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的作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7-14

关于未来的作文篇1

二、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主要类型

1.性自主权利侵害。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性自主权利进行了特别保护,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请示》的回复明确: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请示》回复。)即便如此,在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的性自主权利侵害的案件依然呈现高频多发的趋势,并且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特点。总体来讲,针对未成年人性自主权利侵害的案件农村比城市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多,尤其近年来多次发生的乡村教师侵害留守儿童的案例,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从一个层面发映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贫困地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不到位的现实状况。

2.健康权侵害。健康权是未成年人享有的最基本权利,是未成年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在我国目前未成年人健康权保护不容乐观。单纯就三聚氰胺事件来说,事关儿童健康成长的奶粉竟然出现严重伤害儿童健康的现象,令人震惊。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外。在校未成年人暴力伤害同龄人问题一直是对未成年人健康权造成严重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我们缺乏细致的调研,但新闻媒体不断披露的未成年人虐待、殴打、抢劫同龄在校同学的新闻报道,已经充分反映了未成年人健康权受侵害情况严峻。

3.受教育权侵害。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并未得到严格的实施。一些适龄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即便是免去学费,依然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国家应该落实未成年人九年义务教育的切实的救济制度,加大财政上的支持,对适龄儿童提供经济补贴,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未成年人经过基本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学得一技之长,从而能够立足于社会。

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现状

目前,我国关于未成年权益保护相关法律主要集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他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主要散乱分布在《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部门法中,综而论之,关于未成年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过于粗线条,如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涉及流浪儿童教育权、监护权问题缺乏具体化司法操作指导。

1.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事件高发。未成年侵权事件高发,已经严重危害了未成年人群体的健康成长。更为严重的是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事件往往被社会解读为单一、偶发事件,出现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事实上,无论是性侵留守儿童事件频发,还是留守儿童饿死事件以及其他侵害未成年事件,无不有着深刻的时代、社会大背景。

2.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主体单一。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主体单一,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有较大影响力的组织为妇联和关委会,而两者共同的特征是事务性、技术性和操作性不强的特点。未成年人权益作为妇女权益内容加以保护,缺乏针对性和保护力。关委会作为党和国家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机构,则偏重于宣传,涉及具体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内容则较为少。

3.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长效机制匮乏。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需要系统性、长效性机制作为支撑,才能卓有成效。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长效机制匮乏,单纯依靠妇联、关委会等机构不足以承担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任。

四、未成年人权益社会保护机制构建

保护未成年人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未成年人的身心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脆弱性、不稳定性、边缘性、依赖性等特征决定了其最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侵害,既包括身体、财产等的有形侵害,也包括心理、思想等的无形侵害,这些侵害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都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当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1.构建合理监护机制。传统的监护机制明显的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也出现诸多的漏洞。因此,建立更加合理的监护机制成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

1.1建立多元主体的未成年监护机制。通过对NGO支持,建立更加多元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试设立未成年权益保护的第三方机构,专门负责对未成年人权益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独立于学校监护、家庭监护之外,从而使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的主体更加多元。

1.2明确政府在未成年人监护中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关于未成人监护的法律规定,弱化了政府在未成年人监护上的责任。这和我国特有的经济、文化特点相关。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一直作为一种家庭责任存在,国家并未将监护权像教育权一样纳入到政府主要义务之中。政府作为未成年人权益的最终保护人角色应当凸显,确保未成年人权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与保护。

2.强化未成年人权益立法、司法、执行保护机制。松散的法律体系无法有效行使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职能,应当建立一部综合性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在具体权益内容、保护主体、政府义务方面进行细化立法,确保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不会沦为一部宣言式指导性法律,具体司法可操作性差。

