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7-25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篇1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了国内外青少年竞技教育的现状与区别,通过学习氛围、学寻矛盾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青少年运动员竞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吉林省青少年运动员竞技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竞技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215-02

前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富强和体育事业后继有人。特别是当今青少年缺乏信仰,没有“童年”,而且青少年在接受各种教育时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育活动中的任何疏忽或简单化的倾向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一、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现状和区别

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高雪峰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无论业余体校还是运动学校,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但几乎所有人都把后者作为首选。目前各体校每周至少应该安排12学时以上的文化课,但因为训练任务重,比赛压力大,所以基本上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而且由于学生赛前要强化训练、参加比赛等原因,文化学习常常被长时间中断和耽搁,因此,“绝大多数从事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始终在一个很低的文化水平上徘徊。”吉林省体校每周安排20学时的文化课,同样存在教师难教,学生不爱学,还有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运动训练联系不大,缺乏针对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练员对队员的文化学习也缺乏认识和重视,文化素质高对训练的促进作用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过来。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一位官员介绍,中国已有约42%的少年体校,开始与普通学校合作,探索“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过,高雪峰认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存在着导向上的偏差,体校认为“不出成绩不出人才就显得不行”,而“不搞好文化教育就不会有人觉得不行”,因此文化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他说:“我们在全国很多地方调查发现,体校的确在上午安排了半天文化课,但一大早就把学生拉起来锻炼,而且运动量特别大,学生一上文化课就纷纷睡觉。”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的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教育和我们国家有明显差异,美国很早以前就实行“体教结合”的路线,而我国才刚刚兴起的“竞教结合”的教改思想。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有90%来自高校,而这些接受高水平训练的运动员也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在俄罗斯存在着一个很系统的训练链,运动员一步一步是通过很紧密的计划向上攀爬,这样也同样使运动员有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他们国家在小学6年级以下不主张进入运动队,从小就非常重视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我们国家青少年运动队的文化素养和竞技教育问题和国外的一些国家对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吉林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现状

(一)、学生基本情况

吉林省体校现有青少年运动员285人。被调查人数占总人数的85.2%,基本能反映出竞技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现状,具有代表性。另外根据调查统计显示,被调查的学生年龄涵盖了现有运动员的所有年龄段及运动项目,这为本研究的广度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研究依据。综上,本人认为吉林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不同阶段的学习文化课知识的最佳时期,科学地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管理方法与手段,对吉林省培养名副其实的高水平竞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氛围情况

文化学习氛围是一种外在因素,这种外在因素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长效功能,时间一长,往往可以内化为学生勤奋好学的势能。吉林省体校在硬件设施上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也有少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对学校提供的硬、软件教学环境表示不满,说明教学硬软件设施还是有待提高,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对所处的环境文化学习气氛很差。这主要是由于缺乏集体学习的良好氛围所致。青少年运动员经过大的强度训练后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感到疲惫,不想再进行文化学习,再加上在学习文化课过程中成就感少,影响了学习的兴趣,由于年龄处于青少年阶段,又不能经常的在成年人身边受到约束自控能力较差,很难将文化学习形成习惯。

(三)、学训矛盾情况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讲,学习和训练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良好的文化基础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理解训练中一些表象很深层次的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运动员通过问题的解决,成功地应对逆境,从而提高训练效果与成绩;也为将来运动员走向社会进行继续教育或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训练与学习又是矛盾的。竞训目标与正常的教学规律存在矛盾,运动员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存在矛盾,青少年运动员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们承受的来自社会、家庭、身体状况等各方面的压力都大得多。生活、学习环境的频繁变更很难使他们保持稳定的情绪去投入训练的同时潜心学习。

