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的作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8-17

中秋之夜的作文篇1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中秋之夜的作文篇2

1、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2、小时不识月,胡作白玉盘“何不做一轮皎月,与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一轮圆月心中挂,一块月饼嘴边尝,一方圆桌齐围坐,一家团圆心中乐。

5、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6、赏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铅华,人团圆月下。

7、唯到中秋节,人月两团圆。

8、数十年过去,就如夜间一声叹息,唯有每年中秋夜晚,我会静心思考……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0、秋桂飘香时,秋色此正浓。秋波碧波荡,秋月映苍穹。

11、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2、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

13、同一个世界,观同一片晴空,赏同一轮满月,拥同一个中秋。

14、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16、墨色沉,月花影,听取月中嫦娥吟,看尽树下水袖舞,赏析宫中笑花靥,尝遍世间园月饼。

17、信寄托情感,言表达欢乐,思念之情却无法遮掩,唯独在那月圆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18、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9、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1、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3、人圆月圆心圆,人和家和国和。

24、香饼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25、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成长,就是祖国的繁荣。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26、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

2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8、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29、庆国庆,齐欢乐,家要和,国要兴,普天同庆。

30、以真诚为半径,以感激为圆心,画中秋圆圆的祝福,赠与家人。

31、月饼合家团圆,月兔送吉祥,月圆人团圆事事圆满。

32、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愿今日千里共婵娟。

33、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34、思念,化作一阵香,躲进月饼里。咀嚼着,咀嚼着,()便在口中散开了,而心里,满满的,都是亲人的祝福。

35、品香甜的月饼,聊琐碎的家常。望皎洁的明月,这便是中秋。

36、小时候,中秋是一个月饼,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长大后,中秋是一杯浊酒,我泯一点,你泯一点;而现在,中秋是一轮圆月,我看一眼,你却不在。

3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3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39、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季节;那丰硕的果实,每一个都满载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那随风轻舞的枫叶呀,每一片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绝唱;风轻拂,星低诉,举杯邀明月,遥寄相思赠嫦娥。

40、如此皎洁月光。那些人,便住在这月亮之中,托起的是满满的故乡,只望这中秋明月,许我无数牵挂。

41、用玻璃蘸取月球土壤浸出液,放在PH试纸上,纸上隐现了父母的背影。

42、我们都是一块拼图,而主题则是团圆,而我们所拼成的圆图名为——家庭。

43、邀君共赏秋佳月,把酒共话当年时。

中秋之夜的作文篇3

中秋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共同阅读中秋节演讲稿范文5分钟,请您阅读!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1中秋将至,似乎人们都在期盼着,或盼望着一家团圆其乐融融地观赏者中秋的圆月,或举头望月凭借着这个众人团圆的日子,彻头彻尾地将内心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宣泄一番。我从没有体验过远离自己的独自处在外地的生活,所以没法感受出门在外远离家乡的游子的思念心绪。

中秋夜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寂静,我家的院子里那几盏路灯显得摇摇欲熄。此时此刻,我的思绪我的心情像是被对月思乡的游子们传染了一般,院子上空的那一轮明月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显得是那样孤独,那样纯洁,那样光亮。此时我的心中涌现了无数话语要向这茫茫月色的倾诉。

我不由想到了苏轼的那一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我爱太阳,但我更爱月亮,那种白玉盘似的月亮。在我眼里,太阳是个豪放,热情的男孩,而月亮则是个温柔,恬静的女孩。我爱这种恬静也爱这种优雅。再望着那轮明月,我感觉她如同天空中镶嵌着的一颗硕大的明珠,光泽艳丽,闪闪发光;她如同一块无与伦比而又价值连城的玉盘,纯洁高雅,讨人喜爱。瞧,天空飘来了朵朵淡云轻轻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见在云层中穿行闪光。她挤啊,使劲想钻出来。一阵阵凉爽的晚风吹来,云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丽的脸蛋,像小女孩撩开了披在额上的乌发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却觉得那穿于云层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诗意。我又发现月姑娘正用月光铺成一条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请我到她的家里去做客呢!