关于未来的作文篇2

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喜欢对未来的社会作一些预测。在中国,最著名的著作算是《推背图》了。该书大概成于很早,(以我的估计可能是清朝初期)。而英国的一张《每日邮报》也对未来的社会作了预测,两文虽都是关于未来前景,都有图文说明,但切入点、内容与写作手法大不相同。《推背图》主要是预测未来的局势,文笔大多隐晦难解,模棱两可,内容多为何年何月何时由何人来改朝换代。而《每日邮报》描绘的却是未来100年(21世纪)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科技发展进步。他准确地预测了20世纪出现的航空、高速火车、移动电话以及英吉利海峡开通海底隧道等重大事件。尽管一些内容略显牵强。如潜艇作为旅游的工具,城市加的夫的人口将超过伦敦,但它对未来科技的革命性的预见,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和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事实上,中国人多喜欢预测社会的局势,而西方人多喜欢预测未来社会的科学发展状态。那么为何国人和西方人在对社会未来的预测会有如此不同的喜好,我认为这由两国人民的对自身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有关。中国人长期生活在皇权专制统治之下,人民生存景况更多地依赖于当局的统治和局势环境。统治者的人格,局势的变化,皇室的更迭,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和生产。而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好像是一匹原地打转的椿米骡子,必须靠皇帝鞭打才能慢吞吞地绕着圆圈行走。所以,中国人将改变自身的命运寄托在明智的统治在身上和稳定的政局的环境之中,而看不到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是改变命运的根本出路。而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摆脱了封建帝制的束缚,认识到科技的强大威力。所以,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关注远远胜于对局势的关注。许多科学家、艺术学、文学家把对未来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预测当作文人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从十八世纪以来,西方的一些文人,他们开始写出了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精彩的科幻著作。而中国所谓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却从来没有一个读书人写出一部即使十分简陋的科幻小说。儒生们说来说去的都是一些老掉了牙的尧舜、商周王朝人民是如何安居乐业故事和一些孔孟圣人们关于做人道德标准的陈词滥调,他们把自己的丰富的想象,最多也只是用在神话和传说中。

我想: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科学,那么百姓的命运只能掌握在政府官员们手上,变化不定。这个国家也只能在原地上转圈圈而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当然,我所说的科学技术不单纯的指自然科学,同时还包含了法治制度人文精神和文化教育事业等社会科学。

关于未来的作文篇3

关键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矫正对象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总体数量增长迅猛,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从2000年至2008年,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如果对这些未成年犯一律采取剥夺自由的监禁,会给未成年犯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严重伤害,妨碍其正常人格的形成。而社区矫正能够避免监禁刑罚的诸多缺陷,是更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刑罚执行制度,更容易达到促使其悔改、重新融入社会的目标。但是,由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狱刑的一种方式,在当前还处在实践摸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遇到的法律制约问题尤为突出,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3年,司法部将社区矫正试点列入了司法行政工作六大改革任务之一。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六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5年将社区矫正试点规模和范围扩大到了18个省(区、市)。至今,社区矫正工作已在我国全面展开。从社区矫正实施的情况看,我国多数地区并未对未成年人适用不同的管理制度。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没有规定对于未成年人非监禁刑罚的执行应适用不同的管理制度。从司法部回收的社区矫正问卷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管理者认为对青少年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十分必要。论文写作,刑罚执行。从全国社区矫正的实施情况看,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社区矫正的专门规定,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方面的立法更是空白。为弥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两高和两部联名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但是,无论是两高两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还是各地方的地方性法规,只是解决现阶段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法律依据不足矛盾的一种暂时性替代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深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法律“瓶颈制约问题。上海市在矫正试点时制定了《上海市少年管教所未成年人假释辅导站暂行规定》等政府规定,但全国其他地区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的具有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

(二)执行的双主体模式直接影响了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进行矫正教育的工作成效

根据《通知》的规定,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监督与考察权均统一归于公安机关,但同时又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实施工作。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是“执行主体,而司法行政机关是“工作主体。双主体模式要求公安机关参与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但繁重的社会治安工作和刑事侦查工作已使基层公安机关不堪重负,社区矫正工作实际上并未引起其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无权管理刑罚执行工作,致使相当多的司法行政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赋予其管理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双主体模式容易导致公安机关“有权管不了,司法行政机关“想管无权管的尴尬境地,造成实际中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未成年矫正对象基本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脱管现象严重。

(三)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

目前,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未成年犯和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到2005年底,我国司法所队伍共9.4万人,专职司法助理员队伍5.5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到41%;此外还有近万人兼职从事司法助理员工作。司法助理员的主要职责是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现在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重任加在他们身上,必然会出现人员难以适应的情况。由于这些矫正工作人员缺乏长期的实践能力,导致其工作方法简单粗糙,不能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来开展工作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结构也不够合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其自身的法律知识、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与未成年犯矫正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未成年犯矫正工作还要有一支稳定合格的志愿者队伍,但是,目前的志愿者缺少相应的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这些问题致使未成年犯矫正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契合,工作效率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四)法定的社区矫正措施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一方面是严肃的刑罚执行方式,另一方面也是矫正罪犯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矫正过程。要达到高质量的矫正效果,必须有科学、完善的未成年犯矫正措施。从社区矫正实施情况看,目前各省市对于未成年犯的矫正措施在刑法的相关规定基础上进行了细化,但措施无非是进行集中教育以及参加公益劳动等,无法满足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并且大多数地区根本未将未成年矫正对象与成年矫正对象区分开来进行矫正,而是将他们一样对待,更没有开展适合未成年矫正对象特点的矫正措施。

