SsenCasey,2002;邢占军,2011)。不同的学者对不同国家的国民进行调研分析发现,人均收入增加并未带来幸福水平的增加,二者即使有关系,关系也十分微小。
综上得出以下观点:(1)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达到一个点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甚至可能会随着财富的增加幸福感降低;(2)收入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们常从社会比较的角度去衡量,企业员工更重视的是相对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
5.职位与幸福感
在职位与幸福感的关系上,多数学者都认同职位越高,员工幸福感越高。原因是职位越高者可以享受较高的报酬以及组织内较佳的资源,在外也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具有高满意度和幸福感。但同时职位越高的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也越大,在具体的测量时期幸福感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二)非人口统计变量因素
1.人格特质与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个人内部的心理机制会影响幸福体验,研究(Oiener,Cooper,1998)也发现员工的整体人格特征与具体的人格特质都会影响员工的幸福感。大量研究揭示:乐观、自尊和外向的性格是幸福者拥有的个体特征:
(1)外向者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而神经质者更有可能体验高度的消极情绪。学者(DeNeve,Cooper,1998)研究认为外倾性和适宜性与幸福感正相关,而神经质与幸福感则负相关。学者(Diener,Lucas,1999)的研究也证实了此观点,还提出责任性和适宜性、开放性与幸福感相关较低,因为这些特征更容易受外界影响。
(2)乐观理论认为个人对未来的积极看法影响人格的建构,从而影响幸福感。学者(Taylor,1993)认为乐观会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3)自尊与幸福感相关。这一结论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学者(Diener,1984)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学者(Baruoh,Brell,1986)在研究中年妇女的主观幸福感时也支持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质明显地与幸福感有关。因此,根据有关的研究结果,企业管理者可以培育有利于员工幸福生活的人格特征,从而促进和提高员工的幸福感水平。
2.工作与幸福感
在当今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因素是影响员工幸福感重要的特殊性因素,它对员工身心健康与幸福水平的影响一直是组织行为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工作本身以及工作环境氛围、组织公平感等方面。
(1)工作本身
有学者(Bakker,2003)将工作划分为工作需求和工作资源。认为当工作需求超过了员工的承受限制时,工作压力就可能产生进而降低员工的工作动机与员工幸福感;而当工作资源充分时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动机并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从而促进员工幸福感的提升。同时,其他学者(Anneetal,2007;Hansetal,2010)通过立足不同的行业,勾画工作与幸福感之间的曲线,均获得肯定的结论,认为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工作体现所具有的安全感对幸福感具有明显的正向增强作用。
(2)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一些学者对欧洲一些工人的研究发现,与领导者与同事有好的关系是他们工作幸福感的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人们发现,当一个团体交往机会较多时,那些受欢迎的个体的幸福感会比其他人更高。另有一些研究者发现,成员之间的交流不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幸福感,而且会导致他们之间更多的合作、相互帮助和产生更高的生产力。研究发现,当员工们积极参与团体的业余活动或娱乐时,确实有更高的幸福感并且提高了团体的生产力。
相对于员工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来说,员工与其主管的关系则是导致他们幸福感低下的一个因素。学者(Argyle,1983)认为,员工与主管之间比与其他大多数人之间会产生更多的冲突。但是另一方面,主管能够为员工提供大量的利益,比如主管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能够为员工提供奖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也可以降低他们工作中的压力,进而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因此,加强主管与员工的沟通是提升员工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3)组织公平感和认同感
学者(Rego,2009)对组织公平、员工幸福感和组织公民行为三者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认为员工对组织公平的感知能够正向预测员工幸福感和组织公民行为;学者(Alfredoetal,2009)在研究欺凌行为和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时发现,欺凌行为是作为员工幸福感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非结果;学者(Wegge,2008)研究得出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幸福感的独立预测因子,较高的组织认同感的员工表现出更高的工作动机和员工幸福感。我国学者(郑雪,2002)曾对组织氛围与员工幸福感水平关系的研究表明:"温暖与支持的组织氛围、公司的惩罚制度、员工的自主发挥情况、鼓励创造的程度、管理效率、员工参与管理六个组织氛围维度均与员工幸福感有显著相关。"
3.社会支持与幸福感
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1)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正相关,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学者(Rnok,1984;江向东,1988;解亚林,1993)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提高幸福感;(2)社会支持来源对幸福感的影响。学者(池丽萍、辛自强,2002)研究发现,来自配偶、父母、儿女、朋友、同事等人际支持是影响其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学者(Larson,1990)的研究证实了朋友关系是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来源,与朋友分享快乐与忧伤、讨论难题可以提高总体幸福感;而遇到困难时可以依靠朋友,获得朋友的帮助则可以降低消极情感,提高幸福感。学者(崔丽娟,2001;项曼君,2002;严标宾,2003)调查均表明,家庭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供幸福感的场所,家庭为个体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各种支持,对人的幸福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对员工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尤其来自于家庭、同事之间的影响较为显著。
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本文把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因素分为包括与个人属性直接相关的人口统计变量和非人口统计变量-情境变量。其中,个人属性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技术等级、工作年限、收入等;情境变量包括工作归属感、职业安全感、员工信任感、组织公平感和晋升空间等六个因素。
参考文献:
[1]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学报[J],2001(5).
