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精选2篇)
时间:2024-07-04
时间:2024-07-04
师: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有这么一首:“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生笑)
师:大家笑了。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1:因为这首诗歌很生动。
师:哦,是吗?有没有其它的意见?你起来说说,你为什么笑呢?
生2:我觉得这首诗歌有点幼稚,很好玩。
师:好,请坐。这首诗好像没什么诗味,严格来说,算不得什么诗歌。我想同学们的记忆当中可能有些更美的诗歌,哪位同学给我们背诵一下给你印象深刻的诗歌?
生3: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师:好,是徐志摩的诗。
生4: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好,还是徐志摩的诗。我们背一点古诗吧!
生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不愧是扬州人!大家都有印象深刻的诗歌,相信大家对诗歌也有一定的研究。请大家看这首诗,(展示PPT)这是古人看到雪的时候,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而写的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生笑)呃,这位同学你谈一下,你觉得这三句像诗吗?
生6:我觉得这三句,不太像诗。
师:为什么说它不太像诗?
生6:首先,我觉得单从它的前面三句来看,没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师:没有内涵。
生6:然后它的结构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了。换而言之,如果这也叫诗的话,那我就是大诗人了,在座各位就是小诗人。(生笑)(展示PPT)加上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现在是否有了诗味?
生:有。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为什么加了一句就有了诗味呢?
生7:因为最后一句话把这首诗的意境体现出来了。
师:意境,什么样的意境?
生7:就是对雪的那种喜爱之情。
师:对雪的喜爱之情。你怎么看出他对雪的可爱之情呢?
生7:它说的最后一句说:飞入芦花皆不见,就把雪人性化了。
师:好,请坐。他说加了一句之后,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了。还有什么其它的意见吗?
生8:它写出了那种大雪漫天纷飞的感觉。
师:你怎样体会到这种感觉的呢?
生8:因为一开始是“一片两片三四片”,紧接着是“五片六片七八片”,它的这个数字是逐渐递增,到了第三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也就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气势。
师:写了满天的雪花,哪一句突出表现了这样的情景?
生:飞入芦花皆不见。
师:对,雪飞到白色的芦花当中去了,分不清是芦花呢还是雪花。那种美妙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样的表述表现出来了。通过这首诗,我们发现,诗歌通常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这就是诗歌的特征。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也应该运用想象,通过想象,来把握刚才同学所提到的所谓“意境”。(展示PPT:通过想象,感悟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展示PPT: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请大家阅读相关资料,找出这一段文字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生9:是最后一句“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哦,是这一句。为什么?
生9:因为胚胎是孕育生命的开始,所以说徐志摩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从康桥的生活开始的。
师:由此可以看出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怎么样?
生9:对于徐志摩来说,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师:十分重要的。好,请坐。还有哪些句子能表现康桥对徐志摩来说非常重要的?
生10:我认为,徐志摩所说的“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一个人眼睛失明了,那么再美丽的事物他也是无法享受、看见的;另外,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的话,那么他存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动力,会停滞不前的。
师:哦,确切讲是“求知欲”。好,请坐。“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说明,没有康桥,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徐志摩。由此可见,康桥对于徐志摩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徐志摩也写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也有人说,萦绕在徐志摩身上的有一个康桥情结。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近这首诗,去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请大家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读诗。)
师:好,大家都读完了,请推荐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
生(齐):沈璐
师:好,有请沈璐同学?
生11:(朗读诗歌)
师:好,请坐。同学们来评点一下沈璐同学的朗读?
生12:我觉得沈璐同学读得非常好。她把作者对康桥的那种眷念那种深情给读出来了。还有就是,“悄悄地我走了”,那种意境也给人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
师:同学们也来朗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生:眷念……依恋……
师:依恋,还有什么?
生13:还有惜别之情。
师:好,还有惜别之情,依依惜别之情。请坐。这个情感是非常容易把握的。徐志摩这么喜欢康桥,现在要和它分别了,自然充满了依恋和惜别。(展示PPT: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那么,哪些章节能够表现上述情感?
(学生讨论,老师走动并参与某些同学的讨论中)
师:好了,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吧!