二、关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建议

基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不足,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立法步伐,制定《社区矫正法》,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依据

没有法律支撑的社区矫正就无法可依,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很多工作措施就显得苍白无力。我国社区矫正应尽快出台一部完善的特别法,即《社区矫正法》,构筑好《社区矫正法》的立法网络,对于统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工作原则和工作程序是十分有利的。建议在制定该法时应将成年犯的社区矫正与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分开执行。因为实行针对未成年人特点的矫正制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社区矫正法》要将成年犯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性质、方式、内容、程序、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论文写作,刑罚执行。

(二)确立司法行政机关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地位

我国现行的双主体模式对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权力没有理顺。因此,从有利于建立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行刑权的配合和制约机制出发,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应设在司法行政机关。要在制定《社区矫正法》时明确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独立的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职权,负责成年犯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司法行政机关利用在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管理经验,能够推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以专业人员为主、以志愿人员为辅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

要建立以专业人员为主、以志愿人员为辅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对在岗的司法助理员进行短期滚动式培训,培训科目多样化,包括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等。并在工作中优胜劣汰,对不适合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责令其不再担任社区矫工作。第二,面向各高校招收符合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要求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等专业的人才。我国大学生人才资源丰富,这是解决未成年犯矫正人员不足的一个好办法。当然,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经验,需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或吸收在校期间大学生参加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活动,缩短他们的适应期。第三,大量吸纳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的志愿者加入到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工作中来。社会志愿者通常对公益事业有很高的热情,具备专业的知识,他们的加入能协调社区居民与未成年犯的关系,并起到表率作用。论文写作,刑罚执行。尤其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会人士,作用更为明显。

(四)设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犯矫正措施

从我国目前矫正实践看,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矫正措施很少。因此,设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的矫正措施势在必行。论文写作,刑罚执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入对被害人的赔礼道歉活动

在被害人能面对加害人的情况下,可由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会面,引导他们之间的交流,让加害人充分认识到他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肉体、精神及家庭的创伤,这样更有利于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真心悔过。如果能和到被害人家中免费劳动、给予被害人的生活帮助等结合在一起,相信会比单纯的公益劳动的效果要好。

2.增加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指导措施

未成年人的心理指导措施在未成年人的改造过程中不仅至关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不稳定,易于受环境及他人的语言刺激,故对其良性的引导是必须的。该项措施工作者应对未成年人有定期和不定期的会面交流,了解其心理动态及不良状况,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3.加强限制自由的措施

虽然社区矫正本身已对罪犯进行了一些限制自由的措施,但这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依然是不够的,必须加强一些限制自由的措施,将未成年矫正对象与以前的不良人群与不良习惯隔离。如晚上不准外出、不得进入酒吧等场所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其重新犯罪的机会。实施办法也可采取定期汇报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居民、保安监控的方式。论文写作,刑罚执行。

4.将学校纳入社区矫正的机构

未成年矫正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如果简单地将他们开除学籍,则会失去一个重要的矫正渠道。校园的良好环境,浓厚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老师的特殊教导与关爱都是未成年人得到矫正不可多得的条件。论文写作,刑罚执行。因此,学校加入社区矫正是必不可少的。必须配备素质好的指导老师和心理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监督与咨询,不公开未成年矫正对象的身份,不歧视矫正对象,经常对其进行法制教育,为未成年犯营造良好的矫正环境。加入社区矫正的学校应当与矫正机构签订合同,以保证矫正工作的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郭建安,郑霞泽主编.社区矫正问题通论[M].法律出版社,2004.

2、吴宗宪.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司法,2004(7).

3、梁盟.试析社区矫正在和谐社区中的保障理念[J].贵州法学,2005(9).