今天夜晚,我们一家人来到院子里,一人搬了把小椅子,静静的坐着,悄悄的等着,一轮明月的升起,终于,这个小女孩露出了小脑袋,看着人们,好像还有些羞涩,渐渐的,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她,呵呵,也胆大了起来,不停地爬向天空,我们一家人看着她,像看着一块宝玉似的,一刻也不想将眼神儿转移。

这是,姥姥拿出一盘月饼,给大家分开来吃,每个人都笑眯眯的,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心里美极了!

周围依旧是那样的寂静,我也渐困了,悄悄进入了梦乡,唯独只有那轮明月依旧散发着那优雅,温柔的光,依旧是那样纯洁、恬静。好美丽的月色。

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中秋之夜啊!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2月,世世代代,一如既往的挂在夜空中,如此耀眼,如此迷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啊明月,你为何会如此,如此不知疲倦的,往往复复的升起和落下?是为了感慨人世见的悲欢离合,还是为了祭奠已逝的灵魂,还是向在黑暗中孤苦的人带去一丝丝光亮?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啊明月,千百年来,你总是世人所咏赞的对象,你似乎注定成为孤独寂寞人的精神依靠,是落寞无助人的听诉者,仿佛人们已将世上所有的情感已寄你于一身。难道,你那阴情圆缺的变化,就是对人间人情冷暖,世事沧桑的感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啊明月,千千万万的人此时都饱含着离别之苦,只有抬头仰望天上的你,享受着月光浴,才能感受到自己牵挂的人与自己心心相印,不离不弃。是你,让寂寞的心不再无依无靠,让愁苦的思绪不再四处漂泊。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是啊,今晚是中秋啊!我早已盼望已久的月,此时如一轮金莹的玉盘,将人间大地笼罩在一片浅浅的金色光辉之中,月让所有的事物都像注入了情感一般,一切的事物都仿佛向月低声诉说自己无尽的心事。

此时,我的新似乎早已被月的美所震慑,我屏住呼吸,感受着月的纯美,温柔和静谧。就这样,静静地,让明月清风带走我无尽的思绪,缓缓飘升,最后消失不见。我无声了,我那绵延不断的情愫也被牢牢地定格住,时间也仿佛在此时停滞下来,不再流逝。

望着铰接的明月,让人不禁会联想到月饼。“明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西湖游览志〉〉曾这样说道。东坡也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嚼着月饼,更会让人感受到月亮的情怀,心中的亲切之感也会油然而生,让人的心也会感到一丝丝的甜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和我一样对月有着特殊感情的朋友能永远的幸福美满,像亘古不变的月一样,永远散发出金色的光辉,去走黑暗,即便是再微弱。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3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将至。去年的中秋之夜还历历在目,爸爸的那席话仍在耳畔回响。

去年八月十五,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是团圆节。夜晚灯火通明,火树银花,天空中礼花绽放,五彩缤纷,鞭炮声不绝于耳,团圆的笑声此起彼伏。中秋的夜晚是美丽的,中秋的人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我们一家也不例外,和姨妈全家聚集在外婆家吃团圆饭,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聊天,吃着月饼。其乐融融。

在我们的“千呼万唤”中,在我们无尽的期待中,月亮姐姐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恬静的脸庞。她静静地站在天上,俯视大地,是那么幽然,又是那么安详。她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白玉,又像仙宫里升腾着云雾的一面明镜,颜色是那么柔和,月光又是那么皎洁。

没有读过书的外婆一下子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月下老人的故事,我们都听得入了迷,真没想到外婆肚子里竟能装下这么多动人的传说。在这些故事的感染下,我们拿出水果、月饼来祭拜月亮,忙得不亦乐乎。我情不自禁地抬头看月亮,月亮姐姐此时羞羞答答地遮住了脸。我仿佛看到了月宫里娇媚的嫦娥和洁白的玉兔,旁边还有不停地砍桂花树却永远不会砍断的吴刚。

做老师的爸爸又操起了老本行,说:“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一天给后人留下了著名诗句,如李白的《静夜思》。”爱插嘴的我接道:“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上幼儿园的弟弟憋不住了,奶声奶气地说:“还有今天老师教的关于月亮的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大家谈笑风生间,不知不觉到八点整了。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秋晚会。从晚会中我们知道了,地震灾区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在欢度中秋,“神七”即将升天,宇航员将在太空行走。