生14:我觉得是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它把康桥描写得很美,更能突出他对康桥的挚爱之情。
师:好,这里讲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课文注释,“彩虹似的梦”指徐志摩昔日的愿望。他昔日的愿望有哪些?(展示PPT)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徐志摩的梦三个字:第一个是“爱”,就是指他追求自然的爱。看过《人间四月天》应该有一些了解。第二个是“美”,也就是去寻找自然的美。第三个是“自由”,向往自由的生活。关于第三条在诗句中有所体现。哪一句诗能够体现徐志摩的这一追求啊?
生15:我觉得是第三节里的那个“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哦,你为什么这一句可以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呢?
生15:因为他都想做一条水草,融入到大自然里,应该是向往自由的体现吧。
师:好,做怎样的水草?随便做一条水草就是向往自由吗?
生15:康河里的水草。
师:这一章节怎样写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哪一个词可以表现他自由自在?
生(齐):招摇
师:“招摇”二字。好了,就是这个词。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还有哪些章节可以表达这种情感?
生16:我认为是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师:具体说说好吗?
生16:第一小节的开头,他用的是“轻轻地”,最后一小节的开头他用的是“悄悄地”,我觉得“轻轻地他走了”和“悄悄地他走了”是情感的来和离。“轻轻地他走了”表现了他即将离开康桥,然后下面几段描写了康桥里的一些景物。
师:描写了康桥里的一些景物。什么景物?
生16:一些能够使他产生留恋甚至使他对康桥产生深深的爱恋的景物。
师:这两节当中写了景物吗?
生16:这两节当中写了凌晨。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问呢?“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走是轻轻地,什么却是不轻的?
生(齐):心情。
师:怎样的心情?可以这么说,我轻轻地走了,然而对康桥的情却是很重的。还有哪些章节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17:我觉得是第五小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觉得他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就表现他向往自由的那种情感。
师:向往自由的情感。嗯,那怎么来表达对康桥的爱和留恋呢?
生18:我认为倒数第二节能够表现出这种情感。首先,他说“但我不能放歌”,“不能放歌”这里就表现出作者是很悄很静的。然后既然是很悄很静,大家都知道是轻声慢步嘛,只有放慢了脚步,发出的声音才会很悄,很静很静的,作者就充分表现出那种留恋的感觉,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师:哦,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生18:还有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觉得,“今晚”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好,他没有说“再见吧康桥”,他用了“今晚的康桥”,就证明他的离别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暂的离别,就仿佛是一个人在沉睡,然后我悄悄地离开他,然后又很快会回到他的身边。
师:好,请坐。可能是这位同学不了解这个写作背景,其实徐志摩在这一次离别康桥之后,就再也没有到康桥去了。不过他刚才说得挺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地走。还有什么疑问吗?同样的,跟第一节,跟最后一节一样,它保持沉默。沉默的都有哪些事物?夏虫。夏虫为什么要沉默?为我而沉默。还有什么在沉默?康桥也沉默,还有什么也沉默?笙箫也在沉默。还有吗?
学生(齐):我。
师:其实作者本人也在沉默。那为何都这样默默相对呢?离别的时候有多少话要说啊,千言万语,他们却为何沉默呢?
生19:我觉得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时是无声胜有声。
师:哦,是这样的理解。好,请坐。大家听到没有吗?还有什么想法吗?还有没有其它章节可以表现这些情感呢?除了刚才说的。比如第二节,能不能体现?哪些可以体现呢?
生20:我觉得是“荡漾”。
师:“荡漾”。嗯,你怎么理解的?
生20:就是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师:嗯,什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生20:嗯,康桥的艳影。
师:康桥的艳影。好,请坐。对这一节还有补充说明吗?不错,她说“艳影”。好,你说!
生21:我觉得这个地方把“那河畔的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也体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
师:嗯,怎么体现的呢?
生21:夕阳中的新娘应该是非常美丽的。
师:非常美丽的。你见过夕阳中的新娘吗?
生21:我没见过夕阳中的新娘,但是平时在街上早就见过新娘,也是很漂亮的。更何况是夕阳下的新娘呢!在那个金色的阳光下,肯定衬托得更加美丽。
师:更加美丽,所以表现他对康桥的热爱。
(生鼓掌)
师:金柳大家见过吗?你们见过金柳吗?扬州有金柳吗?我们见的都是什么柳?