[2]苗元江,余嘉元.跨文化视野中的主观幸福感.广东社会科学[J],2003(1).
[3]苗元江,冯冀.工作幸福感概观.经济管理[J],2009(10).
[4]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J],2000(4).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此类活动正逐渐壮大,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学生更趋向于全方面发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也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总是在进步。
拿着水桶,抹走桌上的尘埃,擦亮窗户。拿起油漆桶,刷走墙上的涂鸦。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很久没有做过了,趁着寒假,我有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通过此次社区服务,我不但享受了劳动的快乐,而且体验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墙上,那些各式各样的涂鸦,硬生生地挂上的图画和办证,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环境是靠大家来保护的,可是大家却不以为意。
从中,我还人知到自己应该在有空的时候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那应该也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我们要帮助辛苦劳动的父母,在他们感到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抚慰他们劳动后的疲惫。我终于了解到了清洁工的辛苦,了解到了环保的不容易,了解到了清洁工认真的精神,瓜子壳、烟头等都是他们劳动的对象。
关键词:劳务工思想稳定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stateofinfrastructureinvestment,theconstructionunitoftheprojectamountgrowwitheachpassingday,aswiththeserviceteamofconstructionenterprises,howthelaborforcemanagement,strengthen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construction,hasbecomeanewtaskfacedbythepartybuildingatthebasiclevel.Asaresultofenterpriselaborcontractworkersinthecompanyworkerteamoccupyacertainproportion,makethisgroup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sveryimporta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saninfluencecharacterbyenvironmentprogressivemovementprocess,ismoreainstillationguidedprocess,inthesocialunhealthytendencyundertheinfluenceofindividualworkers,forthecompany'sintimacy,asenseoftrust,asenseofresponsibility,senseofhonorisincreasinglythin.Therefor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stheeffectivepreventionofadversephenomenon,toensurethenormaloperationofthecompanyworkisimportantassure.Asaresultoflabortoformcomplex,historicalbequeathquestionismuch,managementdifficultyisgreater,whichrequiresustoputmoreefforttoreadaloud"affection,"","threecharacters",effectivelyimprov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makethestaffthoughtstability,workingenthusiasmishigh.