三、吉林省体校竞技教育模式的改革方法

(一)、竞技教育理念的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有了许多的突破,提出了更多的建议和措施去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在这期间,宋继新教授出版《竞技教育学》一书,专著的论证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在竞技中的重要作用。第一,该书提出了运动竞赛与育人、运动选材与育人、运动教学与育人、运动训练与育人、运动恢复与育人、竞技教育评价与育人,六合一的对运动员进行培养的理论。本研究主要是在吉林省体校竞技教育中强化建立“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竞技教育理念。

(二)、竞技教育目标的改革

根据现有青少年教育现状,分析吉林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的现状和特点,存在问题和难题,探索出提高吉林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使教练员转变观念和重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提高,将运动员培养成能理解教练员意图的80%的“正常人”;特别是将枯燥的文化教育教学通俗化、趣味化,在教材的选择实施上加大研究力度,建立青少年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出具有类意识和大爱的运动员,激发出青少年运动员们沉睡的善意,为竞技体育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三)、竞技教育内容的改革

1、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领域上的新事物,把它引入到竞技方面来谈更是个崭新的课题。江泽民同志曾经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竞技运动中同样如此,运动员本身的创新素质对运动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前运动员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教育,其自身的文化素质较差,导致竞技中的创新科研成果。很难在训练对中实施,所以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文化教育是基础,创新教育是更高的阶段。创新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有,对运动员进行创造性思维教育,科学―人文教育,专项创新教育。笔者认为运动员要想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运动员的创新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2、理性教育

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正确的价值取向。由于青少年运动员是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体追求,有时这种个体追求往往会违反运动队管理的普遍性。而竞技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只能教青少年运动员如何选择,而不能代替青少年运动员去选择,因此要让青少年运动员在追求个体的同时,而不违反运动管理的普遍性,那么就要对运动员进行理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使青少年运动员个体追求和运动队管理要求协调一致,促使二者共同发展。

3、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认识自己,它解决的不是头脑和身体方面的问题,而是解决心灵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精神层次上的问题。在竞技运动中,如果运动员有良好的精神支柱和必胜的信念,运动员往往能高水平发挥。

(四)、竞技教育方法的改革

1、强化吉林省青少年运动员义务教育

要强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把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运动队正常工作之中。要把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与教练员的直接利益挂钩,使所有教练员都认识到文化教育是训练工作的组成部分,使提高训练质量切实转移到依靠科学训练和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合理安排年度竞赛计划,减少对文化教学的冲击。在青少年项目竞赛制度内,增加文化知识测试的内容,把文化成绩纳入竞赛总成绩之中。同时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在青少年项目中形成有利于完成义务教育任务的机制。

2、建立解决学与训矛盾的新途径

解决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竞赛的矛盾是运动队竞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重新制定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模式,如:长学制、学分制、单科结业积累制、保留学籍集中学习制等。构建符合青少年运动员实际的教材体系。有条件的运动队应增设专职文化课教员指标,常年随队上课,保证运动训练之余坚持经常性文化教育。在条件成熟时,可把训练基地建在各体育院校或普通高校,为实现竞技体育教育体制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最终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协调、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篇2

摘要:实战训练法对青少年的网球学习和技战术技能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实战教学法在青少年网球训练中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原则、心理素质培养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实战训练法;青少年;网球训练;实验研究;探讨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教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对于青少年的网球训练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紧跟时展的脚步,教师在教学上必须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对青少年网球训练中的实战训练法进行研究。

一、实战训练方法

1.实战训练法的演变

实战训练法起源于军队平时的实战演练,指挥官依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分析,通过模拟战场的实地情况,对己方部队战士进行接近于实战的训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演习。这种实战训练法能够有效提升部队指战员战时的指挥能力和整个部队的战斗技能,深受部队官兵的欢迎和认可,效果显著。后来这种实战训练法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教师通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情景设置,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这种情景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体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在青少年网球训练教学过程中,科学、严谨、接近于实战的训练方法对学生的网球学习和网球技战术技能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战教学训练方式是激发青少年网球学习爱好,加强网球技战术技能的一N非常实用的独特的训练方法。