看着看着,爸爸意味深长地说:“虽然科学家早给月亮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但有故事的中秋之夜是多彩的,有文化的中秋之夜是有魅力的。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中秋之夜会演绎出更动人的诗篇。”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有故事的生活才有滋有味。

去年那个中秋,全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意犹未尽。中秋之后,在人们的期待中,举世瞩目中,“神七”发射成功,神秘的太空也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4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中秋节的月亮总是那么圆那么亮,就像人们手中那甜甜的月饼,久看不厌,久吃不腻,还是那么地令人回味无穷。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这到使我想起了那个月宫孤栖的嫦娥,那一个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说。也许这一则略带悲剧色彩的传说在于流传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带进了这一轮中秋皓月。

中秋到了,人们无论再怎么忙,也一定要赶回家和家人吃团圆饭。让人奇怪的是:在中秋节,人们为什么都会做同样的事呢?就为一家团聚?对!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是珍贵的,中秋节的意义正是团团圆圆!

在祖国的大地上,有多少日思夜想的亲人不能团聚,有多少战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保卫着祖国的领土,在我们度过美好的中秋之夜之时,他们却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将他们的相思之情寄与明月,让明月之光传递到家乡,表达对亲人的祝福。每逢中秋佳节,人们便将思念之情寄与广寒宫中的嫦娥,让她带给亲人祝福—平安,使亲人快乐幸福的度过这美好的中秋之夜。

中秋之夜,也是个不眠之夜。望着圆圆的月亮,即使远在他乡异客,也会感到节日的欢乐。

每当到了八月十五那天,皎洁的月光像在地上铺了一层白霜,圆圆的月亮高高悬挂,身边不时还有几朵云彩,秋风瑟瑟,徐徐地吹着小风。在这样悠闲的环境下,能与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谈谈最近的生活,这可是一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

夜深了,温柔的月光洒满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层银纱。房屋、树木都睡了,它们像睡在无比宽大的“摇篮”里。我也睡觉了,圆圆的月亮伴着我进入了圆圆的梦。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5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中秋月圆,学海情缘。在这特殊的夜晚,我校的大一新生,汇聚在美丽宁静的校园操场,沐浴着融融月光,沉浸在浓浓情意中。

一个月前,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海,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又从相知到相亲。感情的升华,使我们对我们的学校,对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同学更是难舍难分。一声声“老师好”“同学好”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让我们这种抒不尽、道不完的情怀融进今晚的月光里、祝福中、歌声中!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我代表我们学校,祝你们中秋快乐,万事如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景色迷人的中秋夜晚,自然牵动着我们的血肉亲情。家中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今晚很有可能和我们一样,围坐在这柔和温馨的月光下,为我们祝福。这里,我也代表我们的全体老师,全体同学,通过我的声音,向远方异地的亲人们,送去一片温情,遥祝他们身体健康,中秋愉快!我们也真诚地禀告父老乡亲:师生们,你们的亲人在这里生活安定,心情舒畅!我们向你们表示,一定牢记你们的嘱托,不负你们的厚望,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请你们放心!

中秋之夜的作文篇4

关键词:古典诗词;“悲秋”;意象;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2-0073-03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曲感伤旋律,它由萧瑟、凄切、衰败的秋景、秋物、秋色、秋声结合人自身境遇而感发,主要抒发的是人对自身悲剧的感慨和一种生命的悲哀。

对“悲秋”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文学史时序出发研究“悲秋”的原型、历史接续及影响;有的学者研究“悲秋”的言叙方式;更多的学者则从“情景关系”角度来研究“悲秋”。在这里笔者则试图通过一系列“悲秋”意象来探究“悲秋”的意义。

一、古典诗词的“悲秋”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审美范畴,《周易·系词》提出“立象以尽意”原则,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1]意,包括情、志、事、理等方面;象则包括景、物、色、声等方面。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古典诗学的基本范畴。[2]“悲秋”意象是多种多样的,与秋外在的自然形态和自然之物是分不开的,在诗词中多呈现为意象群。“悲秋”意象,主要可分为秋景秋色、秋物秋声和秋日天象三大类。