生(齐):翠柳。
师:哦,翠柳。那为什么这里是金柳?
生(齐):夕阳中的。
师:哦,夕阳中的。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漂亮之外,还突出了什么?“新娘”,哪个字最关键?
生(齐):“新”字。
师:“新”字。那就怪了,徐志摩是第一次到康桥吗?是第一次看到这河畔的金柳吗?老朋友了,那不应该叫新娘啊,应该叫旧娘啊。(生笑)为什么比做“新娘”呢?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
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他的意见?
生22:这一刻,作者是要离别康桥,也许他没有发现,原来康桥是这么美丽。以前他也觉得康桥很美,但是这一刻他是要永远的离别了,他再也不能看了,他就觉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鼓掌)
师:好。我们大家也都有这样的感情吧,假如说你要离开某个地方,比如说你们家要搬家了,你再看一看你曾经熟悉的东西,你会觉得怎么样?特别的亲切。就好像我第一次看到一样。徐志摩也有这样的情感。好了,还有一些章节,比如说第三节,刚才这个地方简单地提了一下,有个问题还没去探讨。“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做一条水草干什么?——永远地留在康桥,陪伴着他喜爱的康桥。哪个字可以突出这种感情啊?
生(齐):甘心。
师:甘心。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两个字。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下,来体会徐志摩这种深厚的感情。
(生齐读)
师:好。那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一些章节好像我们还没有去探讨。比如说刚才有同学讲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要歌唱的是什么?
生23:歌唱他爱康桥。
师:他爱康桥。哦,承接上面来看一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有个问题很怪,“寻梦”后面为何打一问号呢?康桥有我的梦,我去寻找不就得了,为何打个问号呢?你怎么理解这个地方?大家知道,问号有三种形式,设问,疑问,反问。这里可能是反问吗?
生(齐):不是。
师:不可能。那疑问和设问呢?如果是设问的话,怎么理解呢?“寻梦”,后面应该怎么样?怎样去寻梦。好,是他寻梦的方式。而如果是疑问,我要不要去寻梦?我要不要撑着长篙去寻梦?不管他设问也好,疑问也好,我们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这一节表现了徐志摩想在康桥实现他的梦想的强烈的愿望。然而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齐):因为他就要离开了
师:因为他就要离别了。所以我们明白后面这一句话——“但我不能放歌”,很简单,但却蕴含了作者无尽的依恋在里面。好了,请同学们把这两节也结合起来读一下。“寻梦”一直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生齐读)
师:好。现在我们就可以来思考这第一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的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有什么理解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一下,除了在结构上的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有吗?——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地”,后来变成什么了?
生(齐):悄悄地。
师:有区别吗?“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
生24:这里的“轻轻”和“悄悄”,“悄悄”是一种主观感受,“轻轻”是一种客观的。
师:哦,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还有没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呢?两者从程度上来看,哪个重,哪个轻?
生(齐):“悄悄”更轻。
师:“悄悄”更轻。好,除了这一个,还有不同的。“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地招手”,从动作幅度看,哪个更小?
生(齐):“挥一挥衣袖”。
师:“挥一挥衣袖”。(示范动作)再看还有不同。——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年的梦,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却越来越淡了呢?你怎么理解?也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再次讨论一下。
生25:我认为正因为作者是喜爱康桥的,还认为康桥是美的,康桥的云彩也是美的,作者“挥一挥衣袖,不愿意带走一片云彩”,他不想破坏康桥的美,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念及对康桥的喜爱。
生26: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是如果他带走一片云彩,日后如果再看到这片云彩的话,心里会产生一种伤心的感觉。
生27:“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就说明了他不想破坏康桥的这种和谐美。
师:哦,不想破坏它的和谐。好,请坐。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吧。你们认为,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哪一种说法相对合理一些?或者说比较符合作者的情感?
生28:我觉得刚才第一位同学说的更合理。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对呢?