高科技辅助下的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球类项目特别是网球训练对于球员的技战术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我国体育学校的青少年网球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充分发挥实战训练法的作用,使体育学校培养的青少年网球选手能够在科学、严谨、接近于实战的训练方法下成长、成才,已成为体育学校网球教练员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

2.实战训练法的意义

实战训练法激发了学生对网球训练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网球理论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网球技术技能的把握。通过实战训练这一模式的学习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从课堂到操场,从理论到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操场训练延伸到实战训练,让学生高效掌握网球技术技能。

实战训练法对于体育学校的教练员来说,压力巨大。因为教练员对于网球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的讲解和技战术的分析要经过实战验证,并要随时随地答复学生的疑问和咨询。这就要求教练员课前要预备十分广泛的课程预案,既在理论上做详细的预备,又要广泛收集实战训练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案例。

二、实战训练法在青少年网球训练中的实验研究

1.青少年网球训练的原则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训练应具有基础性、专项性、强化启蒙性和淡化竞技性等原则。在初期训练中,不能过多地追求完整的、高难度、高强度的技术,重点抓基本技术及基本功训练。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技术训练难度,逐阶段地完成训练计划规定的任务,科学地调控训练全过程,努力使青少年运动员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专项水平与他们该阶段相应的基础训练水平相一致。

2.实战训练法的应用

在实战训练法中,教师将技术实际操作演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网球的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示范,为学生介绍网球的基本知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对网球进行训练,实际练习具体技术,掌握相关技术诀窍,巩固所学的网球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战略意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网球技术。通过以上三步战略进行实战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网球知识,练习网球技术,提高学习质量。

3.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众所周知,学习任何知识,做任何事都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教授网球课时,教师要想实现实战训练法,就要在教课时向学生渗透心理思想,给学生打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顺利地将实战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球训练中的实战训练法是需要被提倡的,实战训练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战训练法可以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实战训练法在青少年网球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桂姗姗.体育游戏在青少年业余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创造技法创新教育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每一种类型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挑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生活的变革。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和应用创新原理和创造技法对于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创造者的科学思维对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青少年并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加强创造技法教学我认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创造技法的培训,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也是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需要。

不少青少年常反映“小发明难搞,想不起来”。有些教师也讲,在这方面也花了时间,可是成效不大。良方何在?

创造性思维常常受到阻碍,造成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因素主要有:知识贫乏、不加批判地学习、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性思维、满足、固执己见与偏见等。人们有了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思维并不等于创造,还应掌握前人总结的创造技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是:创造成果=创造欲望+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针对这些障碍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创造学专家、管理专家等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创新技法是指创造学家收集大量成功的创造和创新的实例后,研究其获得成功的思路和过程,经过归纳、分析、总结,找出规律和方法以供人们学习、借鉴和仿效。简言之,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经验。据介绍:创新技法的作用有:(1)它可以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2)应用创新技法可以直接产生创新成果。(3)能够提高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而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知识认知程度的创造技法也有许多种。例如:组合法、类比法、联想法、5W2H法、问题列举法、设问法,等等。这些无疑将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导向更有效和更深的层次,使之成为经常化、群众化、易于开展的科技活动。

二、创造技法的培训,促进创造技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

大力实施创造技法教育的途径是很多的。我们在校本“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课程中,利用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陈丽萍老师主编的《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读本》一书给青少年一些富含创造技法“能量”的绝妙“武器”。

1.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说:“创造技法是科技创造之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当有了最初的创造意识时,总是先有了某种方法做先导,再去实践,反复成功了,才总结出理念和概念的雏形,方法引导行动,实践孕育科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使青少年了解创造技法的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创造的技巧,即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理论只提供理性的指导和基本的导向,而不能完全取代实践性很强的“方法”,“方法”才是实现创造创新的有可操作性的可望且可及的、水到渠成的成功之路。