4、林小培.行刑社会化: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3)

关于未来的作文篇4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此类犯罪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虽然经过多年“严打”,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从生理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因此,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犯罪形成原因,寻求矫治谋略就愈来愈显的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犯罪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可以说,青少犯罪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与七十年代相比提前了两至三岁,14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上升,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9年的1.3%上升到2000年的1.9%,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而我市的未成年犯罪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一直攀升,刑事案件有2001年的553起上升到2003年的860多起。这已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职能部门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任务,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规定禁止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年龄小,文化程度偏低

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不满14岁以下的人员犯罪率极高占57%左右,而初次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14-18岁,比例占42%左右,据统计三年来均是不满14岁以下的人数多于14-18岁之间的人数。在他们当中,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所以说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第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过早地受到感染,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加之教育挽救措施的缺失,以及自身无法判断是非对错等原因,使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暴力性犯罪日益严重

抢劫、强奸、杀人、伤害四类暴力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约占43.5%。暴力性犯罪为何在青少年中占如此大的比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①所谓暴力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为何造成未成年人发生暴力倾向的原因很多。

而笔者认为:首先,电子游戏渗透于未成年人以暴力思想。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和休闲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载体、电子游戏中的色情、暴力内容以及痴迷上瘾对未成年人产生可怕的暴力思想。据调查,80%以上的“网络少年”在玩暴力游戏,诸如《反恐精英》、《英雄无敌》、《星际争霸》等血腥游戏。然后将这种虚拟的暴力转化为现实的暴力,在遇到血性的暴力场面时,不再是恐慌而是麻木,甚至是兴奋。例如:张某(男,14岁,初二学生)抢劫案,笔录中问道:你说想把她打晕,那么在她倒在地上不动以后你为什么还用瓶子砸她的头部?嫌疑人说我当时看她流了好多血,所以我的心理有一种兴奋感,我想让她流更多血,我看着高兴。流的越多越好,直到把体内的血流完。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暴力游戏的出现确实值得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其次:色情“文化”根植于未成年人以暴力倾向。色情制品的强大需求成为商家最大的卖点,其具体表现为形式的多样性和获取的便捷性。主要有录像、录音、小报小刊、电影文学等色情制品,而且随处可以购置。这样未成年人就能够多方面、多渠道的涉猎色性制品,刺激着人性最原始的暴力冲动,②从而进行性犯罪。从李某等人强奸案中显示:4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因黄色画报,产生想试试的念头,遂将一女中学生强奸。这就更值得有关部门的重视。严查色情录音、录像、电影制品的力度。

再次,主流文化误导于未成年人以暴力价值③。一直以来,主流文化体现为“限黄不限暴”,家长学校基本上放任未成年人观看恐怖械斗等影视作品,甚至有时鼓励未成年人去观看正义的战争影片,而未成年人并不见得能从作品中理解什么是正义,相反,可能学到的只是其中的“以暴制暴”行为,甚至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典型一例如香港械斗片《蛊惑仔》中所宣扬的“以暴力求生存”,“以暴力求发展”的价值取向,深深地误导了新时期未成年人的价值观。

(三)青少年犯罪手段日趋成年化、智能化

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由过去的盗窃型,逐步向抢劫杀人等极端化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非暴力犯罪向暴力犯罪甚至严重暴力犯罪方向发展;由愚昧型向智能化、成人化转变。在作案方式上由本地作案向流窜作案方向发展,并在作案上注意伪装、破坏现场,转移赃物,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联络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例如:一犯罪团伙,10人组成,在辖区内流窜作案进行盗窃,团伙人员分工协作,形成一条龙偷盗、销售渠道,但该团伙人员分工复杂,流动性大,所以对辖区百性影响极坏,为此,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对其犯罪团伙进行踩点、跟踪一举侦破。从上述例子来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和法制教育非常必要,在未成年人的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其思想是最活跃、好奇心最强,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尝试,加之社会阅历不多,面对繁杂的社会现象,很容易染上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气,更易被人利用走上邪路。因此全社会要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关心未成年的教育问题。