生28:因为他就是不想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把康桥的美留给后人。
师:哦,留给后人。可否从别的方面去思考一下?刚才同学们好像是这样说的:徐志摩是在无奈之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这样吗?是无奈的,我就走了,云彩我也不带了,我留给后人吧?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生29:我觉得徐志摩能够从无奈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之所以爱康桥是因为他在康桥可以追求自由,实现他的理想。云彩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的自由和理想。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说云彩已经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带走的必要了。
师:好,说得非常好。
(生鼓掌)
师: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么在他心中?——康桥在他心中(展示PPT),不需要带走。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这种深深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把整首诗再次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是啊,在离别的时候,谁没有这种难舍的情感,而徐志摩正把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对康桥深深的眷爱融在他所写的美景当中,融在他所写的生活当中,融在他静静悄悄的离别当中。他这种情感缓慢地流淌,流进我们的心田。这是徐志摩为我们所创设的一种离别的情景。那我就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可能也经历过离别,那你会为离别创造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生30:我记得我去北京玩过一个星期,后来回来了,我真的感觉非常难受,晚上的时候,我差点就哭下来了,我觉得这样子能够表现我心中的那种依恋的感情。
师:好。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与其在悬崖伫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是那种奔放型的。(生笑)
生31:如果说跟一个朋友离别的话,我不想让他看到我非常悲痛。我要快快乐乐地离别,跟他以后再相见。
师:好的,在默默中告别。这位女同学,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32:我会选择在泪水中欢笑。
师:在泪水中欢笑。
生32:因为我们是向往自己的梦想,我们日后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即使暂时离别并不代表永远的分离。只要心里有彼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鼓掌)
师:好,请坐。有些古人是这样描绘离别的,(展示PPT: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怎样的特点呢?
生(齐):悲伤。
师:很伤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种感伤,这种悲伤有刚才说的那么重吗?——没有,它轻轻的,悄悄的。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第一节说是跟云彩。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怎样?——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这些意象显得非常独特。而这些就创造了这首诗怎样的意境呢(展示ppt)——不再是感伤沉重了,而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的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的赏析就差不多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个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0月份,他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泰山脚下,诗人也不幸遇难。他当时只有35岁,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他是这样说的: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长,但是我们今天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我和同学们的这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闪光点,也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闪亮。谢谢大家!下课!
(生长时间鼓掌)
《短歌行》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2)
《离骚》教学实录
《雷雨》教学实录
白杨,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留恋
学生:依依不舍
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
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
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
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
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
投影3:徐志摩简介
找一学生读: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
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胡适
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
二读:找一学生朗读
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
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学生:她读得很轻柔,非常有感情。
老师(走到刚才朗读同学的身边):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老师也认为你读得很棒。你能否告诉我们你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学生: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所以读得时候声音要轻柔一些。语速要慢一些,这样才能把诗人的深情读出来。
老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这首诗表达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恋与不舍。大家看,诗人的感情在诗歌里有起伏吗?你认为诗人情绪最高涨的是在哪一节?
学生:第五节,“寻梦”一节。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诗歌的情感脉络:
入”梦”前:对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梦”中:欢快与沉醉
出“梦”:情绪失落、沉默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停顿(节与节,句与句,字词之间),读出层次感;
在充分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注意语速缓急得当、抑扬顿挫,读出整首诗里情感的起伏。
三读:全班齐读。
四、初步体味
(一)感受优美画面
老师:同学们,康桥的美表现在很多地方:古老典雅的欧式建筑群,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热闹的车水马龙等等,我们来看作者却重点写了康桥哪里的美?
学生:自然景物的美
老师:直接写康桥自然景物美的集中在哪几个小节?
