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教学反思(整理7篇)
时间:2024-10-03
时间:2024-10-03
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势能的总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内能,那么物体的`内能再多也毫无意义。要充分利用内能,就必须设法改变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功和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或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或是物体对外界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
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物体吸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物体放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不通过定量计算是不能确定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同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则物体内能的增加就是它们的总和,做功和热传递将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是保持不变的,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内能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之一。在教授这一内容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演示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和摩擦生热实验,直观地展示了内能的存在和改变方式。学生们对实验现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概念讲解清晰
在讲解内能的概念时,我从微观角度出发,结合分子动理论,让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通过分析温度、质量、体积等因素对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内能的概念。
3.注重知识的联系与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内能与其他热学概念如温度、热量等进行联系和区分,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热水袋取暖、蒸汽机做功等,让学生体会内能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实验设计不够丰富
虽然在导入部分使用了两个实验,但在后续的教学中,实验设计相对较少。如果能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等,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不够
在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时,我直接给出了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然后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内能的改变方式。
3.课堂练习不够有针对性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选择的题目比较常规,缺乏针对性。对于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和难点问题,没有进行重点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改进措施
1.丰富实验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内能的`相关知识。例如,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大小,或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等。
2.加强思维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总结规律。例如,在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中内能改变的方式,最后总结出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3.优化课堂练习
在选择课堂练习题时,我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设计一些专项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重点练习。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总之,通过对内能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内能是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学这一内容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如热水变凉、摩擦生热等,引导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实验辅助教学
通过实验演示,如压缩空气引火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内能与其他热学概念,如温度、热量等进行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热学知识体系。同时,在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时,既介绍了做功,又讲解了热传递,使学生对内能的改变有了全面的认识。
二、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够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还存在困难,这影响了他们对内能概念的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节奏把控有待提高
在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时,由于内容较多,我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教学节奏有些过快。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就进入了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控制好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
3.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虽然我也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但总体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
在教学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难度和进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优化教学节奏
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加细致地规划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间,避免出现教学节奏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更多地采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内能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常见的有关内能的图片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具体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展示三幅图片:
1、钻木取火。
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
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热传内可以改变内能:[想一想]你怎样让一段50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老师演示实验的方法,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理解做功可以改变内能。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我自评:
1、这节课较为成功,课件精美,实验有效开展,启发引导到位。
2、练习题设计很有针对性,自学导航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注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思维的培养。
4、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环环紧扣,板书起到点睛作用。
5、关于压缩做功,不成功,但用动画弥补这个遗憾。(下课后,做成功了)
6、气体膨胀做功讲解时,描述不够准确。有些紧张。
7、关于0℃的物体是否具有内能练习中没有,有些失误,在练习课上补救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兴趣
用深圳欢乐谷中惊险刺激的娱乐设施——“跳楼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本节课设下悬念:压缩空气为什么能在2秒钟内把“跳楼机”顶到高空。
二、巧妙类比,实验探究,引入内能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与机械能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
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让学生猜想“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然后用水蒸气膨胀做功使软木塞冲出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引出物体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然后再用分子运动的视频让学生加以理解,最后再给出内能的定义。这样学生就基本理解内能的要概念。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分子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相似,学生就有点难以迁移了。
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再用宏观表现推渡物体内部的微观表现。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通过对这节课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其他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从学生探究与交流的角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这节课应用了多媒体教学,选择了许多图片和视频,使许多实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比如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中的打磨机图片、砂轮机视频,在做功还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中的爆竹升空、炸弹爆炸、开水将壶盖顶起、火箭发射等,这样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当然,本课设计的不足也还是有不少的。比如:
1、问题设置“过度”开放,比如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演示实验中,提问“什么会出现棉花着火现象?”就导致学生无从入手,摸不着头脑,出现了漫无边际的现象说出“空气与空气摩擦”这样让我无从回答的答案。如果变“过度”开放为“适度”开放,在每个大问题下面设置几个小问题,用问题串的形式将它们紧凑的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这儿可以设置:
(1)棉花着火说明棉花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棉花的内能如何变化?
(3)是用怎样的方式使其内能变化的?
(4)变化的内能从何而来?
(5)能量如何转化?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从而大大增加了提问的有效性。
2、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的评价作用。比如流星形成过程,最后拿出来作为对本节课学习的`一个总结应用,只选了一位同学起来说了一下,如果让大家先讨论一下,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并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然后教师再总结一下,效果应该更好一点。
3、细节不够完美。比如在设计气体对外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的实验中,气体对外做功使的哪个物体的温度下降,温度计显示的是哪个物体的温度下降,这个地方没注意说清楚;另外我自己的语速过快,还有提出问题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同时我也要感谢兄弟学校的评议,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在今后物理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知识结构,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运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物体的温度有关)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变快)
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时,所有分子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大)
分子的内能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当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时,物体的内能就会怎样变化?(增大)反之呢?(减少)
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结论一: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
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
温故而知新:冰熔化时有什么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冰熔化时吸收了热量意味着内能如何变化(内能增加)
温度不变→所有分之运动快慢不变→所有分子动能不变
增加的内能是通过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势能)
解释冰吸热熔化,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了,使分子之间的作用变化,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却可保持不变。增加的内能是由增加分子势能获得。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势能↑
结论二: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内能与温度关系的教学始终离开学生熟知的概念,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从这一熟知概念出发,层层相扣,将其演绎成小学的数学方法。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内能)。通过使一个因素变大而不改变另一个因素,从而增大和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这一关系,学生容易记住结论且记得牢。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会,才能达到会学的目的。
上一篇:小班教案小牙刷(整理5篇)
下一篇:快速跑教学反思(整理17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