Keywords:LaborworkersIdeologicalstability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项目部思想政治指导人员的职责就是负责向协作队伍劳务人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协作队伍负责人执行局经理部、分部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监督;了解和掌握劳务人员的思想动态,对劳务人员进行形势教育,宣传国企文化,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而劳务工与企劳制和企聘制职工的最大区别则是缺乏企劳制职工在原有机制下建立的主人翁意识,没有企聘制职工的稳定感念。它是企业职工中最不稳定的部分。企业在发展中有挑战也有机遇,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时刻,更加需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和维权行为使一线的劳务工安心施工生产,调动广大一线劳务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建筑企业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动之以“情”,是思想政治工作稳定职工队伍的基础
这里的“情”,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情感为先”为原则和重要前提,在沟通、理解、信任的基础上,确保感情到位。人是感情动物,血肉之躯,情感的融合可以产生力量激发潜能和效益。要做到:一是生活上关爱。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资金修建标准高的劳务工住房,使劳务工来到单位后有了家的感觉,从内心感受到流动施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的重视和关爱,也使每位劳务工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安心从事生产劳动。二是工作上关心。项目部领导要经常深入施工生产一线看望劳务工,与他们共同劳动,嘘寒问暖,共唠家常,使劳务工们在施工单位也能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和项目部人员的和蔼可亲,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例如:在我国发生汶川5.12大地震时,某单位项目党政领导在积极组织员工向灾区捐款的同时,了解到单位有几位劳务工家处于灾区时,马上给其联系到四川的车票,并在事后对四位受灾比较严重的家庭,该单位工会按正式员工待遇一样进行经济上的补助。三是管理上尊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作为单位管理人员,从一言一行上都要对流动劳务工作人员尊重。
晓之以“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稳定队伍的有效方法
晓之以“理”,就是要于情于理,以理服人;就是要将大道理转化为员工听得懂、记得住、能管用的,能促进员工内心精神升华的“小道理”,让员工感到亲切、实在。对不同工作对象要讲不同的语言,而且要多用朴实的话去讲明大道理,用员工的语言去讲员工的话,这样最能打动人。只有把道理讲真讲实讲活讲透,讲到员工的心坎上,才能使员工感到平实可信,真正达到“心理交流”的目的。
系之以“利”,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队伍稳定的重要环节
对员工既要讲大道理,也要讲个人利益,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做法。具体做法是:
首先要处理好服务员工和对员工思想教育的关系。积极帮助员工解决好工作、生活上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也是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例如:项目部一位劳务工家里老人突得重病,回到家中,看到生病在床的父亲需要用钱时,困难的他想到了项目部,给单位领导打来了求助电话,项目部知道后,立即安排财务给其汇了一万元,这位劳务工在家处理完事情后,便马上回到生产一线。为员工多办实事过程中,不仅要“务实”,还要“务虚”。在帮助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和问题之中,就要让员工真正感受到党和组织温暖之时,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既要做好服务工作,还要教育引导好员工“感恩企业”;在组织扶贫帮困活动中,我们强调送去的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
其次要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又是有矛盾的。教育员工完成日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提高个人经济收入水平,要以确保分布生产效益任务完成为前提;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时要立足前勤,放眼公司,全盘考虑,使员工树立“为国尽责,为己创利”的共同价值观。
最后处理好尽职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为员工办实事,要尽力而为,但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违背政策,搞盲目许愿。一些事一时难以办到,我们实事求是地向员工解释、说明,总是会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谅解的。
主动监管,促使企业能维权
目前公司所有的劳务流动工作人员,都由企业工会代表劳务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务用工合同。对此,项目部要建立对工会及时沟通、经常督促的监管体系。首先是定期召开劳务工座谈会,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然后把他们的诉求告相应监管部门,并督促包头工们要“民有所乎、我有所应”。如劳务工反应企业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时居高临下,有“霸王条款”,根本没有商量余地,不签就不给工作,或者是签了合同后不给劳务工留一份。我们一方面向劳务工宣传签订规范合同的重要性,为他们提供有关法律咨询。另一方面把劳务公司与劳务工的合同行为规范不规范、劳务工对合同签订的满意不满意作为对企业录用的条件之一,很快就改变了签合同不平等、不规范的状况。
建立制度,加强考核,严格日常监督
由于广大劳务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程度、思想觉悟高低不尽相同,在有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纪律和规章来约束,认真落实好中心各项工作制度,强化作业流程,对违规违纪员工进行遵章守纪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工作中,项目部应做出总体要求,各基层服务部对劳务工进行严格考勤和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公开、公平、公正,使广大劳务工真正体会到他们在后勤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6、结语
由于企业快速发展,劳务工队伍复杂,在劳务工管理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我们各级管理人员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思考和探讨更好的途径和方法。相信,只要我们本着真诚的态度,充分实践好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定能不断摸索出更加完善的思想教育模式,一定能建设好一支团结凝聚力量、实干战斗力强的员工队伍。总之,做好劳务工思想政治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没有劳务工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团场的稳定,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稳定。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劳务工的思想观念得到正确的引导,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薛冰.《浅谈如何做好劳务工思想稳定工作》.公运理论.2009;
[2]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概要》,学习出版社1997年版;
[3]冷浩然等主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哲学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下一篇:寄宿生管理制度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