学生:2、3、4节。
老师:作者重点选了哪些自然景物写在诗歌里呢?(让学生在课本上标志下来)
学生: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潭……
老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你所喜欢景物,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语言做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物画下来。
学生:夕阳很大很红,静静地照着这一片景物,象给万物蒙上了一层金黄的光纱。清澈的康河,河里的鱼快乐地游来游去;岸边的一株碧柳,在夕阳的晕染下,象一位美丽羞涩的新娘,让人看了,爱恋不舍。
老师点评: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是啊,这么清澈的河里,怎么会没有鱼呢?这位同学的“绘画”,很是注意了光与影的处理。
学生:我的画是这样处理的——远处,夕阳斜照,整幅画以夕阳做背景。近处,有清澈的河,有娇媚如新娘的柳,轻风吹来,柳枝摆动着她那柔软的腰肢。还有一泓潭,在夕阳光照下,象是融了一潭的彩虹,闪闪烁烁,非常好看。
老师点评:多么让人陶醉的画面呀!这位同学不仅注意了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而且画面还有动感。
全班齐读,一起感受诗歌里优美的画面。
(二)了解意象,品味语言
老师:刚才我们做了一回画家,现在我们再来做一回小小评论家。你认为2、3、4节里哪句诗或哪个词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理由。或者也可以提出你不理解的诗句。
学生:老师,我不理解第四节的那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老师:你很有眼光嘛!是呀,这可是个反常句,是清泉,却说“不是清泉”;不是虹,却说“是天上虹”,同学们,你怎么理解呢?
学生:潭水清澈,在夕阳金黄光线的映照下,光亮闪烁,所以看起来象虹。
学生:这是个比喻句,诗人通过比喻来表达潭水的美。
老师点拨:大家看下面,还提到了“彩虹”,怎么说来着?
学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老师:你认为这里的“彩虹似的梦”该怎样理解呢?诗人到异国去求学,青春激扬的诗人,会有怎样的“梦”呢?
学生:这里的梦应该是指诗人留学时期的美好生活。
学生: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学生:在康桥的一切美好的回忆。
老师:所以,我们来看,诗人在这里看潭,是带着自己感情的眼光去看的,正如第二节里诗人看柳一样,那不是柳,那是什么?
学生:新娘!
老师:对呀!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总是别样的深情。诗人对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结呢?
投影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师:康桥,是给予诗人智慧和自由情怀的地方,是诗人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啊!同学们,当诗人带着感情,情绪去看景物,景物也就浸染上了诗人的情绪色彩,这样的景物在诗歌里,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意象”。(板书)当我们读到诗歌里出现的意象时,一定要留心它所承载的情感!比如:
投影: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学生齐读两句屏幕上的诗句。
老师:此所谓“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比如你儿时的玩具,即使破旧了,你也会非常珍惜,那不是玩具,那是?
学生:那是童年的快乐。
学生:那是幸福美好的童年。
老师:当你身上穿着妈妈为你亲手织的毛衣,总是感到那么温暖,那不是毛衣,那是?
学生:那是妈妈的爱!
学生:那是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老师:齐读2、3、4节,体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师: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梦”里漫溯,是怎样的心情呢?哪个词可以看出诗人的情绪?
生:“放歌”。
师:能否把“放歌”换成“唱歌”?
学生:不能。“放歌”有“纵情高歌”的意思,但“唱歌”则没有这个意思。
学生:“放歌”能看出诗人身心愉悦,很陶醉,很纵情恣意的快乐!
老师:怎么读“放歌”呢?怎么把这种陶醉快乐表达出来呢?
找2名同学读这两句
老师:语气轻快、上扬,语速稍快,饱蘸感情,情绪激昂;
动作可以帮助人们来表达感情,读“放歌”时加什么动作好呢?
(学生很兴奋)边读边加动作。
学生齐读本节
老师:我来读一下这一节,大家看我是怎么处理“放歌”的重音的。
师读,重音轻读法。(学生鼓掌)
让学生比较两种读法,“放歌”二字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都能把音节突出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酣畅淋漓表达放歌心情的读法即可。
五、深化主题
老师:诗人“放歌”了吗?
学生:没有,“但我不能放歌”
老师:为什么“不能放歌”?齐读第5小节。
学生:诗人不想打破母校的宁静,想悄悄地离开。
学生:诗人从梦里回到现实,有些感伤,想默默地离开。
老师提示: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是最伤感最眷恋的离别。
投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苏轼)
此时,任何音乐都不能表达诗人的眷恋,悄悄是作者心中最美的音乐。
同学们,理解了此处的沉默,开头结尾“轻轻的”“悄悄的”,我们是否就可以读懂了呢?