(一)秋景秋色,主要包括秋风落叶、秋雨和霜露等三种意象

1.秋风落叶

瑟瑟秋风是身感耳闻的悲凉之气;枯槁飘零的落叶是可以目见的,易引起人的感伤情绪,产生生命易逝的悲哀。先秦时代,屈原《湘夫人》中“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有悲秋因子的存在,秋与人之哀伤有了一定程度的关系,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了诗人的哀伤。[3]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句,此一声“悲哉”开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主题的先河。贾岛《忆江上吴楚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颇富动感,气象雄浑,渭水西风陪衬居者怀念行者的心情,将一段悲愁之情寄于秋风落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说这两句诗是“置之盛唐不可复别”。[4]

2.秋雨

秋雨最易扯动人的情思,也最易扣响情感的门环。李商隐作《夜雨寄北》时只身在蜀,家小在河内,巴山秋夜,夜雨潇潇,激发了作者缠绵的相思之情并以诗代书。柳永《八声甘州》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使整个画面有一种凄清的动态美,物态总是与心灵相遇相契才产生诗意,“暮雨洒江天”告诉我们诗人的心灵是流动的,雨水仿佛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洒湿了江天,也洒湿了羁旅漂泊者的心灵,雨水洒洗,秋天越发清冷凄凉,客思越发浓烈。

3.露和霜

霜露属冷色调,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清冷之感,身感至心。骆宾王《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以蝉的艰难处境“露重”以及“风多”喻己之冤屈难伸,感慨仕途的艰难并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几句描写使人满目萧瑟,更觉风霜渐渐凄冷,但气象雄浑,悲壮中蕴含着无限的感慨苍凉,一股思乡之情演绎成了漂泊游子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二)秋物秋声,主要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1.动物:主要包括(孤)雁南飞哀鸣、秋蝉残鸣和寒鸦悲啼等三种意象

雁南飞是秋天特有的现象,南飞即“还乡”,易引起人的思乡情怀。孤雁南飞哀鸣,更易勾起文人的孤独感伤悲凉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写边地的秋夜中偶尔的雁鸣给人的心理触动。战事频繁,边地交通早已中断,路上已没行人,边塞秋夜笼罩着沉郁死寂的气氛,大雁不仅没有给边地带来一丝生机,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冷落与悲凉,路断人行是目之所见,戌鼓雁声是耳之所闻,诗人通过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描绘,生动具体地展现了一幅边地秋景图。尤其是“一雁”突出地表现了作者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漂泊无依的艰涩。[5]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小舟在浓云低垂下空阔的江面上漂泊,西风中传来失群大雁的哀鸣,这孤雁漂泊的愁思长长,谁问谁怜?孤雁的声声悲鸣叫人心碎。

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喧闹的生命十分短暂。秋蝉残鸣既从听觉上给人一种凄切的感触,也预示着生命的脆弱和即将结束。李商隐的《蝉》,以蝉自喻,抒发自己的清高、清贫和不得志,咏叹出了诗人在动荡的晚唐时代,个人遭遇的坎坷不平。[6]柳永《雨霖铃》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让清秋的寒蝉残鸣声营造了一种离别时浓厚的感伤氛围。

乌鸦又叫寒鸦,这和秋的凄冷有关。鸦凄切的叫声和秋天中人的感伤又相关,寒鸦栖息于树,几声悲啼,易于引起孤独漂泊者的愁思,引发多种感触,故鸦在秋天悲啼也使人感到秋的寒凉。张继《枫桥夜泊》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乌啼”是秋声的象征,见其栖巢不稳,打破夜的宁静,引发愁思,正以映衬满怀旅愁的不眠之客,创造了悲愁的情感基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首句“枯藤老树昏鸦”中“昏鸦”为这幅黄昏萧条的孤旅图更添了几声悲啼。枯藤缠附于老树,黄昏时乌鸦归栖于老树之上,草木野鸟都有归宿,正以反衬游子之漂泊无归。

2.植物:主要包括秋菊和芦、菰、荻、江枫、梧桐(雨)等一些特殊意象

秋菊色彩美丽灿烂,亦可作为“悲秋”意象,当秋菊这种美丽与人物的生命和所处的环境不能与共时,便产生失衡感、落寞感和孤独悲哀。秋菊作为“悲秋”意象,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这在李清照诗词中表现得较为典型,李清照后半生有过较长时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感伤敏锐的心灵面对秋菊有忧愁,更有孤独冷清。忧愁如《醉花阴》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孤独冷清如《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深秋正在盛开,可是容颜已经憔悴消损,“人比黄花瘦”,又怎有心思去将它采摘?