(四)团伙犯罪现象日趋严重

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心理和生理都很脆弱。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意向,什么都感新鲜,但由于知识面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再加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压力因素,极易产生逆返心理,开始放任自流,很容易受坏人的腐蚀、拉拢和引诱走上歧途。如:2003年2月我区库房后被人挖一大洞,库内丢失大量物品,接警后民警迅速赶赴现场进行勘查、调查,根据大量走访资料显示,认定为未成年人所为,并在某修理铺中发现了赃物,并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据查,这些人均为中学生,年龄最大的为16岁,最小的为13岁,共计8人,平时他们在一闲置的地下室聚居,一般白天逃学,夜间上网,午夜时便出来进行盗窃。从他们的犯罪经历看,都有一个形成错误认识的开始,到养成不良习惯和出现劣迹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及不良的主观心理因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较成年人更易因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滑入犯罪深渊。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们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步伐,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有些部门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切实切断犯罪根源。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子女成长影响力最大。一个人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对孩子的思想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气氛,能够培养孩子正常健康的性格气质、人生观和道德观,较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对于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要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不断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沾染上违反道德的坏意识、坏习惯、坏毛病,使青少年安全地度过人生的“危险期”。以及建立家长与学校沟通制度。即家长定期向学校通报子女在家里的表现,学校也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学校表现,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切实切断传染源,做好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工作,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是不够的。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和道德的多层次化,使未成年人在成长中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这就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抓得不紧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少数学生学习之间盲目攀比分数,自私狭隘,嫉妒心强,使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两极分化,青少年身心畸形发展;一些学生在物质上互相攀比,男生吸烟喝酒,女生讲吃讲穿,早恋现象严重,这一切都可能成为学生违法犯罪的隐患;他们中受好逸恶劳的腐朽思想侵蚀,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青少年罪犯在犯罪前大多数无视自己的经济条件,经常出入酒店、舞厅、卡拉OK厅、抽好烟、喝好酒,穿高档服装,以吃喝玩乐为最大追求,以高消费显示自己的派头。这些人一旦手头拮据,便实施盗窃、抢劫。例如少年张某,因与同学攀比,追求高消费,走上了盗窃犯罪的道路,开庭审判时,他毫不隐晦地说:“家庭给我的钱不算少,但还比不上别人家的多。我要人家有的我要有,人家没有的我也要有,一旦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去偷。”进而走上犯罪道路。于此。同时学校、家庭、缺乏针对性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性道德教育,青春性萌动和好奇心,驱使一些学生接受来自社会的不良性信息、性知识和性观念,有的因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对性内容的好奇心理特别强烈,他们对性行为正确与否的认识基本处于无知状态,生理变化带来一系列心理变化,由于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早期性教育工作落后,同时社会上文化娱乐场所没有彻底消除不健康的文艺作品,使其受到外来淫秽、色情、恐怖等影响和其他不健康东西的刺激,特别是黄色声像品、书刊的腐蚀使他们为所欲为地追求刺激,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例如:刘某平时对本人要求不严,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看黄色录像,深受黄毒影响,一次看完录像后,在市区的一条路边持刀将一名下夜班的女工强奸。这个案件可以看出,近年来,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的书刊、黄色网站、淫秽录像、VCD、DVD光盘充斥文化市场。这对涉世不深,生理上早熟,心理上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具有相当的毒害和腐蚀作用,据统计,一个学生每年节假日就有170多天,再加上平时课余的很多时间也是生活在社会中,未成年人与社会接触机会增多,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应呼吁全社会齐抓共管,净化空间,还未成年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

1、文化市场监督不力,不良文化现象泛滥

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工作。现代城市社会、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电影、戏剧发展平缓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代之而起的是电视、录像VCD、DVD、舞厅、电子游戏厅、迪厅、网吧等。这些文化活动极易吸引腐蚀青少年因此,要坚绝打击并杜绝一切违禁的消费现象,要采取严厉措施打击淫秽物品的制造和传播,加大处罚力度,净化娱乐场所,尽可能不让青少年接触或参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尽可能多建立一些以科技和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娱乐场所,如儿童游乐场、青少年俱乐部、体育场馆等,引导青少年把注意力投放在有丰富科技知识或健身内容的娱乐活动上。

2、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些青少年价值观趋向发生情绪倾斜④

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和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以后影响很大,社会问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上的一些坏习气、通过电影、电视一步步地在未成年人心中扎根,往往使一些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使价值观趋向发生倾斜。诸如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产生厌世情绪,行为逐步失去控制,也能引发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娱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每年的“公民道德宣传日”,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要注意组织好面向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活动。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并要加强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已有的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要坚持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的宗旨,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于其中,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各地应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中,要配套建设可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活动场所。有关部门要对已建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进行认真清理整顿;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科技馆、影剧院等场所,也要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二)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科学文明的社会环境。影视、广播、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各类演播场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提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和信息的违法犯罪依法严惩。