学生自由朗读开头结尾
老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情的世界啊,这是一首爱的歌。当诗人心头荡漾着新娘的倩影,当诗人在刻骨铭心的回忆中漫溯,当诗人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诗人满怀的深情啊,就流淌成了这首心底的灵魂音乐。下面,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让小提琴的旋律,悠扬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徐志摩那纯美的“康桥”世界吧。
(播放小提琴曲)老师诵读。(学生鼓掌)
下课。
【点评】
范佳华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是一节朴实而又灵动的语文课。课堂的组织流程从整体感知到品味鉴赏再到主题探究,环节清晰,取舍有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根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它没有时下公开课常见的作秀表演和追求热闹的情景,而是认认真真地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来教学,上出了语文的本色,朴素、平实。作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对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理解文本、把握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巧妙的“对接”和融合,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生态。
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一、借助意象把握情感,依据诗歌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对诗歌鉴赏教学存在很多误区:或是“以读代赏”,浅薄处理;或是“以练代赏”,功利至上;或是把诗歌当成小说或政治课来上,没有把诗歌当诗歌讲,学生们不能从中体会到文学的美感,也体会不到到语言的艺术。这一方面显现出教师对中学诗歌鉴赏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对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片面化,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师自身诗歌教学方面的专业缺失,对诗歌文体特点把握不准和文本解读能力的缺失。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感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意象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鉴赏诗歌的情感,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方能深入而全面(其他如知人论世、形式技巧等也大多围绕意象与情感展开)。
范老师的这节课,将把握意象和意象特点作为切入文本的重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新娘”“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笙箫”等,意蕴丰富,内含感情,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揣摩。课堂实录中所展示的对“新娘”“虹”“梦”等意象的把握分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上出了诗歌的味道。
二、注重诵读和诵读指导
诵读是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体味语言的途径,也是读者与文本情感交融的途径,特别是对于音乐性较强的诗歌。通过诵读,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范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反复诵读”既是她设定的教学目标,也是引导学生感知诗歌、体味诗情、欣赏诗歌美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整体感知阶段还是升华探究阶段,朗读、诵读就达十几次之多。可以说“读”是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亮点。
更为可贵的是,诵读不是平面的读,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或为感知,或为体会,或为揣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尽量通过读来体现,课堂随着读而推进。在此基础上,范老师还注重诵读的指导,除了常规的读准字音、停顿、层次的要求之外,更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如对“荡漾”和“放歌”两处的诵读指导(“重音轻读),启动了学生把握诗的情感表达的钥匙,增加了相关的审美体验。在诵读的方法上,有自由读、展示读、齐读、带着动作读、配乐读、师范读、背诵等,整堂课书声琅琅,诗意荡漾,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味道。
三、重视语言教学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来揣摩语言背后的情思和意蕴,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内在“美丽”,体现语言(言语)教学的'本质,这是语文的“专责”。真正的语文课不是教“写了什么”,而是教“怎么写的”,有什么文化意蕴?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不用那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表达而不那样表达?范老师的课堂牢牢把握了语言教学,是真正的语文课。比如,她用“换词”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情感:能否把“放歌”换成“唱歌”?再如:能否把“新娘”换成“少女”?其实,《再别康桥》中值得品味的语言远不止这一处,如:“招摇”与“飘摇”、“招手”与“挥一挥衣袖”等。
四、课堂达到了预设和生成的良好统一
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规划教学的重要前提,问题预设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影响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问题预设检验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检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范老师在这节课中预设的几个问题,既紧紧围绕诗歌特点,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引导学生去读书,如:作者重点选取了那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意象)的特点是什么,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课堂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范老师这节课中,生成的环节依然精彩。如有的学生提出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句不理解时,教师巧妙地引入“正如我们穿着妈妈亲手为我们编织的毛衣,当我们去看毛衣时,那不是毛衣,那是妈妈的爱和牵挂……”通过唤醒学生对母爱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不仅理解了这个反常句子的含义,还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了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连通了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的“对话”。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对诗歌的首尾回环结构的了解、对“云彩”这一意象的了解等都是学习这一课不应回避的,虽然事实上老师可以有所取舍。另外,这节课引用了一些古典诗歌来说明意象和主题,丰富了课堂的内涵。如果再点得透一点,可能会更好,如:徐志摩所选意象与古典诗歌意象的比较,“送别”主题如李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与本诗的情意相通等。
上一篇:茶饮店策划书(精选3篇)
下一篇:茶创业策划书(精选7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