2.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素质,是检验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或失败的试金石,创造创新能力素质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脊梁和核心。“创造技法”类课程不仅能建成科学体系,形成自己独立的课程内涵,其强烈、执著追求创造创新能力的思维意识,也要渗透到其他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般来说,“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调研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是青少年生普遍需要的基本能力层次。

3.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学生未来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面向青少年开设的《创新教育技法训练》教研课程,当他们进行每一次科技创新活动时,就可运用这些知识与技法尝试创造与创新,给自己开辟一条成功之路,中华民族的“创造创新”素质,应该从青少年抓起,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用创新人才决胜未来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深远影响。

三、通过对创造技法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提高创造发明的普及率和成功率。

创新教育是个大课题。实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形式,就是大力开展青少年发明创造、创新方案设计、科学论文活动,即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活动。而创造技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探究问题的结果,寻求新问题,引导学生以理论指导创造实践,动手动脑,搞发现与发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和以“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课为基础的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正确传授创造技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注重以技法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抓好实践环节,强化课外个别辅导,促进学生活学活用创造技法,培养创造能力。近年来,一批构思新颖、制作巧妙、合理实用,具有三自(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三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小发明作品频频在自治区、市获奖。

创造技法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提高了动手动脑、发明创造能力。问起我校几位在自治区、市获奖学生成功的诀窍时,他们几乎一致讲,创造教育使他们在观察思考与动手中,更注意到周围某些小的地方、小的方面,并力争灵活运用创造技法,比别人早一点、好一点而已。其实正是源于对一些“小地方”、“小的方面”的精心,才产生无数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青少年小发明,也才产生了不少轰动性的大发现、大成就。假如,只盯“大”,不盯“小”,对苹果落地、壶水开沸之类小事情熟视无睹,不去探究,哪有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青少年发明创造,开发潜在的创造力。他们的发明创造过程都是一个实践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能力的提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同时使他们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篇4

一、科技教育奖励制度化。

多年来,潜江积累了丰厚的科技教育底蕴、丰富的科技教育经验及丰硕的科技教育成果。为了将科技教育引向深入,市政府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为科技教育建立了权威性的长效保障机制。

2008年7月,潜江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潜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奖励办法》,设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主要内容是:潜江市财政每年预算经费10万元,对积极参与科技实践与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本市青少年进行奖励。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4个奖次。特等奖奖金为10000元,一等奖奖金为4000元,二等奖奖金为2000元,三等奖奖金为1000元,奖金均按学校、辅导老师、学生4:3:3的比例予以分配。对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免试进入市重点高中或给予中考加分奖励。

2009年、2010年、2011年,潜江市教育局分别对当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广泛征集,共收到1528位同学申报的成果1801项。经专家小组认真评选,棉花原种场彭雅琴、潜江中学刘思佳等同学的108项成果分别获得首届、二届、三届潜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

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潜江市人民政府隆重召开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颁奖大会,对获奖学生给予重奖,169名在国际、国内科技教育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小学生,获得政府颁发的10万元奖励。

由政府建立权威性奖励机制,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重奖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少年。这一举措,是对广大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的一次恰如其时的政策引领,在区域科技教育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激励广大学生、教师和学校科技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既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有益尝试和教育创新,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的战略选择。

二、科技教育载体阵地化。

为了让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能有发表和展示的阵地,我们搭建了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即主办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科辅杂志《科技新苗》。1995年,《科技新苗》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委托潜江市教育局主办。主要发表中小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观察、小种植(养殖)、小实验等作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新苗》作为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士的良师益友,受到广泛赞誉和欢迎,培育了几代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青少年。

与此同时,我们搭建了科技教育的另一载体,即开发地方课程教材《科技》。国家规定,中小学教材必须有国家统编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组织编写了地方课程教材《科技》,经湖北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发行。教材遵循了《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开发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结合潜江市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高新科技的应用等实际,选取具有浓郁地域特征、农村实际、科技前沿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和“设计与技术”活动,获得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体验、感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农村学生的科技素养。我市在全市初中、小学开设了地方教材课程,科技课排上了中小学生课表,科技教育走进了课堂。