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应开设和办好少儿专栏或专题节目,少儿节目也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欣赏情趣,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欣赏需求,做到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各类报刊要热心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宣传报道。面向未成年人的报纸刊物和其他少儿读物,要把向未成年人提高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成为未成年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加强少年儿童影视片的创作生产,积极扶持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拍摄、制作和播出,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动画片系列。

新闻出版部门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求,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要继续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影视、歌曲和图书的展演、展播、推阶工作,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要积极鼓励、引导、扶持软件开发企业,开发和推广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游戏软件产品。要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入校园、社区、乡村、家庭,丰富广大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积极推动少儿文化艺术繁荣健康发展。加强少儿文艺创作、表演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少儿文艺骨干力量。鼓励作家、艺术家肩负起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历史责任,多创作思想内容健康、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少儿作品。加大政府对少儿艺术演出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少儿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活力。文化、教育、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有关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大力繁荣和发展少儿文化艺术。

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及时整治电子游戏厅、网吧、录像厅等场所,对危害青少年的要坚决取缔。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应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玩具、饰品制止销售的监管,坚决查处宣扬色情和暴力的玩具饰品。严格未成年人精神文化产品的进口标准,严把进口关,既要有选择地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产品介绍进来,又要防止境外有害文化的侵入。

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要按照取缔非法、控制总量、加强监管、完善自律、创新体制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管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落实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有效打击违法行为。推广绿色上网软件,为家长监管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上网行为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认真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意见的通知》、《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意见的通知》规定,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

并且,还要大力加强社区、村(居委会)建设,建立社区、村(居委会)青少年活动阵地,对辍学和待业的青少年要重点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增加他们的生存能力。同时,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和矫治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把他们从不良群体中解救出来。公检法机关应依照“两法一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大对引诱、教唆、胁迫青少年犯罪的打击力度;司法行政部门和监狱劳教单位要制定统一的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登记管理办法,避免脱管和失控,使基层帮教组织有的放矢地落实帮教措施。

(三)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作用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单位、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要关心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要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还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民政部门及其所属的儿童福利机构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孤残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和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四)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质、思想政治、法制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要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说教育,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要加强工读学校建设,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帮助。

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要采取坚决措施,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束语

本人自2002年至2005年在电大进行了法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在三年的学习当中,我掌握了法学本科所要求的知识点,本次论文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平时工作的经验积累写出了此论文,希望此文能够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所帮助,但是,由于参考资料有限,加之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国检察出版社《妇女权益保障、未成年人保护常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新编2003年6月

[2]洛阳日报2004年3月23日第3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李克、宋才发主编《父母孩子读案例—犯罪预防》家有少年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版

[4]李克、宋才发主编《父母孩子读案例—家庭保护》家有少年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版

[5]李克、宋才发主编《父母孩子读案例—学校保护》家有少年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版

[6]李克、宋才发主编《父母孩子读案例—社会保护》家有少年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版

关于未来的作文篇5

同志们:

召开这次会议,目的就是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研究和布置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同时,也一并总结和部署全县的教育工作。刚才,黄华副书记、昌星部长、红英副县长分别就此两项工作进行了传达和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贯彻落实好这一决策,对于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确保实现“对接珠三角,融入粤港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既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我们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大背景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更加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打着“中国”的幌子,对我进行的“分化”、“西化”活动日益加剧,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当代的青少年身上,并凭借在经济、科技、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某些优势,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加紧对我国未成年人进行思想侵蚀、文化渗透、宗教灌输。上个世纪末,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制定了对我实施“和平演变”的《十条诫令》,其中有条是专门针对青少年进行文化渗透、诱惑和腐蚀的。从国内环境看,市场经济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少数未成年人参与抢劫、流氓、和敲诈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就我县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等新特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快速发展,在为我们开拓知识新领域、丰富文化新生活的同时,也有不少有害信息乘隙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如果我们放松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甚至放任自流,那么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会乘虚而入,毒害和贻误我们的下一代。这些都应当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和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第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事业,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目前,全县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万多,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市民素质,关系到大余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使他们成为祖国、人民的有用之材,要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在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落脚点和着眼点在于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可塑性大,是实施培养和教育的黄金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的一生都十分重要;从国家来说,现在的未成年人是未来的建设者,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忽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来谈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那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流于舍本逐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人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各项主要任务展开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投入更大的力量,付出更多的精力,提供更好的条件,创造更好的环境,扎实推进这一意义深远的希望工程。