芦、菰、荻、江枫、梧桐(雨)等是一些特殊的“悲秋”意象。芦、菰、荻等属水生植物,根系脆弱,秋天花白,秋日残败是显而易见的,使人产生生命的脆弱之感。江枫秋天变红,象征秋色,能引发愁思,渗透着生命将逝的意味。秋雨滴打着梧桐枯叶,目见耳闻,容易触动人的心灵,产生感伤之情。张继《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经霜,与“渔火”相映而红,如炯炯的眸子,与愁人无言相对,巧妙地烘托了江上孤客的旅愁。韦应物《夕次盱眙县》中“人归山郭暗,雁下芦州白”描写人归雁宿,各安其居,看着白茫茫的芦花催生了怀乡之情,天大地大,何处是家?白居易《琵琶行》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一组意象“枫叶荻花”瑟瑟作响,营造了一种感伤的送别氛围。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女词人听梧桐细雨,敏感破碎的心灵被滴打着,分不清是听觉还是心灵的感触。《踏莎行》中“隔夜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雨声菰叶交响生悲,借凄清之景抒凄凉之情,诗人从风雨菰叶声中感受得特别深刻。

(三)秋日天象,主要包括秋月和星(牵牛织女星)两种意象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作为一个综合型意象频频出现。秋夜,月亮分外明亮,望月的人会把思乡怀人等种种情感寄予明月,明月发挥着情感传递功能,秋月作为意象,更蕴含着浓郁的“悲秋”气息。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触动着诗人的心,勾起满腹思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渗透着淡淡的悲哀。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残月一钩,勾起心中千丝万缕的去国怀乡之愁和无限的亡国之恨。

牵牛织女星作为“悲秋”意象,用来表现情侣之间远在天涯的相思之苦,但也别有所寄托。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银河以望牵牛,可望而不可即,无限相思。诗中将织女星拟人化,言因终日相思不能织布,泪落如雨。[7]杜牧《秋夕》一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牵牛织女星”触动了遭弃宫女的心,哀婉自身不幸,倾慕他人之有幸,心事盘绕全在这举目仰望之中。联系作者人生的穷愁潦倒,何尝不蕴含着政治上不得志的愁闷呢?

综上所述,“悲秋”意象可概括为秋风落叶、秋雨、露霜、(孤)雁南飞哀鸣、秋蝉残鸣、寒鸦悲啼、秋菊、芦菰荻枫、梧桐(雨)、秋月、牵牛织女星等。这些意象往往在文本中不是单一的,而是审美主体适时适地组合而成的意象群,意象间相互映衬生发、对比强化、和谐浸染、视听动静结合,就形成了“意象纷呈,触类多通”。[8]如吕岩《梧桐影》:“明月斜,秋风冷,古人今夜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全词四句,由明月、秋风、梧桐等组成意象群,画面丰富多彩,有利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更有利于创造诗词意境。

二、情景交融——“悲秋”情怀与“悲秋”意象的契合点

“悲秋”是一种复杂的情怀,意象即融入了情思的形象。中国文论讲究诗歌的本质是情景交融,提倡感物说和言志说,即外感于物,言动于心。情与物遇,目击道存,精神与物态的契合,有时是“一见钟情”式的拍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因而诗的意象,有时简直就是物象,而抒情也简直就是状物。[9]如欧阳修《秋声赋》中“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秋中有情的感伤,情中有秋的落寞。

诗人之怨愤与愁绪不源自物,而源自人生的穷途失意。诗人抟结秋日景观,正是以其性情,而“悲秋”也。并不是欲悲秋日之草木零落,而是悲其人之穷、愁。哀怨之心甚炽,胸中全是秋意,则已无需值秋日而有悲秋,其发而为诗,则无往而不含秋意。秋本无情无志,更没有感伤,不过是秋外在的自然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之更契合中国文人的心境罢了,情与景的交融方见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

[2]赵永纪.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3.

[3][10]陆玉林.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2;106.

[4]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第九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713-1714.

[5]林高俊.边塞诗赏析[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77.

[6]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214-215.

[7]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第三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05.

中秋之夜的作文篇5

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