三、科技教育序列化。

科技活动是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形式,我们通过抓活动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一年举办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颁奖大会,一年举办一次中小学校园科技月活动,一年召开一次中小学生科学大会,一年举行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科学夏令营,一年组织一次中小学生无线电制作竞赛和七巧科技竞赛。

每年4月,我们在全市举办科技月活动。通过橱窗、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电视等媒介及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种植(养殖)、小论文等科技实践活动;组织科幻画作品创作活动;组织校园周边环境调查活动;组织车辆(航空)模型竞赛活动;组织“走进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科技月末期,各校纷纷举办科技节,展示科技活动风貌和成果。科技月活动已坚持举办了近20年。

我市学生的科技活动还搬到了中央电视台。我们组织6所学校的学生,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参录了9档科技创新《异想天开》节目,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

我们还组织参加全国“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潜江“小实验家”在全国第五届“争当小实验家”活动中摘金夺银,获5金4银26铜,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向获奖同学颁发了奖杯和奖牌。

组织参加一年一次的全国、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省青少年无线电制作竞赛、全省青少年车辆模型大赛,屡夺团体第一。数百件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获得省以上奖励,其中《鸡胚胎的免疫报告》等科技创新作品在科技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多名同学应邀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颁奖典礼。

四、科技教育评价常态化。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价值判断,可为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为了促进科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入,我们制定了中小学生科技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技教育评价体系,包括《潜江市中小学科技教育评价体系》、《农村小学生科技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低段)》、《农村小学生科技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高段)》、《农村中学生科技素质评价体系》等。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篇5

一、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大明确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3年)》把加强科技教育、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作为重要任务;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因此,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中心工作。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各级教育、科技和科协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基础工程,作为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二、指导思想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围绕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努力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新体系,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三、主要任务

4.以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通过科学发展观、科技发展史、优秀科学家成长史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青少年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完成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少年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竞赛,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5.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功能作用,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科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教育设施,提高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展科学探究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

6.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继续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规范竞赛的组织管理,发挥好科技竞赛活动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建康等主题,举办科普报告会、科普展览、科学调查体验、科技夏(冬)令营等课外科技活动。深入推进科技专家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指导、支持全省1000所以上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7.开展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通过创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计划5年内在全省中小学校创建100所高标准、有特色和有区域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由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科协组织实施,制定创建工作办法,统一建设标准,规范评审程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各类科学教育特色项目的示范工作,推动本地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8.加强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紧密联系我省农村实际,组织开展符合农村青少年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的科技教育活动。针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资源不足、学生参与率低的情况,组织发达地区有条件的科学教育特色学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团体和有关社会力量,与100所山区农村中小学校结对,指导他们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培训科技辅导员,完善科学教育设施,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实践场所。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扎实推进山区农村中小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9.建立科学教育和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科技、科普网络,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普资源、特别是优秀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科普动漫和科学展教产品的开发,建立资源利用共享机制。动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定期免费开放科学试验室、科技开发中心、科学示范基地。各级科学馆、科技类博物馆和科技图书馆应积极主动为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免费开放馆藏科学教育设施和展品。继续开展好“科技馆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建设。

四、队伍建设

10.加强学校科技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校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完成科学课程教学任务的要求,积极选配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好的老师担任科技教师,建立校内科学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科技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科技教师的学习、进修、交流和开展工作创造较好的条件。

11.加强校外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各类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支持他们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老科技工作者在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科技导师团,组织科技专家进校园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竞赛的评审专家库。

五、条件保障

12.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各级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责范围,纳入素质教育、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工作的考核内容。各级教育、科技和科协部门要切实肩负起组织和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责任,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工作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13.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投入。各级教育、科技和科协部门应在现有的经费渠道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资助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14.加强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理论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学校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建立学校科学教育活动档案。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和港澳台相关团体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理论建设水平。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