第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关心群众利益必须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看,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未成年人盲目崇拜西方思想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贪图享乐,寻求刺激,有的甚至参与偷盗、和敲诈,等等。应当指出,未成年人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责任在家长、学校、社会。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确有许多与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家长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对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放任自流。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领导干部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等等。党中央作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部署,这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大的民心工程,我们务必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部署、来落实。

二、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市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一定要狠下功夫,扎实推进,确保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核心位置,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坚持抓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远大志向。要构筑青年一代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坚持对未成年人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使未成年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二是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强化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教育,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不畏、抵御外侵的光荣传统,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要强化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的教育;要充分利用革命烈士陵园、梅岭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项未成年人主题教育活动,使未成年人充分了解革命历史,自觉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和洗礼。三是要坚持抓道德品质教育,着力培养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更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四要坚持抓心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品格健全、意志坚定的人格。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有些社会学家指出,中国人要从“羊性”向“狼性”转变,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品质,做到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二,要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育人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环节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构建成时时、处处、事事关心未成年人的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格局,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要积极探索适应未成年人成长的教育手段,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开展教育,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未成年人具体可感的身边事情做起,让学生在怡情中益智,在快乐中成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平台”作用。社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社会教育社区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发展趋势。社区基层组织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社区各种阵地和设施,发挥人才优势,整合各类资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衔接,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格局。三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社区要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通过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实现家庭教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引导家庭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重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四是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创造更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要重点实施好净化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格控制各种传播媒体中的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凶杀、暴力、恐怖、色情和封建迷信的内容。要下大力整治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网吧、歌舞厅以及电子游戏厅的管理,使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管理轨道,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第三,要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着力增强实效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工作目标上、实践原则上、内容方法上通盘考虑,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规律性,做到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一是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适应其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等方法。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使教育内容真正入心、入脑、入耳。二是必须坚持知与行的统一。经验表明,高尚的感情、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道德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我们既要向未成年人讲道理,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得到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三是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教育而没有约束,只有自律而没有他律,效果往往不好,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同样需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善于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在引导中规范,在规范中引导。

三、齐抓共管,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一要健全领导体制,形成立体网络。能否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关键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实和加强力量,确保工作开展。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逐项抓好落实。县委将把此项内容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新华书店、邮政、电信、民政、公安、财政、税务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各自担负的重要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调动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要强化队伍建设,形成骨干力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效如何,关键在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注重素质的原则,着力建设一支熟悉孩子、德艺双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一支为人师表、热心育人的中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一支形象良好、责任感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校外活动辅导员队伍;一支经验丰富、素养较高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工作队伍。同时,继续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最广泛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文化艺术工作者、法律工作者以及经济工作者等所有社会工作者,都应该时刻牢记使命,关心和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未成年人的良师益友。

三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县委、县政府将逐步把涉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鼓励全社会增加对未成年人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的原则,把对未成年人专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纳入文化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建设一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实用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网络。

四要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改革创新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动力与源泉。一是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要根据未成年人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二是要不断探索,准确把握规律性。要认真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积极创造新经验,努力探索新途径。三是要求真务实,大力增强实效性。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诚心诚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具体的事情抓起,并着力办好几件作用大、影响好的实事,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

四、以深化教育队伍建设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夯实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刚才红英副县长的讲话来看,我县在新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和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都是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体教师辛勤工作的结果。同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系列工作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因此,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知识渊博、数量充足、质量一流、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深化学校“三制改革”为切入点,逐步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加大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要建立健全教职工合理流动机制,县属学校、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每年跨区域流动不能少于%。全面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分配上要向名优教师和一线业务骨干倾斜。

二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但目前我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敬业精神有所滑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全县教育事业的持续建康快速发展。下一步,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同时,要按照“经费财政分担,时间学校安排,业务自己钻研”的原则,逐步构建教师的终身培训进修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要落实专项补助资金,加大优秀高校毕业生的选聘力度,确保我县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

三要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校长是学校之魂。当前,要继续深入开展“校长工作作风整顿”活动,彻底整治校长队伍民主意识差、工作作风飘浮、办事拖拉、不亲临教学一线等问题,以一流的校长队伍带出一流的教师队伍,育出一流的学生,造就一流的名校。同时,校长们还要大胆地走向社会,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把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入学校管理,使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社会的更多支持。

最后,我就如何做好外宣工作和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强调两点。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